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3章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13章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13章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13章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13章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术中控制性降压时间一般不超过多少: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60分钟

2.目前所公认的控制性低血压“安全”低限为MAP为多少:

A.40~45 mmHg

B.45~50 mmHg

C.50~55 mmHg

D.55~60 mmHg

E.60~65 mmHg

3.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脑

B.肾脏

C.肺脏

D.心脏

E.肝脏

4.慢性高血压病人的脑血管自身调节曲线可右移,对这些病人要保持CBF自身调节能力,对脑血管自主调节影响最重的是:

A.平均动脉压

B.动脉压

C.舒张压

D.中心静脉压

E.脑的灌注压

5.应用于控制性降压的药物首选: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尼卡地平

D.吸入麻醉药

E.艾司洛尔

6.硝普钠用于控制性降压时的起始剂量为:

A.0.5μg/(k g·min)

B.1.0μg/(kg·min)

C.1.5μg/(kg·min)

D.2.0μg/(kg·min)

E.2.5μg/(kg·min)

7.硝酸甘油用于控制性降压时的起始剂量为:

A.0.5μg/(kg·min)

B.1.0μg/(kg·min)

C.1.5μg/(kg·min)

D.2.0μg/(kg·min)

E.2.5μg/(kg·min)

8.对颅内压升高及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应慎重以下哪种药物: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吸入麻醉药

D.尼卡地平

E.酚妥拉明

9.在脑出血等颅内顺应性降低的病人,在打开脑膜之前除哪种药物均可使用:A.三磷酸腺苷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10.哪种药物更适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11.控制性降压时,MAP不低于多少时,肾小球的滤过率不变:

A.55 mmHg

B.60 mmHg

C.65 mmHg

D.70 mmHg

E.75 mmHg

X型题

1.维持人体血压的主要因素包括:

A.心排出量

B.总外周围血管总阻力

C.血液容量

D.血管壁弹性

E.血液粘稠度。

2.常用的控制性降压药有哪些: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3.在脑出血等颅内顺应性降低的病人,在打开脑膜之前禁忌使用哪种药物: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4.下列哪些手术适合于控制性降压;

A.主动脉瘤手术

B.动脉导管未闭手术

C.颅内动脉瘤手术

D.颅颌面整形手术

E.中耳成形手术

5.下列哪些病人不适合控制性降压:

A.严重高血压

B.严重动脉硬化

C.严重贫血

D.低血容量

E.肝肾功能不全

6.下列哪些吸入麻醉药可以用于控制性降压;

A.恩氟烷

B.异氟烷

C.七氟烷

D.地氟烷

E.一氧化氮

二、填空题

1.围手术期降低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术野环境,减少输血,使手术期的安全性增加。

三.名词解释

1.控制性降压

四、简答题

1.控制性降压的意义有哪些?

2.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有哪些?

3.控制性降压的禁忌症有哪些?

4.控制性降压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5.控制性降压的幅度应如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C 2.C 3.A 4.E 5.A 6.A 7.B 8.B 9.B 10.C

11.E

X型题

1.ABCDE 2.ABCDE 3.AB 4.ABCDE 5.ABCDE

6.ABCD

二、填空题

1.减少失血

三.名词解释

1.控制性降压是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将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至50-65mmHg(6.67-8.67kPa),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四、简答题

1.控制性降压技术的应用可避免输血或使输血需要量降低,并使手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2.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①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②心血管手术;③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④显微外科手术.区域狭小而要求术野清晰精细的手术;⑤麻醉期间血压.颅内压和眼压过度升高,可致严重不良后果者;⑥大量输血有困难或有输血禁忌症者;

⑦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病人

3.控制性降压的禁忌证:①重要脏器实质性病变者,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②血管病变者,脑血管病.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外周血管性跛行及灌注不良。③低血容量或严重贫血。④麻醉医生对该技术不熟悉时应视为绝对禁忌。

⑤对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应仔细衡量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利弊后再酌情使用。

4.控制性降压的常见并发症有:①脑栓塞和脑缺氧;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停搏;③肾功能不全,少尿.无尿;④血管栓塞;⑤降压后反应性出血,手术部位出血;⑥持续性低血压,休克;⑦嗜睡.苏醒延迟等。

5.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耐受60~70的MAP。对于有血管硬化.高血压和老年患者应区别对待,一般应以血压降低不超过原水平的30%~40%,或收缩压降至比术前舒张压低0~10的范围之内,可基本保持安全。

围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围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定义 围术期高血压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发生的血压升高,可发生于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 通常分为以下 2 种情况: 1. 既往高血压,围术期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 20%; 2. 既往无高血压,围术期血压收缩压≥ 140 mmHg,和(或)舒张压≥ 90 mmHg。 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尚无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提示积极的围手术期高血压治疗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因此,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 >110 mmHg; 2. 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 3. 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 4. 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大血管、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等; 5. 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 6. 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创操作; 7. 气管插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应激因素; 8. 过度输液使容量负荷过重。 术前评估 对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术前评估主要包括: 1. 了解患者高血压病程; 2. 根据血压水平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控制血压; 3. 了解术前使用的降压药物;

4. 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5. 评估合并的临床疾病。 术前准备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术前须作如下准备: 1. 在术前数天内将降压药替换为长效制剂; 2. 在术前当天仍然给药; 3. 须注意术前一天清晨应停用 RAS 阻滞剂类药物; 4. 术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血压波动、心肌缺血以及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5. 手术前 1-2 周(最好 2 周)停用利血平及含有利血平的降压药。 血压控制原则 1. 血压控制目的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 2. 血压控制目标值 (1)年龄≥ 60 岁,血压 <150/90 mmHg; (2)年龄 <60 岁,糖尿病与慢性肾病患者,血压 <140/90 mmHg; (3)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 30%; 高血压的控制应在术前数周内进行;不推荐在数小时内紧急降压以免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及出现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3. 高血压阈值 目前尚无延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 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 >180/110 mmHg 的择期手术患者建议推迟手术; 若患者确有手术需要,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手术。 原则上轻、中度高血压(<180/110 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 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无论血压多高都应进行; 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如急性左心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少尿型肾功能衰竭等),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脏器功能; 合并严重低血钾症(血钾 <2.9 mmol/L),亦应尽快纠正。 高血压急症处理

控制性降压技术讲课稿

控制性降压技术

控制性降压技术 第一节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若仅将控制性降压技术看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主要措施而广泛采用,未必妥当。临床经验表明,适应证选择不当或病人管理不妥可引起各种各样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在拟实施控制性降压前要权衡利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及手术要求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其适应证有: 1、大血管手术时降低血管张力由此可避免术中剥离或钳夹血管时损伤血管壁,如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结扎或切断术等; 2、减少手术中出血/渗血由此可提高那些出血较多、止血困难的手术安全性,如颅内血管瘤、动脉瘤、脑血管畸型、脑膜瘤和后颅凹部位手术,以及全髋置换术和膀胱癌根治术等; 3、为精细、深部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野降压期间随着渗/出血减少,手术野显得相对“干燥”便于手术医师操作,如内耳开窗术、垂体及下丘脑等脑深部手术; 4、加强血液保护减少术中输血适用于血源紧张、大量输血有困难或须限制输血的病人(如病人体内存在P抗体); 5、防止或控制麻醉期间的血压过度升高、血压过度升高可引起的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6、扩充血容量和/或防止高血压危象如嗜铬细胞瘤病人,手术切除肿瘤前适当地降血压有利于扩充血容量并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 二、禁忌证 主要从病人全身情况、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以及控制性降压操作者技术水平三方面进行判定,包括: 1、实施控制性降压技术操作者对该技术的生理和药理知识缺乏全面了解。 2、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除外用于降低心脏负荷为目的者),如心脏病、动脉硬化(脑动脉、冠状动脉)、严重高血压等; 3、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和/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 4、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贫血、休克、低血容量或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 5、相对禁忌证:高龄、颅内压增高、缺血性周围血管性疾病、既往有过静脉炎和/或血栓形成病史、闭角性青光眼(禁用神经节阻断药)。 第二节常用药物和降压方法 一、常用控制性降压药

围手术期血压控制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 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经手术、头部和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较大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并较易发生并发症。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持续>170/95mmHg易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曾发生脑出血或有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在血压迅速升高时易再次发生脑出血。 下列手术易发生术后高血压: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瘤修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高血压发生时间短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围术期高血压发生原因可能与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切口、手术中或麻醉后早期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另外,低温、低氧血症、手术中或手术后24——48小时过度输液所致血容量超负荷以及手术前中断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等均是引起围术期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 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还决定于高血压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110mmHg 的患者易发生围术期血压波动,并常伴有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为了及时预防和治疗围术期高血压,有必要在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和剂量,以及以往不能耐受的药物情况。体格检查应包括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情况。眼底镜检查可以提示高血压严重程度和病程。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可以排除一些少见但很重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腹部明显杂音提示肾动脉狭窄,桡-股动脉波延迟提示主动脉狭窄,未使用利尿剂而存在低钾血症提示醛固酮增多症。当怀疑嗜铬细胞瘤时应延期手术以便排查。 但在外科手术前一般不需要做继发性高血压的详细排查。嗜铬细胞瘤患者停用可乐宁后可以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血压反跳,并易漏诊。然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中发生显著血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血压控制要点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05-28 作者:吴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

控制性降压在120例鼻内镜手术的麻醉体会

控制性降压在120例鼻内镜手术的麻醉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02T13:40:09.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2期供稿作者:石立君史艳平[导读] 鼻内窥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疾病的治疗。 石立君史艳平(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全麻下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20例鼻腔鼻窦疾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鼻内镜下手术,用硝酸甘油实施控制性降压,术中常规监测HR、BP、Sp02、ETC02。结果120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119例患者术中血压用硝酸甘油控制良好,一例用硝酸甘油控制无效,改用硝普钠后,血压控制到预期目标。所有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送回病房,无麻醉并发症。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合并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镜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关键词】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鼻内窥镜手术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344-01 鼻内窥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疾病的治疗。由于鼻腔鼻窦黏膜血流丰富,术中极易出血,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针对易出血,出血多,临床上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来减少术中出血的报道很多[1],我科自2009年到2013年开展了800多例鼻内镜手术。其中2012-2013年120例鼻内镜手术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辅助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的麻醉方法,基本全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鼻内镜手术患者,ASAI-II级,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3-75岁,体重31-92kg。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3例,冠心病患者7例,糖尿病患者8例。均无心、肺及肝肾疾患,术前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1.2 麻醉前准备均常规术前访视病人,询问病史,有高血压病史者特别注意术前血压控制情况。术前半小时静注地塞米松10mg,阿托品 0.5mg。 1.3 麻醉方法入室后接生命体征监测仪(BeneViewT8,Mindray公司,中国)持续监测ECG、SPB、DBP、MAP、HR、SP02、PETC02各参数。常规开放静脉,静滴复方林格氏液,麻醉诱导用芬太尼3-5?g/kg,丙泊酚2-3 mg/kg,罗库溴铵0.6mg/kg,手控呼吸,充分给氧去氮,待肌松药完全发挥作用后,施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加强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用瑞芬0.05-0.3?g?kg-l?min-l,异丙酚75-200?g?kg-1?min-1,维库溴铵l?g?kg-1?min-1,术中以0.1-0.5mg?kg-l?h-l持续泵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将血压维持在80-95/45-60 mmHg,心率如大于100次/分,加用艾司洛尔。术毕呼之能应,自主呼吸恢复,反射恢复良好,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拨除气管导管,观察10min,脱氧,SP02>95%,送回病房。 2.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时间50-200min,出血量100-300ml。119例患者血压用硝酸甘油降低到预期目标,1例加大剂量后仍不见效果,改用硝普钠降到预期目标值。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所有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送回病房,苏醒过程中有5例病人出现轻微躁动,无明显呕吐,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无麻醉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器械也在不断的更新。近年来鼻内镜手术也不断的得到普及,为患者鼻腔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保障。由于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鼻内镜手术的成功,麻醉是其成功的重要保证。鼻腔手术往往出血多、止血困难,常影响手术质量,尤其是骨质增生病例,出血更为凶猛,国外此类手术常规在控制性降压麻醉下进行[2]。大部分手术采用全麻是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全麻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对120例鼻内镜手术的麻醉分析,体会如下:(1)麻醉前要认真访视病人,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把其他合并症控制好,特别是血压要控制好,这样麻醉中才不会被动。(2)麻醉诱导要平稳,气管导管要选择钢丝螺纹导管较合适,这样导管位置可以灵活放置,避免压迫,扭曲折叠导致气道梗阻。导管套囊充气则避免了血液流入咽部造成误吸的危险。(3)鼻内镜手术虽然疗效高、创伤小,但由于鼻黏膜毛细血管丰富易出血而影响手术操作及手术的效果,所以在鼻内镜手术中常常需要使用控制性降压[3],全身麻醉下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酌情加深麻醉和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减少术野出血,降低血管张力,使手术时间相对缩短。麻醉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受体激动剂,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和心率的作用,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4]。其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强、恢复迅速、无蓄积等优点,故相当适合在鼻内镜全麻手术中应用。异丙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可控性强等特点,不仅可以很好地满足手术的麻醉.且由于丙泊酚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及直接抑制心肌的双重作用可以很好地调控血压。虽然加深麻醉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但为了减少麻醉药的副作用和术后病人快速的清醒,以及减少躁动率,我们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心血管活性药物,在这里我们用硝酸甘油取得了良好效果。硝酸甘油作为周围血管扩张药,常用于临床控制性降压,它对全身大小动脉和静脉血管都有舒张作用,但以舒张静脉容量血管的作用最为明显,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用于青壮年病人,有时会遇到降压困难,大剂量使用时会产生反射性心动过速[5],当遇到个别降压困难需加大硝酸甘油剂量时,需小剂量艾司洛尔与其合用,即可避免心肌抑制,又可有效地抑制因硝酸甘油降压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硝酸甘油个体差异大,当加大剂量血压仍降不到预期目标时,需要更换硝普钠。我们遇到了少数几例。瑞芬太尼复合硝酸甘油用于控制性降压。有以下优点:(1)可显著减少后两者的用量,防止了药物的快速耐受;(2)降压和复压迅速,无复压后高血压反跳;(3)防止了心率增快,减少降压中心肌耗氧量,使血流动力学更稳定;(4)降压和麻醉并举,可控性强,术后麻醉苏醒迅速安全性高[6]。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合并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镜手术,麻醉平稳、镇痛完善,血压控制好,术野清晰,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刘凤娟,安万丰.鼻内镜手术的麻醉[J].航空航天医药,2008,19(2):68-69. [2] 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3.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2-1163.

控制性降压

对鼻内镜手术“控制降压”的最佳、最省事的方法是体位,采用抬高手术野、头高位,可明显减少手术野渗血(以前局麻下做时不是半卧位吗?)。在体位基础上辅助麻醉药物(肯定优于降压药),建议采用吸入麻醉瑞芬,殊不知瑞芬是最佳控制心率药物,两者合作降压同时心率稳定,堪称佳配;如果较长时间降压,为节省吸入和瑞芬用量,可早期辅以氟芬合剂;为协助吸入瑞芬的降压效果,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很有必要。 控制性降压 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下降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失血或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方法,称为控制性降压。 一、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 1、控制性降压期间,最大顾虑是脑供血不足和脑缺氧。由于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很低,一旦发生则可引起脑细胞功能的损害。 2、当MAP低于8kPa(60mmHg)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则丧失,有发生脑缺氧的危险。但麻醉期间因脑代谢率降低,吸入氧浓度增加,而增加了脑对低血压的耐受能力。 3、脑血汉量主要取决于脑灌注压和脑血管阻力: 服血流量(BF)=[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血管阻力(R) 虽然MAP降低,如能降低R和ICP,仍可维持较好的BF。 4、PaCO2是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当PaCO2降低0.1kPa(1mmHg)时,脑血流量降低1ml/100g·min。因此,降压期间应维持PaCO2在正常范围。 (二)心脏 1、可因药物对心肌的抑制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引起CO和主动脉压的降低。 2、CO和主动脉压降低可引起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 3、心脏前、后负荷降低使心室充盈压和左室舒张末压降低,有利于心肌供血和降低心肌氧耗量。 (三)肺 1、肺动脉压降低和肺血管扩张,引起肺内血流重新分布,可导致通气、灌流失调。 2、通气、灌流失调可引起肺内分流或死腔通气增加。 3、有的药物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加重通气、灌流失调,使分流增加。 (四)肝、肾 1、当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时,肝动脉血流减少,有引起肝缺血、缺氧和肝细胞损害的危险。 2、当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泌尿功能暂停。若血压控制不适当,有发生术后少尿、无尿及肾衰的危险。 二、施行控制性降压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量以满足机体基本代谢功能的需要。 1、根据公式:MAP=CO×SVR,因此降压时主要降低SVR,避免或减轻对以CO的影响。 2、组织血液灌注量主要取决于血压和血管内径: 组织灌注量=[π×血压×(血管半径)4]/[8×血粘稠度×血管长度] 若血管半径增加1倍,组织灌注量可增加16倍。因此,血压适当降低,组织灌流量可由血管扩张来代偿。 3、维持正常的血管内容量。 (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1、手术野的渗血量有明显减少,但仍有微量渗血,表现红润潮湿; 2、如手术野呈现苍白干燥时,应及时调整血压水平。

鼻内窥镜术术中控制性降压的观察及护理

鼻内窥镜术术中控制性降压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术中的疗效及探讨术中的护理配 合。方法将83例全麻下行鼻窦内窥镜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控制性降压组(观察组)和非控制性降压组(对照组),分析护理配合方法。结果观察组在术中出 血量及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性降压能明显较少术中出 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及时做好治疗时的护理工作十分必要。 【关键词】鼻内窥镜术控制性降压护理 鼻内窥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比传统开放式手术更微创,但其手术特点在于视野相对狭小,鼻窦相邻重要结构多,血运丰富,术中出 血较多。部分复杂病例出血凶猛,难以控制,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出 血多,使术野模糊,影响手术操作而延长手术时间。而把血压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还可净化术野,便于手术操作,并且可以在鼻内窥镜直 视下尽可能的保留正常组织[1]。我院在2005年8月~2008年12月对住院治疗 的83例鼻内窥镜手术实施控制性降压,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 配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05年8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 的78例鼻息肉和鼻窦炎的患者,其中男58例,女27例;年龄为18~56岁,平 均年龄为31±6.5岁。83例患者均诊断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标准分型按1997 年海口会议修订的标准[2],其中Ⅱ型2期26例,Ⅱ型3期39例,Ⅲ型18例。术 前患者心、肺、肾功能、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疾患 及高血压病史,术前均未服用具有抑制心肌收缩或扩张血管的药物。ASAⅠ~Ⅱ级。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控制性降压组(观察组)42例和非控制性降压组(对 照组)4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控制呼吸下行鼻内窥镜 手术,其中观察组在麻醉成功后用微量泵静脉滴注0.01%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 开始以1μg?(kg?min)-1进行控制性降血压,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用量,以血压降低 不超过原水平的30%~40%,控制MAP不低于60mmHg。对照组仅维持一定的麻 醉深度。 1.3 降压效果观察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第一次尿量。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从停硝酸甘油 后6~14min,平均10.1min,血压恢复至基础血压,无血压反跳现象。降压过 程中未发现心律失常现象,术后清醒后2组患者均应答清晰。两组手术时间、出 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次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针对手术患者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问题作好心理疏导,讲解鼻内窥镜手术的目的、意义、方法、效果及手术的优越性,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 恐惧感,争取其术中的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也应向患者及家属说

围手术期处理(一)

围手术期处理(一)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高佃军 一、围手术期概述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后,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 5~7 天至术后 7~12 天。 (一)手术的分类 1. 择期性手术:即手术的迟早并不影响手术的效果,如肺部结核球切除和无合并症的疝修补等。 2. 限期性手术:如已服腆准备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或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等。 3. 急症手术:如内脏的破裂出血、绞窄性肠梗阻或继发性急性腹膜炎等,病情危急,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必要的、重点的术前准备,进行手术抢救。 二、术前准备 (一)生理准备 1. 适应性锻炼:训练在病床上解大小便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 2. 输血和补液:凡存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术前应予纠正,并随时注意营养的调整,若估计术中失血较多,术前应配好血型并进行交叉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血液成分。 3. 预防感染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1 )肠道手术。 ( 2 )操作时间长、创伤大的手术。 ( 3 )开放性创伤的清创手术。 ( 4 )癌肿手术。 ( 5 )涉及大血管的手术。

( 6 )需要植入人工制品的手术。 ( 7 )器官移植手术。 4. 胃肠道准备 ( 1 )术前 12 小时禁止进食,术前 4 小时开始禁止饮水,以防呕吐、甚至误吸。 ( 2 )涉及胃肠道手术,术前 1 ~ 2 日开始进流质饮食。 ( 3 )一般性手术,术前一日作肥皂水灌肠。 ( 4 )对结肠、直肠手术,应行清洁灌肠,并于术前 2 ~ 3 天开始口服肠道灭菌药物,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 5. 营养热量:提供充分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利于组织修复和抵御感染。 6. 其他 ( 1 )精神紧张或睡眠不好的病人,于术前夜给镇静剂。 ( 2 )手术前如发现病人有与疾病无关的体温升高,或女性月经来潮等情况,应推迟手术。 ( 3 )病人进手术室前,均需排空膀胱,估计手术时间长或者施行的是盆腔手术应留置导尿管。 ( 4 )术前应取下病人的可活动义齿,以免麻醉或手术过程中脱落造成误咽或误吸。 (二)特殊准备 1. 营养不良 ( 1 )如果血浆白蛋白测定值在 30 ~ 35g/L ,可补充富含蛋白质饮食予以纠正。 ( 2 )如果低于 30g/L ,则需通过输入人体白蛋白制剂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纠正。 2. 脑血管病 ( 1 )围手术期绝大部分脑血管病都发生在术后多因低血压、心房纤颤的心源性栓塞、动脉硬化所致。 ( 2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和吸烟等。 ( 3 )近期有脑卒中史者,择期手术应至少推迟 2 周。

第13章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第13章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术中控制性降压时间一般不超过多少: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60分钟 2.目前所公认的控制性低血压“安全”低限为MAP为多少: A.40~45 mmHg B.45~50 mmHg C.50~55 mmHg D.55~60 mmHg E.60~65 mmHg 3.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脑 B.肾脏 C.肺脏 D.心脏 E.肝脏 4.慢性高血压病人的脑血管自身调节曲线可右移,对这些病人要保持CBF自身调节能力,对脑血管自主调节影响最重的是: A.平均动脉压 B.动脉压 C.舒张压 D.中心静脉压 E.脑的灌注压 5.应用于控制性降压的药物首选: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尼卡地平 D.吸入麻醉药 E.艾司洛尔 6.硝普钠用于控制性降压时的起始剂量为: A.0.5μg/(k g·min) B.1.0μg/(kg·min) C.1.5μg/(kg·min) D.2.0μg/(kg·min) E.2.5μg/(kg·min) 7.硝酸甘油用于控制性降压时的起始剂量为: A.0.5μg/(kg·min) B.1.0μg/(kg·min)

C.1.5μg/(kg·min) D.2.0μg/(kg·min) E.2.5μg/(kg·min) 8.对颅内压升高及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应慎重以下哪种药物: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吸入麻醉药 D.尼卡地平 E.酚妥拉明 9.在脑出血等颅内顺应性降低的病人,在打开脑膜之前除哪种药物均可使用:A.三磷酸腺苷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10.哪种药物更适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11.控制性降压时,MAP不低于多少时,肾小球的滤过率不变: A.55 mmHg B.60 mmHg C.65 mmHg D.70 mmHg E.75 mmHg X型题 1.维持人体血压的主要因素包括: A.心排出量 B.总外周围血管总阻力 C.血液容量 D.血管壁弹性 E.血液粘稠度。 2.常用的控制性降压药有哪些: 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D.乌拉地尔 E.尼卡地平 3.在脑出血等颅内顺应性降低的病人,在打开脑膜之前禁忌使用哪种药物:A.硝普钠 B.硝酸甘油 C.酚妥拉明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发生的高血压统称为围手术期高血压,此期间的高血压可能是一过性血压增高,也可能是慢性高血压的急性加重【1】。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此间期内积极的血压控制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ACC/AHA 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压本身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并不构成很大的危害,但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一、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 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外科手术住院期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般3~4天)伴发的急性血压增高,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基线20%以上【2】。手术后麻醉恢复期高血压常发生于术后10~20 min,可能持续4 h。 在围手术期出现短时间血压增高超过180/110 mm Hg,称为围手术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2】。

二、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超过110 mm Hg者。 2、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抗高血压治疗应持续至术前,包括手术当天清晨;术前数日宜换用长效降压药物。 3、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瘤的切除术或肾动脉狭窄手术,如术前未做好充分的药物准备,术中可能发生非常危险的血液动力学波动。 4、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手术,大血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手术,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大的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等。 5、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术中因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麻醉恢复早期疼痛感、低体温、低通气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等。

最新控制性降压技术

控制性降压技术 1 2 第一节适应证和禁忌证 3 一、适应证 4 5 若仅将控制性降压技术看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主要措施而广泛采用,未6 必妥当。临床经验表明,适应证选择不当或病人管理不妥可引起各种各样并发7 症,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因此,在拟实施控制性降压前要权衡利弊,根据病8 人具体情况及手术要求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9 其适应证有: 1、大血管手术时降低血管张力由此可避免术中剥离或钳夹血管时损伤 10 11 血管壁,如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结扎或切断术等; 12 2、减少手术中出血/渗血由此可提高那些出血较多、止血困难的手术安13 全性,如颅内血管瘤、动脉瘤、脑血管畸型、脑膜瘤和后颅凹部位手术,以及14 全髋置换术和膀胱癌根治术等; 15 3、为精细、深部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野降压期间随着渗/出血减少,手16 术野显得相对“干燥”便于手术医师操作,如内耳开窗术、垂体及下丘脑等脑17 深部手术; 18 4、加强血液保护减少术中输血适用于血源紧张、大量输血有困难或须19 限制输血的病人(如病人体内存在P抗体); 20 5、防止或控制麻醉期间的血压过度升高、血压过度升高可引起的急性 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21 22 6、扩充血容量和/或防止高血压危象如嗜铬细胞瘤病人,手术切除肿瘤

23 前适当地降血压有利于扩充血容量并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 24 二、禁忌证 25 主要从病人全身情况、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以及控制性降压操作者技术26 水平三方面进行判定,包括: 27 1、实施控制性降压技术操作者对该技术的生理和药理知识缺乏全面了28 解。 29 2、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除外用于降低心脏负荷为目的者),如30 心脏病、动脉硬化(脑动脉、冠状动脉)、严重高血压等; 31 3、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和/障碍,以32 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 33 4、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贫血、休克、低血容量或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 34 5、相对禁忌证:高龄、颅内压增高、缺血性周围血管性疾病、既往有过35 静脉炎和/或血栓形成病史、闭角性青光眼(禁用神经节阻断药)。 36 37 第二节常用药物和降压方法 38 39 一、常用控制性降压药 40 (一)吸入麻醉药 异氟醚(Isoflurane) 41 42 突出优点是:用于控制性降压在使周围血管阻力降低的同时,心排血量能

医院麻醉科控制性降压技术规范

医院麻醉科控制性降压技术规范 【适应证】 1. 减少术中出血和渗血,便于病灶的显露和手术操作。 如脑膜瘤、血管瘤、脑血管畸形、胸膜剥离术,脊柱 前外侧减压术。 2. 降低血管张力,以利手术进行。如主动脉狭窄、主动 脉瘤、动脉导管未闭等。 3. 控制麻醉手术期间血压过度升高。如冠状动脉搭桥 术、嗜铬细胞瘤摘除术、肾性高血压等。 4. 提供清晰的手术野。如精细的中耳手术或显微外科手术。 5. 大量输血有困难,病人不愿或须限制输血量如体内存在P抗体。 【禁忌证】 1. 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如严重心脏病、高血压、 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变,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中枢

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严重呼吸功能不全。 2. 全身情况差,如显著贫血、休克、低血容量等。 3. 技术方面,麻醉医生不熟悉控制性降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实施办法】 1. 麻醉前准备,除一般准备外,还需准备有创测压设备、 输液泵、降压药、心血管用药。 2. 监测项目:包括直接动脉测压、ECG、CVP、SPO2、全麻病人PetCO2。 3.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最少准备三条静脉通路。 4. 调整病人体位,使手术区位于最高水平,以达到体位 降压作用。一般身体部位较心脏水平每抬高1~3cm, 则升高部位的血压下降1mmHg。体位降压法在头部、 四肢手术较易达到,但头部手术如取坐位时,降压 必须谨慎,提防因体位导致脑血管意外。 5. 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根据病人血压和手术要求开始 降压,从静脉滴入扩血管药,用输液泵控制滴入速

度,根据病人血压变化和情况调节滴入速度和用 量。 6. 降压程度和时间:一般血压降低不超过原有水平的 40%,维持平均动脉压6.7~8.0kPa(50~60mmHg), 收缩压不低于8.0kPa。降压可持续30~60分钟,如 需继续降压,也要先暂停降压使血压回升至12kPa (90mmHg)以上,然后再继续实施降压。主要手术 步骤完成后,使血压上升至12kPa(90mmHg)以上 至正常水平,同时提醒术者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发 生出血。 7. 常用降压药: (1)扩血管药: 1)硝普钠: ①静脉滴注:浓度为0.01%(25mg加入5%葡萄糖溶 液250ml内,即1ml=100μg),开始用量为0.5~2 μg/kg/ min,最大量为5~8μg/kg/min,静滴2~3min 后血压缓慢下降,4~6min可达预期水平,维持量等

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现在叫控制性低血压,其概念首先由Cushing 等1917提出,1946年由Gardner 等应用到临床。近年来应用联合降压药物与技术方法, 例如硝酸甘油和异氟醚更为普遍接受。 【定义】:控制性低血压是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 将收缩压降低至80至90mmHg 或者将平均动脉血压减低至50~65mmHg 左右,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降低血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失血,改善术野的环境,减少输血,使手术期的安全性增加。近年来关于输血有机会获得传染性疾病及血液保护的概念己被普遍接受,使控制性低血压技术的应用比过去更受重视。 第1节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 一、维持血压的主要因素 (一)心输出量( CO), (二)总外周血管阻力(TSVR), (三)血液容量(Blood Volume),以及血管壁弹性和血液的粘稠度。 机体在相对稳定情况下平均动脉压(MAP)可用心排出量乘总外周血管阻力(TSVR) 即 : MAP = CO × TSVR 依照此理论, 如能将总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保持心输出量不变情况下可达到降低血压目的. (四)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的调控与交感系统的抑制, 以及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包括: 麻醉药,镇静药等的降压作用皆与神经功能调节有关。 二、血管系统 人体的血管分为: 动脉 (阻力血管)、静脉(容量血管)和毛细血管。小动脉具有丰富的平滑肌,受胸、腰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和内分泌激素、药物等的影响,血管舒张或收缩变化较明显,对血压的调控起重要作用。 三、正常人体总血容量 约 20%血液分布于动脉血管,10%分布于微循环,其余70%分布于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称之为阻力血管系统,静脉血管称之为容量血管系统。因此,静脉血管张力的改变对血容量有很大影响。如果静脉血管扩张,过多的血液滞留于静脉系统,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血量随之降低,血压亦可下降。 第2节控制性低血压减少失血的能力 研究发现用控制性低血压平均失血量减少50%。使用血液稀释法和应用硝普钠控制低血压后,失血量大大地减少。通过降低动脉血压以减少失血量不应该使心输出量减少,硝普钠可使心输出量增加。控制手术部位的位置以减少失血量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保持手术部位在较高水平线(高于心脏水平),可以减少失血量。 临床经验建议: 只要能够减少失血,就不要过多强调低血压的程度,观察术野出血情况比只注意平均动脉压下降的绝对值更为重要。 第3节. 控制性低血压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 利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下降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失血或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方法,称为控制性降压。 一、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 1、控制性降压期间,最大顾虑是脑供血不足和脑缺氧。由于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很低,一旦发生则可引起脑细胞功能的损害。 2、当MAP低于8kPa(60mmHg)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则丧失,有发生脑缺氧的危险。但麻醉期间因脑代谢率降低,吸入氧浓度增加,而增加了脑对低血压的耐受能力。 3、脑血汉量主要取决于脑灌注压和脑血管阻力: 服血流量(BF)=[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血管阻力(R) 虽然MAP降低,如能降低R和ICP,仍可维持较好的BF. 4、PaCO2是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当PaCO2降低0.1kPa(1mmHg)时,脑血流量降低1ml/100g.min.因此,降压期间应维持PaCO2在正常范围。 (二)心脏 1、可因药物对心肌的抑制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引起CO和主动脉压的降低。 2、CO和主动脉压降低可引起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 3、心脏前、后负荷降低使心室充盈压和左室舒张末压降低,有利于心肌供血和降低心肌氧耗量。 (三)肺 1、肺动脉压降低和肺血管扩张,引起肺内血流重新分布,可导致通气、灌流失调。 2、通气、灌流失调可引起肺内分流或死腔通气增加。 3、有的药物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加重通气、灌流失调,使分流增加。 (四)肝、肾 1、当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时,肝动脉血流减少,有引起肝缺血、缺氧和肝细胞损害的危险。 2、当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泌尿功能暂停。若血压控制不适当,有发生术后少尿、无尿及肾衰的危险。 二、施行控制性降压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量以满足机体基本代谢功能的需要。 1、根据公式:MAP=CO×SVR,因此降压时主要降低SVR,避免或减轻对以CO的影响。 2、组织血液灌注量主要取决于血压和血管内径: 组织灌注量=[π×血压×(血管半径)4]/[8×血粘稠度×血管长度] 若血管半径增加1倍,组织灌注量可增加16倍。因此,血压适当降低,组织灌流量可由血管扩张来代偿。 3、维持正常的血管内容量。 (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1、手术野的渗血量有明显减少,但仍有微量渗血,表现红润潮湿; 2、如手术野呈现苍白干燥时,应及时调整血压水平。 (三)血压控制水平 1、一般认为,术前血压正常者,控制收缩血压不低于10.7kPa(80mmHg),或MAP在6.7-8.7kPa(50-65mmHg)之间。 2、以降低基础血压的30%为标准,并根据手术野渗血情况进行适当调节。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全文)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全文)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 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经手术、头部和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较大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并较易发生并发症。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持续>170/95mmHg易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曾发生脑出血或有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在血压迅速升高时易再次发生脑出血。 下列手术易发生术后高血压: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瘤修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高血压发生时间短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围术期高血压发生原因可能与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切口、手术中或麻醉后早期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另外,低温、低氧血症、手术中或手术后24~48小时过度输液所致血容量超负荷以及手术前中断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等均是引起围术期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 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还决定于高血压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易发生围术期血压波动,并常伴有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为了及时预防和治疗围术期高血压,有必要在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和剂量,以及以往不能耐受的药物情况。体格检查应包括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情

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在脊柱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4669922.html, 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在脊柱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光英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 ;要】脊柱手术中椎板减压时,因不易止血,最容易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手术中,并取得了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本文就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对脊柱手术患者机体的影响、降压药物或方法的选择作一简要综述,并为临床选用降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控制性降压;脊柱手术;血液保护;椎静脉血流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5-0276-02 脊柱外科手术因手术操作部位深,不易止血,而容易出现大量出血,进而影响术野及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同时术中可能需要大量输血,进而增加了患者因输注异体血导致输血反应、免疫抑制、传染性疾病传播及诱发肿瘤等风险[1]。因此控制性降压 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于脊柱大手术中,以减少术中出血,为手术提供最佳条件,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1 控制性降压的定义 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 CH)是指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的情况下,利用药物和(或)麻醉技术将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降至55~65 mmHg或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降至80~90 mmHg,或MAP比基础值降低30%的技术[2]。 2 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 2.1 血液保护作用 控制性降压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减少脊柱手术中出血的重要方法,多项研究证明控制性降压通过降低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压以达到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手术野清晰、减少输血,并为外科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3,4],目前该项技术已广泛地用于脊柱骨科大手术。 2.2大脑 人体脑组织因代谢率高、氧耗量大及对缺氧敏感等特点,因此在控制性降压时最大的顾虑就是脑血流不足导致脑缺血缺氧性损害,因此保证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需平衡是控制性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