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有源头活水来

自有源头活水来

自有源头活水来
自有源头活水来

自有源头活水来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卷中的重头戏,占吉林省高考语文科目总分值的五分之二,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敢怠慢,但是应考时很多考生都苦于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没有生活,缺少素材,所用材料陈旧,老生常谈,常常说来说去总是司马迁、韩信、屈原或牛顿等那么几个人几件事,导致作文干枯晦涩,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其实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道理,高中生作文也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使用素材的意识和行动。只要我们换种思路,把目光投向教材,无须提刀独立顾八荒,就地取材,一样会拥有别样精彩。

庄子《庖丁解牛》为广大高中生所熟知的篇目,庖丁解牛之道在于“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启示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持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再者“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也提示人们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冷静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还有庖丁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告诉人们熟方能生巧,坚持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再加上持续动脑思考,即时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方法,就能够把看似极普通的行业,极没有前途的事情,做的有声有色,独树一帜。

其一:“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郭橐驼不以丑陋的外表为意,置他人嘲弄为罔闻,保持良好的心态,一身轻松的投身于种树行业,并且做出了“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成绩。这启示我们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外表,要多于内在下功夫,做人做事要务实而非务虚,自身天资不好也不要自卑自怜,而要积极乐观,既然上帝为自己关上了一道门,自己就要想办法打开一扇窗,外在的美丽会随着时光流逝而贬值,本领和技能却随着时日增加而日臻成熟,熠熠生辉。其二:“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此情形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当今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存有的问题,爱之深,责之切,过度的关爱或管教,反倒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启示我们虽一心想把事情做好,但不讲求方式方法者,看似勤勉用心,实则盲目糊涂,事倍而功半,而用心用脑,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者,往往对症下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其三:橐驼由种树迁知官理之法,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处事智慧,闪耀着人性和哲理的恒久光芒。完全能够泽及后世。

欧阳修《伶官传序》由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志得天下的“可谓壮哉”到宠幸伶人失天下的“何其衰也”,揭示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生活中有太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自毁前途的例子,遇到相关论点时,大可将本文事例拿来一用。

荀子《劝学》中论述的“学不能够已”,实际上是终身学习的观点,其文中论及的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与学生实际息息相关,作文时大可引用篇中精彩语句来论述,既有文采,又有说服力。

《烛之武退秦师》可资借鉴的内容也很多,如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抓住对方最关心的利益点,时时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利弊得失,自然会打动对方。再如论及爱国心及生存智慧时,可用烛之武明大义识大体,深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在大我小我的矛盾纠结中,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明于取舍。

《苏武传》中苏武雪地冰天饮雪吞毡苦忍十九年,杀身以自效而诚甘苦乐,常愿肝脑涂

地守志节不亏的民族气节,义正词严斥责李陵劝降的一身正气,均可作为坚忍、顽强、坚守、正义、爱国精神等主题的素材。

《张衡传》中张衡从容淡静,不好交结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正是这种不以名利和俗务为意的性情才成就了其文学、术学、天文等多方面的成就。可用于执着、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等主题的素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智勇双全,当仁不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待恶势力毫不妥协的精神,以及深明大义胸襟开阔,以大局为重,对廉颇宽宏大度隐忍退让的品格,都是值得借鉴的好素材。

《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是非常时尚的休养生息可持续发张的理念;“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适用于生活中很多人推诿责任,问题出来了不是勇于面对,从自身找原因即时改正,而是强调种种客观原因,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不承认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问题,而是归咎于老师教的不好、题出的太难、班级学习环境不好,自己身体不适临场发挥失常等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揭示了无限风光在险峰,非有智与力者不能至的道理;“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智力物具备而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则涉及不能执着专一,缺少主见,因随波逐流尔迷失方向,前功尽弃,迷失自我的错误与遗憾。“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警戒人们做学问必须有一个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若模棱两可,则会以讹传讹,贻患后世。

此外,《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陈情表》中的至情,《师说》中的从师之道,《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物类型等等,高中语文课本中绝绝大部分课文中都有可资借鉴之处,它们都能够拿到作文中予以点化使用,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因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课内篇目哪段文字有感觉,就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它记下来,放到大脑的素材库中储存。如果应用时不能熟练写出原文,就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将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作为自己的原创素材出现在作文中,既学以致用又免却了搜肠刮肚之苦,何乐而不为?

刘秀君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一中语文组邮编136105

邮箱7412963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2084847.html,

内容摘要:活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作为高中作文的素材。

关键词:高考作文素材课本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吉林省现行高中语文教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活”教材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与国际接轨日益紧密,外语已经成为交流工具和时尚潮流。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材,如何处理好教材中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呢?这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选用教材整合教材 1、目前我市使用教材的特点分析 农村小学正在普及英语教学,农村英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应当适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适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例如我市主要使用新标准英语。 《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编者力图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能以学生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外国人的相处等)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所选教学内容大量运用了歌曲、诗歌、韵句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TPR活动。可以十分肯定的是,这是一套优秀的教材。可在使用《新标准英语》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学生用书和活动用书中有关字母、单词的书写和抄写的练习较少,这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马承教授说过,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抄外国人学母语的思路,不能用一种模式学习英语,尤其不能一味

模仿不见文字的英语学习,“哑巴英语”“文盲英语”应引以为鉴。 (2)、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周围英语学习氛围极其缺乏,话题材料篇幅偏长、词汇量偏大、偏难,无疑是增加了学习难度。如Book 4 Unit 1, It’s More Expensive.一课中,powerful、expensive等词偏难,不易掌握,句型形式又较多。 (3)、《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中的编排还不够合理,各模块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好像是一个个孤立的模块。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有些模块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第五册Module 1和Module 3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他们都是一般过去时,为什么不能将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3、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及教学的特殊性表明教师要善于合理地使用教材,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在选用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做出合理的选择、组合和删改,从而优化教材内容,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教学重点不丢弃的情况下,联系生活,补充更改 现今英语教材中不少单词都是以其书面形式出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单词已经不用或少用了。对于这些单词,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之后,

作文指导(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指导(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启示〗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

作成功的启示。 〖密码解读〗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再聪明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这样的“厚积”,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表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富、深厚,便愈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就如同夏日厚积的云层,极易有正负电荷相撞击而产生雷电一样。平时,我们阅读名家名篇时常常看到:作者们临晨风夕月,而文思萌动;观花草岩泉,而触绪成章。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辞寸壤、不弃涓滴地,像一个“守财奴”那样地“攫取”着各种知识,把它们储存于自己的“仓库”中去,以备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话,总是能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言词比喻之间。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理解的过程,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继承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初探,我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方法与技巧,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明确诗词所写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呢? 1.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标题就交代了是一次春天的出行,地点、时令等都很清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次春游,我们还可以猜测到春游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等。 1.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即诗眼。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炼、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中心思想。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其中的“客”,就能看出本诗写的是漂泊其在外的游子的羁旅愁

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离人”二字,即可读出其主旨是离愁别恨。 1.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讲的是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1.4调动知识积累。提到王维和岳飞,你就会想到诗中的有画和精忠报国。提到杜甫与李白,你就会展现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与洒脱、豪放、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注意诗词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词中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戚、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只谈人物形象的鉴赏。 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典型意义。还要结合诗词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分析诗词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

唯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教师在职教语文课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传承发扬地域优秀文化,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推动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职教学生及早生动、深入体会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体会基于语言所描述的抽象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亲身体验、感受具象存在的现实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国家颁发的大纲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包括所有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内容、活动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建设关于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有利

于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将苏州吴文化引入教学,是拓展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的必然选择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可看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有最广阔的学习环境,即从语文课堂大到整个社会,是课外有课。职教语文教学有别于当前应试体制下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原因在于它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最佳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职教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性文化素养的培育。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习惯于按部就班,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教材,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狭隘,语文教材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材越来越排斥。因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高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迫切需要扭转和更新,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职教学生个性特质的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 (一)多元并呈的语文课程总取向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 课程取向,简而言之,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目的所在。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课程取向都会有不同的偏好与侧

1984年高考满分作文《为有源头活水来》_高中生

1984年高考满分作文《为有源头活水来》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每逢作文,学生常常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大讲空话套话;作文批阅后发下来,学生又往往只看分数,不找问题,结果水平总提不高。我认为造成这种恶劣情况的根源就是:缺乏生活,孤陋寡闻。由于缺乏生活,写的文章干巴巴,没有实际内容,面目可憎;由于孤陋寡闻,写的文章平板单调,毫无生动之感。宋代理学家朱熹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就是说,我们要写好作文,就得深入生活,广泛阅读。 为文之首,首先是要占有一定的材料。没有材料,就好比一台没有原料的机器,不能生产出产品。要占有和搜集作文的材料,就必须深入生活,仔细观察,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作文的“仓库”。一到需要时,就能信手年来拈来,思路也就开阔了,这样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积累材料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仓库的过程。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有了充分的事实论据,就宛如人有了坚实的骨架,就能站稳脚跟,从而说服读者,感动读者。历来的名篇佳箸,没有不是经过生活的提炼而写出的。蜚声中外的名著《红楼梦》,几乎就是曹雪芹的亲自经历;吴敬梓亲睹社会污浊,官场黑暗,写了愤世嫉俗的《儒林外史》;关汉卿鉴于当时不法横行,人民受屈,写下了脍灸人口的《窦娥冤》……由此看来,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因此,我们要做好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

抑恶扬善,把自己的爱憎情感注入作品中去。 如果说作文材料及其所说明的中心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语文词汇可以说是文章的血肉。要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掌握一定的词汇,使文章生动、有趣。如果只是干瘪瘪一套学生腔,就会使人产生憎恶之感。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认为作文难写,没有话说,这正是由于没有做到以上两点。普遍的填鸭式教学夺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生活大门却是向我们敞开的,只要我们潜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日积月累,就能为写作文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从事而发,要写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就必须深入生活,生活,广泛阅读。只有这样,“源头活水”才能汨汨不绝,写出的文章才能扣人心弦。

第章_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篇

第一章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篇 [写作启示]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 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成功的启示。 [探密]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M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M一样。再聪明的媳妇没有M,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这样的“厚积”,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表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富、深厚,便愈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就如同夏日厚积的云层,极易有正负电荷相撞击而产生雷电一样。平时,我们阅读名家名篇时常常看到:作者们临晨风夕月,而文思萌动;观花草岩泉,而触绪成章。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辞寸壤、不弃涓滴地,像一个“守财奴”那样地“攫取”着各种知识,把它们储存于自己的“仓库”中去,以备随时之用。 古人论文,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的“薄”是“厚之至变至化”,如同“金之至精,炼之至熟,刃之至神”一句话,这种“薄”,乃是深厚经验,经过至精至纯的提炼,而形成的尖锐和深透。所以同学们只有广采博取,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灵感才会频繁而活跃。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 作文材料基本有三类:一是语言材料,二是生活材料,三是知识材料。那么,中学生如何积累以上三类材料呢? 1、从观察中积累。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参加远足、郊游。多看电视、电影,及时捕捉其中的动情点,闪光点。观察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观察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事情发生的环境、场面。总之,处处留心皆学问。 2、从阅读中积累。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何下笔如有“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据有关调查得知,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特别是农村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从我所教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仅有13%,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因此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 众所周知,作文几乎占据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中考的内容甚多,我们不可能花费近一半的时间来进行作文训练。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当中,我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坚持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美文欣赏。 一、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在我的强烈推介之下,课余时间,《读者》《意林》《散文》等是他们常读的文学杂志,《中学生满分作文选》是他们必读的书刊。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节省金钱,我建议学生在网上购买过时的杂志,例如购买过去一整年的12本杂志大概只需要二十元。学生觉得很划算,于是对书籍就有了“买,买,买!看,看,看!”的欲望了。我还会让学生每人尽量拥有不同版本的书目,看完自己的书籍,再交换阅读,增大阅读量。 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写读书笔记 为了防止学生阅读美文时走马观花,我要求学生每天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一)初始积累阶段 刚开始写读书笔记时,会有点难度,因此前一段时间降低要求,只要求记录优美的语段,并简单分析好在哪里。如,有人说:“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起来,又觉得有一种醉心的清香。”又如:“当然,’苦’还有很多。不过’苦’又像雨后的阳光,被折射成七色,据称一道道快乐的彩虹。” (二)鉴赏积累阶段 学会了最基本的积累,就开始提高要求,从结构,选材,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积累赏析。 三、利用课前几分钟,美文共赏 首先,争取全班同学都加入美文共赏的行列里面,可以采取小组内各自分享或者在全班同学前共同分享等形式。 此外,不同层次的学生,赏析的要求也随之不同。

中考语文 满分作文解读 第1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一章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篇 [写作启示]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 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成功的启示。[密码解读]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再聪明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作文【800字】

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作文【800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自然以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世间的万物。在淮安这块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俭朴的淮安人民。 记忆中的家乡水 美丽富饶的淮安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中领略了无限的风光美景。 水流清澈见底,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夕阳下的小河,星星般的闪烁着点点波光,那河里的嬉闹声,与哗哗的流淌声,是那光屁股的孩子用纯真与活泼奏响的乡间小唱。 大人们在河边洗衣物,淘米、洗菜等;小河还是孩子们的“乐园”。河里的鱼虾都是他们的玩物。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炎热,“扑通、扑通”的跳下水像鸭子似的游泳。享受着河水的温柔。据调查与统计那时的水资源量达到了467。44亿立方米。 眼眸中的家长水 面对着小康生活,人们也开始了铺张浪费的行为。“泉水无声惜细流,树荫照

水爱晴柔”这样优美秀丽的画面哪儿去了。 水流污浊不堪,有一种肮脏的像嚼过几千遍地口香糖,令人恶心。数不尽的飞虫围着转圈,更肮脏到连飞虫都不想靠近。垃圾堆满了河道口,清澈的水流进不来,肮脏的水流出不去。面对这种景象没有人搭理,每一位丢垃圾的人都无奈的摇了摇头走了。 晚上,村庄一片的寂静,再也听不到蛙鸣,虫叫了。我渐渐的进入了梦乡,突然间我听到了河水的哭诉。“我要新衣服,我的血液已经被堵住了,心脏也跳得很慢了,沉重的呼吸让我再也不知道明天将怎样。肮脏的垃圾阻碍了我看到那蔚蓝的世界,谁能懂得呀?” 后来才得知水流被污染后,我市的水资源逐渐下降到77。98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市水资源的16%。 找回大自然的风采,找回青春的生命。我呼吁:爱惜生命之源,关注滴滴点点,让汩汩的清泉重新流进人们的心田吧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 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1-07-29T08:41:17.56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春兰 [导读]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三分得之于课内,七分得之于课外,是“三七”开的,课外阅读最为重要。 ——阅读,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 李春兰(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南虞城 476300) 【摘要】(1)以本为本,抓好阅读训练。(2)利用早读,狠抓古诗词诵读。(3)搭建平台,激发阅读积极性。(4)水到渠成,学生作文不再愁。 【关键词】语感;学习主动性;读中感悟;自主课堂;阅读的实效;立足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引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阅读显得犹为重要。 1.以本为本,抓好阅读训练 我们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即使学生已经读通读顺,也不妨再读几遍。因为只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抓住了读,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再往深处分析,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是看他的“语感”的。语感强则语文能力强,语感弱则语文能力弱。而“读”则是增强语感的不二之法。如我在教《匆匆》一课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时间的语句。再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时光逝去之快的?品读课文,细细感受作者珍惜时间,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之情,从而激发自己对时间的珍惜感。第一个环节的“读”,是为了“找”;第二个环节的“再读”,是为了“想”;第三个环节的“品读”,是为了“品”。这些环节中都有读的安排,但都不是虚读,而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利用早读,狠抓古诗词诵读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三分得之于课内,七分得之于课外,是“三七”开的,课外阅读最为重要。因此,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把每个早读时间利用起来,坚持让学生诵读学校配发的统一课外读物《古诗词70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学生语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要求为每生每天背一首古诗词,还要做到会默写,了解诗意,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等。由于在2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只学习了一首古诗词,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完成了诵读任务。由于老师在早读时间是放了手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了主人公意识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更有效。 在整个早读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对于早读这个自主课堂,学生个人、生生之间,张扬了个性。他们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可以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畅所欲言。彼此交流作为个体独有的见解,展示了自我,发展了群体。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着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五彩斑斓。”的确,语文世界是美的,而欣赏、诵读古典诗词的美则是语文百花园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我班学生王晓丽,以前提起背书就头疼,但自从升入六年级,上了古诗词诵读课以后,感觉背诵文章也不再是难事了。她说:“以前背书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课文太长,时间又太紧,思想压力大,老是背不会。现在,每节早读课,老师只安排了一首诗词的诵读,时间多了,任务轻了,轻松上阵,轻而易举就背会了。现在,一学期下来,《古诗词70首》这本书我早以背会了。这不,我又让妈妈给我买了《弟子规》,我要每天坚持诵读,用知识武装头脑,力争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孩子是幼小的,其心灵正是借助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的滋养,才得以纯净,感情才日渐丰富,兴趣爱好才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能力才日渐增强。 3.搭建平台,激发阅读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增强阅读的实效,我特意把我们班定格为“书香班级”。每星期的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每次会议都有专题内容。如在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五下午,我们班准时召开了“我是小小演讲家”活动。活动内容要求切合学校工作实际,从安全、纪律两个方面谈起。由于这个工作在周一的班会上已经做了布置,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准备稿子。有的同学到学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同学选择在网上查询。筹稿、背诵、演讲。同学们忙得是不亦乐乎!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既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演讲水平,同时明白了“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何乐而不为呢?开学的第三个周,我们班定期召开了“名人故事会”的专题活动。通过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了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学生们为了写稿子,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乐此不疲,读写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增强。针对每个星期召开的活动内容,我还一一评出了各个奖项。如“小小演讲家”、“讲故事大王”、“红色经典诵读奖”、“我是书香小少年”等。每个获奖学生既有物质奖励(本子一个),又有精神慰藉(颁发奖状),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热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的氛围。 4.水到渠成,学生作文不再愁 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教学更应是追求美的过程。老师应当时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掌握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阅读是写作的通道,指向写作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寻找,寻找内容,寻找思想,寻找表达思想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读得多了,词汇量大了,写作材料多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从下手了。是阅读,在无形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近年来,由于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读书兴趣浓,阅读量大,已有几十位学生的作文在国家教育部“十一五”创新作文比赛中获奖。二十多位学生在省级、市级作文比赛中获奖。我本人也曾因此荣获国家级作文辅导奖金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使我们的学生增长了见识,开启了心智,陶冶了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了“我阅读,我快乐”的梦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我的学生们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让阅读与他们永相伴!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中对如何让企业报走向创新之路提出三点建议。 标签:企业报创新工作 0 引言 企业报作为企业的宣传媒体,是企业党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企业员工了解企业方针、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彰显企业精神,传扬企业文化舆论工具之一,是企业营造和谐团队、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由于企业报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建立了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蕴育、滋养、给予它阳光甚至使它每一个细胞充满活力,且最终结成一枚硕果的是企业,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然而,要使企业报真正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成为宣传和反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广大职工喜爱、许多职工不可缺少的一份精神食粮,作为一名编辑,总结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后发现: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企业报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1 以人为本,努力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全面的通讯员队伍 企业是企业报赖以生存、延续生命的土壤,广大通讯员(其中包括企业领导、员工)是企业报诞生的母体。忽视了这一点,企业报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走向消亡,这并非危言耸听。 做了七年企业报的责任编辑,随着厂网分开、运检分离等改革,笔者发现:构成企业报的素材也来越少的可怜,仅仅二万多字的四开小报由于稿件数量的缺少、质量的下降,使得组版相当费力气不说,月报正在滑向青黄不接、难以维系的境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报无论形式上的创新还是内容上的多样,其高质量、高品味、有血有肉的鲜活素材还是来源于广大通讯员。基于此,我们亟需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通讯员队伍。在这一方面,主管企业宣传的负责人要分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经常耐心细致地征询领导的意见建议,增强领导与编辑齐心协力办好企业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报刊的媒体性质,使它天然地成为企业沟通和文化建设的桥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报刊不仅扮演了沟通内外、上下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员工多了解自己的企业,不断认识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它可以让企业外的人多了解企业内部的动态,也可以把外面的情况介绍给员工,拓宽员工的视野。企业报刊可以将领导层的决策、思想传达到最基层,将员工的意见反馈到企业的最高层,思想的火花经过碰撞、沉淀之后,将会变为员工行动的准则;企业报刊还是宣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一个舞台。企业报刊给客户、供应商、经销商以至潜在的合作者、社会公众,提供了了解企业管理水平、状况的良好机会。它也可以传播企业的信息,为企业客户和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指导、产品信息,形成更忠实的客户群;它还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反馈信息,

数据采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数据采集: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数据来提高分析预测的准确度,因此我们就需要更多便捷、廉价、自动的数据生产工具。除了我们在网上使用的浏览器有意或者无意记载着个人的信息数据之外,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在无时无刻地产生着数据;就连我们家里的路由器、电视机、空调、冰箱、饮水机、净化器等也开始越来越智能并且具备了联网功能,这些家用电器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同时,也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甚至我们出去逛街,商户的WIFI,运营商的3G网络,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电子眼,百货大楼的自助屏幕,银行的ATM,加油站以及遍布各个便利店的刷卡机等也都在产生着数据。 几乎任何规模企业,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如何归集、提炼始终是一个困扰。而大数据技术的意义确实不在于掌握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处理,从中分析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但前提是如何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源复杂多样 从大数据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大数据的数据源主要为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等各类网络信息,而这些数据的汇集是实现大数据实施的基础,所以大数据应用

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数据采集这一核心环节。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浏览器里的搜索、点击、网上购物、其他数据(比如气温、海水盐度、地震波)、新闻信息、网友留言、网友个人信息、产品信息、人事信息等等都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目标,这些信息数据是政府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 大数据环节下的数据来源非常多,而且类型也多种多样,存储和数据处理的需求量很大,对于数据展现也非常的高,并且很看重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可用性。 谈及数据采集利器,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遍布身边的摄像头,不到10年的时间,城市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放眼望去就全部是摄像头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越来越便宜、在人群中覆盖率不断提高,以致于我们拥有了一个可以覆盖大部分人口的传感器网络。比如我所在的淘宝网,每天有亿级别的用户访问、购物。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一个人在超市做了什么、也很难分析每个人在超市买了什么东西,尽管你有收银数据。而在互联网这个每个人都带着传感器的时代、一切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分析、用于优化你未来的体验。 精准分析之数据采集要真实可靠 现今,数据的作用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影响着企业工作战略的制定,虽然现在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网络信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8-08-15T15:29:35.3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3期作者:姚琴 [导读] 老师的真情换回学生的无限感激,他们把感恩之心化作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学习激情!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初级中学442500 郧阳区胡家营中学地处该区西南边陲,教师缺编严重,每年靠支教和资教教师勉强开课。在师资短缺且不配套的条件下,胡中教学质量连续五年都位居全区榜首,屡获殊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明确思路,工作有的放矢 学校始终紧盯一个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扬两种精神:胡中精神、职业精神。喊响了三个口号:即“三转”:学校围绕教学转,教师围绕课堂转,课堂围绕学生转。“三到”: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三带”:带着激情进校园,带着激情进课堂,带着激情进学生。突出四个重点:用胡中精神引领教师发展,用管理特色打造质量品牌;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创新德育途径,实施高效德育;关心孩子生活,关注孩子成长。 学校倡导“一个好管理者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学科”、“一个好职工就是一项好工作”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安全工作是学校底线”的意识,正因为学校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才出现管理不断规范、质量不断攀升、环境明显变化、稳定平安和谐、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大好局面。 二、目标管理,过程步步落实 实行目标管理,以明确目标引领师生奋斗。学校给年级定目标,年级给班级定目标,班级给任课教师定目标,任课教师给学生定目标,构建层层目标体系,使班班有目标,师师有目标,生生有目标,科科有目标。彰显目标,方向明确。学校将各班和教师工作目标彰显在办公室,班主任将学生奋斗目标彰显在教室,学生将自己奋斗目标贴在自己桌上。让每位教师和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目标。通过制定目标,使教师工作有动力、学生学习有方向。落实目标,激励进步。每次联考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两会”:年级组分析总结会、班级分析总结会。通过两会,深入了解分析教师和学生落实目标措施和目标完成情况,引导督促激励师生步步向目标迈进。 三、分层教学,培养个个成才 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提高。“关注每位学生成长,不放弃任何一位”、“让胡中学生毕业后人人要上学,人人有学上”,这是胡中的追求。为此,根据学生基础状况,将九年级学生分四个层次,即省重点目标生、市重点目标生、普通目标生、中职目标生,实行分层培养,各层次对象可互相流动。不管哪层学生,要求教师都不放弃。对非毕业班学生,教育他们永不放弃,鼓励学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就是一百分,进步就是好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差的,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都大力表彰奖励,通过家长会、访万家时机给家长发喜报,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近些年,胡中中考质量与中职招生两面大旗不倒,得力于分层教学。 四、欣赏过程,师生激情燃烧 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形象好坏,核心在校长,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欣赏教师教学过程,点燃教师工作激情。要求每周值周领导细心观察,想方设法挖掘每位老师的长处和优点,用相机真实记录下每位老师辛勤耕耘的身影,在每周教师例会上播放,在值周总结中宣扬,在胡中校园网发布,在校刊《足迹》上刊登,让教师切实感受自己每一点付出,都有声有痕,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带着激情进学校,带着激情进教室,带着激情进学生”,这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保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习激情。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班有铿锵的奋斗口号、竞争的学习专栏、励志的名言警句。 五、“青蓝工程”,教师互帮提升 学校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缺乏,为此十分重视抓实“青蓝工程”,制订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实行名师帮带、对口帮扶、共同提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各年级各学科安排1-2名骨干教师作领头雁,制定“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成骨干七年成名师”的培养目标,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青年教师和各类教师的培养工作。 要求师傅教师切实做到“五个一”:为被帮扶教师选择一本经典课辅资料;指导被帮扶教师备好一节课;每周听好一节随堂课;每月上好一节示范课;两月指导被帮扶教师讲好一节公开课。一年来,分别举行了师徒结对、学科练兵、基本功比武、骨干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新老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能迅速熟悉适应学校教学工作,逐步成为业务骨干。 六、真情关爱,学生梦想成真 对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学困生、贫困学生开展关爱工程。不鄙弃、不放弃、不抛弃每个学生,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来教,真正做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实施亲情补位,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情。对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等进行逐一摸底、造表建档,号召每位教师认领一名“干儿子”或“干女儿”,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实行一对一帮扶,让缺失家庭亲情的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同时学校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能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对贫困生,一方面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进行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寻求社会资助。胡家营籍的陕西个体老板黄波夫妇,从我校网站了解到学生黄琴的困难情况后,开车奔赴我校慰问资助该生,并承诺一直资助她读完高中和大学。老师的真情换回学生的无限感激,他们把感恩之心化作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学习激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电视上曾多次播放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安抚好自己的宝宝入睡后端一盆水给年迈的婆婆洗脚.正在这时小孩见自己的妈妈不见了好奇的寻找.结果发现这样的情景.小孩转身走了不一会儿他踉踉跄跄地端着一满盆水说是给妈妈洗脚.我不由得被这则广告触动和感动.小小的手大大的盆满满的水装载着的是浓浓的亲情和留给我无限的深思.我想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相信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记忆犹新的画面.许多萦绕耳旁的轻声细语.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又是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好素材.现在的小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头绪可理请无章可循总之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纵然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话大话成堆套话固定模式屡见不鲜.老师们也犯愁:为什么学生们的水平就这么难提高呢?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模式都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们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是巧合吗?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这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生活之美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镜头以小见大从一粒沙中见世界.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平常中见特别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激情飞跃呢?所以小学生要放亮眼睛去看放大脑袋去想放稳笔

去写下面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背景 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时自然想让学生训练一下说明文的写作。出个什么题呢 ?课本42 页的“写作实践”里有三道作文题,分别是“现象描 述” 、“原理功能介绍”和“设想构思说明” ,都属于静态说明。而刚学过的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属于“程序说明” ,我想,这个应该练练。于是我没用课本上的作文题,自己出了个题目: 介绍某一事物的制作或使用过程,如一道菜、一个玩具,或一种游戏的玩法之类的。 作文交上来,我发现仍有部分同学只喜欢静态地介绍,而且仍然写出了类似《我们的校园》、《我们教室》这样的简单说明文。我很不满,高二的学生,写个介绍校园的说明文还用批改?我耐住性子,简单表扬了一下那些根据菜谱写作文的学生,接着想,怎样让学生的说明文写作有所提高,不要还停留在初中水平。 让学生自读《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时,我突然有了个大胆的主意。

二、事件 我们学校刚刚于本学期开学前搬迁至此,目前一些校园 设施仍不完善,尤其是400 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只打好了地基, 仍是一片空地,远未投入使用。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像俞孔坚设计岐江公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 美》)那样为自己学校的操场规划一番,写一篇规划设计类的说明文呢?但规划设计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实地考察了解情况,那就借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实施吧。 于是,下午第一节一上课,我宣布:本次作文题目是“五中操场规划设计”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需要实地考察,所有同学带纸笔跟我到操场去,绕行一周,仔细观察,并记录以下内容——面积、方位、距离、形状、布局、功能、材料等,不仅要注意操场里面,也要注意操场外围周边,尽可能多记录,为写作文准备素材;另外,别的班正在上课,上下楼不要喧哗。 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的第一次突然性举动,学生们兴奋惊喜之余,安静地下楼排队到操场去。正在校园里上体育课的学生悄悄问我的学生什么课,我的学生说语文课,他们惊诧不已。 到了操场,刚放眼一望,一个女生就惊呼:“我就没注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