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间质(或称细胞外基质)。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由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时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染成淡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后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Schiff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其基本原理是过碘酸将糖分子中的乙二醇基氧化为乙二醛基,后者再与Schiff试剂中的亚硫酸品红反应,形成紫红色不溶性反应产物,沉积于多糖存在的部位。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或颜色的深浅(或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二、名词解释

1.微绒毛是细胞表面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常见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轴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后者从微绒毛的尖端向下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在某些细胞,大量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面积,并可适当伸长或缩短,促进细胞的吸收。2.纤毛多位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是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指状突起,比微绒毛粗长,光镜下可见。电镜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微管的排列呈“9+2”,即周围是9组二联微管,中央是2根单独的微管;微管的根部连于胞质顶部的基体。纤毛的二联微管上有动力蛋白形成的动力臂,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使微管之间产生滑动,纤毛的运动呈节律性定向摆动,可清洁细胞表面。

3.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质膜皱褶;内褶质膜两侧的细胞质内有许多纵行的线粒体,形成光镜下的基底纵纹。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而线粒体为此转运过程提供能量。

4.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

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紧密连接多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嵴,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连接外,可封闭细胞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5.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是相邻细胞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中间连接常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连接处有15~20 nm的细胞间隙,其内充满细丝状物质,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附着,其上连有微丝,后者伸向细胞质,加入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细胞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6.桥粒又称黏着斑,常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桥粒呈大小不等的斑状;连接处相邻细胞之间细胞间隙稍宽,约20~30 nm,内有电子密度较低的丝状物,细胞间隙中央有与细胞膜平行的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沉积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并呈袢状返回细胞质;另外还有一些跨膜细丝连接附着板与中间线。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常见于易受牵拉和摩擦的组织,如复层扁平上皮。

7.半桥粒是见于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特殊结构;其结构为桥粒

的一半,即在连接处细胞膜的胞质侧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附着板上也连有袢状的张力丝。半桥粒的作用是将上皮固着在基膜上。二、名词解释

1.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包括无定形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及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2.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为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

3.胶原蛋白简称胶原,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分泌到细胞外的胶原再聚合成胶原原纤维,电镜下,胶原原纤维上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4 nm。胶原原纤维再藉少量黏合质粘结成胶原纤维。4.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因其表面被覆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故PA S反应阳性,并具有嗜银性,用银染法染成棕黑色。嗜银纤维较细,分支多,交织成网;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电镜下也有周期性横纹。嗜银纤维多分布于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肾小管

和毛细血管周围,淋巴组织、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也含较多的嗜银纤维。

二、名词解释

1.同源细胞群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的中部。每个同源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包含在一个大的软骨陷窝内,后者又分成几个小的陷窝,各含一个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的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目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2.哈弗系统又称骨单位,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内,沿骨的长轴排列。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及其中的骨细胞组成,呈圆筒状;中央的管道称中央管或哈弗管,衬以骨内膜,管内含小血管和神经等。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3.骨板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的细针状骨盐结晶及少量无定形基质组成。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骨细胞则散在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的骨陷窝内。骨板的这种结构有效地增强了骨的支持能力。4.软骨雏形中段软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者在软骨膜下形成领圈状薄层原始骨组织,包绕软骨雏形中段,称为骨领。骨领

形成后,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外膜。骨领以后逐渐增厚增长,并改建成骨干的骨密质。

二、名词解释

1.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有少量残存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可显示残留的核糖体,呈网织状。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残留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达3%~6%。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核常呈分叶核,或为杆状。胞质内含有两种颗粒:特殊颗粒较小,占80%,中性,染为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吞噬素等;嗜天青颗粒是溶酶体,较大,占20%,染为淡紫色。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杀灭细菌。

3.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橘红色。电镜下,颗粒呈圆或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长方形结晶体。颗粒属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芳香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

抗原抗体复合物,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等作用。

4.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胚外中胚层血岛内。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向多种血细胞系分化的能力,并能进行自我复制。出生后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其次在脾、肝、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分布。

二、名词解释

1.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电镜下,闰盘位于Z线水平,是由相邻心肌纤维的连接面彼此凹凸嵌合而成;在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2.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肌节由平行排列的粗、细肌丝构成。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中有细肌丝,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入A带;A带的两侧部分有细肌丝和粗肌丝,中间部分只有粗肌丝,为H带。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横纹肌肌纤维的肌膜和基膜共同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分支互连成网,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人与哺

乳动物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明带与暗带的交界处,心肌的横小管位于Z 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入细胞内。

4.肌质网又称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相邻两个横小管之间,环绕肌原纤维。其中央部的主支纵行,故肌质网也称纵小管;其两端膨大,形成终池。肌质网膜上有钙通道和钙泵。肌质网有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对肌纤维的收缩起重要作用。5.三联体位于骨骼肌纤维内A带和I带交界处,由一条横小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质网膜,使钙离子大量进入肌浆,引起肌丝滑动,肌原纤维收缩。

二、名词解释

1.尼氏体是位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不同神经元的尼氏体形状、数量和分布不同。尼氏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主要为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神经递质。

2.运动终板又称神经肌连接,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装置。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支配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活动。此连接区域呈板状隆起,故称运动终板。

3.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突触分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二类,化学突触以化学物质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电突触的本质是缝隙连接。

4.神经原纤维是镀银染色切片上神经元内的棕黑色细丝,在胞体中交错成网,在树突和轴突内平行排列。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5.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名词解释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2.浦肯野纤维是心传导系统的终末分支,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

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其形态特点是:较普通心肌细胞短而宽;常见双核,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而肌原纤维较少,且多位于细胞周边;细胞彼此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房室束分支末端的浦肯野纤维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接,将冲动传至心室各处。

3.血窦是通透性最大的一种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脾及一些内分泌腺内。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分布在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差别较大,有的内皮细胞有孔,有的基膜连续,有的不连续,甚或缺如。

4.W-P小体是心血管系统内皮细胞中一种有包膜的杆状细胞器,内有6~26条直径约为15 nm的平行细管,包埋在中等密度的基质中。一般认为W-P小体具有贮存von Willebrandt因子的作用。该因子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相结合。当血管破裂时,大量血小板以该因子为中介,聚集在胶原纤维上,形成血栓,得以止血。

5.周细胞散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细胞扁平而有突起,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多数人认为周细胞的功能是生成基膜,对毛细血管起机械性支持作用;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未分化的细胞,在血管生长或再生时可分化为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二、名词解释

1.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呈圆形或卵圆形,由B细胞密集而成,与周围组织有较明确的境界。初级淋巴小结较小,在抗原的刺激下,其中央出现生发中心,变成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着色浅淡,可分为浅部的明区和其下方的暗区,生发中心的周边为小结帽。生发中心是B 细胞增殖的区域,除B细胞外,还含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Th 细胞等。抗原清除后,淋巴小结又变小,生发中心消失。

2.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血-胸腺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含有巨噬细胞的血管周隙、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和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构成。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从而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T细胞的正常发育。3.副皮质区又称深层皮质单位,是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并含一些交错突细胞等,是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内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在细胞免疫应答时,T细胞增殖,副皮质区迅速扩大。

4.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又通过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如此反复循环,称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将全身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提高免疫功能。5.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脾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此区是脾的胸腺依赖区,在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此处T细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中央动脉旁有一条伴行的小淋巴管,它是鞘内淋巴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道。

二、名词解释

1.垂体上动脉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后,分支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在结节部汇集成十余条垂体门微静脉,并下行至远侧部,再次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称为垂体门脉系统,它将下丘脑弓状核等分泌的神经激素运送到远侧部,调节其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

2.嗜铬细胞是指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标本,胞质内呈现出黄褐色嗜铬颗粒的细胞。嗜铬细胞主要分布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等处。细胞中的嗜铬颗粒是分泌颗粒,具有电子密度或高或低的核芯,颗粒中含有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

3.甲状腺滤泡为甲状腺实质的主要结构,滤泡壁主要由单层立方形滤泡上皮围成,其形态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并具有分泌含氮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滤泡腔内充满的胶质为碘化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激素的前身物质。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

4.赫令体存在于神经垂体神经部。光镜下为大小不等的均质性嗜酸性团块;电镜下它是无髓神经纤维上的膨大部分,其中含大量分泌颗粒。这些分泌颗粒来源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颗粒内含加压素或催产素。

二、名词解释

1.朗格汉斯细胞是散在于表皮棘层浅部的抗原提呈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上,核深染,胞质清亮;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特征性的伯贝尔颗粒,颗粒呈杆状。朗格汉斯细胞能捕捉皮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分布于细胞表面,在对抗进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细胞和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的作用。

2.梅克尔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有短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上不易辨别;电镜下,胞质的基底部含许多致密核心

小泡,可与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该细胞可能为接受机械性刺激的感觉细胞。

二、名词解释

1.角膜内皮是角膜最内层的结构,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以及大量的线粒体和吞饮小泡。角膜内皮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维持和修复角膜后界层的正常结构,并具有活跃的物质转运功能。

2.小梁网位于角膜缘,覆盖于巩膜静脉窦的内侧,由角膜基质的纤维、后界层和角膜内皮向后延伸而成。小梁的轴心为胶原纤维,表面覆以内皮细胞,小梁之间为小梁间隙。小梁网是房水流出的通道,房水从眼后房经瞳孔、眼前房和小梁网间隙流入巩膜静脉窦,最终从静脉导出,以维持眼内压平衡。

3.视网膜后极部有一浅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中央凹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斜向中央凹外周排列,使光线直接落在中央凹的视锥细胞上;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视觉通路。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和精确的部位。

4.膜盘是视网膜视细胞外节基部胞膜内陷形成的互相重叠的盘状结构,

膜盘上镶嵌着感光物质,是视细胞的感光部位。在视杆细胞中,膜盘与细胞膜分离,外节顶部衰老的膜盘不断脱落,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膜盘上镶嵌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感受弱光。视锥细胞的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外节顶部膜盘也不脱落;膜盘上镶嵌的感光物质分别是红敏视色素、蓝敏视色素和绿敏视色素,其功能是感受强光和色觉。

5.壶腹嵴是膜半规管壶腹部黏膜局部增厚形成的嵴状隆起,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其上覆盖壶腹帽。毛细胞位于壶腹嵴顶部的支持细胞间,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和1根动纤毛,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壶腹帽为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性胶状物,毛细胞的纤毛伸入其内。壶腹嵴的功能是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二、名词解释

1.胃小凹是胃黏膜表面特有的小孔,是由胃黏膜上皮向固有层下陷形成的。胃小凹的上皮是单层柱状,主要是分泌黏液的细胞;其底部含有干细胞,可分裂增殖补充胃的表面黏液细胞。胃小凹的底部与3~5条胃腺相通。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黏膜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胃黏膜表面覆

盖有一层黏液,约厚0.25~0.5 mm,主要是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不溶性黏液凝胶,其中含有高浓度的HCO3-。黏液层将上皮与胃液隔离,HCO3-可中和胃酸,使局部pH为7,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腐蚀和消化。

3.小肠绒毛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是黏膜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绒毛中轴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含1~2条纵行的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还含有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和其他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含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小肠各段绒毛的形态不同,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的绒毛最发达。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4.中央乳糜管是位于小肠绒毛中轴结缔组织中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它以盲端起始于绒毛顶部,向下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腔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中央乳糜管与脂肪消化形成的乳糜微粒的吸收有关。

5.Paneth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基底部。细胞呈锥形,顶部细胞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电镜下细胞有发达的粗面内

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含防御素、溶菌酶等。Pa neth细胞具有局部免疫功能,可杀灭肠道的细菌等微生物。

二、名词解释

1.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由内分泌细胞组成,呈岛状分布于胰外分泌部腺泡和导管之间。胰岛大小不等,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有孔毛细血管。胰岛主要有A、B、D、PP等4种细胞,分别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这些激素分泌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有的激素也有旁分泌作用。

2.肝血窦是肝小叶内血液流通的管道,位于肝板之间的网孔内,它是扩大了的毛细血管,形状不规则。小叶间动、静脉分支的终末性小血管穿过界板将血液输入肝血窦内,血窦内血流从周边向中央流动,汇入中央静脉。血窦壁由有孔内皮围成,内皮外无基膜,内皮细胞之间有宽大的间隙,血窦腔内或血窦壁上有肝巨噬细胞。

3.贮脂细胞是存在于肝窦周隙内的一种肝间质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电镜下,贮脂细胞的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滴。贮脂细胞有摄取和贮存维生素A以及产生网状纤维的功能。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贮脂细胞可增多,与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

4.门管区是几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从肝门进

出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的分支,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只有含这3种伴行管道的结缔组织区域才是门管区,只含小叶下静脉的结缔组织区域不属于门管区。

5.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窦周隙,或Disse间隙。由于肝血窦通透性大,窦周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而浸浴于血浆中。因之,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另外,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贮脂细胞可贮存维生素A,并产生网状纤维。

二、名词解释

1.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肺小叶呈锥形,尖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小叶间有结缔组织间隔,每叶肺有50~80个肺小叶,它们是肺的结构单位。

2.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有的部位两层基膜融合,其间无结缔组织成分。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为0.2~0.5μm,有利于气体交换的迅速进行。3.尘细胞是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演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间质,也可进入肺泡腔。肺巨噬细胞具有活跃

的吞噬功能,能清除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二、名词解释

1.血管球是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与肾小囊共同组成肾小体。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突入肾小囊内分支形成毛细血管袢,继而又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型,内皮外有基膜,肾小囊内层的足细胞次级突起和裂孔膜附着在基膜上。由于入球微动脉管径比出球微动脉粗,故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一般毛细血管的高。血液流经血管球时,血液内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2.髓袢又称肾单位袢,是由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构成的“U”形袢样结构,从皮质向髓质方向下行的一段称为降支,而由髓质向皮质方向上行的一段称为升支。髓袢长短不一,长者可接近乳头处,短者只存在于髓放线内。髓袢尤其是长髓袢与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袢伴行,在尿液的浓缩中起重要作用。

3.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

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二、名词解释

1.生精小管位于睾丸小叶内,由生精上皮、基膜和基膜外的胶原纤维、肌样细胞构成。生精上皮由支持细胞和5~8层生精细胞构成。青春期后,生精上皮内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生精小管是睾丸内精子发生的场所,支持细胞为生精细胞提供精子发生所需的微环境。

2.睾丸间质细胞又称Leydig细胞,常常成群分布于间质的小血管周围;细胞较大,圆形或多边形,细胞核圆,胞质嗜酸性较强;电镜下,细胞具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的线粒体和较多的脂滴。间质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和分泌雄激素,以调控精子的发生,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分化,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和性功能。间质细胞受腺垂体分泌的LH(ICSH)的调节。

3.血-睾屏障是生精上皮近腔室的生精细胞和间质小血管的血液之间的屏障结构,由间质毛细血管的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的基膜和相邻支持细胞侧面近基底部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血-睾屏障的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专插本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管理的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是指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5**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6**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5 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不是物理性资产; (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医学统计学试卷-2

《医学统计学》期末试卷(考查)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3页,完成答卷时间2小时。 ----------------------------------------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 参数(parameter )是根据总体分布的特征而计算的总体数值,如:总体均数用μ表示。( ) 2、 将一组观察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算术均数,统计符号为X 。( ) 3、 标准差可以反映抽样误差的大小。( ) 4、 假设检验有两类错误,其中,拒绝了实际上是成立的0H ,为第一类错误。( ) 5、 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 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 越小,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 6、 方差分析后,各总体均数不等,要想分析多个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数比较,需用SNK-q 检验。( ) 7、 拉丁方设计可用来进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8、 正交表48(42)L ? ,表示最多可观察5个因素,其中1个因素为4水平,4个因素为2水平。( ) 9、 分类资料常用率表示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 10、有序分类资料不是等级资料(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四分位数间距与 可用来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 2、当均数相差很大或单位不同时,比较多个样本资料的离散趋势指标应选 。 3、总体服从正态分布的数值资料,常用 与 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 4、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 。 5、t 曲线是以 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一簇曲线。 6、已知一个样本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样本均数为x ,样本含量为n ,总体标准差为σ,试估计总体均数的99%可信区间: 。 7、完全随机化设计的方差分析,根据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可将总变异分解为两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

一、单顶选择题 1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有关研究表明,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 A.原则层次 B.惯例层次 C. 前惯例层次 D.后惯例层次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全球化任务环境的是() A.政治体制 B.供应商 C.顾客 D.竞争对手 5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采用的全球化组织模式是() A.多国组织模式 B.国际组织模式 C.跨国组织模式 D.全球组织模式 6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MRPH指的是() A.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在决策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属于() A.环境因素 B.组织自身的因素 C.决策问题的性质 D.决策主体的因素 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属于() A.定性快策方法 B.确定性快策方法 C.风险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9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 A.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是() A.程序 B.规则 c.方案D.预算 11制定战略类型的划分,属于成长战略范畴的是() A.收缩战略 B.剥离战略

C.市场开发 D.清算战略 12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序将技术划分成若干类,其中定制产品 采用的技术是() 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连续生产技术 13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划分的组织部门化形式是() A.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D.职能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14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难度较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动态网络型结构 C.扁平式组织结构 D.锥形式组织结构 15为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减轻直线主管的任务负荷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 设立的职权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权限 C.参谋权限 D.管理权限 16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组织的效能 B.提高组织的效率 C.提高组织的获利能力 D.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17与行政职位高低无关的权力是() A.奖赏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场和春图生辅导 C.奖赏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18根据权力运用方式不同,领导者可以划分为() A.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 B.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C.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D.激进型领导者和保守型领导者 1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方 面表现为() A.高任务一低关系 B.高任务一高关系 C.低任务一高关系 D.低任务一低关系 20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式是() A.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B.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C.期望值=效价+激励力 D.期望值=效价x激励力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医学统计学01护理学(本科)期末考试试卷A卷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专业 年级(本科) 《医学统计学01》期末考试试卷(A 卷)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考试时间:2010.6 补(重)考:(是、否)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核分人 得分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3页,完成答卷时间90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某医院一年内收治202例腰椎间盘后突病人,其年龄的频数分布如下: 年龄(岁) 10~ 20~ 30~ 40~ 50~ 60~ 人数 6 40 50 85 20 1 为了形象表达该资料,适合选用:() A 、线图 B 条图 C 直方图 D 圆图 2、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其检验统计量是( )。 A 、 以例数较小者为 B 、以例数较大者为 C 、以秩和较小者为 D 、以秩和较大者为。 3、当组数等于 2 时,对于同一资料,方差分析与 t 检验的关系是____ 。 A .完全等价且 F=t B.方差分析结果更准确 C.t 检验结果更准确 D.完全等价且 t 2=F 4、Poisson 分布独有的特征是______。 A. 离散型分布 B. 参数是总体均数 C. 方差等于均数 D. 当样本较小时是偏倚分布 5、甲、乙两个医院某传染病各型治愈率 病 型 患者数 治愈率(%) 甲 乙 甲 乙 普通型 300 100 60.0 65.0 重 型 100 300 40.0 45.0 暴发型 100 100 20.0 25.0 合 计 500 500 48.0 45.0 由于各型疾病的人数在两个医院的内部构成不同,从内部看,乙医院各型治愈率都高于甲医院,但根据栏的结果恰好相反,纠正这种矛盾现象的统计方法是:() A 、重新计算,多保留几位小数 B 、对率进行标准化 C 、对各医院分别求平均 D 、增大样本含量,重新计算 得分 阅卷人 (签全名)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专插本管理学(两本教材)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总论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领会 (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 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 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 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 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模拟题(三)

《医学统计学》期末模拟考试题(三)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1.评价某人的某项指标是否正常,所用的范围是。()t2.配对资料若用成组检验处理,就降低了统计效率。() 3.因为两类错误的存在,所以不能凭假设检验的结果下结论。() 4.随机区组设计的区组变异和误差两部分相当于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组内变异。()P5.抗体滴度资料经对数转换后可做方差分析,若方差分析得<0.05,则可认为实测数据的各总体算术均数不全相等。() 6.五个百分率的差别的假设检验,>,可认为各组总体率都不相同。() ZZZ4.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检验中,若≥,则在α=0.05水平上可认为两总体均数不等。0.05()P5.在t检验中,若拒绝H, 值越小,则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06.对三个地区 血型构成(A、B、O、AB型),作抽样调查后比较,若有一个 理论频数小于5大于1且n>40,必须作校正检验。() 7.如果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一致,同时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则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8.Ⅱ期临床试验是指采用随机盲法对照实验,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9.临床试验中,为了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结果的真实性,通常不让受试者及其家属知道他参与这项试验。()10.假定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r是0.8,P<0.05;变量M与N的相关系数r为-0.9,P<0.05,1122则X与Y的相关密切程度较高。与Y的相关系数r是0.8,P<0.05;变量M与N

的相关系11数r为-0.9,P<0.05,则X与Y的相关密切程度较 高。()2211.临床试验必须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国际医 学科学组织委员会颁布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 的道德原则。() 12.当直线相关系数r=0时,说明变量之 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0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 关关系。() 13.偏回归系数表示在除X以外的自变量固定 不变的条件下,X每改变一个单位的平均变ii化。以外的自变 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X每改变一个单位的平均变化。()i 14.单盲法是让病人知道自己在实验组或对照组,但不知道用 什么处理。() 15.重复原则是指少选择样本例数。()16.越小,所需样本含量越大。() 17.在相同条件下完全 随机设计比随机区组设计更节约样本含量。() 18.配对符号 秩和检验中,有差值绝对值相等时,可不计算平均秩次。()19.非参数统计的检验效能总是低于参数检验。() nTnTT20.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现=15,=153,=10,=126,则 检验统计量=126。()1122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一种新药可以控制某病,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其病,如果 某地采用该药则该地。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 发病率将减少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e.以上都不对2.用触诊和X摄片对100名妇女作乳癌检查, 触诊有40名阳性,X摄片有70名阴性,两种方法均阳性者10 名,两种方法检查均为阴性的人数是。 a.20 b.30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名词解释(15分必拿)

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15分必拿)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人际技能:它或称人文技能,亦称人事技能,它是指成功地与別人打交道并与別人沟通的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5.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的制度。 6.数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化和决策。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

管理模式。 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9.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注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10.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11.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12.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囯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13.信息: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4.信息的加工:是指对釆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別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15.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16.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各种情况都非常明确,决策者确知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条件、决策过程及未来的结果,在决策过程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χ20.05,ν可认为(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 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D ) A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B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差别很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