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张康之《一般管理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管理控制

1.什么是控制?如何理解控制的概念?

答:(1)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指是由管理者遵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从而确保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2)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控制的概念。

①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

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个环节中,控制与其他管理职能互相交织,使管理活动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首先要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加以控制,通过激励的手段鼓励和引导某些行为,压制和杜绝另一些行为,避免组织内部出现矛盾冲突。协调组织内部机构及人员的行为,是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

控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a.“确保计划的实施”,即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控制随时将计划执行的结果与标准相比较,一旦发现偏差,就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保持系统正常运行;b.“对计划进行变革与创新”,即在某些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会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这时需要管理者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局面,通过确定新的目标和控制标准,重新引导管理系统上升到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状态,使计划设定的总的目标得以实现。

③控制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

控制不是一项随意性的活动,它必须遵循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控制活动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订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④控制的作用主要是检验计划执行成效和计划的正确性

由于管理环境不断变化,管理活动可能会偏离计划和目标,出现各种偏差,因此对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执行计划,还要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简述控制的基本特性。

答:控制具有多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控制具有整体性

控制的整体性体现在控制的全员化和全程化两个方面。首先,控制是组织内部全员化的职责,完成计划是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而参与控制也成为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其次,控制的对象涉及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确保组织整体发展的均衡、协调和高效是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

(2)控制具有动态性

管理过程中的控制不同于机器设备系统中的自动控制。管理活动中的控制是在有机的社会组织中进行的,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随时发生着变化。为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控制的标准和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呈现出动态的适应性。

(3)控制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

控制活动是由人执行的,控制的主要对象也是组织中的人。控制是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并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条件。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人始终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4)控制具有追求高效率的特征

控制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组织内部协同配合的重要手段。控制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实施监督,而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管理者发现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其最终落实纠

正的过程不可能依靠管理者自身来完成,而必须依靠下级部门的实施,只有当下级部门充分认识到偏差的存在及危险性时,才会主动地配合改进工作。

3.控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通过对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的研究而将管理控制的内容归纳为人员控制、财务控制、作业控制、信息控制和组织绩效控制五个方面。

(1)人员控制

在管理的每一个层级中,都存在着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工作情况的控制,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直接巡视法,即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观察被管理者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②评估法,通过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使每一位下属的近期绩效都得到鉴定,然后根据绩效情况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2)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适应于一切组织的,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关心组织运行中的财务问题,学会通过财务控制来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降低组织运行的成本。

(3)作业控制

日常管理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作业控制,而且,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都要归结到作业控制的成功与失败上来。因为,一个组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效率和效果。组织中常见的作业控制有:生产或工作控制、采购控制、质量控制、库存控制等。

(4)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对信息需求进行识别;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并及时、正确地提供给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信息反馈的灵敏、正确。管理实践证明,建立一

个计算机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信息控制的有效方法。

(5)组织绩效控制

组织绩效是管理者关注的核心,这是由管理的效益原则所决定的,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以绩效为旨归。管理者应该经常地根据组织整体绩效的状况来实施其控制。

4.试分析控制的作用。

答:控制的作用有:

(1)控制有利于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确保计划的完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计划及时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任何组织都必须通过管理控制及时发现环境变化的程度、原因、趋势,并据此对计划目标和计划过程作出适当的调整,使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具体地说,控制对计划任务完成和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方面:①及时纠正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②发现计划中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并根据实践要求调整、修订原有计划,使计划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实践基础之上,并确保修订后的计划得到严格执行。

(2)控制有利于协调组织内各部门及成员的活动

①组织面临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的,属于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急性问题;另一类是潜在性的、长期存在的、影响组织发展的慢性问题。要使控制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就要重点解决慢性问题。解决慢性问题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以及组织成员间的活动。

②组织都存在纵向和横向的分工,组织的规模越大,其内部结构就越复杂,部门和层次就越多,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组织的活动势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甚至容易与组织目标的要求相背离。如果没有控制,没有的相应控制系统,就会产生权力滥用和组织活动偏

离目标等问题。

③由于组织内部的成员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各自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不同,工作能力不同,因此对计划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而且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实际工作效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的要求不符,会出现在某个环节上偏离计划的现象。

(3)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

控制过程通过检查、监督和纠正偏差等活动与管理的其他基本职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使整个管理过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为了保证各项活动能够围绕计划工作所确定的任务展开,必须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参照计划任务的控制标准,动态地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计划、组织、人事、领导等职能是控制的基础,控制在各项职能的基础上对组织的行为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控制是各项管理职能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

(4)控制是组织创新的一种推动力

控制是提供修改计划依据的重要途径,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当前管理过程而言,控制有利于组织按照既定方针开展活动,防止偏差,少走弯路;②对今后的管理实践而言,管理者在前一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各种技术资料,将有助于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控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实践活动。现代管理越来越强调控制中良好的反馈机制和弹性机制以应对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控制的反馈机制和弹性机制可以为计划的修改及今后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激发管理者推陈出新,而且是在推动管理工作动态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激发创新。

5.什么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控制系统的含义。

控制系统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行使控制职权和发挥控制职能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有

效的控制来源于适宜的控制系统。

(2)构建有效控制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①计划导向

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计划,计划越明确、全面、完整,控制系统越能忠实地反映计划,控制也就越有效。在确定控制标准、收集信息、控制关键点、选择控制对象及采取纠正措施方面,都要符合计划工作的特点,控制才能真正有效。

②适宜、适度

有效的控制系统必须针对特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的特点展开,必须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才能发挥作用。另外,组织的结构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职责和分工,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组织结构的要求。同时,控制系统的设计还要考虑其发挥作用的合理范围。

③客观性与灵活性

控制系统所依据的评价应当具有客观性,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确立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应当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于测定和考核的。控制系统之所以强调灵活性是因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未预见到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计划失常的情况。控制系统要及时反映这种失常,就应当含有足够灵活的要素,以便在出现任何失常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对运行过程的管理控制。

④控制关键点

首先,从控制系统的覆盖面来讲,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选择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以点带面地确保整个工作按计划要求执行。这些需要管理者特别关注的地方就是控制的关键点。其次,从提高控制工作效率的方面来看,把握控制的关键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管理者对计划执行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一一考察,不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甚至还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结局。

打印记忆版期末重点--公共行政学-张康之

公共行政学-张康之版 第一章导论 1、试分析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①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②公共管理强调价值与责任;③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④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做出;⑤公共管理知识的广泛性。 2、简述公共领域的形成。 答:①亲身传播的方式 ②传统大众传媒 ③网络 3、试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答: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⑵对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①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4、试分析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答:⑴统治行政。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行政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实现其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手段。行政活动过程的统治、压迫功能是特别地残酷与不加掩饰的。当然,此时的行政机构甚至还没有从政治权力机构中分化出来,这是一种“混权”的状态,行政事务是直接由权力机构行使的。从而充分显示出了行政的政治统治性质。由此,可将这一时期的行政模式概括为统治行政模式。统治行政模式是政府一经产生就存在的一种较为低级的和原始的政府类型。 ⑵管理行政。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称作为管理行政。管理行政是对现代行政职能方面的描述,就其性质而言,这种行政也可以称作为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政府出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自身管理的途径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管理行政也就是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的现代形式。 ⑶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服务行政的特征: ①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②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③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④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 ⑤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5、试分析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答:⑴建构阶段 ①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②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③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④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⑤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 ⑵行为主义阶段 ①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②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③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课后复习题-张康之

【公共管理的概念】a.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b.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c.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 【公共管理的概念分析】a.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b.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c.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d.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抛开公共性质而言,相同点是二者都包含了一种管理事实要素,不同点是公共行政重于公共价值要素与管理事实要素的相结合,而公共管理则重于公共价值要素和管理事实要素的相分离。(注释:在公共管理那里,公共价值要素的体现应包含于政治范畴里面,而公共行政则认为公共价值要素不可与管理事实要素不可分离)。二者都研究公共领域的问题,具体而言,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包含政治价值倾向的社会科学,而公共行政则是一种保护政治价值倾向的社会科学。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象: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内容:a.负担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 b.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c.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d.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e.还应承担起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a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b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a.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b.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c.体现了实证性和规范性的统一d.体现了公共性和科学性的统一e.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政府再造”的背景】a.各国政府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财政压力”b.“政府失灵”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c.全球化与信息革命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d.后工业化的压力变成政府改革的动力。 【why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从根本上排除了政府中心主义的取向,代之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在治理过程中的平等和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在具体的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它们之间会展开竞争,而在公共利益实现的问题上,它们之间则是无条件的合作关系。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种典型的权威及其统治类型①魅力型组织行使权威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②传统型组织中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③合理-合法型组织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规则之上的,它以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作为权威的基础。 【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点】a.是正式建立的持久统一的规则系统b.是具有明确的职权范围限定的行政机构,这些机构由一些“公职”组成,公职的划分是按照劳动分工原则进行的 c.机构与职位都按照等级原则进行管理d.通过技术性的或法律性的规则来控制官员 e.行政人员同行政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完全分开 f.任职人员不能有任何把职务占为己有的行为g.行政管理实行文书和档案管理 【官僚制组织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原因】a.官僚制组织的理性主义思路符合工业社会的要求b.官僚制组织满足了足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c.官僚制组织符合现代政治发展的需要。 【官僚制组织的发展阶段】a.实践的探索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b.官僚制组织的黄金时期(20世纪40-60年代)c.官僚制组织受到批评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 【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a.权力的层级结构保证了决策的可靠性b.层级节制原则保证了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c.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官僚制组织的一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一、概念题 1.绩效(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绩效是指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得出的结果能用来进行评估和与目标、标准、过去结果以及其他组织的情况进行比较。绩效可通过财务和非财务的项目表示。绩效一般有三种类型: (1)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包括产品和服务绩效,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是指关于顾客感觉、反应和行为的测量和指示物,以及相对于顾客的产品和服务特性的测量和指示物,也包括顾客保留、投诉、顾客调查结果、产品可靠性、准时交付、顾客经验的缺点水平和服务反应时间。 (2)财务与市场绩效。指关于成本、收入和市场地位的测量,既包括资产利用、资产增产和市场份额,也包括投资回报、增加于每个雇员的价值、资产负债率、资产回报、运作利润、其他的盈利性和流动性测量、以及市场增产。 (3)运作绩效。指组织上、人力资源和供应商在有效性和效率方面的测量和指示物,也包括周期、生产率、浪费减小以及社区参与。它可以在工作单位水平、关键过程水平和组织水平上测量。 2.绩效评估(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用过去制定的标准来比较员工的工作绩效记录并及时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可以起到有效的检测及控制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①在微观层面,绩效评估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

②在中观层面,是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包括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如政策制定执行的效果,项目管理实施的状况影响,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 ③在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体现为政治的民主与稳定、经济的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的持续提高、社会公正与平等、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改变、精神文明的提高等方面。 3.政府绩效(华农2010研;厦门大学2008研) 答: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政府绩效可以分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文化绩效四个方面。 4.政府绩效管理(中央财大2009年研) 答: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的系统过程,强调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形成组织目标,并推动团队和个人达成目标。总的来说,政府绩效管理是由收集绩效信息、确定绩效目标、划分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改进绩效等流程构成的行为体系,它既包括对政府绩效创造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对政府绩效结果的评估;既包括对公务员个人的考核,也包括对政府组织绩效的考核。绩效管理活动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是持续提高政府绩效、不断促进管理创新的动因。 5.绩效计划 答:绩效计划是一个将个人目标、部门或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目标确定过程,是绩效管理的起点。作为绩效管理的第一环节,计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后续工作能否正

《公共管理学》张康之试题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D )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 A ) A.管理 B.法律 C.经济 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B)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公共行政的权力及其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行政的权力及其体制 4.1 复习笔记 一、行政权力的政治内容和管理特征 1.行政权力概述 (1)行政权力的含义 行政权力是指国家的政治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授予行政机关的一种用于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强制性力量。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看行政权力,具体表现为: ①静态地看行政权力,会发现权力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而且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即人们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模式。 ②动态地看行政权力,则会发现行政体系整体上以及它内部的全部运动都根源于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作为一种力量和资源而存在的,即作为行政体系运动的推动力量和行政体系内部所争夺的资源。 (2)行政权力的衡量指标 ①广延性。指服从权力的人数的多少。服从的人数多,就说明权力大;反之,权力就小。 ②综合性。指权力所有者能够调动权力对象的活动领域,即权力对象的全部活动中受到权力控制的比例和范围。 ③权力的强度。指在权力控制领域内,权力所有者对权力对象的控制程度。 (3)行政权力的分类

①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的程度 a.羁束的行政权力。指行使范围、程度和方式均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的行政权力; b.自由裁量的行政权力。指法律法规只限定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对于在什么情况下将行政权力行使到何种程度,则由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自己酌情决定。 ②根据行政行为的模式 a.行政立法权。指行政机关享有的依法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b.许可批准权。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某种活动予以许可或批准的权力; c.行政确认权。指行政机关享有的对于某种事实或资格予以证明的权力; d.行政检查监督权。指行政机关享有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力; e.行政制裁权。指行政机关拥有的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予以惩罚的权力; f.行政强制权。指行政机关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命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法定义务、遵从命令的权力; g.行政司法权。指行政机关依法对某些纠纷或争议进行裁决的权力。 ③根据权力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基础 a.报酬性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行政权力的主体对于资源的控制,而这些资源又正是客体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行政主体一旦控制了这些资源,也就控制了获取资源的途径,从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部门财政管理【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部门财政管理 一、概念题 1.公共财政(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具有四项基本特征:①以弥补市场失效为行为准则;②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③非市场营利性;④法治性。 2.公共财政管理(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 答:公共财政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其包含五个方面的内涵:①公共财政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②公共财政管理贯穿包括计划、资源取得、分配、监督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③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④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多元的,各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分析技术都有可能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得到应用;⑤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其总体目标是效率、公平和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和公共支出管理。 3.政府预算(中山大学2008年研;中央财大2008年研) 答:政府预算又称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公共预算包括三种基本功能:控制、计划、管理。公共预算的目标是:总额控制、配置效率、运作效率和财政问责。 4.零基预算模式(华师2013年研)

答:零基预算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在要求划分项目优先顺序等方面,它与规划一计划一预算模式相似。零基预算模式的要点是:由高层管理者提出基本目标和总原则;责成下级部门管理者将赋予他们的目标具体化并形成一揽子决策;对备选方案分别进行排序,确定优先项目;排列的顺序依次为终止、保持最低限度、缩减、维持、扩充;由高层管理者选定方案。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的预算。 5.税收 答: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在当今世界各国,税收是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共收入中有90%以上来自税收收入。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而举借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作为非税收收入,公债与政府收费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债是自愿购买而非强制的,并且公债具有按期偿还和付息的特征。公债的种类按发行地域,可分为内债与外债;按发行机构地位,可分为中央公债与地方公债;按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按是否允许上市流通,可分为自由流通公债与非自由流通公债等等。 7.政府采购(东财2013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 答: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用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作为一种采购方式,政府采购具有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的方法,是世界各国目前最为重要的购买性支出管理手段。政府采购的本质是政府在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性的招投标机制。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北师大2019年研] 答:(1)公共治理概述 “公共治理”这一概念出现于公共治理理论中,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管理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公共治理理论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且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合理内核。具体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①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介于市场经济与公共部门之间的“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且依靠自身资源参与管理共同关切的社会事务。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部门,可以是私营部门,可以是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多种形式的合作。 ②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依赖的关系。公共管理主体间的权力依赖,是指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它们都不拥有独立解决一切问题所需的充足知识和资源;它们必须相互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

③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进行自主自治的合作。与传统公共管理单一等级制下的协调方式和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操纵的市场机制不同,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多元化公共管理主体及其相互间的权力依赖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其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机制,最终必然会推动公共管理朝着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这种网络化公共管理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是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共同利益。 ④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公共治理理论在关注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对政府的“元治理”角色进行了定位。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中,虽然政府不具有最高的绝对权威,但是它却承担着建立指导社会组织行为主体的大方向和行为准则的重任,它被视为“同辈中的长者”,特别是在那些“基础性工作”中,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2)公共治理的价值取向 公共治理具有追求或要求的多元价值的特质。公共治理在本质上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主权、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公共行政无力反省公共行政以及公共服务的根本价值、目的,将其矮化为执行与管理的工具,不但无力负起公共行政对民主价值的捍卫责任,也无法实现提升公民道德生活的使命。 ①新公共服务理论学家登哈特夫妇明确反对效率主义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提出“追求公共利益”才是公共行政的根本目标。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不应该是效率、利润,政府更节约、更经济不是政府存在的理由,谋求公共利益才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要“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他们主张用基于公民权、民主和公共利益至上的新公共服务模式为替代。这就凸现了公共治理对公民权、公益、公平、公正等公共价值的正当追求。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第三章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3.1 复习笔记 一、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加剧,因而迫切需要寻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途径。 (2)进入80年代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始进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这源于许多学者试图提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来解释、预测、指导管理者的管理实践。 (3)9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者开始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进行反思,部分学者重新提出以“人力资本”的概念取代“人力资源”的概念。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人力资源是由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知识、技能等所决定的综合素质或劳动能力。在广义上,人力资源也可以被理解成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被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

劳动人口的总和。人力资源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层面: ①从质量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包括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五个方面; ②从数量上看,人力资源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不单指劳动者个体,而且指某个国家、地区、部门或组织所拥有的劳动力人口总量。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①从权力的最终来源看,国家的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主体。 ②中观管理主体包括全国和国家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务员管理部门,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职能是这类部门的主要特征。 ③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则主要是微观层面上的,是企业等私人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事经理。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主要分为价值环境和制度环境 ①价值环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这些价值包括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②制度环境 是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微观环境——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反映了政府管理中的一种理性、效率、公平、法治的价值追求。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第1章导论 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 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 (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一手段。公共管理的手段是在法治的基础上通过公众参与的途径高效地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科学方法。即依法治理、民主行政和科学管理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三个最为基本的方面。 (4)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20世纪后期,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格局开始受到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要求的冲击,因而,政府自身的组织系统开始融入一个更大的合作治理系统之中。这样一来,公共管理系统就会表现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之间层次结构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政府在这个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都会保持下去,但是,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会不断地增强。 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答∶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社会治理适应性不足引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危机事件的频发更说明,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问题。 (2)后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是公共管理得以产生的总的历史背景。由于后工业化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 (3)由于行政改革以及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要求,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治力量,形成了与政府开展合作治理的局面。 总的说来,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产生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行政的组织【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行政的组织 一、关键概念 1.官僚制 答:“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现代国家的政府组织皆是高度正式化、严格的层级节制的科层组织。在科层组织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依法行使职权。官僚制的权力体系是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人员间的工作关系,须遵循法规的规定。科层组织内的职位,按人员的专长做合理的分工,其工作范围、权责、薪俸也以法律明文规定。 2.官僚制组织理论 答:官僚制组织理论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创立。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文牍主义、墨守成规、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形态及其行为模式。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或职权是官僚制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的官僚制组织是最有效地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其内容有:(1)组织的结构性要素 ①专门化的权限和任务。指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工作和权威的分工;部门及其官员有明确划定的权限,包括特定的义务、权力及强制手段的使用等正式条文说明。 ②职位按照“层级制”(等级制)的原则加以组织,明确规定层级之间的控制关系,协调专门化的部门行动。

③官员的选任以专业技术资格为标准,官员可在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和层级间进行职业升迁。 (2)组织的行为程序要素 ①非人格化。官员以组织“成员”的身份服从组织的法律,人们服从的并不是支配者个人,而是服从一个非人格性的无私秩序。 ②规则约束。官员的行为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行为,行为基础是特定的法律规则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行政命令,官员的职务行为通过技术性或法律性的规则加以控制。 ③高度纪律性。官员的职务行为如违背规则和不服从命令将受到纪律制裁。 (3)组织行为结果 在上述结构和程序要素基础上的行政行为将是高效的、持续的、精确的、可预期的、专业化的和纪律严明的。 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以他关于“权威支配”的观点为基础的,他认为存在魅力型权威、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 3.马克斯·韦伯 答: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在各种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管理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 一、概念题 1.官僚制(中山大学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3年研) 答:官僚制是指一种理性化的管理组织结构,是执行决策者命令、经任命产生的官员所组成的大型组织。它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有明确的权威登记,权责自上而下传递。“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官僚制”具有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特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公共管理者 答: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由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等特质,公共管理者除扮演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外,在民主政治中尚扮演着特殊角色,主要包括: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人民信托者的角色;贤明少数的角色;平衡轮的角色,即平衡治理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前瞻性管理 答:前瞻性管理是指依据未来外界的变化和组织自身的发展,对组织可能面临的机遇和

问题进行预期,并利用各种方法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推动组织前进的活动。“前瞻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是前瞻性管理的基本态度和技能。前瞻思考是指向前看;确认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途径,促使负面向正面转化,开创新的管理道路;掌握、形成、寻找机会,以便不失时机的特性。由内而外的管理是指保持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强化面对挑战和掌握机会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官僚制体系的主要特征,并进行简要评价。(中山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 答:(1)现代官僚制体系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其主要特征包括: ①在科层组织中,每一位成员都有固定和正式的职掌,依法行使职权。即在科层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责;以法令规章严格限制的方法,赋予命令权,以行使固定的职责;行政的责任和权利,都有一定的规范,只有具备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受雇用。 ②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科层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明确地知道,该从什么人那里取得命令,并将命令传递给什么人。这样,一方面可减少混乱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下属也较容易控制。 ③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人员间的工作关系,须遵循法规的规定,不得掺杂个人好恶情感。也就是说,科层组织内的行为、决策和法规都是正式的,有一定的规格与要求;并且不论任何政党执政或任何人为机关首长,行政人员均要“依法行政”、“政治中立”。 ④科层组织内的职位。按人员的专长做合理的分工,其工作范围和权责也以法律明文规定,在这种专业分工的原则下,职位的获得主要以技能为主。 ⑤职业化倾向。人员加入组织,是根据自由契约的方式,并经过公开的考试合格后加以

打印记忆版期末重点 公共行政学 张康之

公共行政学-康之版 第一章导论 1、试分析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①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②公共管理强调价值与责任;③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④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做出;⑤公共管理知识的广泛性。 2、简述公共领域的形成。 答:①亲身传播的方式 ②传统大众传媒 ③网络 3、试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答:⑴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⑵对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①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4、试分析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答:⑴统治行政。在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行政理所当然地是国家实现其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手段。行政活动过程的统治、压迫功能是特别地残酷与不加掩饰的。当然,此时的行政机构甚至还没有从政治权力机构中分化出来,这是一种“混权”的状态,行政事务是直接由权力机构行使的。从而充分显示出了行政的政治统治性质。由此,可将这一时期的行政模式概括为统治行政模式。统治行政模式是政府一经产生就存在的一种较为低级的和原始的政府类型。 ⑵管理行政。以管理为目的的行政称作为管理行政。管理行政是对现代行政职能方面的描述,就其性质而言,这种行政也可以称作为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政府出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自身管理的途径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管理行政也就是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的现代形式。 ⑶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公民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 服务行政的特征: ①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②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③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④开放式行政而非封闭式行政; ⑤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5、试分析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答:⑴建构阶段 ①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②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③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④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⑤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 ⑵行为主义阶段 ①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②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③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

2016华北电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张康之《公共行政学》终极笔记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公共行政学张康之 第五章政府职能与公共事务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涉及到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2、政府职能模式:是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是政府如何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的运行加以调控的方式、方法的总和,集中反映在政府所确立的经济体制和政府参与的经济运行机制之中。

3、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腾飞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政府职能模式,这一职能模式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代表者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与控制。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处在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有机统一的关系中。 4、非政府组织:是指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和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自治型社会组织。 5、民主行政:是指政府的行政机关(区别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及社会管理中的民主制度、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 6、治理理论:治理理论非常强调公众参与治理的意义,认为公众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只有当公众普遍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才能建立起民主行政的现实形式。 二、问答题。 1、简述政府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答:政府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①执行性 ②多样性 ③动态性 2、论述正确地确定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第五章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作为或可能成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所进行的管理,其基本的管理理念是把这些人看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对这类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见表5-1)

表5-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点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1)价值环境:指公共管理活动通常被视为不同价值冲突、妥协的过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被视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基本社会价值之间连续互动的过程。这些价值包括了政治回应性、组织效率、个人权利、社会公平、个人责任、有限的与分权的政府、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2)制度环境: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运行的制度基础和条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依然是以公务员制度为基础背景的。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人力资源保障与约束。从统一的系统化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由三个环节组成,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5.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为人力资源获取的数量和结构确定具体的标准,有利于控制公共部门成本,测算组织热恩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成本以及效率。

(2)规划中的费用和人员规划提供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状况以及能否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了组织能否支付组织成员薪酬等。 (3)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成员培训等开发活动提供依据,使员工了解自身素质与组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6.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1)收集有关信息,包括组织内部信息和组织外部环境信息。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总量预测和岗位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即确定组织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和质量,确定组织外部未来可能供给得人员情况。 (4)确定人力资源净需求。对比、分析组织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数和同期内组织可供给的人力资源预测数,测算各类人员的净需求量。 (5)编写人力资源规划书,包括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6)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做好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7)评估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评估,发现差距,找出问题。 (8)人力资源规划的反馈与修正。目的是使规划更符合实际,以更好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7.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由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组成。 (1)总体规划由工作绩效、人员数量、人员结构、人员质量等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规划的核心和指导思想等组成,是根据组织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一定时间内的组织人力资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共行政的运行机制 一、概念题 1.领导 答:领导是指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具体是指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过程。领导就是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规则,集合一个群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工作。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聚合追随者、动员和组织群众。 2.领导力 答: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的能力。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要创造氛围,让人们在此氛围下抓住极富挑战性的机会,取得非凡的成就。领导力的中心问题包括:①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②把愿景化为现实;③把障碍化为革新;④把分裂化为团结;⑤把风险化为奖赏。在一定的意义上,领导力就是行动能力。 3.行政沟通 答: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行政沟通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②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③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④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聘任制 答:聘任制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契约确定与人员关系的一种任用方式,又称聘用合同制,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一般的做法是由用人单位采取招聘或竞聘的方法,经过资格审查和全面考核后,由用人单位与确定的聘任人选签订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受聘人员职责、待遇、聘任期等。 5.委任制 答:委任制,又称任命制,与选举制相对应,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①优点:程序简单,便于操作;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治事和用人的统一,效率高、省时间。②缺点:容易因领导个人的好恶,而出现“任人唯亲”等不正常用人现象,也容易使行政机关的工作关系带有个人色彩,形成宗派主义;或因领导本身的视野与精力的限制,而造成在没有全面了解下属的情况下错误委任的现象。 6.考任制 答:考任制是指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公布范围条件,根据统一标准经过公开考试,识别、选拔领导干部的制度。考任制是我国古代最先创建的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现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考任制的核心是在于分权,它一般体现为自下而上的无既定候选人的选人方式,将干部选拔任用的权力通过民主、公开的程序予以下放,让干部通过自身的参与和竞争来争取晋升的机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