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八月看完了《海边的卡夫卡》,熬夜不睡觉所以近来精神不好,身体也一直深陷感冒的风波无法自如,很是痛苦,但相较于这些看不懂《海边的卡夫卡》才是最痛苦的。我这里的看不懂绝不是指思想内涵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我还不具那种资格),单纯就是从全书的故事性情节性而言,看完后我犹如置身云雾里毫无头绪,再耗时耗力地深思冥想也没办法把整个故事理顺或许故事本身就理不顺也未尝可知,所以我甚至有些讨厌作者了,为什么不把该交代的交代清楚?本来文章就比较长,再加之语言表达又给我一种十分密集的逼迫感,所以读得过程中也十分吃力,而且又是奇偶的分章叙述,所以整个作品的完整性就需要一种相互对照,可是我再怎么对照,总是有很多理不清的情节,比如那老师为何会臆想?为何她没有失忆?佐伯是怎样的存在?佐伯和中田有什么关联?中田和卡夫卡是什么关系?《海边的卡夫卡》那副画是怎样的存在?……而且,我简直是要受够作者那种罗里吧嗦了,就中田的那一故事,开头第二章、四章、八章、十二章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视角。所谓不同的形式无非是采访和信件的形式,不同的视角也只不过是参与事件中个别人的叙述。而且这几章涉及的内容,文章结束了也都没有做详细的交代,我的天神,既然不做交代为什么写得玄乎其玄,只是为了吸引我的阅读兴趣?而且这几章除了十二章有表意的意义之外,其它几章我完全搞不懂其存在的意义。因喜好使然,我真的很讨厌作者在作品里花里胡哨的炫技,也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我不喜欢莫言。村上前几章的处理就让我很不舒服,同一个话题以不同形式不同视角出现,干嘛?说明你很会写?嗯,不过那样写也确实有好处,就是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其印象是刻骨的深刻,所以我先把偶数章的故事读完了。

还有,作品既写现实,又有非现实的东西,两者糅杂在一起,我常常无力分清,单是十五岁少年那条线,少年与生母,与姐姐的叙述就模棱两可,关系在假定,事情却又是真实,叙述人称转瞬即变,我的天呢,还有俄狄浦斯的情节,从内心深处讲,我无力接受!比如《挪威的森林》里《告别处女之夜》那一章,我也只能说抱歉了——我稍稍有精神方面,生理方面的洁癖!再说一点,川端康成的《千纸鹤》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不过故事里也有类似让我心理难堪的桥段,还有《源氏物语》,细思极恐,这是传统吧?

再说《卡夫卡》,要是细读,尤其十五岁少年和大岛两人的对白,我们一定会发现“隐喻”这个词简直是作者钟情的对象,关于隐喻这一点我更是一头雾水,这或许是本部作品涉及了生命哲学层面的东西,所以我在空间转载了两篇作品,也算是有了一点眉目,至于是或者不是因人而异。

还有,村上又是动不动就写性事,直白粗粝。女人也是有炽热的情欲的,这一点,我还是很认可的,比如张爱玲《色戒》《红玫瑰和白玫瑰》《小团圆》《倾城之恋》抒写的都很醉人,情绪也是相当充沛的。不过,也许我不是男人,所以村上的这种男人的情欲我找了相关的作品作为理解的参考。

为什么写性?村上陈述过理由:

“我最初的作品几乎不搞性描写。由于这个原因,也有人比现在的东西更喜欢我那个时期的作品。”

“随着我写的故事变大变深,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不带进关于性和暴力的描写,因为避开就通不过。”

他夫人叫阳子,听说这位阳子夫人很厉害,充当着幕后指挥。她说:

“我丈夫的小说里性事以各种形式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也没考虑就出来了。看来性事是什么关键吧。”

这关键就是他“认为性事是把人与人结合起来的重要因素”。而且,“性场面、暴力场面有时不在某种程度上使阅读的人感到痛苦、不快或违和,就不会发挥其意义。”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被这部小说深深吸引着总想要说点什么。

这部小说一共有49章,采取奇偶线叙述的方法,奇数章以第一人称“我”讲述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的故事,偶数章以中田为主人公叙述。

奇数章主人公田村卡夫卡(作者随意给的名字),“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给予“俄狄浦斯式”的可怕诅咒诅咒。在这样特殊典型的环境中,卡夫卡被逼迫着行动,性格也随着发展变化。一切犹如红移中的宇宙般急速向远,卡夫卡勇敢地踏上了摆脱无奈命运的旅程。在他的旅程,遇到了一个自认为可能是自已的姐姐的同行女旅客,热心帮助他的图书管理员,可能是自已母亲的佐伯,进入充满隐喻的深林最终明了自已所寻找的东西。这些在时光,现实与梦境中的交叠与剪影,诠释者诸多悖谬的密集体:因憎恶父亲而离家出走后终返回父亲留下的住所;心理上向往男人生理上确是女人;最爱儿子却把儿子抛弃的母亲;最爱母亲却又报复母亲的儿子;出口与入口;暴力与温情;昏迷与清醒;现实与梦境;坚定与彷徨……”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读到了深入骨髓的痛苦和绝望。一切好似来自命运,命运成了恶魔。想要改变却发现周遭坚硬深冷,读着读着我浑身冷汗,我的前世,我的从前,我的记忆究竟是些什么?所以小说里有一块石头,它连通着另一个世界,溺水少女的手摸开入口的石头。于是少女为了守住爱恋留在了那个世界,少年

中田为了逃避苦痛的童年留在了那个世界,年轻女老师,集体失忆的那些孩子,逃离战场的士兵纷纷因着心中难以言说的苦痛选择了那个世界,那里时间不曾存在,既不流动,于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就只是些缺乏灵魂的躯体或者就是作者所说的容器。每个人都有无法言说的痛苦无奈,所以每个人都选择了逃离,所以失忆成了消除这些苦痛的良药。这篇小说还是在讲逃离,一如《挪威的森林》里渡边的出走,一如《伊豆的舞女》里那个旅行的少年,一如《心》里的那位老师……不过卡夫卡却不同,尽管他的出走也是想逃离他不堪的命运,但是终究他没有止步于逃离的梦魇之下。他在深知自己难逃厄运的情况下,与命运来了一场狠毒而又惨烈的碰撞,哪怕是毁掉自己也在所不惜,所以在面对弑父与母亲姐姐交合的诅咒时,他直面迎接,他与佐伯交合,他与樱花在梦里交合,这一切的发生细想是有多么悲壮啊,故事有多残忍那孩子就有多痛苦。我透过那孩子也隐隐的感受着田村心底对这个躯体所在世界的痛恨,除了恨再不会有什么能产生那么强大的毁灭的力量!在这一次的碰撞之下卡夫卡也曾痛苦着绝望着想要遁逃,在另一个世界里流连着不愿回归,但终究卡夫卡回归了,回归到当前世界。他是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就像作者说的,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十五岁少年,我跟着这个少年走了一段最痛苦最悲寂的路途。

写卡夫卡的故事里有三个最震撼我心的情节,其一是卡夫卡在高知森林小屋居住时在大雨里脱光淋浴的情节。文章这样写道:“偏午时乌云突然遮住头顶,空气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紧接着下起来了大雨,小屋的屋顶和窗玻璃大放悲鸣。我当即脱得光光的跑到雨中,用香皂洗头发洗身体。心情畅快无比。我试着大喊大叫。又硬又大的雨点如石子一般击打全身上下。火辣辣的痛感就像宗教仪式一部分。雨打在我的脸颊,打眼睑,打胸,打肚皮,打阳物,打睾丸,打脊背,打腿,打屁股,眼睛都不敢睁开。这痛感无疑含有亲昵。我觉得自己正在世界上受到无比公平的对待,我为此欢欣。我感到自己突然解放了。我朝天空展开双手,把嘴张大,畅饮竞相人涌入的雨水。”我记得当时在读着一段时我默默流泪了,为什么说不清楚,但就是觉得难受的无法言说,痛却是快乐,雨的肆意捶打他说是最公正的对待,他在雨里欢欣,这孩子究竟是有多压抑多痛苦,以至于这般歇斯底里,这般痛彻心扉!另一就是在世界尽头和佐伯相逢的情节,也是母子相认的情节,尤其是佐伯割开自己的手腕,卡夫卡跪饮佐伯献血的时候,我觉得我整个人升华了。也许生命的救赎亦或者灵魂的救赎就在那一刻发生,谅解宽宥释怀幸福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将自己困在一座城里浅尝痛苦不敢抬头望远,以致彼此伤害彼此损耗罢了!最后就是卡夫卡乘车回家在电车上流泪的情节,“车过名古屋时下起了雨。我看着在发暗的玻璃窗上划线的雨珠。如此说来,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我想着在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里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我闭目合眼,释放身体的力量,缓松紧张的肌肉,倾听列车单调的声响。一行泪水几乎毫无先兆地流淌下来,给脸颊以温暖的感触。它从眼睛溢出,顺着脸颊淌到嘴角停住,在那里慢慢干涸。不要紧的,我对自己说,仅仅一行。我甚至觉得那不是自己的泪水,而是打在车窗上的雨的一部分。”世界在下雨,作者有意写雨,仿佛一场经历下来耗得世界全然力竭,卡夫卡哭了在雨里哭了,仿佛与世界哭成一片,所有的辛酸,无奈,不舍,痛苦,迷惘,挣扎……一切都在雨里露面又被洗逝,都将会过去,过去的都成为回忆,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悠长又悠长却张牙舞爪的梦,“责任始于梦”,一场带着沉重色彩的梦,卡夫卡含泪醒来了,十五岁少年无力,十五岁少年独自,十五岁少年又将重新启程,“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因着驳杂的叙述,我深深被卡夫卡感动着,从他身上找着安慰,找着勇气,找着我迷失的一切!寻找便是我的主题!

中田的那条线上,讲了“主人公中田儿时原本是一个正常的儿童,却由于一场无法解释的变故而懵懵懂懂,最终与周围的人鲜有交往,却可以与猫儿自由交谈。在一次替人寻猫的过程中,持刀刺向一个要杀死这只猫的男人。在卡车司机星野的帮助下,中田辗转来到松山,在这里打开了被关闭的世界之门。待一应事情处理完毕后,在就要关闭世界之门时,中田却在睡眠中平静死去。不知不觉间也听懂了猫语的星野,终于在最后一刻关闭上世界之门,然后从容地杀死了作祟的恶魔,从而保证了这个世界的安宁”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觉得除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中田身上的隐喻性(这一点我在上文已经讲过)以及星野身上的教育性之外,并没有十分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定要找个点说,那就只能说猫的奇妙世界了,不过猫的世界我还是觉得是作者找的另一个寄身的世界,与石头开启的另一世界的存在的意义无异,所以我就不再赘言。

另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说说佐伯这个人物,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她身上读出了美丽的忧伤,对她我无不惋惜和爱怜,她就像书里每每写到的月华,山茱萸,海,墙上的画,空中的云,处处闪着骸骨般冷寂的荧光。

“她的外在形象几乎是一位完美女性。她自幼就找了灵魂的另一半,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生活在一个‘完满的圆中’。命运仿佛对她微笑,安排她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得这‘过于完美的东西’。但她的终极幸运,也正是她的终极不幸。她为了维持这份不可能维持的完美,就趁着‘入口刚好打开’时进入了‘远方的房间’,即卡夫卡在图书馆里住的那间房,即‘世界边缘’。那房间里时间不流动,于是事物不会被损毁,于是完美得以被保存。但她为此付出了代价,她的心在十五岁时停止生长,影子没了一半,她身边的人与事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