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完整word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完整word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完整word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姓名:***

学号:**********

学校:********

指导教师:***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摘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偏差,都有其不同的成因。教育是名族发展的奠基石,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家庭、社会形成的教育氛围已不能和快速发展的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在某些方面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和谐教育互补性资源整合和谐发展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加强与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结果。在目前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充斥我们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不和谐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来自多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

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而少年儿童不管是在校受到的思想行为上的教育,还是在家庭社会受到的品质教育,虽然采取的形式方法不同,但本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1.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家庭教育已形成只重“分数”,不重视孩子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分数为主要依据,致使学校素质教育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面前,顾虑重重,举步维艰。改革教育方法、改革评价制度,在现阶段家长还没有完全接受。在家长心目中,孩子的考试成绩代表了一切,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就看孩子能否考个高分。

2.部分家庭教育成了学生的课外“补习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相当一部分在学校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学生,一走出校门,回到家里,走上社会,就表现出另外一面,甚至大相径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望子成龙,使孩子成了“池中鱼”、“笼中鸟”。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反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作用,素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3.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主动性沟通。有些家长认为教师家访是找麻烦,是告状,所以并不欢迎。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我教学到位,家访不家访没有关系。这样致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甚了解,也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和情绪波动情况,不能及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信息。教师对学生在家情况和思想情绪波动不甚了解。家庭和学校的鸿沟越来越深。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导致了一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学习困难而丧失信心,转化困难。

4.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从和谐的角度看,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社会重教氛围不够浓厚,青少年活动场所设备不够完善。星期天,节假日,学生没有开放性的活动场所,由于各自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因而使得少年儿童身上存在着身心素质差、自理能力弱、性观念薄弱、享受意识强、迷网废学、诚信失缺、漠视纪律等种种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不和谐的缺憾。

5.教育低效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瑞士的“规则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日本的“吃苦教育”、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各国的教育工作也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德育低效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日本曾经把“智、德、体”的顺序调整为“德、智、体”,主要的原因是德育的滑坡。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不和谐现状的成因

总观目前我国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五多五少”:

1.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

2.多教育理论,少实践活动。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

3.多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目前由于高考等种种原因,学校、家长、社会上的人们只要读书好、分数高,而包括“三观”在内的其他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

4.多纵向发展,少横向联系。一个少年儿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除了学校,还是学校;

5.多书本知识,少社会实践。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少年儿童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面对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只有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活动锻炼学生,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才能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这是:

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诉我们,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会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

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三.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所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针对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弊端,我们要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尤其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学习与培训。

针对家庭教育畸形这一问题,我们要积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

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我们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为少年儿童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要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合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首先,老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及优势,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多寻

找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或发表自己的“高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老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再者,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发挥教育的互补性。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作用都对学生起着不小的作用,要使它们形成合力,就应当统一他们的各自的力量,形成互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们的力量。家庭教育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积极与教师沟通配合。倡导家长平时洁身自好,读书学习,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问题,不要因此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从而心情郁闷,对生活、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成为学困生。倡导家长与孩子沟通情感,爱而不宠,严而适度,正确引导,因才施教,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使他面服心不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堕落为学困生。社会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的方向更明确。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通过开展争做安全环保小卫士活动和争做好公民活动,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亲近大自然”、“军营快乐行”、“环保一日游”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了以“锻炼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小公民道德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开阔生眼界,增长识社会的能力,使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应提出一致的要求和目标。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总之,学校教育尤如一棵树,它的生长离不开家庭土壤、社会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

雨露越适宜,它就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办好学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七章教育策略的作用与功能

3、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小学实践导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