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不是什么永动机的模式

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不是什么永动机的模式

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不是什么永动机的模式
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不是什么永动机的模式

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不是什么永动机的模式

如果在处于热动平衡态(与周围物系玻璃杯、空气等处热平衡)的一个玻璃杯的清水中,撒入若干个GS2微粒,我们且不考虑GS2的比重,对水的溶解度,溶解热,与水的分子量的差异,也不考虑GS2微粒进入后对系统的质能的改变。在这些GS2中我们关注其中的一个GS2微粒A,我想如果A的状态说明了,那么所有的GS2的微粒A1,A2,A3…..,An状态应该也明确了。

当A进入水中,假设A的初始状态的运动速度k0(注:速度为矢量)为0,在这一时刻T0,水中作布朗运动水分子中的某个分子a0碰撞了A,与A发生能量交换:a的速度改变了,A的速度也改变了;在下一时刻T1,A被 a1碰撞了,a1与A也发生了能量交换:即a1的速度改变了,A的速度发生了又一次的改变了;………. ,在时刻Tn,A被an碰撞了,an与A也发生了能量交换: an

的速度改变了,A的速度发生了第n次的改变了。如果我们暂时观察到Tn时刻,我们发现A的速度发生了n次的改变,由于速度是矢量,由于作布朗运动的水分子对A的碰撞是随机的,这个随机是指撞击A的水分子的速度(矢量包括方向)随机。在n次碰撞后,那么A所处的位置(如果我们将位置用S表示)为Sn,则 A的速度为kn。如果我们知道A的初始位置S0,如果我们知道n次碰撞A的水分子的速度,那我们就可以算出Tn时刻A的Sn位置,相反我们就不清楚A

在 Tn时刻A的位置Sn。由于随机因素,我们知道,在水中的其它GS2微粒在Tn时刻所遭受(过程)的待遇与A不尽相同,所处的位置和速度也就不相同了。DC9 以上的解释如果符合在水中的GS2微粒的扩散模式,那么就告诉我们,对GS2微粒起扩散作用的水分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了GS2微粒,并没有只输出能量而自己没减少能量。也就是说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不是什么永动机的模式。

注:GS2是弓石2所说的撒入水中的微粒

以上讨论是读了弓石2先生关于布朗运动永动机反方论点的想法

ps:发明论坛 -- 发明爱好者的乐园!99]D*m【反方:】单就【第一类永动机】的定义【一种不消耗任何能量就能永远作功的机器】而言,布朗运动就是永动机现象:如玻璃杯中热动平衡态的清水(与周围物系玻璃杯、空气等处热平衡),对撒入水中的布朗微粒作功。使布朗微粒扩散至遍布全杯水中,并且对微粒永远作功使它们保持均匀分布的布朗运动状态。这就是永动机效应,可称为布朗永动机。

因水、布朗微粒与周围物系玻璃杯、空气等处热平衡。对水而言其吸热:Q=0;且水温不变,即△E=0内能增量为零。可见杯中清水是不消耗任何能量就能对布朗微粒永远作功的机器,它符合第一类永动机定义,即为第一类永动机。所以事实证明了第一类永动机已存在,当然可以实现喽!

永动机可以实现“太阳能三五动机”

“太阳能三五永动机”研究实验资料 一 "永动机": 永动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其原因: 科学界前辈早已界定无法实现,大多数人也认为是正确的,给研究此学科的人制造了许多不便。研究在单学科,纯机械,纯机器中进行,所以很难取得突破。在没出现奇迹之前,普遍都认为是伪科学,由于科研经费有限所以进度很慢。对“永动机”界定不合理,100%的永动确实难以达到,那么30%的永动是否算永动机,50%的永动就可节约能量,只要节能减排就有意义,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在不远的将来永动机一定会在科技进步中出现。 二"永动机": "永动机"科技界的定义是:不输入任何能量的推动,机器能永远运转,还能对外输出功率,从这种定义去讲,"永动机"真的很难实现。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因此永动机就被打入伪科学的黑名单,为了科学的进步,科学高效的利用有限能源,必须对永动机从新界定,100%的永动很难实现,但如果能达到30%算不算永动机,达到50%就可节约一半的能源,这要比节能降耗强多了,任何科学在一步一步的提高,永动机也一样,如果能达到30%永动,那么50%.60%也一定在科学进步中逐步达到,那么算不算“永动机”呢?

对永动机不要要求的那么高,死死的定个框框,不能雷此半步,能达到50%就可节约一半的能源,所以我们研究定为“太阳能三五动机”。不是"永动机"随着科学的进步,设备制造的提高,控制工艺的改进,真正的永动装置,永动产品也一定会实现. 既"第二类永动机"的发明成功。 “永动机”最好是利用太阳能去发电,再去生产电力,达到自给或大部自给,产生的电力使生产正常运行,,实现了"永动机"要实现的目标.,总之是非常节能的,是值得国家进行研究开发,进行全面推广“太阳能三五永动机”。使装置能永动下去,完成"永动机"的任务.随着科技的进步,完全可以使太阳能发电装置永动下去,这样的"永动发电装置"就完成"永动机"的使命,真正能投入实用的“太阳能三五动机”,会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已离我们很近,这要靠国家政府的支持,科学界的认可,投资人的相中,以及广大人民的声援,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妙小的,我诚恳的希望广大爱好者的参于,使这项伟大的工程及早得以实施,将这“太阳能三五动机”技术奉献给国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好的能源,热值很高,没有任何圬柒,储量无限太阳能这是无限可再生能源达到了循环利用。化石能源越用越少不可再生,而且越来越贵,而氢能可以循环利用,是可再生能源,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市场{可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将给人类提供最清洁能源,永远干净的生活空间,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未来。

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 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170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已经提到了“绝对零度”的概念。他从空气受热时体积和压强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设想在某个温度下空气的压力将等于零。根据他的计算,这个温度即后来提出的摄氏温标约为-239°C,后来,兰伯特更精确地重复了阿蒙顿实验,计算出这个温度为-270.3°C。他说,在这个“绝对的冷”的情况下,空气将紧密地挤在一起。他们的这个看法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盖-吕萨克定律提出之后,存在绝对零度的思想才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848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确立热力温标时,重新提出了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的。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在研究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时,把热力学的原理应用到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这个规律被表述为:“当绝对温度赵于零时,凝聚系(固体和液体)的熵(即热量被温度除的商)在等温过程中的改变趋于零。”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把这一定律改述为:“当绝对温度趋于零时,固体和液体的熵也趋于零。”这就消除了熵常数取值的任意性。1912年,能斯特又这一规律表为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原理:“不可能使一个物体冷却到绝对温度的零度。”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统计物理学上,热力学第三定律反映了微观运动的量子化。在实际意义上,第三定律并不像第一、二定律那样明白地告诫人们放弃制造第一种永动机和第二种永动机的个图。而是鼓励人们想方高法尽可能接近绝对零度。目前使用绝热去磁的方法已达到10 6K,但永远达不到0K 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 2003-9-15阅读次数: 1043次 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 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 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 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 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说明外界传给物质 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它否认了 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 谭式的设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 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 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 迈尔在184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 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人们开始考 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这时,又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 热源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广西北海合浦廉州中学物理组秦付平 我们知道,永动机有两类: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学者进行开发“永动机”,其中不乏很多科学家,下面列举几种有趣不可实现的永动机。 一、重力“永动机” 例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解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故正确答案为BC。 二、风力“永动机” 例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第一类永动机的故事

第一类永动机的故事 摘要 自公元1200年前后印度提出制作永动机的梦想以后,人们对于永动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减弱过,然而任何学过科学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因为永动机的原理与热力学定律是相悖的,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在历史上,无数人曾为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付出过努力,他们狂热的追求永动机的支持。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第一类永动机的发展历程 奥恩库尔之“魔轮” 据记载,欧洲早期最著名的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法国的亨内考提出的“魔轮”。如图所示, 亨内考当时设计的装置为如图所示的圆轮结构,他在一 个轮子的边缘上等距地安装12根活动短杆,杆端分别套上 一个重球。无论轮子转到什么位置,右边的各个重球总比左边的各个重球离轴心更远一些。 亨内考设想,右边甩过去的重球作用在离轴较远的距离上,就会使轮子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永不停息地旋转下去,并且带动机器。但是,实际上轮子转动一两圈后就停了下来。 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经过计算得出,总会有一个适当

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因此在这个永动机当中,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之后停顿下来。 达芬奇之“滚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装置。 滚珠永动机是利用格板的特殊形状,使 一边重球滚到比另一边的距离轮心远些的 地方。他认为,如图所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 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滚珠式永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奥恩库尔的永动机是相同的,都利用了轮新左右两边力矩不相等使轮轴不断转动。该设想也同样无法解决摩察阻力的问题,且在运转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正好使得轴心左右两端力矩相等的位置,这是如果轮轴的角速度正好为零,则机器停止转动。 泰斯尼尔斯之“磁石” 1570年,意大利的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 他设想,A是一个 磁石,铁球G受磁石吸 引可沿斜面滚下去,滚 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

从永动机看能量守恒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我们知道,永动机有两类: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学者进行开发“永动机”,其中不乏很多科学家,下面列举几种有趣不可实现的永动机。 一、重力“永动机” 例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解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故正确答案为BC。 二、风力“永动机” 例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张玉成李传海 1. 滚球永动机 例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分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 故正确答案为(B)、(C)。 2. 浮力永动机 例2 如图2所示装置中,挡板将容器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左边容器装满水,右边容器装满水银,一匀质球可绕固定的水平轴O转动。该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右边半球所受浮力大于左边半球所受的浮力,在浮力力矩的作用下球将绕轴转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计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制作技术难度太大。 (B)该设计不能实现,因为它属于第一类永动机。 (C)该设计不能实现,因为它属于第二类永动机。 (D)球体所受的对轴O的转动力矩为零。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化 工(4)班赵智君

第二类永动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热源的温差相关。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

“饮水鸟”永动机

“饮水鸟”永动机解释 饮水鸟只要有水就能动,这已经是客观事实了,我桌子上就有一个。你可能说缺水时不就不能动了么。那你可以将饮水鸟放在河边、湖边,海边。然后转动处加个发电机就可以发电了。你可能说这发电量太小吧。那为什么不改进下呢,做个较大型的鸟,做上成千上万个。反正是一次性投入,已经不用任何投入,便有源源不断的电传出来了。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的发展前景 而本文的研究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第二类永动机是能实现的。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为:关于内能和其它形式能量,(如机械能、电磁能等)的特殊转化规律,解决热现象,有关实际过程的方向性问题。它有不同表达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攻,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是不能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 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的物理学家,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应用于整个宇宙。得出热寂说的理论,则是错误的。如高温总向低温中扩散,宇宙在漫长的时间中应该是一个没有温差的恒温体,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迹象。如恩格斯就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能从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天体演变的观测,都以丰富的实际,否定了热寂说。 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既然宇宙宏观否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也因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的早了一点。这个定律是人定的,人也可破除,以前人们虽然作过很多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并没得到有效证明。实践说明之:能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不然,在宇宙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没有温差而言了,人们也没有能利用的能源了。但是事实上,宇宙的很多恒星内,有很高很高的高温,而很多行星的背面,有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故问题之:人们的很多问题没有弄清,对能源的循环利用,还没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已。 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也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永动机。但是这些物体运动,总的概率是高位向低为扩散。而人类现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物体运动能量进行转换,变成人类所需要的运动能量。换言论之:人类得到需要的能源,要在有 ‘位差’的条件下才可利用。如:1、机械压力,机械传动,电锤打击,车辆行驶,压电陶瓷等。2、在水电站中,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流动,冲击水轮机发电。3、在火电厂中,利用燃料在锅炉里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向低温、低压流动,来推动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也是靠高压气流的压力推动燃气轮机做功的,还有内燃机等。4、高温度、高能量的物体,产生热辐射强度高,向低温度的物体辐射,如有太阳能加热,锅炉里的火焰加热炉管里的水等。5、热传导,如高温向低温度传热量,各种换热器,温差电池等。6、电位差,使电流由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来达到发电、电力传导、用电等的目的。故此能源的利用:首先要有高位能(高压、高温、高电压、高辐射等),但还必须有低位能(低压、低温、低电压、低辐射等),人们才能利用。也是位差的能量,利用方法基本是:打开高位能流向低位能的定向通道,并改变能量运动方式,达到人们需要的目的。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转换率和摩擦损耗等,能利用到50%就不错了,理论上是达不到100%的。如柴油机的效率可到35%。燃气轮机加蒸汽轮机联合机组,高的,可利用到60%等。

如何让员工成为“永动机”

如何让员工成为“永动机” 企业的发展靠员工,而员工工作绩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健全、激励手段是否有效。科学有效的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激励员工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目标激励 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结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目标激励就是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为之奋斗,最终达成目标,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激励方式。确立了发展目标,就明确了工作方向,促使广大员工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在进行目标激励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订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量化目标,防止目标不切实际、遥不可及。二是要注意将员工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绩效情况进行动态的反馈,并做出公正的评价,进一步坚定员工的信心,激励员工的热情,同时纠正工作的偏差。 二、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象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可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双潜在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断激励着员工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不懈奋斗。要深入挖掘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实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用企业文化规范员工日常行为,靠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工作激情,逐渐把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而收入分配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决定物质激励成效的关键。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严格考核流程管理,实施公正的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工工资收入挂钩,逐步实现全员同工同酬,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用利益杠杆激励员工加倍努力,取得更好的业绩。同时,要积极开展评优树先活动,评选出责任心强、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先进典型人物,享受更加优厚的经济待遇,

工程热力学 第五章 思考题

工程热力学第五章思考题 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下列说法能否成立? (1)功量可以转换成热量,但热量不能转换成功量。 答: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功量可以转换成热量,热量不能自发转换成功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叙述强调的是循环的热机,但对于可逆定温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转换为功量,与此同时自身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从自发过程是单向发生的经验事实出发,补充说明热不能自发转化为功。 (2)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但非自发过程是可逆的。 答: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但非自发过程不一定是可逆的。 可逆过程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热力过程进行完了以后,如能使热力系沿相同路径逆行而回复至原态,且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也回复到原态,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则此过程称为可逆过程。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既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反第二定律。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逆过程只是理想化极限的概念。所以非自发过程是可逆的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3)从任何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取热,都能进行热变功的循环。 答:违反普朗克-开尔文说法。从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取热,才可能进行热变功的循环。 5-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须是不可逆过程。 答:系统熵增大的过程不一定是不可逆过程。只有孤立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是不可逆的过程。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非自发过程发生必有自发补偿过程伴随,由自发过程引起的熵增大补偿非自发过程的熵减小,总的效果必须使孤立系统上增大或保持。可逆过程只是理想化极限的概念。 (2)系统熵减小的过程无法进行。 答:系统熵减小的过程可以进行,比如系统的理想气体的可逆定温压缩过程,系统对外放热,熵减小。 (3)系统熵不变的过程必须是绝热过程。 答:可逆绝热过程就是系统熵不变的过程,但系统熵不变的过程可能由于熵减恰等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熵增,不一定是可逆绝热过程。 (4)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然是吸热过程,它可能是放热过程吗? 答:因为反应放热,所以体系的焓一定减小。但体系的熵不一定增大,因为只要体系和环境的总熵增大反映就能自发进行。而放热反应会使环境获得热量,熵增为ΔH/T。体系的熵也可以减小,只要减小的量小于ΔH/T,总熵就为正,反应就能自发进行。 (5)系统熵减少的过程必须是放热过程。可以是吸热过程吗? 答:放热的过程同时吸热。 (6)对不可逆循环,工质熵的变化∮ds 0。 答:∮ds=0。 (7)在相同的初、终态之间,进行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则不可逆过程中工质熵的变化大于可逆过程工质熵的变化。

“永动机”的历史和现实

“永动机”的历史和现实 大约在280年前,有位德国博士奥尔菲留斯发明了一个“永动机”——自动轮。1717年,波兰国王把这位博士请到了波兰,并派了一位名叫格森·卡赛尔斯基的州长鉴定其真伪。这位州长为奥尔菲留斯创造了条件,把安装机器的房子与四周隔离。1717年11月12日,自动轮安装完毕,开始转动。州长亲自锁上了门,贴上了封条,派了两名卫兵昼夜看守这座房子。两周以后州长亲自启封开锁,看到轮子还在转动,于是再次上锁加封,又过了40天。1718年1月4日再次,轮子还在转。这位认真的州长还不放心,又观察了两个月,看到了轮子确实“永动”。于是州长就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从此以后奥尔菲留斯名声大噪,他周游欧洲列国展出他的自动轮,卖票赚了许多钱,并得到各国大人物的褒奖和舆论界的赞扬。 消息传到俄国,彼得大帝对该发明极感兴趣,派了一位专使马赫找奥尔菲留斯谈判,想连人带机器买到俄国去。奥尔菲留斯开价是10万卢布!马赫向彼得大帝汇报了两个情况:一是他看到轮子真的不停地转,二是介绍了法国和英国学者的看法,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水动机”是真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是违背科学原理的。因此,彼 得大帝迟迟未下决心用10万卢布巨款去买这个自动轮,他想在1725年亲自去欧洲看看,但后来由于他去世了,终归没有看到这个“永动机”。

科学界一直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大骗局。他们并不买那位波长的帐。凭什么他用眼睛看看就认为是事实,就发什么鉴定证书,真是岂有此理。科学家们公开指责这是个大骗局,并且悬赏1000马克给揭穿骗局的人。 最后骗局被博士先生的女仆揭穿了。原来这间安放自动轮的房子里修了一个夹壁墙,只要有人在夹壁墙牵动绳子,轮子就会转。轮子不是“永动”的,而是“人动”的。牵绳的人就是博士的弟弟和女仆。我们不知道那位女仆有没有得到1000马克的赏金,但确实有人出了一本小册子,揭露了这个骗局,还公布了一图,人们一看就会明白无误。 “永动机”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的。但古今中外始终有人还在搞什么“永动机”的发明。这些人中有些是对科学的基本原理不清

国民党高机将领黄维 与 东方红永动机

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与东方红永动机 黃維(1904年2月28日-1989年3月20日),字培我。江西貴溪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黃維是蔣介石任校長的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他很早就受到中國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的寵愛,被蔣校長委以重任。後來他與蔣介石長子蔣經國共事多年,結下深厚的交情。1927年任第九軍團長。1928年任第十一師團長。1928年入陸軍大學受訓。1931年畢業後任十八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旅旅長。1934年任第十一師師長。1933年赴德國考察,1937年回國,9月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 1938年任第十八軍軍長。1939年6月升陸軍中將。1940年任第五十四軍軍長,並隨後擔任昆明防守司令、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監訓處副處長、青年軍編練副監、軍委會幹部訓練團副教育長、青年軍軍編練總監部東

南分部主任。1945年任青年軍第三十一軍軍長。1946年6月任聯勤副總司令。 1948年任新制軍官學校校長兼陸軍第三訓練處處長,同年九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949年1月10日開始,解放軍與國軍進行了長達65天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黃維在為被圍困的黃伯韜軍解圍增援時被解放軍包圍。 當時,指揮淮海戰役的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多次勸黃維投降,但他嚴詞回絕,堅決抵抗,其下屬中共間諜110師師長廖運周在安徽省宿縣率部投共、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最後於淮海戰役被俘,並送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永动机是一类想象中的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历史上人们曾经热衷于研制各种类型的永动机,其中包括达芬奇、焦耳这样的学术大家,另外包括一些希望以永动机出名

水力“永动机”

水力“永动机” 在许多“永动机”的设计当中,有不少是根据物体在水里能浮起的原理设计的。让我们从这一类的发明里选一种来谈一谈这是一个高20米、里面装满水的高塔。在塔的上下两头各装一个滑轮,滑轮上绕一条坚固的绳索,就像一条循环带。在绳上装上14只空的方箱,方箱的每边长1米。方箱是用铁皮制成的,水不能够透进去。图198和图199画的就是这种塔的外形和它的纵剖面。 这种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呢?每一个懂得阿基米德原理的人都能理解,水里的铁箱一定要往上面浮。推它们上升的力就是它们所排开的水的重力,也就是1三次方米水的重力乘上浸在水里的铁箱数。从图上可以看出,水里经常会有6只铁箱,这就是说把这些沉在水里的铁箱往上推的力是6三次方米水的重力,或58800牛顿。铁箱本身的重力自然在把自己向下拉,但是挂在塔外绳索上的6只铁箱也在向下沉,所以两方面的力是平衡的。 这样,那条按照上面说的方式转动的绳索,经常在塔的里面维持着58800牛顿向上的牵引力。显然,这个力会迫使绳索不停地在滑轮上滑动,这时它们每转一周所做的功是58800×20=1176000焦耳。 如果全国布满了这样的塔,我们就可以从它们那里得到无穷的功,这足够供给我们全国使用。这样的塔会转动发电机,

使我们得到无穷尽的电能。 可是,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设计,就很容易看出,绳索完全没有动的可能。 为了使这根循环的绳索转动,必须让这些铁箱能够从下面进人水塔,从上面离开水塔。可是我们知道,铁箱在进入水塔的时候,必须克服20米高的水柱的压力!这个压在铁箱的每一平方米面积上的压力,不多不少,恰好是19.6万牛顿(20三次方米水的重力),而向上的牵引力却总共只有5.9牛顿,要用它来把铁箱拉到水塔里去,显然是不够的。 在那些不会成功的发明家们所设计的无数种水力“永动机”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最简单而且最巧妙的设计。 请看图200。把一只装在轴上的木制鼓形轮,一部分老是浸在水里。阿基米德的定律既然是靠得住的,那末,浸在水里的那部分鼓形轮就会往上浮;而且,只要水的推力比轴上的摩擦力大,那鼓形轮就会不停止地转下去…… 可是,且别忙着制造这样的“永动机”!你一定会失败的,鼓形轮不会转动的。为什么呢?我们的推理错在哪儿呢?原来我们忽略了作用力的方向了。这里的作用力永远是和鼓形轮的表面垂直的,也就是跟通往轮轴的半径方向相同。可是经验告诉我们,顺着轮子的半径施力,轮子决不会转。要它转就得顺着轮周的切线方向来施力。这样一说,就不难明白

永动机的失败

永动机的失败 永动机,从字面意思上看可以理解为永远转动的机器;而人们赋予它的意思是,无需能量便可以永远运动下去的机器。然而这个想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由谁提出来的呢?制造永动机的想法真的能实现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朱利页斯·罗伯特·迈尔(Julius Robert von Mayer)是德国的一位内科医生和物理学家。他观察到暴风浪的海水温度比静海里的水温要高,引起他深入的考虑,自然界的规律,特别是暖和的物理现象。他想,物体的温度是由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1841年以后,迈尔决定全部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德国图宾根(Tubingen)的一位物理教授约翰·内伦贝格(Johann Gottieb Norremberg) 给迈尔建议,如果动能能转变为热能,水由于振动,它的温度必定会升高。迈尔不仅做了这个证明,而且还定出机械能转换成热能的转换定量因子。热的机械能当量。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1842年莱比锡的化学和医药杂志上。 热力学发展初期,热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是人们研究的主题。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上和运输上都相当广泛地使用蒸汽机。人们研究怎样消耗最少的燃料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机械能。这时人们就想制造一种机器,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却能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促使人们都去研究热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问题。 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 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毛细管永动机为什么做不成

课程名称 毛细管永动机为什么做不成 班级 油工10—1班 姓名 赵二猛 学号 100302240115 共 页第 页 任课教师 批改日期 年 月 日 毛细管永动机为什么做不成? 将一根毛细管插入到水中,毛细管中将会有一段上升的液柱,这是一个常识。由于毛细管是玻璃做的,极性分子,而水就更是极性分子了,因此水能够润湿毛细管,形成一个凹液面。由于附加压力的存在,使得毛细管内凹液面内外两侧的压力不相等,凹液面下方水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而在毛细管外为水平面,液面内外压强相等,因此在同一水平线上毛细管外的水平面处的压强大于管内水平面处的的压强,因此水必然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从而导致液面上升。当满足液柱的压力与附加压力相等的时候,就平衡了。即: gh r p ρσ==?2, 其中r 凹液面的曲率半径,θcos /R r =,R 为毛细管的半径,θ为润湿角。 从而 gr h ρσ2= 因此可知毛细管半径越小,上升的高度就越大. 偶然的一次洗澡,那个淋浴让我想到了能不能做一个发电机呢,就像淋浴那个水龙头一样的。假如管的半径为R 时,水能在毛细管中升高的高度为h ,那么假设将管离开水面的高度做成2h ,水会不会从管口流出来,推动水槽里的电磁铁从而发电?也就是说不需要外 界做功就可以做成发电机——永动机。这样的话在东北石油大学的人工湖里插上很多的毛细管,就是人工全自动的喷泉,那么到了晚上就会灯火辉煌,我想不会比秦淮河畔那个灯红酒绿差吧。 按照这个思路,永动机似乎是可以做成的,尽管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但究竟能不能做成呢?怀着无比的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实验和理论分析,答案是否定的。

学习永动机教学设计

学习永动机 丰明辉 辅导理念 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构成,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理想抱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本次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抱负水平;了解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发展。 辅导目标 认知与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感觉,了解动机强弱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动机在个人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表现与行为:增强学习兴趣,获得学习能力感。 辅导重点:了解动机强弱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合适的动机更有利于成功。 辅导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辅导过程 导入:贫困或者家庭状况一般的大学生考上大学的人数相对要多一些,为什么? 一、活动体验 (一)啄木鸟行动 活动道具:每人一根20厘米左右长的塑料吸管、每组3根橡皮筋。 活动规则:1、全班分成4组,每组16人,推荐产生1名组长。 2、每人一根吸管,每个人把吸管衔在嘴里,把双手放在背后扮成啄木鸟口衔吸管传递“虫子”(三根橡皮筋)。 3、只能在吸管间传递,不能用手,用时最少的组获胜。如出现掉落情况由本人捡起重新开始。 计时员一名 监督员一名 分析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组内分享感受3分钟,每组选一名选手代表发言时间1分钟。 教师小结: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要保持适当、较强的成就动机,必须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抱负水平必须比自己的一般水平要高一些,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感;但抱负水平不能只求远大、宏伟而脱离自己的实际,这样只会使理想成为幻想,或使自己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会因此削弱自己的成就动机。 小组讨论:如何让自己保持合适的学习动机(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组长交流,组员可补充) 教师建议:1 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不合理目标、合理安排时间、适当自我暗示——有助于缓解过高的学习动机。 2 选择竞争对手、多鼓励、适当奖励都可以提高学习动力。 (二)优点轰炸 分小组活动,说出其余所有成员在学习活动上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写在“优点收集卡”上,再进行全班交流。

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小论文

举例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举例说明和对热学原理的阐述验证永动机在现在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永动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 1引言 在热力学中,我们知道能量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并且热机的功率是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所以必然有能量损失,于是乎在不加人能量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永动的。 2第一类永动机 自从永动机从印度开始提出,人们对永动机的追求就从没有停止过。十三世纪的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如图的永动机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永动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但是这个装置的实验结果是只是左右摇摆了几下就停下来了。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

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他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所以就不会永远动下去。 第一类永动机都是依赖能量的无限输出的,但是能量是只能换的,它只能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而不能凭空产生。像浮力就是人们利用的最多的一种力,但其实系统中总能找到一个点使得力矩平衡的。下图就是一个例子: 水从上往下流的水力,足以带动一个抽水的系统将水再抽回去。问题是,水车产生的功带动抽水机所抽的水,永远少于将水带上去所需要的能量。 而另一个利用浮力的例子: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现在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

第一类永动机

第一类永动机 说到第一类永动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表述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中,能量的数量不变。其数学描述为:U2-U1=Q+W,其中的Q和W分别表示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以及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U2-U1表示能量的增量。 ,即某物质循环一周回复到初始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第一类永动机的定义 状态,不吸热而向外放热或作功,这叫“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机器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做功。显然,第一类永动机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任何定律从提出开始就会受到人们不断的质疑和挑战。所以从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后,人们提出了种种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以下我将介绍一下几种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奥恩库尔的永动机

13世纪有一个叫奥恩库尔的法国人,他在一个轮子的边缘上等间隔地安装了12根可活动的锤杆。他设想一旦轮子被启动,由于轮子右边的各个重锤距轮轴更远些,就会驱动轮子按箭头方向永不停息地转动下去。 分析:设想该机器置于真空当中,即运行时不受到空气阻力,但我们知道轮轴与转盘的接触面不可能绝对光滑,运行时势必会产生摩擦阻力,此时机械能转化成摩擦热能,机器将会慢慢停止。此方案不可行。 (2)滚珠永动机 滚珠永动机是利用格板的特殊形状,使一边重球滚到比另一边的距离轮心远些的地方。设计者以为在两边重球的作用下轮子会失去平衡而转动不息。 分析:滚珠式永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奥恩库尔的永动机是相同的,都利用了轮新左右两边力矩不相等使轮轴不断转动。该设想也同样无法解决摩察阻力的问题,且在运转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正好使得轴心左右两端力矩相等的位置,这是如果轮轴的角速度正好为零,则机器停止转动。该设计也是失败的。 (3)软臂永动机

论永动机

论永动机 正文目录: 1.历史及概要 2.第一类永动机 1.工作原理及定义 2不成立的证据 1.力的方面 2.能量的方面 3.第二类永动机 1.工作原理及定义 2.不成立的证据 1.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的方面 2.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表述的方面 4.磁力永动机 1.简要介绍 5.总结 关键词:第一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正文: 论永动机 1.历史及概要 永动机,即通过一定条件可以永远对外做功的机械,科学家们从公元1200年之前就开始研究这类机械,研究者中不乏达芬奇这样的有名的机械设计师和科学家,但没有一个人成功,所以从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接受任何永动机的设计方案开始,各国就陆续不再接受永动机的专利申请。 为什么要研究永动机呢?因为这类机械一旦研究成功就将为人类带来大量能量,从此人类就将告别化石燃料,这无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还是今天都是无法想象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永动机。 那么永动机是如何工作的呢?请看下图: 2.第一类永动机 此图为达芬奇设计的第一类永动机的构造图,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上方钢球比下方钢球离轮心更近,给予其动力时上方钢球随轮向下方移动,下方钢球随轮向上移动,当下方钢球移动到上方时,受重力作用继续移动,上方钢球移动到下方时,由于其具有惯性还会继续向上移动,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轮就可以一直转动,从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类永动机的定义:不需要外界输入能量即可不断对外做功的机械。

那么它不成立的原因何在?我们先从它的工作原理也就是力的角度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上方钢球比下方钢球离轮心更远,但下方钢球比上方钢球数量更多,重力更大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使得这个机械会慢慢停下来。 再从能量的角度分析:此类永动机不需要外界供能就能一直对外做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中能量不会凭空产生这一点来看这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第一类永动机就宣告破产了 3.第二类永动机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之后,人们意识到能量是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于是人们就设计出这样一个装置,它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使之完全转化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只要工作原理满足这一定义的永动机我们称之为第二类永动机。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是科学的,但随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世,此类永动机也被证实不能实现。 为什么说它不成立?我们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中两种表述来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如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此类永动机是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那么热源温度就会越降越低,假设永动机的温度不变,当热源比永动机温度低时,热量就不能自发的从热源传到永动机,永动机就会停止运作。 那么从开尔文表述来分析呢?开尔文表述如下:热机不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将其完全转化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而此类永动机是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且将其完全转化为功,这就完全违背了这种表述,所以这一永动机也不可能实现。 4.磁力永动机 公元1570年左右,随着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永动机,如图,此类永动机是依靠磁体的异极相吸同极相斥或磁体的对某些金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