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申论写作常用经典词语和句式

申论写作常用经典词语和句式

二、申论写作常用经典词语和句式

语言最直接给阅卷者留下印象;不要用过于文学化、情绪化的语言,要用正规化、规范化的语言;用语要规范;格式要规范

1.常用经典词语

时间:近几年来,这些年来,改革开放以来

称呼百姓:公众、百姓、人民群众、群众、进城务工人员

称呼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相关地区和部门

申论副词:大力,逐步,坚决,严厉,高度,切实,扎实,着力,强化,突出抓好,加快,着重,严格,继续,积极,要进一步,深入

申论动词:确保,提高,推进,增强,加大,制止,坚持,杜绝,提倡,加快推进,大力开展,夯实(接基础),严格执行,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推动,建设,完善,促进,建立,着力加强,强化,健全,落实,高度重视,建立机制,抓好

意义和必要性:重要举措,必然要求,对于……有重要意义,重要内容,事关……大局,关系……,基本要求,强大动力(一般指改革),有效途径,有效举措,有力举措,重大任务,迫切需要

成就:重大突破,不断得到加强,重大进展,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初步建立(体制),显著改善,显著成就,成效显著,积极进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坏的动词:危害,损害,破坏,形势严峻

2.常用经典句式

把……放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

加强国家对企业……的调控和指导,(当要企业做主语时用)

(根本性解决)只有搞好……,才能对……问题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不断推进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权利。我国有13亿人口,……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都复杂,都紧迫。

各地及各有关部门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不能推卸责任,执行政策不能打折扣,更不能只顾部门地方的利益、只打自己的小算盘。

切实把……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工作任重而道远。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现代社会经济契约关系的基础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

将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促成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以市场配置资源取代权力配置资源

努力把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形成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努力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团结一心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大力发展……产业,努力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形成……型的产业格局。

要把教育引导、利益调节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产业格局。

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强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强化政策的支撑作用。

形成……的整体合力(或制度合力)。

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造产业延伸链,加快配套产业。

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很多问题的原因都可归结为“道德失范,监督乏力,制度缺位”。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前热点预测申论热点(一)民主权利与法制建设

华图教育:赖彦刚

【政策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

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节选)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专家解读】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只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制度化解决之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必须通过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细化,增强执行力和运行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认为,党的政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后,通过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法律,用宪法法律加以确认、完善和定型。

【群众认识】

民主和法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主要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少数服从多数,同时避免多数侵犯少数的基本人权。法治主要是指宪法法律至上,个人不能超越法律,权力必须在宪法法律之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应当得到司法保护。

【他国经验】

全球范围的立法来看,英国在1824年制定《流浪法》,香港在1979年修订《罪行条例》中的游荡罪,目的是打击流窜犯,维护社会治安;而我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这些法律规范的有明显不同:它并非刑事性的法律规范,而基本上是属于民政管理方面的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屈学武研究员认为,刑法应当坚持谦抑性原则,其他法律法规也应当有其谦抑性体现,即能用其他法律调整者就不用刑法来调整,能用其他法规调控者就不用收容遣送条例来处理,作为一个民政管理法规,拥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是不正常的: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配置上出现了过大反差,违背了宪法的以人为本和崇尚自由的宪法价值法则。

【文章构思】

中心论点:法制先行为权利护航。

分论点:法制与民主的关系;

法制先行,为民主权利护航;

加强民主建设,提高法制质量;

剔除阻碍法制建设和民主权利的障碍。

论证素材:

论证两者关系:民主和法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主要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少数服从多数,同时避免多数侵犯少数的基本人权。法治主要是指宪法法律至上,个人不能超越法律,权力必须在宪法法律之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应当得到司法保护。

论证法制先行:首先,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与别的国家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或者说难度就是人口众多,且国民素质参差不齐,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搞法治建设,不从这个国情出发,很难取得成功。如果民主先行,可能会带来秩序的混乱,

论证民主建设:例如,北京的仁济山庄小区的塔楼楼顶上盖楼的严重违法现象,就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披露出来的,这就是一种民主,这种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制止和处罚相关违法责任人。

【创新表述】

法治对民主又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民主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没有法治的民主将是无政府主义,是暴民之治。民主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法治水平的高低,民主可以促进法治的进步,民主程度越高,法治水平往往也越高,反之,如果民主突破现行宪法法律,民主就有破坏法治的可能,但在不违反现行宪法法律的前提下,民主的进步会不断提升法治水平。

从过去对法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认识,再到今天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的认识,四中全会在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治国理政方略方式上有战略意义,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申论热点(二)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扶贫关系

华图教育:王鹍、李梦圆

【政策文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节略

基本原则: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与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不搞行政干预;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坚持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主要目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专家解读】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贫困问题与发展金融研究室主任吴国宝建议,国家级贫困县应建立一个更为严格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扶贫还应该更为精准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建议,相关的扶贫资源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到区域或个体。吴国宝也认为,扶贫也应该深入到贫困村庄和具体的农户,这样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起来,让扶贫更直接。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承担起了组织和协调的角色,缺少了直接的利益冲动,“有没有贫困县也就不会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

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提了20多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官方文件,现在终于有了。”“此时出台这个文件恰到好处,早了的确是跟农民争食,但现在小农经济的格局正逐渐被规模化农业经济取代,像农民进城务工了,农民不再依靠养几十只鸡鸭赚钱,农业劳动力正逐步空心化,而与此同时几万、几十万只的规模养殖化企业已成燎原之势,一定要支持龙头企业。”

【群众认识】

河南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认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增收。壮大龙头企业须先减负松绑。税收政策上能有所倾斜,农业企业发展就拥有更宽松的空间,发展后劲和持续动力就会不断增强。各级财政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也应有所倾斜,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原料基地建设,更好地组织和带动种养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经营规模。

“龙头企业普遍集聚程度低,农业产业化链条还不够完善。”陕西海升果业有限公司副经理柴源林说,以果业龙头企业为例,流通标准混乱、流通链长、流通损耗大、流通效率低等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导致果农因市场信息劣势难以实现优质优价,消费者因中间流通环节多次加价不得不支付高额消费成本。

【他国经验】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其组织模式可以概括为:农工商综合体、合同制和合作制等三种模式。国外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一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二

是打造坚实的科技教育基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三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作用;四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立法保护、政策支持和行政监管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文章构思】

中心论点: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脱贫、开辟农村扶贫新思路。

分论点: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业。农业产业化必须要保证农地农用,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

农业产业化的根基是农民。农业产业化要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作用,产业成功应该惠及产业所涉及的全部农民。

农业产业化的重心是农村。农业产业化要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论证素材:

论证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公布,这是国务院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涵盖了农业各领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万家,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到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力量。但龙头企业也面临着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亟待破解。

论证对农民发展的意义:例如诸城市围绕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开辟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积

极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向农村社区延伸产业链条,在镇街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15万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引导城区商贸企业到农村社区发展联营、连锁门店,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商贸园区、商贸经营业户,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

论证对农村发展的意义: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几年在贫困地区探索的一种新型扶贫模式,借助这一模式在广大贫困农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是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例如湖北利川县农业产业化的扶贫之路。

【创新表述】

发展特色产业,是市场的需求、政府的要求、农民的渴求。

发展特色产业,重在持续、重在规模、重在扶持。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要有大调整。

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习近平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申论热点(三)新型城镇化

华图教育:姜智

【政策文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节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六、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三、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五、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六、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摘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宋立教授认为,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宋立表示,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关键要考虑好城市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通过产业支撑实现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因势利导。他同时强调,中小城市在发展中应该吸取特大城市的教训,不能盲目扩张人口规模,避免在城市化中“摊大饼”。宋立还表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以后,将面临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社保问题、住房问题等,只有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才算真正完成,城镇化才能真正突破“最后一公里”。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认为,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中国经济报告研究所副所长方毅认为,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促进解决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群众认识】

在京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杨勇说:“如果能够租得起房子、孩子将来中高考不受限制,当然愿意全家来城市生活。但这离我们还太遥远。我出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让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有机会到城市生活。”某村老支书黄文楚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那就是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农民的土地这个命根子,如果土地被征收了,农民的生活怎么办?农民的生存怎么办?国家有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做保障?他说,中国的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也是最讲道理,只要生活没问题,生存没问题,

征地拆迁就没有问题。

【他国经验】

小镇化是德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德国城镇化建设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则,其产业政策的重点也以中小城市和小镇为主,这些小镇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经济异常发达。

英国城镇化发展在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公共干预政策。制定了多部针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城镇化的发展。之后还采取了设置环城绿化带和建设新城的城市规划政策,较为成功地控制了大城市的无序扩大。

墨西哥城早在1968年就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但它为何没能续写辉煌?过度城市化、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是墨西哥城不堪重负的原因。城市化曾给墨西哥城带来经济腾飞,而过度城市化却带来了贫困、拥挤和污染。

【文章构思】

中心论点:城镇化是过程不是结果。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分论点: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意味着城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大拆大建就能完成的,质量是城镇化的命脉。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意味着城镇化不能靠政府行政命令,农民进不进城,农民自己说了算。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意味着城镇化是没有终点的。

论证素材:

事实论据:德国、日本的一些地方,城市化已经相当成熟,但还是在不断用绿色、智能等时代元素来丰富城市的发展,进行城市的更新再造,以提高城市活力,保持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理论论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创新表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正是贪大求快的克星。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

过去我们搞城镇化,缺少总体规划思路,缺乏调查研究,甚至是“闷着头”搞建设,像“摊煎饼”似的扩张城市,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这种做法不可取,它只会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创新。

申论热点(四)小政府、大市场

——创新、提质增效、换档升级

华图教育:蒋红增

【政策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读本

1.政府与市场关系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一是要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2.创新驱动战略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二〇一四年一月六日,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这样的号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

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专家解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创新能否实现新突破,进而形成能够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体制机制,使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潜力释放出来。形成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体制机制,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改起,以改革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形成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他国经验】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作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美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认为,美国在技术上之所以长期领先欧洲、日本,关键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说,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工程师的方向是技术突破,靠把某样东西改进1%得不了优。美国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氛围的。

【文章构思】

1.中心论点:创新——撬动制造强国的杠杆。

分论点:

“制造强国”,始于创新发展新机制。

“制造强国”,核心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制造业大国,证明了中国强大的制造实力;制造业强国,才能展现制造能力,也是制造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大”变“强”,要创新。形成氛围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培育制造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才真正撬动制造强国之路。

2.中心论点:找准“点”,控好“度”——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分论点:

要找准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要掌控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应当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就如同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两者只有协调配合,均衡发展,经济发展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市场经济发展才会持续健康。

【创新表述】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申论热点(五)就业与创业

华图教育:江苏琴

【政策文件】

《十八大报告》节选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专家解读】

烟台市人社局副局长丛红表示,好的政策与扶持资金能不能落实到位关系重大、意义重大,涉及就业创业的各项资金,要严格做到“一明确、两规范、三执行、四确保”。明确资金的用途范围,规范资金拨付程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