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

19.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

19.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
19.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草案

白塞病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白塞病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 白塞病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疾病,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肤为本病的好发部位,也可出现多系统改变。 一、白塞病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病程中有医生观察和记录到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眼炎、生殖器溃疡以及特征性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痤疮样皮疹,另外出现大血管或神经系统损害高度提示白塞病的诊断。 2.实验室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异常。活动期可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者冷球蛋白阳性,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HLA-B51为易感抗原,其在白塞病患者中阳性率57%~88%,与眼、消化道病变相关。 3.针刺反应试验(Pathergytest) 用20号无菌针头在前臂屈面中部斜行刺入约0.5cm沿纵向稍作捻转后退出,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直径>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此试验特异性较高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阳性率约60%~78%。静脉穿刺或皮肤创伤后出现的类似皮损具有同等价值。 4.特殊检查 a.神经白塞病常有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升高。 b.脑CT及磁共振(MRI)检查对脑、脑干及脊髓病变有一定帮助。 c.急性期MRI的检查敏感性高达96.5%,可以发现在脑干、脑室旁白质和基底节处的增高信号。慢性期行MRI检查应注意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MRI可用于神经白塞病诊断及治疗效果随访观察。 d.胃肠钡剂造影及内窥镜检查、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有助诊断病变部位及范围。 e.肺X线片可表现为单或双侧大小不一的弥漫性渗出或圆形结节状阴影,肺梗塞时可表现为肺门周围的密度增高的模糊影。高分辨的CT或肺血管造影、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均有助于肺部病变诊断。 二、诊断标准

2020英国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要点

2020英国巨细胞动脉炎诊治指南要点 导读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主要影响老年人群的大血管炎,如患者未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则会发生颅内血管阻塞,进而导致失明或卒中。由于近几年关于GCA诊断和治疗的新证据的出现,英国风湿病学会(BSR)于近期更新了2010年GCA 诊治指南,本次更新共形成了8条总体原则和11条推荐意见。 总体原则 1.对于高度疑似GCA的患者应立即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2.GCA为紧急医疗情况,当地医疗机构应向一线临床医生(例如全科医师或急诊医师)提供关于如何将疑似GCA患者紧急转诊进行专家评估的信息,如有可能患者应在就诊的当日接受专家评估,并在3个工作日内评估所有情况。 3. 疑似GCA患者通常由风湿病专科医师进行评估,对于出现新的失明(暂时性或永久性)或复视病史的患者,应尽快在当日由眼科医生进行评估。 4. 当疑似GCA患者开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记录诊断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在开始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之前或之后立即抽血检测

全血计数,C反应蛋白(CPR)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如高度疑似GCA,可不等待检验结果应用首剂糖皮质激素。 5. 对于接受治疗的GCA患者应评估与预后相关的疾病特征,如诊断时明显炎症反应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缺血性表现(短暂性失明,下颌/舌间歇性运动停顿,提示主动脉及其近端分支受累的体征或症状,与治疗有关的并存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骨折风险)。 6. 全面评估疾病以及共病情况并考虑患者的个体需要,应告知患者有关糖皮质激素减量以及开始其他治疗,如保留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决策。初级保健医生的参与和明确的沟通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多重病症的管理中。 7. 应向所有GCA患者提供关于GCA以及治疗的相关信息,并提供关于饮食、体育活动以及戒烟的建议。 8. 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减量期间或停止后,应告知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时提示GCA复发,以及在出现这些情况时应采取何种措施,包括第一时间通知医生以及如何联系专业护理团队。 关键推荐意见 CGA诊断检查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史堡丛遑遁生苤查垫!!生鱼旦筮!』鲞箜§塑£h纽I基h!H幽!吐』女盟垫!!,yQ!:!£盟Q:§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概述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syndrome,APS)是一种非 炎症性自身免疫病,l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 (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 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aPL),上述 症状可以单独或多个共同存在。 APS可分为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继发性APS多见 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 病(悉尼标准建议不用原发性和继发性APS这一概念,但目 前的文献多仍沿用此分类)。此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恶性APS (catastrophicAPS),表现为短期内进行性广泛血栓形成,造成 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原发性APS的病因目前尚不明 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索有关。多见于年轻人。男女发病 比率为1:9,女性中位年龄为30岁。 2临床表现 2.1动、静脉血栓形成:APS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 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或多个血管累 及,见表1。APS的静脉血栓形成比动脉血栓形成多见。静脉 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此外还可见于肾脏、肝脏和 视网膜。动脉血栓多见于脑部及上肢,还可累及肾脏、肠系膜 及冠状动脉等部位。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可致局部水肿,肢体 动脉血栓会弓l起缺血性坏疽,年轻人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应排除原发性APS可能。 2.2产科表现: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可引起 习惯性流产、胎儿宫内窘迫、宫内发育迟滞或死胎。典型的 APS流产常发生于妊娠lO周以后,但亦可发生得更早,这与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v,aCL)的滴度无关。APS 孕妇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可发生先兆子痫,亦可伴有 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即HELLP综合征。 2.3血小板减少:是APS的另一重要表现。 2.4APS相关的肾病:主要表现为肾动脉血栓/狭窄、肾脏缺 血坏死、肾性高血压、肾静脉的血栓、微血管的闭塞性肾病和 相关的终末期肾病统称为APS相关的肾病。 2.5其他:80%的患者有网状青斑,心脏瓣膜病变是晚期出 现的临床表现,严重者需要做瓣膜置换术。此外,APS相关的 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偏头痛、舞蹈病、癫痫、吉兰一巴雷综合征、 一过性球麻痹等,缺血性骨坏死极少见。 3实验室检查 3.1aPL的血清学检查 DOI:10.37601cma.J.issn.1007-7480.2011.06.012 ?407? ?诊治指南?表1AlaS血栓的临床表现 3.1.1狼疮抗凝物(LA):LA是一种lgG/IgM型免疫球蛋白。作用于凝血酶原复合物(Xa、Va、Ca2+及磷脂)以及Tenase复合体(因子IXa、Via、Caz+及磷脂),在体外能延长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的时间。因此检测LA是一种功能试验,有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I')、白陶土凝集时间 (KCT)和蛇毒试验,其中以KCT和蛇毒试验较敏感。3.1.2acL:目前标准化的榆测方法是以心磷脂为抗原的间 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国际上对I如和I州型的aCL的检测结果的表述单位为GPL(1斗咖l纯化的IgG型aCL的结合抗原活性)和MPL(1¨加nl纯化的IgM型aCL的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经皮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给予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总结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均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结论对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效果满意。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大动脉炎;介入治疗;护理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侵及主动脉、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该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见于头臂动脉、胸、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肾动脉,慢性炎性病变可导致受累血管发生管腔狭窄、闭塞甚至扩张,在不同的病变部位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单纯累及肺动脉的大动脉比较少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1]。目前已有学者报道采取经皮介入球囊成形术治疗[2]。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部分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采取该方法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收住本院的6例大动脉炎所致的肺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7.3±6.2)岁;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病程0.5~5年,平均病程(3.1±0.6)年;临床表现:活动耐力较差,易疲劳乏力,轻微活动后即可出现心慌、心悸以及胸闷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头晕现象。查体:可见右心衰竭症状:颈静脉怒张,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肝脏肋下可触及。 1. 2 治疗及护理方法患者均无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无介入治疗禁忌证,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给予经皮介入治疗。在围手术期给予以下综合护理干预。 1. 2. 1 术前护理①常规护理:术前检测患者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练习。对手术区域进行备皮。术前嘱咐患者排空膀胱。②心理干预:大动脉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产生抑郁、焦虑等悲观消极的情绪,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心理干预应针对患者病情,详细讲解该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4],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包袱,减轻其心理压力。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可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③饮食护理:术前指导患者采取较为清淡的饮食,避免油腻食物,且不可进食过饱。

咯血的临床诊疗指南

咯血 【概述】 咯血系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咳出。 因其病因繁多,临床分类也不一样,通常可以按以下方法分类: (一)按解剖部位分类 1.气管支气管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结核、支气管结石、支气管癌、支气管腺瘤、外伤、支气管内异物等。 2.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真菌病、肺寄生虫病(阿米巴、肺吸虫、肺棘球蚴病)、肺转移瘤、肺囊肿、肺尘埃沉着病、肺隔离症等。 3.心血管疾病:肺梗死、肺淤血、肺动脉高压、肺动静脉瘘、单侧肺发育不全、二尖瓣狭窄等。 4.全身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s syndrome)、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替代性月经等。 (二)按病因分类 1.感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如结核;非特异性感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原虫等引起感染。 2.肿瘤良性、恶性;后者又可分为原发或转移性肺癌。 3.支气管—肺和肺血管结构异常支气管肺囊肿,肺隔离症,先天性肺动静脉瘘等。 4.血液病各种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免疫性疾病肺损伤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Wegener's肉芽肿等。 6。物理因素外伤等。 如从发生频率高低看,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肺脓肿等。此外,虽经详细检查仍有20%的咯血者病因始终难以明确。 【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 1.咯血发生急缓,咯血量、性状,是否同时咳痰,是初次还是多次,咯血前有无喉痒等。 2.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疼、咳嗽、痰量、痰性状、胸闷、出汗、恐惧、呼吸困难、心悸、与月经的关系等。 3.个人史和既往史结核病接触史、吸烟史、职业史、呼吸系统疾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史、传染病史、外伤史、其他系统疾病史等。 【体检】 观察咯血的量、性质、颜色,病人一般状态(特别是BP、P、R、HR), 神志,有无贫血,皮肤颜色,出血点,皮下结节,淋巴结大小,杵状指,呼吸频率,肺内呼吸音变化、有无哕音,心脏杂音、心率、心律,肝脾大小,下肢水肿等a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1.三大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及其动态变化,血小 板计数,尿检中有无红、白细胞,大便潜血等。 2.凝血功能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di- mer等。 3.痰检查痰找抗酸杆菌、瘤细胞、肺吸虫卵、真菌等,痰培养。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_丛晓亮

综 述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 丛晓亮 赵仙先 [摘 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血管狭窄所导致的特征性缺血症状。免疫抑制剂(肾 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但是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时往往出现复发。 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但是再狭窄率也较高。血管旁路移植术远期通畅率高,如果患者有明确的 适应证,应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主动脉 肺动脉 免疫抑制剂 1 引 言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也可受累。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特征性缺血症状。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盗汗、体重减轻等;缺血症状主要与累及血管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心绞痛、视力减退、脑卒中等。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东亚、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日本的年发病率估计为1.2例/ 10万。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现有治疗手段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阻止病情进展无明确效果。现将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2 药物治疗 2.1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G C)是当前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线药物。常用起始剂量为每日0.5~1m g/k g,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量,以维持量治疗1~2年。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期的该病患者对G C都较敏感,但在减量过程或停用时绝大多数患者会复发。即使症状得到控制,临床上处于稳定期,潜在的血管损伤也有可能一直进展,不断累及新的血管[1-3]。此外,G C 疗效不佳还体现在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较短, M a k s i m o w i c z-M c K i n n o n等[1]报道,28例该病患者接受随访,其中仅有8例(29%)可长时间(等于或超过6个月)处于稳定期。所以为更好地控制病情及减少大剂量G C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需联用G C及细胞毒药物治疗。 2.2 细胞毒药物 目前尚无研究显示哪种细胞毒药物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有明显疗效,所以应根据患者对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甲氨蝶呤是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推荐起始剂量为每周0.3m g/k g,最大维持剂量为每周25m g,临床研究表明甲氨蝶呤可提高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患者的缓解率[4]。硫唑嘌呤也是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在印度的一项研究中,15例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接受硫唑嘌呤和G C联合治疗,结果显示,1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全身症状及炎性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均未出现新的血管病变。其他细胞毒药物如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来氟米特等仅见个案报道,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虽然细胞毒药物对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有一定效果,但是病情复发也很常见[1,2]。近期一项研究表明,3年随访期内有96%病情一度缓解的患者出现复发(平均每例复发2.8次);在54例次的复发中,其中63%为G C与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1]。 2.3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T N F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起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予兔肾动脉壁内注入T N F后,可诱发类似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M o l l o y 等[5]报道了应用T N F拮抗剂治疗25例难治性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情况,在接受T N F拮抗剂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但所有患者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抗T N F治疗时间 331 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其他与本病

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 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急失眠、易汗、那差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华、玄参、黄岑、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合并甘草泻心汤加减。龙胆草、柴胡、黄岑、黄连、

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及检查

巨细胞动脉炎的症状及检查 *导读:巨细胞动脉炎(giantcellarteritis,GCA)又称颞动脉炎(temporalarteritis),是一类系统性、炎症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 巨细胞动脉炎 (giant cell arteritis,GCA) 又称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是一类系统性、炎症性全血管炎,主要累及从主动脉发出的大、中动脉,尤其是颞动脉,典型表现呈颞侧头痛、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和视力障碍三联征。患者多伴有风湿性多肌痛 (polymyalgia rheu- matica,PMR),即颈、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GCA发病率有很大地区性差异,北欧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的 Olmsted 地区GCA在5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为 28.6/10 万人口 ~53.7/10 万人口。PMR年发病率为 11.5/10万人,成为西方老年人最常见的血管炎病。我国有关本病报道不多,可能与漏诊有关。 临床表现 GCA和PMR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约为2~4∶l,起病多缓慢,有时突然发病。 一、全身症状类似“流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疲劳、关节肌肉疼痛、体重减轻。 二、颈动脉及其分支受累表现约50%~70% 患者表现为特异性头

痛,一侧或双侧颜部头痛,头皮触痛,局部可有红斑,颜浅动脉增粗变硬,呈结节状,有压痛,偶尔枕后、颜面及耳后动脉亦可受累。 30% 患者有头颈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视力障碍,复视,眼肌麻痹,甚至失明,听力减退,眩晕,颞颌部间歇性运动障碍( 长时间咀嚼或谈话时,患侧颞颌部明显疼痛、无力,休息后可消失 ) . 三、大动脉受累的症状约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出现不能梳头、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受累少见。四、其他动脉受累表现颈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分布区域青紫,颈部或四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也可有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或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 五、40%~60% 患者伴有风湿性多肌痛,大多数 PMR 可单独存在。PMR 临床表现为对称性颈部、肩钾带、骨盆带肌肉酸痛和晨僵,但肌压痛及肌力减弱不显著,肌活检、肌酶谱、肌电图均正常,有别于多发性肌炎。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GCA与PMR均无特异性实验指标,仅有轻至中度正色素性正细胞性贫血、血清白蛋白轻度减低、血浆蛋白电泳示α2球蛋白增高、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轻度升高等。比较突出的实验异常是血沉增快(GCA活动期常高达100mm/h),和

动脉炎的原因

动脉炎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动脉炎的简介*二、动脉炎的原因*三、动脉炎的危害*四、动脉炎的高发人群*五、动脉炎的预防方法 动脉炎的简介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 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 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 动脉炎的原因大动脉炎与多种致病菌、细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有关,研究发现,大动脉炎初期的各种感染高达80%以上,感染可引起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或肺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患者可同时存在肺内或肺外结核,尤其是动脉周围及动脉旁有结核病灶者,81%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48%的患者有结核病史。有报道称人类巨细胞病毒重复感染是引起炎症性动脉瘤的病因。 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排泄量呈持续性高水平,而无正常双期节律有关。若雌性激素过多,则可与任何营养不良相结合,导致动脉壁受到损害。 大动脉炎活动期与早期时,患者常有关节痛、全身疲乏无力、低热、四肢肌肉酸痛等表现,经试验检查科发现,血中丙球蛋白等

含量异常增高,CRP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情况,因此,临床上多认为大动脉炎属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之一。 曾有梅毒,动脉硬化,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病),先天性异常,巨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内分泌异常,代谢异常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动脉炎的危害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在生活当中,患者朋友往往还会伴随咳嗽气急以及呼吸困难等一些不适的症状,有时候还会出现血尿,蛋白尿,并且还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减退,我们一定要重视。 动脉炎的高发人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动脉炎的预防方法防止可能的诱因,居室不宜过冷和潮湿,温度要适宜。 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生活规律。 加强营养,不可贪冷饮和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忌食辛辣食物和忌烟酒。 综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的程度及脑供血情况。其并发症有脑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导读:GCA为老年好发病,其发病年龄多在50~90岁之间。男女发病比例为1:2。GCA发病可能是突发性的,但多数病人确定诊断之前已有几个月病程和临床症状,如发热(低热或高热)、乏力及体重减轻。部分病人表现为PMR症候群。与受累动脉炎相关的症状是GCA的典型表现。…… 1.头痛头痛是GCA最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前额部或枕部的张力性疼痛,或浅表性灼痛,或发作性撕裂样剧痛,疼痛部位皮肤红肿并有压触痛,有时可触及头皮结节或结节样暴涨的颞浅动脉等。 2.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咀嚼肌、吞咽肌和舌肌供血不足时,表现典型的间歇性运动停顿,如咀嚼肌痛导致咀嚼暂停(jawclaudication)及吞咽或语言停顿等。睫后动脉、眼支动脉、视网膜动脉、枕皮质区动脉受累时,可引起复视、眼睑下垂或视力障碍等。约10%~ 20%GCA患者发生一侧或双侧失明,或出现一过性视力障碍、黑蒙等先兆。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侧失明,未能及时治疗,常在1~2周内发生对侧失明,约8%~15%GCA病人出现永久性失明,因而确定GCA诊断与及早治疗是防治失明的重要原则。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眩晕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3.其他动脉受累表现约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

不足的征象,出现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受累时,可听到血管杂音,搏动减弱或搏动消失(无脉症)等;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GCA可有抑郁、记忆减退、失眠等症状。(责任编辑:王杨)

白塞病(贝切特病)临床路径

白塞病(贝赫切特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白塞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塞病(贝赫切特病,BD)。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989年白塞病国际诊断标准: 1.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阿弗他溃疡或疱疹性溃疡,>3 次/年; 2.复发性外阴溃疡(经医生确诊或本人确认有把握的外 阴溃疡或疤痕); 3.眼病; 4.皮肤病变: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 5.针刺反应(+)。 具备第一条者,加上其余4项中任何2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一般治疗:休息、健康教育;

2.对症治疗:皮肤粘膜处理,必要的眼科处理; 3.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激素剂量 和疗程,必要时可冲击治疗。同时或配合使用免疫抑 制剂。 4.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生物靶向制剂或免疫细胞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塞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BD诊断标准,且重要脏器受累。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系列;

(3)红细胞沉降率、CRP; (4)抗核抗体谱、ANCA、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核菌素试验); (5)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腹部+泌尿系彩超彩超、电子胃镜、肠镜。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巨细胞病毒、EB细胞病毒、骨穿、咽试子、血培养、降钙素原、真菌葡聚糖; (2)眼部检查、心脏彩超、关节彩超、关节X线检查、CT、增强CT、CTA、MRA(颅脑CT、肺、腹部); (3)腰穿、骨穿。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口腔/外阴溃疡:皮质激素、局部涂抹;秋水仙碱、沙利 度胺口服 2.皮肤病变:秋水仙碱、沙利度胺 3.关节炎:非甾体抗炎药、柳氮磺胺吡啶、秋水仙碱 4.眼病:皮质激素----滴眼和/或眼部注射

白塞病的基本概念

白塞病的基本概念 管剑龙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1937年土耳其Beh?et医师描述了一组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本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主要集中在东亚、中东、地中海各国,与古丝绸之路地域巧合,故有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病。据资料报道其发病率:土耳其为420/10万,日本为13.6/10万,美国为6.6/10万,我国黑龙江为0.11%,宁夏回族自治区为0.12%,但国内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中国,白塞病是全葡萄球膜炎的首要病因,失明致残率较高;另一些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率较高,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肠瘘、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患者多数起病缓慢,主要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除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外,还可累及皮肤、关节、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各系统症状出现先后不一,出现首发症状至符合诊断标准,往往延迟6~7年。无疑对白塞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造成困难。 白塞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化验和检查,诊断依靠临床症状。分类标准繁多,患者和医师困惑。目前广泛采用1990年国际分类标准和1987年日本修订分类标准。 1990年国际分类标准,包括:(1)反复口腔溃疡;(2)外生殖器溃疡;(3)眼部病变;(4)皮肤损害;(5)皮肤针刺反应阳性。具有反复口腔溃疡外加4项中2项及可诊断。 国际无统一治疗指南,部分药物应用缺乏循征依据。治疗总原则:1.仅有皮肤黏膜受累,可局部用药;2.眼部病变尤其是后(全)葡萄球膜炎,视网膜炎、黄斑变性需球旁注射激素和(或)全身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3.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重要器官受累需应用全身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可联合生物制剂。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手术治疗。 皮肤黏膜病变

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诊疗指南

第13章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 第一节风湿性多肌痛 【概述】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多发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我国PMR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一般症状:发病前一般状况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间醒来出现肩背或全身酸痛、不适、低热、乏力等症状;亦可隐袭起病,历时数周或数月,且多伴有体重减轻等。 (2)典型症状:颈肌、肩肌及髋部肌肉僵痛,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但这些症状与多发性肌炎不同,活动困难并非真正肌肉无力,而是肌肉酸痛所致。有些病变也可累及肢带肌肌腱附着部,有些也可出现腕及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至出现胸锁、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 2.辅助检查: (1)可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沉显著增快( 50mm/h魏氏法);C反应蛋白增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一致。 (3)肝酶可轻度升高,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范围内。 (4)肌电图和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的依据。 (5)抗核抗体和其它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通常均为阴性。 (6)肩、膝或髋关节可有少量滑膜腔积液,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 【诊断要点】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快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1.诊断标准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 (1)发病年龄≥50岁。 (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四周以上。 (3)血沉≥50mm/h(魏氏法)。 (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d)治疗反应甚佳。 (6)须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 2.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若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怒张、搏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13T15:14:33.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莉 [导读] 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 李莉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疾病控制中心 1558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261-02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有很多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十分关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效果。下面我们就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和护理向患者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呈多发性,常发于年轻女性,以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可致动脉瘤。本病名称繁多,如:无脉症、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现多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或大动脉炎。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该病多为年轻女性,处在求学、婚恋阶段,心理压力大,思想顾虑较多,加强与病人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向病人介绍以往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命体征监测该病俗称“无脉症”,可有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某一动脉或同时多个动脉、一侧或两侧搏动减弱或消失,故护士在测量脉搏时,脉搏消失或不易触及,可选择适当部位,或者测量心率,测量血压时,可选择下肢部位,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3.患肢血运观察观察有无下肢供血不足症状如下肢发凉、行走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药物护理对高血压者,遵医嘱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对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遵医嘱逐日逐次递减激素类药物,防止发生反跳。 5.改善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给予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血、血浆,补充多种氨基酸等,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适应能力。 6.安全护理该病可有头昏、眩晕、黑矇、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现象,以及行走无力等,可发生摔倒或者坠床,护士应增强安全护理意识,指导家属留陪,告知病人勿单独活动,防止意外发生。 7.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术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与活动指导病人将上肢平放,避免头部、肩颈部、上肢剧烈活动,避免关节过度屈曲,以免压迫和扭曲皮下隧道中的人工血管,以及防止增加伤口张力,导致血管吻合口破裂。 3.病情观察 (1)病人意识和瞳孔情况:病人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定时观察瞳孔变化,遵医嘱静脉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 (2)有无神经损伤:颈部手术后应观察有无声音嘶哑、伸舌偏斜、呼吸困难,以判断有无神经损伤或血肿压迫。 (3)肾功能情况:行肾动脉重建术后,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肾功能检查情况。 (4)患肢血运: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以及尺、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5)伤口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定时更换敷料。 4.疼痛护理心理安慰,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5.药物护理使用人工血管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十分重要,以防止感染导致血管移植失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无出血倾向。 6.饮食护理给予静脉营养,肠蠕动恢复后可指导进流食,避免过冷过热,从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 7.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准确记录,并将引流管固定妥当,防止脱落、扭曲。长度要适宜,应方便病人翻身、坐起。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了解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如引流袋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的血性液体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脑缺血性损伤:手术中对侧支的破坏、血栓、栓塞等原因均可造成脑缺血。移植血管长度修剪适当尤为重要,以免当颈部转动时移植物扭曲,造成血供减少和血栓形成。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意识及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有条件者可送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护。 (2)脑过量灌注及脑水肿、脑出血:脑血管重建后,由于脑血流量突然增加,可引起脑过量灌注综合征,病人可有兴奋、欣快、头痛、性格反常等表现,大部分在数周后消失,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水肿、脑出血。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移植血管阻塞:移植血管直径太细、太长、扭曲,吻合口过小或缝合不当,移植血管受压等均可造成旁路阻塞。术前选择直径大小、修剪长度适宜的人工血管,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及尺、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4)出血:出血常与手术操作有关,如术中止血不彻底结扎线松脱、血管缝合不良引起的吻合口漏血,以及人工血管网孔漏血、抗凝药物应用剂量过大等。均可引起出血。少量出血时,可采用局部压迫,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或停用抗凝药物。当出血较多时,应及时手术探查止血。要密切观察病人脉搏、血压,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淤斑、淤血、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尤其对放置引流管的病人,应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5)血栓形成:血管手术后,组织和血管损伤是必然的,组织损伤后释放凝血活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手术后病人卧床,导致血流缓慢。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另外,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吻合口狭窄、移植血管的扭曲、远侧血管输出道狭窄、阻塞等也是血栓形

EULAR 关于白塞病的指南

欧洲抗风湿联盟关于白塞病治疗的建议 1.有眼后极受累的炎性眼病的白塞病患者应使用包括硫唑嘌呤和全身激素在内 的治疗方案。 2.如果白塞病患者有严重眼部疾病(定义是:在10/10尺度下视力降低2行或/和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血管炎或黄斑受累),建议使用环孢素A或类克联合硫唑嘌呤和激素,也可使用α-干扰素联合或不联合激素治疗。 3. 尚无肯定证据来指导白塞病大血管受累的治疗。对于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白塞病患者,推荐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 有肺动脉或外周动脉瘤的白塞病,推荐使用环磷酰胺和激素。 4.相类似的是,尚无对照资料或非对照资料提示,使用抗凝疗法、抗血小板或抗纤溶药治疗白塞病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损害后作为抗凝治疗会带来好处。 5.无循证医学证据提示白塞病胃肠道受累有有效治疗方法。在进行手术前(除 急诊外),应尝试使用药物如柳氮磺吡啶、激素、硫唑嘌呤、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及反应停。 6. 在多数白塞病患者,关节炎能使用秋水仙碱治疗。 7. 无对照资料指导白塞病中枢神经受累治疗。对于脑实质受累,应尝试的药物包括激素、α-干扰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于脑硬膜窦血栓形成,推荐使用激素。 8.环孢素A不用于合并中枢神经受累的白塞病患者,除非有眼内炎症。 9.白塞病皮肤和粘膜受累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医生和患者所认为的严重程度。粘膜皮肤受累的治疗应根据同时存在的其他损害情况。仅有口腔和外生殖溃疡的一线治疗是局部措施(如局部激素)。痤疮样损害常仅因影响美容受到关注,因此,对于寻常型痤疮用局部措施即可。当出现明显的结节红斑损害时,应使用秋水仙碱。白塞病的小腿溃疡可能有多种原因,治疗应该有计划性,对于耐受患者,可使用硫唑嘌呤、α-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 附原文: 1.Any patient with BD and inflammatory eye disease affecting the posterior segment should be on a treatment regime that includes azathioprine and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2. If the patient has severe eye disease defined as > 2 lines of drop in visual acuity on

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_王东钢

【经验交流】 无脑脊液流出的腰麻成功28例分析 祝力群 胡凤蕴 李晓君 白晓丽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麻醉科 277011 关键词:腰麻;无脑脊液;恶性肿瘤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0-01 我科在1995~1999年共实施腰麻326例,其中28例在腰穿后未见脑脊液流出,但注入局麻药物后产生腰麻麻醉效果,现将其报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5~66岁。其中16例拟施直肠癌根治术,12例拟施卵巢恶性肿瘤切除术,手术切口为下腹平脐至耻骨联合正中切口,均拟在腰麻下行手术。1.2 麻醉经过 本组术前常规准备,取L 3~L 4间隙进行腰穿,侧卧位,取正中入路,用9号(20G )腰穿针常规穿刺,当针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继续推进有第2个落空感,则认为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穿刺针开口向头端,拔出针芯后本组患者未见有脑脊液流出,嘱患者屏气,压迫其颈静脉,仍无脑脊液流出。因穿刺过程中已出现明显的解剖层次突破感,故取0.5%布比卡因3ml 在15s 内注入,然后患者仰卧,观察并记录麻醉平面的产生及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1.3 结果 用酒精棉球测温法测试本组患者在注药后均产生麻醉平面,起效时间为 5.03min ±1.33min ,从注药到麻醉平面固定平均时间为1 2.08min ± 3.56min,麻醉平面上界最高至T 9.11±1.25,从麻醉平面固定至患者感切口疼痛时间为 4.85h ±0.67h 。 典型病例 男,66岁。拟施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前BP100/60mm H g ,P65次/min,用9号(20G)腰穿针取L 3~L 4间隙进行腰穿,正入路常规穿刺,经过2次落空感后,拔出针芯,观察30min 后无脑脊液流出,嘱患者屏气,按压其颈静脉,仍无脑脊液流出,遂使穿刺针开口向头端,15s 内注入0.5%布比卡因3ml,然后患者仰卧,监测BP 、P 、ECG 、S PO 2,观察麻醉效果,注药5min 后产生麻醉平面,12min 后麻醉平面上界固定于T 9,15min 后手术, 术中经过平稳,手术时间120min,术后3h 患者感切口疼痛,6h 后麻醉平面降至S 1以下。 2 讨论 成人脑脊液量约120~150ml,其中60~70ml 存在于脑室,35~40ml 在颅蛛网膜下腔,脊蛛网膜下腔内约25~30ml 。脑脊液主要来源于脉络丛,也来自血管周隙,由血浆渗漏而来,脑脊液的液压侧位时0.686~ 1.67kPa(70~170mm H 2O ),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1]。本组病例在术前常规准备中需要清洁灌肠,由于灌肠后体液的丢失,加上患者禁饮禁食,往往使患者近脱水状态,如未能及时补充体液,可使细胞外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降低,静脉充盈程度也会减少,造成静脉压下降,则脑脊液的生成就会减少,脑脊液的压力也会下降,腰穿时就不易流出脑脊液。腰麻时通常在L 2~L 4间隙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局麻药物,产生麻醉效果。如未见脑脊液流出,应重新穿刺。经3~5次穿刺而仍未成功者,应改换间隙另行穿刺[2]。如仍未成功,通常认为是操作者操作因素,未正确使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 本组在注入0.5%布比卡因3ml 后,产生较广泛的麻醉平面(平均上界至T 9.11±1.25),应认为是腰麻所产生的麻醉平面。如果穿刺针未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在硬膜外腔等处,以这样量的局麻药物是不会产生如此范围的麻醉平面的。本组病例提示临床上可有部分患者在腰穿时因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压力过低、量过少而不流出,虽然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但无脑脊液流出,此时需要根据穿刺时的手感做出正确判断。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26 [2]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35 收稿日期:2001-07-12;修回日期:2001-09-22 责任编辑:刘继烈 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26例分析 王东钢 钱江南 周华民 韩桐师 关键词:巨细胞动脉炎/诊断;巨细胞动脉炎/治疗;头痛 中图分类号:R 5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647(2001)12-1880-02 头痛是临床上病症之一,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过如此体验, 头痛的原因亦多种多样。作者近年来临床诊治中发现,巨细胞动脉炎性头痛并非少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但由于目前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