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学说

(一)剩余价值

马克思是一个大经济学者,他的学说代表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和亚当·斯密代表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一样,在这一点无论赞成马克思或是反对者都应该一致承认。

马克思底经济学说,和以前个人主义的经济学说不同之特点,是在说明剩余价值之如何成立及实现。二千几百页的《资本论》里面所反覆说明的,可以说目的就是在说明剩余价值这件事。亚当·斯密也曾说过:“在土地未私有资本未集聚的最初状态,劳动者所生产的东西全属劳动者自己所有。”(见《原富》一卷六六页。)又说:“劳动者自己享有全部生产品的最初状态,土地私有资本集聚之后便不行了。”(见《原富》一卷六四页。)

这两段明明说因为土地和资本私有底缘故,劳动者不能得着所做的生产品全部分,只得着一部分。那剩余的部分归了何人呢?照马克思底学说,这就叫做剩余价值,是归了资本家底荷包,资本家夺取了劳动者底剩余价值,做为他私有的资本,再生产再掠夺,以次递增,资本是这样集聚起来的,资本制度就是这样发达起来的。话虽这样简单,但是要真实明白剩余价值是什么,以及他是如何成立如何实现和分配的,本是一件很烦难的事,现在不得不略略说明一下。

要明白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是什么,首先要明白马克思所指的价值是什么,其次要明白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是什么及劳动价值如何定法。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者,对于凡物之价格都分为自然价格(NaturalPrice)、市场价格(Market-Price)两种。剩余价值所指的价值,是自然价格所表现的抽象价值,不是市场价格所表现的具体价值,我们千万不可弄错。劳动价值也分二种:(一)劳动力自身之价值,即是劳动者每月拿若干工钱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之价值;(二)劳动生产品之价值,即是劳动者每月做出若干生产品之价值。这两种劳动价值是如何定的呢?照马克思底意思是说:凡两件货物互换,这两件货物一定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譬如拿若干布匹换若干面粉,这两样货物形式不同,物理的性质不同,用处不同,他们相同的地方只是都为劳动所作的结果;因此所费劳动相等的货物价值亦相等,用十二小时做成的货物,价值比用六小时做成的货物高一倍,一个茶碗价值二角,一个茶壶价值一元,壶底价值比碗大四倍,是因为做壶所用的劳动比做碗的多四倍。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用劳力所制造的商品(就是货物)之价值,乃是由制造时所需社会的劳动分量而定。”(劳动分量,就是劳动时间长短的意思。社会的劳动,是与个别劳动不同的意思;个别劳动有个别勤惰巧拙以及工具精粗的差异,所谓社会的劳动,是指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之下,将这些个别的差异都作为平均程度,因此社会的劳动也叫做平均的劳动。)劳动者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因此劳动力自身也是一种商品,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力这种商品底价值,乃是由培养他所需的劳动分量,也就是制造劳动者及其家族生活品所需的劳动分量而定。”马克思所谓制造一切商品所费的劳动分量,乃是兼“生的劳动”(制造该商品时所费的劳动)和“死的劳动”(制造该商品时所用原料、工具、建筑等以前所费的劳动)二种而言,这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马克思的价值及劳动价值公例,略如以上所说,以下再说剩余价值是什么。

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乃是货物的价值与制造这货物所费的价值(兼生的劳动之价值及死的劳动之价值而言)之差额;例如费一万元生产一万五千元的货物,在这货物一万五

千元的价值中,除去生产这货物所费一万元的价值,所剩余的五千元就是剩余价值。说详细一点,常分为剩余价值之成立及剩余价值之实现和分配二部分:

剩余价值是如何成立的呢?照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成立的,不是在流通过程中成立的,这个意思十分重要,我们也千万不可弄错。此话怎讲?因为马克思所指出的剩余价值,虽然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际归到资本家底荷包,但是夺取底方法和剩余价值底本质,都不是指流通过程中一件一件生产品的卖价,乃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做“剩余劳动”的价值。“剩余劳动”又是什么呢?是因为近代利用机器,制造业底规模一天大似一天,手工的生产品比机器的生产品货色不好价钱又贵,因此手工业一天衰败似一天。于是由手工工业时代变了机器工业时代,由家庭工业时代变了工厂工业时代,由独立生产时代变了共同生产时代,这就叫作“产业革命“。自产业革命以来,所有生产所必需的工具(土地、矿山、房屋、机器、原料等)都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以外的人,除了将自身底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便做不成工,便得不着生活费用。资本家给他们多少生活费用(即工钱)呢?照马克思的价值公例,一切商品之价值常与制造此商品时所费的劳力相等,劳力(也是一种商品)之价值(即工钱)也常与培养这劳力所需的劳动(即制造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品之劳动)相等。那么,譬如一个劳动者每日所需的生活品值六小时的劳动分量,照理他每日做工六小时便已产出他生活品的价值;然而资本家往往要劳动者每日做工十二小时,所给工钱只值六小时的生活品,其余六小时,在实际上劳动者未曾得着工钱,是替资本家白做了,这白做的六小时就叫作“剩余劳动”。生产品之全部价值都是劳动者做出来的,而劳动者所得只一部分与六小时劳动价值相等的工钱,其余一部分由六小时剩余劳动而生的价值,就叫作“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和分配的呢?剩余价值虽然成立在生产过程中,但是必须到了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资本家雇用劳动者产出一定价值的货物,剩余价值的本质及作用固然已经包含在这货物之中;然必待将这货物卖给消费者,把这货物底价值变成市场价格,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归到资本家底荷包,这时剩余价值才算实现。譬如一资本家费价值五成的劳动工钱,造成价值十成的棉纱,这时剩余价值五成固然已经由剩余劳动五成在生产过程中成立了,然必待将棉纱卖给消费者,将价值十成的货物变成价格十成的货币归到资本家底荷包,那时五成剩余价值才算实现了。这是因为生产者不能将货物直接卖给最后消费者,中间必须经过贩卖者之手,贩卖者须得一定资本及劳力之报酬,于是生产者不得不在价值以下的价格卖出他的货物。譬如用价值五成工钱造成价值十成的棉纱,因为贩卖者之报酬,价值十成的棉纱至多只能卖得价格八成的货币,因此五成剩余价值中,制造棉纱的资本家只能得着三成,其余二成是归了贩卖棉纱的资本家;制造棉纱的资本家若是问他资本家借过资本,便须拿一部分剩余价值付他资本家的利息;纱厂底地基若是向地主租的,又须拿一部分剩余价值付地租。剩余价值大概是如此分配的,各种资本家分配所余才是制造棉纱的资本家实际得着的剩余价值。所以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成立的,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家底资本是夺取劳动者剩余价值变成的,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之价值变成的;工作时间越长,剩余劳动越加多;工钱越少,剩余劳动也越加多;出产能力越提高,剩余劳动也越加多。所以资本家想扩张剩余价值,天天在那里提高出产能力,天天在那里反对增加工钱、反对减少工作时间,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又拿货币制造商品、增加剩余价值,再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如此利上生利,这就叫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的生产营业底规模一天大过一天,掠夺兼并底规模也一天大过一天,加上交通机关一天便利过一天,殖民地新市场一天扩大过一天,精巧的机器一天增多过一天,大银行大公司便一天发达过一天,从前的小工业都跟随着这些制度之发展,逐渐被大工业吸收了压倒了。这种吸收压倒底结果,

便是把全社会的资本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这就叫作“资本集中”。在从前小工业时代,资本不集中,因此产业不能发达,所以资本集中使生产能力增加产业规模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好过以前的生产方法只在这一点。但是在财产私有制度之下,把全社会的财产大部分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便自然发生以下各项结果:(一)无财产的佣工渐渐增多;(二)生产能力增加而无产佣工的购买能力不能随之增加,因以造成“生产过剩”的结果,生产过剩又必然造成“市场缩小经济恐慌”和“工人失业”两种结果。合起这几项,结果,无产佣工的困苦一天比一天沉重,而他们的人数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的团结也就一天比一天庞大,这个随着资本集中产业扩张而集中而扩张的无产阶级,必有团结起来,夺取国家政权,用政权没收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毁灭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之一日。

象以上所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怎样利用机器对手工业起了产业革命,怎样夺取剩余价值集中资本,怎样造成大规模的产业组织,同时便造成了大规模的无产阶级,又怎样造成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革命之危机,这种种历史上经济制度之必然的变化,在马克思学说里叫作“经济的历史观察”,又叫作“唯物的历史观察”。

(二)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学说虽然没有专书,但是他所著的《经济学批评》、《共产党宣言》、《哲学之贫困》三种书里都曾说明过这项道理。综合上列三书中所说明的唯物史观之要旨有二:

其一说明人类文化之变动。大意是说: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为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是跟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的,经济的构造是跟着生活资料之生产方法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倒是人的社会生活决定人的意识。

其二说明社会制度之变动。大意是说: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有变动,社会制度也要跟着变动,因为经济的基础(即生产力)有了变动,在这基础上面的建筑物自然也要或徐或速的革起命来,所以手臼造出了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汽制粉机造出了资本家的社会。一种生产力所造出的社会制度,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发展,后来生产力发展到这社会制度(即法律、经济等制度)不能够容他更发展的程度,那时助长生产力的社会制度反变为生产力之障碍物,这障碍物内部所包涵的生产力仍是发展不已,两下冲突起来,结果,旧社会制度崩坏,新的继起,这就是社会革命;新起的社会制度将来到了不能与生产力适合的时候,他的崩坏亦复如是。但是一个社会制度,非到了生产力在其制度内更无发展之余地时,决不会崩坏。新制度之物质的生存条件,在旧制度的母胎内未完全成立以前,决不能产生,至少也须在成立过程中才能产生。

马克思社会主义所以称为科学的不是空想的,正因为他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观上主张当然的理想,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别家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之要点。

有人以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种自然进化说,和他的阶级争斗之革命说未免矛盾。其实马克思的革命说乃指经济自然进化的结果,和空想家的革命说不同;马克思的阶级争斗说乃

指人类历史进化之自然现象,并非一种超自然的玄想。所以唯物史观说和阶级争斗说不但不矛盾,并且可以互相证明。

马克思底好友恩格斯曾述说马克思的意见道:“在历史各时代,必然有他的生产分配之特殊方法,又必然由这种特殊方法造出一种社会制度,那时代的政治和文明之历史,都建设在那个基础上面,依据那个基础说明。所以人类全历史是阶级争斗的历史,即是掠夺阶级和被掠夺阶级,压制阶级和被压制阶级对抗的历史。这些阶级争斗的历史相连相续,构成社会进化之阶级,到了现在又达到一种新阶级,被掠夺被压制的阶级(即无产劳动者)要脱离掠夺压制阶级(即绅士、军阀、资本家)的权力,将自己解放出来;同时还要将一切掠夺压制和阶级差别阶级争斗完全铲除,永远把社会全体解放出来。”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把唯物史观说和阶级争斗说打成一片了。

(三)阶级争斗

一八四八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书,这书底精髓,正是根据唯物史观来说明阶级争斗的。其中要义有二:

(一)一切过去社会底历史都是阶级争斗底历史。例如在古代有贵族与平民,自由民与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与农奴,行东与佣工;这些压制阶级与被压制阶级,自来都是站在反对的地位,不断的明争暗斗。封建废了,又发生了近代有产者与无产者这两个阶级新的对抗,新的争斗。

(二)阶级之成立和争斗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例如欧洲在封建时代的工业组织之下,生产事业是由同行组合一手把持的,到了发见了印度、中国等市场和美洲、非洲等殖民地的时候,便不能应付新市场需要底增加了,于是手工工场组织应运而生,各业行东遂被工场制造家所挤倒,接着市场日渐扩大,需要日渐增加,交通机关和交换方法都日渐发展。这时手工工场组织也不能应付了,于是又有蒸汽及大机器出来演成产业革命,从此手工工业又被大规模的近代产业所挤倒,近代的有产阶级便是这样成立的。近代产业建设了世界的市场,有了这些市场,商业、航业、陆路交通都跟着发达,这些发达又转而促进产业发达,产业、商业、航业、铁路既这样发达,有产阶级也跟着照样发达,资本越加多,产业越扩大,将中世纪留下的一切阶级都尽情推倒了。由此可知,近代有产阶级乃是长期发达和生产及交换方法迭次革命底结果。由此可知做有产阶级基础的生产和交换方法,是萌芽在封建社会里面,这种生产和交换方法发展到一定地步,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制度(即农业手工封建的制度)便不能和那已经发展的生产力适合,这种制度便成了生产力底障碍物,便必然要崩坏,结局果然崩坏了,封建的制度倒了、自由竞争的制度代之而兴,适合这自由竞争的社会及政治制度也就跟着出现,有产阶级底经济及政治权力也就跟着得到了。有产阶级得势以后,造成了极雄大惊人的生产力(象工业、农业、轮船、铁道、电报、运河等),惹起这般大规模生产及交换的社会,将人口、财产及生产机关都集中了,建设了许多都市,将乡村人口移到都市,使乡村屈服在都市支配之下,使多数人民脱离了朴素的乡村生活,使野蛮和未开化国屈服于文明国,农业国屈服于工业国,东洋屈服于西洋。但是到了有产阶级底生产力发展到了与有产阶级社会底制度不适合的时候,社会制度就成了社会生产障碍物,有产阶级及有产阶级社会底制度也是必然要崩坏的。崩坏底征兆就是商业上的恐慌,这种恐慌隔了一定期间便反复发生,一回凶过一回,常常震动有产阶级社会底全部。这恐慌发生底缘故,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所造成的生产过剩,是由于有产阶级社会底制度过于狭小,不能包容那过

于发展的大生产力。有产阶级救济这种恐慌的方法,不外一面开辟新市场,一面尽量剥削旧市场,这只能救济一时,终是朝着更广大更凶猛的恐慌方面走去,如此,有产阶级颠覆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向着有产阶级自身了。

有产阶级不但造成了致自己死亡的武器,还培养了一些使用武器的人,这些人就是近代的劳动阶级,也就是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跟着有产阶级照同一的比例发达起来的,近代产业发展的结果,一般小资产的小商人小工业家,一方面因为他们的专门技能为新生产方法所压倒,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为大规模的产业所压倒,都不断的降到无产阶级,可是一方面产业愈加发展,一方面无产阶级不但人数愈加增多,而且渐次集中结成大团体,因为生活不安,对于有产阶级渐次增长阶级抵抗底觉悟,发生争斗,始于罢工,终于革命。有产阶级存在根本底条件,是在资本成立及蓄积;资本底重要条件,是在工钱制度;工钱制度,全靠劳动相互竞争。但有产阶级既已促进了产业进步,便已经使劳动者从竞争的孤立变成协力的团结了;近代产业发达,使有产阶级的生产及占有之基础从根破坏;有产阶级所造成的首先就是自身的坟墓,有产阶级之倾覆及无产阶级之胜利,都是不能免的事。

马克思说明阶级争斗大略如此,我们实在找不出和唯物史观有矛盾的地方。

(四)劳工专政

从前有产阶级和封建制度争斗时,是掌了政权才真实打倒了封建,才完成了争斗之目的;现在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争斗,也必然要掌握政权利用政权来达到他们争斗之完全目的,这是很明白易解的事。所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说:

“从前一切阶级一旦得了政权,没有不拼命使社会屈从他们的分配方法,巩固他们已得的地位。

“有产阶级发达一步,他们政治上的权力也跟着发达一步。……自他们成为有产阶级后,近代代议制度国家底政权都被他们一手把持。

“劳动阶级第一步事业就是必须握得政权。

“劳动阶级革命,第一步就是使他们跑上权力阶级的地位,也就是民主主义底战胜。既达到第一步,劳动阶级就利用政权渐次夺取资本阶级的一切资本,将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就是集中在组织为支配阶级的劳动者手里;……其初少不得要用强迫手段对付私有财产和资本家的生产方法,才得达到这种目的。

“原来政权这样东西,不过是一个阶级压制一个阶级一种有组织的权力;劳动者和资本家战斗的时候,迫于情势,自己不能不组织一个阶级,而且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支配阶级的地位,不得不用权力去破坏旧的生产方法。”

他又在所著《法兰西内战》里说:“劳动阶级要想达到自己阶级之目的,单靠掌握现存的国家是不成功的。”

他又在所著《哥达纲领批判》里说:“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移到社会主义的社会之中间,必然有一个政治的过渡时期。这政治的过渡时期,就是劳工专政。”

原载1922年7月1日《新青年》9卷6号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导师最新科研动态

南开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表类 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 总 学 时 学 分授 课 学 期 授课方式 开 课 单 位 代 码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3 第一外国语3 MB310303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31讲授 MB3103010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31讲授讨论MB3103010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31讲授讨论MB3103010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专题 31讲授讨论 MB3103020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题 研究 31讲授讨论 讲授讨论 选修MX31030201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思潮2讲授讨论MX31030202越老朝古社会主义建设的 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2讲授讨论MX31030203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2讲授讨论MX31030204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讲授讨论MX31030205政治学原理专题2讲授讨论MX31030206国际政治经济学2讲授讨论MX31030307全球化专题研究2讲授讨论MX310303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2讲授讨论

课 研究 MX3103030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进程与基本经验 2讲授讨论 MX31030310独联体中东欧国家左翼力 量和新马克思主义 2讲授讨论MX31030311马克思主义传播史2讲授讨论MX31030312当代中国体制改革专题研 究 2讲授讨论MX31030313教学实践2讲授 研究方向: 1.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社会主义学说与运动史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发展历史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和评价。 2.当代国外社会主义 本研究方向主要对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潮、运动、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原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新进展,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潮和运动情况。

百家姓:《唐氏的介绍》

百家姓:《唐氏的介绍》 历史来源 唐姓,是一个起源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 一﹕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 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至周朝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曰唐叔。然后 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故唐氏为尧帝之后。二﹕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羌族有唐氏。 迁徙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 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 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 的分布当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 人口流动的水准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 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 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 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 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个区域的面积仅占 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

语言学练习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言: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3、符号:符号是用于传递信息、指代事物或思想的标记。 4、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5、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6、语音:语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的语言的声音 7、音素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8、发音部位:发音部位是指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器官部位。 9 、音位:音位是指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0、音位变体:是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11、区别特征:一个音位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位,是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 12、音节:音节是音位与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13、语法: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 14、句子:句子是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述单位,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15、词:词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16、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言的最小单位; 17、变词语素:没有构词作用,但是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的语素,是变词语素,词尾就是变词语素。 18、构词语素:具有构词作用的语素就是构词语素,词根和词缀能参与构词,就是构词语素。 19、单纯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汉语的“人、手、水、河、啊、琵琶、枇杷、哗啦、坦克”等,英语如man、teach 、book、moon、sun、long 等都是单纯词。 20、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21、复合词:完全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构成的词就是复合词。例如汉语的“思想、学习、黄瓜、大豆、胆怯”等,英语的如“snowwhite、makeblieve、earthfall 、friendship 、motherland ”等。 22、语法意义:指相对于词汇意义而言由词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23、形态:也叫做词形变化,指词与词组合时发生的词形变化所形成的聚合。 24、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年研究性教学课题

研究性教学课题 1、关于苏联解体根源,学术界依然存在一些争论。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高层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路线,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虽然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关,但体制的弊端只是酿成苏联解体的一定条件而不是根本原因,只有执意将改革变为改向的时候,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成为苏联剧变的原因。二是认为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是导致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你看来,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2、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包含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现象。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包含作为世界观、历史的人道主义,只包含作为道德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不存在异化现象,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另一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作为道德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还包含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异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西方某些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主义,说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说马克思主义中存在“人学的空场”,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反人道主义”,对此,你有何看法? 3、最近,关于“普世价值”的说法,十分盛行。有人提出,民主、自由、人权、正义、平等、博爱等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那是“普世价值”,必须实行,中国不应该强调特殊而自外于这些“普世价值”。在这些“普世价值”面前,没有必要区分姓“资”姓“社”。有人甚至喊出了“解放思想就是要确立‘普世价值’”的口号,主张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论创新,都必须以“普世价值”为尺度。他们甚至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实现了这些“普世价值”,似的这些“普世价值”成为我们文明的核心价值,从而融入了“世界主流”。究竟有没有“普世价值”,即有没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这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实现这些价值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是不是按照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发展的?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4、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海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及国内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内外呼应,狂热鼓吹自由化、私有化、全盘西化。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全面否定新自由主义的态度,

唐氏族谱第一部

唐氏族谱 目录第一部 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 唐氏族规 唐氏字辈 前言 续谱凡例 唐姓的起源 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 唐氏总源图 抄源本流记 附(一)唐氏谱序 附(二)唐氏谱序 附(三)渠阳唐氏谱序 附(四)唐氏谱序 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 附(六)唐氏谱序 附(七)唐氏谱序 附(八)重修唐氏谱序 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 附(十)唐氏谱序 唐氏谱续修序言 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 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 重修唐氏谱序 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 牌坊对联并附赞 凡例十则 唐谱宗政 第二部 鉴修宗支图及唐氏 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 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 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 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 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 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 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 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 光武发派图 光舜发派图 按语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 (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 (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 第三部 世系蕃衍及厝所 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 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 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 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 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 第四部 唐氏谱 家箴家训编修按语 报本篇 治家篇 事亲篇 为学篇 性命关系论 志意心身四大境界 仕官类 学问类 冠公六悔铭 惜字惜谷要言 十好语 葬祭类 念庵诗云 蒙童入学规矩吟 十穷语 家箴 事亲 友爱 夫妇 训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03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思想政治教育 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4年,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为3-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者,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 开课单位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 学期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 研究生处 公共

必修 课程 (7学分)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 36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1 考试 外语(英语) 1-2 180 4 考试 培 养 单 位 专业 必修 课程 (12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 72

4 考试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 72 4 考试 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8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1 36 2 考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 2 36 2 考试 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3 36 2 考试 《资本论》研究 2 36 2 考试

语言学复习重点第一章

语言学复习重点第一章 第1章语言和语言学 (本章主要讨论什么是语言,语言的功能是什么,语言的起源和分类,以及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1.1语言的本质——什么是语言? 单句小结,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流的任意发声符号系统。人类特有的,用于交流)语言是系统的(强调:语言的双重性)解释:语言是系统化的。二元性:每种语言被组织成两个基本系统:一个声音系统和一个手段系统。语言是象征性的(强调:图标,索引,这是我第一次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没有办法,PPT这么说,我认为符号的理解应该是人们用符号来交流。这是因为: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指南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特殊手段) 语言学家感到厌烦,决定对这些混乱的符号进行分类。所以有:图标索引符号 3。语言是任意的 解释:手段和声音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词和宾语,词的形式和意义。索绪尔也提出,意义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是,换句话说,发明这个词的人可以随意发明它,而你不能随意使用它。简而言之,你不能把桌子叫做猪。 4 .语言主要是有声的(语言是从一开始说的)有五个理由可以这样说: ①儿童在学会阅读和写作之前学会说话

(2)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学习语言(3)在人类历史上,有先说后写(4)写作是以语言为基础的(5)人们说得多写得少( 5)。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解释:因为,人类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1)置换199 (2)生产力或创造力:人类有能力生产和理解。 ③文化传播:学习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因素比动物交流更重要。 4结构复杂性语言的结构复杂无界动物交流系统是封闭的。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语言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事实。 语言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功能,一类是元功能,元功能(注:通用功能是专用的,特殊应用;元函数涵盖更广泛的更抽象的函数) 1。一般功能:指个人对语言的具体使用 英寸列出了7种一般功能: ①生理/表达/情绪功能心理学\ \表达\ \情绪功能:这种功能没有交际目的。但是他们允许我们释放内心的感受。 (2)阶段功能包含功能:语言可以用来建立或维持两个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例如,中国人说:“你吃过饭了吗?” ③记录功能记录功能:语言允许我们记录我们想记住的事情。地理调查、商业账户... ④识别功能:语言允许我们识别编号的对象和事件。长凳就是长凳)例如,给孩子取名 5 .推理功能:人们将依靠语言进行推理。口语和写作是思维的表现交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工具,并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后,对其理论方法上的认识和实践指导上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并简谈学习体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学习体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跟体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研究生,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同于一般哲学方法论,其形成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为基础,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发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论是主张以理解方法论以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主张以实证方法论从整体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论我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所得到的收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除了论述这些方法,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其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

Nature子刊!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唐氏综合症的发病机制

Systematic proteome and proteostasis profiling in human Trisomy 21 fibroblast cells 人21-三体综合征成纤维细胞中的系统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稳定分析 IF:12.353 期刊:NC 技术:SWATH、转录组 研究背景 唐氏综合症(DS)是由21号染色体的三体性(T21)引起的出生性缺陷病之一。DS表型表现包括智力残疾、先天性心脏缺陷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生率等,而且患者的个体差异极大。目前对于DS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揭示DS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过程,对其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 1.T21蛋白质组学检测 为了准确量化DS中蛋白质组学的变化情况,作者选择了年龄、性别等条件相当的11例DS患者和11例正常个体的胎儿皮肤原代成纤维细胞,进行SW ATH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图1)。与此同时,作者也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个体(同卵双生,即T2N和T1DS)的成纤维细胞同样进行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图2和图3)。本次共鉴定到4056种蛋白质,此外在T2N和T1DS样本中加入20种“锚定蛋白”的重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多肽标准品,用于估算已鉴定的蛋白质的绝对丰度。 图1 T21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图2 同卵双胞胎(T2D,T1DS)个体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

2.T21蛋白质组被广泛地重塑 为了评估T21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基因表达的整体影响,作者将转录组与蛋白质浓度关联起来,发现所有生物样本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ρ = 0.339 ~ 0.508)。鉴于稳态丰度值和计算来源于相同的数据集,则整体的相关性表明存在着广泛的翻译后调控模式影响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图3)。为了进一步研究T21中重要转录事件的蛋白质组学影响,作者将蛋白质数据与Sullivan等人描述的成纤维细胞中T21的转录特征重叠,同时分析淋巴母细胞、单核细胞和T细胞等其他细胞类型的DS / N转录组数据,,结果发现成纤维细胞中显著调节的转录物在不同细胞类型之间基本上是保守的,并且显著地影响相应的69个蛋白质水平(约有40%蛋白质是在Chr21上编码,图3c)。此外,比较不同细胞类型的整个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的相关性值R,数据表明nonChr21基因的转录反应导致了普遍的低转录物-蛋白质相关性,这对于理解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出现的整体T21表型是很重要的。 图3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 3.T21中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降解模式 作者关注Chr21基因的整体表达,因为它们可能导致DS表型的发展。在组学数据中,SWATH-MS和二甲基化鸟枪蛋白质组学分别检测到42种和56种Chr21蛋白,占Chr21蛋白编码基因量的18.7-24.9%;另外,在T212中有18个mRNAs和9个蛋白的变化倍数大于1.4,其中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失调的四种基因(GART,CCT8,HLCS和HMGN1)对Chr21剂量敏感(图4b),且发现HMGN1的上调可能会增加染色质可及性并引起转录失调(图5)。 另一方面,在T21中SOD1,PFKL和CSTB蛋白浓度显著增加,但相应的转录物基本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数据表明这些蛋白是在转录后发生显著上调。与此同时,作者也观察到蛋白表达缓冲现象,正如在T1DS / T2N中U2AF1、COL6A1和COL6A2的mRNAs表达水平有实质性上调而蛋白质水平缓冲后接近于不变。由此推测出蛋白质水平的缓冲最有可能是适应蛋白质周转而不是降低蛋白质合成速率,总的来说,作者发现了T21中Chr21上复杂且不同的基因表达、调节模式。

马克思分工理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分工的理论马克思最早提出“分工”这一理论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只是当时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但马克思在他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 一、《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述的分工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式分工,所谓旧式分工,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个人本身完全屈从于分工,因此他们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他强调,“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在旧式分工下,出现了城乡、工农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旧式分工同时还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分工的第一个形态——自然分工。从中我们可看出性别的分类对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自发形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分工并非是真正的分工。只有发展到后来社会分工的形态上才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所说的“分工只有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这种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很明显的社会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二阶段为新式分工。“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论述的新式分工,他产生的前提是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美好的愿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完全不受特殊活动范围的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一种自愿的分工,从而使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从根本上消除了分工带来的异化现象。 二、分工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完整版)语言学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1分) 1、下列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B.语言是主要的,言语是从属的 C.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D.语言是书面的,言语是口头的 答案:D 2、下列关于一般语汇总体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构词能力强 B.使用范围窄 C.产生历史长 D. 大多很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一般语汇)两大类。 ACD三项都属于基本语汇的特点。 3、区分“单纯词”和“合成词”所依据的是【】 A.词的音节数量 B.词的语素数量 C.词的音形关系 D.词的地位用途 4、语法规则的“系统性”是指【】 A.对语言的结构和成分进行类的概括 B.相同规则可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C.语法规则之间可以相互推导和解释 D.语法规则的发展变化过程十分缓慢答案:C 解析:ABD三项分别对应的是语法规则的“抽象性”、“递归性”、“稳定性”。 5、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中,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6、元音和辅音本质区别是【】 A、元音的发音可以延长,辅音不可以 B、元音发音响亮,辅音不响亮 C、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辅音一定受阻 D、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均衡紧张;辅音则不然 7、[ε]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下列关于语义民族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上的民族特点并不明显 B.词的多义化不受民族特点的制约 C.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并无差异 D.不同的民族语言在词的非理

最新-延安精神研究 精品

延安精神研究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因此,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说的“延安精神过时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 可以说,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 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 十年动乱后,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从三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开始,到目前的改革开放,我党、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取得的一个个胜利,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学 习与实践的启示》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学习 与实践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经济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为各种唯心意识和阶级偏见所左右。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关于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对于促进本专业的学习、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决定意识,质与量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看待事物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等,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重点谈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经济学学习与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学;学习与实践;启示 一、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与起源 众所周知,大家现在所谈论的“经济”,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如何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研究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各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资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学习宏观经济学,则是探究经济波动原因、国民经济增长和政府作用的问题。 从这种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微观经济学一定是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到一定程度、出现物质资料对于人口规模相对匮乏的社会阶段。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则一定与市场机制失效、经济衰退相联系,因为只有当微观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时,才会促使人们转而研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策进行分析的新理论。事实与推断确实是相符的。所以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知的结果。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十分明确,就是“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为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和历史一样,其本身都是人类社会在矛盾中运动发展的结果。制度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自身去寻找,而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去寻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个

乳山各村来历

乳山各村来历 夏村镇(51村) 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1944年8月,改建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现600户。 小疃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迁此立村,初名崮岱。清雍正元年,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现500户。 阜西庄明嘉靖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庄。清顺治年间,迁居邵家。乾隆年间,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迁入,袭旧称,渐演变为今名。后东姓由东家迁居村东北建三水河村,尹姓由尹家迁居村北建雀头村。195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现208户。 房屋明永乐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此立村西庄,后遭兵祸被灭。崇祯年间,杨姓由牟平县五台南塂迁入,来时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清嘉庆年间,王、徐、高、赵、孙、于等姓先后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战家夼迁入。现370户。 周格庄(2村) 明万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万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迁入。万历四十四年,于、宋姓由文登县大水泊、南泓迁入。后王、张姓先后由西纪村、宅口迁入。清雍正年间,邵、刘姓由房屋、炉上迁入。乾隆年间,冷姓由黄埠崖迁入。1960年因修台依水库东迁分为东、西2村。现西周格庄255户,东周格庄305户。 羊角盘明万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地形似羊角,故名。清乾隆六十年,于、林、田姓由于家庄、东林家、田家庄迁入。后丁、袁姓由港头、赫家庄迁入。现170户。 台依明永乐年间,徐姓由江苏昆山县大槐树村迁此立村,因地势较高,故名。清末,杨姓由房屋迁入。现305户。 黄依台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析居黄泥高台处立村,取名黄泥台,后演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纵观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用“五段两线三解放”来概括。 一、“五段”:语文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形式语言学阶段、交叉语言学阶段。 1、语文学阶段——语文学阶段又称传统语言学阶段,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的具有附属地位的语言学。语文学的三个源头为印度、希腊与罗马、中国。 2、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在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在世界各地搜集和整理语言标本,通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比较、分类、归纳、总结,发现了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的客观历史。语言学家在把各个时期的语言、语法、词汇对应关系加以对比研究后,证实了印欧诸语言的有机联系,并且开始研究本族语及其亲属语言的联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固定不变的框架,建立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过分偏重于语言的纵向历史研究,面忽视了横向的系统研究。 3、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语言中的个别单位都是在跟其他单位的区别和对立中存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原则和理论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打下了科学的基础。结构主义采用了系统论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这些原则非常适用于语言这个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认识语言的系统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把语言看作复杂的信息系统,不仅用实验技术和归纳方法,而且采用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和形式演绎的方法。实验语言学将语言结构划分出词句层次、音节层次和音素层次等等。 4、形式语言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的崛起,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语言学的一统天下。转换生成语言学是注重语言形式和内容或者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相互联系和转换的语言学。是在美国形成的语言学流派。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发表,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乔氏认为,语言描写和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建立一种理论,研究人的语言生产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乔氏的目标: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由于乔氏在转换与生成句子的过程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形式语言学”。 5、交叉语言学阶段——随着当代社会的飞跃发展,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些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模糊语言学…… 二、“两线”:“整齐论”与“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总体来说,语言学史“整齐论”一方偏重于超社会的、理论的、形式的、有规则的、整齐的、同质的、相对静态的语言的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善于运用公式与推理;“参差论”一方则偏重于社会的、实际的、功能的、不规则的、差异的、异质的相对动态的言语的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善于运用调查与统计的方法。 三、“三解放”: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为代表的三个里程碑。 回溯语言学的历史,最初是为读古书和学作文服务的,到了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才摆脱狭隘的使用目的,以寻求语言发展的规律为号召,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解放。但语言学仍被视为历史科学的一支;20世纪初,以索绪尔为代表,提倡为语言本身而研究语言,这是第二次解放;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一些学者要求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这可以说是第三次解放。 语言学史的“五段两线三解放”实际是点、线、面三结合的关系。“五段”是语言学史的五个断面;“两线”是贯穿语言学史的两条线路;“三解放”是语言学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的起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