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讲座:加强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讲座:加强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讲座:加强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讲座:加强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讲座:加强字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组教学研究课题《加强字理教学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初探》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字理教学进行研究,不断地把字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字理教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字理教学是怎么回事?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女儿所说的话语这字,就是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四五千年?文字体系(2600年)】,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音义来源于汉语,只有形体才是它的本体。汉字在选择形体上是不是主管任意的呢?回答是:不是的。《说文解字》里有一句话:“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这种“依据”说明古人造字也是经过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深思熟虑的。汉字是表意的,其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也就是说,汉字总是根据它所记录的汉语的义项来选择形体,形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叫做构形理据。所谓字理,也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字理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的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教学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字形作为汉字的主要特点,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字理教学法,理所当然。

二、运用字理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

1、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抓住字形这个重点,以汉字形、义、音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学习汉字,使他们不仅知道汉字怎么写,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比如,教“跟从”的“从”字时,先展示彩图,彩图上画着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通过这张彩图,学生可以理解“从”的意思,就是“跟从”。同时,对画面的无意识注意,也可以使学生由图上的两个人形,联想到“从”字的写法,进而促进对“从”字的写法记忆就会深刻。

学生识字的难点在于字形,而汉字字形构造是有一定规律的,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汉字字形经历诸多改变,但是很多汉字还是能够看到其原型。字理识字以讲解汉字的构字规则与造字方法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字形,进而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是符合汉字构字规律的。另外,学生对构字规律掌握到一定程度,在学习新的生字时可以产生迁移,便会减轻学习负担。例如“木”是一棵参天大树,笔直的树干,向上伸展的树枝,下面是树根。木的正确学习,对认知所有“木字旁”的汉字会产生正迁移的积极影响:双木才成林,三木汇成森,所有带“木字旁”的字都与植物有关,这样,汉字知识就得以科学的建构。再者字理识字借助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构字规则形象化,能使枯燥的印刷符号变成生动的生活图画,增强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记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例如“瓜”的学习,难点是字形。我们依据瓜的字理配图,图上的瓜蔓、瓜秧、瓜和字形中的笔画产生对应,字形记忆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汉字教学如果孤立地进行,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地记,这样效果不会太好。其实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我们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以简驭繁,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昭”字,从“日”、“召”声,“召”又从“口”,“刀”声,共得三个基础字,然后按构字原理循序渐进地联系相关字形进行教学,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互有联系的字形。如以“日”为义符,可以组成“明、杲”等会意字,“暖、晴、晚、旺”等形声字;以“口”为义符,可

以组成“名、鸣”等会意字和“召、叫、喊、啡”等形声字,以“口”为声符,还能产生“扣、叩”等形声字;“刀”作为构件,同样能构成“利、则”等会意字和“刺、刻、叨、忉”等形声字;进而“召”又组成“昭、招、沼、诏、迢、笤、龆、苕、绍、邵、邵、韶、劭、髫”,“昭”又组成“照”;……诸如此类,先识字成为后识字的基础,相关联系的字互为背景,互有联系又互有区别,这样从字理出发按构形规律成系统的教学汉字,比起忽略字际关系的死教硬记来,效果无疑会好得多。

汉字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以及会意字。例如:

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偏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当学到“热”、“煮”、“照”、“煎”、“熬”、“熟”、“烈”、“焦”、“蒸”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火”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旁时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把该字与“人头”联系起来理解。

概言之,掌握了字理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学生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饣”是食字的简写,食字旁与食物有关,那么,就能轻易地推出“烹饪”的大意是烧煮食物的意思。

2、有助于减少写错别字。

(1)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汉字,可谓是文字中最复杂的一种,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在正规化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中,汉字形成了形多、义繁、量大的特点,有多少个字就有多少个字形,而且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加上长期的发展演变,现代汉字中形近字更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通常对于形近字的辨析只是在形体上作机械对比,看哪儿多一横,哪儿少一点,哪儿跟哪儿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比较相互间在音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并不明白形近字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错别字大量出现。

(2)运用字理教学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字理”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尽量利用汉字构形的理据,给学生讲清楚所教字的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形原理从而大量地消灭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a.追溯字源,牢记正确字形。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字的构造原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以往学生写错字,老师都是叫学生改对后抄一行、二行,再错的就抄一页、两页,结果学生还是会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字理,不明白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运用字理进行教学,学生的错别字很少,即使有错,给学生讲明字理后就极少再错。如执教“初”字时,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有的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说换偏旁法,有的用猜字谜的办法记住它,学生有自己的识字办法固然很好,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字的认识,我告诉了学生这个字左边之所以是衣部,而不是神部的原因。“古时候人们在做衣服时,最初,也就是第一先要做的是将衣料用剪刀裁开,然后缝纫。所以‘初’的字理就是用剪刀裁剪衣料,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固称为‘初’”。学生听得出神入化,相信只要了解这一字字理的学生,肯定不会将初字的偏旁写成神部,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b.结合造字方法,区分形近字。错别字中,形近字占有很大的比例。运用字理结合造字方法来比较形近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辨析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

用它的形旁表义、声旁示音的特点,充分辨析形近偏旁的形、义差别,使学生准确理解字义。比如“休”和“体”,字形虽然相差一笔,但字义完全不同。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常将“休息”写成“体息”。为了纠正这个混用现象,我在教学“休”字时,用图出示“休”字的甲骨文写法,让学生观察。学生马上会意到,一个人靠在树旁边“休”息呢!接着讲解:这是会意字,用“人”背靠大“树”之形表示休息之义。因“体”是比较抽象的会意字,用“亻”和“本”合体,表示身体是人的根本之意,这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就将其字理直接讲解给学生。这样教学后,学生再也没有写混这两个字。

c.了解字的演变,明确字的意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历史的变迁中,它的字形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们最基本的特性是表意性,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但绝大部分汉字的字理仍然清晰可见。由于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所以在教学生字词时,我们可以了解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理解字义,因义记形。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大大减少错别字,如“琴”字,根据教学经验,90%以上的学生把“琴”下部的“今”写成为“令”。为了把错别字最大限度地消灭在学习之初,我们在初教“琴”字时,就引导学生细细观察其字形演变过程、分析其构字理据。先出示“琴”的小篆体写法,学生发现这个字像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上面“玨”是琴弦和弦柱,下面部分是琴身。再展示楷书写法“琴”,学生观察比较后指出,楷书将“琴”改写成了形声字,上部的“玨”仍然表示“琴”义,下部去掉了琴身,改用“今”来表示它的读音。“今”是前鼻音“jīn”,所以“琴”也读前鼻音“qín”。而“令”是后鼻音,不能作“琴”的声符,所以声旁不能要写成“令”。“令”作“领、零、岭、岭、玲、铃、龄、羚”的声符,这些字不但都要读成后鼻音,而且声符也不能写成“今”(“邻”是例外)。经过这样分析字理,学生不仅理解了“琴”的字理,而且掌握了一批形声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进一步明白了形声字的道理,为自主识字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也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总之,只要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教学的方法,发挥字理教学的优势,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关系的理解,就会大大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出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学生长期进行汉字理据的解析,使学生养成了从理性层面上看问题、想问题的良好习惯。看到一个生字,首先不是机械地去记它的形义音,而是问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在用字时,遇到把握不大的字,会联系语境去思考用什么字,为什么用这个字,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过去学生学习汉字的步骤多为:字音、笔顺、组词,而习得字理后,学生学习的重点逐步发展为按规律拆分汉字,区分汉字。字理识字已经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特点与汉字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的感知由表及里地发展。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在学习“埋”字时,当学生发现它既不是形象直观的象形字,又不是简单易懂的形声字时,他们开始顺理成章地拆分这个字:把东西放到土里就是“埋”。字理识字再一次证明了,它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从粗略阶段进入到精细识别阶段,由无意识识字转向有意识识字。

有一次学生遇了既不好读也不好写的“疑”字,于是孩子们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分析它:一个人左手手里拿着一把刀和一支箭,右手拿着一根长矛,顺着下面的脚印,去寻找他的敌人,当找到敌人时,是用刀砍?还是用箭射?还是用矛刺?这个人感到矛盾疑惑了。经过如此分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这个字的形,而且还知道了“疑”字的义。

再比如,学习“攀”字时,一个思维僵硬的学生会去死记硬背字形字义,而通过字理识字训练使思维得到抽象与形象发展的学生,则会选择通过联想的方法记忆字形和字义:山上有两棵大树,树上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树枝,有一个大人用手一抓树枝就爬上去了。由此可见,字理识字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提升了灵感思维,发展了逻辑思维,使思维发展朝向形象

性与抽象性。

三、运用字理教学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一)要了解一些汉字学的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随机把我们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后代。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基本了解古汉字字形的演变、造字法、字义的演变和字音的演变等基本知识。

字形的演变。甲骨文是目前确定的最早的汉字,大致在商朝后半期使用的,它刻在龟腹部的甲上(也有少数刻在牛等动物的骨头上的),主要用来占卜的。由于骨头很硬,刻直线比较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多,且比较细。甲骨文里许多字还没定型,同一个有几种写法: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大致有四千多字,古文字学家能考据出意思的有两千多字。虽然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但到 1899年,人们才发现它。

金文(钟鼎文)是商朝铜器上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末叶。金文也叫铭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是记载器具为何而做,怎样做的。金文有三千多字,文字学家能辨认的有两千多字。

战国文字。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文字也不统一,和金文相比,有简化的趋势。战国文字除了见于铜器上,还在陶器、玉帛、钱币上出现。

小篆。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命令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工作,每个字都制定了标准的写法。《说文解字》收了九千多个小篆,对每个字的构造和意义都做了解释。

隶书。汉朝出现的汉隶是从秦隶发展来的,它简化了小篆,主要是合并笔画,将曲笔改为直笔。汉字分为古字和今字。录化是分界。甲骨文、金文、小篆属古文字。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是今字。隶书向前发展分为楷书和草书。楷书和隶书相比,结构没大变化。主要是字形由扁而方,笔画上,横和撇的末尾不向上挑,点由长形变圆形。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带隶书的味道,字间是分开的,今草的笔画和楷书一样。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是行书。

造字法。《周礼》中提到了六书,到了汉朝,有人认为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的。用描画实物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人、鹿、车、日、月、山等就是象形字。《说文》九千三百多字中有二三百字是象形字。要注意的是,字义变化了,有的字现在很难看出它是象形字。比如“自”是鼻子的象形,现在当“自己”和“从”讲。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二见意。”意思是说初看可以识别字形,细看就可以了解意思了。比如上和下、本和刃。

会意许慎的解释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意思是把字的几个部分合起来领会它的意思,了解它指的是什么。比如武、信、采、牧、祭等。

形声许慎的解释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用一个部件表示意思,另一个表示声音。形声字由形符(义符)和声符构成。《说文》中有七千多字是形声字。形声字从结构上看有: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六种。

转注转注其实是一种对字的解释。即用甲字解释乙字。人们对转注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不过这不影响大局。

假借许慎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用一个同声字来表示一个意思。比如用“然”字表示对、如此,用“亦”表示也,用“莫”表示不要。

综上所述,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而不是造字。指事可以归为象形和会意。所以可以说造字法是三种。

字义的演变。汉字中少数是没有意思的。比如“蝴、璃、徘、尬”。多数汉字是有意义的,从古到今,字义是有变化的。字义的变化主要有:字义扩大,如江、河、射、脸、购等。字义缩小,如臭、金、寡、禽等。字义转移,如兵、股、木、树、等。

字音的演变。汉字字音的变化要比字形、字义的变化大。字形从汉朝到现在变化不大,字义

虽然变化大,但多数古义保留在书面语中。诗经、唐诗、元曲的押韵有很大变化就说明这点。从音韵学来说,它们分属上古、中古、近代音系。

(二)、要掌握一些运用字理教学的方法。

1、图示法

图示的作用重在解决对汉字的溯源问题,即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如教学“飞”,可以画一只鸟与“飞”这个字作对照,说明这个字的“飞”是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两笔是小鸟展开的翅膀。由于图画形象、具体,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记忆,以加深对汉字本义的理解。图示法适用于对大多数的象形字的教学。

2、演示法

用动作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如“掰”,两手掌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个掰的动作。又如“灭”字,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看、交、步

3、描述法

描述法就是运用精炼的语言去阐明汉字构形原理。这种方法多适合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描述法是在图示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汉字部件本义的解释,领会汉字组构的意图。如教学“牧”字,只要解析“”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与“牛”合起来指手拿鞭子放牛,就是“牧”的本义。不用图示,只要这样点拨讲述,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掌握了。“友”:朋友的友是两手相交,即朋友相助之意,朋友二字是同义合成词,但它们的字义也有差别,古时候同门为朋,同志(志向相同)为友。你手又握我的手,志同道合是朋友。争

4、联想法

联想法是在解析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以加深对形、义、音的理解,如教“沙”字,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与些同时,为便于记忆,还可引导学生奇特联想,创造出独特有效的记忆方法。再如:安,(秉、兼)这样的记忆方法,虽然有的离开了字理,但是它符合学习者独特的思维方法,生动活泼,有助于识记的巩固,符合教育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有益无害的。败

5、故事法

故事法是指教师运用故事阐明字理的方法。一般要求故事简短有趣。这种方法是各类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法。如教学“家”字,就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人的游猎生活习性以及养豕定居为家的情况。也可以给学生编个谜语:宝盖当住房,豕字当猪讲,有房又猪,生活很安康。这样,就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取、美、阔。

6、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利抓住字与字的本质联系和区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运用比较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比整体:对于某些形近字,可以从形音义结合上进行综合比较。如有学生常把“束”写成“”,我们可用比较其形义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两字全体字形相似,相同的是都从木,不同的是中部束从口,从冖。口像捆木的绳索,冖由刺形变来的。因此,“”即刺树的形,即刺的意思;而束是用绳索捆为束。这样一比学生再也不会混淆了。

(2)、比声旁:这是指对若干形旁相同声旁各异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案、架、梨、栗等字,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形都是木,本义都与木有关;其读音都由声旁决定,与声旁相近。

(3)、比形旁:这是指对若干声旁相同而是形旁不同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忠、钟、种、冲、肿等字,我们可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声旁都是中,其读音都

可从“中”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而本义都与不同的形旁有关。

7、歌诀法

歌决法是指教师运用歌诀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可以运用前人和他人的琅琅上口的歌诀,也可师生自编自用。一般要求歌诀简易上口,既表示字形结构,又指明字义。常见的叙述歌诀和谜语歌诀。

(1)、叙述性歌诀:叙述性歌诀是指将字形、字义用歌诀的形式告诉读者,如“办”字,歌诀可编为:“办事要用力,累得汗直流”、“互”字可编为:“上一下一,正七倒七,互相学习”;“罚”横目持刀开口言,错了就要你交钱。“狂”(芦思聪)字可编为“小狗也想称在王,你说狂不狂”。

(2)、谜语性歌诀:谜语性歌诀是指歌诀式的字谜。如教学“功”时,有人编了这样的歌诀式的谜语:“出工又出力,工作有成绩”;“臭”字可编为“只因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哥”字可编为“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古”可编为“一字有十口,历史很悠久”。“夫”:大(人形)上加“一”,“一”象一支簪子别在头,古时男子成年后,蓄发用赞子别住,然后,戴上帽子或者裹上头巾,以表示成年。本义是指成年男子,“农夫”、“樵夫”、“渔夫”、“大丈夫”等。谜语:这个大人头有簪,力气大得冲破天。编这样的字谜一字要兼顾字的形义,缺一不可。

(三)、在实施字理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实施字理识字教学要符合孩子的认识能力、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

2、实施字理识字教学要理解并贯彻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识字教学中,只有理解了教材中有关识字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实施字理识字教学要了解基本字的本义和字形。了解基本字(构字率高的成字的声旁)的本义和字形,有利于析解合体字。在低年级前期的识字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独体字、特别是象形字的教学,因为独体字既是独立的汉字,又是汉字构字的基础,有很强的构字能力,现代汉字的基本部件——部首和基本字绝大部分是由象形字构成的。为此,教师要掌握好一大批常用的基本字,了解基本字的本义,并能熟练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有关的实物。

4、实施字理识字教学要科学地讲析字理。汉字属表义文字系统,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即通过构形讲解它的构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字所记录的意义。在析解字理时,一是要做到不能将其部件讲错;二是讲解汉字必须以部件在构字过程中的实际功效为依据;三是由基础部件组构成汉字,大部分是依层次逐级组构的,构意是逐级生成的,以集合的方式产生构意。在解释汉字时,必须按它们组合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四是汉字的构形是发展的,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的过程,出现了一批因粘合、省简、变形、错讹而变得看不出造字的理据。对于字的析解必须通过“复形”的工作,即恢复笔意来进行。

5、要掌握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知识

掌握好笔画、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形旁表义功能,利于字理识字教学。

6、字理识字要与其他识字方法结合运用。识字教学不同于文字学研究,汉字的可解释性也不等于字源的解说,故在识字教学中可将字理识字法与其他识字方法结合起来,依据实用义灵活地析解字理。

7、在教学时适当把握析解字理的“度”。由于汉字的复杂性,也由于学生汉字基础的差异限制,在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应把握好析解字理的“度”。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小学识字教学的一般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在析解字理时,应特别重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析解,进而转入对形声字的析解,遇上假借字和转注字要视其情况谨慎处理。析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字理时,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趣味性,可以运用简笔画、投影演示、

猜谜语等方式揭示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析解形声字时,也要做到适可而止,好讲则讲,不好讲就别勉强。

以上仅是我个人意见,不代表专家,以供参考。

茶山三小:马建琴

2012.12.26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湖北省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王新英 内容摘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兴趣习惯课堂教学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 1.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途径方法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文章从兴趣培养,注意实践,鼓励创新,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素养;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习惯;大语文;终身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反复研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觉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的不竭动力。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可以试着从以下两点着手。 1、以情动人,培养兴趣。

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秋天的雨》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秋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秋天气息中。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多或少都给人们带来过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语文来说,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认卡片等活动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出真知。”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陶罐和铁罐》、《西门豹》等课文,可让学生课前排练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合作参与演课本剧。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1、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蓬安县河舒小学校吴竞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导课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

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应拓宽语文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生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素养即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将语文知识、能力、经验、习惯融合升华而达到较高水平。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和理解。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在于学生的成绩看似可以,而实际语文素养很差,究其原因,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瞄准的是考试的分数,单纯的极端功利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素养的真正提高。 一、小学生语文素养差的一些具体表现 (一)不会读书。语文离不开读,教会学生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有的学生经过了六年的语文学习,却不会读书,朗读读不出语感,读不出抑扬顿挫,读不出感情,不知道怎样读是默读,不知道快速地读,不知道利用工具书帮助读书,不知道读书要圈点、勾画、做批注。 (二)不注重书写的重要性,不具备基本的书写格式,字迹潦草,写出让别人甚至自己也不认识,不注意起码的笔顺笔画。

(三)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不注意语文的积累,不去有意识的扩大阅读面,不主动的作文练笔。 (四)只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缺乏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能力不强。 二、造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因 学生语文素养差,这与语文教师们有直接联系。据了解,在小学开设的专门写字课,可是很多语文教师把本来该指导学生写字练字的课,改成了语文教学课,用来听写、辅导、订正作业、评讲试卷,把《写字》课本用来作“抄写本”。把语文教学的真正目光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上,便真正用来朗读、阅读的时间却很少。这些现象从表面看来,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操作过程中忽视的问题,责任在教师,但细细思考,真正的原因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观念在支配教师这样做: 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是以学生的考分为准(不仅是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升学看分数,学生成绩好就能升学考上好学校的应试教育在支配着现有的语文教学观念、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方法,真是令人堪忧。 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这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 要真正解决语文课、语文教师的评估体系。评价要强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评价要注意整体性。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评价要强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求评价要注意整体性。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评价要适应语文课程,从重视语文知识到重视语文能力,再到重视语文素养的发展,注意从多方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高时效的社会,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適应时代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健全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标签: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育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出一份力。 一、挖掘课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的牵引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评判,源自心灵的感受。“美”能够净化心灵,美化妆容,是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美,参与制作“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可否认,当下畸形文化横行初中校园,初中生谈论的不是诗词书画、健康生活,谈论更多的是网络游戏、低俗网站,低级趣味正在腐蚀着祖国的接班人,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刻不容缓。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美,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语文教师首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与紫藤萝有关的风景图),并且配合一曲悠扬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语文教师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并且让学生闭眼去感受,脑海中构造紫藤萝的画面。 3.请几个学生在课堂阐述自己脑海中的紫藤萝瀑布,由师生共同点评,给予赞扬。 4.留下课下作业,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字数不限,题材不限。

亲子共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亲子共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时代,只要有零花钱,我总会到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的孩子也像 那时的我一样。读书是我们一家人的享受,亲子共读,我们家沐浴着书香,充满了和谐和幸福。”我校黄美慧同学的妈妈在“传承好家风”国旗下讲话中如实说。立足“弘扬传统文化,实 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以传承和弘扬好家风为突破口,提出了“让书香与家风相伴,学识与情怀同在”的亲子共读理念,开展了“家风好书大家读”“家风节 目共品悟”“家风学本润成长”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读书活动中来,在家庭 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达到家长和孩子在读书中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 我积极推进班级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与家长共同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成长。 一、精选书单,阅读有方向 学期初,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推荐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家风类书籍,如《朱 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等,让学生浸润于家风,沐润于家训, 获得精神的滋养,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行。 为保证阅读的效果,我采取教师与家长双线推动的方式:每周二晨会时间我进行引读, 与学生分享精彩片段,共同交流读书感受;课后小手拉大手进行亲子阅读,与家长签订读书 协议,以阅读记录单的形式记录读书过程,以群内话题讨论的方式,分享读书收获。丁裕妈 妈在群里曾有过这样的分享:“从入学以来,我们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每天晚上八点,我和孩子一起读书,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读书特别有仪式感。和孩子一起读《颜氏家训》, 不仅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事德行潜移默化影响我和孩子。 二、共赏节目,阅读有活力 近年来,一些传递家风类的电视节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节目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 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学校推荐家长观看此类电视节目,如《家风》《信中国》《见字如面》等,亲子共看、共品、共悟。以“亲子阅读共话感悟”问卷的形式,让家长和学生在文字、视频对话中,自警、自省、自励。每个周末,我们班都有一段特别的亲子时光,家长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视前,观看本周 推荐的节目。记得去年十二月,针对一段时间学生们经常丢铅笔、丢橡皮、浪费纸张等现象,我推荐亲子共同观看《家风》节目中关于曾国藩家风的部分,曾国藩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 家风文化。家长在问卷中写道:“孩子看曾国藩家风,格外专注,对曾国藩的勤俭似有不解,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禁反思,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时候,忽视了勤俭节约的培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国藩家风给了我警醒。”家长在与孩子共同观看节目的同时,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让一家人成为更好的生命共同体。 三、品悟学本,阅读润成长 学期初,结合学生习惯养成现状,学校带领一支骨干团队,对古往今来名人、伟人及英 烈的优秀家风故事进行筛选、整理,编写了《家风学本》,分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奋 好学、勤俭节约、向上向善、艰苦奋斗六个主题,采取一月一主题的方式,通过每周一次集 体学习、每月一次家长讲坛,每学年一次家风故事演讲比赛、家风微电影制作大赛,激励学 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促进家长言传身教地传递好家风。 每周四晨会时间,我都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家风学本,在这里,学生们认识了孝老爱 亲的汉文帝、许世友;诚实守信的乔致庸、章太炎;勤俭节约的曾国藩、季文子;勤奋好学 的匡衡、陈景润;吃苦耐劳的毛泽东、焦裕禄……学生通过学习家风学本懂得了家风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更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聆听故事与探讨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并决心将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磁县乐善学校:叶改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实简单的说:“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放眼社会生活,倾听能力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听广播、听音乐,小到日常交流对话,时时处处都需要倾听。倾听的能力不是天生得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是对的。因而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和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让学生大胆的说起来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可以采用讲故事、听音乐、表演节目、谈话、看图片等各种方式激发兴趣。而讲故事这种方法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教师每节语文课一开始,用5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短小而有意义的故事,也可以讲连续性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听了这集就急切盼望听下一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会因为故事而喜欢上语文课。当然,还可以让全班每个孩子轮流讲故事,并要求孩子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孩子可以把故事写下来。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融入游戏,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汉字“人”,中间加上“一”字,就变成了“大”字;左下方加上一点,就是“太”字;把点放到右上方,又变成了“犬”字;把点放到最上边,又是“夭”字啦!这就是中国汉字,多么有趣,多么神奇!这种融游戏于写字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民主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的培养。 3.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一课一讲比口才”、“一周一诗比朗诵”、“一月一报比才干”等活动,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从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1、“一日一字比美观”,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一天至少练好一个字,达到端正,力求美观。低年级要求练铅笔字,重点放在书写习惯的养成及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上。中高年级要求练钢笔字,有条件的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练硬笔书法。街道各校都统一了练字纸或书法成果展示纸,定期展出优秀作品,还本着提高的原则,设立进步专栏,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阶。 2、“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读写结合,增强语感,着眼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学生一日读一篇好文章的同时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写一段小练笔。养成读书即提笔的好习惯。读书做读书笔记,根据年级段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要求记下从中学会的生字、新词,简单摘抄好词佳句;中年级要求摘记好词佳句,并摘抄、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高年级要求做读书摘记,摘写自己喜欢的句段篇章,提倡写读后感。写,可结合教学要求统一进行,也可由学生自己随时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低年级可写几句话,中高年级可写一段话,兴到笔至,不作过高要求,重点为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但每周练笔的数量不少于2篇。读写笔记本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读写笔记配上插图,或设计版面。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学校、老师的激励措施跟得上,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 3、“一课一讲比口才”,使学生获得敢于展示自我的自信每堂课伊始,都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 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 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 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 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 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 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 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 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 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

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一、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在下午

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我自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 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可以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如周一、三、五阅读课不读连环画、漫画,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波助澜之功用。 至于读的方法,比如《海的女儿》分为3个下午来读,有时采用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方法——讲到情节转折处或即将故事结局,悬着等到明天中午讲。这时,往往形成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高潮,也是教师推荐读物的好时机。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我们还可以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