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LASTIC SURFACE MODIFICATION 塑料表面改性

PLASTIC SURFACE MODIFICATION 塑料表面改性

PLASTIC SURFACE MODIFICATION 塑料表面改性
PLASTIC SURFACE MODIFICATION 塑料表面改性

PLASTIC SURFACE MO D I F I C A T I O N : CLEANING, ADHESION AND F UN CT I O NA L I Z A T I O N

RORY A. WOLF

A b s t r ac t

It is well-documented that plastics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a wide variety of paints, coatings, adhesives and inks for improved decoration, painting and adhesive assembly. By increasing the hydrophilic characteristics and surface-free energy of plastics, bond strengths can be improved dramaticall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mechanisms that promote adhesion on plastics and shares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reveal correlations between specific surface modification effects and adhesions of paints, inks, coatings and adhesives. The latest application-specific protocols will also be shared with regard to the use of atmospheric plasma technologies to promote surface adhesion to plastics.

I n t r od u c t i on

Modification of surface properties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formation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multi-layer surface structures of various complexities, including the deposition of amorphous films, which are finely dispersed by both atmospheric and vacuum processes. Plastic surface modifications with these types of discharge technologies are well known methods which can dramatically improve functional performance. Targeted variations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non-conductive materials include wettability, adhesion, water and chemical resistance, oxygen and 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or a controlled response to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pH, all while retaining the bulk properties of the original polymer substrate. Desired variations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conductive materials include corrosion resistance, strength, wear resistance, fatigue strength, electric-erosion resistance, and many others.

In recent years, inorganic substrates have been utilized as chemically and thermally stable substrate materials for graft polymerization modification processes. Covalent bonding of polymeric surfaces onto inorganic substrates has been used to change surface chemistry, surface structure and native topolog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has become a popular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f polymers. AFM characterizations paired with analysis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re now routinely used to elucidate changes in surface topography and structure which result from atmospheric and vacuum discharge treatment to polymer surfaces, including those which graft polymerization modific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In addition, 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es (ESCA) is routinely used to generate spectra can als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a surface ’s chemical environment or oxidation state.

It i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s and surface analytical techniques that decorating and layering (laminating) processes can ultimately optimize adhesion promotion at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cale of end-use processing. Achieving adequate adhesion to polymers is a recurring and difficult problem throughout many industries, and most notably within the automotive, electronics and medical industries. Historically, various surface treatments have been used to improve the adhesion of coatings to plastics, including corona, flame and other forms of surface preparation. High energy density treatments such as cold gas plasma methods are gaining greater acceptance for substrate surface modification because they deliver reactive species (photons, electrons, free radicals, and ions) that interact with the polymer surface and change its chemistry and/or morphology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Because these processes can be readi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decorating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in defining the necessary modifications to these material surfaces so that individual or multi-laminate composite structures can meet or exceed end-use requirements.

Figure 1. Interfacial Surface Tension Relationship

When addressing the adhesion of polymers to interfacing materials, the primary and foremost challenge is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s which can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adhesion strength between polymer-to-polymer, polymer-to- metal, polymer-to-ceramic, or polymer-to-inks, coatings and adhesives (Figure 1). These interfaces also exist in multivariate environments such as heat and humidity which also must be examined. Ultimately, it is the polymer and the interface chemistry which determines adhesion. However,

there can be adhesion failure between the polymer and an inorganic such as a metal, due to an oxide layer which is weakly attached.

Many polymeric materials inherently have a low surface energy that results in poor surface adhesion or even complete adhesion failure.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inks, paints, adhesives and other coatings to properly wet-out and adhere to the surface of these substrates. Proper surface preparation of these materials will increase surface energy, improve surface adhesion properties, and add value to the product and the process. However, one must keep in mind that it is the bulk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that controls the interfacial force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adhesion.

in the form of hydroxyl groups, carbonyl groups, amide groups and carboxylic acid (Figure 3). Since exposures of treated surfaces to high levels of ambient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accelerates polymer side chain mobility and treatment degrad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down-stream plastic decoration take place directly following treatment.

Figure 2. Reaction Mechanism for Air-Plasma

Air Plasma Disc h ar ge

An air plasma discharge is an electrical process that uses ionized air to increas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non-porous substrates. An air plasma treating system is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low polarity substrates, such as polyolefins, in order to allow improved wettability and adhesion of inks, coatings and adhesives. As a result, the materials treated will demonstrate improved painting, printing and coating quality. As can be seen in Figure 2,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an air plasma in humid air will initiate O, N, OH and H radicals which will in turn react to generate small parts per million of gas phase byproducts such as nitrous oxide, nitrous acid, nitric acid and potentially ozone. When a non-polar plastic substrate, for example, is placed under an air plasma discharge, electrons bombard the treatment surface with energies two to three times that necessary to break the molecular bonds on the surface. The resulting free radicals react rapidly with other free radicals on the same or different molecular chain, resulting in cross-linking. Oxidative affects on treated surfaces increases surface energy as a result of polar groups being created on the surface, primarily

Figure 3. Air-Plasma Reaction Pathway

This is also advisable for flame plasma and variable chemistry plasmas which have very similar reaction pathways, although their initial treatment longevity is significantly longer.

Atmospheric air plasma systems are well-suited for continuous, in-line surface cleaning of two or three- dimensional surfaces at high process speeds. A key surface effect of these systems is surface roughening. This effect is most prevalent with polymeric substrates. Surface roughening increases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substrate, yielding better potential adhesion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the interface (paint, coating, adhesive). Another prime effect is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Ion bombardment can alter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by breaking existing bonds on polymeric materials, producing a more reactive and hydrophilic (Figure 4) surface.

Figure 4. Air Plasma Surface Modification

Variable chemistry gas-phase plasmas utilize the electrical ionization of a gas. However, the plasma (glow) discharge creates a smooth, undifferentiated cloud of ionized gas with no visible micro-discharges or macro- filaments. Also unlike air plasmas, plasma is created at much lower voltage levels.

Variable Chemistry P l a s m a

As mentioned, an air plasma converts the substrate surface from a non-polar state to a polar state. Oxygen molecules from the air plasma discharge area are then free to bond to the ends of the molecules at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being treated,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surface tension. The same description holds true for variable chemistry plasmas with major exceptions. The rate at which electron bombardment occurs within a gas-phase plasma is up to approximately 100 times greater. In additio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unt of ion bombardment initiates chain scission of molecules (on organic substrates) across the entire substrate surface. This result is increased surface etching, and stronger bonding attributes across the material surface.

As reactive gases are diffused toward the surfa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lectrical fields, low molecular weight materials such as water, absorbed gases and polymer fragments are knocked off the surface to expose a clean, fresh surface. At the same time a percentage of the reactive components in plasma with sufficient energy bond to the freshly exposed surface, changing the chemistry of the surface and imparting the desired functionalities. In addition to these surface reactions, plasma also facilitates the use of chemical gases which can produce controlled chemical reactions on the surface as well, such as:

? Carbonyl (-C=O) ? Carboxyl (-COOH) ? Hydroxyl (-OH) ? Amine (-N-)

The surface energy of polypropylene [C 2H 3(CH 3)]n for example is increased by hydrogen abstraction (ions, radicals photons) followed by passivation by O atoms, in this case forming peroxy groups. In Figure 5, we can see this abstraction / passivation effect after a plasma discharge. Furthermore, the density of a plasma and the oxygen density within its discharge are key to the homogeneity of these surface effects. Figure 6 displays the range of these densities and how they vary by the discharge type.

Figure 5. Polypropylene Surface Abstraction and Passivation

Type of Disc h a r ge

Plasma De n si t y -3

(elec t r o n s/c m )

O Atom De n si t y

-3

(elec t r o n s/c m )

Plasma T o r c h 1016 1017 - 1018

Air Plasma Disc h a r ge

109

1012

Flame Plasma Disc h a r ge

10

16

- 1017

1017 - 1018

Dielec t r ic B a rr ie r

Disc h a r ge

9

10

13

10

Low Pressure (V a c uu m ) Glow Disc h a r ge

-1

-5

10 – 10

n /a

RF A t m os ph e r ic P r ess u r e, High De n si t y Disc h a r ge

10

12

1014 - 1016

Figure 6. Plasma Discharge and Oxygen Atom Densities

Adhesion I m p e d i m e n t s

When considering the decoration of polymers, the low inherent surface tensions of these materials must be considered relative to the surface tension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facing decorative effects such as painting, stenciling, hot stamping, silk- screening, vacuum metalizing and electroplating. In addition, mold releases and their excessive use can not only create a significant barrier to sufficient surface adhesion but also potentially weaken the part. In injection molding, surface blemishes can also be caused, primarily by weld lines, flow lines, and shinning spots. In thermoforming, air entrapment within the mold can cause a slight dimpling of the part surface and reduce part clarity. Microcrystalline waxes may also bloom to the surface following thermoforming of certain resins. Typically these waxes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surface by washing

with isopropyl or methyl alcohol before decoration. An alternative method is surface oxidation by air plasma, flame plasma or variable chemistry plasma treatment.

The primary impediments to adhesion are the following:

?Low surface tension

?Presence and migration of formulation additives

?Mold release agents

?Low temperature

?UV light

?Mechanical stress

?Design/fabrication issues

These, and other surface anomalies on molded and formed parts, can impede adhesion performance dramatically if they are not addressed with surface pretreatments.

Substrate-Based Sol u t i on s

Considering all atmospheric, in-line and continuous plasma technologies, those that utilize oxygen within their plasma discharge will be excellent options for removing organics. When exposed to a RF energy field, oxygen (O2) is broken down into monatomic oxygen (O), O+ and O- . The resultant combination is water vapor, CO and CO2, which can be carried away in the workspace exhaust stream.

Table 2 further details the specific type of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ology recommended by substrate type to optimize surface adhesion.

C on cl u si on s

Atmospheric plasma technologies a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ptions for promoting adhesion of adherends to polymers, consuming little energy, requiring no drying, and presenting no waste- disposal issues. They are typically operator friendly, with no personnel exposure to chemicals, toxic gases, or radiation. All process parameters are fully controllable and repeatable, with quality control provided via print-out and data-logging. Depending upon process, the right plasma technology will provide high degree of activation and long shelf life without substrate damage or bulk property changes. In addition, they can be applied to an extensive range of substrates in practically all geometries—small or large, simple or complex. Table 2. Recommended Treatment Technique b y S ub s t r a t e

塑胶材料的选用原则

迄今为止,已见报道的树脂种类达到上万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也不下千余种。塑料材料的选用就是在众多的树脂品种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品种。初看起来,可供我们选择的塑料品种太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树脂品种都获得了具体应用。我们所指的塑料材料的选用,并不是漫无边际的选择,而是在常用的树脂品种中选用。 塑料材料的选用原则: 一.塑胶材料的适应性; 1.各种材料的性能比较; 2.不宜选用塑料的条件; 3.选用塑料的适宜条件。 二.塑料制品的使用性能 1.塑料制品的使用条件 a.塑料制品的受力情况; b.塑料制品的电性能; c.塑料制品的尺寸精度要求; d.塑料制品的渗透性要求; e.塑料制品的透明性要求; f.塑料制品的外观要求。 2.塑料制品的使用环境 a.环境温度; b.环境湿度; c.接触介质; d.环境的光、氧及辐射. 三.塑料的加工性能 1.塑料的可加工性; 2.塑料的加工成本; 3.塑料加工的废料处理.

四.塑料制品的成本 1.塑料原料的价格; 2.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 3.塑料制品的维护费用. 五.塑料原料的来源。 在实际选用过程中,有些树脂在性能上十分接近,难分伯仲。究竟选择哪一种更为合适?需要多方考虑、反复权衡,才可以确定下来。因此说塑胶材料的选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遵循的规律并不十分明显。有一点需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从各种书刊上引用的塑料材料性能数据,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定的,这些条件可能与实际工作状态差别较大。如不吻合则要将所引数据转换成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或按实际条件重新测定。 面对一个要开发制品的设计图纸,选材应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要确定这个产品是否可选用塑料材料制造;其次,如果确定可用塑料材料来制造,究竟选用那种塑料材料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产品精度选择塑料材料: 不同塑料材料对应的产品精度 精度等级可用塑料材料品种 1级无 2级无 3级 PS、ABS、PMMA 、PC、PSF、PPO、PF、AF、EP、UP、 F4 UHMW、30%GF增强塑料等,其中以30%GF增强塑料的精度最高. 4级 PA类、氯化聚醚 HPVC等 5级 POM 、PP、HDPE等 6级 SPVC、LDPE、LLDPE等 衡量塑料制品耐热性能好坏的指标有热变形温度、维卡软化点和马丁耐热温度三种,其中以热变形温度最为常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的最高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400°C,而且大多数塑料的使用温度都在100到260°C范围内;只有不熔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聚苯酯(AP)、聚苯并咪唑(PBI)、聚硼二苯基硅氧烷(PBP)的热变形温度可大于300°C。因此,如果使用环境的温度长时间超过400°C,几乎没有塑料材料可供选用;如果使用环境的温度短期超过400°C,甚至达到500°C以上,并且无较大的负荷,有些耐高温塑料可短时使用。不过以碳纤维、石墨或玻璃纤维增强的酚醛等热固性塑料很特别,虽然其长期耐热温度不到200°C,但其瞬时可耐上千度高温,可用作耐烧蚀材料,用于导弹外壳及宇宙飞船面层材料。

如何提高塑料的耐热性

如何提高塑料的耐热性 如何提高塑料的耐热性塑料的耐热性一般定义为在高温环境下,还能保持常温下面多少特性的衡量标准。一般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因为分子运动加剧从而改变了材料的一些物理特性,最为明显的就是弹性。对于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耐热性,最为普遍的办法就是抑制分子运动。一般有以下的方法1. 让高分子的分子模型架成三维结构,形成网眼,从而抑制分子运动2. 在分子机构里面加入难以运动的芳香族环和脂环结构3. 在高分子里面加入极性基,从而依靠像氢氧链的结合力量的来抑制分子结构4. 在高分子结构里面导入晶体构造做耐热改性,用耐热改性剂,现在市场上有: 1:SAM-Ⅰ耐热改性剂:SAM-Ⅰ耐热改性剂是一种专用树脂,是苯乙烯、丙烯腈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三元共聚物,具有很高的结构刚性和热稳定性,与ABS、PVC和SAN等有较好的共混相容性,是一种优异的高分子耐热改性剂,可以与ABS树脂共混制备耐热改性树脂,也可以进行PVC改性、玻纤填充,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维卡113-145℃,熔指1-5g/10min。 N-苯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1)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中可作为硫化交联剂,在ABS,PVC,PMMA树脂和感光材料中作为耐热改性剂,可提高树脂的耐热性,耐冲击性,热熔性和加工性等。N-PMI可用作树脂中间体,用来制造耐热聚合物,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农用化学品,N-PMI还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2.NR-188耐热改性剂:系α-甲基苯乙烯基聚合物,能显著提高PVC、ABS及共混物的热变形温度,并与PVC、ABS有很好的相容性,维卡>125℃,熔指>5g/10min。与国外品牌 Blendex 587、S700N相当 PVC专业知识(121)PVC耐热改性剂部分品种 (2010-06-19 21:09:32) 转载 分类:技术介绍 标签: 改性剂 abs pvc树脂 维卡 日本

改性塑料简介

改性塑料简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改性塑料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改性,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

改性塑料是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塑料产业领域。而改性技术—填充、共混和增强改性更是深入几乎所有的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与成型加工过程。 普通的塑料往往会有它自身的特性和缺陷,改性塑料就是给塑料改变一下性质,基本的技术包括: 1、增强:将玻璃纤维等与塑料共混以增加塑料的机械强度。 2、填充:将矿物等填充物与塑料共混,使塑料的收缩率、硬度、强度等性质得到改变。 3、增韧:通过给普通塑料加入增韧剂共混以提高塑料的韧性,增韧改性后的产品:铁轨垫片。 4、阻燃:给普通塑料树脂里面添加阻燃剂,即可使塑料具有阻燃特性,阻燃剂可以是一种或者是几种阻燃剂的复合体系,如溴+锑系,磷系,氮系,硅系,以及其他无机阻燃体系。 5、耐寒:增加塑料在低温下的强度和韧性,一般塑料在低温下固有的低温脆性,使得在低温环境中应用受限,需要添加一些耐低温增韧剂改变塑料在低温下的脆性,例如汽车保险杠等塑件,一般要求耐寒。 3、特点 改性塑料凭借优越的性价比在越来越多的下游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改性塑料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趋势,而这种趋势背后隐含了如下五种因素: 高性能:改性塑料不仅具备传统塑料的优势,如密度小、耐腐蚀等,同时物理、机械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如高强度、高韧度、高抗冲性、耐磨抗震,此外塑料综合性能的提高为其下游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低成本:与其他材料相比,塑料得益于生产效率高、密度低等优势,具有更低的成本,单位体积塑料的成本仅为金属的十分之一左右。 政府政策:中国推行的“3C”强制认证制度,对目录内产品的安全性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而推动了阻燃塑料在家用电器、IT、通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废旧塑料回收方法和用途解析

废旧塑料回收方法和用途 薄膜是塑料制品中的一大烊,种类繁多,使用寿命一般较短,是回收再生利用的主要品种之一,下按用途,形态简介实例。 (1)农用薄膜,农用薄膜主要有地膜和棚膜,地膜主要为PE膜,棚模有PE,PE/EV A,PVC膜,在回收再生利用时,应将PE和PVC膜区分开来,农用薄膜一般较脏,且常夹带有泥土,沙石,草根,铁钉,铁丝等,要除去铁质杂质并清洗,回收利用的方法主要是造粒,如果,具人工分拣,清洗条件时,经清洗,干燥后的废膜即可直接用热挤压方法生产塑料制品,如盆,桶,塑料法兰等。 废农膜再生粒料用途如下 1、PE再生粒料,PE再生粒料可用来仍生产农膜,也可用来制造化肥包装袋,垃圾袋,农用再生水管,栅栏,树木支撑,盆,桶,垃圾箱,土工材料等。 2、PVC再生粒料,PVC再生粒料可用来生产重包装袋,农用水管,鞋底,等 包装薄膜,包装薄膜的材料包括玻璃纸(赛珞玢),PE,PVC,PP,EVA,PVDC,PA,PET以及各种复合薄膜。单层的一种材料的包装膜,在经分拣,清洗后,可如农用薄膜一样直接制成塑料制品或造粒后制成各种制品。复合薄膜包括不同塑料的复合薄膜和塑料与纸,铝箔,等其他材料制成的薄膜,回收后的再生处理要复杂一些如: 多层塑料复合薄膜,多层塑料复合薄膜有PE/PP,PE/EVA/PE,PE/粘合剂/PA/粘合剂/P E,PP/PVDC等,在再生利用前,首先要将不同的材料分离。分离可用溶剂分离法。 纸塑复合薄膜,纸塑复合薄膜在再生利用前需先将纸塑分离,这也是纸塑复合分离的方法,分离设备为一带有电加热的一镀铬空心料筒,料筒内装有一个带叶片的空心圆筒,料筒和空心圆筒以相反方向转动,破碎后的纸塑混合物加入料筒,在料筒中经加热的混合物上的

塑料改性的知识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5220035.html,) 塑料改性的知识 何谓塑料改性? 塑料改性是将通用树脂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方法,改善或增加其功能,在电、磁、光、热、耐老化、阻燃、机械性能等方面达到特殊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功能。从原料树脂的生产到多种规格及品种的改性塑料母料,为了降低塑料制品的成本,提高其功能性,都会存在塑料改性技术。 改性的目的是什么? 塑料表面改性的目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应用的改性,另一类是间接应用的改性。 (1)直接应用的塑料表面改性直接应用改性是指可以直接获得应用的一些改性,具体有表面光泽度、表面硬度、表面耐磨性及摩擦性、表面防老化、表面阻燃、表面导电及表面阻隔等。塑料表面这方面的改性近年来开发应用很快,如在塑料阻隔改性方面,表面阻隔改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间接应用的塑料表面改性间接应用改性是指为直接应用打基础的一些改性,具体如为改善塑料的粘接性、印刷性及层化性等而进行的提高塑料表面张力的改性。例如,以塑料电镀为例,未经表面处理的塑料品种只有ABS的镀层牢度能达到要求;尤其聚烯烃类塑料品种,镀层牢度十分低,必须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与镀层的结合牢度,方可进行电镀处理。 改变塑料的密度

(1)降低塑料密度 说降低密度可能你清楚,但是换个说法你就明白了:让塑料变轻。降低塑料的密度方法有发泡改性、添加轻质填料及共混轻质树脂三种。塑料制品的发泡成型是降低其密度的最有效方法。而添加轻质添料和共混轻质树脂两种改性方法,只能小幅度地降低密度,其降幅一般只有50%左右,最低相对密度只能达到0.5左右。塑料发泡制品的密度变化范围很广范,相对密度最低可达到10-3。 (2)提高塑料密度 提高塑料的密度是使原树脂相对密度升高的一种方法,主要为添加重质填料和共混重质树脂。添加重质填料提高塑料的密度方法主要的填料有金属粉、重质矿物填料;共混重质树脂提高塑料的密度,此种方法提高幅度比较小,一般最高只能达到50%左右。主要适于一些轻质树脂如PE、PP、PS、EV A、PA1010及PPO等。常加入的重质树脂有:PTFE、FEP、PPS及POM等。 塑料的透明性改进 关于塑料的透明性,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改进塑料透明性的原理是利用晶体与透明性的关系。塑料的透明性大小与其制品的结晶度大小和结晶结构有关,通过控制制品的不同形态结构,可以改善其透明性。 衡量一种材料的透明性好坏,有许多性能指标都需要考虑。常用的指标有:透光率、雾度、折光指数、双折射及色散等。在上述指标中,透光率和雾度二个指标主要表征材料的透光性,而折光指数、双折射及色散三个指标主要用于表征材料的透光质量。一种好的透明性材料,要求上述性能指标优异且均衡。 常用的改变晶型方法有: ①控制结晶质量,例如晶型、球晶含量、晶体尺寸、晶体规整性的控制; ②提高折射率,主要是通过加入不影响透明性的高折射率有机物或无机物来提高;

废塑料的再生与利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废塑料的再生与利用 作者:王颖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系,辽宁,110016 刊名: 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02(6)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8条) 1.黄汉生日本废塑料回收技术发展动向[期刊论文]-现代化工 1999(09) 2.李青山;王慧敏;蔡传荣塑料再生与利用的新进展[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 2000(03) 3.周炳炎废塑料的处理处置技术[期刊论文]-环境保护 2000(03) 4.费超日本人如何回收利用塑料瓶 1998(09) 5.齐昆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及其新进展 1989(04) 6.森林尚夫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 1997(02) 7.黄发荣废旧聚合物材料的化学循环利用[期刊论文]-化工进展 1998(05) 8.黄相国;文武;邵春岩废弃高分了材料的综合利用[期刊论文]-合成树脂及塑料 20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易玉峰.王莹.丁福臣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期刊论文]-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12(4) 2.李林楷.Li Lin-kai热固性塑料的回收利用[期刊论文]-国外塑料2004,22(6) 3.废塑料回收——科学推进塑料再生利用产业[期刊论文]-中国包装工业2009(12) 4.钟艳霞.邢洪章.杨勇热固性塑料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回收设备研究[期刊论文]-节能与环保2008(5) 5.欧洲废塑料回收利用[期刊论文]-国际化工信息2003(11) 6.周洁.白木日本废旧塑料实现产业化利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2(1) 7.黄汉生.Huang Hansheng日本废塑料回收技术发展动向[期刊论文]-现代化工1999,19(9) 8.张越回收废塑料有讲究[期刊论文]-农村百事通2010(19) 9.江镇海日本废塑料回收技术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12) 10.废塑料再生回收:须过三道关[期刊论文]-广西节能2010(2) 引证文献(7条) 1.赵绪新循环流化床中木粉与塑料共燃的NOx生成研究[期刊论文]-电站系统工程 2006(1) 2.廖晓燕.邹华生.伍昌鸿木粉与塑料粉循环流化床中共燃的NOx生成研究[期刊论文]-锅炉技术 2006(z1) 3.侯彩霞.马沛生.樊丽华超临界水降解聚乙烯及聚乙烯/聚苯乙烯混合塑料的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5(1) 4.云敏瑞.孙志和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综合治理探讨[期刊论文]-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4(2) 5.王力.倪献智煤与废塑料共液化及其供氢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 6.袁利伟.陈玉明.李旺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期刊论文]-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3(5) 7.袁利伟.陈玉明.李旺废塑料资源化新技术及其进展[期刊论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5220035.html,/Periodical_hjbh200206015.aspx

废旧塑料回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废旧塑料回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可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个人) 项目名称:废旧塑料回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承办企业名称(人) : 企业法定代表人: 项目拟建地点:某某省某某市义龙某某区境内 1.2可行性研究工作范围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废旧塑料回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和要求,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资源再生为主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从当地自然环境和建设场地的建厂条件出发,对本项目的有关内容,包括建设规模、销售前景、工艺路线、设备选型、动力供应、附属设施、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等进行全面考察、分析、研究,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 1.3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1.4承办单位简介 1.5 推荐方案与研究结论 1.5.1 项目提出的理由 1.5.1.1 产业规划与政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某某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事物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国家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某某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国家将从资金和政策方面对推行循环经济的企业予以优惠和支持,对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项目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国家发改委规划,至2010年,我国就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我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1.5.1.2项目的提出 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源消耗殆尽只是时间的问题,资源必须反复循环利用,塑料再生就是石油再生。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是保持塑料行业持续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也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这是一项既有意义又有前途的绿色产业。废旧塑料再生原料,应用领域广某某市场前景巨大。针对本行业而言,没有无用的垃圾,只有等待开发的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如何提高回收技术和行业管理水平,实现物尽其用,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废弃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每年数千万吨的塑料垃圾给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个中某某市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课满足二十家中、小型塑料企业的原料需求,废旧塑料资源被现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类的第二矿藏”、某某市里的宝

浅析废旧塑料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浅析废旧塑料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摘要:近年来,治理“白色污染”,消灭“白色公害”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从废旧塑料的最终处置、直接再生利用、改性再生利用、热分解以及与其他材料复合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废旧塑料的综合利用途径,其中废旧塑料和其他材料复合的再生利用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将成为今后研究的新热点。介绍了当前几种处理和利用废旧塑料的方法,特别对废旧塑料掩埋、再生、回收、焚烧、热裂解制造燃料油和化学品的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作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直接利用;回收;焚烧;化学回收;热裂解;燃料油 随着塑料应用的日益广泛,塑料制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废旧塑料难于自然降解, 不为自然环境所亲和,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亦日趋严重。世界塑料产量和用量的不断增加,产生的废旧塑料也触目惊心。废弃的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全世界每年向海洋和江河倾倒大量的塑料垃圾,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死亡;另外,大量塑料垃圾分散于土壤中,影响土 壤的透气性,不利于作物生长;废旧农用聚乙烯地膜,回收不利的情况致使土地在几百年内都不能耕种;一次性快餐盒随处可见;还有各种各样的包装塑料袋满天飞,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等等。因此,寻求切实可行的废旧塑料综合防治对策已迫在眉睫,加强对废旧塑料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白色污染”,而且能够变废为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1 废旧塑料的来源及分类 塑料,尤其是热塑性塑料,在合成、成型加工、流通与消费等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废料或废弃制品,统称为“塑料废弃物”,其中绝大多数产生于消费使用过程中,而且尤以包装材料、农膜及一次性药品的废弃量最大。废旧塑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固体垃圾;二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从总量上看,随着清洁生产策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由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废旧塑料数量呈下降趋势,然而城市固体垃圾中废旧塑料的比例却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废塑料已占城市固体垃圾的7%左右。废旧塑料成分复杂,主要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泡沫聚苯乙烯(PSF)和聚氯乙烯(PVC),其他还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ET)、聚氨酯(PU)和ABS塑料等。除了少数废塑料如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过渡料和边角料是以单一塑料形式存在,可以直接再生利用外,大多数废塑料都以多种塑料混杂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固体垃圾中。废旧塑料的产生:1. 树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2. 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3. 配混和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4. 二次加工中产生的废料;5. 工业消费后塑料废料,这类废旧废料来源广,使用情况复杂,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回收再用。这类废弃物包括:化学工业中使用过的袋、桶等;纺织工业中的容器、废人造纤维丝等;家电行业中的包装材料、泡沫防震垫等;建筑行业中的建材、管材等;灌装工业中的收缩膜、

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料的方法

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料的方法 世界合成树脂的产量已达2亿吨,大量消费后塑料的处理问题已成为当今地球环境保护的热点。目前,消费后塑料的处理有下述几种途径:填埋、焚烧、堆肥化、回收再生、采用降解塑料。 一.塑料回收再生方法 塑料回收后再生方法有:熔融再生,热裂解,能量回收,回收化工原料及其他等方法。(1)熔融再生:熔融再生是将废旧塑料重新加热塑化而加以利用的方法。从废旧塑料的来源分,此法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由树脂厂,加工厂的边角料回收的清洁废塑料的回收;二是经过使用后混杂在一起的各种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前者称单纯再生,可制得性能较好的塑料制品;后者称复合再生,一般只能制备性能要求相对较差的塑料制品,且回收再生过程较为复杂。 (2)热裂解:热裂解方法是将挑选过的废旧塑料经热裂解制得燃烧料油,燃料气的方法。(3)能量回收:能量回收是利用废旧塑料燃烧时所产生热量的方法。 (4)回收化工原料:一些品种的塑料,加了聚氨酯可通过水解获得合成时的原料单体。这是一种利用化学分解废旧塑料变成化工原料进行回收的方法。 (5)其他:除了上述废旧塑料的回收方法外,还有各种利用废旧塑料的方法,如将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粉碎后混入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的保水性,通气性和排水性,或作为填料同水泥混合制成轻质混凝土,或加入粘合剂压制成垫子材料等。 二.塑料的回收再用与塑料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用石油和煤为原料生产塑料来替代天然高分子材料,曾经历了一条艰难的历程,整整一代杰出的化学家为实现目前塑料所具有的优良理化特性和耐用性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塑料以其质轻、耐用、美观、价廉等特点,取代了一大批传统的包装材料,促成了包装业的一场革命。但是出乎人胶预料的是,恰恰是塑料的这些优良性能性制造了大量耐久不腐的塑料垃圾。用后大量丢弃的塑料包装物已成为危害环境的一大祸害,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塑料垃圾难以处理,无法使其分解并化为尘土。在现有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塑料的比例已达到15%-20%,而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使用的名类塑料包装制品。塑料废弃物的处理已不仅是塑料工业的问题,现已成为公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适应保护地球环境的需要,世界塑料加工业研究出许多环保新技术。在节省资源方面,主要是提高产品耐老性能、延长寿命、多功能化、产品适量设计;在资源再利用方面,

塑料改性的目的、手段及方法

塑料改性的目的、手段及方法 第一章概论 塑料改性:是在把现有树脂加工成塑料制品的过程中,利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改变塑料制品的一些性能,以达到预期目的。 塑料改性分类: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 物理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和共混改性 化学改性:接枝共聚改性、嵌段共聚改性、辐射交联改性等 填充改性:是指在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加入无机或有机填料,以满足一定的要求。填充改性能显著改善塑料的机械性能、耐摩 檫性能、热学性能、耐老化性能等,例如能克服塑料的低 强度、不耐高温、低刚硬性、易膨胀性、易蠕变等缺点。 所以选用合适的填料既可以有增量作用,又有改性效果。 但并非所有填料都能起这种作用:有些填料具有活性,起 补强作用,可显著提高塑料强度,如木粉添加到酚醛树脂 中,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起补强作用;而有些填料添加后起 到稀释作用,降低了机械强度,如普通轻质碳酸钙添加到 聚氯乙烯中,这种填料称为惰性填料。 增强改性:某些填料,如玻璃纤维,填充时对塑料的机械强度影响很大,如玻璃纤维填充聚酯,弯曲弹性模量可由原来的2764 兆帕提高到9800兆帕,提高近350%,增强效果极为明显, 于是把这种填料改性的塑料称为增强塑料,这种方式称为 增强改性。除玻璃纤维外,碳纤维、硼纤维、云母等填料 都可明显提高塑料的机械强度。 共混改性:是指在原来塑料基体中,再通过各种混合方法(如开放式炼塑机、挤出机等)混进另外一种或几种塑料或弹性体, 以此改变塑料的性能。例如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就综合了丙烯氰(A)、丁二烯(B)、苯乙烯(S) 三者的特性,其微观形态结构类似于合金。 接枝共聚改性:是先将母体树脂溶解在所要接枝的塑料单体中,然后使要接枝的单体聚合,这时形成的树脂便接枝到母体树脂 中去。 嵌段共聚改性:指每一种单体单元以一定长度的顺序,在其末端相互联结,形成一种新的线性分子。根据单体单元的种类,可 分为二嵌段、三嵌段、多嵌段共聚物。

废旧塑料如何循环再生-这几个发展方向不可不知

废旧塑料如何循环再生-这几个发展方向不可不知

2016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已超过7700万吨,产值近2万亿。塑料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环境危害也逐步显现。如何正确处理废旧塑料?如何促进塑料制品循环再利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废旧塑料如何循环再生这几个发展方向不可不知1、塑料的两面性 2016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已超过7700万吨,产值近2万亿,且每年还在递增。如此大的市场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英雄梦,使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传奇人物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曾经就是从塑胶制品开始的。

但是,完美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老天也是不容许的。同样,塑料也已经被人们冠以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之一,因为其严重的污染性逐渐被人们发现并越来越重视。更糟糕的是,这种污染的处理难度超乎想象。 曾经,一代杰出的化学家为实现目前塑料所具有的优良理化特性和耐用性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塑料以其质轻、耐用、美观、价廉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但出乎预料的是,恰恰是这些优良的性能制造了大量耐久不腐的塑料垃圾。用后丢弃的大量塑料制品已成为危害环境的一大祸害。

2、废旧塑料的处理方法 在城市塑料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目前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回收再利用三种方法。因国情不同,各国有异,美国以填埋为主,欧洲、日本以焚烧为主。 (1)填埋处理,因塑料制品质大体轻,且不易腐烂,会导致填埋地成为软质地基,今后很难利用。 (2)焚烧处理,因塑料发热量大,易损伤炉子,加上焚烧后产生的气体会促使地球暖化,有些塑料在焚烧时还会释放出有害气体而污染大气。 (3)采用回收再用的方法,由于耗费人工,回收成本高,且缺乏相应的回收渠道,目前世界回收再用仅占全部塑料消费量的15%左右。 但因世界石油资源有限,从节约地球资源的角度考虑,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目前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各种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关键技术,致力于降低塑料回收再用的成本的开发其合适的应用领域。 3、废旧塑料的回收方法 目前废旧塑料回收方法有如下几种: (1)热能回收法

废旧塑料再生颗粒办厂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据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提供的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我国累计回收利用废旧塑料1 000多万吨,每年大约还有1 400万吨废旧塑料没有得到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率只有25%。国家经贸委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我国每年回收利用废旧塑料要达到500万~600万吨。 塑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绝热性、优良的吸震和消音隔声作用,并具有很好的弹性,能很好地与金属、玻璃、木材等其他材料粘接,易加工成型。在四大工业材料中,塑料的数量、作用、地位、应用范围急剧扩张,节节领先,大量代替金属、木材、纸张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1960年代末期,在结构材料的总消耗中,黑色金属占60%;1990年代,合成塑料占78%,黑色金属占19%。可以说,没有任何材料像塑料一样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因此,科学家们曾豪言宣布:“人类已经进入高分子合成材料时代!” 然而,正是由于塑料的某些优异性能,导致其在使用或消费后不易腐烂,日积月累,严重影响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997年,世界塑料总产量突破1亿4千万吨,其体积相当于10亿吨钢材;1995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销售额达1 100亿元;2000年,我国塑料制品的年产量已经突破1 200万吨,并以13%的年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废旧塑料的总量急剧增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对废旧塑料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个中等城市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可满足20家中、小型塑料企业的原料需求,废旧塑料资源被现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类的第二矿藏”、“城市里的宝藏”!开发利用废旧塑料资源,即可有效治理污染,又可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是利国利民的绿色环保产业。 废旧塑料蕴藏巨大财富,商机无限。所以,在中美洽谈关于中国加入WTO事宜时,美国提出的对等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中国向美国开放环保市场,其中就包括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日本2002年向中国出口废旧塑料同比增加40%,约为54.9万吨,10年间大约增长8.1倍。目前,日本国内废旧原料收集经营者在备货以后,集中向中国出口。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美国、日本、韩国等最大的废旧塑料进口国。 二、废旧塑料的分布及来源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塑料废弃物。各种塑料包装物、购物袋、农膜、编织袋、饮料瓶、塑料盆、塑料壶、塑料桶、塑料玩具、塑料文具、塑料鞋、车辆保险杠、家用电器外壳、电脑外壳、废聚氯管、工业废旧塑料制品、塑料门窗、聚脂制品(聚脂薄膜、矿泉水瓶、可乐瓶等)以及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废料等等,随处可见,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自195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独具特色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 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几乎遍及每一个乡、镇和大、中、小城市,那里有大量的门类齐全的各类废旧塑料,适合批量购买。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各地活跃着一支为数极为壮观的废旧物资收购大军。定点收购他们手中的废旧塑料,可相应降低原料的采购成本。据报道,长春市每年产生的132万吨垃圾中,约9%为废旧塑料。仅此一项,长春每年被埋掉价值达1 000多万元的财富。 塑料制品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不用分类和清洗,是加工再生颗粒的上好原料。与塑料厂建立业务往来,将收购的下脚料加工成颗粒后返销给塑料厂,或收取一定的加工费,这样,既为塑料厂解决了循环利用问题,又是我们创收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双赢的

塑料再生颗粒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关于创办永兴塑料再生颗粒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时间:二O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发起背景和产品方案?第三章…………主要原材料的供应 ?第四章…………厂址选择及公用工程方案?第五章…………工艺技术与装备 ?第六章…………环境保护、劳动卫生与安全?第七章…………企业和定员 ?第八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第十章…………项目财务评价

第一章 一、项目概述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围 三、企业的经营宗旨围和规模 四、注册资本金及经营期限 五、设计原则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项目概述 再生塑料颗粒项目由客商夏关海发起。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在洪泽县仁和镇桃园粮站设立生产厂,以满足及临近的盱眙、金湖、楚州等地方的再生塑料颗粒的需求。项目计划2011年11月动工建设,2012年2月完成试产。当年就能获得收益。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围 本报告的编制依据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行业统计数据。参考了专业文献的相关分析报告。参照了同行业的经营数据并依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作了一定调整。本报告主要兴建废旧塑料再生颗粒厂的可行性,对项目的选址、投资、生产技术的先进合理性、生产能力、产品的市场情况、原材料的供应以及涉及到的有关供电、供水及环境保护和产品成本、财务等经营情况。 三、企业的经营宗旨围和规模 公司的经营宗旨为: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面向市场。经营围为: 回收、生产、销售再生塑料颗粒,经营再生塑料颗粒买卖等,运输及物流。规模为年产量2000吨。 四、注册资本金及经营期限 企业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经营期限8年。 五、设计原则

改性塑料调研报告

改性塑料调研报告 一、概述 所谓改性塑料,是指通用塑料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从而使它们具有阻燃、高抗冲等性能,它具有取代钢铁的功能。几乎所有塑料的性能都可通过改性方法得到改善。 改性塑料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粉体材料为主要原料 的填充改性塑料产品, 包括活性粉体、填充母料和粉体材料占20%-- 30%的改性塑料专用料;另一类是以不同类别的高分子材料经过共混制成的塑料合金专用料, 如ABS/聚碳酸酯( PC)合金、PA/ABS 合金、聚丙烯( PP)/PA 合金等; 第三类是为达到电、光、热、燃烧等方面的功能性, 综合使用功能性填料和不同类别的高分子材料, 以及适 量的相容剂、增韧剂而制成的功能性专用料, 如阻燃ABS、无卤阻燃PP、汽车保险杠、仪表板专用料等。三大类改性塑料产品的年总产量已超过3000kt , 三大类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50%、35% 和15%左右, 即1600kt、1000kt 和600kt左右。 行业内认为的改性塑料包括通用塑料中的PP、ABS、PS,工程塑料中的通用工程塑料(PC、PA、PBT、PPO 和POM)的树脂改性。经过改性以后,塑料的外观、透明性、密度、精度、加工性、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电磁性能、耐腐蚀性能、耐老化性、耐磨性、硬度、热性能、阻燃性、阻隔性等某些方面有所改善或提高。 二、生产情况 根据2010 年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十佳企业评选活动中各改性塑料企业上报的数据分析, 全国已有以改性塑料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近1000 家, 就业人数达十几万人,多数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超过3000吨的接近50家,万吨以上的屈指可数,而超过10万吨的仅

废旧塑料改性再生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废旧塑料改性再生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5-31T15:34:17.5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李广权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318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塑料垃圾作为主要的污染源,我国众多研究专家也一直就其制作工艺改革和再生技术发展不断努力着,力争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破环、资源的浪费。本研究结合详细调查的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改性再生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废旧塑料;改性再生;发展趋势 前言 塑料产品的发明创造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一经投入实际应用就较为广泛的好评和接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也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了塑料产品的大量使用将会对环境、资源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因此通过相关学者和研究专家就塑料的生产技术改革和回收再生的努力,我国废旧塑料再生技术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突破。 1.我国废旧塑料改性再生技术应用现状 1.1废旧塑料处理的相关方针政策 我国现今正处于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国每年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据本研究收集的实际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用塑料制品就高达40万吨,家电器具、电子产品等相关的塑料制品用量为110万吨。庞大的使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废旧塑料的堆积量,其不仅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利用土地和严重地浪费了物质资源,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是居民的生命健康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无论是基于我国未来的经济规划还是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都必须制定一系列严谨的规章制度、端正人们对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的认识,完善废旧塑料的再生回收流程。自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废旧塑料处理研讨会后,我国的环境部门就结合众多研究专家的意见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废旧塑料处理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围绕塑料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两方面。塑料产品虽然在我国各行各业已经实现了广泛的普及利用,但是由于管理工作人员的不重视,其实际质量并没有相对完整、正确的评价标准,不仅对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无法进行合理分类、集中处理不同用途的塑料产品。通过明确规定不同种类塑料产品的质量标准,有效保障居民的使用安全,采用可循环利用生产工艺,为后续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奠定可靠的技术基础。通过有力的辅助政策加快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技术的改革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避免大量废旧塑料垃圾堆积、存储所造成物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1.2回收废旧塑料物理改性再生技术应用 针对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再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改性再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单总结,即按照废旧塑料的用途和回收目的,其改性再生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物理改性再生和化学改性再生。塑料主要的化学成分是合成树脂,在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根据用途、标准的不同再适量添加填料、润滑剂等,不同用途的塑料产品,其回收再生处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差异。采用物理改性再生技术时,其对塑料产品的种类、品质要求较低,主要是通过填充活性无机粒子或混合共融等,改变塑料的熔点、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等物理性质,将废旧塑料产品改造为房屋建筑门窗塑料产品配件或能源材料等。经济实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大小城市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筑材料塑料产品使用量庞大,通过合理的加工再生技术将废旧塑料改性为需求大的建筑材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3回收废旧塑料化学改性再生技术应用 回收废旧塑料的化学改性再生技术的应用与物理改性再生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物理改性再生技术后,其本质还属于塑料产品,但化学改性再生技术却是作用于构成塑料的PE、PVC、PP等成分,通过氯化、接枝等改变物质的化学分子链,使其转变为其他用途的环保型材料。结合本研究收集的废旧塑料化学改性再生技术应用资料,目前我国较成熟的化学改性再生技术就是将废旧塑料转变为水泥碱水剂、化工原料等。水泥碱水剂是各种土木工程早期进行混凝土搅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之一,其能够有效保证混凝土的混合均匀程度和使用性能。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有限,水泥碱水剂等配料成本相对较高,而通过将废旧塑料改性再生转变为水泥碱水剂等化工材料,不仅缓解了废旧塑料垃圾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工程成本。 2.废旧塑料改性再生利用的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2.1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具体途径 由于大多数人对塑料产品回收再生利用的错误认知,早期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并没有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人们往往选择简单的焚烧、填埋。塑料产品燃点低,大多数农村家庭都倾向于囤积塑料制品作燃料,但是塑料产品中含有大量的填料、润滑剂等,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有害气体,长时间处于被有害气体包围的环境中,会导致机体部分功能障碍、诱发严重的呼吸道疾病。通过填埋回收处理塑料产品不仅工作量大、占地面积广,而且大量废旧塑料垃圾长期存储于地下环境,非但不能通过土地降解作用处理回收塑料,相反塑料中有害物质会逐渐转移到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甚至进一步污染地下水。而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途径得以完善,废旧塑料回收再生企业的数量直线增加,运行机制也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将塑料产品合理分类、集中处理,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工作也逐渐发展地更加成熟。 2.2木塑材料的广泛应用 木塑产品是当下应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逐渐衍生出的一类全新装修、施工材料。城市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人口数量成倍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物质资源的短缺,天然木材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林区面积减少和人们对天然木材制品的青睐是导致木材资源缺乏的直接原因【1】,通过将废旧塑料改性再生与木制品有机结合制成新型的木塑装修材料,既充分满足了当下社会对木制品的需求,也加快了废旧塑料垃圾的处理、回收。 2.3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 废旧塑料改性再生的建筑材料,在现代生活中也实现了极为广泛的普及利用。土木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直

改性塑料简介

改性塑料 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改性,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 目录1简要5改性知识6细分类别 2发展?简介7改性PA 3特点?分散状态8改进技术 4硬度?填充物态9、基本定义 中文名改性塑料加工方法填充、共混、增强 基础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作用提咼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 1、简要 通过改性的塑料部件不仅能够达到一些钢材的强度性能,还具有质轻、色彩丰富、易成型等一系列优点,因此“以塑代钢”的趋势在很多行业都显现出来,而现阶段要找出一种大规模替代塑料制品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 2、发展 改性塑料属于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主要由五大通用塑料和五大工程塑料为塑料基质加工而成,具有阻燃、抗冲、高韧性、易加工性等特点。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迅猛,产量、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 15%国内改性塑料年总需求在500万吨左右,约占全部塑料消费量的10%左右,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此外,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衡量一个 国家塑料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一一塑钢比,我国仅为30:70,不及世界平均的50:50,更 远不及发达国家如美国的70:30和德国的63: 37。 塑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汽车向轻量化发展、节能方向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1kg塑料可以替代2-3kg钢等 更重的材料,而汽车自重每下降10%油耗可以降低6%-8%所以增加改性塑料在汽车中的用量可以降低整车成本、重量,并达到节能效果。 改性塑料是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塑料产业领域。而塑料改性技术一填充、共混和增强改性更是深入几乎所有的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与成型加工过程。 普通的塑料往往会有它自身的特性和缺陷,改性塑料就是给塑料改变一下性质,基本的技术包括: 1、增强:将玻璃纤维等与塑料共混以增加塑料的机械强度。 2、填充:将矿物等填充物与塑料共混,使塑料的收缩率、硬度、强度等性质得到改变。 3、增韧:通过给普通塑料加入增韧剂共混以提高塑料的韧性,增韧改性后的产品:铁轨垫片。 4、阻燃:给普通塑料树脂里面添加阻燃剂,即可使塑料具有阻燃特性,阻燃剂可以是一种或者是几种阻燃剂的复合体系,如溴+锑系,磷系,氮系,硅系,以及其他无机阻燃体系。 5、耐寒:增加塑料在低温下的强度和韧性,一般塑料在低温下固有的低温脆性,使得在低温环境中应用受限,需要添加一些耐低温增韧剂改变塑料在低温下的脆性,例如汽车保险杠等塑件,一般要求耐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