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赏析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赏析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赏析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赏析

《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赏析

漳水风寒,潞城云紫;浩气横飞,雄狮直指。

与诸君痛饮,血战余生;命乐部长歌,心惊不已。

洒神京之清泪,藩镇无君;席部落之余威,沙陀有子。

俯视六州三部,须眉更属何人;悬知万岁千秋,魂魄犹应恋此。

方李克用之克邢州也,大敌既破,我军言旋;霓旌渐远,露布纷传。

虽贼满中原,饮至之仪已废;而师归故里,凯歌之乐方宣。

更无围驿连车,醉教水沃;除是临江横槊,着我鞭先。

有三垂冈者,一城孤倚,四战无常;远连夹寨,近接渠乡。

于是敞琼席,启瑶觞。举烽命釂,振衣远望。

快马健儿,是何意态!平沙落日,无限悲凉。

听百年之歌曲,玩五岁之雏郎。

空怜报国无期,慕麒麟于汉代;未免誉儿有癖,傲豚犬于梁王。

座上酒龙,膝前人骥;磊块勘浇,箕裘可寄。

目空十国群雄,心念廿年后事。

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

无端长啸,刘元海同此丰神;未敢明言,周文王位已先置。

胜地长留,厥言非偶。

问后日之墨缞,果当年之黄口。

壮猷乍展,誓扫欃枪;陈迹重寻,依然陵阜。

怅麻衣之如雪,木主来无;皎玉树以临风,山灵识否?

峰峦无恙,还当陟彼高冈;桮桊空存,岂忍宜言饮酒。

雏凤音清,鼎龙髯去。

先君之愿克偿,佳儿之功益着。

临风惆怅,何处魂招;大雾迷漫,定知神助。

生子当如是,孙仲谋尚有降书;杀人莫敢前,朱全忠闻而失箸。

三百年残山剩水,留作少年角逐之场;五千人卷甲偃旗,重经老子婆娑之处。

世有好古幽人,耽吟健者;时载酒而题诗,试登高而望野。

云霾沛郡,莫寻汉祖高台;日照许都,空拾魏王片瓦。

回忆一门豪杰,韵事如新;剧怜五季干戈,忧怀欲写。

茫茫百感,问英雄今安在哉!了了小时,岂帝王自有真也。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要丰富得多。其各路军阀的发家史,与三国时也如出一辙,黄巢起义,晚唐衰微。军阀剿灭黄巢而各自为王,连年混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以朱温与李克用势力最大。

朱温原是黄巢旧部,后被招安,非常狡诈,善于征战,与曹操十分相似,也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主。此人灭掉了其周边的军阀,称帝,建立后梁。

李克用是沙陀人,是晚唐一元战将。此人军事才能及其了得,性格豪爽,类似亮剑里的李云龙。手下战将如云,最厉害的叫李存孝。相当于三国时的吕布,不过比吕布还厉害。自古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之说。王是指霸王,李就是李存孝了。意思是自古多厉害的战将没有超过他的。李克用之子后来建立了后唐。

当年朱温与李克用共效力于唐朝。后朱温被敌人围困,李克用奋力解其

围。朱温摆酒宴请,席间李克用与朱温开玩笑提到黄巢旧事,朱温怀恨。夜半竟派人去杀李克用。未遂,李克用逃出。后来二人结仇。二人征战了40多年,互有胜负。

这首就是讲的李克用在今天的山西长治犒赏三军的情景。李克用在邢州(今河北邢台),打败孟方立,收兵回到上党(今长治市),在三垂冈(山西长治市郊)置酒,乐府演奏《百年歌》,此歌每十岁为一首。歌唱人的一生从幼到老的景况与悲欢,当唱到衰老的那一首时,声极其悲凉,坐上的人都极其悲伤。这时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旁边,只有5岁,李克用却慷慨激昂,手捻胡须,指着小儿说:“我老了,我儿确是奇才,二十年后,他应该能代替我在此征战吧”

史书记载:“时(李)存勗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

二十多年后,李存勖长大,果然在此地附近大败朱温军队,建立后唐政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2.鉴赏诗歌形象的语言表述。 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 人物形象 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 【知识储备】 1、诗词人物形象的分类: ①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②侧面描写: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和他人。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注释。(需要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 体的创作背景等。更多的,需要同学们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 ②分析文中出现的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环境气氛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就是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质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在分析人物所处环境时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③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用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 【高考链接】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请你打打分】 【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答案三】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语文教学教例评析100例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送给谁了?告诉我。”。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 [评析] 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够。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 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观《美丽中国》有感-心得体会模板

观《美丽中国》有感 沃土中原,黄河之水,培育出这般珍贵的美景,在这一集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动物之家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奇妙而又繁杂,我从中发现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第一个视角取自北京,从一个首都开始,介绍我们伟大的中国,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的都市,从描述北京人从早上聚集在一起让鸟儿相聚的习俗中,间接体现了我们中国是个注重传统的民族,眼观当下的美好生活现状,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毛主席当年的丰功伟绩,也客观评价了主席后来主观上的错误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 然而在这片沃土之上,到底存在着哪些可爱的动物和珍奇异宝呢?黄土高原,水源侵蚀的壮观景色,在这里的人,安定而又顽强,就像桃源中人,黄河,有着它的柔性,养育了子孙后代,是人类的起源河流之一,也有无情泛滥夺走无数百姓的一面,还有壮观雄伟的一面,然而这条河流正面临着源头危机,常年耕作使得水土流失,导致至今北部平原还在忍受着沙尘暴的侵蚀,还记得当年的奥运会,正为此而感到头疼,真正意识到,我们人类已经严重伤害到自然了。 除了美丽壮观的奇景,那里还有中国著名动物金丝猴,这种动物我只知道它有名,属于珍稀动物,却不知道它因何出名,今日一见果然非同一般,北部平原的秦岭中,有着深山雪人,那如婴儿般的啼叫声而闻名,可爱的外表和朴素的本性深受大众的喜爱,然而,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贪婪对他们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它们没有合适的聚居地,没有足够的食物,我很担心,那一天会不会到来,这么可爱的生物就此不再出现在茂密的丛林里了,只能在保护自然区看着他们不自由地苟且生活着。还有最能代表中国的,其实它不单只是熊,而是一种特别的熊,爱吃竹子,熊界里的奇葩和卖萌高手,天生的可爱黑眼圈,圆滚滚的笨拙的身材,深得全国男女老少的喜爱,它象征着和谐,是我们的宝贝和吉祥物。可别小瞧了他,虽然看起来柔弱,但是在大自然里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孤独的他们很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古诗词鉴赏教案——人物形象分析 老微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解答预习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3、【课堂演练】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纪录片《仲裁在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仲裁在中国》观后感 “仲裁是什么”?10年前,如果问起还在大学学习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国际经济法课上老师不足20分钟的讲解;8年前,如果问起刚刚加入仲裁大家庭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一个年轻又充满吸引力的领域;现在,如果问起刚刚观看完纪录片《仲裁在中国》的我,我会回答,“仲裁”是与国同行的成长,是崛起之路的探索,是公信天下的坚持,是中国智慧的贡献,更是仲裁时代的追寻! 这种追寻,最初凭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正如《崛起之路》中展现的,靠着一腔热忱,仲裁人们在宣传推行制度、制订完善规则、审理沟通案件、选聘培训人员的各个环节中,从不停歇地像海绵一样提升和反馈着对仲裁文化、理念、规则和技巧的理解与运用。这其中,有成功,也有挫败,有喜悦,也有失意。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到仲裁员宣读誓词时的庄严与敬畏;不会忘记第一次完成笔录和裁决初核时 的忐忑与希冀;不会忘记第一次见证当事人握手言和时的满 足与欢欣;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反查撤裁案件时的不解与无力。 随着工作的深入,总会不时的问自己,仲裁的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差距在哪里?渐渐地,在不断的学习交流和总

结反思中明白,要让仲裁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热情固然重要,仲裁文化的修养提升则更加宝贵。要体现出仲裁的优势,就必须在机构、仲裁员、秘书与当事人和社会的互动中,全方位的展示仲裁区别与其他争议解决机制的灵魂与特色,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秘书长姜丽丽在片中提到的,“仲裁从仲裁法的立法宗旨和立法本意来说,它是一个商事的保障法,所以它的价值导向更强调于妥善地把当事人的问题解决掉,帮当事人想出解决的方案。它的重点不在裁判,而在于解决问题”。 这种追寻,现在凭借的是初心与创新。仲裁在中国,有着悠久延续的东方文化基因,化解纷争追求和谐,更追求公信。“和”作身,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为各方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推演,借力打力,往往就让双方对立的情绪逐渐散去,让巨大的分歧消弥于无形。“公”为魂,和谐并不是“和稀泥”,而是要让各方当事人都能在仲裁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公正与公平。因公而生,以信而立,公信天下正是仲裁在中国发展的关键与初心。这颗初心,让仲裁员面对复杂案情和多方压力时,仍能坚守公正的底线,认真研究案件,独立地、充分地、认真地、谨慎地发表意见;这颗初心,让仲裁秘书们接过每个卷宗时,不论大小,都心存敬畏,尽责管理;这颗初心,让仲裁机构面对外部干扰时,有底气讲出“我不管你是

体育教学案例评析

第五章: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水平四(七至九年级) 2011-11-01 06:27:23| 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创新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水平四(七至九年级) 学习领域一运动参考 案例1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体育投掷教学 [水平目标]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觉参加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2.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验多种投掷方法,体会投掷的用力过程,进而了解或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投掷练习,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使上下肢得到协调发展。 4. 心理健康目标:树立自信心,勇于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5. 社会适应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重点、难点] 1. 本课重点是通过投掷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 2. 难点是掌握正确的投掷姿势和用力方法。 [设计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学生的自学自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得对投掷知识、动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教学设计 本次课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目标、要求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为投掷实心球。教师根据少年儿童普遍喜欢玩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看谁投得远的投掷练习;第二,看谁投得准的投掷练习;第三,投远与投准相结合的“简易保龄球”投掷游戏。以“自由选择姿势,看谁投得远”为切入点,通过“运动参与”、“快乐游戏”分步分层递进,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尝试、体验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启发,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度有序地延伸,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导与激发阶段 首先,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协商,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图形,教师通过观察对各小组予以积极性的评价,并通过各小组间的互评,评选出本次课的“最佳图形创意小组”。接着,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通过“让我们动起来,跳起来”的健身操活动,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热身及导入到下一阶段的目的。 (二)运动参与与体验阶段 第一部分是以投远为目的的投掷练习。教师提出“可以自由选择投掷姿势,但尽量不去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独创性,看谁投得远”的要求后,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动作及获得的效果。几轮练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样的姿势最有利于全身用力,投掷得最远?”“什么样的姿势最适合你?”然后从学生中挑选出几名姿势比较合理,投掷距离较远的学生进行示范。接下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进行投远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同学间互相交流投掷的感受,共同探索最佳的投掷方法,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 第二部分是以投准为目的的投掷练习。教师先画出投掷线,摆放预先设置的投掷靶,然后同样提出“投掷方法自选,但不能犯规(不能超越投掷线),看看谁投得最准”的要求。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练习。此时,已不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带着“怎样才能投得更准、哪种姿势最适合我”的问题进行练习。教师在观察和巡视指导的过程中,针对个别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予以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动手动脑能力提供空间和条件,通过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快乐游戏阶段 将投远与投准相结合设计“简易保龄球”游戏。以矿泉水瓶(内装沙子)做保龄球瓶,用实心球做保龄球,在场地上画出几条球道,把男女学生混编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淘汰赛。胜负以每人投掷两次,小组累计击倒的保龄球瓶的总数来定。最后决出两组进入决赛,夺取本次课的“保龄球赛”冠军。 在游戏中,教师要求各小组要根据“简易保龄球”的特点,积极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赢得比赛的胜利。通过游戏,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愉悦身心阶段 最后,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做肢体放松操,师生共同达到心理和肢体的放松,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体态,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 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主办,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一档人文自然纪录片电视栏目。以下是XX精心准备的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观《美丽中国》有感【1】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

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海拔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美丽中国》观后感【2】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

(完整版)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练习(及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 1、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要点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要点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点三) 2、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说说诗中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参考答案】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孤独的游子形象。(要点一)从诗中“逢”、“伴”、“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上可看出,这位游子在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要点二)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要点三)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本词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形象。(要点一)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要点二)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要点三)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形象? 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颈联写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与其前面射猎时飒爽英姿相吻合。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尾联写将军猎归所见之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写出了将军归后的踌躇满志与从容自得的心境。同时抒发了作者人生志远、意气风发的豪情。(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试析这首诗塑造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无比喜悦,得意扬扬的及第抒情主人公形象。(以上为第一步“整体界定”)首联即直抒胸臆,从今昔对比中突出及第后的狂喜之情态,次联更敷以“疾”“看尽”等词,夸张地写出了内心的得意。同时有以“春风”兼喻皇恩之意。(以上为第二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还寄寓了作者对皇恩浩荡的赞颂。(以上为第三步“揭示作用”) 8、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说说两位作者所塑造的王昭君形象是否一致,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王昭君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清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参考答案】: 两诗虽都假托王昭君的口吻来写,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但所塑造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白诗塑造了一位思念故土的昭君形象。(要点一)“何日”一问,写出归国之心切;“莫道”一词则将其忧虑、哀楚表现的淋漓尽致。(要点二)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深怜惜之情。(要点三)刘诗则塑造了一位愤世的昭君形象。(要点一)“何足”一词既是对画师讥讽,又把矛头指向汉主以貌取人的做法;三、四两句质问汉主,为像自己一样被埋没的宫女鸣了不平。(要点二)诗人通过王昭君这一形象,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王朝的后宫制度。(要点三)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 对于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美丽中国》创作者富有理性与关怀,执著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开启这一项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 《美丽中国》中充满了太多看似简单而被我们忽视了的事物。一部好纪录片不在于把一个事物诠释得多么全面,挖掘得多深,而在于如何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美丽中国》是成熟的记录片,它是用镜头说话的,而激发了纪录片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的人们,表现出中国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淳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个定位是十分准确且适时的,因为在现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国的古典

特质已经日渐湮灭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离观赏,有时候真的内心在疑问,这真的是中国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既有同情也有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朝圣路,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洁之土与万物,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还是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澄澈与充实。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这沉重的事实令我不禁生出无限忧心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更是留给大众以思考。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看吧,外国人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真正的中国不在大都

古诗词赏析教学案例

《古诗词赏析》案例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也正因为如此,对诗词曲的赏析成为中考考查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 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2、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竞赛探究,诵读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见《说明与指导》P47 三、出示学习任务: 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2.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中考聚焦: 【2009年济宁市中考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内容)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写法) 【2010年济宁市中考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 【2011年济宁市中考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问题: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写法)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感情) 见《说明与指导》P48 总结: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 2.感情。 3.写法。 五、师生共赏,如何领悟 (一)例1:(赏析内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内容)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思路: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美丽中国纪录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层次。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

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关 怀。”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 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面、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然的震撼与敬畏。《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洞中的蝙蝠。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 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

《古诗词赏析》教学案例

《古诗词赏析》教学案 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诗词赏析》案例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也正因为如此,对诗词曲的赏析成为中考考查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2、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竞赛探究,诵读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见《说明与指导》P47 三、出示学习任务: 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2.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中考聚焦: 【2009年济宁市中考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内容)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写法) 【2010年济宁市中考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 【2011年济宁市中考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问题: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写法)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感情) 见《说明与指导》P48 总结: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 2.感情。 3.写法。 五、师生共赏,如何领悟 (一)例1:(赏析内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内容)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1、知识储备 探讨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能抛开诗歌的本质和读懂诗歌的方法,否则,便不会有好的效果。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根本特征是语言,诗歌是通过凝练性、形象性、跳跃性、韵律性的语言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读懂古代诗歌一般要经过三步:一“译”,二“悟”,三“情感”。因为诗歌语言“四性”特点,又是古代诗歌,所以,将诗歌语言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的语言,这当是第一步;由第一步再加上诗歌的表现技巧,你能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字面暗示等的“言简”感悟其“意丰”,最终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这才叫读懂诗歌。我们所说的鉴赏人物形象,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的,否则,便无思路可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这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有时又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2、答题思维 要通过以下办法把握诗词中的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题模式 鉴赏形象,三步模式:第一,感知形象;第二,分析形象特点;第三,体会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题引路】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题思路:(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