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_基_省略_0_200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_基_省略_0_200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_基_省略_0_200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_基_省略_0_200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

教育发展研究2012.11专题·教育财政研究·

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号的划分办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其中,中部包括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湖南六个省份,面积占全国的10.7%,总人口占全国的28.1%,GDP总量占全国的19.3%。现状表明,中部地区又是我国人口密集、内陆经济腹地和重要的劳动力市场。因而,加快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既是提高中部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又是推动区域人力资本要素整合、发挥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它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并为加快中部地区从人口资源大区转型为人力资源强区提供人才保障。本文基于2000-200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对影响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发现各因素的具体作用。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围绕经济和制度层面考察了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平衡的影响。沈百福和俞诗秋首次提出教育经济区域概念,并运用灰色聚类方法对中国教育经济区域作了划分,发现各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极大,而教育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却相对较小,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协调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平衡。[1]董泽芳和沈百福沿用上述教育经济区域的概念,分析了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从地区差异来看,直辖市的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最高,欠发达地区所占比例最低,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居中,反映出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份额也越高。[2]蒋莉莉和赵宏斌从经费总量、高等教育支出结构及生均支出三个方面衡量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高等教育财政的不平衡性。对省级区域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00~200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

笮李小克郑小三

摘要:本文基于中部六省2000~2009年度的面板数据,对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利用时间固定效应的幂函数与指函数模型研究表明,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正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而实际人均收入、政府规模和生师比负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财政分权度、政府竞争度与政府规模两两之间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作用时,政府规模与政府竞争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通过比较研究还发现,不含控制变量项的时间固定效应幂函数与指函数模型是最优的,财政分权度和政府竞争度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财政分权;政府规模;政府竞争度

李小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郑小三/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

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总体投入的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财政收入相对较高的省、直辖市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总体投入较多;西藏、新疆等西部省份财政总体投入相对较少,但其增长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协调;对于山东、广东等地方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大的省份,其财政总体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相对较差。[3]岳昌君采用统计和计量回归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财政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平均为24.8%,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70%,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61.6%。中国在这三个指标上的实际值均低于国际平均值,表明中国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4]康玉珠、沈菊琴认为,尽管在我国的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中,高等教育比例一直比较高,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较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总量的增加速度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在逐年减少。[5]罗晓华、陈工认为,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需求压力巨大、规模迅速扩张、质量问题凸现、投入不足等诸多矛盾,应从制度层面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提高高教财政拨款的公开性、公平性,重视高教资金分配的竞争性与效益。[6]

在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从财政分权体制的角度考察对高等教育支出的影响。郑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中国省级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研究发现,官员晋升竞争机制和财政分权制度都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比重产生着显著的负效应。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给度对教育支出比重具有正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等则具有负效应。[7]宗晓华基于199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毕业生流出比重、地方高校财政责任向中央财政和地区居民的可转嫁程度等因素对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有着显著影响,但以本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家总体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表示的财政分权度对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影响作用不确定。[8]李福华对美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进行了统计,发现

美国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多,但仍以国家投入为主,达到51%以上。其中州政府所占份额最大,达40%以上,联邦政府的投入超过10%,高校自筹经费在50%以下。[9]吕炜、王伟同和张妍彦课题组通过对印度、智利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经费筹措成本回收和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教育财政在其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还有学者从效率与公平视角出发,研究了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11]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和财政体制层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状况、绩效影响做了定性或定量探讨,但从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来进行考察的研究较少。我们认为,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收入水平、教育投资及其规模因素等密切相关,还受到政策、财政分配结构等方面的驱动。本文旨在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一部分分析中部地区和全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第二部分研究影响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面板数据模型,给出检验结果和相应的分析,最后是文章的结论。

二、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图1反映的是2000-2009年中部六省和全国以不变价格表示的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图1中部六省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注: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统计统计年鉴,下同(图2,图3)。

其中,中部六省和全国的生均高等教育支出分别从2000年的10956元和13991元增加到2001年的12065元和15974元;而后有所下降,分别减少到2005

年的10818元和2004年的14929元;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到2009年,生均高等教育支出分别增长到12868元和18647元。但中部六省的生均高等教育支出与全国一直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全国范围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中部地区生均高等教育支出的增加数量和幅度显著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拉大的倾向。

图2反映的是2000-2009年中部六省和全国的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财政支出比值呈现出趋同趋势。

图2中部六省和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

支出占人均财政支出比值

其中,中部六省和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支出分别占中部地区和全国的人均财政支出比值顺次从2000年的22.04和12.15下降到2009年的3.40和3.26,两者的比值差距由9.89减少到0.14,两者的差距逐渐趋同,而且这种下降现象与我国90年代末期高校大规模扩张造成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基本一致。但中部六省的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财政支出的比值曲线更为陡峭,说明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增加的速度慢于人均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其下滑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

图3反映的是2000-2009年中部六省和全国的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值出现相似的下降趋势。

其中,中部六省生均高等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占该地区人均GDP平均水平的比值从2000年的2.20一直下降到2009年的0.65,而同期全国生均高等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占全国人均GDP的平均水平的比值也由1.94减少到0.73。但从曲线的陡峭程度来看,2005年以前,中部六省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图3中部六省和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

支出占人均GDP比值

占人均GDP的比值要大于全国的比值,下滑速度也快于全国;2005年以后,中部六省的比值略低于全国,但下滑势头仍略快于全国。

上述分析依次从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名义人均财政支出比值和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名义人均生产总值比值三个角度刻画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反映出中部地区生均高等教育支出在增加,但增速明显慢于该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GDP的增长幅度,而且与全国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短期内这种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变量选择、数据说明与模型检验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选取

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经济、教育资源禀赋和社会方面。本文主要考虑收入水平、政府规模、财政支出分权度、政府竞争度、高等教育学生数量、教职工数、城市化水平等七大因素。

1.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决定教育支出的根本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税收收入、债券收益、国家控股企业利润和各种费用收入不断增加,表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在提高。政府通过掌握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能够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公立大学的办学体制下,财政拨款对高等教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收入水平用GDP总量表示,考虑到人口因素,人均意义上的收入水平更能准确反映人均高等教育

财政支出的分配状况。

2.政府规模

政府规模通常用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或者预算内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进行衡量,在考察政府规模时,我们用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来说明。Robstow在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时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要求是引起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12]而且经济中对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在人均收入增长时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支出。[13]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受到政府财政支出即政府规模的约束。

3.财政支出分权度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会受到分权的激励而产生增加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的偏好,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14]但傅勇和张晏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产生了扭曲作用,导致文化教育类支出的不足。[15]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支出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支出,财政分权是否会激励地方政府,关键在于高等院校的知名度。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部属大学或知名院校每年不但能够得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还受到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这说明财政分权有利于这些院校财政支出的增长,不过对地方普通院校的作用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4.政府竞争度

按照资本要素的最终用途,财政资金大致可分为扩大再生产性资金和公共服务性资金,前者在短期内能够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后者可以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且存在投资见效慢,收益周期长的缺陷。在突出以GDP增长率作为官员晋升绩效考核的机制下,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地方政府迅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相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基本建设投资更能在短期内推动GDP的高速增长,故地方政府对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并积极改善基础设施以吸纳外商投资的热情更大,从而导致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的弱化。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将会影响高等教育支出增长的规模和速度。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数量和教职工数也随之增加,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投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也需相应同步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镇人才和结构的日益分化,对人力资本需求层次、种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尺度,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日益依赖各类高等教育来培养,因此,伴随城市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扩张也应加速推进。

(二)模型设定

在构建模型时,为统一量纲,均进行人均化的处理。考虑到当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受到往期支出的影响,故加入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滞后项。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各地区实际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建立起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lnPHE i,t=β0+β1*lnPHE i,t-1+β2*lnPGDP i,t+β3* FD i,t+β4*GS i,t+β5*ST i,t+β6*URB i,t+β7*FDIS i,t+λ*φi,t+μi,t

其中,i和t分别表示对应的第i个省份,t表示年份;PHEi,t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以衡量不同地区生均普通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的规模。PHE

i,t

-1是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

出,实际人均收入(PGDP

i,t

)由各省名义人均GDP与以上一年为基年的人均GDP指数之比表示;政府规模(GS i,t)用各省预算内外财政支出之和占各省GDP比重

作为代理变量表示;财政支出分权的度量(FD

i,t

)等于各省预算内外财政支出之和与全国预算内外财政支

出之和的比值。师生人数比(ST

i,t

)用普通高校在校生

总数与教职工数之比表示。政府竞争度(FDIS

i,t

)以各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

额的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URB

i,t

)用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表示。φ

i,t

表示的是控制变量,φ

i,t

=а1* GS i,t*FD i,t+а2*GS i,t*FDISi,t+а3*FD i,t*FDIS i,t,а1,а2,а3,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λ为取值为1或者0,引

入控制变量φ

i,t

的目的是考察财政分权度、政府竞争度与政府规模两两之间对高等教育支出的交互作

用。μ

i,t

为随机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由于存在多个年份、省份的数据残缺,为尽可能使用原始数据,本文在实证研究时去掉了数据大量残缺的年份,只选择数据完备的年份进行考察。由于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南省2001年高等学校教职工数量残缺,采用相邻两年教职工数的算术平均数进行

弥补。本文所用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教育统计年鉴》和《区域经济年鉴》等。鉴于变量值不能直接得到,故根据需要进行了计算,并整理出中部六省份相关指标的平衡面板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2009,相关变量的处理均采用Eviews6.0。各变量的描述性特征见表1。

注:“?”表示与变量相联系的中部各个省份的下标名(6个个体)。

表1各变量的特征数描述

(四)面板数据的模型选择

在对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的实证分析中,根据F统计量分别检验混合效应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合理性,无时间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之间的合理性;用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分别判别选取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之间的合理性及时间固定效应与时间随机效应之间的合理性。当F检验值和H检验值对应的P值在既定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时,则分别拒绝混合效应设定、无时间效应随机效应设定(假定存在)和个体固定效应设定、时间随机效应设定。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F 检验和H检验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检验值和H值统计量检验值见表2。

(五)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1.含φi,t项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分析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结果表

明,控制变量系数λ取值为1时,即在含φ

i,t

项的子模型(1)中,F检验值为3.45,对应P值为0.0012,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混合效应设定,接受个体固定效应设定。在子模型(2)中,F检验值为2.69,对应P值为0.0202,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无时间项设定,接

受时间固定效应设定;除FD

i,t

、FD i,t*GS i,t和FD i,t*FDIS i,t 三项参数显著性未通过检验外,其余各项参数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下有效;R2=0.87,样本数据与实际数据拟合较好;DW=2.176,非常接近于2,尽管不能作为衡量动态面板数据(含有解释变量的滞后项PHE

i, t

-1)不存在自相关的精确依据,但可以参考。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由于截面数较少,当λ=1时,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和时间随机效应设定无法进行检验。λ=0时,同样因截面数较少,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无法进行检验,可以做时间随机效应设定。

表2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结果

进一步发现,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反应系数为0.447,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为-0.591,政府规模的反应系数为-10.245,生师比的反应系数为-0.073,城镇化水平的反应系数为3.111,即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和城镇化水平对中部六省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实际人均收入水平、生师数量比例和政府规模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以各省预算内外财政支出之和与全国预算内外财政支出比重表示的地方财政支出分权度和以各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当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表示的地方政府竞争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用并不显著;而政府规模与政府竞争度的交叉项系数为86.152,P值为0.0338,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回归系数为正,且较大,说明中部六省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和政府吸引国外投资增加,结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即政府规模与政府竞争度的正向外溢效应相当明显。

2.不含φi,t项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

模型结果分析

λ取值为0时,即不含φi,t项的子模型(3)中,F检验值为2.70,对应P值为0.0337,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比混合效应合理;在子模型(4)中,H值为26.50,对应P值为0.0004,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建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比时间随机效应设定合理。DW值都非常接近2,R2值均较大,模型拟合较好,而且子模型(4)的所有参数在既定显著性水平下有效,因此建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是最优的。

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4)中,即不考虑财政支出分权、政府规模与政府竞争度两两之间的交叉作用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下,实证结果表明:(1)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603,负向关系说明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当期高等教育支出受往期支出规模的影响相当大,现期财政高等教育支出数量越多,未来一期的支出规模也越大。

(2)收入弹性系数为-0.831,这一负向关系意味着随着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反而不断降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也在增长,但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落后于其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占人均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导致的结果必然是高等教育支出严重不足,这与前文的分析相一致。

(3)财政支出分权度的反应系数为6.333,正向关系表明财政分权改革后,中部地区的财政分权显著刺激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支出中负担的经费支出非常大,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中部地区中央部属院校数量相对其他地区来说相当缺乏,地方政府需要承担较大比例的经费支出才能弥补高校财力的不足。

(4)政府规模的反应系数为负且为-4.053,尽管中部地区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在GDP中的相对比重在扩大,但对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2010年中部六省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624.3797万,占全国总数的27.98%,同期中部六省财政用于教育的总支出为2391.43亿元,而全国教育支出为12449.7亿元,中部六省财政教育总支出仅占全国的5.21%,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总量增长明显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教育支出的数量和增幅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5)生师比的反应系数为-0.075,这一负向关系意味着随着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学生数量的增加幅度远远快于所需要教职工数量的增加,其结果是生师比过高,并对高等教育支出产生了显著的降低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反应系数为2.863,即在最近十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增加投入。高等教育支出对政府竞争度的反应系数为-2.642,负向关系表明地方政府过多地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外商投资还没有充分达到刺激科教文卫投入的效果。

四、结论

上述基于中部六省2000-2009年度的面板数据,对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利用时间固定效应的幂函数与指函数模型时,当加入控制变量后,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支出、城镇化水平正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而实际人均收入、政府规模和生师比负向影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同时考察财政分权度、政府竞争度与政府规模两两之间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交互作用时,政府规模与政府竞争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反应系数高达86.15,交互作用非常显著。通过比较研究还发现,不含控制变量项的时间固定效应幂函数与指函数模型是最优的,在该模型中,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回归系数为0.603,高等教育支出对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831,财政支出分权度的反应系数为6.333,政府规模的反应系数为-4.053,生师比的反应系数为-0.075,城镇化水平的反应系数为2.863,政府竞争度的反应系数为-2.642。即滞后一期的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分权度、城镇化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实际人均收入水平、政府规模、生师比、政府竞争度对生均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合理性受到经济、教育资源禀赋和财政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应尽快健全财政分权、政府规模和政府竞争的机制,使高等教育支出与教育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责任编辑南钢)

参考文献

[1]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4,(4).

[2]董泽芳,沈百福.教育经济区域划分与高教投资差异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3]蒋莉莉,赵宏斌.我国地方普通高等教育财政不平衡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

[4]岳昌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A].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

[5]康玉珠,沈菊琴.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现状及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0).

[6]罗晓华,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4).

—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8,(1).

[7]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

[8]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9]李福华.中美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1).

[10]吕炜,王伟同,张妍彦.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的国际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11]刘敏卿.江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0;王亚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8;赵顺英.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D].厦门:厦门大学,2007;杨柳.中国教育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2]W.W.Robstow.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1.

[13]R.A.Musgrave.Fiscal Systems.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14]Faguet,Jean-Paul.Does Decentralization Increase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to Local Needs?Evidence from Bolivi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Vol.88,PP867-893;E.Zhuravskaya.Incentives to Provide Local Public Goods:Fiscal Federalism,Russian Style[J].Journal of Publio Economics,2000,Vol.76,p337-368.

[15]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

Based on2000-2009Panel Data of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Li Xiaoke&Zheng Xiaosan

(Economics School,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3&

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2000~2009years'panel data,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er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the model research of the power function and exponen-tial function using the time fixed effect shows that the lag of a stud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evel of the urbanization positively influence higher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while real per capita income,government scale and the student-teacher ratio negatively influenc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expenditure.Further study finds that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on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degree,government competitive degree and government scale of any two influences higher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scale and government competitive degree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fiscal expenditure,fiscal decentralization,government scale,government competitive degree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而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的是 ()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消费品 D. 固定资产 2. 为使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其产量应达到使其()为零 A. 社会边际效益 B. 社会边际成本 C. 净边际效益 D. 社会总成本 3. 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4. 在弥补外部效益时,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对策是() A. 征税 B. 补贴 C. 公共管制D. 公共生产 5. 如果政府与私人公司签定合同,由该公司提供城市的绿化服务,政府支付该公司费用以补偿提供服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化这项服务在提供和生产上采用的组合是()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6. 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有() A. 征税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公共定价 D. 收费 7. 政府在为自然垄断产品定价时,会产生企业亏损问题的定价方法是() A. 边际成本定价 B.

二部定价 C. 平均成本定价 D.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定价 8. 在如下假设基础上,二部定价法相比平均成本定价法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经济福利 () A. 没有或极少有消费者退出没有收入再分配问 B. 题 C. 没有亏损问题 D. 有众多消费者退出 9. 当产量从而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农产品供求弹性的不对称会形成如下市场() A. 垄断市场 B. 蛛网市场 C. 寡头市场 D. 完全竞争市场 10. 竞争市场上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公共定价主要针对以下产品 () A. 奢侈品 B. 耐用消费品 C. 高档消费品 D. 生活必需品 11.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规费的是() A. 过桥收费 B. 护照费 C. 商品检验费 D. 毕业证书费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较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较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具体措施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别从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对比;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对比;就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中美比较 引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表明,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家的利益和乃至民族的兴衰。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例日益增加,然而财政收支模式因教育机构的类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和模式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社会的变革以及政治制度息息相关。本文重点阐述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财政政策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美国就提出了教育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怎样服务于市的教育理念。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等教育必须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而服务,这是美国对教育的既定方针。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 (一)在经济上的关系 约翰斯通(2007)指出,“高等教育是公认的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等教育特别是在高技术,信息处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确立美国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的重要砝码”。高等教育在美国的经济利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重要性表现为美国知识产权占世界知识产权总量的比重,以及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就美国经济而言,高等教育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微软投资数十亿研发计算机微芯片以确立其在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处于最先进的地位。 (二)在政治上的关系 约翰斯通(2007)表明,“美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种族斗争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在贫困中长大。政府的实权派抵制面向穷人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实施,从而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政策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模式和方向。换句话说,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获得的教育基金的数额大不一样。越穷的人受教育程度就越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依靠政府的救济金勉强度日,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社会阶层则接受较高的教育成为社会的精英。 二、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上的对比 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接近 3%,仅次于加拿大等七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学生贷款,家庭的资助和社区捐助。 (一)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 联邦政府致力于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社区援助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支出的不足。然而,面对持续增长的学费,来源于社会的援助受到很大的影响。1982- 1983,超过 50%的财政支出来源于联邦政府,2002- 2003 支出比例只有40%了。现在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援助的形式主要是贷款。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愿意为高等教育负担更多的贷款。此外,政府援助跟不上学费的

自由基聚合与离子型聚合特征区别

引发剂种类> 自由基聚合: 采用受热易产生自由基的物质作为引发剂<偶氮类 过氧类 氧化还原体系 引发剂的性质只影响引发反应,用量影响Rp和 > 离子聚合: 采用容易产生活性离子的物质作为引发剂 * 阳离子聚合:亲电试剂,主要是Lewis酸,需共引发剂 * 阴离子聚合:亲核试剂,主要是碱金属及其有机化合物 引发剂中的一部分,在活性中心近旁成为反离子 其形态影响聚合速率、分子量、产物的立构规整性单体结构 自由基聚合<带有弱吸电子基的乙烯基单体 共轭烯烃 离子聚合:对单体有较高的选择性 <阳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带有强推电子取代基的烯类单体 共轭烯烃(活性较小)阴离子聚合:带有强吸电子取代基的烯类单体 共轭烯烃 环状化合物、羰基化合物 溶剂的影响 自由基聚合<向溶剂链转移,降低分子量 笼蔽效应,降低引发剂效率 f 溶剂加入,降低了[M],Rp略有降低 水也可作溶剂,进行悬浮、乳液聚合 离子聚合<溶剂的极性和溶剂化能力,对活性种的形态有较大影响:离子对、自由离子影响到RRp、Xn 和产物的立构规整性 溶剂种类:阳:卤代烃、CS2、液态SO2、CO2;阴:液氨、醚类(THF、二氧六环) 反应温度自由基聚合:取决于引发剂的分解温度,50 ~80 ℃ 离子聚合:引发活化能很小 为防止链转移、重排等副反应,在低温聚合,阳离子聚合常在-70 ~-100 ℃进行。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多为双基终止<双基偶合 双基歧化 离子聚合:具有相同电荷,不能双基终止<无自加速现象

阳:向单体、反离子、链转移剂终止 阴:往往无终止,活性聚合物,添加其它试剂终止 机理特征:自由基聚合: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可转移阳离子聚合:快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 阴离子聚合:快引发、慢增长、无终止 阻聚剂种类自由基聚合:氧、DPPH、苯醌 阳离子聚合:极性物质水、醇,碱性物质,苯醌 阴离子聚合:极性物质水、醇,酸性物质,CO2 问题:有DPPH和苯醌两种试剂,如何区别三种反应?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陷于财政支出不足的困境。追根溯源,一方 面在于以“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作为主体的现行财政拨款方式难以应对实践所需;另一方面在于既有立法过于纲领化、概括化,可操作性缺失致使政府责任缺位。鉴于此,引入“协商拨款”方式对财政拨款方式进行补充,从而建立综合的财政支出方式,以及完善立法实现政府责任归位是有效的法律规制手段。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方式;政府责任;协商拨款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令人扼腕的是我国为此所作的法律规制效果均不甚理想: 首先,国务院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其中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于20世纪末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可是,这一目标迄今仍未实现。①以1998年至2008年为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9%、2.79%、2.86%、3.14%、3.32%、3.28%、2.79%、2.81%、3.01%、3.32%、3.48%。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际惯例,高等教育投入应占教育总投入的20%,而我国高等教育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却长期低达仅约10%。③ 其次,《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与此相对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也要求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全国平均不得低于15%。然而,在前述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之间,按照财政支出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来计算,1999年至2005年的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未超过15%,其中以2000年比例13.80%为最低。2006年起财政支出比例突破15%并呈逐步增长趋势,可是增长速度过慢,至2008年比例也仅达到16.32%。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在1999年、2000年、2003年、2005年这四年中,比例均较前一年出现下降。④ 再次,《教育法》第55条还规定,“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事实上,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费用支出在2000年至2005年间呈逐年减少趋势,2005年时仅为5375.94元。2006年之后开始有所回升,直到2008年才重超2000年的水平,达到7577.71元。⑤生均经费偏低造成我国部分高校

第二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而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的是 ()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消费品 D. 固定资产 2.为使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其产量应达到使其()为零 A. 社会边际效益 B. 社会边际成本 C. 净边际效益 D. 社会总成本 3.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4.在弥补外部效益时,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对策是() A. 征税 B. 补贴 C. 公共管制 D. 公共生产 5.如果政府与私人公司签定合同,由该公司提供城市的绿化服务,政府支付该公司费 用以补偿提供服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化这项服务在提供和生产上采用的组合是()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6.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有() A. 征税 B. 采取反垄断措施 C. 公共定价 D. 收费 7.政府在为自然垄断产品定价时,会产生企业亏损问题的定价方法是() A. 边际成本定价 B. 二部定价 C. 平均成本定价 D.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定价 8.在如下假设基础上,二部定价法相比平均成本定价法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经济福利 () A. 没有或极少有消费者退出 B. 没有收入再分配问题 C. 没有亏损问题 D. 有众多消费者退出 9.当产量从而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农产品供求弹性的不对称会形成如下市场() A. 垄断市场 B. 蛛网市场 C. 寡头市场 D. 完全竞争市场 10.竞争市场上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公共定价主要针对以下产品 () A. 奢侈品 B. 耐用消费品 C. 高档消费品 D. 生活必需品 1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规费的是() A. 过桥收费 B. 护照费 C. 商品检验费 D. 毕业证书费 12.下列项目中属于使用费的是() A. 律师执照费 B. 商标登记费 C. 出生登记费 D. 公园门票收费9 13.政府对产品实行收费,依据的是() A. 产品消费中的外部效益 B. 产品消费中的内部效益 C. 产品消费中的内部成本 D. A与B 14.下列有关政府收费表述正确的是() A. “拥挤”收费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外部成本的一种弥补 B. 政府收费具有普遍性与强制性 C. 政府收费取得的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性财政支出 D. 政府收费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

第二章_自由基聚合-习题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习题 1.举例说明自由基聚合时取代基的位阻效应、共轭效应、电负性、氢键和溶剂化对单体聚合热的影响。 2.什么是聚合上限温度、平衡单体浓度?根据表3-3数据计算丁二烯、苯乙烯40、80℃自由基聚合时的平衡单体浓度。 3.什么是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阴离子聚合? 4.下列单体适合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并说明理由。 CH 2=CHCl,CH 2 =CCl 2 ,CH 2 =CHCN,CH 2 =C(CN) 2 ,CH 2 =CHCH 3 ,CH 2 =C(CH 3 ) 2 , CH 2=CHC 6 H 5 ,CF 2 =CF 2 ,CH 2 =C(CN)COOR, CH 2=C(CH 3 )-CH=CH 2 。 5.判断下列烯类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CH 2=C(C 6 H 5 ) 2 ,ClCH=CHCl,CH 2 =C(CH 3 )C 2 H 5 ,CH 3 CH=CHCH 3 , CH 2=C(CH 3 )CO℃H 3 ,CH 2 =CH℃℃H 3 ,CH 3 CH=CHCO℃H 3 。 6.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1)乙烯、乙烯的一元取代物、乙烯的1,1-二元取代物一般都能聚合,但乙烯的1,2-取代物除个别外一般不能聚合。 (2)大部分烯类单体能按自由基机理聚合,只有少部分单体能按离子型机理聚合。 (3)带有π-π共轭体系的单体可以按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机理进行聚合。 7.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写出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历程中各基元反应。 8.对于双基终止的自由基聚合反应,每一大分子含有1.30个引发剂残基。假定无链转移反应,试计算歧化终止与偶合终止的相对量。 9.在自由基聚合中,为什么聚合物链中单体单元大部分按头尾方式连接? 10.自由基聚合时,单体转化率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有何特征?与聚合机理有何关系? 11.自由基聚合常用的引发方式有几种?举例说明其特点。 12.写出下列常用引发剂的分子式和分解反应式。其中哪些是水溶性引发剂,哪些是油溶性引发剂,使用场所有何不同? (1)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 (2)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碳酸二乙基己酯,异丙苯过氧化氢。 (3)过氧化氢-亚铁盐体系,过硫酸钾-亚硫酸盐体系,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 13.60℃下用碘量法测定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DCPD)的分解速率,数据列于下 表,求分解速率常数k d (s -1 )和半衰期t 1/2 (hr)。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学 令狐文艳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二: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政府经济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其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 第二章国家分配论(财政本质) 一:财政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类型:1奴隶制国家财政 2封建制…. 3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 要素:1财政主体2…客体3….形式4…目的 二:财政的双重属性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为主。 2公共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共性为主 三: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1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 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 业情况) 2 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 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教育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作者: 网络转载发布日期: 无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采用教育支出强度、支出结构、生均支出水平三方面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用教育支出总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规模指标对我国教育支出进行规模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使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仍然存在。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 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说明党和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 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但直至今日我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的水平是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是中国的7.44倍;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尾,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3.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4.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人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5.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教案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教案 生命科学学院 03091115 朱孙燕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机理分析,重点掌握自由基聚合机理的特征。 2、根据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大小,将其概括为慢反应、快增长 和速终止。 3、利用图象的关系直观地了解聚合度、单体转化率和时间的关系。 4、了解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将自由基聚合反应概括为慢引发、快增长和速终止。 2、利用图象的关系直观地了解聚合度、单体转化率和时间的关系。区分聚合度和转化率 与时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分析,大家应该对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机理有了定性的理解,接下来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展示5条特征,让同学对整体先有一个了解,接下来逐个进行分析。)2、提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自由基聚合反应在微观上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哪些 基元反应? 回答:链的引发、增长、终止和转移等。 3、特征①讲解分析:在前面的链引发、增长、终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链的引发速 率是最小的,而活化能是最高的;链的增长速率极高,而活化能很低;链的终止速率极高,而活化能很低,甚至为零。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根据瓶颈效应得出,链的引发速率是控制整个聚合速率的关键。因此我们还可以将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概括为:慢引发、快增长和速终止。 4、特征②(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③(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提高转化率)。 讲解分析:在学习链引发、增长、终止时我们很明显可以知道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一个单体分子从引发、经增长和终止,转变成大分子,时间极短,不能停留在中间聚合度阶段,反应混合物紧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在学习链增长时我们已经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二、理论回顾: 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瓦格纳在对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日本的公共部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他认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的结果,而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公共支出呈现出一种总不断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并认为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规模扩大的需要,表现在对政府保护与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的豁达,对政府干预经济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的扩大,以及对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私人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经营的建设项目,也要求政府接管或直接进行经营,这些都将引起公共支出的增长。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产品及混合产品的需求会上升,这也将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尽管瓦格纳并未对公共支出总量增长与规模确定的全部原因进行分析,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瓦格纳的研究成果已为众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实践所证实,并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发展阶段增长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