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 国 文 学教学大纲

外 国 文 学教学大纲

外 国 文 学教学大纲
外 国 文 学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1页共 16 页

中文:外国文学

课程名称

英文:Foreign Literature

课程编号 5 0 0 9 4 0 2学分/学时 5 / 90

所属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先修课程写作、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闭卷、开卷、论文均可

开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系统知识,能够对外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与代表作家,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性格与艺术特点等进行艺术审美和准确评论,初步具备俯瞰和穿透中学教学中相关内容的能力和从事相关文化工作的能力。

2、本课程以史论结合、两翼齐飞、多元整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体上由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构成。其中第一学期主要讲授古代至19世纪的欧美文学,第二学期主要讲授20世纪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

3、为了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课程必须不断地随机重构课程体系,关注教学内容的原始性与前沿性,追求教学方法的现代性与灵动性,规范学科活动的常态性与可操作性。课程教学一般由启发式、讲授式、讨论式、多媒体以及网络式五个部分综合构成。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绪论:新世纪的世界文学 (2学时)

一、世界文学与全球意识

1、世界文学的形成;

2、东西方文学的相互影响;

3、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动向;

二、世界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1、世界文学的发展与分期;

2、世界文学与人道主义传统;

3、世界文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

教学要求:介绍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线索,粗知新世纪中华文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重点: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文化撞击

教学难点:21世纪世界文学研究的模式与方法

集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2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上编:欧美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上古文学发展概况

1、世界神话的起源;

2、世界诗歌的起源;

3、世界戏剧的起源;

4、世界小说的起源;

二、上古文学的美学特征

1、人性美;

2、纯真美;

3、崇高美;

4、变异美;

5、和谐美;

教学要求:介绍上古文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主要作家的创作成就,要求学生了解神话、诗歌、戏剧、小说起源的基本线索,掌握上古文学的美学特征。

教学重点: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上古文学的美学特征

第二节荷马史诗 (2学时)

一、荷马史诗与“荷马问题”

1、“荷马问题”的由来;

2、荷马研究的主要派别;

二、荷马史诗中的神话与现实

1、关于“不和的金苹果”;

2、许利曼及其助手的考古发现;

3、荷马史诗的意义;

三、《伊利亚特》分析

1、史诗的基本主题;

2、阿喀琉斯形象分析;

四、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与欧洲小说叙述学

1、套话模式;

2、戏剧与流浪模式;

3、性格刻画与细节描写模式;

4、布局模式;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掌握阿喀琉斯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荷马史诗的美学价值

教学难点:荷马史诗的叙述学意义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2学时)

一、古希腊戏剧的产生与发展

1、古希腊悲剧的产生;

2、埃斯库罗斯的创作及其意义;

3、索福克勒斯的创作及其意义;

4、欧里庇得斯的创作及其意义;

5、古希腊喜剧的产生;

6、阿里斯托芬的创作及其意义;

二、《俄狄浦斯王》分析

1、神秘的题材;

2、完美的技巧;

3、复杂的性格;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要求学生了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掌握俄狄浦斯复杂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俄狄浦斯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古代命运悲剧的哲学意蕴

集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3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2学时)

一、中古文学的形成

1、中古文学与社会发展;

2、中古文学与宗教神学;

3、中古文学与中古文化;

二、中古文学的基本特征

1、宗教意识与反封建思想的交融;

2、梦幻象征手法与写实倾向的结合;

3、主流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渗透;

三、中古文学发展概况

1、宗教文学;

2、蛮族史诗;

3、英雄史诗与民间谣曲;

4、骑士文学;

5、城市文学;

教学要求:介绍中古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基本特征,要求学生了解中古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中古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中古市民文学的成就

教学难点:中古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但丁与《神曲》 (2学时)

一、但丁和他的时代

1、中古后期社会历史状况;

2、影响但丁的文化派别;

二、但丁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新生》简介;

三、《神曲》的古典性与近代性

1、《神曲》与古代文化;

2、《神曲》的宗教思想;

3、《神曲》的政治思想;

4、《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

5、《神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但丁的创作,重点分析《神曲》;要求学生了解但丁的创作特色,掌握《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教学重点:《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神曲》的宗教思想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文艺复兴的产生

1、西方文明的崛起;

2、人的觉醒与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3、文化的转型与杂交;

4、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人本意识;

2、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要求学生了解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人文主义文学的美学特征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文学的近代意义

集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4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节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2学时)

一、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创作概况;

二、《堂吉诃德》分析

1、基本主题;

2、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3、艺术特色:①继往开来的叙事风格;②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③出色的语言;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和分析塞万提斯的创作,要求学生掌握堂吉诃德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堂吉诃德性格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 (4学时)

一、英国诗剧的繁荣与衰落

1、英国诗剧的成长时期;

2、英国诗剧的繁荣时期;

3、英国诗剧的衰落时期;

二、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喜剧和历史剧创作概况;

3、悲剧创作概况;

4、传奇剧创作概况

三、《哈姆莱特》分析

1、情节结构;

2、思想意义;

3、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四、莎剧的艺术成就

1、规模宏大的场景;

2、多彩多姿的人物;

3、生动丰富的情节;

4、丰富有力的语言;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和分析莎士比亚的创作,要求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创作的基本线索,把握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基本内容和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莎士比亚评论学概观

第四章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古典主义的产生

1、社会基础;

2、文学风气;

3、思想传统;

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1、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集权;

2、崇尚理性原则;

3、恪守文学法规;

三、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第一阶段与高乃依;

2、第二阶段与拉辛;

3、第三阶段与“古今之争”;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家,要求学生解古典主义发展概况,掌握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古典主义的文学意义

第5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节莫里哀与《伪君子》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生平;

2、创作概况;

二、《伪君子》分析

1、创作及其意义;

2、艺术形象;

3、艺术特色:①事件集中并富于冲突性;②主人公姗姗出场;③精心的开局;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莫里哀的创作概况,要求学生了解莫里哀的创作成就,掌握达尔丢夫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

教学重点:达尔丢夫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艺术描写的典型与类型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启蒙文学的产生

1、启蒙文学与社会思潮;

2、启蒙文学与文化传统;

二、启蒙文学的特征

1、强烈的战斗精神;

2、鲜明的理性色彩;

3、尖锐深刻的讽刺;

4、严整的美学原则;

三、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2、法国哲理小说;

3、启蒙戏剧;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要求学生了解启蒙文学的概况。

教学重点:启蒙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蒙文学的哲理意蕴

第二节歌德与《浮士德》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狂飙突进”时期;

2、魏玛时期;

3、古典主义时期;

4、后期;

二、《浮士德》分析

1、创作过程;

2、基本内容;

3、《浮士德》的复调意义:①哲学社会学解读;②文化学阐释;

三、《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2、在矛盾的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歌德的创作,重点分析《浮士德》,要求学生了解歌德创作的基本概况,掌握“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教学重点:《浮士德》的复调意蕴

教学难点:浮士德精神的文化解读

第6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1、社会基础;

2、哲学基础;

3、文化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抒情主义;

2、赞美自然;

3、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

4、重视民间文学传统;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拜伦与《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2学时)

一、拜伦的生平与创作

1、前期创作;

2、后期创作;

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分析

1、基本内容;

2、哈罗尔德形象分析;

三、拜伦创作的艺术特色

1、抒情主义;

2、大自然的圣殿;

教学要求:介绍拜伦的创作,分析《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拜伦的创作成就,掌握哈罗尔德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哈罗尔德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拜伦式“世界悲哀”思想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雨果与《悲惨世界》 (2学时)

一、雨果的生平与创作

1、早期(1816-1826) ;

2、中期(1827-1848);

3、流亡时期(1848-1870) ;

4、后期(1870-1885) ;

二、《悲惨世界》分析

1、思想内容;

2、艺术形象;

三、雨果创作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对照;

2、空灵飘逸的结构艺术;

3、引人入胜的情节;

4、抒情的风格;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雨果的创作,分析《悲惨世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雨果的创作成就,掌握雨果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悲惨世界》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雨果式人道主义的特质

第7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七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1、社会基础;

2、哲学基础;

3、文化传统;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批判性;

2、客观的真实性;

3、性格的典型性;

4、描写的史诗性;

教学要求:介绍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了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创作综述;

二、《红与黑》

1、基本内容;

2、艺术形象;

三、司汤达创作的艺术成就

1、心理分析;

2、象征手法;

教学要求:介绍司汤达的创作,分析《红与黑》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司汤达的创作特色,掌握于连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于连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于连形象的当代性

第三节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4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1819-1829);

2、中期:(1829-1844);

3、后期:(1844-1848);

二、《人间喜剧》概述

1、深刻地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2、无情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血腥发迹史;

3、艺术地创造了一部“金钱和买卖的史诗”。

三、《高老头》

1、基本内容;

2、艺术形象;

四、巴尔扎克创作的艺术成就

1、独创的结构组织法;

2、典范的人物塑造法;

3、高度的细节真实;

教学要求:介绍巴尔扎克的创作概况,分析《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创作概况与《高老头》的基本主题,掌握拉斯蒂涅的形象特征与巴尔扎克戏剧化小说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巴尔扎克小说的戏剧性特征

第8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四节狄更斯与《双城记》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前期创作(1833-1848);

2、后期创作(1848-1870;

二、《双城记》

1、小说的写作;

2、小说的基本主题;

3、艺术形象;

三、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色

1、结构;

2、人物;

3、象征;

4、叙事;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狄更斯的创作,重点分析《双城记》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狄更斯的创作概况;掌握《双城记》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双城记》的社会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狄更斯式人道主义的特质

第五节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2学时)

一、普希金的生平与创作

1、早期生活与创作(1799-1820);

2、流放时期(1820-1826);

3、后期生活与创作(1826-1837);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分析

1、基本主题;

2、艺术形象:①奥涅金;②塔吉雅娜;

三、艺术特色:

1、严密匀称的结构;

2、独特的文体风格;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普希金的创作,要求学生了解普希金的创作概况,能够初步分析奥涅金的形象,掌握普希金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奥涅金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多余人”形象的现代阐释

第六节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4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创作(1851-1869);

2、中期创作(1870-1880);

3、后期创作(1880-1910);

二、《安娜·卡列尼娜》

1、小说的写作及其意义;

2、安娜形象分析;

三、托尔斯泰与欧洲长篇小说

1、精湛的心理分析;

2、独特的结构;2、浮雕式的性格刻画;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托尔斯泰的创作,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基本主题和人物形象;要求学生了解托尔斯的创作特色,掌握安娜形象的特征以及“心灵辩证法”的实质。

教学重点:安娜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心灵辩证法”的文化意义

集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9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七节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2学时)

一、易卜生的中期创作与“易卜生主义”

1、创作概述;

2、四大问题剧;

3、易卜生主义;

二、娜拉的反叛与人性的复归

1、娜拉与环境;

2、娜拉与他人;

3、娜拉与自身;

三、近代艺术的探险

1、话剧艺术的先声;

2、象征主义;

3、荒诞化;

教学要求:分析介绍易卜生的中期创作、《玩偶之家》的基本主题与艺术形象,要求学生了解易卜生创作的革新意义,掌握娜拉形象的实质。

教学重点:娜拉的形象与现代女权运动

教学难点:易卜生与戏剧的“近代突破”

第八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学时)

一、马克.吐温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早期创作(1861-1870);

3、中期创作(1871-1895);

4、后期创作(1896-1910);

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分析

1、基本内容与主题;

2、艺术形象;

三、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特点

1、现实精神与浪漫情思;

2、辛辣的讽刺;

3、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吐温的创作,要求学生了解吐温创作的特色,掌握哈克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哈克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马克.吐温创作的美国气派

第八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苏联文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1、高扬人道主义的旗帜;

2、采撷重大题材;

3、探索新的方法;

4、深刻的心理深度;

二、苏联文学的发展

1、前期苏联文学(1917-1940);

2、后期苏联文学(1941-1989);

教学要求:介绍苏联文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要求学生了解苏联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苏联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此期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意义

第10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节高尔基与《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创作;

2、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的创作;

3、十月革命前夜的创作;

4、后期创作;

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分析

1、基本主题;

2、萨姆金形象分析;

三、高尔基创作的艺术特色

1、恢宏的艺术画面;

2、独特的叙事风格;

3、熔铸一新的心理分析;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高尔基的创作成就,分析《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主题、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高尔基的创作概况,掌握萨姆金的性格特征和高尔基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萨姆金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高尔基创作的意义

第三节肖洛霍夫与《静静的顿河》(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前期创作;

2、后期创作;

3、“严峻的现实主义”概说;

二、《静静的顿河》分析

1、基本主题;

2、葛利高里形象分析;

三、肖洛霍夫创作的艺术特色

1、精湛的心理分析;

2、出色的风景描绘;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肖洛霍夫的创作,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题、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肖洛霍夫的创作概况和艺术特色,掌握葛利高里的性格特质。

教学重点:葛利高里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肖洛霍夫与“严峻的现实主义”

第九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2学时)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

1、社会基础;

2、哲学基础;

3、文化传统;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表现异化主题;

2、主观性与内倾性;

3、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4、大量描写丑恶;

5、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三、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1、象征主义;

2、意识流小说;

3、表现主义文;

4、未来主义;

5、超现实主义;

6、存在主义;

7、荒诞派戏剧;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要求学生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现代主义文学与人的异化

第11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节爱略特与《荒原》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通向“荒原”时期;

2、进入“荒原”时期;

3、超越“荒原”时期;

二、《荒原》分析

1、内容分析;

2、基本主题;

三、《荒原》的艺术特色

1、象征与通感;

2、独特的结构;

3、广博的征引;

4、革新的语言;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艾略特的创作,分析《荒原》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艾略特的创作概况,掌握《荒原》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荒原》的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荒原》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卡夫卡与《变形记》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第一时期;

2、第二时期;

3、第三时期;

二、《变形记》分析

1、基本主题;

2、格里高尔形象分析;

三、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色

1、荒诞;

2、象征;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卡夫卡的创作概况,分析《变形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卡夫卡的创作概况,掌握格利高尔形象的特质和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格里高尔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卡夫卡的怪诞风格

第四节乔伊斯与《尤利西斯》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创作;

2、中期创作;

3、后期创作;

二、《尤利西斯》分析

1、基本主题;

2、布鲁姆形象分析;

三、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色

1、混乱无序;

2、跳跃性;

3、凝聚力;

4、象征性;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乔伊斯的创作,分析《尤利西斯》的基本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乔伊斯的创作概况,掌握布鲁姆形象的特质和乔依斯意识流的特点。

教学重点:布鲁姆与“现代人”

教学难点:《尤利西斯》的文化意义

第12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五节萨特与《禁闭》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前期创作;

2、后期创作;

二、《禁闭》分析

1、基本主题;

2、艺术特色:①题材的荒诞性;②境遇的极限性;③哲理的深刻性;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萨特的创作,分析《禁闭》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萨特的创作概况,掌握《禁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教学重点:萨特的创作与存在主义文学

教学难点:萨特“境遇剧”的哲学意蕴

第六节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创作概述;

二、《等待戈多》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

2、基本主题;

3、艺术特色:①静止的循环式情节结构;②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③外显愚钝内藏机锋的戏剧语言;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贝克特的创作,分析《等待戈多》的基本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贝克特的创作概况,掌握《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等待戈多”的哲学意蕴

教学难点:《等待戈多》的反美学特征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4学时)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2、后现代知识状况;

3、后哲学的发展;

4、文化传统;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3、元小说与元叙述;

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5、膨胀话语,置换数码;

6、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1、后现代诗歌;

2、新小说;

3、意大利新先锋派;

4、黑色幽默文学;

5、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后现代写作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特征

教学难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

第13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节海勒与《第二十二条军规》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创作综述;

二、《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1、尤索林形象分析;

2、基本主题;

3、艺术特色:①黑色的“幽默”;②放射式的网状结构;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海勒的创作,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基本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海勒的创作概况,掌握尤索林形象的实质和海勒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尤索林形象的反英雄特征

教学难点:黑色幽默的反美学价值

第三节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创作;

2、中期创作;

3、后期创作;

二、《百年孤独》分析

1、基本主题;

2、人物形象分析;

3、艺术特色:①魔幻与现实;②象征与颜色;③循环与复制;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马尔克斯的创作,分析《百年孤独》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马尔克斯的创作概况,掌握《百年孤独》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世纪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

教学难点:《百年孤独》的循环叙事

下编:亚非文学

第十一章东方文学

第一节亚非文学概述(2学时)

一、东方文学概说

1、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源头;

2、东方文学的多源性;

3、东方文学的独特性;

4、东方文学的宗教色彩;

二、古代东方文学

1、古埃及文学;

2、古巴伦文学;

3、古印度文学;

三、中世纪东方文学

1、阿拉伯文学;

2、波斯文学;

3、印度文学;

4、日本文学;

5、朝鲜文学;

6、越南文学;

四、近现代东方文学

1、朝鲜文学;

2、印度尼西亚文学;

3、泰国、缅甸文学;

4、阿拉伯文学;

5、非洲文学;

6、日本文学;

7、印度文学;

8、西亚文学;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征;要求学生了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东方文学的独特价值

教学难点:东方文学的美学特征

集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14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二节迦梨陀娑与《沙恭达罗》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创作综述;

二、《沙恭达罗》分析

1、沙恭达罗的形象;

2、豆扇陀的形象;

3、艺术特色:①手法多样,构思巧妙;②心理描写细腻动人;③语言生动形象,富于个性化;

教学要求:介绍迦梨陀娑的创作,分析《沙恭达罗》;要求学生了解迦梨陀沙的创作概况,掌握沙恭达罗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沙恭达罗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豆扇陀形象的模糊性

第三节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2、创作综述;

二、《源氏物语》分析

1、形象分析;

2、基本主题;

3、艺术特色:①精细的性格刻画;②严谨的结构;③典雅温柔的语言;

教学要求:介绍紫式部的创作,分析《源氏物语》的基本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紫式部的创作概况,掌握《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源氏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源氏物语》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泰戈尔与《吉檀迦利》 (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生活与创作;

2、中期生活与创作;

3、后期生活与创作;

二、《吉檀迦利》分析

1、基本主题;

2、艺术特色:①丰富的哲理性与浓郁的抒情性;②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③语言优美,韵律变化自如;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泰戈尔的创作,分析《吉檀迦利》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泰戈尔的创作概况,掌握《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戈拉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泰戈尔独特的叙事风格

第15页共 16 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五节川端康成(2学时)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生平与创作;

2、中期生平与创作;

3、后期生平与创作;

二、《雪国》分析

1、人物与主题;

2、艺术特色:①捕捉瞬间意象,表现“新的感觉”;②简洁、洗炼的艺术风格;

教学要求:系统介绍川端康成的创作,分析《雪国》的基本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要求学生了解川端康成的创作概况,初步分析岛村的形象,掌握《雪国》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川端的创作与大和民族的悲哀

教学难点:川端康成与新感觉派

第16页共16页

学时分配

章节绪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合计授课学时 2 6 4 8 4 4 6 20 6 12 8 10 90

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教科书林林总总,多达几十种,其中难免有内容老化,或者水平不一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中宜用部颁教材或全国获奖教材,且以新版教材为宜。目前我们使用的是蹇昌槐主编的《外国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同时指定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为主要参考书。

2、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文学概论等基础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世界史、西方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宜放在高年级开设为宜。

3、外国文学的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注意追踪人类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强教学的学术性与前沿性,又要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在教学中,要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本课程提倡不同教学风格的多元并存,不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倡导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辅之以播放教学光盘和名著影碟,以引导学生进而去阅读原著。

5、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教师可适当开列一些参考文献目录,公布一批论文选题,供学生课外学习与试笔,为此后撰写学士论文做准备。同时为了切实有效地学好本课程,应适当开展卓有成效的课外学科活动,组建相关学社,定期开展读书与评论活动。

6、目前,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网站运转良好,我们亦在不断地对其升级,此举不仅极大地延伸了教学平台,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师生的良性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拟制签名:审核签名: 审批签名:

日期:日期:日期: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从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围绕翻译的基本理论、英汉异同的对比以及翻译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实例,介绍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与分析、各类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及不同翻译方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方法、技巧,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生汉英翻译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英语基本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忠实、准确、通顺、完整地将汉语句子、段落和短文译成英语,并对文化差异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能够较好地处理英汉互译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比喻等,胜任一般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应用文等的翻译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避免不求甚解、逐词死译和望文生义。 适当补充口译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课程的教学分为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阶段和短文翻译两个阶段,其分别要求是: 1、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阶段的基本要求: (1)、词汇: 掌握10000-12000 个词汇以及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5000-6000 个词 汇及最常用的搭配,能够运用到汉英互译中。 (2)语法: 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连贯地表达思想,侧重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 (3)阅读能力: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理解文章大意,分辨事实与细节;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 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真实含义;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翻译能力: 能借词典将文字资料译成理解正确、表达准确、译文连贯通顺具一定修辞手段的规范语句,写译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 词。 2. 短文翻译阶段的基本要求: (1)词汇 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财务管理学》双语教学大纲

《财务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财务管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Financial Management 课程编码:20000006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0 学分: 3 适用专业:会计学 先修课程:《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掌握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日常经营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Chapter 1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Know about what is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Understand the goal of the firm. Chapter 2 The Business, Tax,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s Know about the business, tax,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s of the firm. Chapter 3 Time Value of Money Know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and types of annuities; Master the calculation of future value and present value of a single fund or an annuity. Chapter 4 The Valuation of Long-Term Securities Know about the distinctions among valuation;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of security valuation; Master the methods of bond valuation, preferred stock valuation and common stock valuation. Chapter 5 Risk and Return Know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risk and return, and attitudes toward risk; Understand risk and return in a portfolio context, and diversification; Master how to us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to measure risk, and the using of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 Chapter 6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B2705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一、课程介绍 1.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执笔人:蔡东宏审核人: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 年 6 月 11 日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学大纲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 学时:第一学期 64 学时,第二学期72学时,每周授课4学时,开设两个学期,共计 136 学时。 适应专业:高职高专各个专业。(商务英语专业除外)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 课程任务: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完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一至二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翻译和阅读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相关课程:根据各专业自行设计安排,部分专业在修完本课程后开设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秘书英语、汽车英语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词汇 认知 2500 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 1000 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 1500 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能进行英汉互译。 2、语法 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3、听力 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 120 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理解具体信息,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并能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4、口语 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生活和有关业务提出问题或做出简单回答,交流有困难时能采取简单的应变措施。 5、阅读 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 3% 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 50 词。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等,理解基本正确。并且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 2)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意思; 4)根据上下文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等; 6)就文章内容做出结论; 7)快速查找有关信息。 6、写作 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三、中国学者的定义 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二讲流传学 一、流传学 (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 一、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二、媒介学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讲变异学 (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二)跨国变异研究 (三)跨语际变异研究 (四)跨文化变异研究 (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108 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 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 管理、金融工程 课内总学时:54 学分:6 实验学时:课内上机学时: 先修课程: 执笔:贾振全审阅:高俊山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特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管理过程各项职能的运作程序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一些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本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生在学习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外文专业书籍与文献的能力以及在专业领域使用外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本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与架构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 2.课程难点: 管理理论实际上是对成功管理者的成功经验的总结。管理学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大量的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并组织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讨论。同时,由于采用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运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 3.能力培养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1)利用管理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外语运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54学时,讲授内容依课堂进度会有所微调,另每章均配有各种形式的案例以辅助课堂教学) 1.管理与管理者(6学时) 1.1 组织、管理与管理者的概念 1.2 管理的本质:管理职能与过程,管理角色模型,管理的普适性

机器学习理论(双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理论(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1103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投资学专业 先修课程:金融计算机语言、金融计量学、量化金融学(双语) 一、教学目标 当代投资学越来越多的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投资决策问题。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在当代投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已有取代传统投资决策和方法技术之趋势,因此投资学专业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人工智能理论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主要来自于机器学习理论。本课程系统的向学生讲授机器学习理论。机器学习理论与计算机编程、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本课程将通过介绍机器学习理论,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理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金融问题研究和进行量化投

资决策。该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对各先修学科有扎实的基础,本课程突出学习前沿人工智能理论知识与应用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量化投资。学生在学好本课程后,将对其后续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帮助巨大,也将增强学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竞争优势。 目标1:掌握主流和前沿的机器学习理论 目标2:熟练运用机器学习理论结合投资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目标3:融会贯通投资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编程以及机器学习理论,提升处理复杂投资决策问题的能力。 目标4:充分了解投资学发展的前沿,了解人工智能与投资学发展逻辑联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机器学习理论》涉及三大板块知识。即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上机实习和综合运用。在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和讲授机器学习理论的主要知识框架,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其中监督学习中的若干模型属于精讲内容,无监督学习属于细讲的内容,而强化学习属于粗讲的内容。上机环节主要采用Python、Matlab以及R语言,结合学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语言调用相关理论模型。因为这是一门跨学科复合型课程,在课程的后半段,教学内容将突出综合应用,采取在给定适当投资场景的前提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构建模型,提升综合能力。案例包括(但不限于):量化投资与智能选股、人工智能与衍生品定价、机器学习理论在股票预测中的应用、强化学习与投资决策、监督学习与信用风险识别等。此外,课程还会从行业发展与产业经济学视角,引导学生了解智能投资以及科

新编实用英语2(第四版)教学大纲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新编实用英语H》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9999010062 总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无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新编实用英语I》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编实用英语 u》是我院高职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所有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必修课程。该课程理论与技能培养并重,相互结合,培养各类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翻译和阅读有关英语资料,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日常活动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笔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为此, 该课程将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2、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本课程培养人才的定位 该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

说、读、写、译),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需要。 (四)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扎实语音、语法、词汇和基本句型等语言基本功,强化并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词汇 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能进行英汉互译。 2、语法 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3、听力 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2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能理解具体信息,理解所听材 料的背景,并能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4、口语 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生活和有业务提出问题或做出简单回答,交流有困难时能采取简单的应变措施。 5、阅读 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在阅读生词不超 过数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50词,能读懂通用的简短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等,理解基本正确。并且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 2)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意思;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学大纲 【说明】 1.外国文学是指我国传统文学以外的全部世界文学,它包括欧美文学(西方文学)和亚非文学(东方文学)两大部分。本课程重点介绍和学习欧美文学部分。 2.本课程是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国家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以及不同时 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情况。本课程的教学,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外国 文学的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其对本学科的评论和研究的能力。 3.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54学时,平均周3课时 【本文】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欧美文学的本源、特质,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概况。 内容要点:一、古希腊罗马文学概况。二、希腊神话。三、荷马史诗。四、古希腊戏剧。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 授课时数:8课时。 作业与思考:如何理解古希腊文学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教学目的:一般性了解中古文学的总体特点 内容要点:一、中世纪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与基本特征。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三、但丁和他的《神曲》。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3课时。 作业与思考:如何理解《神曲》主题的双两重性。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了解莎士比亚的伟大文学成就。 内容要点: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和薄伽丘。 三、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和塞万提斯。四、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和 莎士比亚。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5课时。 作业与思考:1、《堂吉诃德》的哪些特质使它成为世代流传的世界文学经典? 2、莎士比亚的高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教学目的:了解古典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内容要点:一、17世纪欧洲文学概况。二、清教徒文学和弥尔顿。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莫里哀。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3课时。 作业与思考:达尔杜弗形象分析。 第五章、18世纪启蒙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和把握启蒙主义思想,了解歌德的创作和浮士德形象的深意。内容要点:一、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二、启蒙文学在英国的发展。三、法国启蒙文学和卢梭。四、德国启蒙文学和歌德。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离散数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离散数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40510 二、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学时:理论教学 72学时 / 4.5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程: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等。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离散数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形式,教材是国外原版英语教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阅读外文科技文献能力和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处理离散信息、离散建模、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等提供理论指导基础,是学生从事信息科学的实际工作必备数学工具。 四、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离散数学所涵盖的内容及背景思想;理解离散数学组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概念。掌握离散数学常用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利用离散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体要求有: (1 )理解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相等、幂集等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法。 (2)熟练掌握集合的交、并、差补运算;能通过文氏图理解与掌握集合的有关运算;了解包含排斥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3)熟练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定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定律证明集合恒等式。(4)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命题﹑复合命题及真值表的概念,熟练掌握逻辑运算符‘非’﹑‘合取’ ﹑‘析取’﹑‘蕴涵’﹑及 ‘存在’﹑‘任意’等量词的定义及使用;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理解等价。掌握一些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

(5)熟练掌握乘法原理﹑加法原理﹑排列﹑组合﹑鸽笼原理及递归式,会用组合计数思想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问题。 (6)理解序偶与笛卡尔积的概念;理解 n 元组与 n 个集合笛卡尔集的概念。 深刻理解关系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元关系的关系矩阵与关系图。熟练掌握关系的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四种性质并熟练掌握其求法。 深刻理解二元关系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求法。熟练掌握等价关系的判定与相关等价类的求法。了解关系的计算机表示﹑关系的运算﹑传递闭包及Warshall算法。 (7)理解映射、满射、单射、双射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判定方法;了解复合映射与逆映射的概念及求法。 (8)理解有向树,无向树,根数,标定树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极小生成树算法; 了解生成树搜索法。 (9)理解无向图,哈密顿圈及哈密顿路,传输网络,匹配问题,图的着色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欧拉环游及欧拉通路,最大流问题的定义﹑性质及算法。 掌握有关哈密顿图的一些必要和充分条件。 六、对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 本课程概念多、比较抽象、定理证明和应用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拟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习题为宜,教师批改作业本的 2/3, 并安排时间上习题课。各章节习题量分布如下: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消费者行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消费者行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Consumer Behaviour Module Syllabus 课程号/Module Code:34200802 制定(修订)单位/Institute:Surrey International Insitutute 制定(修订)人或执笔人/Writer:Shi Fangfang 制定(修订)时间/Time:Feb 2012

课程概述/Module Summary The modul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onsumer behaviour vi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case analysis and first-hand research experience. It covers general consumer behaivour theories and models, and relates to examples and cases in the tourism context. The module focuses on th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consumer behavi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ject informs areas such a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rketing,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Behavioural concepts, appropriat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will be discussed,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how tourists/consumers choose products in today’s world. 课程的性质/Module Nature: Compulsory module for BSc Tourism Management 课程教学目标/Module Aim The module aim is that 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modul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re concepts and models of consumer behaivour ●Understand and critically evalu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 ●Be aware of global tourism demand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ourist behaviour ●Appreciate how knowledge of tourist behaviour feeds into marketing, strategy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pply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se an aspect of consumer behaviour and report results in a clear and concise manner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Applicable Majors and Grades BSc Tourism Management, Level 3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Module Hours and Credits 36 hours, 2 credits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Relation with Other Modules It is one of the core modul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It benefits from the basic marketing knowledge introduced by the module Tourism Marketing,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133 Theory Studies ?Intemet fortune ?网络财富 理论探讨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 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伍娟娟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241) 【摘要】比较文学学科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其广延性的学科外延,及强的包容性,密切注视着文化全球化多元文化的碰撞,沟通和交流。而2000年,新的中学语文 大纲亦在此时代背景下颁布发行。与往相比,新大纲和教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我们选择用它来分析中学语文外国作品的选材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学语文 在“全球化”浪潮中,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语境下。而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质使它能够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而文化全球化使得大众文化携同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异军突起。在这种社会现实情况下,本着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世纪之交被推出。“新大纲”中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外国文学教材的入选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了近八年时间的考证,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和教学研究怎样,有着那些新意和问题。本文立足于新大纲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等方面,运用比较文学中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以及中国学派的“跨文化”研究,来分析选材的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站在比较文学的视角,用“视域”观点提倡新尝试新的切入点,加强教师自身的“比较文学”素养来加强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化”和“不可替代性”。 1.选择比较文学视角来看中学语文外国作品的原因 在全球化浪潮下,有经济全球化而引起的文化全球化已经是波及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安东尼.吉登斯对全球化所下的定义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些关系以一种方式将不同的地方性联系起来,以地方性事变的形态受到远距离以外的事变的影响,反之亦然。”[1] 以及地球村的概念“globalvillage”和空间上世界的压缩“compression”的提出,使得大众文化携带着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异军突起。各种新的现象纷纷出现。“couchpatato”(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mall rate”(新生超市一族),网络大军等等。这些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地存在着。而其他国家文化也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的冲击我们。如“双麦文化”,尤其是“Hollywood”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发出了全日制中学新的语文大纲。 首先,我们来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学语文大纲的特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篇首即提到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初中版相同)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由此,我们看到,语文学科强调的是既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又要“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在初中版语文大纲中提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其眼光就是立足于国内而放眼观世界。同时要采取一种兼容并包,批判地吸收全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了一种“跨文化”“跨国家”的指导思想。在高中版的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教学目的中提到“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初中版相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大纲对当代文化生活,充斥的多样文化,提出了明确的“尊重”态度。对于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大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争斗,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被大纲重视。纳入了中学语文教学范畴,中学语文新大纲使语文学科与时俱进,在其后注明“试用修订版”,本身也体现了大纲的制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使语文成为关注社会现实的开放性学科,而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门造车。 其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学科所具有的特色。曾经印度人民党的领导人认为“全球化是对印度的传教进攻,信息进攻和文化进攻。”将外来文化视为本土文化和价值的敌人。在此,我们说他们没有看到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频繁的时代,任何固定不变﹑静止绝对的文化是难以想象的。与单一的封闭的国别文化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而了异质的文化修养。可用置换的视角和态度来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使它沟通了在开放流动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各个文化体系。使东西方文学文化进行了建设性的对话。可将,比较文学本身的包容性﹑广延性和“四跨”特征对于我们用它来看中学语文的选材和教学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教学的科学性。 那么用比较文学视野来看新大纲,中学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具有什么意义? 我们认为其意义一:比较文学全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打破了“中国单一文化”的瓶颈,发展了思维。运用比较文学视野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如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希文化传承下强调“命运与人”的观点,造就了几大文化体系。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基督教的“原罪”说,亦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同为东方国家,中国与日本印度的文学差异及相互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等等。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探究的科学精神。 意义二: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感受作品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通过对课文《陌上桑》的学习和《荷马史诗》(语文版入选文)的学习,对于罗敷之美和海伦之美,使用了相同的写作技巧,给人呈现出惊世之美。就如莱辛在评价了荷马笔下的海伦之美后感叹:“诗人啊,替我们吧美所引起的欢乐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3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110 中文名:公共财政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置课: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大学英语 后置课: 学分:3学分 课时:51课时 主讲教师:任巧玲、郭晔、毛翠英等 选定教材: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节选).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大纲适用于财政学本科专业。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有效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状况十分必要。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课程,正体现出与这一现实要求的协调一致。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的定义及其主要思想;公共品的定义及其提供等问题;外部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和对策;公共选择的各种机制的讨论与评估;赤字融资及其相关问题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西方财政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财政运行的一般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具体现实条件中思考运用所学到的相应观点和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财政学方面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使用的是英文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讲解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英语使用程度需要参考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为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运用,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及其侧重点设置了讨论课时段。同时,本课程大量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讲解更加清楚。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Chapter 1 Introduction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种主要的财政思想。本章重点为财政学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1.1Introd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finance, also known a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or public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taxing and spending activitie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1.2 Public Finance and Ideology 1. Organic view of government Society is conceived of as a natural organism.Each individual is a part of this organism,and the government can be thought of as its heart. The individual has significance only as part of the community,and the good of the individual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good of the whole. Thus,the community is stressed above the individual. 2. Mechanistic view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is not an organic part of society. Rather, it is a contrivance created by individuals to better achieve their individual goals.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group is at center stage. 思考题: 1. How is public finance defined? 2. What are the ideological view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教学大纲英文

Computer Network Syllabus of Basics of Computer Networking Course name:Computer Network Chinese name: 计算机网络 Course Serial Number:L131006 Weekly Hours: 4 hours Total Hours:60 hours Credits:3.5 Teaching Object (Suitable majors and grades of the cours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undergraduate), Network Engineer Major(undergraduate), sophomore Preparations:C programming、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 Course description: The course cover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the Internet, LANs,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large-scale networked systems. Topics include internetworking philosophies, unicast and multicast routing, congestion control,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 mobile networking, router architectures, network-aware applications, content dissemination systems, network security, and performance issu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2.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link layer protocol design; 3.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twork security concepts. Course structure: (I)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Uses of Computer Network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