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有关名句。

能力目标

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如何将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

德育目标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欧阳修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得出历史教训。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学方法

1.《伶官传序》中众多的史实,往往让学生们搞不清楚。受《庖丁解牛》的启发,我力求找准一个进刀的窥部,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明了该课文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最后导出教训的写作特点,所以要花点时间读注释。

2.文章一开始就用反问形式提出中心论点,同时简明地举出史实来论证论点,而后正反对比深入论证,最后引出教训,可以以掌握警句和对称句来带动完成。

板书

课后追记: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我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只是将教学目的主要放在依据围绕庄宗的诸多史料来梳理文章内容,然后理解作者文章结尾得出的教训,让学生化为己用。因为第二次月考,暴露出来学生初写议论文的许多问题,其中构思篇章结构的问题尤为突出。正好《伶官传序》这篇文章不失为议论文结构文章的好范例,所以我就将最初教学设想中关于补充史料、结合《谏太宗十思疏》比较阅读的环节都省去,而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论点的正反性、庄宗人生经历的正反性、文章结论和得出教训的正反性上。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重要性,对比论证方法的应用,更懂得了如何将论据与论点紧密相扣的方法。而最后的教学效

果上,学生也做到了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字、词、内容的梳理上,基本能学为所用,在自己的作文中有意识的进行方法尝试。我想,这也正是文言文教学中我将长期探索的方向,那就是引导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上,不仅停留在字词中,应该活学活用,从“作文”的角度去多加吸收古人的精华。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 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并以此为“触发点”, 让学生进行写作, 做到读写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和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导读法; 3、学生自主学习法; 4、讨论法等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 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内容讲析 1、整体感知。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 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 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 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 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 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 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 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 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 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 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 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 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 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新课推进 ㈠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固定句式。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3.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积累。 2.行文结构和语言艺术的品鉴。 教学难点: 1.庄宗成败教训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一个英雄,宁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我们在必修一学过《鸿门宴》,这本书里学过《项羽之死》,加上同学们平时对《史记》的阅读,对项羽这个传奇历史人物是有一定了解的。)项羽由曾经的西楚霸王到最后落得英雄末路乌江自刎的凄凉下场,他的一生是足以引发我们后人许多感慨的。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结局——“天之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吗?我们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和历史,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项羽至死也未意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今天我们也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究竟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看欧阳修老先生在这篇史论性的文章中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如何来的?)。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辞去太子少傅之职,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罢黜之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都各有其独到之处。如他的记事散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实际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唐书》、《新五代史》(与宋祁等编撰)等。 2.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财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叛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一百多年后,欧阳修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3.解题 伶官(注释①):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传:传记(一种文体。《伶官传》) 序:序言,又称“书序、序略”,“序”文体的一种(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经过等的“自序”,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G、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大意;解读作者的深刻寓意。过程与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对本文在音韵上有一定的掌握,同时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归纳法——通过对字词句的梳理,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举一反三法——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引申到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明史,引发思考 1.导入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4.背景。 欧阳修为何写伶官传,还得从五代开始讲起。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案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案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案课时】2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这一史实。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

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复习进程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2.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理清思路。 2.人生启示。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伶官传序》。对于这篇文章,《古文观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欧阳修自己也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之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释题 伶,封建时代演戏的人,艺人,乐工。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官传》,欧阳修所著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部分。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书序。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这是个什么句式?反问。改成陈述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这是由于人的作为。 改成陈述句后表达意思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兴盛与衰亡的道理在于人的所为。强调人事。 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呜呼,感叹。哪些地方需要重读?体现作者感情和暗示作者观点在词句庶重读。读出重音,“岂非人事哉”和“得”“失”二字应重读,通过重读可以暗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理论的根据就是在庄宗得天下的对比。 “可以知之矣”和后文“自然之理也”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 1、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并以此为“触发点”, 让学生进行写作,做到读写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和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导读法; 3、学生自主学习法; 4、讨论法等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内容讲析 1、整体感知。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

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

【原创】线上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必备知识: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关键能力: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四)核心价值: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生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有学过序这种文体了。因此,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过程方法:诵读、串讲 四、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五、教学用具: 钉钉直播线上教学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八、教学过程: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欧阳修文学上的杰出及其著述《新五代史》的大致情况;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本文的中心。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 【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关于《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为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称《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欧阳修作《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该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关于五代】 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是李存勖(庄宗)建立的,其父李克用因出兵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 二、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句中家点字的含义并翻译全句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负而前驱 ③函梁君臣之首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补出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③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④郑穆公使视客馆 3.分析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义:一般属官 ①从事 今义:做某事/进行某种活动 古义:到了……结局 ②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引进另一话题 古义:走在前面/向前跑 ③前驱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 特殊句式: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组系燕父子”。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反问句。译“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示被动,被。译“而自己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的人所耻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词,不译。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人大多因其所溺爱的人而陷入困境”。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1.提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从“庄宗复仇灭敌”和“庄宗身死国灭”两个方面来对观点加以论证。 3.提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个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其人和历史背景 2.熟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历史观 4.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难点: 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时数: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研习: 一、知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尤佳,有名的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本文选自《新五代史》,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完整版)伶官传序教案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2、体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色,学习本文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高度结合的手法,领悟借古讽今的思想深意。 3、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辨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手法、特色、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学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 媒体教具:PPT课件,学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宋之间曾经有数个小王朝政权更迭,如同昙花一现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已如流星一般在夜空划过,再也不见踪迹,但事隔多年后,人们又将这些尘封的往事昭然于天下,试图从中寻找“兴亡谁人定”的答案,人事盛衰难道真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再也找不到凭据吗?今天我们学习《伶官传序》。(此处根据导入依次切入幻灯片的内容1、兴亡;2、盛衰;3、研读。)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在书上做批注和勾画。并思考:本文记叙部分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言简意赅的概括。 2、作者就这人这事阐发了哪些观点,在文中一一勾画。将其翻译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总结翻译要点:增、删、补、调、意等。)补充翻译课后练习三中的1、2句。 (二)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梳理文章结构,引出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解决文后练习一)(展示幻灯片二)

过渡:你从翻译的角度能准确的直译句子,可是对其深刻含义的体会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才可领悟,下面我们研读文章。 (三)语言特色探究: 引言:欧阳修著作颇丰,成就斐然,北宋著名的“三苏父子”和王安石均出于他的门下。但是他自己认为最得意是这篇文章,清朝著名文学评论家沈德潜也曾对本文做出过如下评论(展示幻灯片三),那么本文凭借什么得此称赞?我们以练习二选取的语段为例来做重点品读。 步骤: 1、自读,读出题目的要求——扬抑、起落、体现情感变化。 2、朗读(教师可酌情指导朗读。) 3、可用改动“哉”“也”也来进一步体会,连一个小小的语气词也如此精当准确,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 4、文中这样能体现句式的长短变化、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的描写,你还能举出例子吗?试着来读一读? 4、教师总结:本文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四)思想意义探究:体会借古讽今的思想意义。 设问1:本文记叙部分的主人公是唐庄宗,可是课文题目的名字却是《伶官传序》主角应该是伶人,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步骤: A、小组讨论。 B、自由发言。 C、要点:提醒北宋统治者以唐庄宗宠爱伶人并最终失去天下为戒,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同时又义正辞婉。(展示幻灯片四) 设问2:你还知道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吗?(唐玄宗李隆基——本册书第一课长恨歌,陈后主宠爱爱妃张丽华等等历史陈迹)联系现实或自身,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总结: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皇帝本已有幸,欧阳修以一腔的忠肝义胆、满腹的真情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