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姓名:王骁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并最后走向分裂呢?

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也时有表现。例如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期间,在一些协定谈判中,关于中长铁路,苏方坚持中苏双方轮流任铁路局长,不同意我方提出的由中方任铁路局长的建议;苏方提出,苏联专家在中国犯错误由苏方审理和处理;在苏方要求下,兴办起几个以苏联为主的中苏合营企业;斯大林还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居留;等等。这些都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表现。赫鲁晓夫上台后,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

第一,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来函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由于苏方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坚持不同意电台主权归中国,结果没有达成协议。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后来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各国共产党会议上,竟然指责中国共产党说:连一个电台都达不成协议,还算是共产党啊!在他心目中,只要是共产党,就应该牺牲民族国家利益,服从于苏联需要。第二,1958年7月,在我方提出希望在原子潜艇建设方面取得苏方援助之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苏共中央委托,向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同舰队。说苏联的自然条件不能发挥舰队的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长,条件很好。毛主席拒绝了这个要求,认为提出搞共同舰队就是要控制中国。赫鲁晓夫于7月底来华,同毛主席会谈,当面否认,说从来没有过共同舰队想法的影子,只是共同研究舰队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尤金传达错了,造成了误会。后来毛主席在同外宾谈话中,不止一次提到,同苏联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第三,在对美国的政策上,也是只考虑苏联一方的利益,而置中国利益于不顾。例如,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归来途经中国,举行中苏会谈时,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第四,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第五,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党员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

束缚中国手脚。第六,1964年2月,苏斯洛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反华报告,说要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随后赫鲁晓夫根本不同中国党商量,宣布召开由26国党代表组成的起草委员会,筹备所谓国际会议,实际上作为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的组织手段。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来了,仍继续坚持赫鲁晓夫时期定下来的召开起草委员会的主张,而且终于在1965年单方面地召开只有十九个党参加的会议,从而使中苏两党关系完全破裂。第七,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大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是苏联依仗其强大军事力量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当时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拥有的导弹数占苏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构成了对中国的严重军事威胁。

以上七点不过是苏联领导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中苏关系上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荦荦大端。由此可见,两党两国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的不平等态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从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恶化了,"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

自然,说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的那一套,不是说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一点责任,也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我们反对…老子党?,这一点我们是反对得对了。我们也不赞成有什么…中心?。但我们自己也犯了点随便指手划脚的错误。"因此,总结中苏两党关系由恶化到终于破裂的历史教训,就要根除在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交往中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根除

以我为主、发号施令的那一套。党与党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即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来建立和发展这种新型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这些可以说是中国同苏联在长期结盟中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姓名:王骁

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1960年7月6日,外交部派我去驻苏使馆任首席参赞、使馆党委副书记,做刘晓大使的助手。当时正是中苏吵架的时候,我感到任务很重。为此,我立即着手了解和研究中苏关系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赴任前夕,章汉夫同志找我谈话,他要我赶快去,并说,现在使馆工作很忙,两党会谈马上就要开始,随后还要召开81国党会议。现在去同过去友好的时候不一样,要有两手准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尽可能保持正常。这个任务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但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还说陈总不在北京,就不见面了。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在京的大使参赞夫妇时,对我夫妇说,你们现在去苏联,日子不好过,苏联连给我国抗美援朝的武.器都要钱。因此,你们去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于9月8日到达使馆。当时使馆共有302人,另有苏联雇员42人。这是我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 一、赴任前后的中苏关系 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1960年4月,我党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点名地批评了赫鲁晓夫。6月下旬,赫在布加勒斯特兄弟党代表会议上,对我党搞突然袭击,攻击我国内外政策,说我国领导是疯子。我代表团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最后我以中苏团结大局为重,虽在公报上签了字,但同时发表书面声明,阐明了我党的立场。这次会议后,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恶化两国关系。7月16日苏召回在华的1390名专家,片面中止应聘来华专家900名,撕毁了600多项协议和合同。片面撕毁互惠的友好杂志发行协议,并无理要求我政府召回我驻苏使馆一工作人员。同年,又缩减中苏贸易,并第一次在博孜艾格尔山口挑起边界纠纷。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对策是: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二、8l国党的会议 1960年9月10日,我党中央对苏共中央6月21日的通知书作了答复,阐述了我们的观点,批驳了他们的错误观点,提出怎佯消除分歧,加强团结,开好各国党的会议的建议。接着,9

苏联官方对中苏关系恶化的看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5380134.html, 苏联官方对中苏关系恶化的看法 作者:阎明复 来源:《百年潮》2011年第02期 苏联解体以后,1995年夏天,邓小平同志的女儿毛毛找我,说:“现在原苏联的档案馆对外开放了,能不能去莫斯科各档案馆查找老爷子(小平同志)20年代留学时期的资料?”我欣然答应。在俄罗斯原驻华大使罗高寿的协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毛毛的托付。 访问莫斯科期间,我多次拜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苏联派驻中国政府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请他回顾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演变的过程。当时我准备了不少问题,还带了一部微型录音机。阿尔希波夫说,你不用录音了。接着他从保险箱里拿出三份文件,一份是关于苏中冲突的原因和过程的文件,一份是苏中冲突大事记,一份是他撰写的回忆录。他对我说,内部文件他从来不带回家。而这三份文件,前两份是在他主持下起草的,后一份是他自己写的。然后,他谈了这三份文件的由来。80年代末,受当时苏共主要领导人的委托,他召集苏联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研究了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和过程,并对计划中的苏中高层会谈涉及到过去的冲突如何表态提出建议。 我得到这三份文件后,立即和同去俄罗斯查档的赵仲元、邢书钢把文件译成中文。回国后,我把这三份文件的译文送给曾庆红同志,并附信说明这些文件是苏联派驻中国政府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交给我的。我在信中写道:“如果你认为有必要,请呈送泽民同志过目。”第二天一早,曾庆红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泽民同志就在旁边,他问这几份文件有没有俄文的?”我回答说:“有俄文的,我马上通过机要给你送去。”庆红同志又问道:“阿尔希波夫同志 把这几份文件给你,是不是因为毛毛的缘故?”我回答说:“可能不是,阿老在中国工作的时候毛毛太小,可能不认识。”最后,庆红同志说:“泽民同志说,有什么问题,再找你面谈。”我说:“江主席工作忙,我也没有更多的情况汇报,就不打搅了。”后来,听说江主席指示国内的科研机构研究中苏关系恶化的缘由。根据江主席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主持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对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7年,我根据阿尔希波夫给我的回忆录,撰写了《听阿尔希波夫谈中苏关系》,刊登 在《百年潮》杂志当年第11期上。现在,我再将阿尔希波夫送我的《苏中冲突的原因和过程(1958—1985)》中文译文发表出来,为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关系提供参考。 苏联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国际形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许多方面决定着世界舞台上力量的总的配置和对比。苏联与中国在政治上互相作用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是由国内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对外政策的诸多因素的复杂机制所决定的。 50年代前期,苏中两国观点、估价和内外政策的一致,以及它们在基本国际问题上的立 场相吻合,首先是因为两国的经济过程与政治制度、经济管理形式和方法及其社会政治生活相

中俄关系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俄关系发展史 院系名称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教师 时间

摘要: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这段不短也不长的交往史根据两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及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中俄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史 引论: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1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 (1) 3十月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新中国成立至苏联解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5苏联解体至今..................................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 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二战爆发前夕 (一)1931年9月18日,日侵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同日,日军逼近苏联、蒙古边境。 (二) 1、1932年,满洲国成立。 2、中苏外交恢复。原因如下: (1)国内爆发广泛的爱国主义行动,民众要求国民政府实现中国对苏关系正常化。 (2)日军继续对苏联挑衅。 (3)国民政府想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同年9月,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在会前散发一封长达6万字的粗暴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信件,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1962年,苏联当局趁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反对印度入侵的战争,并认为中国在加深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把印度往资本主义国家一方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完全没有苏联老大哥的兄弟友谊,反目成仇。1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其间,苏共于7月1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的莫斯科会议,中共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的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中

近代中美、中苏、中日的关系

近代中美、中苏、中日的关系 中美关系 ·1843年,以武力逼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取得《南京条约》以及其附件的特权。·1858年,迫使清朝签订《天津条约》。 ·19世纪90年代,支持日本侵略清朝。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朝签订不平定条约《辛丑条约》。 ·一战期间,支持袁世凯复辟王朝。 ·1921-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支持日本从中国手中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使得中国又回到了列强分割的局面。 ·1927年,支持蒋介石夺取政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美国推出“绥靖政策”,推动日本进攻苏联。·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在英美的支持下,南京国民政府抗战。 ·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宣布日本占领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1945年,中美英发表《波斯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权。 ·1946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全民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禁运、军事包围政策,扼杀新中国。 ·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干涉我国解放军解放台湾,将战火烧到中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英勇斗争,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遏止(威胁)”中国。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二十年对抗。 ·1978年,签订《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苏关系 ·19世纪中期,通过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强迫清朝签订《中俄天津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1904~1905年,俄国同日本争夺辽东半岛爆发中俄战争。 ·1921年,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 ·1945年,苏联遵守承诺,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1949年,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派技术人员支持中国建设。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中俄成为战略伙伴。 中日关系

苏联逼债真相

苏联逼债真相 1962年的7000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报告,在总结3年饥荒时明确指出,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天灾属不可抗力,但人祸显然指的不是苏联。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不过,如果翻阅一下中国政府的公开文件和中苏论战时的文章、公开信,里面从未说过逼债一事。 中国到底欠下苏联多少债?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同斯大林议定了为数3亿美元的苏联对华第一笔贷款,其中一半属于攻台急需的海军装备订货。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苏联虽同意提供,却以援朝要共同负担为名,要求中苏两国按成本价各出一半的钱。 当时中国因财政困难无力马上付款,1950年11月周恩来同苏联扎哈罗夫总顾问议定,从中国入朝作战起,苏联以半价提供的武器算作苏联对华贷款。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除斯大林为弥补两国关系中的不愉快给予少量无偿武器援

助外,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元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 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出时,移交了折价9.8亿元人民币的装备。 解放军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不过提供的技术还是免费的。 1958年中国发起大跃进后,因国内副食品供应紧张和收购困难,不能按贸易合同对苏联交货,在1959年、1960年两年间又欠下25亿卢布的商贸债。 根据当年主管财政的副总理李先念在《关于1961年和196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中所列举的数字,自1950年以来我国向苏联所欠的外债和应付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总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 中国对苏联共欠下的57亿元债务,在当时的国家财政支出中占多大比例呢?1959年全国的财政支出为520亿元,1960年则为654亿元。 而且至1960年之前,我国对苏联已还债33亿元人民币,这就将抗美援朝所欠的武器债务基本还清,所剩的主要是大跃进两年间因不能按合同交货拖欠下来的贸易债务,以及接受旅顺苏军撤出后所留装备的收购费,其总额折合23亿元人民币。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姓名:王骁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为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并最后走向分裂呢? 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也时有表现。例如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期间,在一些协定谈判中,关于中长铁路,苏方坚持中苏双方轮流任铁路局长,不同意我方提出的由中方任铁路局长的建议;苏方提出,苏联专家在中国犯错误由苏方审理和处理;在苏方要求下,兴办起几个以苏联为主的中苏合营企业;斯大林还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居留;等等。这些都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表现。赫鲁晓夫上台后,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

第一,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来函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由于苏方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坚持不同意电台主权归中国,结果没有达成协议。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后来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各国共产党会议上,竟然指责中国共产党说:连一个电台都达不成协议,还算是共产党啊!在他心目中,只要是共产党,就应该牺牲民族国家利益,服从于苏联需要。第二,1958年7月,在我方提出希望在原子潜艇建设方面取得苏方援助之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苏共中央委托,向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同舰队。说苏联的自然条件不能发挥舰队的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长,条件很好。毛主席拒绝了这个要求,认为提出搞共同舰队就是要控制中国。赫鲁晓夫于7月底来华,同毛主席会谈,当面否认,说从来没有过共同舰队想法的影子,只是共同研究舰队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尤金传达错了,造成了误会。后来毛主席在同外宾谈话中,不止一次提到,同苏联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第三,在对美国的政策上,也是只考虑苏联一方的利益,而置中国利益于不顾。例如,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归来途经中国,举行中苏会谈时,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第四,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第五,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党员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

中苏关系

课本所学和资料的查阅以及视频录像的学习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作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中苏关系史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的曲折史:从50年代的“蜜”,到60年代的“争”,再到70年代的“斗”,最后过渡到80年代的:“缓”,直至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的=并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新格局。中苏一路凯歌,一路奋进,为了各自本国也为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纵观中苏关系,唯有中苏关系之破裂无论对于中国还是苏联都是非同小可的,下面我将对于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阐述我自己的看法: 1.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如他们在处理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平等原则,粗暴干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古领导人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突出的例子。 2.意识形态的分歧 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上产生了一系列分歧。从表面上看,尽管中苏关系的恶化是由意识形态争论开始的,但意识形态分歧并不是导致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即使在意识形态论战进入高潮的情况下,在中共先后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时候,意识形态因素也未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决定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意识形态分歧对加剧中苏关系的恶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国家利益的冲突 即使在中苏关系最好的几年里,双方的国家利益也是有差别和矛盾的,但中苏双方基本上都能从大局着眼,以维护大局,即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重,求同存异,而不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避免因为局部性的矛盾而影响大局的事情发生。然而,从1958年春夏开始,中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和争执越来越多,而且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而且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造成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致使冲突不仅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连缓和一下也难以实现,从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讲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不得不提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苏关系破裂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客观上是必然的,对中国来讲是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 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但在这一阶段,双方在报刊上都尽量避免指名道姓地攻击对方。中国方面往往是借攻击南斯拉夫和铁托而影射苏联和赫鲁晓夫;苏联方面往往是借攻击阿尔巴尼亚和霍查而暗指中国和毛泽东。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这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 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在世界范围内,双方围绕着越南问题,美国问题,印巴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进行了对抗和斗争。 第四个阶段,是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到1965年3月“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是中苏两党关系的彻底破裂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召开不召开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以及召开会议的日期和参加会议的成员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19个共产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综述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综述 摘要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等等。其中,许多文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苏关系破裂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很快于1950 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中苏同盟关系。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中苏两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开始寻找导致这两个友好兄弟盟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全面。本文就我国学者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意识形态分歧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相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友好同盟互助关系。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在围绕如何评价斯大林、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如何认识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这场争论不仅没有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孙其明认为,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苏共二十大以后两年多时间里,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并没有损害双方的关系,但从1958年夏天起,中苏关系还是开始发生逆转,逐渐恶化了。中苏关系的恶化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意识形态分歧,但也不可否认,意识形态分歧对加剧中苏关系的恶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58年夏天之后意识形态分歧之所以开始损害中苏关系,是因为中苏之间出现了其他新的争执,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一步扩大,并和其他争执交织在一起,而双方对分歧和争执又采取了错误的态度。 王珍愚认为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分歧和争论,而双方又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分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决定性原因。中苏之间的分歧首先是由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引起的。两党在如何评价和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之后在和平过渡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起初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只反映在一部分问题上,后来逐步发展,两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形成了尖锐对立。这些问题本来都可以讨论,应当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然而,双方都强调自己的观点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对方则是反马克思主义,必须彻底批判和清算等等。到了最后,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还发展到对对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指名攻击,并号召对方的人民起来推翻自己的领导人。以上事实充分表明,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争论,双方在争论中固执己见、毫不妥协的态度,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决定性原因。 时映梅也认为意识形态的分歧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中苏两党和两国在斯大林问题上的分歧,标志着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成为中苏关系史上第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不久之后,中苏两党和两国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外政策上的分歧,导致中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时映梅在文章中提到苏联领导人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持反对意见,而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提出的“和平过渡”道路也心怀不满等等。中苏双方就各自在对外对内政策上的分歧展开论战,然而论战并没有缓和中苏双方的关系,反而使得中苏两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 亲热

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亲热-冷战-热战-回暖 发布时间:2011-08-28 09:14 作者:李景贤/口述,黄薇/整理 回想中苏关系那噩梦般的一二十年,我常问自己: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两大民族,怎么会干出此等荒唐之事,而且还不是一件两件,时间跨度又大,并非一年两年!痛定思痛,深感中俄两个伟大民族,只有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以邻相依,才能扫此荒唐,不让那段不幸历史再次重演。 从新中国1949年成立到苏联1991年解体,中苏关系历经42年零86天。钱其琛外长曾把这段历史概括为“四个十年”:十年友好、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十年对话。在中国驻苏联(俄罗斯)大使馆工作长达12年之久的李景贤,更愿意改用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说法:十年“亲热”、十年“冷战”、十年“热战”、十年“回暖”。 十年“亲热”:领袖互访 从1949年到1959年这第一个十年,用“亲热”二字形容中苏关系并不夸张。1949年10月2日,苏联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天,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函周恩来外长,宣布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0月6日,毛泽东主席任命王稼祥同志为新中国首任驻苏联特命全权大使。12月16日,他乘火车抵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并为斯大林70岁生日祝寿。 我高考填志愿时,第一个是北京俄语学院,那是1956年,苏联很吃香,“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等口号满天飞,当时我好想去苏联留学;第二个是北大中文系。结果让俄语学院录取了。1960年秋,我以“全优”(全都是“5”分)毕业。当年,外交部派人去学校选人入俄语翻译班第三期,我被选上,在校培训,为期四年。 1957年4-5月份,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对我国进行了长达25天的国事访问,这是间隔7年后,对毛主席访苏的回访。4月15日,伏罗希洛夫在毛主席陪同下,乘敞篷车缓缓驶向中南海,沿途受到了几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我们外语学院(此时俄语学院已与北京外语学院合并)的学生们也去欢迎伏老,队伍排在北京饭店前面。毛主席陪伏老坐敞篷车经过北京饭店时,我们这帮学生看得真真切切,车队开过后,仍兴奋不已,久久留在原地不肯离去。 十年“冷战”:毛泽东发表“九评” 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要与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毛泽东将赫此举视作要控制中国之图谋,坚决加以抵制。此后,中苏两党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决定召回全部1390名在华专家,停止供应中国急需的若干重要设备,停止向中国提供贷款。苏联专家在撤退时,带走了所有的图纸和资料,使中国大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陷于停滞状态,造成了很大损失。从1960年到1968年,在将近10年时间里,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渐渐变得冰冷起来。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共产党反目成仇,相互“口诛笔伐”,批判的火力越来越猛。 我在北京外语学院赶上了中苏“大论战”。毛主席指示要发表十篇文章,名为“批修”,

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作这样一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战后期,美苏两国就显露出了分庭抗礼的趋势,至战后原先的同盟已经破裂,美苏作为冷战中两大阵营的核心,更是对抗的非常激烈,都把对方视为死敌,随着两国国力的变化和采取策略的不同,互有优劣。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中美两国也是二战的同盟国,但那个时候美国打交道的重要是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又带领所谓联合国军入侵朝鲜,阻挠我们解放台湾,当时我们为了赢得苏联的支持,一边倒的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可以说中美也是势不两立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苏关系破裂,我们在北方有了巨大的安全压力,同时70年代苏联全球扩张,美国势力收缩,需要和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加上越战的不利,希望能够迅速从越南撤走。2国利益一致,所以邦交正常化就成为了可能。自中美建交到80年代末,两国关系都是比较平稳的,各领域交往也开展的很好,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中美矛盾体现出来。一直到今天,2国总体关系平稳,偶有摩擦 中苏关系可以说是先好后坏。建国初期苏联给我们巨大的帮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苏联的帮助一般都有政治条件,加上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以及干涉中国内政的作法,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中苏破裂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对抗了几十年,后来更是边境陈兵百万大有开战的架势,还支持越南挑起中越边境战争。可以说美国是头号敌人,苏联就是第二。8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谋求改善对华关系,中方也有这样的意愿,但人算不如天算,苏联解体了,我们北方巨大的压力消失了,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条约,义务等。我国同俄罗斯关系还可以。

中苏恶化

第一阶段: 50 年代中期 -60 年代初基本特征:美苏之间既紧张又缓和,战略优势在美方中美关系:美敌视中国美对外政策:和平政策美苏争霸第二阶段: 60 年代后期 -70 年代末基本特征:苏攻美守中美关系:美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美对外政策:尼克松主义第三阶段: 80 年代基本特征:美攻苏守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对外政策: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第四阶段: 90 年代以后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苏关系 40 年变迁 1、 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友好结盟 1949 年 10 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正式宣布予以外交承认。中国实行向社会主义“一边倒”政策。 1949 年 12 月至 1950 年2月,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除了为斯大林祝寿外,双方签署了为期 30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 20 世纪 60 年代,两国关系恶化双方的矛盾开始于 1950 年代,在 1969 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 1980 年代 1960 年苏联撤走专家。随着两国关系恶化,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苏联在边境地区大量增兵,并派军队进驻蒙古,直接威胁我国安全。 1969 年,先后发生了中苏边境黑龙江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事件。 3、 20 世纪 70 年代,这是一个转折时期,形势变化十分微妙 1973 年,毛主席提出“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横线,联合起来对付“北极熊”。 4、 20 世纪 80 年代,双方都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改善 1982 年 10 月,中苏双方在北京开始进行两国政府特使的政治磋商,一谈就是6年。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 1986 年7月 28 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 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苏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这是苏方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苏联在蒙古和中苏边境驻扎重兵;②、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③、苏联出兵侵略阿富汗。)问题上作出实际松动,正式确认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河的原则,也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历次讲话中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中苏恶化 1958 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 1958 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5、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1993 年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 1996 年中国、俄国、以及几个其他的前苏联共和国组成上海合作组织 2005 年中俄举行第一次合作军事演习。 2008 年 10 月 14 日,俄罗斯将半个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新航路开辟后 15 、 16 世纪——17 世纪——18 世纪中叶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 1814 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一战后凡尔赛 1919——华盛顿体系 1921 欧洲——美洲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7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削弱、多极化趋势加强——欧共体 1967 、日本、美国、中国、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苏联 90 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美、日、欧盟、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认识: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 * 美国的外交政策 19 世纪初 1823 年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美洲是美国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门户开放、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武力经济控制?门罗主义——1823 年,美国为称霸拉美而推行的外交政策,宣称“美洲事务是美洲的人的事务”。泛美主义——拉丁美洲各国团结争取民族独立、抵抗欧洲殖民国家侵略的政治主张和运动。美国出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就把泛美团结的口号和门罗主义结合起来,建立起美国领导下的泛美组织。→一战前、后中立、金元外交→二战前中立法→二战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全球霸权政策→50—90 年代美苏争霸→90 年代后单边主义倾向大棒政策——美西战争后,美国为称霸西半球而提出的以武力作为外交后盾的外交政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金元外交——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与“大棒政策”并用。

近代以来中俄两国关系考

近代以来中俄关系考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研究历史不仅让人知识更加渊博,更能培养忧患意识,中俄两国作为几百年的邻居,其关系错综复杂,难以一言蔽之。 中国史学界划分近现代的标准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其实早在十七世纪,中俄两国就已开始碰撞。早在清军入关前,俄国人就已入侵黑龙江流域。1657年,沙俄侵占尼布楚、雅克萨地区。而中俄在1685-1689几年内打打停停,中国虽取得各战役胜利,但难以长期占据各城市,此情景与今日南海争端颇似。直至1689年在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后,清政府方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此条约总体来说差强人意,中方在战争胜利和占据道理的情况,仍然做出让步,但《尼布楚条约》能保得中俄边境百余年宁静,亦有所得也。 在近代世纪到来之前,俄国侵占在中国的野心从未停止,对沙俄来说,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之沙俄并未全盛,而中国处于回光返照期,亦是中国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时期。清圣祖的“武功”达到了巅峰地步。当时的中国尚能保住自己的疆土,仍能对沙俄作有力的反击。 步入近代,俄国人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役中,俄国人作为帮凶却攫取最大的利益,俄国通过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及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共侵占中

国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书中是这样叙述中俄《瑷珲条约》的:“俄国人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手中得到一块相当于法德领土之和的土地和一条像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此时的清政府已不暇自顾,不复康熙朝的傲气,英法掠夺圆明园后盘踞北京,清廷请俄国人居中调停,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给正打算分一杯羹的俄国人趁火打劫的机会,于是中俄《北京条约》就屈辱的签订了。此时的中国犹如一位家财万贯的老财主,愚昧无知而且缺乏保护自己的力量,任由坚船利炮的列强宰割、蚕食。而俄国无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威胁。 中国历史在新中国成立时翻开崭新的一页,但此时新中国还内忧外患交加,西方对新诞生的国家保持警惕。平心而论,此时的苏联确实对中国有所帮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苏两国是结盟关系。苏联不仅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而且又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些许经验,更是对中国进行技术援助。但对国家而言任何援助都是有一定代价的,新中国在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彻底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但此时的苏联并未表现出“老大哥”的情怀,不仅不提其在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的领土,也对其曾暗中策动外蒙古独立一事矢口否认。但当时中国国立弱小,此时投靠苏联亦是无奈之举。这是中国的无奈,亦是其悲哀。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同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迎来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