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老舍《四世同堂》中市民形象的刻画

浅析老舍《四世同堂》中市民形象的刻画

浅析老舍《四世同堂》中市民形象的刻画

【摘要】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老舍先生以其善于描写市民生活,塑造他们的形象的突出成就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四世同堂》所提供的市民画面及所塑造的市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却更为开阔、丰富、深刻的多。通过创造这些广泛的市民形象及描写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环境,更集中、鲜明地揭示了那个充满血与泪、铁与火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的市民社会阶层的生活画面。

【关键词】《四世同堂》塑造多层次市民形象

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反映这一社会阶层生活的作品,古典文学中有,近现代文学中更为多见。老舍先生不是表现市民社会生活的唯一作家,但就其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看,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超越得过。老舍先生正是以其善于描写市民生活、创造他们的形象的突出成就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的。而在他的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四世同堂》可说是很有特色、很有代表性的。

1 《四世同堂》描写市民生活的画面更集中、更广阔

老舍早期的作品,多数是以一、二个人物为中心,再辅以几个次要人物展开故事,表现主题的。综合他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一幅五光十色的市民生活的画面,而如果单读他的一部作品,却多半只能熟悉少数几个人物,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些侧面。《四世同堂》所提供给我们的画面却开阔、丰富得多。它以沦陷的北平市民聚居的一条小胡同作基点展开描写,笔端所及不但是小羊圈居民的各家各户,而且把读者带到了北京的街头、广场、戏院、古庙、学校、大使馆、日伪机关、监狱、商店、旅馆、妓院、刑场、公园,以至城郊、乡村……人们几乎可以看到那个充满血与泪、铁与火的时代里,广大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灵魂的一切方面,从这方面看,《四世同堂》简直称得上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市民社会层的一部百科全书。

2 《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刻划更深刻

《四世同堂》描写了一百几十个人物,其中重要人物也有三、四十人。如果按人物族系来分,作品主要写了祁、冠两家,穿插有钱家,和几个杂院。就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来看,真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包,若就其经济状况,或者说就其各自在市民群中所处的不同层次看,大体上可包括在两个形象系列中:一类是家中有米下锅的小康人家,如祁家、钱家等,他们多半是小业主,或是有固定收入的职业,如教员、司机、科员等。这部分人因受封建传统的熏陶以及小康经济地位的影响,多数因循守旧,总希望“天不变道亦不变”,

守着不多的祖业,生生死死地苟活下去,绝不有非分之想;另一类人则主要是城镇的流氓无产者,连小商也够不上的个体摊贩、个体劳动者,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靠出卖力气或从事被认为是最下贱的职业(如唱戏、剃头等),以挣碗饭吃,小羊圈胡同四、六、七号大杂院的人多属这一类。

2.1 旧派市民阶层的市民形象。在老舍先生所创造的庞大的市民形象系列中,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是老一辈的旧派市民形象,《四世同堂》祁老人的性格尤为丰满深刻,显得光彩照人。祁老人是祁家的老太爷。时代已经大大进步了,但他的脑筋还留在半个世纪以前。他风烛残年,顽固地按照旧法规维持着全家族的生活。他足不出户,所见狭窄,偏又自信一切正确。甚至还自作聪明地认为,此次日本侵略中国,是因为“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说不定这回看上了芦沟桥”“桥上的狮子”。他的社会地位本也不高,可是传统观念的偏见,又使他瞧不起大杂院的人家,把小羊圈的居民划分了贵贱等级。什么国家、民族,在他心里是一片空白。从这些描写里,我们看到了老舍先生对这类人物一贯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当然,老舍先生也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去描写祁老人的。祁老人晚年毕竟生活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刀光血影之中,虽然他希望平平安安地沿着已往的生活轨道安排全家的生活,但日寇却偏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于是,在这温厚善良的老者心里种下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的孙子瑞丰当了汉奸,这为家法所难容,老人愤怒地让孙子跪下接受惩罚;就是这样一个守旧思想十分严重的老人,在作品结束时,也表现出了新的硬朗朗的性格素质。祁老人比作者早期塑造的其他老一辈市民形象有了更鲜明的时代感,因而也显得更深刻些。

2.2 较正派的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形象。如果说,老舍先生早期作品中一个不小的弱点是人物缺少与他所处的时代的紧密联系,那么,不再孤立静止地去写人物的遭遇,把人物与时代联系起来,让他们在大时代的基本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性格,则是《四世同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不妨仍用瑞宣的形象刻划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作为祁家最有德行和学识的瑞宣,其性格成长的每一步,都伴和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节拍。“七·七”事变后,家乡北平被日寇占领,瑞宣内心充满了矛盾:是“尽忠”还是“尽孝”?这种矛盾使他“象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就是带着这种矛盾开始了亡国奴的生活。“八·一三”上海抗战,曾使沦陷的北平为之一振,瑞宣也兴奋起来,但到南京陷落时,他的心里又变成一片黑暗。抗战一年,他听到了继续抗战的广播,眼睛又亮了,确认中国不会亡,并更深地谴责自己的无作为。此后,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北平的日军、汉奸发疯似地狂欢,瑞宣内心感到的却是难忍的痛苦。不久,他被捕入狱,在监狱里受到更严酷的考验,终于觉悟到,再这样的“偷生”就等于死亡,“把所有的血都流净也比被征服强”。于是他开始投入抗日斗争;与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钱默吟再次被捕,他便毅然接编了抗日地下刊物,成为一名抗日积极分子。由瑞宣性格的矛盾和成长看,这一形象渗透了时代的色彩,时代给了他痛苦,时代给了他考验,时代也推动了他的成长。

2.3 处于市民社会最底层的市民形象。《四世同堂》刻划市民形象的深刻性,还表现在老舍先生在描写处于市民社会最低层的市民形象时,不再仅仅把笔尖集中于写他们的悲观失望,塑造那种“绝望型”的人物,而是积极从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提出社会命题,并努力探索一条改变他们苦难悲惨命运所应走的道路了。《四世同堂》中,作品不仅歌颂了“最低贱”者的品质,表彰了他们反抗的义烈行为(如车夫小崔拒绝给汉奸拉车,剃头匠孙七临遭活埋仍痛斥汉奸),还进一步写了这一阶层人物的成长,写了他们毅然加入抗日行列的行为(例如程长顺的觉悟,栅匠刘师傅的出走)。

总之,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从激烈的民族矛盾斗争中描写市民形象,批判他们的市民意识,展示他们的性格成长,探索他们应走的正确道路,使《四世同堂》对市民生活的描写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老舍.<四世同堂>序.文艺戏剧出版社,2000

3美国文坛对老舍及其<四世同堂>的评论.选《文学研究产参考》,1986;1

4曾广灿.老舍研究纵览,选《文学研究产参考》,1986;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