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及其持续性资料汇总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现状、原因及其适时调整

陈柳钦

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现状从1971 年开始, 美国结束了长达83 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局面, 除1973 年、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 由此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1980年以来, 按官方公布的数据, 平均每年有1000 亿美元左右的经常账户逆差。1981 年- 1987 年和1991年- 2000 年为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1987 年- 1991 年经常账户逆差有所减少。从1992 年开始至今, 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已持续15 年呈逆差状态, 特别是在2000 年后增速加快, 2001 年- 2006 年间经常账户逆差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36% 。美国自1992 年开始再次出现经常账户逆差以来, 逆差从1992 年的50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04 年的6681亿美元, 占GDP 的比重也从0.8%上涨到了5.7%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5 年,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为8049.5 亿美元,占GDP 的比重为6.4% 。2006 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达到8567.55 亿美元, 占GDP 的比重为6.5% , 这意味着美国吸收了世界约75% 的总顺

差; 同时, 净对外债务已累积至25396.26 亿美元, 占当年GDP 的

19.25%。就目前局势判断,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并无根本性的扭转。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呈扩大趋势。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迅速扩张, 无可争议的成为世界市场上最主要的赤字国。

二、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

1.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 Martin Felds tein, 1993) 曾经认为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重要原因。这是典型的主流经济学思路, 认为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 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 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 从而产生了经常账户逆差。麦金农也认为,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重要原因。当然, 财政赤字并不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唯一原因。不过, 也应该看到, 在一定条件下( 或者说,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确实会通过美元汇率对经常账户逆差产生影响。克林顿执政时期, 美国扭转了前几任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 2000 年甚至创造了2546 亿美元的财政盈余。然而, 小布什2001年执政以后, 对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美国的财政赤字逐步增大, 2002 年其财政赤字已占GDP 的4% , 高出同期欧元区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例1.4% , 并在随后几年中延续了高于欧元区的趋势。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一直都面临巨额赤字, 其中2004 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4130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 美国政府近年支出大幅增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反恐、减税等措施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另一大负担源于社保改革开销巨大, 美国“婴儿潮”时期所诞生的大批公民已经进入生命的黄昏期,养老金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财政义务。在2007 年10 月- 12 月,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比上年同期增加25 .6% , 为1538 亿美元。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政府税收增幅在2008年会有所下降, 但战争开支仍将继续扩大, 因此美国政府2008 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增加。美国财政部于3月12 日公布, 美国政府2 月份财政赤字为1755.6 亿美元, 创下历史单月赤字最高纪录。至此, 在2007 年10 月1 日开始的2008 财政年度的头5 个月里, 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比上财年同期增加62% 。在2008财年前5 个月内, 美国财政赤字额达2633 亿美元。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约为1.23 万亿美元, 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但即便社保医疗开支方面有所节省, 布什创纪录的政府预算仍将使今明两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大幅攀升。白宫此前预计, 2008 财年美国政府赤字将达到4100 亿美元,2009 财年将为4070 亿美元。对于外界就高赤字问题提出的强烈批评, 布什政府表示, 到2012 年可望消除政府财政赤字并恢复盈余。

2.美国储蓄过低。储蓄不足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宏观经济根源。从宏观经济层面看, 经常账户逆差是资本账户顺差的另一种表现。美

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 根源在于美国向消费型社会蜕变的进程加

快, 导致国内储蓄日益不足, 从而不得不从国外输入巨额资本, 以弥补国内储蓄与国内总投资之间的缺口。美国不仅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而且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 这也使得私人更倾向于积极消费, 储蓄水平较低。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更远远低于东亚国家。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美国消费率长期稳定在61% - 63% 的水平, 这一比例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上升, 2004 年达到70% ,2005 年达到72% 。与此相对应, 美国的储蓄率近年一直急剧下降, 可用三个指标来说明:

(1) 国民净储蓄率,

这是一个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后反映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总体储蓄状况的指标。1965 年, 国民净储蓄率曾达12.4% , 但从那以后一直下降, 1994 年美国国民净储蓄率为14% - 15% , 2001 年后一直徘徊在1.5% , 2005 年达到了0.8% 。

(2)个人储蓄率,

1995 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4% - 5% 左右, 1999 年开始大幅下降, 2004 年下降为0.2% , 2005 年降至负数, 至今仍为负数。(3)储蓄占GDP 的比重, 1990 年- 1999 年这一比重的平均值为16.3% , 2000 年- 2002 年的平均值为16.2% , 2003年为13.5% , 2004 年为13.7%(仅为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从1990 年到2004 年美国储蓄占GDP比重的变动率为- 2.8% 。储蓄率呈负数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 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 这一问题所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在最近几年快

速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 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逆差。

3.美元特权。

所谓美元特权, 笔者把它界定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长期居于中心货币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使美国能获得别国无法获得的利益和权利, 并使得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依

赖。美元的这种特权始于1944 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建立了美元- 黄金本位制,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赋予了美元中心货币地位, 美元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最主要来源。美元特权使美国向世界直接发行和供给美元, 放任经常账户巨额逆差而不受外汇储备短缺的制约, 美元特权使美国在世界拥有极高的信用,推动经常账户逆差和软约束借贷的膨胀而不受金融危机威胁, 美元特权使追求美元储备的国家依靠经常账户顺差和过度储蓄来摆脱不利处境, 从需求方面拉动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走高。美元特权在全球的发展支撑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并不断扩大, 使美国没有因为巨额经常账户逆差导致外汇储备短缺, 从而遭受债务危机或货币危机的威胁, 反而利用经常账户逆差获得了国内高消费所需的大量物质产品,弥补了国内巨大的储蓄缺口。美元特权通过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与别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来实现特权收益和扩张美元势力。美元特权是美国长期持有经常账户逆差的根本原因, 而美元特权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经济霸权的结果。

4.新兴经济体的汇率选择。

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工具, 在考察造成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时,汇率无疑应该成为其首选因素。当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汇率因素只适用于分析短期经常账户逆差问题。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集中在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自1997 年以来中国采取人民币实际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30% 左右, 对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近几年超过2000 亿美元, 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25% 左右; 而其他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后汇率也纷纷将本币与美元挂钩, 并选择了大量外汇储备支持下的较低汇率

水平。作为新兴经济体, 此举是要通过保持出口货物的价格优势, 来维持较快增长速度, 并以此获得大量美元, 并通过购买美国长期国库券, 降低美国国内利率来维持美元汇率, 进而保证美国消费者持续购买亚洲商品。如此循环将会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增大。2002 年- 2004 年, 国际外汇市场曾出现了针对美国经常账户巨额逆差的调整, 美元大幅贬值。这本应成为美国减少贸易赤字的机会, 但是, 由于不少亚洲国家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美元没有能够对亚洲货币分贬值, 美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也没能相应减少。2002 年- 2004 年期间, 美元对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货币贬值度均在9% 以内, 这些经济体通过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使本国货币

对美元不能过度升值, 而且对美出口的美元价格提高幅度较小。尽管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大幅贬值,但大部分经常账户逆差来源国因为

存在汇率制度刚性而使双边汇率调整不足。上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

家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57% 左右, 美元对上述经济体汇率调整不

足以改善其经常账户逆差。

5.全球储蓄过剩。

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巨额经常账户逆差的一大诱因。长期以来, 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流入最大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国经济与国际资本流动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所以,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还应该结合全球背景考察。美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Ben Bernanke , 2005) 提出了全球储蓄过剩的新观点。不仅

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发达国家, 如日本和德国, 而且在新兴国家, 如中国和印度, 都存在储蓄过剩的问题。该观点认为, 全球储蓄过剩压低了美国的利率, 使得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扩大, 消费者愿意花费更多的钱。伯南克并不否认美国的储蓄低和财政赤字对贸易逆差的影响, 但他认为, 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是“美国制造”的, 而是全球储蓄过剩的结果。伯南克认为, 全球储蓄过剩, 导致全球资本为寻求利益而流入, 又导致了美国的储蓄下降, 因为美国被世界视为全球投资最理想的地方。外国资本的输入既满足了美国的投资需要, 又导致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由贸易逆差引起的经常账户逆差。全球储蓄过剩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日本和欧洲。这些地区的工人在退休前必须增加退休储备金以养老, 投资是未来增加收入的最好办法, 但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缓慢增长的国内缺乏投资

机会。因此使这些国内投资预期回报率偏低, 导致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增高, 最终使经常项目出现了盈余。在投资机会缺乏的情况下, 这些国家选择了将这些经常项目盈余贷向国外, 其中包括美国。同时, 发展中国家由于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吸引外资的能力大为减弱, 使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由以前的资金借入国转变成为资金贷出国, 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量的储蓄, 原则上可以流向任何发达国家。然而, 一方面由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本身面临储蓄相对过剩(内需不足)的难题, 另一方面也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和

流动性, 以及美元作为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独特性,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量的储蓄主要流入了美国资本市场。由于美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成熟的金融市场使其成为理想的投资目标, 并且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主导货币, 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出资

金的很大一部分直接转变为美元资产, 如美国的国库券, 这就使得美国受到全球储蓄过剩的影响特别大, 进而成为美国的巨额经常账

户逆差的诱因之一。6.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美国自2000 年以后大致保持3% 的年均经济增长率。2004 年美国经济增长加速, 达4.4% , 高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该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为2.4% , 日本为3.5% 。美国在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主要贸

易伙伴国的情况下, 出口需求就不如进口需求, 经常账户逆差则随之加大。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美元资产回报率的提高、资本的流入并对美元产生支撑, 而且对未来更高收益率的预期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投资和商品的需求, 并最终支持了股价的上扬和收入的增长。而近年来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日本和欧元区) 在保持经常项目连续盈余的同时, 经济却增长缓慢。另外, 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20 世纪90 年代后半期的金融危机后, 其投资率已经下降, GDP 的增长也出现

了放缓的迹象, 加之储蓄率依然偏高, 使得国内消费需求下降, 使这些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持汇率竞争力以促进出口从而带动

经济增长的策略, 这些因素也都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增加了。

三、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需要适时调整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 美国需要存在一个适度的经常账户逆差。因为美元是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

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美元增量作为媒介和储备, 这个增量通常是其他国家通过对美的贸易顺差来实现的, 并同时表现为美国贸

易逆差。问题是边界的圈定。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世界对美元的信心问题, 美元就会贬值。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限度, 取决于全世界是否继续接受美元为储备货币。近年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无论是绝对值, 还是相对于GDP 的比重都在迅速扩大。作为一个“大国经济”, 美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逆差反映了全球储蓄结构失衡。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目前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时候了。一方面, 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美国作为世界超强的经济大国, 其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进口市

场, 如果美国运用激进的措施来对经济失衡进行调整, 美国就必须大量减少财政赤字, 大幅提高利率。这样美国的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肯定会大幅下降, 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减缓。国内经济增长放缓, 需求下降, 进口贸易必然会减少, 势必影响到一些出口国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受到挑战, 全球金融市场面临风险。美元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有70%- 80% 是美元资产。据统计, 世界65个主要国家的央行拥有1.7 万亿美元的国外资产,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

80% 的融资来自于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如果美元持续走软, 使得拥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中央银行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损失。美元疲软的走势,使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地位受到挑战, 如果各国中央银行对美元失去信心, 大量抛售美元资产, 不仅使得美国经常项目的赤字无法通过国债融资予以弥补, 而且还会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 跟随抛售美元, 将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在经常账户逆差的调整背后,是逆差国和顺差国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博弈。不同的调整方式不仅对各国的贸易收支产生影响, 更对各国的对外资产价值、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通过谈判来获得利益是各国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历史上, 美国一度试图转嫁经常赤字调整的责任, 而这一次也不例外。事实上, 美国经济是一个内向型需求经济, 国内政策考虑内部均衡多于考虑外部均衡。因此, 即使经常账户发生巨额逆差, 美国很少愿意改变国内宏观政策, 而是一味地要求顺差国家升值本币或采取扩张性政策来促进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调整。调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最根本的解决出路在于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当然, 国际货币体制改革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因此, 当务之急是如何缓解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快速上升趋势。因此, 美国应该逐步调整国内的一些政策。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

借鉴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增加,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本文在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目前对赤字的调整措施,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关键词:经常账户赤字调整人民币升值单边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现状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最初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出现了轻微的经常项目逆差,仅占GDP大约0.2%左右。在以后的二十年间,美国经常项目波动剧烈,有正有负,但至1991年又基本接近平衡。1991年以后,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几乎逐年持续走高,除了在2001年比2000年略有减少外,其余年份都在增加。2001年占GDP的比重尚不足4%;2004年越过5%大关,约6484亿美元;2005年更是超过GDP的6%,达7551亿美元。

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主要源于货物贸易逆差,而美国服务的大量出口使得服务贸易呈现顺差。2005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达到8279亿美元,比2004年的7067亿美元增加17.2%;服务贸易顺差728亿美元,比2004年的583亿美元增长了24.87%。

从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来源的国家和地区结构看,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分布最多的国家依次是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墨西哥,其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约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4,2005年为2180亿美元,占美国总货物逆差的26.3%。增速最快的国家依次为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从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来源的主要货物分布上看,2006年美国在石油上的逆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达到1538.04亿美元;在交通工具上的逆差额为844.10亿美元;在自动化处理和办公设备、服装和电视机与录像机上的逆差都超过400亿美元

美国对贸易赤字的调整

对美国而言,由于经济增长较快且投资回报率较高,经常项目出现一定的逆差,如占GDP的比值在2%-4%左右并通过净国际资本的流入为其融资是合适的,但高达GDP比重6%的逆差是危险和难以持续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为回复到温和的赤字水平,目前美国采取的主要调整策略为:

(一)美元贬值和施压人民币升值

在巨额贸易赤字持续不降的情况下,从2000年到2004年,美元对欧元、英镑、日元分别贬值62.0%、34.2%和6.9%,在2004年末,美元还出现了加速下跌的走势。同时,全面反映一揽子美元汇率的美元指数也从119.07下降到81.274,下跌幅度达到45.7%。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仅通过美元贬值降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到占GDP2%-3%的温和水平,美元需要比2002年提高点贬值30%。OECD(2004)的研究也表明,为了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美元汇率按贸易加权需贬值22.5%。Maurice Obstfeld和Kenneth Rogoff (2004)估计:要想迅速地恢复美国的外部贸易均衡,贸易加权的美元需要贬值50%甚至更多。

在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的同时,美国政界也一再鼓吹人民币升值。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对华贸易逆差数据,2002年为1030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近1240亿美元;2004年进一步上升为1758亿美元;而2005年又增加24%,达218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为缓解迅速增加的对华贸易逆差,自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为借口,一波接一波地施压人民币升值。在最新一轮施压人民币升值中,美国威胁要对进口的中国产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要求中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6个月内)以规定的幅度(至少10%)

来调整人民币汇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2005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开始采用一篮子参考货币汇率,并规定人民币兑美元实现浮动,每日波动不得超过0.3%。此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频繁波动、逐渐升值,到2007年10月,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4867元,一举突破7.5元关口,创下汇率改革以来的又一个新高。

(二)对中国实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随着贸易赤字持续攀升,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频频抬头。美国政府无视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于美国违背比较优势、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而不断制造贸易摩擦,对中国输美商品设置贸易壁垒。

为限制中国输美产品的进口,美国随意动用各种法律法规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如337条款,规定进口行为如存在不正当竞争,且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可根据美国国内企业的申请进行调查。201条款规定美国产业因进口增加而遭受严重损害时可以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进口救济,2001年6月,在这一条款支持下,应美国钢铁产业要求,美国启动对钢铁进口的调查,其后决定对10个进口钢材品种征收8%-30%的关税,在遭到各国一致反对和世贸组织裁决其违反世贸规则的条件下,美国才最终撤消了201钢铁保障措施。301条款则授权美国总统可对有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贸易伙伴国采取贸易报复的权利。1988年,美国国会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特别301条款”,针对那些没有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国家可以采取直接贸易报复。2005年4月,美国发布的知识产权“特别301评估报告”再次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意味着美国将继续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保持高压。

(三)提高美元利息率

美国为了保持经济繁荣、避免经济衰退,不断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9.11之后,因担心科技股泡沫破灭和恐怖袭击可能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中央银行持续降息,到2004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1.0%,短期利率降至1.25%。后来在通货膨胀明显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引起经济过热的忧虑及超低利率负面影响增大等因素迫使下,美联储开始了新一轮的加息。自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已经连续13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4.25%,超过2.25%的欧元利率和0.01%的日元利率,美元与非美元主要货币的利差由负转正,且不断扩大。利差优势有利于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增强美国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能力,扩大资本账户的规模,从而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

可以看出,美国把贸易调整的“大棒”主要挥向中国和其他国家,而非从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做起,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赤字问题。

美国贸易赤字调整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理论上讲,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会引起我国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增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出口不降反增。从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初看(见表1),2005年下半年我国的单月贸易顺差都比2004年同期要高,全年累计贸易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2001-2004年四年累计贸易顺差的总和。但美元贬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首先,美元贬值加剧我国出口产品量增价跌的趋势,从而进一步恶化我国贸易条件。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了“丰收贫困”,并对日本形成收入转移,使日本每年节约外汇1.9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0.4%。其次,美元贬值使我国进口价格上升,增添了“大进大出”贸易的运行费用,也增加了我国建设战略资源储备的难度,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再次,西方国家以汇率问题为借口,对我国制造贸易摩擦,使我国应对摩擦从商品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应对任务更加艰巨。最后,贸易结构升级的动力减弱。从长远来看,强势货币有利于提高出口部门的经济效

率,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

(二)美国单边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的商品采取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出口负担,给部分出口企业带来了困难。

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额。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抑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在反倾销案中对我国商品征极高的反倾销税,可能导致我国一些产品永远地离开美国市场。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我国部分输美产品的出口将更为困

美国巨额赤字是经济持续复苏的陷阱?

深圳大学登峰

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很火,经济学的名声也很受损。多数经济学家愿意讲金融危机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承认经济学在巨大的金融

危机到来前实际上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公众往往注意的是某某著名经

济学家讲一个问题时的结论是什么,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刚刚去世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经济学的数学化。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界与物理学界有

过一次对话,初衷是经济学界希望能够从物理学借鉴更多的方法论。对话的结果发现,经济学在数学方法上的运用已经与物理学相当。但

事实上,数学特别是最前沿数学成果在经济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的社会科学性质。而所谓社会科学性质的特点在于,人作

为事件的主体和客观,反应机制、过程与程度是不可确定的。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的地方就在于,对一个事件发生后的社会反应只可能用

假设的方法来处理。最典型的就是,假设美国赤字大规模增加后的社会反应是,货币供给增加,并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在现实中,也

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假设,即美国大规模财政赤字刺激了新产业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美国税收增长了,赤字规模逐步减少,出现了没有通

货膨胀的增长。从理论上说,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很显然,是否接受经济学家发表的结论远没有关注经济学家采用了什么假设前提

更为重要。

现在,我们来看看关于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假设。首先,赤字政策有两个含义,一是财政赤字,二是财政赤字往往易引发对外贸易中的

经常项目赤字。这是因为财政赤字使一个国家的花费多于产出。美国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2007年美国财政赤字规模为3590亿美元,2008年达9336亿美元,2009年二季度急剧增加到16741亿美元。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8.15%,2009全年将达到12.5%,是二战以来最高点。2007至2008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在7000亿美元,2009年因

为危机而大幅下降,还会有4000亿美元。其次,是任何赤字最终都会平衡。财政赤字靠借债和未来增加税收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可以

靠资本项目盈余来弥补,在现实中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用手中的美元购买美国资产,诸如股票、债券、银行存单、国库券、房地产

或实业,流出的美元以国外持有美国债权的方式又流回了美国。有据可查的是,2007年美国私人部门资产净流入约2000亿美元,

政府储备资产净流入约4350亿美元,不明资本流入(错误与遗漏)约650亿美元,美国经常性项目赤字就这样被资本项目盈余弥补了。第三,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本身并不必然成为严重的问题,成为问题的是美国能否持续不断地向国外借钱来弥补财政赤字。最近,迪拜

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产生了巨大影响,希腊主权债务评级降级,西班牙主权债务前景由“稳定”下调至“负面”。伯南克在美国国会听证

时曾经说:“除非美国政府对维持长期财政稳定展现极大的承诺,否则我们既没有稳定的金融,也不会有健康的经济成长。”当外国持有美

国的债权大大超过了美国持有的外国债权,美国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时,美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持续扩张会引发美国国内通货膨胀

与美元贬值的担忧一点都不奇怪,但这并不一定是唯一或必然的结果。以下我们换一下分析的假设,来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第一是美国债务扩张不一定构成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丧失。美国的优势在于美国的欠债都是用美元命名的,要还也是用美元还,不像其他债务国要到外汇市场上去兑换美元来还债,这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国际货币优势。一旦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使国外美元持有者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不购买甚至是抛售美国债券,美国资产价格就会下跌,美元就会贬值。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情况是,美元贬值后,美国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经常项目赤字缩小,美元重新升值。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受到根本影响。只要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美国就需要有一个对外提供美元的机制。美国没有逆差,其他国家就没有美元顺差,美元储备的源泉就会枯竭。美国能够持续对世界发债依仗的就是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必须保持逆差,至于顺差国是德国、中国还是孟加拉国,美国没必要过多关心。美元币值波动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地位不变的怪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是“特里芬之谜”。

第二是财政赤字不一定成为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恢复的陷阱。这其实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的逐年累积就构成了政府债务,或者说赤字是流量,债务是存量。美国国债在金融市场上通常被看作无风险资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债是用美元命名的,理论上讲政府可以发行美元货币来偿还债务,这就是债务货币化。有些分析指出,美国大规模发债引起通货膨胀,是美国政府赖账的蓄谋。我不能否定这种看法,只想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因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一定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大规模债务货币化易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累积国债的真实价值减少,政府只能以高收益国债吸引投资者,而高收益国债却增加了发行成本,使新债发行更为困难,因此以通货膨胀来赖账的概率应当会很低。事实上,当财政部长盖特纳借钱时,选择的时机恰恰是全球去库存化,货币流量大幅缩减,通货紧缩威胁严重的时候,实际上美国今年11月份就基本完成了债务货币化。

另一个是财政赤字短期是总需求,是花钱。长期可能是总供给,是挣钱。可以查得到的是,2009年二季度美国经常性政府收入比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减收5063亿美元,其中个人经常税收减少4000亿美元,公司所得税减少约1000多亿美元。除了经济下降期税收随国民收入一起下降的因素外,政府采取财政刺激措施而实施减税政策是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的是,减税不仅是有利于刺激消费。美国的历史经验与中国人的实际感受都一样,合理的结构性减税有利于企业改进技术与加大投资。如果减税有利于催生美国低碳技术革命,我们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十年美国有可能出现类似互联网时代的繁荣呢?

最后我要说的是美国双赤字、大规模发债与全球通货膨胀是否直接有关,这还要看美国财政经济与各国的比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债占GDP的比重由60%上升到80%,预计2012年将超过100%。不过欧元区也好不到哪里去,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约束欧元区成员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国债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为了应对罕见的金融危机而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使几乎所有国家都越过这一“警戒线”。欧元区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由2008年的2%上升到2009年的6%,其中希腊的比重高达12.7%,欧元区国债占GDP比重基本保持在70%左右,其中希腊的比重高达112.6%。相比之下美国财政状况相对稳健,主权债券仍然保持在AAA,欧洲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反而使避险资金回流美国,有利于美国国债融资。上图引自克鲁格曼11月22日在纽约时报发表的博客文章,图中是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和美国20年来的国债占GDP比重,克鲁格曼的意思是说,比利时和意大利作为政治上的弱国都没有被高达100%的国债占GDP比重所摧毁,美国更能做到这一点。

小结

前面我强调在不同的假设下,同一经济现象会有不同的经济结论。以下我尝试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个判断,尽管在一篇短文中对重大问题做预测有很大风险,但仍可以一试。首先,我预言如果中国政府切实能顶住国内外双重压力,用较长时间(30年)完成人民币国际化

和国际储备货币任务,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就会保持相当程度的稳定;第二,欧元区经济很难超过美国,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会使美元保持在波动中缓慢贬值的状态。只要这两种情况发生,全球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不大,两三年后,中美两国经济仍有可能回归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相互依赖模式。

美国真的担心经常账户逆差吗?

G20匹兹堡金融峰会刚刚落幕,西方七国集团又重弹人民币升值老调,虽然略感吃惊,却在意料之中。峰会闭幕当天,笔者发表短文,说会议通过的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政策框架“非常巧妙,暗藏玄机,是美国政府一石多鸟的策略,将为奥巴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披上华丽外衣。”要求人民币升值既是所谓“平衡增长政策”的核心环节,亦是保护主义势力的主要借口,从2005年美国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开始,可以说愈演愈烈。其实,要求人民币升值本身并非美国政府的主要目的。美国政经界精英非常清楚,即使人民币升值100%,对解决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和就业问题也是杯水车薪。以压迫人民币升值为武器,迫使中国在其他方面让步(尤其是金融市场开放),才是美国的主要

意图。

当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绝对不容低估,尤其是美国目前面临空前的“失业危机”。全国失业率已经高达9.8%,为26年最高纪录。近期丝毫没有缓解迹象,未来两个季度至少还有75万人“下岗”,明年失业率可能超过11%,制造业所受打击最为严重(2008年以来,制造业新增工作岗位锐减47%)。国会中期选举即将拉开序幕,民主党好不容易才全面掌控国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却有可能将民主党拉下马来。

面临各种行业协会和工会针对中国进口产品不停的贸易投诉,奥巴马为讨好选民,可能再度下手遏制中国出口。

几年前,一位名叫Sara Bongiorni的美国作家出版一本书《一年不买中国货:全球化时代一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历程》( 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One Familiy’s true Life Adventure in The Global Economy)。作者以轻松幽默、滑稽搞笑之笔法,记录了她一家坚持一年不买中国货的奇特经历。买玩具吗?中国货;买灯泡吗?中国货;买外国品牌的衣服鞋袜?中国货;买圣诞礼物?中国货;买五金电器?中国货;买生日蜡烛?中国货。。。。。。数之不尽,应有尽有。不想买吗?可以,但你要花数倍的时间和数倍的价钱,才可能找到中国货的替代品!美国人感谢中国人吗?不。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自己早已抛弃了那么多产业,原来我们已经将高尚的工作拱手让给了中国人。是的,中国人确实以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将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但美国人却没有钱来购买,只好靠借钱消费,因为工作没了!”该书没有任何经济学术语,却以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提醒美国人究竟发生了什么。据说此书对美国民众有相当影响,让他们相信是中国人抢走

了他们的饭碗。奥巴马的贸易保护主义确实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

当然,官方堂而皇之的说法是“全球失衡”,全球失衡主要就是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要纠正全球失衡或消除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现在的时髦词汇是Rebalancing),贸易顺差国家(尤其是中国和石油输出国家)就要负主要责任。限制出口、鼓励进口、让汇率升值或浮动,则是主要手段,否则美国就要强征惩罚性关税。美国政经界有一个近乎公认的结论:要将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从目前约为GDP的7%下降到3%,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至少需要贬值(real effective depreciation of Dollar)20%左右。有些智库学者估计的贬值幅度甚至超过40%,他们以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元大幅度贬值为例,说那时美国相对主要货币(主要是日元)贬值幅度超过40%,经常账户逆差确实大

有好转,尽管后来还是恶化了。

贬值幅度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美国真的担心经常账户逆差吗?如果是真担心,美国解决经常账户逆差其实易如反掌!如果不是真担心,那么,以“全球失衡“或经常账户逆差来说事儿,就可能是另有所图,是美国实施其全球经济战略的一个具体策略。仔细拜读美国学者围绕此问题的深入辩论,笔者的基本结论是:美国并不真担心其经常账户逆差。以“纠正全球失衡”来统领美国对外

经济政策,乃是美国政府的基本策略或工具。

简而言之,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扩大,意味着对外净负债持续增加(要不断向外国人借钱)。对于一般国家而言,累积的外债如果超过偿还能力,就会有两大致命后果:一是整个国家破产,信用彻底崩溃;二是假若举借外债时有资产或股权抵押,那么本国众多产业的控制权就必须拱手让与外人。此乃历史上众多发展中国家一再上演之悲惨故事。然而,美国却不是“一般”国家。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扩大,绝对不意味着她所欠的外债会相应增加。易言之,美元霸权或美元本位制的特殊地位让美国可以“谈笑间,外债灰飞烟灭”!

让我引用美国学者的计算结果:2001—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与GDP之比从3%急升至7%(即从每年大约4000亿美元上升至10,000亿美元)。假若美元相对世界其他货币维持币值不变或者没有其他“财富转移效应”(规模庞大之财富转移如何发生,是重大问题,容后详论),那么,美国对外净债务总量与GDP之比将上升至44%(2001年是21%)。然而,美国实际净债务总量与GDP之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5百分点(从21%下降到16%)!从总量上看,2001-2006年期间,美国累计向全世界借债(通过出售国债和其他债券)3.209万亿美元,结果对外净负债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990亿美元!不仅3.209万亿美元的债务悄无声息地“人间蒸发”,反过来还多赚199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净赚3.408万亿美元(等于美国2006年GDP的四分之一)!

长期来看亦是如此。1976—2006年,美国持续累积的经常账户逆差总额,本来会使美国对外负债净额与GDP之比达到44%,即欠外国人6.16万亿美元(美国对外总负债减去对外总资产的净值),实际对外净负债却只有GDP的16%,即只欠外国人2.24万亿美元,近4万亿美元债务灰飞烟灭(假若逐年累计计算“蒸发掉”的债务,总量还要大得多)。此种神秘的“财富大转移”,以2005年最为显著。当年美国对外借债7770亿美元,负债净额反而下降了2560亿美元,等于美国净赚1.033万亿美元!

奇哉怪也!借钱可以不还,借钱越多欠债越少,借钱越多赚钱越多。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放大(与GDP之比越来越大),对外净负债却没有相应增加(与GDP之比反而越来越小),美国根本无需担心经常账户逆差。天下不仅有免费的午餐,而且是免费的盛宴!如

此魔幻般的财富大转移“绝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文分解。

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美元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流动性过剩则是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这种机制来实现的。这种机制包括引起赤字的原因(如国内消费过旺、政府政策不当以及国内供给和有效投资不足)以及赤字造成结果如国际收支账户需要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资金流动来弥补,过多的资金则形成了过多的金融投机和投资。长期和大规模的经常账户赤字必然导致全球经济的失衡,而这种失衡没有及时地被调整(包括政府政策、实体经济和汇率机制),最终因次级贷款违约的导火索而引发全球的金融风暴。用美国的经常账户来分析危机的起因,是合适和全面的。

【关键字】经常账户赤字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

【正文】美元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借助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为满足本国福利的增长,增加政府支出,股利进口消费,不加控制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并且发行国债或增加货币供给以弥补赤字,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美元过剩,而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又大规模地将这些美元吸收进来,最终由于次级贷款因为美国经济政策调整无法偿还导致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恐慌。

在对金融海啸形成原因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元的过量发行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是存在片面性的。我们从下面的分析当中可以知道,在美国国内,由于巨大的消费和政府需求,货币的供给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实际上是比较低的。由于美国贸易赤字,造成他国外汇储备过多,而这些“多余”美元的才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它们通过大量变身美国债券而为危机埋下隐患。不能说是政府过量发行美元,而是发达的金融市场用证券吸回外面的美元。所以更确切地说,流动性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自从20世纪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不再受到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例以及经常账户必须保持顺差的限制,然而这当中潜藏着危机。不受约束的美元的过剩将带来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可以扩大货币供给调节本国经济但却会使贸易顺差国受到不利影响,通过他国美元储备间接地吸收其他国家的财富。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外汇市场以及美元发行的监管,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疏于监管或对美元流动性过剩不加管制,长久以往,将产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失衡甚至金融海啸。

美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形式——大规模美元债务和证券

基础货币的绝对量大:由上图可见,整体上来讲, 1998年前后美元基础货币的增量存在明显的差别,尽管2001年以后基础货币的发行呈递减趋势,但是其增发的绝对值非常大,达到年平均300亿美元。

货币增长速度快:而从流通中的货币增长速度来看,1982年到1992年,美国流通中的货币年均增加8%。但从1992年到2002年,美国货币增发进入“快车道”,达到了12%。从2002年开始,由于反恐战争和刺激濒临衰退的经济的需要,美国货币增发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5%。尽管这些货币可能满足近期的经济需求,并且很多都流出国外,然而从长远来看,货币世界范围内的不断积累将达到质变的作用。

世界范围内的存量大:从其他的统计口径来看,美元的存量是非常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截至2007年底,美联储发行的流通中的美元现钞有7743亿美元,加上活期储蓄以及旅行支票后的M1为1.4万亿美元;同期公布的M2数据为7.5万亿美元,最广义货币统计口径M3估计在2007年底同口径可以达到12万亿美元。另外在欧洲货币市场上派生出的欧洲美元存款,按照前述方法预估,其规模超过4

万亿美元。因此,全球市场上的广义美元货币总量约在16万亿美元以上。

国债发行总量大:1913年到2001年,美国一共积累6万亿美元国债,而从2001到2006年的5年时间里,美国增加了近3万亿美元的国债。美国政府外债如今高达11.3万亿美元(2008年11月数据)。外债表明的是通过贸易赤字美元回流被重新使用,相当于增发的货币。(根据2007年底的数据,总共有15.2万亿的美元通过对美国的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存入美国银行等投资或储备活动变成各种美元资产,包括15%的直接投资)

由此可见,不仅美元的发行速度快,总量大,而且16万亿美元当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国债形式持有,而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他国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从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看美元的增长似乎并没有过量之嫌(如下图),那么以大规模国债的发行导致大规模美元的回流将对美国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贸易赤字和国际资金回流

我们先来看一下引起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

储蓄和投资:众所周知,美国是消费大国,进口大国,原材料、纺织品等必须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消费和生产需求。而美国居民冠以贷款消费和低储蓄率为著,不仅仅提前支取自己每月的工资,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住房进行抵押进行借款消费。美国人往往喜欢追求时尚,享受当下。而这种消费储蓄的方式和习惯,导致了美国消费需求的飞速增长。

上面两个图表示了社会消费总额的不断增加,而储蓄额则不容乐观,在2005年甚至出现了负储蓄率。

消费需求的增长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低储蓄却导致了国内投资的不足。另一方面美国本土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少。一方面近几年来全球技术和制度创新不断放慢,另一方面美国的制造业在高端领域面临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的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面临东南亚国家的冲击,包括中国。制造业的衰退导致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大量热钱无法在实体经济中赚取足够利润,造成投资进一步减少。那么一方面国内投资不能满足国内消费,消费必然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为了进一步带动国内投资,必须吸引外国资本到国内来投资。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加大了美国的贸易进口的需求。

经常账户也可以表示成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如下:

CA=S-I

美国的这种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可以如下图来表示:

很明显看出,得不到满足的国内消费需要从国外进口来满足,而消费缺口越大,贸易逆差也就越大。

出口量小:美国的出口由于多方面因素,如对外出口限制(如对华高科技、军事产品的限制)、美国汽车业、重工业与欧洲日本等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及进口国为保护国内产业设置进口壁垒等原因造成本来就有限的出口量受到更大的限制,造成经常账户逆差加剧。

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政府主观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虽然能增加本国经济福利,但是利率下调将促进国民收入上升而增加了进口的需求,贸易赤字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对国内企业的补贴和福利政策也使的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不足,这方面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美国三大汽车业和日本丰田汽车在生产成本(主要是员工福利上的巨大差别)的差距使丰田汽车业迅速赶超美国。

双赤字:最近几年,美国在战争、社会保障计划、健康和公共事业部门计划上的财政支出非常巨大,其间还伴随着政府减税以刺激经济的政策,这就带来了国家巨额的财政赤字。尤其是2001年以来反恐,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使得国防军费迅速扩张。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在2004财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4130亿美元,之后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的赤字程度。财政赤字也将通过“双赤字”来影响经常账户赤字。双赤字的影响过程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

CA=(Sp-I)+(T-G)

以上我们主要通过美国国内的角度来分析,通过以上几个引起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我们发现美国的经常账户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巨大的赤字。就2006年美国对外经常账户赤字结构表来看,美国基本上对主要国家都存在贸易赤字。世界经济贸易存在的严重的失衡。

并不是说贸易赤字的存在必然引发金融危机,然而伴随着经常账户赤字的存在的同时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就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必然。而恰恰由于政府没有能够重视和控制经常账户赤字,适当调整政策,导致其成为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其他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经常账户赤字所引起的国际投机投资资金的流动。

我们从贸易顺差国的角度继续考察国际收支账户:

贸易顺差国主要是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不仅资本的不断投入会带来产能递减,同时这些国家由于金融市场、产权界定、行政壁垒的存在使各国国内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主要指在实体经济当中的具有一定收益的投资),资金无法进行有效的利用而导致的美元在实体经济中的“多余”,产生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而往往这些美元通过购买金融资产重新回到美国国内,进行流通。

美国的高额贸易赤字导致的后果就是他国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在2002至2006年4年间,世界外汇储备增加了2倍。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使世界范围内的美元流动性过剩成为可能。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理论:

BP=CA+KA

流动性过剩的直接结果即是他国外汇储备直接回流到美国。

与此同时,世界金融的发展速度迅猛,不仅一国国内(尤其是美国)拥有高度发达和自由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机制(这也得利于政府宽松的监管),使得各种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工具)能够满足人们希望获得高收益的需求。另外,金融在发展中越来越体现为国际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我们看到了解到了如本文开头所讲到的,16万亿美元当中的大部分(粗略算15.2*85%)投向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包括相当部分投入由两房发行的次级债券。而当经济政策调整之后(为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贷款人违约,最终造成世界范围内的巨额的资金链断裂,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海啸。

我们进一步以经常账户逆差为主线来梳理一下引起金融危机的整条思路:

这里我们仍要强调的是经常账户是引起资金不正常流动的一个中间环节,并不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经常账户只是一种记录进出口的方式,但是透过经常账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整个资金流动的过程,进而了解资金流动的前因后果。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常账户的存在让我们能够全面的了解危机产生的种种原因,而正是这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而这也是本文将经常账户作为分析美元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危机的机制的原因。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经常账户逆差确实有它有利的一面,正是因为美国巨大的需求和贸易赤字拉动了全球经济的腾飞,大大扩大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另一方面也通过经常账户对美元的输出正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需要外汇储备以应对国际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需要。当然此时此刻不可控制的经常账户赤字的危害性已经超过了它的正面影响。

结语:

我们全面地分析了经常账户赤字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继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机制。我们以经常账户为主线清晰地了解了此次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也足以证明经常账户在评价全球经济稳定上面的作用,而政府更应该重视经常账户赤字并及时平衡或缩小经常账户赤字以保持国际经济的稳定。美元的强势得益于体系的支撑,并且只是暂时的,同时也是潜藏着巨大危险的。在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后,美元的地位将被重新审视,可以说美元的渐趋弱势是美国所需要真正付出的代价。

【参考资料】

1. 《货币战争》,宋鸿兵,中信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 《国际金融学》,杨长江姜波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

3. 《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陈继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年3月;

4. 《格林斯潘的泡沫——美国经济灾难的真相》,威廉-弗莱肯施泰恩弗雷德里克-希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5. 《美国的“债务悬河”与亚洲人民的“白条”》,宋鸿兵;

6. 《美国财政赤字产生原因、经济影响及走势分析》,张彬吴苏云,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

7. 《全球金融危机的性质、成因和中国的应对——华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解放日报2008年11月16日;

8. 《流动性陷阱毁了各国联手救市努力》,孙立坚,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13日;

9. 《全球美元存量与流量到底有多少又在哪里》,陆军荣,上海证券报,2008年06月30日;

10. 《美国滥发货币做大次贷泡沫》,吴敬琏,解放日报;

11. 《美国救市效果存疑》,史蒂夫·汉克,财经网,2008年3月19日;

12. 《国际金融报:金融危机都是滥发货币惹的祸》,徐海慧,国际金融报,2008年10月23日;

13. 《从美国财政赤字对美元的影响谈起》,宋鸣,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8年10月16日;

美国国家统计网、新浪网搜狐网相关时事信息和百度百科的知识概念参考。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可持续性问题的另类思考

冯蕾陈柳钦金永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上海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200120)

内容摘要: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结构性逆差,不应诉求美元贬值或迫使其他国家货币升值等数量性调控手段而加以改善,而应善用因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而输出的回流资本,一方面购买国内因产业结构升级而无法生产或少生产的国外廉价商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必需品或中低端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提高国民福利;另一方面与国内因补偿性逆差或资源性逆差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国内高端技术有效结合,提高国内生产率,增加国内GDP或扩大财富,稳定美元的储备地位,并利用增加的GDP、财富和美元的储备地位,使得NIIP/财富或△NIIP/GDP的比例保持在一个可容忍的稳定水平,加强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同时将部分过剩的资本输至国外,与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或优势资源相结合,获取高额的资本回报率,保持收入账户的盈余,降低利息偿付的压力。这样,净外债的增加加速了美国的经济和财富增长,进而强化了美元的储备地位,而经济的增长和储备地位的巩固又吸引外资流入,实现了良性的经济循环。因此只要美国仍能保持这一增长模式,且存在无限的生命周期,美国就能做到无穷的蓬齐博弈,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可持续性就不会受到质疑。

关键词:美国经常账户结构性逆差可持续性

一、国内外学者的普遍看法及相应的疑点

从1992年开始,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已持续15年呈逆差状态,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速加快,2001~2006年间经常账户逆差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36%。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达到8566.5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6.47%),这意味着美国吸收了世界约75%的总顺差;同时,净对外债务已累积至25396.26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9.25%。就目前局势判断,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并无根本性的扭转。国内外学者近乎一致地认为,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可持续,美元汇率必须改变,其关键的判断指标就是:NIIP/GDP,即净对外债务余额与GDP之比。Roubini and Setser(2004)认为随着NIIP/GDP的不断提升,外国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下降,一会导致美国对外融资成本提高,二会使得外国持有美国债务的意愿逐步减少,因此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将难以继续通过对外借贷来维系;Mussa(2004)认为如果经常账户逆差依然保持在现有水平上,NIIP/GDP将最终超过100%,从而导致美元价值崩溃和全球性金融动荡;Obstfeld and Rogoff(2004,2005)认为NIIP/GDP在50%以内是合理的,但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累积将使其NIIP/GDP在25年内创下历史新高,犹如悬在全球金融市场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为避免这一情况,美元应至少贬值1/3;施建淮(2005)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难以实现NIIP/GDP比率不变的条件;余永定(2007)认为随着NIIP/GDP不断上升,外国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会更高,并最终超过美国资本市场所能提供的资本回报率,此时,外国资金就会停止或减缓流入,美元就会面临贬值压力。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

Mann(2000,2005)、Dooley & Garber(2004)、Edward(2005)、Alan和William, Kyung(2007)等。

经细究,上述观点至少存在四个疑点:(1)美元贬值或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能否纠正美国的经常账户失衡?这需要分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性质—结构性逆差抑或数量性逆差。(2)用NIIP/GDP数值的大小来断定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可持续是否合理?GDP是流量指标,NIIP 是存量指标,用流量偿还存量的程度为标准进行判断存在偏颇。实际上,即使NIIP/GDP的比重较大,只要一国NIIP/财富或△NIIP/GDP

的比重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投资者就无需担心该国的偿债能力。从历史和国际的维度来看,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NIIP/GDP曾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高位,如澳大利亚(60%)、爱尔兰(70%)、新西兰(90%)和加拿大(80%),这些非储备货币国家在如此高的NIIP/GDP比重下仍安然无恙,何况是可以利用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目前该比值不足20%的美国。显然NIIP/GDP只能用来说明一国经常账户逆差恶化的程度而不能判断一国国际收支的可维持性;(3)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对美国的经济增长的裨益?如果一国凭借货币储备国地位,借经常账户的逆差来获取大量的廉价的外国资本来提高生产率,加速国内财富增长,则此类逆差是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提高的;(4)一国经常账户逆差是否单纯只依靠未来预期的顺差收入偿还?其实并不一定。对于个人而言,除了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变卖财产还债;国家亦然,除了未来的顺差之外,已经积累的巨额国民财富形成了对其债务的担保。如果一国财富与外债同时保持高速增长,在一国外债/财富的比例没有达到极限值之前,只要财富的增长率远大于外债的增长率,该国就不会出现债务危机。下文将详细剖析美国经济的现实情况。

二、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结构分析

根据BEA数据(表1),1980-2006年、1990-2006年和2000-2006年三个阶段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分别平均139.9%、137%和121%①来源于商品账户,其中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汽车及零部件②三大类又是商品账户赤字的主要来源,三者所占比重之和分别平均达到107.9%、

①由BEA公布的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而成,计算方法是:先加总每个阶段各年的经常账户逆

差和商品账户逆差,而后将两个加总值相除。本文不采取:先计算各年度的商品账户逆差/经常

101.2%和94.7%。以1990-2006年为例,消费品、工业用品及原料(industrial supplies and materials)和汽车及零部件逆差占商品贸易逆差的平均比重分别为45.7%、32.3%和25.9%。消费品逆差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袜、家庭用品、橡胶和玩具等非耐用品和相对低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电视录像音响设备等耐用品的逆差之和占到95%以上;工业用品及原料逆差中,燃料及润滑油的逆差占到96.1%,而铁等金属制品及原料的逆差占到15.8%,二者之和远远超过了100%。此外,资本品贸易顺差的减少是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2001年美国资本品贸易首度出现逆差并持续至今。除半导体出口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外,其他产品贸易都出现了逆差,最突出的就是电脑及外围部件和零配件逆差,从1992年的29.2亿美元一直扩大到2006年537.7亿美元,年均增长23.2%,成为资本品最大的贸易逆差项。

表1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结构分析

注:①底纹为灰色的是根据BEA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计算而成;其他的是根据BEA公布的按商品的END-USE的统计数据计算而成;②表1中省去单方转移的统计数据

产生上述逆差结构的根本原因是:(1)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和低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日益萎缩或向国外扩展,国内产品供不应求,只能通过进口填补需求缺口,致使逆差扩大。这一点在消费品的贸易逆差中得以验证;(2)能源产需间的巨大缺口和能源储备战略加速了能源进口,致使能源类贸易逆差居高不下;(3)对外投资结构逐步升级,“外包”生产方式增加。随着国际资本竞争日趋激烈和低端制造业投资利润趋减,高端制造业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为获得国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高端制造业中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被外包①,产成品再返销美国,无形中增加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外包国家的贸易顺差。据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以每年1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资本品贸易顺差日益减少与美国外包生产方式存在紧密关系,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电脑及外围设备和零配件(图1);(4)国内消费者旺盛的汽车需求和高度开放的汽车市场,使得30%以上的汽

账户逆差的比例,而后简单平均计算各期间的商品账户/经常账户的比例。原因是:商品账户逆

差与经常账户逆差并不同步出现。

②按最终用途,美国的非农贸易品分为消费品(不包括食品饮料和汽车)、资本品(不包括汽车

及零部件)、汽车和零部件、食品和饮料、工业原料(包括原油和原油产品)和其他商品六大类。

其中消费品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家用电子设备、玩具珠宝、家庭用品等;资本品主要包括各种生

产设备、通讯设备、半导体、计算机及附件等;工业原料主要包括原油及原油制品、天然气、化

工化学材料、金属材料等。

①外包的产品中技术密集度很低,初期往往只有全部技术10%,最终也不会超过30-40%

车消费来自进口,仅有13%左右的国产汽车用于出口②。1989-2006年,日本、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对美国的汽车贸易逆差之和占美国汽车贸易逆差的104%,其中日本平均为52%,加拿大平均为22.5%,欧盟平均为19%,墨西哥为10%。

图1 美国资本品贸易余额的结构分析

(1)和(3)所造成的逆差可视为补偿性逆差,因为大量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弥补了居民对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美国节省劳动力资源和实现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实现从“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向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转变;(2)所造成的逆差可视为资源型逆差。这两类逆差都是美国人愿意且必须承受的。但是(4)造成的逆差属于竞争性逆差,这类逆差对美国经济是有害的,但仍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综上所述,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应为一种结构性逆差。

改善逆差的手段之一就是采取美元贬值的数量性调控政策。在美国严控高端技术产品出口不变的政策前提下,短期的美元单方贬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逆差,但对其中补充性逆差和资源型逆差的作用是有限的(2002-2004年美元贬值并未有效地遏制贸易逆差的增长);此外,美元的长期单方贬值会引发汇率高敏感度国家的货币重估,不但会削弱美元贬值效果,而且还将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和美元资产被抛售,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因而受损,极端的结果就是美国宣布停止对外偿还债务。另一手段就是迫使部分国家的货币升值。若不考虑政治博弈因素,该方法只能起到转移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作用,依然无法改善美国结构性逆差的目的。因此,美国结构性逆差难以通过汇率政策得以调整,惟有依赖于重建低端产业结构体系或扩大高端产品出口这两种途径,但是前者有悖于产业升级政策,后者将损害美国的技术垄断力,目前均缺乏实践意义。由此可见,短期内美国仍应诉诸美元储备地位和经济增长等优势,吸引大量国外廉价的资本流入并且抑制债务过度增长以缓解逆差之困。那么,美国能否持续吸引到充足的国外资本呢?这取决于外国继续持有美元资产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则建立在他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之上。

三、净外债与美国经济增长

1983年以来,美国一直利用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弥补经常账户的逆差(图2)。对美国金融账户保持顺差的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①;一类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除日本外亚太国家、除欧盟外其他欧洲国家、中东国家②等。除美元为储备货币而带来结算方便和避险便利③的原因外,前一类国家持有美元资产主要考虑到:国内劳动力增长缓慢,过高资本—劳动比降低了资本回报率。相对于增长稳定的美国经济而言,投资机会匮乏,因而大量输出资本;后一类国家多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来源国(包括前一类中的日本),他们的主要考虑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都远远小于美国,“原罪”使得他们极易受到投机性攻击而发生货

②在加拿大和墨西哥,90%以上的国产汽车用于出口,日本有45%以上国产汽车用于出口。

①2000-2006年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对美国金融账户顺差占美国金融账户顺差分别为17.

9%、9.9%、6.9%和2.2%。

②除日本外亚太国家、除欧盟外其他欧洲国家、中东国家对美国金融账户顺差占美国金融账户顺

差分别为23.6%(中国为17.8%)、7.6%和2.8%。

③目前60%以上的国际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外汇市场交易中美元所占比率接近90%(王信,20

07)

币危机和银行危机,他们只能选择审慎的资本管理战略,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而且美国经济增长和收益预期稳定,能够获取安全的风险收益。总之,美元的储备地位和美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

图2 美国经常账户余额与资本账户余额变化(万亿)

这些流入的资本,一方面与补偿性逆差和资源性逆差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和国内高端技术有效结合,加速国内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美国财富和GDP大幅增长。从图3看出,1987年以来,除资本生产率略有下降④外,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指数、MFP指数和劳动-资本混合生产率(combined labor and capital inputs)指数均大幅提高,分别从1987年的77.27、89.67和69.64上升至2006年的119.07、110.36和107.34(2000=100),提高了近54.1%、23.1%和54.1%。此外,美国的现值GDP指数也因此从1987年的48.28上升至2006年的134.41。笔者认为,只要财富的增长率大于或等于净外债的增长率,或者GDP的增长率大于或等于△NIIP的增长率,NIIP/财富的比例就可能不断缩小或稳定在适度的区间内,美国偿债能力和美元的储备地位也就不会被削弱。从表2中可以看出,△NIIP /GDP已有明显好转,从2000年的6%下降到了2006年的2%,表明新增净外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NIIP/财富净值一直比较稳定,介于2.5-4%之间⑤,尽管难以对美国NIIP/财富净值的可容忍或极限区间做出判断,但是这些数据已经说明当前的债务尚不足以对美国构成威胁。

图3 美国GDP及各生产率指标变化

表2 美国净外债/财富净值等指标的相对变化

资料来源:美联储网站、美国统计局和BEA的数据整理而成。

导致美国△NIIP/GDP比例趋降和NIIP/财富净值稳定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储备货币国地位。当外国资金大幅流入时,美国可利用美元的储备地位缓解对外债务的大幅攀升。根据(为净外债,为经常账户余额,BG为资产和债务存量的价值变动)。尽管美元短期单方贬值难以大幅改善经常账户结构性逆差,但是可以使美国以美元标价的对外债务减少和以外币标价的对外资产升值,从而减少对外净债务。美元独特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部分发达国家也将美元作为重要的储备之一。然而,美国约2/3的对外资产却以欧元、加元和澳元等币种计值(Tille,2005)。当美元贬值时,以美元标值的外国资产价值不变,而以非美元计值的美国资产会升水,从而改善美国净外债头寸。此外,资产价格P的相对变化也会改善美国外债净头寸。美国外国资产(FDI 和证券)价格上升将使得对外总资产价值提高,外国拥有的美国资产价格上升将使得对外总负债价值提高。图4清楚表明随着1996年以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扩大,美国资产和债务存量价值的变动抵消了部分经常账户逆差,使得对外净债务的增加小于当年经常项目赤字,这一点在2003年表现的最为明显,资产和债务存量价值的增加几乎拉平了经常项目赤字。 2005年欧洲和亚洲股市的表现远好于美国本土,因此这一年美国净外债余额的增加较少。

④可能国内存在过剩的资本所致。

⑤如将如专利、商誉、分销渠道、企业家才能等“隐形资产”也计入财富,NIIP/财富比率还将

进一步减小。

图4 美国净对外债务余额变化构成

表3中,2003年、2004年和2006年美国FDI净流入出现负值,表明美国的对外融资额不但用于支撑经常账户逆差,而且还用于弥补其对外资本输出缺口。美国凭借其金融中心和跨国公司大本营的地位①,不仅用外国的贸易顺差购买外国的产品,而且还用外国的顺差向外国进行投资。1999-2006年间,年均约占外国净资产33.3%的官方资产的80%以上投资在美国政府债券上;年均约占国外净资产67.7%的私人资产近有90%投资在了美国股票和债券上(表3)。也就是说,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顺差中获得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返回到美国的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寻求收益,从而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大量融资,当这些资金被跨国公司用作海外FDI与廉价的劳动力和地区资源相结合,美国就可以坐享丰厚的资本回报率差额,这种资本回报率差额从图4中可见一斑,从1985年至2005年,FDI收益率差异平均为10.12%,虽然在1993年这种差异有所缩小,但依然长期保持正值, 2000-2005年FDI收益率差异平均依然达到了4.27%。因此,上述投资结构和投资回报率使得美国收入账户长期保持了顺差(表1),化解了其他国家对美国因高额负债而无法付息的担忧,而且有助于缓解美国经常账户的进一步恶化。

显然,净外债增加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②,美元的储备地位仍难以动摇,经济的增长和美元储备地位的巩固可以保证外资的持续流入,从而实现良性的自我循环。

表3 1999-2006美国金融资产流入结构(10亿美元)

注:①美国投资在国外的官方资产很少,因此不计算外国官方资产流入净值;②外国私人资产流出-美国私人资产流入;

③美国吸收的FDI-美国对外FDI;④外国购买美国非政府证券-美国购买的外国非政府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

图5 美国对外FDI和外国对美FDI收益差异比较

数据来源:The 76th Annual Report of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chapter V,p91,2006年6月

四、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可持续性分析

①世界500强的非金融性企业中,有37%的总部设在美国,其营业收入占全部的41%。

②Griswold的研究曾表明美国贸易赤字消长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成正比:自1980年以来,美国GDP增长

最快的5个年份中,有4个也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增长最快的年份。自1980年以来,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

的年份,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9%;而在经常项目赤字温和增长年份和迅速恶化的年份,这一数字分别为

3.0%和

4.4%。Greenspan、刘建江(2005)等学者坚称这一观点

该文已经发表在<中国证券期货>2008年第4期上.

通过上述分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应诉求美元贬值或迫使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加以改善,而应善用因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而输出的回流资本,一方面购买国内因产业结构升级而无法生产或少生产的国外廉价商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必需品或中低端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提高国民福利;另一方面与国内因补偿性逆差或资源性逆差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国内高端技术有效结合,提高国内生产率,增加国内GDP或扩大财富,稳定美元的储备地位,并利用增加的GDP、财富和美元的储备地位,使得NIIP/财富或△NIIP/GDP的比例保持在一个可容忍的稳定水平,加强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同时将部分过剩的资本输至国外,与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或优势资源相结合,获取高额的资本回报率,保持收入账户的盈余,降低利息偿付的压力。这样,净外债的增加加速了美国的经济和财富增长,进而强化了美元的储备地位,而经济的增长和储备地位的巩固又吸引外资流入,实现了良性的经济循环。因此只要美国仍能保持这一增长模式,且存在无限的生命周期,美国就能做到无穷的蓬齐博弈,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可持续性就不会受到质疑。然美国要确保未来经济增长仍要做到:首先,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更高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利用国外回流的资本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加速国内财富和GDP增长,加大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梯度,用美国经济增长的成果吸收对外债务的不断扩张,确保NIIP/净财富保持在极限值之内。其次,不断寻找最佳对外投资国,充分利用与美国存在产业结构梯度的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或其他优势资源,提高对外投资的回报率,从而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目的。此外,当外债余额高速增长时,美国可以采取:在不影响美元储备地位情况下实现美元短期适当的贬值以降低对外净债务余额的增长;或者适当放开出口高端产品的级别,以减缓经常账户逆差的急速恶化以及提高利率鼓励国内储蓄等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美元长期贬值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纠正”,《世界经济》2005年第3期。

[2] 刘建江:“透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的合理性”,《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7期。

[3] 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7-8期。

[4] 王信:“两次经济全球化时期主导国家国际收支的根本差异”,《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3-4期。

[5] 余永定:“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1-2期。

[摘要]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顺差是对应的,资本账户顺差的背后是外国资本流入了美国。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增加的原因是“全球储蓄过剩”。过剩的资本要寻找投资出路,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表现等因素造成了美国成为全球投资最理想的目的地。只要世界继续对美国进行投资,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可以维持的,并且对大家都有利。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结合而产生的新现象。

(世经评论?北京)四、资本流入美国的原因

过去10年里,美国在国际资本净流入中的份额增加,绝对数额也在增加。2004年,净输入美国的资本达6680亿美元,2005年又增加到8049亿美元。1995年,美国吸收的外国资本占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比例为33%,2000年该比例上升为61%,2004年再上升到70%。造成资本流入美国的原因主要有: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08级会计一班高飞2008041106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人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以及财政赤字的三种重要的弥补方式,初步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上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关键词: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口径历年滚动结余公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一、财政赤字 (1)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三种对比关系之一,通常被定义为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2)财政赤字的不同口径 不同口径的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有着不同的涵义,也会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产生不同的看法,一般情况下,计算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有两种不同的口径: ①口径一:财政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这种口径,政府的债务收入不列入政府的正常财政收入,相应的债务支出也不列为政府的正常财政支出。这种口径下,财政赤字或结余仅表现为政府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之间的差额,这种口径的赤字成为“软赤字”。 ②口径二:财政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 (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这种口径下,政府债务收入计入当年的财政收入,而债务的还本支出也计入政府当年的正常财政支出。由此计算出来的赤字称为“硬赤字”。 二、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占主体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体。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都是国家说啥是啥,国家统一管理经济的运行,不准私人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自由经济的贯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载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也较多地受到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综合看来主要受两大重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原因很简单,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为主,改革后是市场 经济为主。改革前,一切经济运行都是国家说了算,并且有国家统筹大局,不准 个人私办工厂之类的影响计划经济运行的机制,并且国家一直贯彻“当年收支平 衡略有结余”的方针,这也就使我国在改革前极少出现财政赤字。但是经济制度 转变以后就不同了,市场经济的实施使赤字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 象,从1979-2004年的25年间,我国只在1981和1985年出现了财政结余,其余 各年都是财政赤字。 ②财政政策运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成为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这个也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以

应用文-浅析美国双赤字及中美经济关系

浅析美国双赤字及中美经济关系 '摘要:2005年以来美国双赤字继续恶化,如不解决则将会长期化,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不少有识之士感到形势危急,进一步从理论和对策方面加以探索?2005年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由于中国对美顺差很大,因而美方认为中国是美国贸易赤字元凶,在贸易和人民币汇率升值方面施压?本文认为双赤字是美国内因造成的,中国不应成为替罪羊?希望中美双方合作协调,理智解决,取得双赢? 关键词:双赤字;美元贬值;经常账户 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 赤字以及美元贬值成为美国的头号 问题,对世界经济金融具有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美国朝野以及许多国家的关注? 一?实证考查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及贸易收支急剧恶化?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由2000年的4134.4亿美元(占GDP4.2%)猛升到2005年的8210亿美元(占GDP6.6%),上升一倍? 美国自2001年衰退以后经济增长较欧盟和日本为快,同时,2000到2004年,私人消费增长1.7%,实际固定资本投资增长13%,政府消费上升15%,因此进口增长较快?近一?二年石油价格飞速上涨,美国又是世界石油最大进口国,也加剧了进口上升?据报道2004年石油进口达180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逆差27%?美国出口方面,因为欧?日等国经济增长缓慢,加以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从美国进口价上升,从而未能大量吸引美国出口?亚非拉 中国家(包括中国)由于美国对向这些国家出口高科技产品加以管制,且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从而未能扩大由美国进口高档商品?以上这些因素形成美国近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贸易赤字大增? 自2001年9·11后,布什政府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加上大量减税,预算赤字急剧上升?2001年还盈余924亿美元,2002年预算赤字已达2305亿美元(占GDP2.1%),2004年达4120亿美元(占GDP3.5%),2005年达4266亿美元(占GDP3.5%)?今后几年据估算每年赤字仍达4000

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外来资本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处于于盈余阶段,形成特殊的“双顺差”形态。本文从经常账户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入手,研究影响顺差形成的基本要素,从而为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政府储蓄美国 (一)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性账户为逆差,资本与金融账户为顺差。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它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必然会造成大量进口,这样便会造成经常项目账户出现逆差。而对于资本与金融项目,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的投资边际利润率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其国内投资的边际利润率。发达国家通常有过剩资本,这会促使发达国家将这些过剩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由于其国内资源与资本不足,更应采取此种发展模式,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是顺差,其中以经常帐户顺差数量之巨大尤为明显。 (二)我国经常帐户顺差的现状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出现了“双顺差”,而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经常帐户顺差。经常帐户顺差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将近20 年,这种顺差在2003 年以前数量不是很大,只有458 亿美元,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到了2008 年,经常项目顺差达4261 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顺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近几年的通货膨胀,资源配置错位引起我国经济畸形发展,资产价格上涨,人民币不断被迫升值等。经常账户包括:货物与服务账户、收益账户、转移账户。下面是中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统计。从表1 可以看了,从2003 年起,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2007 和2008 年表现得由为明显,而引起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根本原因是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班级:2010级市营一班姓名:李谭学号:201042350115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课程名称:金融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学生:李谭 (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学号201042350115) 摘要:财政赤字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赤字的一系列分析,主要是发现财政赤字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上起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经济效应; 引言: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用红字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二、财政赤字的重要性和作用 1.重要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

关于美国经济的三大风险及其对中美经济的影响

关于美国经济的三大风险及其对中美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经济潜在的最风险:巨额的“双赤字”及持续增的债务 美国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就美国巨额的“双赤”及持续增长的债务。从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经常账逆差逐渐扩大,并且经常账逆差占GDP的比重也逐渐大,2007年仅前10个月,美国的常账户逆差就已达到了GDP的6.4%。 外,美国从2001年开有财政赤字,到2004年已达4130亿美元,占GDP3.5%,高于欧盟制定的3%一般预算赤字水平,虽然在后的财年逐渐下降,尤其在2007财年更是降到了1628亿美元,达到了五年来的低值。但是,受美国经济增放慢的影响,2008财年开始,政赤字又开始猛增,仅2008年的前两个月就达到1568亿美元,与上一财年同相比,增长了25.6%。并且,一些经学济学家认为,受济增长放缓影响,美政府税收增幅将会有所下降,加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开支扩,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在未有可能继续增加。 美国政的财政赤字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消费,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增,但同时也使美国债台高,并且相当部分财政字需要通过外债弥补,增加了国金融风险。同时,赤财政拉动的内需部也转化成贸易赤字。这一系列问导致的结果就是美现有的外债总额已达到13万亿美元,而且增长速度人——每15个月增长1万亿美。随着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各国央行逐步转向投其它实物资产,相对日元等其它货,美元价格将开始走低。并且随着近年来利率的不断上升美国为其负债所支付

的利息随之攀升,其结果致美国向国外支付利息已超过其投资利润在2005年,美国对外投资收益是113亿美元,而了2006财年,美国的海外投资收益却降到了-73美元,在2007财年,是降到了-106亿美元,在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是第次。 当前针对美的这种失衡的经济模式是否能持续,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我们为,美国的这种失衡经济模式在短期内是可以维持,但从长期来看则不可持续的,必须进行深刻的调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如果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维持在GDP的5%以上,那么美国外净负债在未来10年将达GDP的50%,未来25年将超过GDP的100%。一旦持有美元资产的风累积到一定程度,际资本流动将会出现逆转,么,美国向其他国输出美元,其他国家再将获得的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的资本场这一失衡中的平衡式将会被打破,随之而的将是国际资本对美元的量抛售及美元的恶性值,经常账户失衡将会美元危机的形式在短期内被迫制纠正,那么美国经济将会入通货紧缩和经济大幅衰退深渊。 国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国对贸易逆差和预算字的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在调整过程中担心的就是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这将会直接导致美经济的大幅衰退和国际资本对美的信心丧失。美联储持续的加息政策很一部分的原因也正是为吸引更多的美元投入到美国的资市场,“无论美联储如花言巧语,美元利率的提更多的是为了防止外国中银行出售美国国库券等以亿美元价的资产,而不是为了反通”。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110506224 张留春) 一、财政赤字含义: 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ing),赤字是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赤字财政指国家制定赤字财政政策,实行赤字财政计划。在制定国家预算时,国家有意将当年预算支出安排得大于当年预算收入,不足的预算资金,依靠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发行财政性货币的办法来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经常使用的一种财政政策。 二、财政赤字起源: 赤字财政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1929~1933年,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为解释和解救危机,赤字预算论纷纷出现,其中,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的理论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财政收支平衡不是国家理财的原则,负债多少也不是衡量一国财政稳定的尺度。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陷入了长期萧条和危机,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国家为了促进就业和消除危机,应该积极进行经济干预,采用扩大国家预算支出的方式,举办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投资,增加军事订货,支付出口补贴等。国家在实行这些政策中难免会出现赤字,但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业,从而增加国民收入,缓解或消除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许多国家使用了这种政策。但是,赤字财政未能真正消除危机,反而又引起不断的通货膨胀。70年代以后,就业不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严重问题。 赤字,意即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即政府的支出额度比收入的部分多,多花的这一部分预算,就会随着国库的支出流入国内社会当中;贸易赤字,即进口总额比出口总额多,又称入超,多花的这一部分钱,就随着国际贸易流入国际社会当中。因纪录亏损皆是用红笔记录,故名。 三、中国的财政赤字: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长期仍应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为宜。赤字财政政策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来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力量、民间力量,从而恢复市场活力。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本是应对大危机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却不自觉的使之长期化,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足以作为中国的前车之鉴。 中国与美国相比,有许多劣势决定了中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会更大。首先,中国所处环境与当时的美国不同,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国家失去债务偿还能力,由此带来的金融崩溃危险对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忽隐忽现的阴影。作为通货,美元赤字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渔利,而中国只有保持充足的财力才能抵御各种可能的国际风险。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许多配套政策措施的运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对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危害,缺乏应变能力。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这是因为赤字财政政策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中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存大于贷,财政用发债方式筹集适量资金,专项用于基建,可直接增加社会需求,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增加。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有1荣俱荣、1损俱损之势。但实际上,美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其自第1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领袖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惠及别国,这里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8002343.html,尚存很大的疑问。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1个霸主能保证其地位永世不变。中国《易经》中就特别提醒注意“盛极而衰”的规律,提示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透过外表抓住事物变化的实质。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极有可能已步入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不到30%。由于美国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军事等多种手段对全球经济进行综合“调控”,近些年,美国经济增增减减,也许不会大起大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博弈激烈,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大国正确应对,美国潜伏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转嫁的特定条件下,可能会遇到大麻烦。日本3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在《展望2002年》1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大多数日本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潮流的认识是,美国成了唯1的超级大国,发源于美国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将在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然而,深层次的历史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1国称霸的局面,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必须在相互认同各自价值的基础上生存,并向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共生’、‘共创’的方向发展。”(日本《世界周刊》,2002年新年合并号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2年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1次演讲中所说:“面对欧洲和亚洲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在结束。”(埃菲社悉尼2月23日电)美国知名金融学家索罗斯所说:“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硬着陆’。” 《1位有哲学头脑的商人》,刊英国《泰晤士报》,2000年12月8日笔者赞成上述这些观点。最近,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国内外经济学家越来越多。 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基于几方面判断: 1是美国金融垄断规模已经达到峰巅。自1976年以来,美国1直没有出现过经常账户盈余,截至2000年,美国股市共筹资18万亿美元,发行长期国债6万多亿美元;目前世界储蓄总额为8万亿美元,每年大体有10%流入美国。2004年流入美国的外资就达1.1万亿美元。再加上2/3的美元在境外流通等,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在全球化时代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已没有更多的钱供美国利用。 2是美国金融垄断泡沫的破灭已经显现。美国目前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达60万亿美元之多。美国股市总体上不会有大量新的资金注

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

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 ——造成美元流动性过剩的机制分析 2009-09-22 姓名:王少萱 学号:06300400067 院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美元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流动性过剩则是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这种机制来实现的。这种机制包括引起赤字的原因(如国内消费过旺、政府政策不当以及国内供给和有效投资不足)以及赤字造成结果如国际收支账户需要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资金流动来弥补,过多的资金则形成了过多的金融投机和投资。长期和大规模的经常账户赤字必然导致全球经济的失衡,而这种失衡没有及时地被调整(包括政府政策、实体经济和汇率机制),最终因次级贷款违约的导火索而引发全球的金融风暴。用美国的经常账户来分析危机的起因,是合适和全面的。 【关键字】经常账户赤字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 【正文】美元的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借助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为满足本国福利的增长,增加政府支出,股利进口消费,不

加控制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并且发行国债或增加货币供给以弥补赤字,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美元过剩,而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又大规模地将这些美元吸收进来,最终由于次级贷款因为美国经济政策调整无法偿还导致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恐慌。 在对金融海啸形成原因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元的过量发行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是存在片面性的。我们从下面的分析当中可以知道,在美国国内,由于巨大的消费和政府需求,货币的供给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实际上是比较低的。由于美国贸易赤字,造成他国外汇储备过多,而这些“多余”美元的才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它们通过大量变身美国债券而为危机埋下隐患。不能说是政府过量发行美元,而是发达的金融市场用证券吸回外面的美元。所以更确切地说,流动性过剩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自从20世纪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不再受到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例以及经常账户必须保持顺差的限制,然而这当中潜藏着危机。不受约束的美元的过剩将带来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可以扩大货币供给调节本国经济但却会使贸易顺差国受到不利影响,通过他国美元储备间接地吸收其他国家的财富。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外汇市场以及美元发行的监管,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疏于监管或对美元流动性过剩不加管制,长久以往,将产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失衡甚至金融海啸。 美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形式——大规模美元债务和证券

中财政税收精讲: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中级财政税收精讲: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三、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一)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掌握) 1.增收减支 2.动用结余 3.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 易引发通货膨胀。不少国家规定,财政不能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 4.发行公债——称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务化 一般认为是最为理想的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 【例题1·单选题】(2012年)通过货币发行凭空创造购买力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是()。 A.增收减支 B.动用结余 C.发行公债 D.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通过货币发行凭空创造购买力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 【例题2·单选题】(2011年)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是()。 A.发行公债 B.向银行借款 C.向银行透支 D.压缩支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通常只是购买力的转移,不会凭空增加购买力,所以一般认为是最为理想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 (二)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经济效应(熟悉) 1.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弥补方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增收减支只是改变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 动用结余 如果结余未被信贷部门使用,动用结余弥补赤字就不会增加货币供给; 如果结余已经被信贷部门使用,动用结余弥补赤字就会增加货币供给量。 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容易形成通货膨胀 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发 债 ①如果认购者为家庭,不会增加货币供给。 ②如果认购者为企业,通常也不增加货币供给,但企业认购公债后,如果出现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则会增加对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如果商业银行因此而不能实现信贷收支平衡,则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③如果认购者为商业银行,是否增加货币供给,关键取决于商业银行认购公债后能否实现信贷收支 平衡,如果能实现信贷收支平衡,则不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则增加货币供给。 ④如果中央银行直接认购政府公债,则其与财政向中央银行直接透支一样会增加货币供给量。 2.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1)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由于财政赤字的弥补而导致私人经济部门投资以及个人消费减少的现象。 (2)一般来讲,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是否明显主要受货币需求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的制约。 影响财政赤字排挤效应的因素 影响排挤效应的因素对排挤效应的影响 利率水平很低,货币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排挤效应小 利率水平很高,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排挤效应大 投资对利率富有弹性排挤效应明显 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排挤效应不明显 3.通货膨胀税 政府收入通常分为两部分: (1)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 (2)价格再分配所得——西方经济学者所说的通货膨胀税。 【例题·单选题】(2009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投资对利率富有弹性时,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A.明显 B.不明显 C.无效 D.中性

美国金融体系的若干问题

美国金融体系的若干问题 一、美国的资本市场 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由于制度规范,投资环境良好并有发达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工具凭借美元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形成了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金融领域的融资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纽约证交所是美国历史最长、最大且最有名气的证券市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上市股票超过数千种。截至2007年末,纽约证券交易所约有2800多家总市值高达27万美元的大企业挂牌进行买卖,其中,非美国本土公司约421家,市值约11.4万亿美元。 美国纽约资本市场的特点是:(1)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纽约以其雄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使纽约资本市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也最有效的资本市场。(2)纽约资本市场运作规范法制健全在企业上市条件信息公开披露以及打击欺诈舞弊等违规行为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法律制度。(3)纽约资本市场是企业购并的良好平台并有助于实现管理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美国的金融监管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相当复杂。银行以及储蓄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由货币审理署、美联储和存款保险公司三大联邦级监管机构和各州监管机构共同负责。证券经营机构主要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监管。保险机构由所在州保险监管厅负责。根据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规定,当前,美国形成了以美联储作为综合监管的领导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其它监管机构按其业务分工进行功能性监管的所谓“伞状金融监管格局”。 美国的“伞状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政出多门、机构重叠、监管成本巨大的弊端。 三、美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根据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规定,美国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混业经营形成了美国特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最上层是一个不从事金融专业业务的集团,控制多个具体操作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子公司之间平等独立。 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在美国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管制且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的专业金融活动不能够共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不能提供一站式多样化金融服务;美国限制金融控股公司对非金融企业的持股,禁止对非金融企业控股。

财政赤字的利弊及其经济影响

财政赤字的利弊及其经济影响 ××× [摘要]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把财政平衡,没有赤字,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条指标。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国家所做的就是努力的消灭赤字。但改革开放以后,财政赤字却又成了我国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国家建国来对财政赤字的态度,及其中的利弊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初步分析,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经济效益危害 一、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二)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 自建国以来,国家奉行财政平衡,没有赤字,这一信条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改革开放前实践似乎也证明了一旦出现赤字往往是国家经济中出现了问题,因此“赤字有害”这一看法在中国财政界不是一年两年。那么像中国这么个奉行财政平衡的国家,为什么会产生赤字,甚者在2009年,中国更括增财政赤字至9500亿创造了建国60年之最。综合看起来我国赤字产生的的原因主要受2大重要方面的影响 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我们都知道在改革前国家一直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经济的运行由国家统一管理,私人经济根本无法插足。在由国家统筹大局,并贯彻收支平衡的方针的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在改革这前很少出现财政赤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以1978年为风水岭,在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次年邓小平的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自此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市场经济的实施使得赤字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从1979-20011年的25年间,我国只在1981年出现了财政结余,其余各年都是财政赤字。 ②国家政策运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这个也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由直接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转变为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影响经济的运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并不相等,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国民经济处于萧条之中,这时财政应该形成赤字,以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并提升社会总需求,缓解经济的萧条状态;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这

美国赤字分析

[摘要]美国双赤字是指美国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同时存在的现象,是由美国政府和美国居民过度支出共同造成的。美国的双赤字,尤其是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危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稳定。美国双赤字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体现在人民币汇率上。我国宜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同时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应对国际压力和降低外部不平衡。 (世经评论·北京)一、美国双赤字的原因与危害 美国双赤字是指美国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同时存在的现象,是由美国政府和美国居民过度支出共同造成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双赤字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问题之一。1998~2000 年,美国实现了财政盈余,经常账户赤字却没有消失,反而呈扩大趋势。双赤字不一定同时出现,政府过度支出不是经常账户赤字的惟一决定因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还是美国居民过度支出和储蓄不足的结果。而美国居民的低储蓄则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住房按揭体系等鼓励消费的制度密不可分。 美国的双赤字,尤其是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危及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稳定。“9·11” 事件以后,美国财政支出急剧增加,财政赤字迅速扩大,并带动了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增加。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已达4255亿美元,经常账户赤字达6659亿美元,分别占GDP的3.6%和5,7%。经常账户赤字实际上是美国居民和政府的支出超过其收入的部分。这部分过度支出需要外部融资来支持。如果外部资金不再支持美国日益扩大的过度支出,则美国将遭受美元恶性贬值和消费投资急剧萎缩的双重打击,并进而危及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美国双赤字的风险已经开始显露。目前,国际资本已经开始怀疑美元资产的价值,并导致美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美国政府为了维持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已经将缩小双赤字当作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 二、美国的调整政策 缩减政府支出可以降低财政赤字,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常账户。为了降低财政赤字,新一届布什政府开始缩减政府支出。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布什政府同时实行减税政策,刺激投资增加,以弥补政府支出减少导致的总需求下降。这一政策有助于降低甚至消除美国的财政赤字,但不能改变美国居民储蓄不足的状况,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经常账户。 美国无法实现美元的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并会尽量避免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美元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对美国最有利。历史上,美国曾经在尼克松时期两次通过美元主动贬值来克服外部不平衡问题,并直接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突然主动贬值可以使美国在国际资本未及反应时就完成了经常账户的调整。而世界其他国家将承担美元资产缩水、净出口减少和国际货币价值体系紊乱带来的经济滑坡等损失。不过,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政府虽然能干预美元汇率,但已经不能单方面决定美元汇率。因此也没有能力实现美元的突然大幅度主动贬值。而美元的被动恶性贬值伴随着国际资本大量撤出美元资产,并直接

美国经常帐目赤字的可持续性

【专题名称】世界经济导刊 【专题号】F8 【复印期号】2006年04期 【原文出处】《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京)2006年1期第41~48页 【英文标题】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U. 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JIANG Hui-hui WANG Gui-ping 【作者简介】蒋惠惠,王贵平,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74) 【内容提要】近年来,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美元持续贬值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强烈关注,一些经济学家发出了美元和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的警告。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以资产为本位的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心国家美国和外围亚洲国家形成了双赢的局面。该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美国能够承受更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并由此获得了更为灵活的政策操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是其雄厚的金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Recently, the U. S. enormo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dollar defl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some economists warn the collapse of doll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Under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namely the Pan-Bretton Woods system of the dollar asset standard, the center country U. S. and Asian periphery countries has reached a win-win status. Compared with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this system is more secure and stable. Accordingly U. S. can bear mor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acquire more policy operating room. The U. S. enormo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embodies the strength of U. S. economy to some extent. 【日期】2005-06-30 【关键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泛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资产本位U. 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Pan-Bretton Woods system/Dollar asset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034(2006)01-0041-08 一、文献回顾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美元贬值并存①,似乎就是特里芬两难(Triffin' s Dilemma)的还魂。早在1959年,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美国国会经济联合委员会上的发言就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认为世界储备不足日益加深,有可能在较短的几年内出现1931年金本位崩溃时的情景:即国际性银根紧缩、货币贬值和管制,也就是说,美国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黄金外流和贸易赤字,美元危机四伏。不幸的是,特里芬的预言在10多年后很快就变成了现实。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然而,当国际货币体系步入所谓的“无航海图”时代后,美元作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这种情形即使在后来欧元出现后,也没有产生较大变化。可以说,在“无航海图”时代,特里芬两难矛盾并没有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而终结,相反,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特里芬两难的矛盾似乎还在不断激化,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问题始终是一种“经常”现象。 不仅如此,当代主流经济学家的思想似乎也被特里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美国出现的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赤字,莫里斯·奥布斯菲尔德(Maurice Obstfeld)和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在2000年(当时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4.4%)就发出过预警,认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在中期内不可持续,要扭转这种势头需要美元实际汇率贬值12%-14%②,并在

浅谈经济政策及赤字对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的影响

浅谈经济政策及赤字对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的影响 不可忽视的财政政策 近三十年的美国,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为辅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空前和集中的,而其货币政策也是市场研究的焦点所在。但不能忽视的是,适当的财政政策和对外政策曾帮助美国度过了20世纪数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而现行宏观经济理论中“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理论是无法解释一些经济现象的,例如长期的物价上涨,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成因等。同时也难以诠释,为何近几年美国实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量化宽松政策,但经济的复苏速度和通胀速度却与宽松规模不成正比,这也是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所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或许我们能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众所周知,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主要是通过购买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和金融机构的证券化资产来实现的。所以,财政政策中的支出去向是这种流动性是否能“合理化”应用的关键之一。

财政政策的辉煌时期 3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20世纪以来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时期。这次由疯狂投机引发的危机导致了社会经济大衰退。面对危机,罗斯福总统一改胡佛总统的平衡财政政策,大力推行扩张性赤字政策措施,包括金融和工农业改革,扩大公共支出保障社会福利,放弃金本位制令美元贬值改善出口等。这些举措令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恢复增长和通胀快速回落,并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也让当时美国的财政盈余变为财政赤字并迅速扩大,平均占了当年GDP的4%,然而,危机的解决并没有提振美元,财政赤字和转变的贸易政策令美元汇率平均下跌12%。而当时的美联储只起到了利用变动贴现率来稳定货币的作用,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依然低微。从此,凯恩斯主义主张的赤字财政政策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美国也因此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最终,这种新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也为美国解决四次战后因通胀而导致的经济衰退和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凯恩斯主义理论创立的IS-LM模型分析中,首次提到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而50年代初,美联储也逐步取得货币政策主导权,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依然很小,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依然是空前和集中的。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概述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小于收入的经济现象。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在美国,财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个政府工作日会公布上个月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赤字转为赢余,但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对外连续用兵,导致再次出现高额赤字。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编辑本段]各因素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将公债的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公式: 如果D是公债余额的名义值,P代表价格水平,那么实际公债余额就是D/P。将财政赤字的名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相对复杂。因为实际的财政赤字(RDEF)等于实际公债余额每年的变化值,因此, RDEF=D(D/P)/Dt=(DD/Dt)/P-[(DP/Dt)/P](D/P) 由上述数学表达式可见,实际赤字就是经过价格调整的名义赤字减去通货膨胀率乘实际公债余额。等式右边的第二项[(DP/Dt)/P](D/P)代表了以前国家债务的贬值额,通货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