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_蒋冀骋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_蒋冀骋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_蒋冀骋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_蒋冀骋

2006年7月

第5卷第4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5 No.4

Jul.,2006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

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y

蒋冀骋1,刘晓南2

(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2.南京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端,提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新、实、用,改革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内容;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6)04-0049-06

站在新世纪的门坎,瞻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前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已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如何把一个能够全面提高受教育者语文素质的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带入21世纪,是新时期向我们提出的迫切任务。为此,经我们的申请,国家教委在1998年元月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教研室下达了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的研究课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了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包括古汉语、现代汉语教研室和语音室的教师。由蒋冀骋教授、刘晓南副教授负责,就该项课题展开研究。

1998年4月,课题组经过讨论论证,酝酿产生了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本课题预期三年完成,1998年进行改革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在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体制全面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势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字学教育的要求。为此,课题组成立了专项调查小组,由刘晓南负责,杨桂芳、罗昕如、郑贤章等老师参加。从5月到11月,历时6个月,调查小组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企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文秘人员,以及本校已毕业的文科校友。采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有3个:(1)问卷调查。调查小组精心设计问卷三套,共提出有关问题66项。调查过程中散发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答卷958份。(2)开座谈会。在若干所中学以及报社、杂志社、企事业单位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若干次。(3)个别走访。调查小组成员分别走访了老教授、中学语文教师以及记者、编辑和干部40人次。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新的需求。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同时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突破口

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正确地估价现行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揭示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调查表特地设计 目前大学汉语教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存在哪些弊端 等问题,收到许多反馈意见,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学科理论与语言实际脱节

大多数意见认为,现行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总体上是 理论太多太深,联系实际太少 , 教材讲得深了,难以掌握 , 理论成分太多太浓,不切实际,实践知识太少,不利教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对大量生动语言现象的分析,过分概括、抽象 , 联系具体的现实的语言材料不够 。什么是现

49

y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蒋冀骋(1958-),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实的、生动的语言材料,除了通常所说的实际生活口语和书面语外,受调查者更强调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的语言现象,诸如新词语、新说法、新的语法现象等等,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门类语言,包括大众传媒、广告等等。(2)知识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比方说 术语太多、太杂 , 术语的内涵、外延不确定 , 理论体系内部不统一,许多东西没有定论 , 看起来深奥,实际上莫衷一是,不知所云 等等。这些意见除了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术语系统的确定性、一致性外,还提醒我们要注意教学体系与专家体系的区别,以及如何在大学教学中既将两个不同的层次区分清楚,同时又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

被调查对象大多数是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对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脱节感触尤深。他们纷纷指出, 目前大学汉语教学与中学汉语教学有些脱节 、 缺乏联系 、 不衔接 ,有的甚至说 距离较远 、 太脱离 。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知识体系、体例与中学汉语教学有不相符之处 ,尤其是语法体系,脱节严重。(2) 缺乏指导中学汉语教学的意识 。(3)其后果是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所学的汉语知识到中学教学中几乎派不上用场,而在中学汉语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大多在大学汉语教材和讲义中找不到答案。尽管有42%的意见认为汉语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但是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大学汉语课对他们的工作并不相应的重要。调查显示,认为大学汉语课对他们现在工作帮助很大的只有24%,而占57%的意见认为大学汉语课对他们仅仅是有一定的帮助。认为现行大学汉语课教材与中学教材中的汉语知识联系很紧密的只占5.3%,认为联系较多的(占32.8%)和认为联系较少的(占33.5%)持平,甚至有4.6%的意见认为现行大学汉语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完全没有联系。因此,在工作中经常参考大学汉语教材的只有16%,而52.3%的人只是有时参考一下,还有12.7%的人干脆不参考,这就给大学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学汉语教学如何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的汉语教学应该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大学的汉语教材也应当有充分的篇幅介绍中学汉语教学知识体系,并能够提供常见的疑难解答和咨询。

3.与社会需求脱节

汉语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汉语教学有哪些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意见就是:大学汉语教学要对社会经济建设有用。社会是一台由语言协调而运转的复杂机器,言语交际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作为要求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高等学校汉语教学,目前恰恰对这个社会迫切要求有所忽略。71位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告诉我们: 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而长期的汉语教学未能充分地发掘汉语的语言美,而导致大多数人运用汉语的能力低下。现代社会的需要与现实社会(运用语言)的实际水平有巨大差距。 谈到师范类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中学资深教师不免有愤激之言: 师大学生许多不能胜任教学,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这是高校只重论文不重教学造成的恶果。许多高级教师根本不能胜任教学,只会为职称写 书 。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教学在对汉语的理性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其实用价值,极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正像一位企业界人士所说: 现代社会是讲究效益的,大家都很忙,花了时间来学你的汉语,总要对我们的行业有益处。否则就是没有效益。 无论如何,要解决 效益 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能力培养的问题,就是要使汉语教学在传授汉语的知识系统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运用汉语的水平。这不仅要讲,更要练。练什么、怎么练,都要好好研究,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设计训练项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与汉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脱节

语文素质是人们在语文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内在的语文素养和品质,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两个方面。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效的进行各种语文活动的基本前提。人的语文素质机制首先是生理的,也就是说其基质即语言和思维等器官,是先天的,但这些器官的各种协调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敏捷、聪慧、联想力、理解力、洞察力、分析和综合等能量和能力,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素质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和提高的。大学语言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汉语文素质责无旁贷,可是目前的大学汉语教学在这方面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在调查中听到许多意见,如 现行大学汉语教学,以专家语法为主 , 其中的理论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没有多大的指导作用,相反,要学生先理解了文意,然后才能理解汉语的某些规则 。许多意见都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 技能薄弱,难以很快适应工作 ,刚从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中学汉语知识教学适应程度不容乐观,认为他们完全能胜任教学的只占23.4%,认为他们教学有些吃力的占69.3%,

50

甚至还有7.3%的人被认为教学很吃力。这里面有汉语知识没有掌握好的可能,但更可能的是缺乏运用汉语来生动、准确传授知识的能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学汉语教学忽视了说、写、听、读等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形成优秀的语文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优秀的语文素质并不是单一的,它至少应当是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敏捷的分析综合语言所传递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进行言语和文字交际的娴熟技能的有机组合。

上述意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前大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这四个脱节,说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汉语言文字教学已经相当陈旧,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了。 应改变现有的汉语课程结构,重新构建汉语理论,这种理论应有利于指导人们理解古今汉语。 从宏观上看,大学汉语言文字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必要进行适应新形势的改革。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的需求,教材的编排要反映汉语的新现象新发展和汉语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教学内容要讲究对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有用,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而教学方法也应该尝试多样化,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

二、大学汉语言文字教学改革的思路

改革势在必行。怎样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对改革寄予厚望,他们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就大学汉语教学应如何改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汉语教学,与这种新的需求相适应,大学汉语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如何,均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归纳起来,可以用三个字概之:新、实、用。

1.新

教学内容要新。 不断更新汉语知识体系,完善汉语教学 , 应改变现有的汉语课程结构,重新构建汉语理论,这种理论应有利于指导人们理解古今汉语 。对于现代汉语, 要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研究语言中大量生动的新鲜语言,给汉语教学注入新的生命 , 可考虑增加新内容特别对近来出现的新词语、新语法现象多加研究整理,注入进教学内容中去。同时不断减少甚至删除古板、陈旧的内容 , 注意随时收编新词汇 。显然这有一个研究、整理、规范、认同的过程,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古代汉语, 则要选取最能反映中华文化特色的东西来教,以提高文化修养为目标,弄成了一种学问,那是少数人的事 。 古代汉语要与古代文学作品选多结合一点 , 每篇文章尽量精粹一些,其效果最好能使人产生可以以古为镜的感觉,所谓古今一也 。还有人提出 古汉语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本地方言结合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讲古代文不做古代人, 教师不应只是教古汉语的古老先生的架势,应该有现代人的潇洒气质,以此带领学生居高临下地对古人的文章进行神定气闲的语言赏析,而不是满面尘灰、 气喘吁吁的做古人的奴隶 。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新。包含三方面内容:其 , 教学上要强调趣味性,讲授时要生动、形象并联系实际 , 将语言教活,不停留在静态的结构分析上 , 力求以学生自学、体悟为主,教师讲授力求有趣有序 , 要吸收外国语言教学的先进方法,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汉语课力避上得死板沉闷,多让学生从生活实例理解所学内容。注重生活中丰富的语言信息(语汇、语法等的更新、补充),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 。可见教学中的趣味并不完全是一个方法问题,它还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其二,就是怎样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的问题。做练习是一个办法,但未必就是惟一的方法。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意见都指出,大学汉语教学完全可以实行 读写 教学。大多数意见认为 可用少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 ,有的提出 多读、多练,尽可能引导学生搞些研究,出成果 ,有的人认为 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进行读书指导和答疑,非讲不可的课才进行讲授,如音韵学 。其三, 教学手段应进一步现代化,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 。 在教学中应把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汉语教学中去,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教学手法来分析、归纳和总结汉语新的发展规律 , 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做到形式多样,适当减少一些口授形式 。

2.实

实的总原则是要实际,内容要符合实际,方法要实在。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反映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职务的人对大学汉语教学的要求与期望。谈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时,一些意见集中于汉语教学如何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方面。比方说如何理解广告词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现象? 应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大潮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加以规范化,充实到教学中去,为市场经济服务 , 汉语教学应弘扬祖国传统的语言美,进而规范现实交际中的实际用语,包括行业用语、广告用语等等 。总之, 汉语教学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相适应,紧密结合时代,不要总是落后 。有的认为: 要选取最能反映中华文化特色的东西来教 , 研究变化的语

51

言,尊重民族习惯 。还有些意见说: 应结合汉语运用实际进行改革,少依靠书本和条条框框,汉语教学要面对现实,切不可盲目依赖权威 , 大学汉语教学要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 , 结合大量生动的语言现象,结合汉语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从中学教师反馈来的意见则强调 注重联系中学实际,与中学语文课堂紧密结合 。比方说在教学内容上 应以中学语文课上涉及的语言知识为主 。有的还建议 大学三年级加上40课时的 中学语文课程中汉语知识提要 课 。这些意见,从大的方面讲,要与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能有效地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从文化学术的方面来讲,要与汉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相适应,要与汉语的历史与现状实际情况相符合。还有一条很实际的原则,要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相适应。这几个方面的适应是讲求实际的原则的不同层次的体现,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3.用

用是指学以致用。在调查问卷的 谈谈您对汉语课程的看法(或感觉) 的提问下,选 很有意思 的占22.2%,选 枯燥无味,没多少用处 的有11.4%,而选 有用 的占总数的63.4%,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汉语课是一门实用的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实用 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的实用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只会读书识字,做个不出门知天下的秀才,日常的以及各种特定环境和特定场合的言语的以及通过文字进行的交际,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既要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又要具有运用汉语言文字娴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已经是新的时代要求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在调查中我们深切感到,社会呼唤实用。如 抓住实际运用中有效的要点推广普及,空洞的理论让研究者去完成 , 教学应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着力于运用,内容要更简捷、明确 。 教学内容要为生活服务,要突出实用,删繁就简 。这些意见尽管有的甚至难免偏颇,但它们都集中反映了这共同的呼声。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实用主义。不能把实用理解偏了,变成只讲实用不讲理论。当问及 您认为大学汉语课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 时,尽管有37.5%的意见选 侧重于汉语表达和交际的实际 ,但还有40%的人认为应当 兼顾汉语的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 。实用应有个层次和范围的问题,对社会而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是实用的;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实用与否并不是只看他是否可以干一两件具体工作这么简单,所学知识是否实际有用只是表层现象,它的深层基础是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优良的语文素质,简而言之,就是要拥有系统的汉语言知识和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在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上下工夫。在传授汉语言文字知识的时候考虑如何根据实际用途而进行取舍,如古代汉语教学多注意古语文的释读、古今语言的沟通,现代汉语则多注意普通话的训练、朗读和讲演、简明准确和生动的表达、书法的精美等等。

三、大学汉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无论是问卷还是座谈、走访,都有很多意见论及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改革的内容。归纳起来,约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设置改革;(2)教材改革;(3)教学方法改革。

1.课程设置

现行汉语言文字学课程设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然后再开设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与修辞、现代汉语语音系统、语言文字现代化、方言学、演讲与口才等若干选修课。科目繁多,我们曾指出它的 条块分割 ,既重复又有遗漏的矛盾状态。课程究竟应该怎样设置,在我们调查问卷第一套的第一问 您认为大学汉语课应该怎样开 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认为 应当分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门课 的占48.9%,认为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合并,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合并 的占24. 8%,只有13.4%的意见以为 古今汉语应当合并为一门课 ,但在座谈和走访中,情况与此大不相同,许多意见表示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教学应体现出统一性 , 要能沟通古今汉语 , 古今汉语的术语要能统一 ,表现出强烈的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机结合的意愿。由此我们体会到, 合并 与 结合 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结合决不是简单的合二而一,而是有机结合。这就是从知识体系上贯穿古今汉语,建立史的框架,论述汉语词汇、文字、语音和语法是怎样从古代逐步地发展到现代,什么现象改变了,什么现象消失了,什么现象产生了等等。将各自相对独立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两块有机统一,还汉语史以完整面貌,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尾贯通,其所使用的术语自然就前后统一,术语的内涵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科学精神。所以,大学汉语言文字课程的设置,应在史的前提下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这样原来的两门基础课减为一门,知识内容反而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了。

52

2.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无疑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举足轻重,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共识。理想的教材应当反映汉语研究最新成果,理论体系符合汉语客观实际,不但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汉语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应该对于人们理性地掌握汉语这个中华民族的交际工具,培养优良的语文素质有所帮助,那么,其内容将如何取舍,就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 大学汉语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最没用 的调查问题,意见颇不一致,较多意见认为词汇(词义)、语法最有用,修辞和文字也有一定的用途,语音方面认为现代语音较有用,古代语音用途不大。比方说有用:语法 句式、词类活用 有用, 古代汉语中有关常用实词、词类活用、常用虚词、句式的知识对理解阅读有用,汉字造字法有一定作用 , 现代汉语中的词和词组的构成有较大的作用 , 现代汉语文字的声旁、形旁知识,词汇、语法、修辞等都有用 , 最有用的是现代汉语语音,古今语法,现代汉语修辞 。说无用: 古文字(尤其是训诂类,六书也没有多大用)、古代语音(如中原音韵)对社会没有用,大学不学也罢 , 最没用的是古代语音、文字 。也有的意见反其道而行之, 语音、修辞、词汇最有用,语法、文字知识最没用 , 最有用的是语法、修辞、古今语音,最没用的是词汇、文字知识 , 古今语音、文字知识、词汇最有用,语法、修辞最没用 , 文字知识最有用,最无用且有害的是语法 。

从中学语文教学来看,有的意见说: 大学现代汉语课对中学生的作用不大,书上的知识泛泛而谈,讲得不透,跟中学知识联系不大。 古代汉语中文字知识、词汇、常用古文知识在中学很重要。 有的却说: 语法、修辞、文字知识等对中学生最有用,古今语音对中学语文教学没多大用处。 古代汉语对中学生最有用,语法对中学生最无用。 中允的意见是 都有用,关键在于运用得法 。一位年届花甲的老教师说: 所提两问,都有用,说不上哪些没用,如果学好,在教学实践中,遇上合适的教学环境,便都用得上。如文字学字的构造知识,有时见到错别字,就可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

我们的看法是,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构成人的优良的语文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材内容的取舍可以相对侧重,但不可偏废,关键是要考虑怎样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从整体上讲,知识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科学性、实用性,教材体系要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要让学生学完教材内容并不感到是课程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业的真正开始。亦即凭着课堂所学,学生能在广阔无垠的语文海洋里上下搏击、自由翱翔。

因此,我们设想新的汉语言文字学教材要包含四个单元:文字单元、语音单元、词汇单元、语法与修辞单元。每个单元的编写,采取贯通古今汉语知识体系的办法,消除陈旧过时以及原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分离时重复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理论知识传授与语文能力培养并行。设计素质训练,加强自学读书指导,鼓励学生研究现实语文问题,自主地提高语文素质。

3.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一定的教学目的密切相关,它是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通过许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看近几年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得到倾向性的意见是大学汉语课堂显得单调、枯燥、一般化,认为老师讲课很生动的只占23.6%,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很不适合新的教学要求了。为了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在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同时,配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1) 教学方法应朝开放型、民主化方向改进。 有的提出吸收外国的先进教学方法。但究竟外国的先进方法具体有些什么却不很明确,如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学为主,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 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这些方法是否就一定是外国的,谁也无法肯定,但在课堂上革除一言堂,提倡群言堂是正确的。同时在方法上面向世界,时刻注意教改信息,吸收外国教育工作者以及国内同行的经验,肯定对改进我们的教学是有益的。

(2)学、练、研相结合。当问及 您认为汉语课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时,在 讲授为主 、 自学为主 、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三种选择中,选择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的有53.9%,占压倒多数。许多意见认为,讲要讲得生动,学要学得主动, 动态的语言分析要加强 , 结合大量生动的语言现象进行教学 , 将语言教活,不停留在静态的结构分析上 , 增强阅读和自学的内容 , 要在教材里留给学生自学的内容 , 力求以学生自学、体悟为主,教师讲授力求有趣、有序 。极端的说法是汉语课 可以除音韵外不必上课 。练要练得实在,在时间上和分量上要保证,要注重效益,在练的方式上却可以多样化,如 老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好 ,可以名之曰

53

讨论巩固法 。 汉语知识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多设计些练习使学生不断地巩固,而不是老师讲完就完事了 ,这是 练习巩固法 。还有意见希望 教学中多读、多练,尽可能引导学生搞些研究,出成果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适当地进行科研活动,这是 研究加深法 。(3)教学手段现代化。 手段应进一步现代化,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 ; 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适当减少口授形式 ; 现在汉语教学手段还是传统的方法,如果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电化教学相联系,学生学习容量会大得多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是一个方向,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没什么经验,教学课件目前也相当有限。但是我们将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将进行实验,并努力获得成功。

四、结 语

历时近半年的调查结束了,尽管我们的调查面不算很宽,获得的材料也有限,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刻的,我们从各界人士对教育的希望和期盼中看到了教育改革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学校以及一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而是整个社会改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的今天,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教育改革。因此我们要从整体来看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这次调查的收获大,还在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所存在的弊端,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突破口。调查中我们集思广益,就教改应当如何进行广泛征求了意见,大到课程设置,小到具体的细节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很好的意见。这不但使我们感到了鼓舞,而且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同时给我们以信心。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于实践,勇于革新,就一定可以到达辉煌的彼岸。

A Su rvey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Lin gu istic Course s Con ten t an d

Teaching Materia l Innovation

JIANG J-i cheng1,LI U Xiao-nan2

(1.Hunan Norma l Un iversity,Changsha,H unan410081,China;2.Nanjing Unive rsity,Nan j ing,Jian gsu210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this paper reports that there are some malpractices in our current Chinese linguistic course,and thus advances some tentative plan and advice for its content and material innova-tion.

Key words:Chinese linguistic cours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aterial;innovation

54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学校和区域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充满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都想问一下为什么,特别是自己从哪里来的,更是有许多的问号。因此,这门课程很大的解决了他们的疑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会非常有兴趣。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班队活动、国学启蒙教育、探索活动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安全教育方面 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人

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班队活动: 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 3、探索活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国学启蒙教育

通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三、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并突出了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涉及了《课程标准》内容纲要中的4个模块的内容,从而使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开放性 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活动性 教材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教材设计了多种

课程目标深化与教学内容细化研究 专 题 培 训 材 料(一)

《课程目标深化与教学内容细化研究》 专题培训材料(一) 深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可见,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深化教学目标,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拟定教学程序,为深入实施教学目标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一、现状分析 教学目标制订问题,是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管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编制者总是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教学目标,不但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总目标,还确定了比较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但是,在纲领性文件中体现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能够根据班级情况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写在教学预案中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落实于课堂,长期以来,教学目标意识的淡泊甚至缺乏是个不争的事实。 新课程中“三维目标”的确立,突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

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三维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只是贴标签式的存在,而没有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 二、深化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层次 1、深入分析学情,设计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对象虽然都是学生,但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同,认知结构不同,用同样的教学手段所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和深化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在初定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初定的哪些教学目标有差距,哪些同学对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哪些同学对知识点感兴趣等问题,据此调整成有效教学目标。 2、明确三维关系,有效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学中,我们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3、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明确目标后,整个教学过程应控制在目标所界定的范围内,教师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并根据目标修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可以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观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观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关键。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需要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为落脚点,以营造求真务实的大学氛围为具体行动,以此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改革。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系统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进步的呼唤。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因此,从系统视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材面临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极度膨胀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提出了挑战。在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关键。 1学习能力与知识价值 推动学习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认真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有学者将人类历史上的知识类型划分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四个大的发展时期或发展阶段。在现代知识型中,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在后现代知识型中,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知识最有价值。学习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追求以知识的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更要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和批判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2教学内容——“僵”与“活” 受现代知识观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知识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其实,不仅人们越来越崇尚用实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就连高校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也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人”的关注。他们总是奉教材为经典,习惯于把教学内容窄化为教材文本中包含的静态的、规则的、客观的、确定的和可操作的知识,然后遵循教材的逻辑,“告诉”学生,没有教师自己对课程的独到见解,没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情感的体验,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由此而被遗失。教学内容的固定、僵化、陈旧和机械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与单向,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焕发生命力,教学内容必须走出教材的束缚,通过教材的可持续改革,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挖掘、去激活知识的“知、情、义”,并让学生体验和吸收。 3教材——“辅”与“研”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目前,国内高校的现行做法基本上是每门课程指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均以该教材为轴来开展教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科学内部出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一本书教学”已见端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发现学习”。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欧美高校在教育实践中,

课程教学内容(简略)讨论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简略) (共16课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消极情绪自我疏导的基本方法;掌握良好人际交往的基本手段;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掌握心理自助与互助的基本技巧与策略 实践教学部分(共8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照一定的范本或模板格式,完成三个报告(或方案),初步具备心理健康自助与互助的基本技能。 一、个性心理自我分析及自我完善规划(报告格式附在后面)(2课时) 学会“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这是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保障,因此,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对自己个性心理进行分析,并制定自我完善规划。 这个实践教学对应理论教学的“第一专题了解心理健康认识自我”,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二、学生自己排演或网上观看“校园心理情景剧”(报告格式附在后面)(4课时)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她以舞台话剧为载体,以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心理矛盾的发生、发展、解决为主线,内容涉及大学生活方方面面(如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习、情绪、择业、恋爱等)让表演者和观众生动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调节方法。 这个实践教学对应理论教学的“第二专题和第三专题”,目的是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如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等)

三、进行一次心理互助(报告格式附在后面)(2课时) 心理帮扶是一种“助人”行为,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感悟,提高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帮扶实质是一种“心理互助”。 这个实践教学对应理论教学的“第四专题互帮互助共享健康人生”,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识别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并提供基本的心理帮扶。 理论教学部分(共8课时) 第一专题了解心理健康认识自我(2课时) 一、了解心理健康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一)心理健康概念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总结

一、课程性质和重要性 该课程是油气开采技术、钻井技术等专业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非地质专业学生对地质学的入门课程,是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了解地质学一般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地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质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学会认识地质体、地质现象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地质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为非地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必要的地学知识、理论、技能基础,以便更好的掌握钻井的工程施工、油气开采的动态分析等工作。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14学时。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是课程组成员及时转变了教学理念,树立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为技术应用服务,以够用为度。明确了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应用技术教育和技术应用的操作能力。 二是按照各岗位群所必需的业务能力来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各相关专业定位,结合现场调研结果,在广泛组织现场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岗位群所必需的业务能力,并将其分解到《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中。该课程作为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讲述岩矿、构造、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为钻井地质、油田开发地质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大幅度缩减了矿物、岩石学内容,对构造、石油地质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三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是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尤其是在实践类课程中强化与应用技术有关的内容,并将科研、工程项目和生产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本专业或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动向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教师授课少而精,讲透重点、难点,多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答辩等形式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四是进行了教材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在自编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该课程的校本教材,2006年综合各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主编了全国石油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石油地质基础》,并由石油出版社出版发行,弥补了该课程缺乏相应教材的空缺。 课程组部分成员参与了中国石油协会立项课题“高职高专石油主干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研究”,《石油地质基础》课是该项目的改革试点课程之一; 课程组成员编写的论文“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实现‘零距离’培养目标”以及“分析‘12.23’事故,搞好井控工作”是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教改论文,论文分别在中国石油教育协会主办的《石油教育》以及本院院报《教育研究》上公开发表,推广了教改成果,为其他课程改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课程教学计划模板

课程教学计划模板

学科教学计划基本要求 所谓“学科教学计划”,是在每一学期学科教学启动之前,预先撰写的关于教学应完成的目标任务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及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的构想,它对于指导全学期学科教学实践具有宏观决策和调控作用。如果把课堂比作战场的话,学科教学计划就相当于“作战计划”,它决定着战争的成败,因此,学科教学计划也决定着我们一整学期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科学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制定学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1、教师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学科教研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全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数、学生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 (2)教学内容。 (3)教材分析。 (4)教学目标(有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5)教学重点。 (6)教学难点。

(7)教学改革的设想。 (8)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9)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 二、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教师可以结合参考书将教学的总目标要求批画在书上。)要体现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学”的观念。 2、重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条列项写清教学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 3、教学改革实施设想: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改研究专题确定力求“小”、“实”、“活”,体现一定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要忌大忌空;要分条列项写清实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设想。 4、实施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完成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之后,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深入研究教材、开展教学专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加强“双基”

课程内容教学材料内容教学活动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一·总述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本文试以英语学科为例,阐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学理基础之上。 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历来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次课程改革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就是教材的变化。但要说教材的研究,则解释、论证多于理论探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国家统一控制的课程教材研制体制,课程和教材这两个本来不同的研究层面便重叠了起来,致使分属课程、教材和教学不同层面上的问题缠绕在一起,混淆不清。一方面,由于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几乎就是研究学什么(学科知识)和如何学的历史,学科内的课程理论、教材理论和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贫乏,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对现行课程具体形态──教材的解释;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或者合而为一,甚至超越大纲,行使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可以不必研读“英语教学大纲”,只需“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这样,很多本应属于课程层面或教学层面的研究内容不能和教材问题有效剥离,其后果是,课程或教学层面的问题被忽略了,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也仅滞留于表面的介绍和解释,缺乏系统的深度研究。 上述情况反映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最为典型和普遍的便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概念的辨别不清。诸种术语纠缠不清使很多问题的讨论或争论缺乏合理的学理基础和共享的理论框架。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材内容往往与英语课程内容和英语教学内容混淆在一起,在实践中导致教材内容等于课程内容,教学就是教教材内容的现象。例如,“对话”是英语教材中常见的内容,它是体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人际交往形式,实践中不少教师课堂上直接要求学生机械朗读和死记硬背对话,不顾学生语言运用(揭示其中语言知识、语言结构的功能意义)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做法便是将教材内容误解为课程内容的典型事例。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在于,教师安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教教材),自欺欺人地满足于所谓的课程内容的完成。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三种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2020-04-18 调研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不同的教育形式又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措施和方法如下: 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把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分成12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5个学生,相对有二位低层生,两位中层生和一位高层生。高层学生当组长,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教学任务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

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林召凯老师在讲授《幻灯片的制作》时,通过“展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想去做的冲动,于是老师做出简单的“讲解演示”后,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课堂效果非常好。 3. 师生角色的.变换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知识不再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多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自己获得的。老师的使命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指导者”,一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有益、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强有利的“引导者”。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初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第一课时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硬件的组成,包括名称、生产厂商、图片、作用等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发到教师的邮箱里,第二课时让学生观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视频,并当场拆开主机让学生观看,第三课时让学生总结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并进行质疑讨论,我在一旁进行指导,效果相当不错。 4、上课实行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越性。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 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二、存在的问题: 1.分组、分层教学实施的不够好,各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2.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往往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操作、练习。 3.课时少,时间短,对上机实验遇到的问题很难一一解答。 4.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准。 5.教师授课不够精练。三、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利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设计适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深度,只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 2.利用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引领他们自主的学习。 3.可采用基于网站式的教学,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师生交流,同时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作品展示的平台,激

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内容

渤海大学文件 渤大研字〔2015〕1号———————————————————— 关于印发《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并经校长办公会和校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渤海大学 2015年1月7日

渤海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卓越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学校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打破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探索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导—学—研—做”协调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树立“博雅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融通,做人与修业统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内容 1. 革新前沿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适用性、能力性、创造性为导向,体现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热点性、实效性等特征。教学内容要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每学年专业基础课内容更新不少于5%;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内容更新不少于1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习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2. 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 根据每门课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如项目驱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增加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讨论、探究、实践、实验等课时比重。原则上,专业基础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80%;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讲授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60%。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相应课程具体授课形式有所调整,但需要上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3.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 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等多种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学术训练、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形成而展开,主要以读书报告、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体;社会实践主要以访谈调查为方法,深入研究专业领域热点性、前沿性问题;学术活动主要指研究生听取专家学术报告,并积极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结合研究方向独立做专题报告等。 4. 重构过程性课程评价方法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情况占10%;课堂讨论、作业等方面占30%;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等方面占20%。期末成绩侧重于考察本门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撰写小论文、答辩、实际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 三、管理措施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写明本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基地班、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系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中心法则为主线,主要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基因表达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系统地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重组和分子进化等过程的基本机制。 2、教学目标:(1)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概貌、基本思路、原理和方法,及其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并为他们进一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了解生物学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 (2)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在系统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动态、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各个环节的调控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包括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并在本课程主要内容后注明所用学时,最后可列出本课程学时分配表。 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共有68个学时,将分为4编,10个章节进行讲述。 第一编: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基因的概念。 目的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的概念,熟悉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有总体了解。 第二编: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基因的概念4个学时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掌握遗传物质的特征、哪些生物大分子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等,熟悉DNA介导的基因转染的试验依据,了解基因概念的进化过程。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性质6学时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计划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课程,教学计划,,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查看更多范文。 课程教学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都想问一下为什么,特别是自己从哪里来的,更是有许多的问号。因此,这门课程很大的解决了他们的疑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会非常有兴趣。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班队活动、国学启蒙教育、探索活动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安全教育方面 全国因安全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死于非命。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

重如山”。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班队活动: 刚踏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不太适应,每一项规章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适应学校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并且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 3、探索活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国学启蒙教育 通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三、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并突出了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写作教学研究综述:课程内容、实施与价值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5477998.html, 写作教学研究综述:课程内容、实施与价值讨论 作者:朱建军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10期 在夏丏尊先生看来,写作教学的问题,实际最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黎锦熙先生曾从课程层面来探讨作文名称的问题,但他认为,“名称上的关系原不甚重要”,而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三个方面才是最直截了当和最重要的,才能决定学生写作的内核与实质,而名称已是其次的其次了。因此,考察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优劣问题,也要从整体上关注“写什么”,即写作课程内容怎样,“怎么写”,即中学写作课程如何实施,“为何写”,即中学写作课程价值如何。可以说,目前的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恰恰在于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究竟“写什么”:写作课程的内容讨论 我国写作教学出了问题,于是,研究的关注点都集中到“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教什 么”“回归什么”的问题;而开的药方大多是“写生活”。在课堂教学层面,明显地表现在以学生 生活为核心的课堂写作教学模式,而在具体的操作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生活化”——深入生活。这一写作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感悟和表现生活,如何做人,以及如何书写人生;生活成为了“作文教学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 实际上,“写生活”仅仅是“阐述课文的”“表现生活的”和“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三种范畴中的一种,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带有原创性的一类写作。这里的“生活”往往还被解读、被限定为涉及学生“个人生活”的“好人好事”“迷人景色”等。而另两种——“阐述课文的”“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的”——需要大量读和研究方能写的学术工作,被严重忽略了。 在国外,“写生活”,实际指“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即用故事和诗歌的形式(文学的形式)反映“生活”,这个“生活”多指“个人生活”或“私人生活”①。且“创意写作”被认为是一 种“特殊的写作”,或“额外的事项”(an“extra”)②。也就是说,我们实际在从事着几乎与阅读不发生关系或仅有“影响”关系的原创性写作事项。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在校的“生活”,主要还应是带有学术性质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生活”。比如,我国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限的“儿童实践活动”为:“阅读课中和高年级自然、地理、历史课中的观察、参观、实习、试验等等的活动”,并认为这是“最好的资料”,并因此规定写作顺序为“从述到作”,而“述”与“作”,均涉及如何读、如何写的双向目标。在美国,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跨学科的学术“实践活动”,学生写作取材非常丰富,可以就各科学习内容进行写作,也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或到社会上调查访问;汪凌也谈到法国写作教学注重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如高中写作主要包括提出论据的论辩、评论和创作作文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