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简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简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简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简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论文摘要]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拨款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拨款及使用过程中信息公开不足、公众参与程度低均系绩效不高的重要成因。鉴于此,引入协商拨款机制,通过绩效评价、公众参与同财政支出相结合,以及为办学合作、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是提高绩效的有效法律规制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财政事业持续改革,提高支出绩效无疑是重中之重。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为粗放型状态,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高校群体在设置专业、开展教研时力求面面俱到,致使各校专业重复泛滥、学生人数恶性膨胀、教研活动千篇一律,既危害教研质量,更无法体现各自办学优势、特色和重点。

第二,高校行政、基建和后勤的运行成本普遍过高,存在着“重官不重学”、“重物不重人”的失调现象。一方面,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任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偏低,在高校内一线教研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与行政后勤人员并无显著差别,部分高校乃至出现后者高于前者的情况。这样的情形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主旨不符,也与迅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化现实严重相悖,无法保障教研创新的积极性,甚至直接造成人才外流;另一方面,高校群体热衷于扩张校园、大兴土木,将本身并不宽裕的资金集中用于土地征用和建设恢弘的楼宇、景观。

二、成因分析

(一)财政拨款方式单一诱发恶性循环

我国过去未注重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方式向综合方式发展,而是过分依赖“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公式法拨款方式。“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将高校教学活动的成本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并以单位成本乘以数量规模来计算,虽然具有量化性强、透明度高的优点,但是对于学术科研等其他需求则缺乏保障和激励,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成本的变化规律。既然财政拨款方式单一,而拨款数额又与高校在校生人数成正比关系,则势必容易造成教育投资的匮乏以及高校对教育资源的恶性争夺。前述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求多求全和反复扩招等行为实属无奈。

(二)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未能建立起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是以无法将有限的教育投资优先使用于宗旨性、迫切性更强的事项,也不注重投入产出比的计较。前述“重物而不重人”的怪圈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物”的建设在学校评估和学校负责人政绩考核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体现出学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当然会被各高校乐此不疲地培育虚假繁荣的雾中花。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间的竞争机制更是长期缺失。因为,某一高校一旦被划定为哪一个层次,其“身份”就会从此长期固定下来,难以发生变动。此点无疑与“从身份到契约”的现代法律精神严重冲突。作为高校群体金字塔顶端的985工程高校,以及接下来的211工程高校,现在进入这两类高校的大门均已关闭,并且,其内部的身份也是不平等的。无疑,一系列严重的弊端势必凸显:既然身份已经锁定,则“圈内”高校的办学效益无论如何低下,都不会动摇它们的地位;“圈外”高校的办学效益无论如何之高,却也不能跻身“重点名校”序列。更何况,它们之间基于不平等的身份,已有的条件和按年度获取的财政资源本就存在严重差距。

(三)拨款及使用过程中信息公开不足、公众参与程度低

公众与教育行政官员、校方在一定情况下存在着追求的差异。根据近代宪政理念,政府是受公众(纳税人)委托,代表公共利益来进行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所以理应在支出环节充分反映民意。然而,因为政府在代表公共利益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所以在其与公众的意愿发生冲突时,有可能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或者是运用公共权力的强力来将自己的偏好强加给公众。对于高校而言,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泛行政化的背景下,高校的行政负责人具有实质的官员身份和一定的行政级别。

据此,考察现状,不难发现对于高等教育财政的拨款及其使用而言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教育财政支出部门和高校群体对相关信息的公开不足,它们所进行的信息披露往往不够细化,习惯于给出较为笼统的数据,并且,它们接受审计部门等其他政府部门、人大机关的监督制衡的力度也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程度也差强人意,尤其是对事项和对象的“优先”与“突出”问题上,教育财政支出部门和高校群体较少征求来自纳税人、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利于决策上的集思广益。

三、法律规制

(一)引入协商拨款机制

“协商拨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国,亦称为“合同拨款”。其要旨是在中央政府与高校之间引入协商谈判机制,两者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规定双方权利、义务和职责,国家据此对高校进行拨款;协商拨款主要为研究经费、设备费和教学公用经费,但不包括教师工资。合同签订之前,校方必须提交相关计划,政府则对此进行研究,并派出专家对学校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政府方与高校磋商合同内容。各校合同内容可以出现有益差别。合同期限将尽时,高校将接受来自独立第三方对此前计划和合同条款实现状况的评估。高校如未能完成合同条款之要求,则必须说明其理由,并且可能会导致下一个合同的拨款被削减。

显然,“协商拨款”具有灵活性、激励性的优点。通过立法引入该机制并与原有拨款方式相协,有助于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成本的变化规律,调和国家与高校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确保拨款部门拟定的投入量能够满足高校纷繁复杂的现实需要。鉴于此,高校群体有望走出争相扩大规模、盲目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怪圈。

(二)政府应与高校围绕教研合理配置教育财政资源

毫无疑问,如果不进行内部要素投入的合理分配而单纯从整体上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成绩与就业率的提高,也未必带来教师科研

成果数量的增加或者质量的增强。考察域外,美国高校的教学支出占据其开支总额的比例为:综合型大学平均约为37%、本科大学平均约为35%、研究型大学平均约为32%;同时,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支出占据其开支总额的比例平均约为13.6%,其中,哈佛大学2001年至2002年达到约23%,而麻省理工学院则高达45.5%。一方面,高校为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而建立,因此是为公民提供教育资源的教育机构;另一方面,高校是为实现公民的学术自由和促进国家的科技文化进步而建立,因此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研究机构。美国高校经费支出的结构无疑远较我国更符合高校的功能和宗旨。

笔者主张,必须由立法明确要求政府、高校围绕教学、科研来合理配置教育财政资源,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具体包含三点建议:

第一,可以考虑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设定教学、科研支出占高校支出总额的比例下限。笔者初步认为,以教学与科研合计不低于35%为宜。当然,该比例下限的数值应当通过全国调研后得出。

第二,对于行政、后勤人员的支出,也应设定一个比例的上限,防止行政、后勤人员数量的过分冗杂和“重官不重学”的现象产生。

第三,经费支出时,应考虑具体学校具体学科的状况,而非仅仅着眼于一所高校整体的状况。在以学校整体来确定该校拨款总数,并由学校再自行分配各院系、学科的传统模式下,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怪圈:某一个非常普通的法学院(法律系),仅仅因为它隶属于一所财政拨款总数巨大的985高校,它所获得的财政资源即可轻易超过某些普通高校的优秀法学院(法律系),甚至可能比肩部分久负盛名的政法院校的法学学科所得到的财政拨款。此类情况今后应当予以修正。

(三)绩效评价、公众参与同财政支出相结合

笔者在前文中对“协商拨款”机制进行述评时,已经对绩效评价与财政支出方式的关联性进行了一定介绍。笔者以为,绩效评价应当是今后我国教育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绩效评价结合起来,以绩效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据此决定是否给予后续拨款和拨款的方向、方法、形式、数额等。这样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科学性与透明度,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整体还是对高校个体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第一,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均须对高校间的竞争机制进行保障,废除高校身份上的垄断地位。基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进行分类、分层并无不妥,但是这样的一种“身份”的划分决不可以是永恒不变的,而应当构建一个优胜劣汰的开放系统,既给后进者以奋起直追的动力,又给先进者以永不停歇的压力。在一定时期内高校数量并不会巨幅增加(特别是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于2010年已经突破26.5%),因此笔者赞同教育部不再新设211、985院校的做法。然而,值得商榷的是,数量固然可以不再增加,但名单上的学校是否应当可以变化?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起一定的标准,定期(5年、10年)对这些群体进行考核,不符合标准的将被“摘牌”,而由符合标准的“圈外学校”进行替代。亦即,允许211与非211、985与非985院校之间的转换,亦即允许985院校三个等级之间的转换。对于各省的省属重点高校而言,道理相同。

第二,通过立法建立综合的绩效考评标准,内含:学生就业和升学状况(考取或保送国内高校硕士、博士,以及留学深造),来自校友、教师与社会的评价,以及科研成果和各项文体竞赛成绩。简言之,如果高校财政资金的获取有赖于学

生、家长以及其他公众,则其必然产生提高教育财政效率的内在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教育产品。

第三,加强程序立法,确保教育财政支出部门与高校群体的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使用状况应受到严格控制。具体而言,明确课以教育财政支出部门、高校信息公开的义务,对财政经费的支出和使用信息进行较为完整、细致的披露;教育财政支出部门、高校在有关经费支出、使用的重大事项上必须通过听证会形式征求纳税人、师生的意见,并对此予以必要尊重;将行政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人大机关对此所进行的监督制度化、常态化。

第四,将拨款权力全部集中于教育部门具有隐患。这意味着有必要通过公共权力的社会让渡,将公共财政资金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从而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运行效率。笔者建议借鉴法国的做法,建立专门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当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缓冲器”。该委员会是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中介机构,它在运作上是相对独立的,但是要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主要职能是为政府评估高校整体的财政运作计划,并且将拨款同评估的结果联系起来,通过拨款方向、模式和数量来引导高校的良性发展。

(四)为办学合作、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已经尝试建立“大学城”(如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和“大学联盟”(如C9大学联盟)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学术科研合作。可惜,从总体上来说,高校间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或者共享程度过低是普遍问题,并且构成迫使各校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进行剖析,这样的低水平重复往往既包含硬件又包含软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对于高校内部而言,不同院系、专业之间,院系与科研机构、图书馆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为校际(包含域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和校内不同院系、机构之间的办学合作与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刻不容缓。此举既有利于避免高校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有利于优化教育事业、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让求学者和社会整体受益。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湖南广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

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和湖南省关于《湖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湘财绩〔2012〕30号)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为保证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3、项目立项及实施依据包括确定立项的政府部门、相关文件依据文件名称及文号。 4、项目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围。 5、项目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围。 6、项目资金流向及用途情况分析。 二、评价目的 1、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即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等。 2、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须的资源 3、支出的预期效果: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4、了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发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指导预算编制和申报绩效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三、评价对象及范围 财政资金所服务的对象和所服务的范围。

四、评价依据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项目绩效目标 2、申报论证材料和预算批复文件 3、政府采购招投标文件及合同 4、项目验收报告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 5、项目执行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 6、统一制定的绩效评价工作规范 7、部门、单位按照绩效评价工作要求提供的相关资料,包括项目申报书、项目自评报告、数据统计汇总表等; 8、评价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核实等获得的资料等。 9、其他相关资料等。 五、评价原则 1.坚持真实、科学、公正的原则; 2.坚持综合绩效评价的原则; 3.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原则; 4.坚持绩效评价与项目支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绩效评价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 六、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项目实施单位自评与工作小组抽查评价相结合,运用比较法、专家评议和公众评议等方法进行评价。 七、评价内容 1.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包括项目任务完成数量情况、项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培训提纲之二——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培训提纲之二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张忠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容 (一)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 绩效是某个组织、个体或项目在某个时间范围以某种方式实现的成绩和效果。绩效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从绩效主体看,绩效可以分为组织绩效、员工绩效、项目绩效等。从绩效的内容看,不同绩效主体的绩效目标不同,绩效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绩效评价是对组织、个人或项目绩效进行的一种测度,它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持续沟通,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最终形成组织所预期的结果的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由确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反馈和利用等环节组成的循环。 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的结果与目标的关系以及结果的有效性,目的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其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进行评价,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二)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必须明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反映财政支出项目的运行规律并体现“绩效”的本质规定。 财政支出项目的运行过程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产出应用三个环节。绩效主要表现在“产出和应用”环节,项目绩效的评价内容应围绕“产出和应用”来考虑。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可概括为“目标设定”、“项目产出”、“项目效益”和“项目管理”四大方面。“目标设定”包括项目目标的明确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模板)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类型:□实施过程评价?完成结果评价 项目名称: 2016年度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事企差”及绩效工资项目项目单位:文昌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主管部门:文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评价时间: 2017年6月16日至2017年6月29日 组织方式:□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项目单位 评价机构:?中介机构□专家组□项目单位评价组 评价单位(盖章):文昌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上报时间: 年月日

项目绩效目标表 项目名称:2016年度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事企差”及绩效工资项目

项目基本信息

关于2016年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事企 差”及绩效工资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中瑞诚海分绩审字[2017]第6-0027号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文昌市社会保险事业局为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1、负责本市参保单位和个人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审核、拨付工作。2、承办本市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注销。职工保险关系转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续保工作。3、审核参保职工待遇享受条件、计算其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保险金。4、负责参保单位和个人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社会保险数据、信息的处理和管理,参保个人帐户的建立和管理。5、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关养老、工伤、生育保险的政策宣传咨询服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社保局内设8个组级职能机构,分别为办公室、养老保险组、医疗保险组、工伤生育保险组、公共关系组、稽查审计组、基金统计组、社会化管理服务组。 (二)项目基本性质、用途、主要内容、涉及范围 该项目为经常性项目,主要用于提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提高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生活水平,让退休人员群

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省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项目名称:物业管理费 填报人姓名:王大起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年月日

一、项目基本情况及自评结论 (一)项目用款单位情况 .主要职责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监督和指导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接受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监督和指导,对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 ()审判法律规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由本院管辖和本院认为依法应当由本院审判的刑事、民事等第一审案件。 ()审判法律规定的对基层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抗诉案件。 ()审查处理不服本院和下级法院判决、裁定的各类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审判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再审的案件。 ()审判由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州市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审查申请承认外国法院判决、裁定及申请撤销、承认国际仲裁机构裁决的案件。 ()对下级法院管辖不明的案件等指定管辖。 ()监督和指导全市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管理、协调全市法院执行工作。

()依法行使司法执行权和司法决定权;依法决定国家赔偿。 ()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提出意见;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 ()负责全市法院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管理法官和其他人员;协助管理全市法院的机构编制;负责全市法院的纪检、监察工作。 ()管理本院物资装备,指导和监督基层法院物资装备的管理工作。 ()结合审判工作宣传法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承办其他应由本院负责的工作。 . 机构人员情况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设行政单位个;事业单位个,其中:公益一类财政核拨事业单位个。 年末,我院编制人数人,其中行政编制人、事业编制人。我院年末实有人,其中在职人员人(其中行政编制人,事业编制人)、离休人员人、退休人员人。 (二)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及实施程序 .项目主要内容 本项目主要内容是市中级法院的自有、租赁物业管理服务,包括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本部、越秀城市广场南塔层、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组成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为了实现预算资金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而采取的一种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是由它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二、定义 (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定义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少花钱多办事,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 因此,“全过程预算绩效”就是“预算绩效”,但“全过程预算绩效”这一名称充分考虑到上海市的“事后评价”已相对成熟,而“事前评价”和“绩效跟踪”相对薄弱的现状,用“全过程”将“预算绩效”工作内容中的“事前评价”和“绩效跟踪”着重凸显出来,从而全面推动预算绩效工作。 (二)绩效目标管理(事前评价)的定义 在项目实施前需要明确项目的预算和绩效目标,而绩效目标和预

算紧密相连,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因此,事前评价主要就是对项目的绩效目标和预算安排进行考察。主要是考察项目是否具有战略适应性、设立的绩效目标是否科学、各项措施是否能够有效保障目标的实现、预算安排是否合理、财务制度是否健全等。 (三)绩效跟踪(事中评价)的定义 绩效跟踪即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它通过采集绩效运行中的各类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当跟踪中发现绩效运行目标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绩效评价(事后评价)的定义 绩效评价又称事后评价,它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它主要是通过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拟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工具,确定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指标,实施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提高预算支出绩效的意见和建议。 (五)结果应用的定义 结果应用就是对对上述三个阶段的工作成果予以实现。主要是预算执行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三级指标分值指标解释评价标准 项目决策20 项目目标 4 目标内容 4 目标是否明确、细化、量 化 目标明确(1分),目标细化 (1分),目标量化(2分)决策过程8 决策依据 3 项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规划和部门年度工作计 划;是否根据需要制定中 长期实施规划 项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2 分),根据需要制定中长期 实施规划(1分) 决策程序 5 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 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 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调整 是否履行相应手续 项目符合申报条件(2分), 申报、批复程序符合相关管 理办法(2分),项目实施调 整履行相应手续(1分) 资金分配8 分配办法 2 是否根据需要制定相关资 金管理办法,并在管理办法 中明确资金分配办法;资金 分配因素是否全面、合理 办法健全、规范(1分),因 素选择全面、合理(1分)分配结果 6 资金分配是否符合相关管 理办法;分配结果是否合理 项目符合相关分配办法(2 分),资金分配合理(4分) 项目管理25 资金到位 5 到位率 3 实际到位/计划到位 ×100% 根据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占 计划的比重计算得分(3分)到位时效 2 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若未 及时到位,是否影响项目 进度 及时到位(2分),未及时到 位但未影响项目进度(1.5 分),未及时到位并影响项 目进度(0-1分)。 资金管理10 资金使用7 是否存在支出依据不合 规、虚列项目支出的情况;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 用项目资金情况;是否存 在超标准开支情况 虚列(套取)扣4-7分,支 出依据不合规扣1分,截留、 挤占、挪用扣3-6分,超标 准开支扣2-5分 财务管理 3 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等制 度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 行;会计核算是否规范 财务制度健全(1分),严格 执行制度(1分),会计核算 规范(1分)。 组织实施10 组织机构 1 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 明确 机构健全、分工明确(1分) 1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较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较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具体措施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别从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的对比;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对比;就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中美比较 引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表明,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国家的利益和乃至民族的兴衰。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比例日益增加,然而财政收支模式因教育机构的类型、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和模式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社会的变革以及政治制度息息相关。本文重点阐述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一、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财政政策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美国就提出了教育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怎样服务于市的教育理念。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等教育必须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而服务,这是美国对教育的既定方针。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 (一)在经济上的关系 约翰斯通(2007)指出,“高等教育是公认的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高等教育特别是在高技术,信息处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确立美国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的重要砝码”。高等教育在美国的经济利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重要性表现为美国知识产权占世界知识产权总量的比重,以及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就美国经济而言,高等教育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微软投资数十亿研发计算机微芯片以确立其在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处于最先进的地位。 (二)在政治上的关系 约翰斯通(2007)表明,“美国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种族斗争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在贫困中长大。政府的实权派抵制面向穷人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实施,从而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政策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模式和方向。换句话说,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获得的教育基金的数额大不一样。越穷的人受教育程度就越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依靠政府的救济金勉强度日,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社会阶层则接受较高的教育成为社会的精英。 二、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上的对比 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接近 3%,仅次于加拿大等七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学生贷款,家庭的资助和社区捐助。 (一)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财政问题 联邦政府致力于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和社区援助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支出的不足。然而,面对持续增长的学费,来源于社会的援助受到很大的影响。1982- 1983,超过 50%的财政支出来源于联邦政府,2002- 2003 支出比例只有40%了。现在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援助的形式主要是贷款。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愿意为高等教育负担更多的贷款。此外,政府援助跟不上学费的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法律规制[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期陷于财政支出不足的困境。追根溯源,一方 面在于以“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作为主体的现行财政拨款方式难以应对实践所需;另一方面在于既有立法过于纲领化、概括化,可操作性缺失致使政府责任缺位。鉴于此,引入“协商拨款”方式对财政拨款方式进行补充,从而建立综合的财政支出方式,以及完善立法实现政府责任归位是有效的法律规制手段。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方式;政府责任;协商拨款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令人扼腕的是我国为此所作的法律规制效果均不甚理想: 首先,国务院在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其中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于20世纪末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可是,这一目标迄今仍未实现。①以1998年至2008年为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9%、2.79%、2.86%、3.14%、3.32%、3.28%、2.79%、2.81%、3.01%、3.32%、3.48%。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国际惯例,高等教育投入应占教育总投入的20%,而我国高等教育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却长期低达仅约10%。③ 其次,《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与此相对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也要求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全国平均不得低于15%。然而,在前述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之间,按照财政支出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来计算,1999年至2005年的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未超过15%,其中以2000年比例13.80%为最低。2006年起财政支出比例突破15%并呈逐步增长趋势,可是增长速度过慢,至2008年比例也仅达到16.32%。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在1999年、2000年、2003年、2005年这四年中,比例均较前一年出现下降。④ 再次,《教育法》第55条还规定,“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事实上,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费用支出在2000年至2005年间呈逐年减少趋势,2005年时仅为5375.94元。2006年之后开始有所回升,直到2008年才重超2000年的水平,达到7577.71元。⑤生均经费偏低造成我国部分高校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范本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自评报告 (年度) 评价类型:□阶段评价□结束评价 评价方式:□直接组织评价□委托评价 项目名称: 项目编码:□□□□□□□□□□□□□□□□□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机构代码: 项目主管部门:(公章) 填报日期:年月日 ××市(或××县、××村)

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编写提纲)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资料。简要说明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和用途(主要解决的问题)、资金来源与预算安排、项目历年安排等情况。 (二)项目资金细化分配情况。说明项目资金分配方法(如竞争性分配、因素分配等方法)。 (三)项目政策依据。简要说明项目符合政府和本部门中长期规划,符合中央、省(市、县)政府有关政策情况。 二、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设定情况 主要说明项目年度预期绩效目标、绩效指标设定情况。 三、项目实施绩效管理情况 (一)计划制定和落实情况。说明是否制定详细可行的项目实施计划,是否按实施计划具体落实。 (二)执行绩效监控情况。说明项目执行中绩效信息收集利用和执行中绩效管理情况。 (三)资金管理情况。说明资金到位、自筹资金落实和实际支出等情况。 (四)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说明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五)风险管理情况。如果项目实施中存在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说明处置预案和处置情况。 四、项目绩效自评及评价结果(重点) (一)项目自评组织情况。说明项目自评资料收集、自评过

程、自评工作管理组织等情况。 (二)评价结果。重点说明以下几项内容: 1.管理绩效自评。说明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得分和等级情况。 2.结果绩效自评。说明结果指标绩效自评和得分情况,针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分析,重点说明经济、社会、政治效益及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影响等情况。 3.综合绩效评级。说明综合管理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果,得出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等级情况。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重点说明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改进管理、合理预算安排、实施奖惩和问责以及对绩效评价结果公开等情况。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主要描述项目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改进措施,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五、附件 (一)附表(表格附后)。 (二)其他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相关单位项目验收报告和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2.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 3.辅助说明事项的图片。 4.评价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016 年 会计继续教育 真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绩效目标的预期产出目标包括()。 A.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 C.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 D.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A B C D 答案解析:参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文件内容。 2.预算的基本问题是()。 A.预算编制执行管理的技术性问题 B.资源分配的问题 C.法治化问题 D.法律问题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的基本问题:在什么基础上,决定把X美元分配给活动A而不是活动B?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3.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自评工作时,在指标设定上需要()。 A.全部照搬财政部设定的共性指标 B.全部自由决定指标设定

C.参考财政部门的共性指标,与财政部门协商设定个性指标 D.由第三方机构设定指标 A B C D 答案解析:见课程讲义内容。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财政职能定位的表述()。 A.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B.财政是理财安邦的重要工具 C.财政是财政部门收支管理的工具 D.财政是政府收支的主要载体 A B C D 答案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5.按照财政部预算司[2011]285号文的精神,绩效评价的主体是()。 A.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 B.地方政府 C.会计师事务所 D.资产评估师事务所 A B C D 答案解析:参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文件内容。 6.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的关系是()。 A.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依据 B.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依据

教育教育财政支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作者: 网络转载发布日期: 无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

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

于印发《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的通知 中评协[2014] 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各证券评估资格资产评估机构: 为指导评估机构执行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 请各地方协会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及时转发评估机构,组织评估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附件: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2014年4月30日附件: 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评估机构执行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操作指引。 第二条本操作指引所称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评估机构接受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委托,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三条评估机构执行绩效评价业务,应当接受绩效评价主体委托。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第四条评估机构执行绩效评价业务,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第五条评估机构执行绩效评价业务,应当根据绩效评价业务具体情况,对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和业务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决定是否承接绩效评价业务。 第六条评估机构执行绩效评价业务,应当遵守保密原则,除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另有规定外,未经绩效评价主体书面许可,不得对外提供执业过程中获知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业务资料及绩效评价结论。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团风县教育局2016年度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 绩效评价报告 武方绩评字[2017]000号 项目名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项目单位:团风县教育局 主管部门:团风县教育局 评价机构:武汉方瑞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二〇一七年九月

目录 摘要 (1) 前言 (3) 一、项目基本情况 (3) (一)项目概况 (3) (二)项目绩效目标 (7)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8)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8) (一)绩效评价目的 (8)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8) (三)绩效评价框架 (9) (四)证据收集方式 (11) 三、绩效分析 (12) (一)项目决策(20分) (12) (二)项目管理(25分) (13) (三)项目绩效(55分) (14) 四、评价结论 (16) 1、评分结果 (16) 2、主要结论 (16)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7)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7) (二)存在的问题 (18) (三)建议 (19) 六、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19) (一)关于评价责任的说明 (19) (二)关于本项目评价中存在的局限性的说明 (19) 附件: (20)

摘要 一、项目名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二、项目金额:1297万元 三、绩效评价结果 四、评价工作组组成名单 评价组负责人:于淑芳 复核人员:柯善有 主审人员:尹琦 小组成员:刘明、张雷 五、主要评价方法概述 绩效评价原则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分级分类及绩效相关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且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具体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评判法及其他评价方法

浅谈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原则

浅谈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原则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 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拥有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同于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分析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远比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复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财政支出类别多,内容繁琐,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外交事务、行政司法、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具有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采用教育支出强度、支出结构、生均支出水平三方面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用教育支出总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规模指标对我国教育支出进行规模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使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仍然存在。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 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说明党和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 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但直至今日我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的水平是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是中国的7.44倍;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尾,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3.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4.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人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5.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价报告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价报告 项目名称:网上政务大厅(三期) 项目单位:上海市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主管部门:上海市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 2018年07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一)项目概况 (3) (二)立项依据 (4) (三)项目设立的必要性 (4) (四)保障项目实施的制度、措施 (4) (五)项目实施计划 (5) (六)项目总目标 (5) (七)年度绩效目标 (6) (八)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7) 二、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 (7) (一)资金安排情况 (7) (二)资金使用情况 (8)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8) (一)完成正常的指标 (8) (二)可能存在问题的指标 (9) (三)原因解释 (9) 四、改进建议 (9) (一)制度层面 (9) (二)操作层面 (9) (三)对绩效目标调整的建议 (10) (四)其它 (10) 附表1.项目管理资料 (10) 附表2.自评价评分表 (13)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概况 1、面向办事群众,中心大厅提供智能化的办事引导服务,由预约排队叫号系统、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自助式政务服务系统、全彩LED屏发布系统组成,可实现客户分类分流,服务引导、办事反馈、政社互动等功能。 2、标准化受理系统。通过行政审批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统一受理、数据沉淀、信息互通、数据上传和统计分析等功能,采用“受办分离”的运行模式,实现“统一咨询预约、统一排队叫号、统一办件编码、统一受理凭证、统一办事评价、统一证照发放、统一反馈公开”的服务内容。 3、产业项目跟踪管理系统。本系统对重大项目各环节审批情况进行汇总、展示,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项目实际进展情况,并落实监管措施。 4、网上政务大厅持续推进。在一期政务大厅建设的基础上,沿用原有系统架构和平台,持续推进审批事项的上线,区自建系统的数据对接,微信服务号的功能扩展等,实现审批事项统一网上预约,使政务大厅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定量指标,一类是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选定)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选定)特定的指标。其中绩效指标按照使用的财政经费,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九大类。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

系。体系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

一、定量指标 (一)基本(通用)指标。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

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如下: 实际拨付金额 资金到位率(%)= ×100% 计划使用金额 实际使用金额 资金使用率(%)= ×100% 实际拨付金额 实际达到的效果 支出效果率(%)= ×100% 目标效益 目标效益:指项目申报时,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指出所要达到的效益。 实际达到的效果:指项目完成后,实际达到的效益。 1、当效益是可以量化的数额时,则用采用相应的数额; 2、当效益不可量化时,则可以采用专家评议、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具体如下:评议分为很好、好、良好、一般、差五等,目标效益为100。 当采用一种以上调查方法(Z i),其通用公式为: n ∑(Z i)/n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 政治经济学贾丽武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比例仍然是不协调的。尤其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中还存在着效益不高,制度本身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等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关键,来改善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财政支出;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现状;问题;改革 教育支出是我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我国教育财政投资的现状 (一)我国的教育支出大环境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增加教育投入。2009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10437.54亿元,比2008年增长15.8%(见图1.1)。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增长23.6%。 教育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解决基础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中高等教育用途是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项目,支持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对中央高校接受的社会捐赠实行财政配比,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对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给予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优惠政策,减轻高校学生食宿负担。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7年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