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二形势与政策

大二形势与政策

第一周

1.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答1: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1、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2、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3、“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文化逆差现象严重;

3、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

4、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5、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

6、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7、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

8、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

9、缺少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中国文化难以走向世界。

答2: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

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化也已起步。第三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上,不少作者认为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但西部的文化并不落后。换言之,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能。因为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且文化优势的转化、开发,不会以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为代价,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自然资源相比,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近年来,西部一些地区成功的文化开发的实例,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当的信

心。如甘肃的《读者》文化产业,它以人性的穿透力、情感的教育力、真善美的诱导力、精神的鼓动力,以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管理运营方式,打造《读者》品牌,开辟新型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取得了巨大成功。西安的千年曲江盛唐文化产业,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个品牌。这个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城市游憩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生态园林工程,已经成为西安重要的经济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增添强大动力。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

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用好国内文化资源,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传统文化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当然,国学热也要理性对待,不能刮风,不可搞狭隘民族主义,要古为今用,使其成为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和根基。

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我国现实的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发展,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文化软实力根植在每一位公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之中。只有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才能筑起人心的长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1: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增强综合国力,不同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和推行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由于文化国情,政治制度和发展目标的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存有差异,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对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注重发展大众文化,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发展大众文化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商业利润,而且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增进他国公众对自身的好感与认同。2.积极推行文化外交,提升文化影响力。大力开展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是文化外交的主要途径。同时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向其他国家的公众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展示本国形象借此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3.大力扶植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组建得力的领导管理机构,扩大投资渠道,加强文化创意和质量,培养和挖掘文化管理人才。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1,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2.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3.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前树立一种全新形象

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正确理论引导人。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加强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1。积极稳妥的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2。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直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3.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4.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剧终去思考部署坚持。(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1.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肥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驾驭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2.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文化的氛围,建设红疙瘩的文化人才队伍。(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重视和加强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设计与塑造。

答2: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是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之一。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从表面上看,美国发展文化产业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放任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自由发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发展战略。英国早在1990年就率先将文化战略提到议事议程上来。法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第四个五年计划(1962-1966)开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计划之中。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澳大利亚在1994年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 Nation)为目标,公布澳大利亚的第一份文化政

策报告。

二、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己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进入21世纪,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已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1995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净收人大约是250亿英镑,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的产值。在法国,电影业、图书出版业和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

柱产业。 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支柱产业。

当今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强文化外交,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注重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输出,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本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第三个重要经验。美国是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大国,拥有全球“文化巨无霸”企业的一半以上。法国政府在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推进文化交流,加

强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本为了向世界传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产经集团提出了“彻底数字化”的口号,启动了数字化通信卫星广播,1999年又启动了卫星数字广播,开通新的传播网络。因此,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注重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是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一跃而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得益于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经济优势来支持美国的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从世界各地网罗文化产业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文化产业常胜不衰提供人才保证。法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对法语文化引以为豪。日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居了有利地位。这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战略规划、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内外并举的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他们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播本国文

化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答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更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自身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惟其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既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正确认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硬;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和结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进一步推进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而携手奋进。

答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巨大财富的机遇,文化产业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基本上是以国有资金为主逐步转向多元投资机制的形成。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

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靠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手段;二是建成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目的。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文化在强国进程中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推动作用,即提高素养、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组成作用,如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引导作用,即引领时代潮流、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有一些具体的标志,

比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现在我们与上述目标还相差较远,需要努力奋斗。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正如同狄更斯所说的一样。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处在一个世界物质充足,信息和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在多变的世界环境适者生存的真理让我们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提升的同时也不停的灌输我们在知识取舍里狭隘的世界观。因为自身的发展在任何时候无疑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追求着当下最热门的行业,啃着苦涩无味的书本僵死的吞咽知识。无可指责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我们延续将近几百年,唯独可惜的再多的知识对我们仅仅是一块叩开未来“美好”生活的砖石。

当外来先进的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我们除了无能的抱怨传统的教育体制,从来不在自身寻找出口,寻求帮助。国外的时尚潮流,我们更是无力抵抗,任其对我们洗脑还乐不思蜀。文化强国不止是继承发扬我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中使传统文化不失本体特色与国际接轨,用创新带动国家发展。我们喊着创新不再仅仅是教育或工作技术中的创新,如果思想上的创新无法实现前面两者在怎么完美都无

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

即便在大学里,专业知识给我们未来打下结实的基础。我们第一次真正有了自由的时间去塑造自己独有的人格和思想。成长在这几年中似乎完全属于加速的状态。我们头一次开始与长辈的生活理念靠近,社会观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放弃了幼稚的思维,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梦想。没有人去怀疑我们潜在的能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拉长我们自己在否定自己。社会固有的传统理念让我们相信活着当下才是真实,过去的壮志豪情现在看看无非不是自己胡思乱想时的美梦。我们已经无力去改变过去教育中的失误,既然懂得活在当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去改变自己。

从大的方面讲,文化传统是我们作为中国大学生精神支撑的脊梁柱:独立的思想不仅仅以个人为主,作为一国的公民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思想独立性的根本在于对本国文化的坚持与传承。专业知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何时评定个人能力,专业知识熟练程度都很重要,没有人可以凭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如果此时的专业是你感兴趣的那你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三十;如果不是就自己去寻找、发掘,长时间的接触后你总能找到与自己感兴趣有关的亮点,激发自己潜能去深入理解探究。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守住自己的梦想:如果将成长比作一道算术题,从小我们就在解算不同的答案。一次次的改变无非不是为了得出自己满意的结果。可是我们要知道这将会是永无终止的。我们日渐成熟的思想不仅是从自己过去浅薄的思维中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告诫我们,万物变化不定,记得坚持自己

最初的选择。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不过像光明与黑暗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目标的所在,适时学习总结;更改不定的结果不代表我们的初衷就是错的。

第二周

1.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都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答:进入21世纪后,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多国家、多层级、多领域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共同成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国际产业转移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层级出现多元化。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加速了各国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也使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呈现出高度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投资、生产国际化加快的潮流,跨国直接投资的总

量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l995年为3310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13000亿美元;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大为缩短。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速,产业转移的周期也大为缩短;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更加复杂。从各国产业发展史来看,最初的产业转移只是发达国家为适应比较优势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业的结果,其直接动机是向低产业梯度的国家转移不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以便发展新产业;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对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日益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剧了区域内产业转移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已突破了过去把整个产业移向国外的方式,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多个国家共同生产也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模式。

2.青年大学生应当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答: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第四,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一是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二是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三是利用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四是通过与更多的国家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全球范围内择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