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 中国制定《新闻法》的必要性探讨-精品

最新 中国制定《新闻法》的必要性探讨-精品

最新 中国制定《新闻法》的必要性探讨-精品
最新 中国制定《新闻法》的必要性探讨-精品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闻自由的保障与制约体系构建

【第一章】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域外新闻立法的相关考察

【第三章】中国制定《新闻法》的必要性探讨

【第四章】我国新闻立法的内容的相关建议及构想

【结语/】新闻法律体系的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中国制定《新闻法》的必要性探讨

(一)中国实施《新闻法》的法理依据

1. 《新闻法》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重要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规定,人民享有主权,这就说明了中国的公民有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家各种事务的管理工作。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可能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够直接参与到其中来,我们必须通过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代表来代表人民去直接行使这些社会管理的权力。

于是,新的问题便进一步出现了,如何能够的保证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能够真正的代表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去行使公权力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相关的监督体系,要有足够有效的手段去保证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进一步分析,所谓知情权,传统意义上是指狭义上的概念,即社会中的公民有知道官方信息的权利与自由。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知情权涵义的外延有所扩大,即在原有的民事权利属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包含有公法权利的新的属性。显而易见的是,公民欲实现其知情权,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借助新闻媒体而获悉其所欲获悉的信息。表达权,具体是指公民享有的表达个人观点的一些权力,主要包括对国家的事务、经济生活、公共事业的观点。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欲实现这些权利,并不仅仅体现在单纯的用嘴说的层面,而应该包含借助文字、音像、电波等载体来进行表达和传播的自由。而且这种表达,并不仅限于一般的自由表达意见,而是应该侧重于发表批评性建议和发表政要看法的自由。而人民一般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外乎上网评论、接受采访等,这些无一不和新闻媒体息息相关。监督权,是指公民有权对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相关活动进行监督,对违法活动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并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

而公民想要实现其批评、建议、检举和控告的监督权利,最为常用的方式便是通过新闻媒体来实现。1989 年,李瑞环同志就曾在新闻工作研讨会议上表明,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因为新闻舆论监督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从业人员来实现,更需要通过人民群众来实现。因此,舆论监督被认为是公民实现监督权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通过上文对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三种权利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宪法承认公民享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而公民想要实现这一权利,最为有效的办法便是借助新闻媒体。因此,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制定一部《新闻法》。

2. 制定《新闻法》符合法治理念

2007 年,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5其基本内涵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被认为是尊重与保障人权。而要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必须对人权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人权,顾名思义即使指人应该享受到的权利。目前,国家社会普遍认为人权乃是所有的人都应共同具备的基本性权利。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当代人类的文明已经进步和发展到了通识性的认为需要通过国家公权力的手段来对这一脆弱的私人权利加以保障。与此相适应的,当代的法律所着力于建立的制度体系,便是这种旨在保护人权的规范体系。这一切,与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恰恰是不谋而合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当下社会建立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要做到依法执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项人权。如上文所言,制定《新闻法》可以有效的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尤其是以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主的政治权利。这些,都是保障人权的最为直接的体现。除此之外,制定《新闻法》,也可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可以朝着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前进,符合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新闻法》的制定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

(二)制定《新闻法》符合中国国情

1. 媒体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媒体审判,并不是像其表面意思那样指新闻媒体拥有和法院相类似的司法审判权,具体是指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这种舆论压力会对法官的判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和妨碍司法独立的行为。媒体审判在我国主要以这样的形式存在:新闻媒体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或夸大、或煽情式的报道,使公众对案件的审判结果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并且在报道中使用一些有损当事人基本权利的词语,甚至歪曲当事人的原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胡乱猜测评判结果,进而影响公众的独立判断,为法官的独立审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违背法治精神的媒体审判除了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伤害了他们的隐私权,还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后果,无疑已对司法公正构成一定威胁。但也有人直呼媒体审判只不过是媒体在履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其实,这是对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事实上,《最高人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中对媒体的监督权作出了详细的阐释。16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媒体并不“满足”于报道人民法院的工作,而是喜欢对案件本身大肆渲染,并且毫不顾忌的使用一些可以煽动民意的词汇,使社会舆论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比如,直呼犯罪嫌疑人为

“罪犯”、把控方的指控认定为真实发生的情况,无所顾忌的运用各种带有煽动性的词语,等等。加上我国在处理相关媒体的失实报道时,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所以媒体审判的现象屡禁不止。

在法制日益走向健全的条件下,媒体审判具有很强的危险性。短期看来,它会使某一特定案件的司法程序的正当性进行濒临危险,与“无罪推定”、“罪定”原则相悖,威胁到法院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长期看来,则会使公众对司法的公信力丧失信心。

实际上,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之中,这种媒体审判式的案例并不少见。以“蒋艳萍案”17为例,这个曾在 2001 年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和社会影响的案件,便是个典型的“媒体审判”案件。在长达 4 个月的审理期限内,媒体究竟是如何对该案进行媒体审判的?通过查阅当时的相关新闻报道,作者对其进行了梳理,发现媒体对其进行“审判”的具体表现为18:

在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前,检察院只是以涉嫌贪污罪对其进行公诉,可是媒体就开始对该案件进行大肆的渲染,《湖南第一女巨贪》等文章已经屡见报端,经过媒体的大肆报道,俨然蒋艳萍已经是毫无悬念的“女巨贪”了。检察院虽然指控了蒋艳萍涉嫌贪污,但并未指控其行贿,但媒体已经开始报道蒋艳萍财色双送,甚至在当时某报的一篇报道中,蒋艳萍俨然就是靠着财色双送的手段,才有了步步高升的。

19在案件的庭审过程中,蒋艳萍的辩护律师称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因而蒋艳萍享有辩护的机会,然而在本案中,这一正当权利的行使,却为蒋艳萍及其辩护人提供了辩解的机会。蒋艳萍历尽狡辩之能事,要么是把受贿嫌疑硬生生的狡辩为礼尚往来,要么对检察院起诉的罪名直接予以否认。媒体在对其进行报道时虽然站在了公众的立场上痛斥其翻供,但却也有部分失实的报道。虽然早在该案件进行审理之前,法院就通过书面形式向当地的媒体提出了一些报道要求,比如,新闻媒体不得早于法院对案件进行“宣判”,并且不能为了炒作而进行大肆渲染。但是,新闻媒体却并能将其落实到位,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大肆使用一些低级趣味的词语,如“财色双送”,还使用一些对案件有判决意味的词,如“女巨贪”……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但是,新闻媒体在一味地追求收视率或追求销量的时候,忽视了这种做法其实已经侵害到了被告人的隐私权,甚至是人格权,是一种违法行为。通过媒体的大范围报道和转播转载,该案在全国范围内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舆论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虽然法院最后做出了公正的判决,但是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报道方式,完全符合上文所说的“媒体审判”的相关表现形式,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近年来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审判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吴英案”、“药家鑫案”、“李昌奎案”,无不带有媒体审判的痕迹。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媒体审判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媒体审判惯用的手段就是不问证据、不管程序、不顾审判过程,只是凭借着其所肩负的监督权对其进行围观式的报道,

由于新闻媒体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法官更容易受舆论的影响,而在审判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里压力,而司法程序也很难保持其独立性。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司法对媒体公开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效,更表明了司法愿意接受来自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但同时,也未新闻媒体的审判式报道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保障新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如果一味的主张新闻自由,则很有可能加剧媒体审判的现象发生,彼时,将会对我国的司法独立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为了将这种可能性杜绝,同时也为了让司法和新闻媒体能够保持良性的发展,必须制定一部《新闻法》,来调整新闻法律关系,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说明,并对违法的行为作出强制性的处罚规定。

2. 新闻官司中“无法可依”的现象频出自 1985 年《二十年“疯女”之谜》20的作者沈涯夫、牟春霜被告上法庭引发中国第一场新闻官司以来,到如今,己经近 30 年了。这些年来,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新闻官司有增无减,几乎年年都会有几起公民起诉新闻机构或者新闻记者侵犯其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诉讼。

所谓新闻官司,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新闻活动而引起的官司,具体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发布了失实的内容,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或者是在报道时的措辞带有一定的侮辱性,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受害方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将新闻媒体或者其从业人员告上法庭而引起的官司。通常说来,新闻官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新闻媒体及其相关从业者(如记者、编辑等)是新闻官司的侵权的主体,受害人在其人身权收到侵害时,可以单独将新闻媒体作为被告,也可以将新闻从业者作为被告,也可以将二者共同作为被告。

(2)新闻官司中的侵权行为是新闻媒体或其从业者在活动中,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了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是对他人带有侮辱性的言辞,从而损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侵犯了其名誉权,有时也会侵犯财产权;(3)因为新闻媒体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广的特点,凡是经过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都会快速的被社会大众知晓,这会让受害人承受更多的舆论压力和心里压力,还会让受害人的名誉受到一定影响,社会地位也会受到动摇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加上新闻媒体的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其受众群体也极为不稳定,即便最后确是新闻媒体的过错,即便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赔礼道歉,或者作出了正确的报道,也不能保证完全消除给被害人带来的损失,不能像民法上侵权责任法那样恢复原状,只能要求停止侵权。因此,新闻侵权行为的责任后果要比一般的侵权行为严重。

通过整理近些年来的新闻官司,可以发现,被告是新闻媒体毋庸置疑,但原告,即受害方的范围却比较广泛,有普通民众,也有影视明星,还有企业法人,甚至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官司的原告。而通常情况下,这些新闻官司要么是双方和解,要么是上述的原告胜诉,但大部分情况下,则是新闻媒体败诉。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新闻媒体之所以败诉,大都是因为没有专门保护新闻媒体的相关法律,只能借助于民法中的相关规定来作为

判案依据,而民法中能被用来审理新闻官司的法律条文也是极为有限的。在五花八门的新闻官司面前,肯定会出现生搬硬套或者无法可依的现象,新闻媒体的败诉就不言而喻了。

自《民法通则》颁布施行以来,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中,被法官引用最多的当属《民法通则》120 条关于侵害人格权民事责任的规定。

一般说来,在公民或法人之间出现的侵害上述权益纠纷,按这条法律去进行审理,是恰当的。但是将该条款用来调整新闻媒体进行公务活动报道时所引起的权益纠纷问题就显得过于牵强了。一方面,新闻媒体起着传声筒的作用,担负着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充分了解国家事务和公众利益知情权的重任,理应报道客观事实;可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对公共事务进行报道时,是在相关的公职单位的授权许可(采访或稿件经过签字)下进行的客观真实报道,如果发生了侵权事件,公众再将新闻媒体作为被告,要求新闻媒体承担侵权责任,则有违公平正义原则。《宪法》第 41 条22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由此该条规定看来,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列为头等重要任务的我国新闻单位,当在报道公务活动或公众关注的事务而引起法律诉讼纠纷时,如果报道内容是由此公职机构提供的,并帮助核实,用签字或盖章形式作了背书保证的,由此而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无疑应由此公职机构承担。当事人在起诉时理所当然地应告此公职机构,而不应该告新闻媒体。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宪法》是不能直接作为判案依据的。《宪法》虽然只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并未将其细化为法律规则。《宪法》虽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公众具有的舆论监督权,但是,却没有对违背这些规则的行为作出惩罚性的规定,这样,就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舆论监督权的有效实施。

这在现实中就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对于阻止破坏舆论监督,状告说真话的新闻媒体行为时,我们只能口诛笔伐,却不能给予有效的法律制裁。由于法律本身的缺陷使得有些新闻活动无法可依,这不能不说足一种遗憾,因此,我国迫切的需要一部《新闻法》,来对此进行详细的规定,保障新闻单位的合法利益。

3. 公权力对新闻媒体的过度限制导致新闻自由的缺失

一方面,媒体在行使媒体监督权的幌子掩护下,以媒体审判的方式大肆入侵司法领域,但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遭受着来自公权力的各种限制。在我国,新闻媒体属于事业单位,隶属于党政部门,某种程度而言,新闻媒体也是一种公权力。公众对公权力的监督,通常要借助新闻媒体来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新闻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其实是一种内部的监督,这就使得其监督权限大打折扣,变得极为有限。当其行使监督权和公权力发生冲突时,毋庸置疑,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要让位于各种公权力。新闻媒体在履行自己有限的批评报道权时,受到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的约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在一般民众看来,不过是具有政府性

质的传播政府新闻的传声筒而已。在这种官本位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很难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更不用提所谓的新闻自由了。

谈到新闻自由,英国的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可以说是新闻自由思想的奠基人。1644 年,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约翰·弥尔顿就提出了新闻自由,以扞卫出版自由,反对检查制度。随后,洛克等启蒙思想家也开始倡导自由主义。到了 20 世纪的美国,霍京在其着作《新闻自由:理论的纲要》中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新闻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而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于是,完整意义上的新闻自由形成了。即,新闻自由的内涵是指,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新闻媒体或公民收集采访、写作发表、印刷发行、知悉新闻资讯的自主性活动,新闻媒体的相关从业者(记者、编辑、评论员等)享有不受政府干预,自由进行采访、报道、评论的权利。

但是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却在遭遇着业界的“潜规则”,即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审核”--稳定压倒一切。因此,媒体是有责任尽量避免有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民众不安的报道的,哪怕是事实真相。最为典型的当属 2003 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社会恐慌的 SARS(非典型肺炎),在其刚流行时,为了不引起社会的恐慌,在稳定高于一切的理念面前,政府运用其手中的公权力限制着新闻媒体的客观真实报道。于是在 SARS 最初流行起来的时候,普通的社会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事情。23到最后当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当 SARS肆意地在神州大地开始蔓延的时候,媒体才终于开始向公众报道SARS 病例,开始播报预防常识。这一迟到的真实报道,不仅让全国人民陷入了对 SARS 认识的误区,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于此相类似的还有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旗面前,媒体虚报伤亡人数(通常是少报),淡化事故现场描述,从而错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甚至使相关的救援机构不能如实根据事故现场拿出救援方案,最终酿成更大的悲剧。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是媒体从业者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如实掌握新闻吗?不是。是因为即便一线记者掌握了第一手的资讯,也会在层层上报、级级审核的新闻审核模式下被“枪毙”,于是,中国的新闻自由开始慢慢丧失。作为公权力的新闻媒体较之其他的公权力机构更为突出的职能便是要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而如果单纯的将新闻媒体作为公权力机构,代表党和政府来发声,势必会破坏媒体应当具有的功能,进而无法满足人民的知情权。某种程度而言,这是违背《宪法》的。因此,中国需要一部《新闻法》来保障新闻自由的良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使我国朝着真正的法治国家前进。

(三)中国实施《新闻法》的现实意义

1.制定《新闻法》可进一步规范新闻媒体

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媒体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耍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就不免受其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加之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一切利益至上,许多媒体从业者在各种利益面前开始丢失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荣誉感,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封口费、版面费等已俨然成为了新闻媒体业的“潜规则”,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

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更是让公众对新闻媒体逐渐丧失了信心,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2007 年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

24此虚假新闻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仅损害了相关行业的商品声誉,也使媒体从业者在社会大众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最终,北京市中院对訾北佳作出犯损害商品声誉罪,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人民币 1000 元的判决。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做出了相关的处罚。之后,这场关于“纸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便这样不痛不痒的草草收场了。因此,该虚假新闻并没有在新闻媒体业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鱼龙混杂的虚假新闻依然层出不穷,让人难辨真假。2014 年,《新闻记者》杂志总结了 2013 全国年发生的十大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支书性侵村民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娃》、《丈母娘婚宴送宾利》、《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等在 2013 年引起极大反响的新闻入选 2013 年度中国十大虚假新闻。

对此,作者认为,由于我国并没有《新闻法》来对这些虚假新闻进行详细的处罚规定,对于“纸包子”此类以扭曲的新闻价值取向和缺失的新闻道德伦理实施的新闻行为的处罚办法,主要集中在道德遗责层面,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就动用刑法。此类草草收场的处罚,很难真正的对此类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和新闻媒体行业形成深刻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媒体从业者均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为了个人利益,而制造虚假新闻的现象。即部分新闻媒体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之下,放松了对新闻采编写流程的严格监控,从而使之缺乏了必要的审核流程。加上个别新闻记者利益熏心,一味的去向钱看齐,而忽略了自身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想要减少虚假新闻,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和记者用所谓的职业道德来进行自我约束和制约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新闻媒体进行限制,一旦出现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追求利益而采取失实报道的行为,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罚即可。所以我们极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新闻法》来对新闻媒体进行他律。如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规定每个媒体机构都需要对其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对其职业道德的考核也纳入到最后的考核体系当中。还要对采编写的流程加强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会知情人士的爆料,更要在摸清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再进行公开报道。于此同时,也要建立起配套的惩罚机制,对相关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制裁,唯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的规范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效的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这对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2.制定《新闻法》有利于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

制定新闻法,可以有效的规范新闻媒体行业,最大限度的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尤其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权利。这样,新闻媒体就可以朝着良性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可以更好的挖掘新闻

近年来,记者挨打的事件屡屡发生,且越演越烈,先是有企业保安打记者,再有司机打记者,到后来,影视明星也开始打记者了,李亚鹏、杜海涛、郭德纲弟子等人都动手打过记者,而且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小的轰动。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当下社会,记者也成为了高危的职业。有人认为不少的娱乐记者(俗称狗仔队)历尽八卦之能事,严重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挨打也无可厚非,应该长长记性。作者认为,虽然娱乐记者却有侵犯明星隐私之嫌,但也应当通过合法的法律途径来解决,而不是简单的将其诉诸武力。除了这些娱乐记者,大部分的记者其实是为了挖掘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而且大都是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在这类性质的采访中,记者代表的其实已经不是个人了,而是在替人民践行着监督权,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战斗,如果这个时候,记者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那么,谈何让其出色的完成任务?所以我们看到,大凡涉及到社会黑暗面的采访,都是由记者冒充相关行业的求职者或者买主打入其团伙内部,进行暗访的。在这个过程之中,记者不得不小心翼翼,一旦被发现,等待记者的,又将会是皮肉之痛,甚至人身威胁。在记者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其人身安全都在处处遭受威胁,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其代表公众去实施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更无从谈起了。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民所享有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缩影,因为公民的这几种权利需要通过大众媒体、通过新闻记者的责任担当得以兑现。

虽然,最新试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有涉及到保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内容25,但却没有对出现干扰、阻挠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相关规定,因此,也无法真正落实到位,不能作为处理新闻活动中出现的侵权事件的法律依据,只能从现行的法律中去寻找相关的法律条文。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了记者被打的事件,在无专门的《新闻法》可依的情况下,只能依据《刑法》的相关条款来作为判案的依据,如《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罪”.这一条被引用的最多,可以说是在维护被打记者合法权益时唯一的法律武器了。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要达到比较高的级别才可以进行认证26,而现实中出现的记者挨打的程度尚不足以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这就使得那些即便是记者伤情较重、影响较为恶劣的记者被打事件,也不能够依据故意伤害罪来进行定罪。而只能按照一般的扰乱治安的案件来处理。

通常,记者被打之后只能得到一些费以及一些象征性的抚慰,而不能够通过法律武器真正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力度太小,是发生记者屡屡被打事件的关键因素。为了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了有效的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急需制定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的规定。唯有记者的人身权益得到了保障,才能够更加积极去为践行其监督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知情权。

(2)新闻媒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可以更好的行使舆论监督权

进入网络时代后,传统媒体和新电子媒体相互结合,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将公众的监督权交给媒体来行使,因此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一种事后的监督,新闻媒体通

常都是在某个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之后才会介入到其中,并不能将其监督的职责用于事前的监督。另外,我国的新闻媒体受政府的控制,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一种公权力的代表,其在对同属公权力的其他行政机构进行监督时难免会“手下留情”.要么是本地媒体不敢报道本地的丑闻,要么是第一手的新闻在层层的审核制度之下被过滤了。因此,媒体的监督权则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就说明要向使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得到有效的发挥,必须有实质性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来对政府等公权力机构应当尊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尤其是监督的对象是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件时,更不能够进行干涉。只有这样,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对其他的行政机构进行监督时,才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妨碍,才能够自由的发挥其监督的权限。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法律中对那些打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的行为进行有效的保护,尤其是其主管部门应当肩负保护新闻媒体的义务,这样,才不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因为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些被监督的官员为了开脱罪名,往往用利用手中的特权对新闻报道进行封杀,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够依据相关的法律条文,让其主管部门勇敢的站出来秉持正义,保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那么,将会助长这种不良的风气,最终会使新闻媒体不敢去行使监督权。在我国,想让新闻媒体积极地去行使监督权,就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来进行保障。而《新闻法》正是这样一部调整新闻行业与政府、公民、法人等权利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可以充分保障新闻媒体的合法权益,赋予他们更大的媒体监督权,使其能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职能。

3.《新闻法》是保障社会和谐的有效工具

在社会生活中,新闻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对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还能对其他的行政机构进行舆论监督,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此同时,在法治社会的大环境下,新闻媒体也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活动。因为只有在法律中将新闻媒体应该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表述出来,才能够让他们在这个合法的范围之内有效的活动,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替公公发声,实现其表达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新闻媒体在社会的发展中将其自身的功能最大化。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工程,它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激发社会的创新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和文明进步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支持,而新闻媒体就是最为有力的组成部分。真实的新闻、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都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因此,可以说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处于一种中枢地位。新闻媒体更应该明确自身所肩负舆论监督责任,力争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其落实到位。积极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多的揭露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因素,并将其进行惩治,从而有效的保障和谐社会的进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建设美丽中国作文(最新)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但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渐加重,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也不再清澈,空气污染指数也在持续上升…… 我国现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种: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些个问题中,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从这些信息看来,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十分让人担忧。 中国也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面对这些个问题,我们应该要如何处理?①我们可以多多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净化新鲜空气;②我们要不随地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③我们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④我们不能够乱砍滥伐;⑤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自备购物袋,筷子等;⑥我们不能够随意猎杀野生动物,而要保护野生动物;⑦我们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⑧我们尽量用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来代替开私家车。 我们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环境问题就一定会有所改善,我们的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好。所以,让我们一起爱护环境,守护绿水蓝天!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的沙滩的沙石贝壳。时而拾起一颗打动心灵的贝壳,寄出一份梦想。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结晶。如爱国奉献、重义轻利、扶贫济困这些传统美德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是民族的血脉。伟大的中华民族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细数着祖国的历史。还记得上次吗?2012年的时候,蛟龙号7000米极海试水,最大潜水达到了7026米,创造的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计科1101王磊211101027 社会背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有利于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重点建设,集中有限的资金发展重点产业;指令性计划因集权体制领导而容易贯彻执行,保证按预期计划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合理化,;能保证国计民生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解决人民最紧迫的生活需要。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也比较顺利这也是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过于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必要性 (一),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2019年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2019年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篇一:“美丽中国有你有我”大型科普知识竞赛策划书 “美丽中国有你有我”大型科普知识竞赛策划书 一、活动引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同时,环境的愈加恶劣和人口、资源、疾病、经济等世界性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昔日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们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二、活动目的:本活动主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三轮答题让同学们基本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大学生了解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地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养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的活动要懂得持之以恒,学会用实际行

动来装点环境、美化校园。同时,也为了增加大学生对世界地球日相关知识的了解,让世界地球日得到更多人的熟知,使大家认识到,我们应该和身边的人一起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共同保护珍惜我们可亲可敬的祖国母亲。三、活动主题: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中国四、活动时间:xx年4月21日晚7:00五、活动地点: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六、指导老师:赵强七、策划部门:法政学院学生科协实践部八、活动对象:石家庄经济学院校本部全体 九、活动嘉宾:郭震老师、赵强老师、程捷老师、校学生科协主席团成员及各二级学院学生科技组织负责人十、活动流程:1、选手入场签到,播放背景音乐、ppt、视频2、主持人做开场白,介绍到场的嘉宾,对本活动做简单的介绍并宣布活动正式开始。3、活动开始前,进行热身赛--“小试牛刀”4、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规则详见附录)。5、知识竞赛正式开始(1)每队选出一个人进行抽签决定答题顺序和选择题组的顺序;(2)第一环节:“星球大战(七大行星)”,从七个队中选出两个分数比较高的队伍进入第三环节,即拥有争夺冠亚季军的机会。(3)中场表演及观众互动;(4)互动游 戏结束后,进行第二环节---“末日重生”,从剩下的五个队伍中选出一个队和上一环节的两个队争夺冠亚季军;(5)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插入娱乐节目(此环节是视时间情况而定,若时间紧迫,则

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简介

《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简介 课题负责人:雷家骕课题编号:???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反观中国的历史长河,自主创新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贯穿于中国历史的自古到今,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兵器制造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无一不显现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也不断在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又重提这个概念,而且把它上升到一种国家的战略,是因为现在的“自主创新”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了划时代的政治经济意义。 对今天中国来说自主创新其实不只是一种创新的模式,更是一种民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它赋予新的经济的政治的意义。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时我们再去深刻理解“自主创新”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时,那是绝对不一样的。 因此,本课题正如自主创新之于国家的意义一样,研究它的理论产生和形成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本课题希望通过回首历史,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是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希望今天重提自主创新不单单是一个经济名词,更是一个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概念。本课题在研究中国自主创新现状时,用目前自主创新的企业案例,去说明我们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也已经在不断的自我创新成就未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因此做此课题的关键或者说是目的更多应该是给那些走在创新路上的工业企业以信心决心勇敢向前,希望微薄的理论总结去昭示我们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从中可以科学地进行自主创新。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澄清,以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典型的自主创新企业和产业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此来作为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历史和现状的诠释。 本课题根据教育部拟订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限制越来越大。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揭开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序幕。 中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和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市和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试验基地的作用。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经济特区充分利用毗邻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与的特殊政策,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 第二阶段,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其经济技术对外自主权,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先形成投资环境较好的“小气候”,比较集中地为外商提供投资场所,举办工业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产业,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的经济发展。 第三阶段,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区域。1985年2月,党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经历了由小到大,先"小三角"后"大三角"的发展过程。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使我国对外开放由城市扩展到广大农村,大大扩大和拓宽了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 第四阶段,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和开发浦东新区,并于1990年6月2日正式批准。在浦东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 浦东新区按照不同功能定位设立了四个功能小区,其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资金充足,金融商贸机构云集,前景广阔;金桥出口加工区是集出口加工、贸易经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 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束缚农村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 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中国加入WTO,吸收先进市场经济经验,及最近刚刚闭幕的奥运会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是相对的,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外因的方法论告诉我

美丽中国(最新)

锦绣山河的辽阔让每一位华夏儿女都感到无比的自豪,翔云浮动在湛蓝湛蓝的天空,草原上牛,羊吃着新鲜肥美的草儿。塞外的风雪呼呼地在地上打着旋,长城内外,海面上下,景观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时光流逝,几千年的风雨将您打造的越发美丽,历代王朝的更替没有让您变了模样,战争的爆发没有让您沉沦,您依旧如此美丽,屹立于东方。 华南,一个多么富饶的地域,东方明珠坐落于此,在漆黑的夜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万家灯火之瑰丽景色让人实在难以忘怀,夕阳下维多利亚港的景色美不胜收,东南海的珊瑚岛独具一格。“彩云之南”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称号,同时它也揭示出了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青藏高原更是让人向往,高海拔让他闻名于世界之林,天籁般的歌声让人魂牵梦萦,国家级的野生动物奔跑在这片土地上,稀有植被茁壮的成长,高山河流遍布在此,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在此,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射在珠穆朗玛峰顶,文臣公主和亲的故事在这里远播。曲折的海岸线蜿蜒在我国的版图上,潮起潮落,一阵阵的海浪击打着海港边的礁石,港边停泊的船只即将驶向远方,阳光下千奇百怪的海鸟在海上盘旋发出悦耳的鸣叫,各种海洋生物在这片广大的水域里繁衍生息,柔软发光的水母群漂浮于海面上,以墨水滴入水的姿态舞动,憨态可掬的小丑鱼游玩于珊瑚群中。中原塞北更是无可匹敌,中原少林在这里的鹤、猴、蛇身上寻找着武术博大精深的奥秘,创造出一套套经典的拳术。塞北地貌变幻莫测让人望尘莫及,长白山天池如仙境一般缭绕。 您的每个角落无不散发着动人的魅力,每一处都如此绚丽,如钻石一般闪耀。这让深深的充满了自豪感的我感到无比荣幸能够成为您的一员。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您打造的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我们一代一代为此忙碌,终于高楼林立,可是您的健康也遭到了破坏,十面“霾”伏让您的美丽不再那么清晰,即使在白天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您的剪影。为此我们深感歉意,我们已经在努力让您回到昔日的景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您又会恢复。 作为您的儿女,我们爱您!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并喊出了“向创新要效益”、“用创新带动发展”等口号。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内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深远发展潜力的重大战略决策。 然而本文避开了很多官方式的语言,参考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了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自主创新的看法浅谈一下中国的自主创新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中国在2006年发起的自主创新计划给世界科技巨头敲响的警钟,超过了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的其他任何政策措施。美国商会最近一篇报告甚至把这一计划称为“一份以空前规模盗窃技术的蓝图”。 自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让中国加快速度上升到科技阶梯的更高端。通过多种机制(比如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把尖端技术和研发实验室转移到中国),这个计划本来应该是有助于中国企业消化、吸收外企开发的自有技术并进行再度创新的。中国政府对自主创新计划的几乎所有评估,都把它界定为一个有输有赢的设想──赢的是中国,输的是外国跨国公司。但据有关分析表明,自主创新政策对中国自身也起到了反作用。它并没有诱导科技巨头以更快速度把尖端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在有些方面而是产生了刚好相反的作用。以下就来谈谈这些反作用所在。 今天的中国大约有1,000家外资所有的研发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几乎全都是首先注重将国外形成的创新成果进行本地化改造,而不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尖端科技和产品。科技企业高管看中的是他们急需的中国人才的质量和规模。然而又考虑到中国政府关于自主创新的措施,他们却又不相信在中国从事尖端研发是安全的。这就令很多国外公司对于在中国研发望而却步。 跟印度比较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印度并没有类似于自主创新的规则。另外,政府也满足于在允许企业设立研发设施的同时,没有任何规定要求它们与本地合作伙伴等分享技术。这些政策差异似乎对企业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想想,2006年到2010年从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美国科技巨头分别是:IBM、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惠普(Hewlett-Packard)、美光(Micron)、通用电气(GE)、思科(Cisco)、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博通(Broadcom)和霍尼韦尔(Honeywell)。这些公司中有一半似乎并没有在中国进行任何重要的研发工作。2006年至2010年,其中五家的中国子公司均未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专利。相比之下,这1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在印度开发出来的创新技术或产品未获得专利。对这些公司来说,则证明在印度会有更加“肥沃的土壤”。这10家科技巨头在印度的实验室共获得1,119项专利,比位

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对于新中国来说,法治还很年轻还不够健全,但是我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不断加强。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同志亦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之处,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的建设正是在铸造这个国家的规矩。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为了保证国家公职人员不变质、不变色,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法律准绳,处理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许多问题才好解决。 我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实现全面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为上层建筑总体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法治的建设,是对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正如江泽民所言:“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1/ 1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浅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摘要: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基本依据;基本政策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据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化的和市场化了的商品经济, 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 十四大决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说我们要运用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第一是配置和运行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即导致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第二造成资源耗费的节约、占用的减少和周转的加快, 即导致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实际上, 结构优化和效率增长这二者的综合, 就是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经济要达到上述主要目标, 单靠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是根本不行的而必须同时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正如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①可见, 实行对外开放, 通过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 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 总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开放的经济必然要求实行经济的开放。因此,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由于生产力落后面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为此, 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和社会安定等政治条件外, 还必须具备经济方面的条件,即自然资源方面的条件和经济资源方面的条件。自然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资源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用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都是很贫乏的, 因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问题在于“人均”这个概念上。由于过去长期没有建立“人均占有量”的概念, 而普遍认为中国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但是, 相对于十一亿多人口来说, 事实倒成为“人多物不博”资源总量虽然很大, 人均占有量却很小。问题就在这里。我们实现现代化, 山于受到两种资源的约束, 理所当然地应该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这就是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 除了坚持自力更生外, 必须走开放之路。因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利用外国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 借鉴当代世界生产力创造出来的一切积极成果, 才能更好地克服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是,虽然公有制经济部门占到90%以上,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但却是普遍地贫困;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讲:“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资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

最新美丽中国诗歌朗诵稿6篇.docx

最新美丽中国诗歌朗诵稿 6 篇 中国,一个五千年霜雨雪的悠悠古国,一个走煌 64 年的展中国家,一个站在洲之的雄,一个世界上添花 的新生命 ! 自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光彩目 ! 中国的地大物博、景壮美,散着她的迷人魅力。我置身于美的地 方,所以我每每刻都督促自己学,大后中国成“美中国”! 霾,一个可怕的白色魔鬼 ! 它盖住的青山水,遮住近的水。它 掐着中国母的咽喉,抓住她的心,北京。 在一条幽幽的街道上,站定一会,上是沙 ; 注一会,眼前一片迷茫??身来去匆匆的行人啊,每个人都戴着密不透的帽子,厚厚的口罩保着他 的鼻喉,脖上了不知多少条巾,衣服更 是里三外三。受到了衣服的束,人走路一一晃,就像一只可笑的 巨型企。劣的天气人的影响委是而易。汽排出的气,工厂起 的黑烟,浪奢侈的用用水??一幕幕在我眼前若若。然 ! 罪魁首 是我自己。 我的美中国是不是要一去不复返了呢? 关上正在播放霾新的,我擦干因梦想破而留下的眼泪,入了梦。 当我以南方雨林一滴露水的晶感受你的清澈 当我以茫茫北国一片雪花的温柔感受你的壮美 哦,中国 当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脉搏感受你的心跳 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喊—— 我你,中国,我的美的中国!

这个早晨,我伫立在天安门广场 注目五星红旗的升起 我的耳边回响的 是庄严的宣告 是嘹亮的歌声 是开国大典的礼炮 是婴儿初生的啼哭 我的眼前浮现的 是冲天的火箭 是风驰的高铁 是田野中一年年金色的麦浪 是大地上一座座崛起的新城 我在广场上行走 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走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颗跳动的音符 流淌在一首辉煌的交响曲中 就像一颗幸福的泪珠 闪烁在中国容光焕发的脸庞 我仿佛听到了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我爱你,中国 ! 这个早晨,我在八面来风中 感觉着你今天的成熟与美丽 感觉着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怒放而又义无反顾地远去

中国为何必须自主创新

中国为何必须自主创新 中国为什么要走 自主创新之路? 我想本世纪最关键的一个热点就是关于中国崛起的问题。那么,中国是不是在崛起,中国该如何崛起?谈到崛起就要讲到中国的衰落问题,而衰落的个中原因很复杂,今天我只想讲科技方面的影响。 据考证,大概从1500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一个国家,GDP占全球的30%以上。而美国最高时不超过30%,英国更是没有超过10%。但时至近代,当西方发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处于“康乾盛世”的中国却固步自封,丧失了发展的良好契机,中国开始在科技等领域落后于西方世界。资料显示,1820年时中国的GDP大概占全世界32%的比重,工业产品大概占到31%到32%人口超过全球的35%,出口的问题是1870年以后的情况。但从1820年开始,中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落,到1949年时已经滑到一个最低的水平,完全变成了一个最落后的国家。 与此相反,美国的崛起恰恰是从1820年开始,它的GDP、

出口工业产品和人口增长的最高峰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它得益于二次世界大战并一路发展至今,到目前美国的GDP或者出口工业产品都应该说在全球是占绝对优势的,虽然比重不如以前那么高,但是基本上还是占统治地位。英国则是从1750年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的工业产品一再上升,且出口和GDP的高峰比美国的高峰还要提前,基本上是在1850年到1900年之前达到最高峰。目前英国在GDP和出口工业产品方面所占比例的绝对值虽然比较小,但却还是处于强国的地位。 总之,到1949年,西方已经是一个工业的社会,而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的社会。所以中国的衰落,简单一点看是从182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到1949年中国已经是相当落后的一个国家。因为我们经济的总量已经从1820年占全世界的33%下滑到1950年的4%左右,GDP的人均水平更是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9%。所以,中国就成了一个最贫困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的衰落呢?我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里面还是有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在最强大的时候,我想应该是与科学技术的支撑分不开的。首先,四大发明是我们的骄傲。一位英国学者在一本关于中国科学发展史的书里面说道,“距今大概300多年以前,就是在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科技强国,有50%的

在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

在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

在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性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

会总财富得到了最大的增加。但是各经济当事人可以自由广泛地争取利益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必须有一套健全良好的规则来约束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使竞争变得健康有序,保证市场机制优点的充分发挥。在这种规则中,法律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求以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其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有法治的规范和保护。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行为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要依法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要靠法律调节,以维护市场的秩序,保证实行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和正当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主体呈多元化,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必然产生多元化的利益差别和不同的政治要求,政治的多样化与参与意识的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而民主的制度化正是法治国家的内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目标,但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经济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 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 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1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咼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

最新精选建设美丽中国作文-3篇

您是史册深藏得墨迹。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缔造这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中国。您如云彩镌刻着让人类难以忘怀的厚重记忆。有着皇冠烘托出的盛世传说,理解您,您有波澜更替的春秋,想象您汉王朝的轮廓,让炎黄子孙的梦缀满星光。动摇的南北朝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唤起了豪放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诗洗礼了王朝的衣裳。祖国呀!您的内涵使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疆域里呈现出国魂的壮美。 祖国!您经历的风雨太多,您的生命力不是王者的唆教,而是许多普通生命的拓荒。而您却让岁月抚平历史的罪恶,鸦片没有使您沉沦,条约没有让您消沉,您也不应地大物博而夜郎自大。这一切怎不使鲜红的生命陶醉,怎不让拓荒的难以忘怀。 祖国!您经受的磨难太深,然而您却没有沉浸在“负重”中,您的脚步却愈加健拔。历史的琴弦有那一小下的震颤,您繁华的美梦就画屏了五千年的文明。您呢站在深厚文化的青史上让一种爱国之情为您洗刷耻辱。于是您屹立于东方,用数字再一次记载精致的时代。 您驾驭的车轮用您的“礼仪之邦”碾碎了腐败、病夫、黑暗。骢骏驰骋却再也快不过手中轻点的鼠标。纵使时间的流逝,您——我的祖国也会蓬勃发展,万世春秋。纵使经历的岁月太长,您也用辉煌来激励中华儿女。美丽的您将与岁月一样永不老。 水墨丹青是你,源远流长是你,坚强不屈是你,活力无限是你,美丽如你,你便是我深深热爱的母亲——中国。 2013的春晚,一曲《美丽中国》唱响了中华大地,2012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崭新憧憬——美丽中国。纵观全球历史,没有一个民族能屹立五千年不倒,没有一种文化能传承五千年不断,更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困境中崛起,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展开画卷,淡淡的墨痕勾勒出磅礴的山河,浅浅的绿迹流露出蓬勃的生机。一幅如仙似幻的水墨画,一段和谐安谧的心境。原来美从未离开过我们。 即使我们的天空被黑黑的废气遮盖,我们的碧水被刺鼻的气味污染,我们的山变得仓黄,我们的土变的龟裂,也挡不住我们对美丽的渴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总是向往着两旁绿树成荫,小径野花环绕的画面,每次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绿油油的一片,似翡翠,似玛瑙,路旁的小花烂漫的开放,增添了几分清新……不知不觉中,这些温馨的画面不再存在了:田野上换来了一条条水泥路,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目之所及,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块小豆腐,偶尔的翠绿会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萧条更让人心痛,我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绿色是近来听到最多的词汇,绿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GDP的快速增长,后面一定跟着一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

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早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法家学派自成一家,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法”的精神的一次宣扬。伴随着秦朝的统一,使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在这期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法”的精髓已经植入了中华民族的本身。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万物百废待兴,新中国各项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法制建设也开启了新的篇章。但是“十年文革动乱”摧毁了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薄弱基础,虽然中共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的进行弥补,依旧没有改变公民淡薄的民主法律意识。为此,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即依法治国! 何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完善、普及各行各业法律,使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体方面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1、实行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法律体系的完整与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健全与否的前提。新中国初期的法律单一,立法不完善才使得在文革时期甚至出现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思想,领导人的权威大于法的权威,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法律不完善的原因,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修补法律漏洞,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 2、实行依法治国,是民主建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人民心中的“人治”大于“法治”!这样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无法实现公民自己的民主权利,又谈何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因此,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国家权力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2、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当发达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真实意义与成熟形态的依法治国,即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故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3、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可以说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能够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制文明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依法治国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依法治国可以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就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能力。 5、实行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支撑,依法治国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证。只有社会处处充满了和谐,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才能够长治久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法制的建设,而中国法制的完善建设是从依法治国开始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