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及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及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及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及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的主要问题

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2期现代化理论的演进及拉美

现代化道路研究的主要问题

孙 若 彦

主要观点 现代化理论经历了从“西化”到“本土化”再到分化与综合的演进历程。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经历了“单线”论到“一元多线”论的转变。现代化研究涉及的基本问题包括: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现代化因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等等。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研究的实质性问题是发展模式或发展战略问题。把拉美现代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侧面结合起来,其发展战略可分为:工业化战略、经济增长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几个方面。

关键词 现代化理论 “西化” “本土化” 拉美现代化 发展战略

作 者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法学(国际政治)博士,硕士生导师。(济南 250014)

现代化理论,也有称作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发展理论,叫法不一。但按照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本文认为除了新近出现的“后现代”理论(它们的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外,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所有理论都可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因此,都可以称作现代化理论。

一 现代化理论演进的特征

(一)现代化理论经历了从“西化”到“本土化”再到分化与综合的演进历程

主要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欠发达国家(或低度发展国家)发展的现代化理论,一开始是“西化”或“美国化”的同义词,盛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其中心要义是,欠发达国家目前的现代化道路正是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时间的先后差别。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是其内部的传统性使然,要想克服这一点,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它们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移植过来,全盘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早期现代化理论采取将传统与现代简单对立起来的“二分法”,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发展的“内因论”和发展道路的“单一论”或“惟一论”。新现代化论者在方法上反对“二分法”,认为现代性和传统性并不是相互对立和排斥的极端状态,它们可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通过对特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的研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寻找本国的发展道路,不再坚持单线进化的发展模式。他们还关注外部因素对一国现代化的影响。亨廷顿在批判早期现代化理论关于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相容性”假说的基础上,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强大政府论”或曰“政治秩序论”。“比起早期的诸种现代化理论来,这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向前

?

1

3

?

迈开了一大步。”

以上现代化理论基本上未脱离“西方中心论”的巢臼,属于西化派的现代化理论,代表了西方学

术界对现代化本质的根本看法。

“依附论”从理论定位上是作为西方主流现代化理论的对立面或其反叛出现的现代化发展理论。它产生于1950年代的拉丁美洲,是拉美知识分子对19世纪拉美100年欧化道路的一次全面清算。由于内部流派纷呈,“依附论”可看作是一个多元化的理论集合。这些理论以拉丁美洲为分析模本,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宏观背景,采取的是马克思主义或左派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分析资本主义在“外围”地区的真实作用,找到解决“外围”地区不发达状态的道路。60年代“依附论”在拉美风行一时,许多拉美国家按照这一理论制定了经济、政治乃至外交战略。不仅如此,“依附论”的影响还扩展到拉美以外的许多不发达地区,而且在学术上也被不同领域的学者所接受。“依附论”认为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的原因不应仅从其内部寻找,而应从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外围”的不发达国家对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中去寻找,其理论自成一脉,表现出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倾向。因此,“依附论”的兴起标志着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本土化”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崛起。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拉美“依附论”的集大成者,它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和动态的模式中阐明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之路,呈现出更为综合、更为全景式的特点。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现代化理论研究出现了分化与综合的新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西方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等在修正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沿着原有的分析层面取得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如出现了新现代化理论、新依附论和“国家层面的世界

体系研究”。

第二,西方现代化理论正在向多个学科领域渗透,出现了附属于西方社会学、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等学科的各种现代化理论,如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等等。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和借鉴,使现代化理论日益走向综合。第三,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现代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注意分析本国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力争探索出具有本国和本地区特点的现代化道路。罗荣渠先生指出:“今天的现代化研究,应以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发展总趋势作为一般对象,而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与发展作为特殊对象。”他提出:“中国社会科学界有必要在发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指导下,归纳和总结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丰富历史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研究现代发展问题的综合理论架构。”他还

大胆地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二)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经历了从“单线”论到“一元多线”论的演进

世界现代化理论从“西化”到“本土化”的演进过程,同时伴随着方法论的重大改变:从“单线”论到“一元多线”论。

西方早期现代化理论奉行“单线”论的历史发展图式,单线发展图式的方法论基础是“西方中心主义”。按照“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一个逐渐进化着的有机体,它要经过一系列有序的和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总比前一个阶段更高级和更先进。人类是沿着一条预定的道路,经过预定的阶段,到达一个预定的结局。把这种单线社会进化的观点运用到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选择,便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过的历史,是所有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帕森斯所谓“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二分法”,作为西方现代化理论分析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差异的基本公式便是这种单线论的“西方中心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体现。“单线”论者甚至还把马克思关于5种不同类型社会的论述当成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单线发展图式,认为这5种社会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逻辑上逐个连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循序渐进的”阶段。

“单线”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发达国家的运用逐渐显示出它的极大缺陷

?

23?①②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107~10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周长城:《当代西方发展理论及其演变》,载《社会科学动态》1997年第6期。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6页,北

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和破坏力。这一理论在非西方国家的推行不仅没有推动当地的发展,相反,由于片面否定传统文化,破坏了该民族的发展线索,造成了“发展的悲剧”。70年代前后这一问题开始引起一些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反思。当时最能代表这一方法论转向的是意大利社会学教授翁贝托?梅洛蒂。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中,梅洛蒂通过恢复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及其学术地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多线发展图式”,批判了当时流行于世的“单线发展图式”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误导和歪曲,抨击了“单线”论的“西方中心主义”方法论,在70年代的现代化“发展热”中具有方法论转折的意义,推动了当时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自我反思和检讨,为第三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④

中国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史学角度明确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罗先生指出,“一元”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人类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多线”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划一的和同步的;即使在同一区域,各民族也不是按同一顺序或大致相同的时间迈向下一梯级的。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罗先生明确提出生产力中轴的“一元”历史发展观较之梅洛蒂的“多线”论更进了一步。“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不仅是对史学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也是中国学者对现代化理论方法论的贡献,对中国乃至所有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⑤

二 现代化研究涉及

的基本理论问题

当代现代化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现代化历程,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经验,又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

济上的强势地位,以及它们出于冷战的需要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便捷足先登,以发达国家现代化为标准,为不发达国家开出了医治不发达的药方。以此为开端引发了现代化理论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众多观点和理论流派。这些观点和流派不论其立场如何必然涉及3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现代化?为什么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从上面可以看出,各种现代化理论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由于这些理论或流派在研究假设、方法论以及立场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撇开这些具体差异不谈,可以发现,在回答上述3个问题时,以下问题是所有理论都要涉及的,是它们不可能回避的关键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直接影响各理论对上述3个基本问题的观点。

(一)现代化的内因与外因

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为什么长期未能实现现代化?对于这个现代化研究的首要问题,“西化”派和“本土”派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强调内因,一个强调外因。“西化”派的“内因论”以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为解释框架,“外因论”以“外围”对“中心”的依附或“中心”对“外围”的侵略为解释框架。西化派的“内因论”将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完全归于内因,归于其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而且硬要把这种内因移植到不发达国家,全盘否定不发达国家以往的历史对现代化的承续作用。“这种基于传统与现代、西方与非西方的形而上学的割裂、对立的‘内因论’是很容易一下子跳到‘外因论’的。”⑥因为对发达国家来说的内因,放到不发达国家很可能就成为外因。“依附论”的“外因论”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强调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否定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普世性,而且强调外部因素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它过分强调外部因素的重要性,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马克思主义认

?

3

3

?

⑥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第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同③,第3章。

参见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两者不可或缺。东西方历史发展也证明,无论是“内因论”还是“外因论”,两个极端都是与事实相违背的。

(二)现代化因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现代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历史进程,它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整体性社会变迁。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这是现代化的普遍性或共性。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的一般性和共性加以简单化和绝对化,把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强加于别国,无视各国复杂多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的学者将

其称之为“文化独断论”。⑦

从梅洛蒂的“多线”发展观到罗荣渠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实际上正是对现代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高度概括。它昭示着人们,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

(三)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

基本出发点。根据这一二元对立的观点,传统社会是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只有彻底抛弃传统因素,才能走上现代化之路。但对究竟什么是传统因素,早期现代化论者的把握显得十分笼统和粗糙,凡是现代社会的对立面都被其当作传统,所有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统统被划到传统社会的名下。他们无视西方传统和非西方传统的差异,更漠视非西方传统之间的千差万别。发展是传统与现代的互动,而不是现代对传统的全面否定。亨廷顿在《发展的目标》一文中曾提出要从不同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中寻找发展道路的差异,⑧实际上说明传统文化会对现代化产生影响,传统与现代是有瓜葛的。黄绍纶对中国企业中的家族主义研究,戴维斯对日本宗教在日本现代化中的作用的研究均证明,非西方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现代化的阻力,传统和现代因素实际上不仅可以相互共存,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拉美现代化道路 研究的主要问题

罗荣渠先生在给现代化下的定义中指出:“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

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⑨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不是一个渐进和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赶超的、自觉的过程。这里就有一个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丁建弘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的导言中也指出了“道路”研究在揭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性。他尤其提到“道路”研究“注重反映人为的抉择因素,特别是政府的政策所起的作用”,“研究道路问题就必须考察政府在现代化各阶段上所制定的政策及其所起的正面和负面作

用。”β

κ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研究除了要研究现代化的起因,或历史背景等因素外,其实质性的问题是研究现代化诸方面的发展模式或发展战略问题。

在拉美,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从依附性发展战略到自主性发展战略的转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包括“西化”思潮在内的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涉及的内容包括从经济战略、政治战略到社会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等不同侧面。我们把拉美现代化的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战略的不同侧面结合起来,即把现代化的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将其发展战略概括为:工业化战略、经济增长战略、社会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5个方面。

(一)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拉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交替使用,早期“出口导向”战略是一种外向依附型

?

43?⑦⑧⑨βκ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导言第3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同③,第17页。

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载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

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第35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同⑥,第113页。

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自主型工业化战略,关于“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性质、作用及两者的关系等问题,早已不是拉美研究的新课题,在此不过多论及。

(二)经济增长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战略主要有两种:均衡增长战略和不均衡增长战略。

均衡增长战略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几个相关部门应齐头并进,平衡发展。不均衡增长战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不可能脱离现有基础,不可能在传统经济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凭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工业部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总是不均衡的,总是以少数企业和部门为先导,然后再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部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大多走了一条不均衡增长的道路。贯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确立了工业化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还规定了工业内部的发展顺序,即首先发展普通消费品生产,然后逐步向发展重工业过渡。另外,大多数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初期,首先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40年代末50年代初,巴西将运输和能源部门作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提出的41个重大建设项目中,交通运输和电力分别占计划总投资额的61%和33%。βλ60年代中期巴西军政府又把耐用消费品、特别是汽车生产作为增长极。但拉美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内部则偏重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而相对忽视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分依赖技术与机器设备的进口,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瓶颈”。实际上,均衡增长和不均衡增长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确立经济的增长极,消除“瓶颈”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宏观经济达到综合平衡。

(三)社会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战略在很大意义上是如何分配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它涉及人口、教育、福利、卫生、分配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内容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其中,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曾实行过以下几种社会发展战略。

1.“增长第一,再分配第二”战略。这种战略相信库兹涅茨和刘易斯的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不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规律,按照这一模式,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加速经济的增长,通过所谓经济增长的“滴漏”效应,社会财富自然而然地向穷人流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早期发展主义的“进口替代”战略、还是80年代后期的新自由主义促进出口战略都奉行这一社会战略。多数拉美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一战略造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2.“收入分配第一,经济增长第二”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出现在拉美民众主义政府和一些左派政府的政策中,如智利阿连德政府和尼加拉瓜桑解阵政府。这种战略是将经济剩余和利润更多地投向消费领域,用于分配而不是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偏重于提高工资,改善居民生活、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等。由于这一战略将大量资金用于分配,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隐患。离开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不仅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持续提高,也使经济增长陷入困境。

3.“边增长,边再分配”战略。1972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发展问题再探讨》报告中,提出了“边增长,边分配战略”,其要点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改善人们收入过低的状况。1992年4月拉美经委会第24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公正增长”的新的发展战略即属此类,βμ它代表了拉美社会发展战略的新趋向。但要把这一战略真正付诸实践,还需要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四)政治发展战略

亨廷顿曾经批评了西方现代化论者关于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直线式和谐发展的观点,指出这种“所有好事情一起发生”的“相容性”假说对第三世界“总的来说是错误的”。βν这一论断在拉美的政治现代化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拉美的政治现代化大致经历了独立后的西方式政治民主战略、威权主义(考迪罗主义)战略、民众主义战

?

5

3

?βλ

βμ

βν同⑧,第335页。

徐文渊、袁东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第123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第49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拉美地区简介

拉丁美洲基本概况 拉丁美洲的概念含义: ?全称:拉丁亚美利加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这一名词的由来:由“美洲”和“拉丁的”组成,而“美洲这一名词的提出又经历了三个阶段:1,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却以为到达亚洲的印度,将其称为”las Indias”;2,1501-1503年意大利航海家 Américo Vespucio奉葡萄牙国王之命曾航行至此并在叙述自己航海经历的信中写到:我们可以确切地称哥伦布发现的陆地为“新大陆”。”“新大陆” 的概念首次问世,哥伦布发现的新陆地不再被认为是亚洲,而是一块不同于其它大洲的新陆地。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洲,但名称尚未确定;3,德国地理学家Martín Waldseemüller在地图上根据那位意大利航海家的名字将这块陆地命名为“America”(亚美利加),欧洲人普遍接受了这一概念,“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这一名词随流传于世。而“拉丁美洲”这一名词最早是在19世纪30年代时由法国人正式提出的。 ?“拉丁美洲”这一名词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60-70年代原英属的安的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和圭亚那先后脱离英国独立,加勒比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关注,遂国际组织和机构更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表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别于拉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

◆国家: ?一共有33个国家: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巴哈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还有仍处于美、英、法、荷统治下的十多个殖民地。 ◆国体: ?拉丁美洲地区现共有33个独立国家。这33个国家中,古巴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余32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政体:总统制、议会制、混合制: ?18个西语国家中16个国家采用总统制,0个采用议会制,1个采用混合制(秘鲁),一个采用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制(古巴) ◆国家结构: ?拉美33个独立国家中,有29个国家采用单一制;其余4个国家即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采用了复合制中的联邦制。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现代化容的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段探索发展的历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一、中国现代化及其道路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军事,科技,航天,经济,政治制度等领域的现代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具有空间特性也具有时间特性。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由于资源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选择模式就会不同;同时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会有所不同。 因此,讨论现代化的问题既离不开某国的空间位置更离不开其历史和传统,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沉淀和物质的积累,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的不同,从而现代化的路径也将是不同的。按照基本达成共识的

理解,现代化的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丰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二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变革;三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主要表现是社会制度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现代化建设应是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清楚,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大炮的轰鸣下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曲折而反复。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恰好相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不同发展过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船政学堂、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最后要求人格的觉醒。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以新的历史面貌和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经过反复的曲折探索,我们摒弃了大跃进的激进,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的现代

北京的现代化发展

北京的现代化发展 (读《采访本上的城市》有感) 文摘:北京市我国著名的古城,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的结晶。然而随北京现代化发展,我们已经被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包围。同时,北京交通的建设也是焦点问题。北进现代化发展冲进了我国古代文化,且在很多问题。本文阐述了其中现状,并分析了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京的古代建筑及现状和方案 北京的高层建筑现状、问题及方案 北京的交通现状、分析及方案 正文: 一、北京的古建筑 1、北京原来风貌 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上,集中的反映了伟大中华民族在过去历史时代的成就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城市布局气魄庄严,喜多建筑群和建筑设计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故宫是现存最大的完整古建筑。他风格绚丽,森严庄重、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古建筑的精华。同时,古代四合院住宅与胡同也是北京的古文化的精髓。较大的住宅布置成“一正两箱”多进院,更大的则附有花园。是庄严严谨的和自由的结合。这些都是北京的古建筑的精华。 2、北京古建筑现状 虽然北京有着气势恢宏的城市发展史记和古建筑,但本应得到保护的建筑却在城市建设化浪潮中被破坏。很多古建筑被拆除。北京的城墙、城楼、牌楼等古建筑陆续被拆除。1952年天安门东西两侧的长安门被拆。后又拆了故宫北上门和东西连房。北京的四合院已而为了迎合现代化发展而被拆迁。四合院被无情的推土机推倒。北京土地价值增长,建设工程产生了可观的GDP值,于是拆迁之风也继续着。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所剩无几。与此同时,故宫也经历着不断的改造计划,直到1988年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才得到保护。这些都严重冲击了历史文化和文化保护。 3、解决方案 1)北京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旧城区的同时,大力发展多功能新区。逐步将经济中心发展移到新区中。在旧城重点发展文化。这样才会是北京高速发展的同时,让古建筑得到好的保护。2)我们可以对部分古建筑在保持原貌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改造,对其内容更新以适应发展。3)对部分类型相同的历史建筑可适当撤并,不求多而求精。这样我们就可在发展北京的同时,保护其历史文化及建筑。 二、北京高层建筑 1、北京高层建筑现状 随着旧城的拆除土地价值不断上涨,建设工程也不断发展。楼房拔地而起。自十九世纪电梯发明以来,建筑向高层发展从没停过。我们已将高层建筑多少是为国家实力和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二十几年来我国建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于是,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我们追求奢华的条件,如今北京已有4000多幢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吞噬了文化特征。我们浅薄的意识使北京建筑失去了文化与内涵。

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江苏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利用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然而,由于受到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依存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现代化陷入停滞状态,迄今仍未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江苏大力借鉴和吸取。 一、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实质是工业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拉美国家共同的愿望。在劳尔·普雷维什发展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拉美各国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利用外国资本以弥补国内积累和储蓄的不足,以打破劳动生产率低→资金积累少→投资率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的恶性循环,实现国家现代化。经过战后数十年努力,拉美国家依托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原来的400多美元迅速提升到1000多美元,成为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较快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被称为“拉美奇迹”。在此之后,由于受到贫富差距拉大、外资依存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拉美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据美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拉美国家城市人口的人均实际收入21世纪初依然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贫困人口总数达到2.27亿,占拉美国家总人口的44%,其中赤贫人口达1亿。1980年,拉美城市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6290万,比农村贫困人口(7300万)少1000万左右,到1990年,城市贫困人口(11354亿)是农村贫困人口(7390万)的1.8 倍。大量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了社会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造成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2009年人均GDP依然徘徊在3500至6000美元的水平上,与起步时间相近但用时不到20年就成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某些东亚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二、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拉美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吸收和利用国外资本与技术,促成了“拉美奇迹”。但由于过于依赖外资,自主创新能力弱,体制改革滞后,加上错失经济转型良机,从而造成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 (一)经验 20世纪50至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利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欧美资本投资。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拉美国家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及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外国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同时,采取降低汇率、

区域地理拉丁美洲知识总结

世界区域地理——拉丁美洲(2课时) 主备人:审稿人:时间: 【本讲教育信息】 一.重点难点:1、拉丁美洲的组成和位置2、西高东低,交错分布的多种地形3、湿热的气候特点(难点)4、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知识结构: 二.内容讲解: (一)南美洲 1.自然特征: (1)熟悉地名:加勒比海、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 ①位置:约30°N——53°S;40°W——110°W ②范围:墨西哥以南 墨西哥 中美地峡 西印度群岛 南美洲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33个。 (2)地形:呈“K”字 ①北部:墨西哥高原 ②西部: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山间有盆地、高原,多火山、地震。 ③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铁矿)、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西高原与拉普拉塔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如着名的伊瓜苏瀑布。巴西和巴拉圭在伊瓜苏瀑布以北合作建造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3)气候: ①特征:湿热为主。热带雨林(世界最大),热带草原(广大),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较狭窄。 地形影响大: 热带平原地区湿热 高原地区温和 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 安第斯山南段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背风地区干燥少雨 ②类型: 东部——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巴西高原东南部、潘帕斯草原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高山气候 (5)河流: 亚马孙河(世界河流之王)、巴拉那河、马拉开波湖(石油产区)、巴拿马运河 ①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航运价值:一是重要的国际航运水道(81.3米,可通航5万——10万吨级轮船),通航后,使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5000~10000多千米,具有便捷、省时、安全、经济的效益;二是美国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航道,依赖性最大;三是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的价值,巴拿马运河习惯又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②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洪水季节,有“河海”之称。流域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占世界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 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 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 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 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 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

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新篇章

1959年,古巴取得革命胜利,同年宣布同中国建交,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1970年,又与智利政府建交。在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拉美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双方文化交流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一些艺术团体陆续到拉美访问演出,电影《丝路花雨》在许多国家久演不衰。中国武术、针灸医术也在拉美进一步得到传播。2006年2月,拉丁美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墨西哥城孔子学院成立,接着,巴西、秘鲁、智利等国都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起,拉美各国华侨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拉美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在经营中积累了资本,成为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如巴西林训明,从事植物油经营,豆油出口居巴西首位,被誉为“黄豆大王”。秘鲁侨领戴宗汉,因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良种,获政府颁发勋章。 华人还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文化活动,有杰出贡献。例如担任政府要职,如圭亚那前总统阿瑟?钟(Raymond Arthur Chung)、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督何才(Ho Choy)、前卫生部长何五都是华裔。华人中也不乏著名的专家、医生、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秘鲁著名华裔陈汉基(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出任过圣马科斯大学教授,曾获得秘鲁政府颁发最高荣誉奖章──太阳勋章。 中拉文化交融,也出现了某种新趋势。一些华人精英,特别是华裔青年,学习所在国的语言文字,娶当地民族的女子为妻,追求新的身份认同,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之中。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丝路花雨》:1979年公映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编创者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二千多尊彩塑、四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将一个个孤立静止的画面,编织成一个动人心弦的人间故事,一幅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答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 2020-04-08 14:46:24 第1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党委和政府治理体系 ? B.市场治理体系 ? C.社会治理体系 ? D.党委和政府、市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 E.以上都是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E 第2题(单选题) [10分] 全球治理指数主要有()个维度。 ?A、三 ?B、四 ?C、五 ?D、六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3题(单选题) [10分] 世界银行从( )年开始发布全球治理指数。 ?A、1996 ?B、1998 ?C、1999 ?D、2001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A 第4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提到治理思想的著作是()。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C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下面不属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的是()。 ?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B、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 ?C、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D、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6题(判断题) [10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中,对市场的要求是全覆盖、能自治、善服务、可持续。()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治理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因素。()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取消政府的主导地位。()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是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迁移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追求国家和市场的有机合作。()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 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 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

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70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还有:秘鲁(1971年11月2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等国。如果说,在70年代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和“人民外交”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二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

区域地理之拉丁美洲地区练习题

区域地理之北美地区练习 未命名 一、选择题组 近年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五国经济发展迅速,被称为“金砖五国”。其中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读资料和下图后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巴西的人口和经济的说确的是() A. ①区域由于地形平坦,所以是巴西人口稠密区,经济也比较发达 B. 巴西的铁矿储量大,其钢铁、造船、汽车等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行列 C.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气候凉爽是全国人口最多重工业最发达的城市 D. 巴西有广阔的热带草原,绵羊特别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2.巴西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气候类型主要为() A. 寒带气候 B. 温带气候 C. 热带气候 D. 高原气候 下图所示M区域(阴影区),三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荒原,在巴西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有巴西“谷物带”之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M区域中部地带一般年降水最多的时间段是()

A. 1—2月 B. 4—5月 C. 6—7月 D. 8—9月 4.以下对M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不合理的是()A. 水热搭配较好,适于热带农作物生长 B. 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C. 河流较多,水系发达,灌溉水源充足 D. 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高 5.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下列地区中农业主要生产类型与M区域相似的是 A. 美国大平原 B. 刚果盆地 C. 华北平原 D. 墨累达令盆地 读“甲、乙两个国家轮廓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选项中属于两国共有的地理特征是( ) A. 首都的气候特征相同 B. 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C. 图示河流的汛期相同 D. 自然带都以热带雨林带为主 7.关于两国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交通便利 B. 气候适宜 C. 旅游资源丰富 D. 开发时间较长 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8.巴西北部人口很少,是因为() A. 海拔高,地形复杂 B. 气候温差大,潮湿闷热 C. 经济落后,资源贫乏 D. 分布热带雨林,开发晚 9.当前造成亚马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增长和贫困——根本原因 ②世界木材的需求量上升——根本原因 ③过度的迁移农业、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直接原因

中国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

十六世纪,随着美洲发现和东方新航路开辟,中国和拉美之间跨越长期隔绝的海洋屏障,开始了东西两个半球之间的文化交流。几万年前印第安人的先民从亚洲到达美洲,而古代中国人在哥伦布以前是否又到过美洲?两百余年来,先后兴起了多次讨论的热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历史谜团,即中国僧人慧深发现美洲之谜、殷人东渡美洲之谜以及郑和船队到达美洲之谜。 虽然对中拉的早期接触存在种种猜测,但真正有证可查的联系,是始于十六世纪中叶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从那时开始,直到十九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爆发,西班牙下令停止墨西哥与东方贸易,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早期交流,方宣告结束。 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大交流,是太平洋东西两岸一次双向性的大交流:中国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远涉重洋到达美洲市场,中华文化远播新世界;大量白银源源流入中国,直接刺激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如蚕丝、纺织、茶以及其他工艺品的发展,增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繁荣;新世界的玉米、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入美洲作物,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和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美洲作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食粮;(2)、以西红柿、辣椒和花生为代表的蔬菜瓜果;(3)、以烟草为代表的嗜好品。 十九世纪后,中国与拉美文明交流的主要载体,则由“物”变成了“人”,交流方式也由双向互动,而变成从中国贩运“契约华工”的单向流动。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广大华工在拉美国家备受奴役和虐待,他们被迫一再起来反抗,并强烈呼吁祖国政府给予保护和支持。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宣布严禁苦力贸易。在此形势下,秘鲁等拉美国家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同时为了继续引进华工,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十九世纪晚期中国与拉美若干国家建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的。 1875年,中国和秘鲁两国立约建交,接着,又先后和巴西、墨西哥和巴拿马等建立外交关系。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建交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中、拉两种文化交流的载体,主要仍局限于“人”,但这些人已不是契约华工,而是摆脱了人身束缚的自由人。他们活跃于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入拉美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开发和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据统计,六十年代末,拉美华侨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到九十年代后期,达到四十多万人。随着中国与拉美各国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太平洋东西两岸文化交流的新高潮。

影响拉美现代化进程的若干种_主义_

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4期影响拉美现代化进程的若干种“主义” 江 时 学 主要观点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各种理论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笔者认为,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的“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由主义、实证主义、职团主义、民众主义、结构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键词 影响 拉美现代化进程 “主义” 作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 100007)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各种理论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的“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早在18世纪后期就出现于欧洲。这一学说脱胎于亚当?斯密的思想。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出自人类要求交换的“天性”,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加社会福利的主要途径。分工的规模受交换(即市场)的范围限制,任何限制自由贸易的政策必然妨碍分工。亚当?斯密认为,世界上各地区的要素禀赋有别,其互补性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地域分工应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亚当?斯密还认为,经济活动只能受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不能被其他力量限制和束缚。1自由主义传入拉美的时间早于传入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时间。原因在于,拉美上层分子与欧洲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掌握了法语、英语或德语,可以直接阅读拉美大陆的出版物。他们还经常到欧洲旅行,因而不仅亲自体验到那里的物质进步,而且还十分了解那里的思想理论界的动态。尽管“他们回到新大陆上比较安静的首都,但念念不忘巴黎,扼制不住地渴望模仿他们所见到的一切。……上层分子对欧洲的学术潮流也同样是熟悉的。实际上,他们对埃米尔?左拉或古斯塔夫?福楼拜的小说比对豪尔赫?伊莎克斯或马沙多?德阿西斯的小说要熟悉得多;他们会停下来赞赏欧洲画家的油画,却忽视了他们自己同胞的油画。”o 欧洲的自由主义是在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在拉美,当时虽然还没有工业资产阶级,而地主阶级却在拉美社会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从教会、政府和土著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土地,以生产更多的面向世界市场的初级产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自由主义这种理论武器。此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水平,通过进口较为廉价的(相对于本国产品而言的)外国产品来开发市场和提高生活水平。 19世纪拉美人所说的“进步”,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化”。在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拉美国家把扩大初级产品出口视为获取财富和求得“进步”的有效手段。例如,巴西财政部长若阿金?穆尔蒂纽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不应该是少进口,而是应多出口、多进口。”?又如,1847年任财政部部长的哥伦比亚政治家弗洛伦蒂诺?冈萨 ? 33 ?1 o ?同1,p.119. 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第185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Joeseph L.L ove and Nils J acob sen(eds.),Guid ing the I nvisible H and:E conomic L iberalism and the S tate in L atin A merican H istory,Praeger,1988,pp.118-119.

拉美、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附件4: 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国家(地区)名单一、拉美市场 01 安提瓜和巴布达 03 阿鲁巴岛 05 巴巴多斯 07 玻利维亚 09 巴西 11 智利 13 多米尼克 15 古巴 17 多米尼加共和国 19 法属圭亚那 21 瓜德罗普 23 圭亚那 25 洪都拉斯 27 马提尼克 29 蒙特塞拉特 31 巴拿马 33 秘鲁 35 萨巴 37 圣马丁岛 39 萨尔瓦多 4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43 乌拉圭 45 英属维尔京群岛 47 拉美洲其他国家(地区)02 阿根廷 04 巴哈马 06 伯利兹 08 博内尔 10 开曼群岛 12 哥伦比亚 14 哥斯达黎加 16 库腊索岛 18 厄瓜多尔 20 格林纳达 22 危地马拉 24 海地 26 牙买加 28 墨西哥 30 尼加拉瓜 32 巴拉圭 34 波多黎各 36 圣卢西亚 38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40 苏里南 42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44 委内瑞拉 46 圣其茨--尼维斯 二、非洲市场

01 阿尔及利亚 03 贝宁 05 布隆迪 07 加那利群岛 09 中非共和国 11 乍得 13 刚果 15 埃及 17 埃塞俄比亚 19 冈比亚 21 几内亚 23 科特迪瓦 25 利比里亚 27 马达加斯加 29 马里 31 毛里求斯 33 莫桑比克 35 尼日尔 37 留尼汪 39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41 塞舌尔 43 索马里 45 西撒哈拉 47 坦桑尼亚 49 突尼斯 51 布基纳法索 53 赞比亚 55 莱索托02 安哥拉 04 博茨瓦那 06 喀麦隆 08 佛得角 10 塞卜泰(休达) 12 科摩罗 14 吉布提 16 赤道几内亚18 加蓬 20 加纳 22 几内亚(比绍) 24 肯尼亚 26 利比亚 28 马拉维 30 毛里塔尼亚32 摩洛哥 34 纳米比亚 36 尼日利亚 38 卢旺达 40 塞内加尔 42 塞拉利昂 44 南非 46 苏丹 48 多哥 50 乌干达 52 扎伊尔 54 津巴布韦 56 梅利利亚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专题是根据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所做出的延伸,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在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选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近170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经历了重重的坎坷、曲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现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坚定这一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近170年的历程中,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会遇到如此多的坎坷?教学方法 历史文献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绎法等 思考题 1、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辛亥革命为什么爆发? 3、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4、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5、中国为什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主要教学内容 前言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二、第二阶段:现代化的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1912年—1949年10月) 三、第三阶段: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 四、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79年至今) 总结

详细教案 前言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前迈进,令世界瞩目。但亦因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利益关系的剧烈调整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人困惑,有人迷惘。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顺利而稳健地向前发展,如何使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更加坚信不移?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明白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即所谓“鉴往而知来”。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标志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70年的时间。在这170年中,从社会环境和发展道路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和三种发展道路的变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已经经历的历史事实,我们不仅不能脱离这一事实,而且要对这一已经存在的历史的必然性进行解释,说明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所在。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在欧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为起点和早期形态,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 (一)1840年前的中国 当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之间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潜流,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虽然传统的社会形态依然保持着,但是其内部构成和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业和商人群体已有一定的扩展、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积累等,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既存在着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适应因素。 举例:广州十三行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审时度势的康熙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清政府开放海禁,并在广州、漳州、宁

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

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中国因素 ——胡伟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 作者:胡伟史天健编辑:魏晔玲来源:人民网日期:2008-12-16 30年来中国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逻辑是:政治领导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思想解放运动助推了改革;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释放了市场的力量;经济转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力量又拉动了政治的制度化、文化的世俗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走向,引出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讲演者小传 胡伟 1964年生,政治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政治学会、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编委等。曾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访问或任教。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上百篇。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年来魂萦梦牵的渴望。鸦片战争后,面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古老的大门被打开,无奈地选择了现代化道路。从此,实现现代化,再造中华辉煌,成为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个半世纪,而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取得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都远未取得的成就,谱写了中国现代化最伟大的篇章。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有广泛共识。问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够迅速成为世界现代

中国与拉美六国贸易投资合作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与拉美六国贸易投资合作的现状与挑战 作者:暂无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第3期 闫世刚孙婧外交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合作不断深化、机制逐步完善。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出席第六届金砖峰会期间,在与巴西、阿根廷等第16 位拉美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正式会晤之际,宣布成立中国一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拉共体)论坛,并提出“1+3+6”务实合作框架。2015年1月,中国一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 京举行,并通过《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中拉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则》三大成果文件。从此中拉之间构建了全方位合作的战略框架,形成了中国和拉美正式形成了双边、多边和整体合作多层次、立体合作的全 新格局。 拉丁美洲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与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阿根廷这六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在拉美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 文以拉美六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与拉美六国贸易投资合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 了促进中国与拉美六国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国与拉美六国贸易投资合作现状 (一)中国与拉美六国贸易投资额持续增长 2000年以来,中国与拉美六国货物贸易的总进、出口额持续增加,2014年达2096.6亿美元,与2000年的88. 70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3. 64倍。从增长速度上看,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从拉美六国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对其出口,2000至2007年间,中方进口由45. 05亿美元增长到423. 71亿美元,中方出口由43. 65亿美元增长到362. 39亿美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从拉 美六国进口的增长速度便慢于对其出口,2014年中方进口1080. 31亿美元,与2013年进口额 持平;而中方出口额则从2013年的996. 08亿美元增加至1015. 32亿美元。 同时,拉美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重要地区,2003年中国对拉美投资仅为10.4亿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对拉美投资出现高速增长,并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净输出国,2014年中国对拉美投资221亿美元,投资额相对于2003年增加了21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 的对拉美第二大投资国。而拉美六国成为中国对拉美的主要投资国,2014年我国对拉美六国的 投资占对拉美总投资额超过96%,其中对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分别投资为86亿、70亿和 57亿美元。 (二)中国和拉美六国贸易投资合作机制逐步完善 随着中国和拉美六国贸易投资合作规模的扩大,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巴西是中国在拉 美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两国建立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2010年,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巴西联邦共和国政府2010年至2014年共同行动计划》,加强对两国战略伙 伴关系相关领域发展的战略指导。2011年,中巴制订《十年合作规划》,在贸易领域加强经贸 分委会框架下的各项机制,包括贸易工作组、投资工作组、知识产权工作组、海关工作组及贸 易救济合作机制。

近年来国内关于拉美政治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情况

1、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含义和内容 流行的理论认为,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威权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分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但有学者认为,在这三个方面中,只有“参与的扩大”才是现代政体不同于传统政体的最重要的标志;认为亨廷顿把政治现代化的首要问题说成是创建一种合法的政治秩序,而不是自由;把“政治参与”概念解释成不是民众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制约,而是政府通过把民众“卷入”国家组织的机体而控制住他们,以保持政治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全面的,是“搞乱了政治现代化的评价标准”;认为亨廷顿缺乏经济学的知识,不能深刻领悟到经济的自由体制的价值,因而忽视了对民主政治的“载体”(即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的思考;认为亨廷顿缺乏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历史、国际环境的考察,仅仅把“政治制度化”作为克服动乱的药方,而忽视了其他措施的选择。另有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进程就是政治发展进程。政治发展就是“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化”,“也就是一个抛弃专制制度、建立一种新的民主政治秩序的过程”。 2、关于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始自何时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开始”,因此,巴西的政治现代化应该是从1930年革命开始的,因为“1930年革命在政治上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农业寡头统治,取消了‘州长政治’与‘咖啡与奶的政治’”,开始了“大量的‘破’与‘立’的工作”。另有学者认为,巴西自成立共和国(1889)之后,“现代政治制度,包括政党政治、议会制度、普选制度、立宪制度和内阁政府制度等,基本得到确立”。还有学者认为,墨西哥现代政治体制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但墨西哥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却可追溯到墨西哥独立革命的时候。 3、关于拉美的民主化进程 有学者认为,拉美自独立以来,民主与专制的周期性社会震荡拖延了近两个世纪,民主化浪潮三起两落: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始于拉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深受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民主、自由、人权等主张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催生了拉美的民主运动,形成了以民族解放、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核心内容的拉美第一次民主化浪潮;但由于殖民地的封建专制传统、天主教与传统专制的政治联盟以及军人集团和军事组织的深远影响,由少数精英分子所引进的西方民主制度在拉美发生了畸变,形成了一个“考迪罗主义时代”。第二次民主化浪潮始于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平民主义的兴盛。“平民主义是由希望发展工业(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工人、城市中间阶层和知识分子等结成联盟,以加强自身主导权的新型政治思潮”,是考迪罗主义衰败过程中拉美走向民主化的主流思想。“它虽还不是民主制度,但政权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国家重新回到代议制民主轨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