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主要国家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趋势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陈建民 2007

自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军事的转型,世界各国都根据军事变革的要求,调整后备力量建设指导思想,突出质量、减少数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的整体效益。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在后备力量建设发展上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

规模精干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这使主要国家以大打为背景的庞大常备军及后备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各国掀起了第一轮裁军高潮,后备力量的总体规模大大削减。90年代初,美国现役武装力量总员额为213万人,一类预备役为165.5万人,到1998年现役已压缩到了144.5万人,一类预备役压缩到了135万人;法国预备役的员额也由80年代的300万人,压缩到了1997年的53万人,2000年则进一步压缩到了50万人,压缩幅度为75%;德国国防部根据1992年8月颁布的《预备役方案》,将一类和二类预备役力量由90年代初的100万人,压缩到了1998年的31.5万人。西方军事专家经过测算得出结论,一个预备役士兵所需要的维持费用只相当于现役的1/4到1/8,尽可能地使用预备役不失为质量建军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虽然大多数国家的现役和预备役部队都在削减,但预备役部队削减的幅度低于现役部队。1990~1997年,美国陆军的一类预备役人数削减了21%,而同期陆军现役部队则削减了34%,陆军预备役在陆军总体力量中的比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上升了。

从1999年起,连续爆发的3场局部战争,使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化战争中高素质人员与武器装备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平时供养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既难堪重负,同时也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符。因此,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主要国家又发起了第二轮裁军高潮,在大幅削减现役部队的同时,根据精干高效的要求对预备役也做了持续削减。美国现役部队在总体规模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类预备役到2006年已经压缩到了95万人。1995年时,英国现役为27.5万人,一类预备役为34.5万人,现在已经分别压缩为20.5万人和27.3万人。2000年,法国的现役为35万人,一类预备役为50万人,到2006年已经分别压缩到了25.5万人和21.6万人。2004年底,德国政府出台“联邦国防2010”,计划到2010年前将常备军由现在的28.5万人削减到25万人,同时一类预备役人员将由30万人减至8万人,削减幅度近75%。尽管规模大大压缩,但德国军事专家认为,调整后的国防军将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并将具备全球部署能力。

储备多元化

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

,现代军兵种和专业技术种类的区分越来越复杂。与之相对应,后备力量的储备也必须适应现役部队体制编制的调整,广泛拓展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储备结构,向高技术化和合成化方向发展。从军兵种看,后备兵员储备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保障陆军及其步兵为主的模式,重点为海军、空军和其他高技术兵种补充战时急需专业技术兵员,陆军部队的补充也向装甲、防空、电子对抗、防化救援、后勤保障等专业技术兵员转变。从专业种类看,补充兵员的专业几乎涉及战争所需的所有专业类别,显现出了日趋明显的合成性。在海湾战争中,英国动员的1.5万名后备役人员,全部是医务、工程、机械维修和飞行技术保障等专业技术人员。在伊拉克战争,美国征召的2.7万名联邦后备队员,全部是人事通信、测地等专业技术人员。俄罗斯也在加强对预备役人员的军事专业统计的同时,鼓励预备役公民和志愿参训人员通过参加军事集训和其他培训获得新的军事技术专业技能,以便战时进行对口补充和组建新的专业化分队。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人与平民的界限逐步变得模糊不清,非军人同样可以成为战斗人员,非军事机构同样可以参与军事行动。民间的信息技术、设施和人才都可以动员起来,或直接参战,或为作战服务。科索沃战争期间,正是来自雷声、波音等公司的工程师与美国空军一道,仅用了4天时间就迅速开发出了特定的干扰技术,大幅度改进了美军飞机的电子对抗能力,有效地压制了南联盟的防空与抗干扰系统,使B-1B战略轰炸机能在高威胁区进行正常投弹飞行。进入21世纪后,各国在不断提高后备力量的高科技素质的同时,把战时可以直接支援作战行动的军民通用专业技术人员,如计算机网络人才、电子技术人才作为可直接动员使用的国防后备力量进行储备,并制定相关法律以备战时征召。2003年,美国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电脑黑客”大会,意在从到会的5000多名电脑专家中网罗信息技术人才。美国从民间征召科技人才到军队服役的工作也很成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美国直接或间接为军队服务的高级科学家就有78万人,占全美高级科学家总数82%。

任务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人道主义灾难等非传统威胁的大量增多,世界军事发达国家大多已经改变了仅在大规模战争行动中进行兵员动员的传统做法和单一模式,把兵员动员广泛运用于各种战争及非战争领域,如用于人道主义行动、反恐怖斗争、抢险救灾和维和行动等,既较好地应付了一些突发性事件,又有效地锻炼了后备兵员,提

高了战时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能力,收到很好效果。由此,兵员动员开始由单独的“应战”向“应急”扩展。

2004年末,东南亚11国遭受海啸袭击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泰国和印度的预备役军人先后加入了大规模的救援活动。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后,布什下达动员令,美军立即建立了抢险指挥机构,任命新北方总部司令部基廷海军上将为总指挥,并紧急动员了5.4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其中包括3.15万名国民警卫队投入救援,甚至命令路易斯安那州的1个国民警卫队旅,共3000人从伊拉克调回参加救灾工作。飓风事件后,美军方制定出在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动员后备力量的相关计划。此外,美军在对伊拉克实施军事威慑行动和对“基地”组织进行的反恐行动等中,也动员了大量的预备役部队。

其他各国也修订法律,允许在平时动员部分预备役人员担负临时性任务、参加抢险救灾和人道主义行动等。“9·11”事件后,英、法等国动员预备役人员参加“警惕海盗”等反恐怖行动计划。日本应急预备役制度也规定,平时在社会治安、抢险救灾等方面,以现役人员组成的部队不足以应付局面时,也可征召应急预备役人员。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动员后备兵员参与非战争行动,广泛担负反恐维稳、平暴制乱、抢险救灾等任务,将是兵员动员的重要发展趋势。

使用常备化

冷战结束后,常备军大幅压缩,而国防任务的范围又不断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普遍提高了对后备力量的战备要求,以保证战时和应急时拥有足够的高素质后备人员,不经长时间动员就可立即投入使用。因此,许多国家改变了过去把后备力量仅仅视为“候补力量”的传统观念,将其纳入“整体力量发展规划”来进行考虑,强调预备役与现役部队的一体化。为此,许多国家采取新的措施,提高预备役的战备程度,如编组可迅速召回的预备役部队、将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进行混编等,预备役部队在编组形式上出现了常备化的趋势。

为“满足现实需要,对付未来挑战”的要求,美国强调预备役部队必须做到“有能力、能应召、供得起、适应需要”,以便对国内外日益多元化的“威胁”做出及时和充分的反应。为此,美军从1998年起首次在现役陆军师编入了单个预备役人员,占全师总人数的3%。这些人员平时仍在原预备役部队服预备役,但属于现役部队的正式成员,当所在现役师执行海外部署任务时,无须长时间训练就可担负现役任务。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海军陆战队以这种方式每次征召2500名预备役人员服现役,服役时间为18个月,

岗位涉及步兵、工兵、宪兵、情报人员、航空技师和卡车司机等。为弥补现役的不足,美国还频繁动员成建制的预备役部队执行现役任务,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员参战的预备役部队累计达25万人,与参战现役部队人数之比接近1∶1。2001年底至今,美国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总共动员了50万人一类预备役转服现役,占该类预备役总员额的58%。

为应付“周边地区紧急事态”,日本也于1997年4月建立了应急预备役制度。根据这种制度,日本陆军师或旅每4个团中要选定1个团,其80%的编制员额由应急预备役提供。应急预备役军人同现役军人一样,同为“真正的防卫力量”,可以担负与现役相同的作战任务,当出现紧急事态时可发挥与常备兵力相同的作用,其训练时间和征召次数也较原来大大增加。法国于2000年重划了预备役类别,将退出现役10~18个月的预备役人员编入“可召回部队”,战争动员时可在24小时之内完成集中,迅速补充一线作战部队。2004年,德国出台“联邦国防军的战备计划”用于取代过去的“动员计划”,核心是根据平时的需要“灵活扩军”,通过使一类预备役人员或待命预备役人员转服现役,将现役兵力规模提高到和平时期的最高限额37万人,以适应海外干预和国内应急行动的需要。

装备高技术化

在构成军队战斗力诸要素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越来越大。提高预备役部队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增强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的预备役部队在装备上已逐步向现役部队靠拢。美军已明确提出,对预备役部队中的应急集中待命部队、配属旅、战备加强旅等战备等级要求高、在危机和战时作为首批力量投入战场的单位,其换装过程与现役部队同期装备和使用一流的武器装备。如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已装备了先进的M1A1主战坦克、“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空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新式F-15和F-16战斗机的同时,还装备了4架B-1B新式战略轰炸机和8架B-52战略轰炸机;海军预备役部队增加了现代化滚装船、扫雷指挥控制舰、P-3C新型反潜巡逻机,此外还将装备“肯尼迪”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海湾战争后,以色列也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预备役部队,增强实战和威慑实力,以政府下决心改善预备役部队的武器装备,努力使预备役部队特别是一级预备役部队在装备上与现役部队保持同步发展,加速实现现代化。英、法、德等国家的预备役部队也根据所担负任务,在武器装备上向现役部队看齐,逐步缩小预备役与现役部队在武器装备上的“时间差”和

“质量差”。

动员精确化

传统的战争动员强调“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充分体现了工业时代的特征。海湾战争中,美军动员了24.5万预备役人员,而实际上被派上战场的只有11.6万人。奉命转服现役的国民警卫队第155装甲旅、第48机步旅和第256机步旅,直到战争结束还在国内的动员站进行临战训练。尽管美军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但动员中暴露的问题却引起了美军高层的重视。战后,美国立即着手动员改革,努力使动员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要求。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动员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中,美军动员了18万名预备役人员,全部做到了人尽其用。为其提供运输保障的后备航空队的200多架民用飞机经过改装后,一天后就开始执行运输任务,而后备船队的50多艘商船,最短的到4天就开始转入军事运输,从而使美军的动员部署比海湾战争缩短了4个月。伊拉克战争的动员被各国视为信息化条件最成功的动员战例,借鉴伊拉克战争的经验,世界主要各国都强调采取信息化手段,准确预测战争的动员需要,并在战争中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调控动员的进程,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