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 、 祭遵奉法不避 - 语文阅读欣赏网

一 、 祭遵奉法不避 - 语文阅读欣赏网

一 、 祭遵奉法不避 - 语文阅读欣赏网
一 、 祭遵奉法不避 - 语文阅读欣赏网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①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②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③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④。子曰‘汝安⑤知鱼乐云者⑥,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①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②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③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④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⑤安;疑问代词,怎么。⑥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

【品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游于.濠梁()②鱼之乐.也()

③固.不知子矣()④汝安.知鱼乐云者()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A.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B.我知之.濠上也 C.游于濠梁之.上 D.至之.市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从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谈谈对庄子的认识?

《庄子》

宋人有善为②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洸为事③。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洸,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④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⑤,吴王使⑥之将⑦。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⑧。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所用之异也。

【注释】

①不龟手之药:防治皮肤冻裂的药。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②为:做,此指配制(药品)。③以洴澼洸为事:把在水中飘洗棉絮作为职业。洴(ping):浮。澼(pì):漂洗。洸(kuàng):同“纩”,棉絮。事:职业。④鬻(yù):卖。⑤难:患难。⑥使:派遣。⑦将(jiàng):统率部队。⑧裂地而封之:划出一块土地封给他。

【品读】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的利用它。

【译文】

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到了药方,便用它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划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皲裂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这就是因为用途不一样啊。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②聚族而谋.()

③以说.吴王()④或.以封()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吴王使之.将

A.客闻之. B.则所用之.异也 C.物外之.趣 D.送孟浩然之.广陵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买得药方的人,为什么能得到封地呢?

三、臧谷亡羊

《庄子》

臧与谷,二人相与①牧羊则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②,则挟筴③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④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①相与:一起。②奚事:什么事。③筴:即“策”,竹简。④博塞:掷骰子。

【品读】

《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常用来指单靠主观热情,而不顾事物的固有特性,结果好心办坏事。

【译文】

臧和谷两个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丢了。问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拿着竹简在读书;问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说是在和别人掷骰子游戏。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俱亡.其羊()②挟.筴()

③事业

..不同()④亡羊均.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俱亡其.羊

A.其.于亡羊均也 B.人履其.板 C.其.喙有钳 D.密使其.妻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二人相与牧羊则俱亡其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4.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二人亡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林回弃璧①

《庄子》

假②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③而趋。或曰:“为其布④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⑤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⑥也。”

夫以利合者,迫⑦穷祸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害相收⑧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⑨;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⑩。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注释】

①《林回弃璧》:选自《庄子山林》。林回:人名②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被晋国所灭。③赤子:婴儿④布:古币钱,这里指钱财,价值。⑤累:受困⑥天属:天然的至亲骨肉。

⑦迫:接近,遇到。⑧相收:互相收留,指互相救助,关照。⑨醴:甜酒⑩绝:断绝,绝情。【品读】

为争权夺利而泯灭亲情,反目成仇的故事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可见世人的劣根是亘古不变,长存于文明社会之中的。

【译文】

假国人逃亡,(有一个叫)林回(的人)丢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负初生的婴儿逃命。有的人说:“因为价值吗?初生的婴儿值钱太少啊;因为省力吗?初生的婴儿拖累太多了。丢弃价值千金

林回说:“那只与利益相吻合,这是与天道相一致的。”

所谓与利益相吻合的东西吗,就是遇到贫穷和灾祸的时候会互相抛弃;与天道相一致的东西呢,遇到贫穷和灾祸的时候是互利的。那互利和互相抛弃相差太远啦。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赤子()②而趋.()

③夫以利合.者()④无故.以合者()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赤子之.布寡矣

A.假人之.亡与 B.君子之.交淡若水 C.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D.昂首观之.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五、宣王好射

《尹文子》

宣王①好射,说人之谓已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④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⑤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⑥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

①宣王:齐宣王。②强:硬弓。③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④关(wān):同“弯”,拉满弓。⑤说(yua):通“悦”,开心。⑥身:同“生”,一生。

【品读】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务虚名而不讲求实际,本欲欺世盗名,反落得被人所欺。

【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臂力过人,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拿给左右的大臣看,近臣都拿过来试拉,故意把弓拉开一半就停止,都说:“要拉开这弓力气不少于一千多斤,不是大王又有谁可以用这么硬的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弓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的一千多斤,这是多么可悲啊。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为图虚名却丧失了真实。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③左右皆引.试之()④三石实.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宣王说之.

A.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 B.左右皆引试之. C.项为之.强 D.怅恨久之.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2)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智子疑邻

《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①墙坏,其子曰:“不筑②,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③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④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①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②筑:修补。③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④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品读】

不要对人有偏见,不要因为提意见人的亲疏远近而去怀疑别人。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天雨墙坏.()②果大亡.其财()

③不筑.()④甚智.其子()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而.疑邻人之父

A.暮而.果大亡其财 B.后天下之乐而.乐 C.朝而.往 D.学而.不思则罔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其邻人之父亦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七、涸泽之蛇

《韩非子》

泽①涸,蛇将徙②,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③,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④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⑤也。”乃相衔负以越⑥公道⑦,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注释】

①泽:聚水的洼地。②徙:迁徙。③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④相衔:前后相接。⑤神君:神灵。⑥越:穿越。⑦公道:大路。

【品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诡计。

【译文】

池塘干涸了,水蛇将要迁徙,有条小蛇对大蛇说:“如果你在前头行走,而我在后头跟着,人们看见以为不过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罢了,必定会有人砸死你;倒不如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人们看见就会把我当作神君呢。”于是它们互相衔着,大蛇背着小蛇,大摇大摆地爬过大路。人们看见,果然都躲开它们,说道:“真是神君啊!”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涸.泽之蛇()②我随.之()

③负.我以行()④人皆避.之()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负我以.行

A.人以.我为神君 B.以.越公道 C.跪而拾之以.归 D.以.天下事为己任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人以为蛇之行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乃相衔负以越公道。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

4.读完文章,你有怎样的启示呢?

八、老马识途

《韩非子》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③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④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⑤,夏居山之阴⑥,蚊壤一寸而仞有水⑦。”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⑧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⑨于老马与蚊。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

①管仲、隰(xī)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③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

水之南。⑦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⑧圣:精明通达。⑨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品读】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

③遂得.水()④不亦过.乎()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难师于.老马与蚊。

A.于.土墙凹凸处 B.于.杭州梵天寺 C.何有于.我哉 D.皆求于.子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4.老马识途靠的是经验,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九、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子》①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水,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注释】

①《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品读】

战国初期,鲁国与强大的齐国、晋国、楚国相邻,鲁国的国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便相结交晋国、楚国两个强国,希望以后鲁国遭到齐国侵略的时候,能够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为了达到睦邻友好的目的,鲁穆公派公子们到晋楚两国去做官。

一大臣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对鲁穆公说:“越国是水乡之国,人们都善于游泳。

可是,如果我们这里有人掉进水里,去请越国的人来抢救,那么不等人家赶来,溺水的人早就淹死了。又比如,如果着了火,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救,海水虽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扑不灭。

这道理很简单:远水不救近火。同样的道理,晋国与楚国虽很强大,但是毕竟距离鲁国较远,而齐国距离鲁国较近。一旦齐国侵略鲁国,这种祸患靠晋楚两国恐怕就不了吧!”

【译文】

鲁穆公让自己的儿子们有的去晋国做官,有的去楚国做官。犁鉏说:“从越国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越国人虽然善于游泳,但孩子一定救活不了。失火而从海里取水来救,海水虽然很多,但火一定扑不灭了,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离鲁国近,如果受到齐国攻击,鲁国的祸患恐怕难救了。”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或.宦于晋()②假.人于越()

③善.游()④而齐近.鲁()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失火而取水于.海

A.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水 C.战于.长勺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假人于越而救溺水,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请列举生活中“远水不救近火”的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十、子罕不受玉

《韩非子》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①受。献玉者曰:“以示②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③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注释】

①示:给……看。②弗:不。③有:保有,拥有。

【品读】

这个宋人把这块玉视作宝贝,而子罕则把严以律己、不贪污受贿视作珍宝,这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译文】

有一个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懂玉的人看,他们说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很恭敬的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拥有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卖掉璧玉)使献玉者富裕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献诸.子罕()②或.得玉()

③使.玉人()④复.其所()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我以.不贪为宝

A.以.示玉人 B.尔以.玉为宝 C.若以.与我 D.可以.为师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读完这则寓言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十一、景公饮酒

《晏子春秋》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②也。不然,章赐死③。”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④也;不听,又爱⑤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注释】

①弦章:齐国大夫。②废酒:停止喝酒。③章赐死:即“赐章死”。④臣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⑤爱:吝惜,舍不得。

【品读】

这篇寓言说明当政者应从善如流,不可因私废公。

【译文】

齐景公好酒贪杯,一连喝了七天七夜。

大夫弦章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我希望您停止!不然的话,就赐我死。”

之后晏婴朝见,景公对他说:“弦章劝诫我说:‘希望您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赐我死。’如果听他的劝告,那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又舍不得处死他。”

晏婴回答说:“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

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饮酒。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晏子入见.()②愿君废.酒()

③不止.()④又爱.其死()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愿君之.废酒也

A.如是而听之. B.观之.正浓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默而识之.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二处)。

于是公遂废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举例谈谈。

十二、朝三暮四

《列子》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②其家口③,充狙之欲。俄而匮④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⑤已也,先诳⑥之曰:“与若芧⑦,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①狙公:养猕猴的人。狙(jū),猕猴。②损:减少。③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④匮:不够。⑤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⑥诳(kuáng):欺骗.⑦芧(xù):橡果,一种粮食。【品读】

读完短文,我们要明白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实质。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猕猴们一听,一齐生气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要不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能解.狙之意()②俄而

..匮焉()

③将限.其食()④皆伏.而喜()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养之.成群

A.能解狙之.意 B.恐众狙之.不驯 C.先诳之. D.充狙之.欲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恐众狙之不驯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与若芧,朝三暮四,足乎?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十三、关尹子教射

《列子》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③乎?”

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④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注释】

①中:射中。②请:请教。③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④失:丢失,违背【品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译文】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知.子之所以中者()②退而习.之()

③之所以中.乎()④皆如.之()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退而.习之

A.守而.勿失也 B.思而.不学则殆 C.默而.识之 D.人不知而.不愠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2)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4.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的感想。

十四、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品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译文】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天下之疾.犬也()②各.死其处()

③谢将休.士()④而擅.其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天下之.疾犬

A.海内之.狡兔 B.田父见之. C.故时有物外之趣

.. D.无劳倦之.苦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2)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

4.读完这篇短文后,谈谈你对淳于髡这个人物的认识。

十五、攘鸡者

《孟子》

今有人日①攘②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③。”曰:“请损④之,月⑤攘一鸡,以⑥待来年⑦然后⑧已。”如知其非义,斯⑨速已矣,何待来⑩年?

【注释】

①日:每天。②攘:盗窃,窃取。③道:行为。④损:损坏,引损坏,这里引申为减少。⑤月:每个月。⑥以:等到。⑦来年:明年。⑧然后:表顺承,而后。⑨斯:这;这样。⑩来:将来,未来。

【品读】

这一则小故事,用类比的方法,启发戴盈之领悟自己的错误。“攘鸡者”的形象很刁巧,他因不愿干脆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请不要生气,(我)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或.告之曰()②是.非君子之道()

③以待来年然后已.()④如.知其非义()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是非君子之.道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故时有物外之.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或告之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

十六、染丝

《墨子·所染》

子墨子①,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②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③,其色亦变。五入必④,而已则为五变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注释】

①子墨子:即墨翟,在姓氏前加上“子”字,表示学生、弟子记述他老师的言行。②苍:青色。③所入者变:指的是投入染缸中的颜料变了。④必:与“毕”通,终了,完毕。

【品读】

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极大。人的思想本来是洁白的,但是,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简直像五颜六色的大染缸。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

墨子看见染丝的人感慨说:“在青色中染丝,那么丝就成了青色,在黄色中染丝,那么丝就成了黄色。投入染缸中的颜料变了,丝的颜色也就变了。把丝投入染缸五次,不多久就会变五次颜色。所以染丝不可以不慎重啊。”不仅仅染丝这样,治国也有如染丝一般。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染于.苍则苍()②五入.必()

③而已

..则为五变矣()④非独染丝然.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知之为.知之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方为.秋田之害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故染不可不慎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梵天寺木塔》)

4.这则故事讲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十七、劝学

《墨子·公孟》

有游于墨子之门者,墨子曰:“盍①学乎?”

对曰:“吾族人无学者。”

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②,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③也,何以视人,不强为之?”

【注释】

①盍:何不。②不视人:不用看别人行事。③大器:宝物。

【品读】

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业,不必左顾右盼,就应当努力学习和从事。

【译文】

有个人在墨子门外游玩,墨子说:“何不去学习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的族人中没有学习的人。”

墨子说:“不是这样。爱美的人,难道说我的族人中没有爱美的人,所以我也不爱美吗?想要富贵的人,难道说我的族人中没有像富贵的人,所以我也不想富贵吗?爱美和想要富贵的人,不看别人行事,而且努力追求它。道义,是天下的宝物。为什么要看比人行事,不努力追求它呢?”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游于.墨子之门者()②不然.()

③夫好.美者()④故不欲.哉()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岂曰吾族人莫之.好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故时有物外之.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夫好美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十八、窃疾

《墨子·耕柱》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今有一人于此,羊牛刍豢①,饔人②袒③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④窃之,曰:‘舍余食。’不知耳目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

路阳文君曰:“有窃疾也。”

子墨子曰:“楚四竟⑤之田,旷芜而不可胜辟,泽虞数千,不可胜用,见宋、郑之间邑⑥,则还然窃之,此与彼异乎?”

鲁阳文君曰:“是犹彼也,实有窃疾也。”

【注释】

①刍豢(chú huàn):家畜。②饔(yōng)人:掌管宰割烹调的人。③袒:剥去牲畜的皮毛。④还(xuán)然:动作轻便敏捷的样子。⑤四竟:即四境。⑥间邑:空城。

【品读】

窃疾指盗窃狂,嗜偷成癖。本文就抨击了那些贪得无厌、侵占他人利益的人。

【译文】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有这么一个人,羊牛等牲畜很多,经厨师剥皮宰杀后制成美味,吃都吃不完。可他看到别人做饼子,还会敏捷的偷过来说:‘施舍我一点食物吧。’不知道他是耳目的欲望不满足呢,还是生来就有偷窃的毛病呢?”

鲁阳文君说:“必定是由偷窃的毛病。”

墨子有说:“楚国国境之内,荒芜的土地多的开垦不完,肥沃的土地也有数千顷,可是看见宋、郑等小国的空城,就顺手抢过来,这跟那个偷饼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鲁阳文君说:“和那个偷饼的人完全一样,他们实际上都有偷窃的毛病。”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食.之不可胜食也()②舍余.食()

③楚四竟之.田()④实.有窃疾也()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见人之.作饼

A.默而识之. B.至之.市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故时有物外之.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食之不可胜食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不知耳目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4.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墨子想要抨击的是哪类人呢?

十九、弓与矢

《韩非子》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①。”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②矢?非矢,何以中的③?”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注释】

①失:箭。②射出。③的:靶子。

【品读】

这篇寓言是说,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只强调自己一方的作用,将一事无成,相关事物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

【译文】

有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另一个说:“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不用。”羿听后说:“没有弓,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又怎么能射中靶子?”便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吾矢善.()②非.弓()

③何以.中的()④而教之.射()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羿闻之.

A.学而时习之. B.至之.市 C.方为秋田之.害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何以往矢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十、揠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⑤助苗长矣!”其子趋⑥而往视之,苗则槁⑦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⑧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⑨,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②揠(yà):拔。③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④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⑤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⑥趋:快走。⑦槁(gǎo):草木干枯。⑧耘苗:给苗锄草。⑨益:好处。

【品读】

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就一棵一棵地把禾苗给拔高了,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芒芒然归.()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非徒.无益()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其子趋而.往视之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拔山倒数而.来 C.默而.知之 D.学而.不思则罔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十一、夸父逐日

《淮南子》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③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

①逐走:竞跑,赛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得:得到。④河、渭:即黄河、渭水。⑤大泽: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品读】

《淮南子》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汉武帝刘彻的叔父)及门客共同编著。《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

愿望和顽强意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在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北.饮大泽()②道.渴而死()

③弃.其杖()④化为.邓林()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道渴而.死

A.而.忘操之 B.而.动如初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默而.识之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夸父与日逐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4.你从这则神话故事中读到了怎样的道理?

二十二、女娲补天

《淮南子》

往古之时,四极①废,九州②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③而不灭,水浩洋④而不息;猛兽食颛民⑤,鸷鸟⑥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⑦,积芦灰以止淫水⑧。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⑨死,颛民生。

【注释】

①四极:天的四方极远之处。传说天的四方有支撑的柱子。②九州:古时分天下为九州,文中泛指大地。③爁焱(lǎn yàn):火势蔓延的样子。④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⑤颛(zhuān)民:“颛”为善良之意,故“颛民”为善良的百姓。⑥鸷(zhì)鸟:猛禽。⑦冀州:泛指中国。⑧淫水:指洪水泛滥。⑨狡虫:凶猛的鸟兽,即上文猛兽鸷鸟。

【品读】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

【译文】

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四极废.()②九州裂.()

③杀黑龙以济.冀州()④猛兽食.颛民()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

例句: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A.积芦灰以.止淫水 B.断鳌足以.立四极 C.贻以.金钗 D.杀黑龙以.济冀州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一处)

天不兼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4.这则神话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性形象?

二十三、小偷献计

《淮南子》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①。”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②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帷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③,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④。”明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人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

【注释】

①愿以技赍(jī)一卒:愿用盗窃的技术在你部下当一名差役。②于是:在这时。③出薪者:上山打柴的人。④执事:古时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

【品读】

《小偷献技》记述的是一个神偷的故事:两军交战,神偷凭自己的能耐吓退敌军。小偷在常人眼里是难入大雅之堂的人物,但文中的子发却将之视为上宾,并在关键时刻让其发挥自己的才能,子发知人善任、辨才而用,是一个卓有眼光的领导者,正如文末所议论的那样,“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们的”。虽然历史久远,但此文所记录的人和事,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译文】

楚将子发喜欢网罗有一技之长的人士,楚国有位擅长偷窃的人前来会见子发,他对子发手下的人说:“我听说子发将军要寻求一技之长的人士,我呢,是楚国集市上的小偷,愿以这偷窃的技艺充当子发手下的一名小卒。”子发听到禀报后,来不及束好衣带、戴正帽子就出来以礼接见这位小偷。子发身边的人看见后说:“小偷是天下公认的盗贼,将军你为什么要如此礼待他?”子发解释说:“这不是你们所能预知的事。”这事过了没多久,齐国兴兵攻打楚国,作为将领的子发率兵抵御齐军。然而楚军接连败退。楚国的贤良之士和大夫们都献计献策,竭尽诚心地想打退齐国,挽回败局,可是齐军就是越战越勇,日益强大。在这关键时刻,那位集市上的小偷来到子发的军帐中请缨说:“我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技艺,愿为将军你表演表演。”子发说:“好。”也不问清小偷说的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派他去了。当天夜里,小偷就将齐军将领用的帷帐拆了来,连夜献给子发。第二天子发就将这帷帐派人送回齐军将领,并传话说:“我们楚军中的一位士兵外出打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特派人送还。”是夜,小偷又潜入齐军将领的营帐中偷走了他的

是照例派人送还。这事一下子在齐军传开,引起一片惊慌,将军与手下的军官们商量,说:“今天我们如果还不撤军,楚军恐怕就要来取我们的脑袋了。”于是立即撤兵回国。所以,人的技艺和能力无所谓高低贵贱,就看你人君如何使用罢了。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楚有善.为偷者()②子发将.师以当之()

③齐师闻之,大骇.()④乃还师而去.()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

例句:乃.还师而去

A.乃.以瓦布之 B.屠乃.奔倚其下 C.太祖乃.悟 D.已得履,乃.曰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停两处)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4.这个故事是不是在赞扬小偷,要人们去学做小偷?谈谈你的理解。

二十四、季札挂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之初使,北过①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②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

【注释】

①过:拜访。②冢(zhǒng):墓地。③倍:背叛。

【品读】

季札挂剑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了。今日,当人们要论述诚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多半会是季札挂剑这个故事,因为这体现了诚信的最高境界。“季札挂剑”,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时,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因为他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有把宝剑送给他。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经死了,季札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木之上才离开。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那宝剑还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当初我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呢!”

【训练】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系之徐君冢树而去.()②还.至徐()

③始吾心已许.之()④徐君好.季札剑()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季札之初使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2-06-28T14:41:25.373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杨全福 [导读] 要想把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 杨全福(辽宁省阜新市职业中学 ) 【摘要】: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技巧。我们不能总是由大人发问,爱问本来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学习的任务也不是一味的回答由大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考能力萎缩,心智被禁锢,创新精神丧失,最终将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关键词】:语文阅读、个性化、体验式、自主拓展、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二、体验式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者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的教学。长期以来,少有人真正去实践“读书就是读生活”,语文阅读教学改来改去,不是侧重在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上,就是侧重在语言学习上,前者是内容学习,后者是形式学习,两者都忽略了产生材料自身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本源性东西———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个性化的阅读主体,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本上是一致的———灌输,即便是偶有启发,启发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灌输,更好地完成系统的材料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灌输,整个课堂实际上是封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读书内化,成为虚谈。联系生活是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和形成间接兴趣的关键。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范围、生活直接经验的有限积累和储藏,让学生带着“学以致用”的心理需求去阅读。 三、给予充足的时间,在细嚼慢咽中品味;强化语言表达的训练意识,明确表达能力的提高关系到阅读水平的提高“文贵自得”。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读”是感受的过程,“悟”就是领会,在读中领会。 要想把内容表达得清楚深刻,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语言中寄寓、栖息着思想。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语言准确精练了就是思想精致深邃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教师要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

语文阅读活动方案

语文阅读活动方案 新建小学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内涵发展增设平台。 二、目标与任务: 实施“小学生阅读行动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地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形成“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香校园”,逐步形成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行文书写的文化氛围。 1、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低段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中段学生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浅显的科技文章,人物传记、文学作品。高段学生阅读科技文章、文学名著、世界历史、人物传记。 4、学生通过读好书,低年级要求学生摘抄精美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阅读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做好读书心得。 三、具体措施与方法: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形成基本课型。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

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同时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 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思路,逐步形成基本模型。如: 阅读指导课:利用现有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推荐书目,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⑴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⑵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⑶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⑷表演形式: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班校图书建设,丰富图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建设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各班级建立图书借阅制度,做好班级图书借阅记录,有计划地开展借阅活动。提倡班级和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好书换着看”活动,为学生读书创造便利的条件。 3、抓好读书活动过程,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杨英鹏 博望镇第三初级中学 2016年9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目前的是一种十分常的教学方法。因为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通过学习、交流和探讨、让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学握一些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出在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为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不断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措施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效组织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乃至其它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标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法研究高效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到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还是沿袭了教师教,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学生习惯于教师知识性的传教,严重制约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如何有效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字、词、句的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字,明白字词的含义,才能去理解课文中句与段、篇章的意思,体会到作者所表达思想情感,同时,学生通过字、词的积累,将它们用来书写或者口头表达自己的意愿,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其次,学生对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学生感悟到之绝妙,能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从而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引导并督促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这是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核心内容。 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对生字中的“拜”、“允”“畜”等特殊部首,学生要读准音,认准字形,找准部首:“拜”的偏旁部首是“手”、“允”的偏旁部首是“厶”或“儿”、“畜”的偏旁部首是“亠”。将这些生字的意思弄明白,能够正确书写,防止错、别字存在,“拜”的右边是四横并非是三横。其次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分别给予组词,让学生得到巩固生字的音、形、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如“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圆”“小”“套”等词,让学生从字面上看到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紫色”一词体现出闰土健康,从“忙月牙儿”的“忙”字看出闰土是处在贫穷的家庭等,语文教师督促学生对字、词、句的训练,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住文中主人公的角色变化。 此外,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字词句的强化训练,要注意: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既要从字、词的本意理解,还要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达到字词的理解与运用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章中有关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用自己的情感语言来模仿写法,达到掌握习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新编整理举实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举实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理念更新和采取的教学策略,目的是为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为了将学习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好的学习,更高的发展。而教师则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上,放在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多样性上,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生成性上。 关键词:阅读教学以生为本比较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

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7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F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本文对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兴趣 作者简介:蒋焱丽,任教于贵州省正安县第三中学。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德国人就注重阅读,如从零到五岁时就在娱乐中培养阅读兴趣,哪怕是在洗澡时也放一本 (书是图案画,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大到小)。当然,现在我国也非常重视读书,把孔子的诞辰作为读书日。 的确,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习得是可控的,主张“书读百遍,其义必见”,让学生先进入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二、灵活运用:泛读—→精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 系统论中的整体 2. 优化论 3. 教育学心理学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计划

德州市第七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计划 一、搞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我校本学期教学教研的重点工作。阅读能力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及安排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主导因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的基本保证。 1、教师要积极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法,深入研究教材,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要虚心学习借鉴外地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先进经验,深入研究文章写作的技巧和阅读的要领,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阅读课,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上多下工夫。 2、教师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及其他文章精品,坚持写读书摘记、读书体会和“下水作文”,体会写作的甘苦,积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经验、写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增强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的科学性。 (二)充分发挥作用。 1、认真开设好语文阅读课,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保证学生有图书可以借阅,有一定数量的报刊可供学生阅览。学生要及时做好读书笔记,丰富读书积累。(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精美语段摘抄,内容摘要,也可以写自己的读书感受、心得体会等),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读书阅览活动,要在读书方法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2、要认真组织并开展好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活动、读书报告活动和读书阅览活动。⑴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学期保证让学生把教材中开列的2——3部名著阅读好,还要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报刊。(除学校阅览室保证要有足够数量的报刊供学生阅读外,还要发动学生自觉自愿地订阅一些报刊)。②要发动学生自觉自愿地贡献出自己购置或家藏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供学生相互借阅。③要通过开展读书报告

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建多向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立自我阅读的计划、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个人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带有情感的色彩,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的策略。“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的策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运用情境。教学情境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和策略。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将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成功阶梯和内在动力,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动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乐趣。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致力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学生埋头于知识的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课堂上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激活和个性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阅读教学中注重了体验,突出了探究,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发现、体验,使学生由传统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探究、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本文以《行道树》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体验——迁移、运用、创新”等五个环节,谈新理念下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它能催人奋发,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满足于肤浅的了解,总是寻根究底地去追求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走向创造。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求知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展示、角色扮演和多媒体再现等方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行道树》一文主要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播放柳树、松树、梅花的图片,而后出示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伴以《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抒情的音乐。教师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赞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么,对于行道树,我们又欣赏它的什么美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中去找 二、朗读、品味、体验 《行道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行道树的喜怒哀乐,并为之动情。阅读本文时要求学生“自由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完了再谈谈为什么这么读,读这个句子,体验到了行道树的什么情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把‘忧愁’读延长音,‘快乐’读重音,让我体验到了行道树为了不能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忧愁,为人类制造出清新的空气而快乐的心情”;“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至于原因,可以一句话概括:由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来考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课外阅读开展起来,明显的“成本大、周期长、效益不高”;不如抓抓教材,搞“短线投资”效果明显易见。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语言表达材料贫乏。 1、无趣:“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笔者初接手的班级,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2、贫乏: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很多人患有“贫血症”,千人一面的作文形象,千篇一律的语言材料。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研究实践探索: 一、确定阅读方向 这个环节由教师在阅读前做好准备,以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1、定向阅读(专题阅读) 这种方式是课本的延伸,是探究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课本某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或某个知识点,搜集与此相关的课内外读物,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探究创造,最后交流探讨,归纳总结。 2、自由阅读 以各种期刊、杂志、报纸等内容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李红丽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李红丽 发表时间:2013-08-20T10:08:45.53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6期供稿作者:李红丽 [导读]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李红丽(容城县八于乡八于中学河北容城 071700)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师生互动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3.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结语: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