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试行日期:1986年7月1日

关于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为部标准的通知

(86)城设字第71号

为适应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需要,根据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安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JGJ24-86,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试行。试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编制说明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简称《规程》),是根据原国家建工总局(80)建工科字第385号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会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河南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4个单位组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共同编制而成的。

《规程》由总则、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隔热设计、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6章和7个附录组成。《规程》是在总结建国35年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科研和使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并吸取国内外在建筑热工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建筑热工规范中的优点编制而成的。

《规程》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出发,强调提高建筑功能和使用质量,保证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热工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本《规程》是我国首次编制的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性文件,和以往习惯使用的方法相比,对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其要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验算,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地面热工性能,隔热设计标准以及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附录部分提供了计算参数和方法,可以结合规程正文,对照使用。在使用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某些条文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直接函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

目录

主要符号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

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要求

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

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的确定

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

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处理

第四节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的规定

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

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第一节隔热设计标准

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

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

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附录二室外计算参数

附录三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附录四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总热阻的对应关系

附录五名词解释

附录六单位换算

附录七本规程用词说明

主要符号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在热工设计方面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提高建筑物使用质量,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特制订本规程。

第1.0.2条本规程主要适用于一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包括附设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热工设计。

高级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具有正常温湿度要求的工业建筑,也可参照使用。

本规程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地下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

第1.0.3条按本规程进行热工设计时,应同时符合有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

第2.0.1条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应根据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按表2.0.1规定的方法确定。

第2.0.2条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te,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最高温度te.max,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波幅Ate,应按室外计算最高温度te.max和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te的差值确定。

注:全国主要城市的te,te.max和Ate可按本规程附录二附表2.2采用第2.0.3条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采暖期累年各月总辐射的平均值相直射辐射的平均值,

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各月南、北、西(东)及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注: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可按本规程附录二附表2.5采用。

第2.0.4条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历年七月份最大的总辐射和直射辐射日总量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各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注: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可按本规程附录二附表2.4采用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要求

第3.1.1条为使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按下列规定将全国划分成四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严寒地区(简称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

寒冷地区(简称Ⅱ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0℃、低于或等于0℃的地区。

温暖地区(简称Ⅲ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0℃,最热月平均温度低于+28℃的地区。

炎热地区(简称Ⅳ区):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的地区。

注:(1)累年系指近期30年,不足30年的取实际年数,但不得少于10年。

(2)炎热地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的苏、浙、皖、湘、鄂、赣各省,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带的闽、粤、台三省以及桂、黔、滇的部分地区。

第3.1.2条严寒地区的建筑应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加强建筑物的防寒措施,本区不须考虑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1.3条寒冷地区的建筑应以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为主,适当兼顾夏季防热。

第3.1.4条温暖地区的建筑应兼顾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结合本地区传统做法作适当处理。

注:当本区中的建筑物需要设置集中采暖时,应对该建筑物进行冬季保温设计。

第3.1.5条炎热地区的建筑应以满足夏季防热设计要求为主,适当兼顾冬季保温。注:(1)炎热地区中,日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30℃,累年平均超过15天的城市,

如南京、合肥、芜湖、九江、南昌、武汉、宜昌、长沙、赣州、衡阳、株洲、重庆等,建筑设计上应加强夏季防热措施。

(2)新疆的吐鲁番盘地,夏季极端炎热,空气干燥,但冬季寒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于其他地区,建筑设计上宜加强围护结构热稳定性。

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

第3.2.1条建筑物宜设在避风、向阳地段,尽量争取主要房间有较多日照。

第3.2.2条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体积之比应尽可能地小。平、立面不宜出现过多的凹凸面。

第3.2.3条室温要求相近的房间宜集中布置。

第3.2.4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不应设冷外廊和开敞式楼梯间;公共建筑入口处应设置转门、热风幕等避风设施。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宜设置门斗。

第3.2.5条严寒和寒冷地区北向窗户的面积应予控制,其他朝向的窗户面积也不宜过大。应尽量减少窗户缝隙长度,并加强窗户的密闭性。

第3.2.6条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物外墙和屋顶等围护结构应通过保温验算,保证其不低于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总热阻值。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地板,以及严寒地

区居住建筑周边附近的底层地面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第3.2.7条当有管道、壁龛等嵌入外墙时,应保证该处外墙的热阻值不低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总热阻值。

第3.2.8条建筑物,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的各种接缝,应加强防风、防雨和保温处理。

第3.2.9条热桥部位应通过保温验算,并作适当的保温处理。

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环境绿化、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和围护结构隔热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使用房间受东、西日晒。

第3.3.3条南向房间可利用上层阳台、凹廊、外廊等达到遮阳目的。东、西向房间可适当采用固定或活动式遮阳设施。

第3.3.4条屋顶,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通过验算,保证满足隔热设计标准要求。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地面泛潮,底层地面宜采用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选用微孔吸湿材料。

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本章第3.2.2及3.2.3条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空调建筑。

第3.4.2条建筑物外表面宜作浅色处理。

第3.4.3条窗户面积不宜过大,并且有良好的密闭性和隔热性。向阳面窗户应采取遮阳措施。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的空调建筑,其部分窗扇宜能开启。开启频繁的外门,宜设置门斗,必要时可设置空气幕。

第3.4.4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3.4.5条间歇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围护结构内侧宜采用轻质材料;连续使用的空调建筑,其围护结构内侧宜采用重质材料。

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的确定

第4.1.1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窗户、外门和天窗除外)的总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不得小于按下式确定的最小总热阻;

第4.1.2条当居住建筑、医院和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中型或轻型结构时,其外墙的最小总热阻,应按下列规定附加:

对于容重800~1200kg/m3的轻骨料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附加10~15%;

对于容重500~800kg/m3的轻混凝土(如加气混凝土等)单一材料墙体或内侧复合轻混凝土的墙体,附加15~30%;

对于平均容重小于300kg燉m3的轻质复合墙板(如以岩棉、玻璃棉及泡沫塑料等作保温层,内侧为轻质材料的墙板,附加30~40%。

注:本条中规定的建筑物,一般不宜采用间歇供热,但当建筑物处于间歇供热热网中时,其外墙的最小总热阻应按下列规定附加:

对于容重为800~1200kg/m3,的外骨料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附加20—40%;对于容重为500~800kg/m3的轻混凝土(如加气混凝土等)单一材料墙体或内侧复合轻混凝土的墙体,附加40~60%,对于平均容重小于300kg/m3的轻质复合墙板

(如以岩棉、玻璃棉和泡沫塑料等作保温层,内侧为轻质材料的墙板,附加60~80%。第4.1.3条凡已列入附录二附表2.1内的城市,其中的居住建筑,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和门诊部等公共建筑,当采用Ⅲ、Ⅳ型围护结构时,应对其屋顶和东、西外墙进行夏季隔热验算,如按夏季隔热要求的总热阻值大于按冬季保温要求的最小总热阻值时,则应按夏季隔热要求设计。

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

第4.2.1条提高围护结构热阻值的措施:

一、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与其他材料复合而成的构件。

二、采用容重为500~800kg/m3的轻混凝土及容重为800~1200kg/m3的轻骨料混凝土作为单一材料墙体。

三、采用封闭空气间层或带有铝箔的空气间层。

四、采用多孔粘土空心砖或多排孔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砖块。

第4.2.2条提高围护结构热稳定性的措施:

一、采用复合结构时,内、外侧宜采用较重质材料,中间复合轻质保温材料。

二、采用轻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和屋顶时,内、外侧宜作水泥砂浆抹灰层。

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处理第4.3.1条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如嵌入墙体的混凝土梁、柱、墙体和屋面板内的混凝土肋,装配式建筑中板材的接缝以及外墙角、屋顶檐口、墙体勒脚等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应通过验算,并保证其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第4.3.2条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居住建筑和卫生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幻儿园、托儿所和门诊部等,在严寒地区,取φ=65%;在寒冷地区,取φ=60%。

二、一般公共建筑,不分地区,取φ=60%。

第4.3.3条围护结构中具有图4.3.1所列的热桥形式者,其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第4.3.4条单一材料外墙角处的内表面温度和最小附加热阻值,应分别按下列两式计算:第4.3.5条其他构造形式热桥的内表面温度,应通过模拟试验或电算方法进行验算。当其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可参照图4.3.2的形式作适当保温处理。

第四节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的规定

第4.4.1条窗户和阳台门的总热阻和总传热系数可按表4.4.1采用。

第4.4.2条一般居住及公共建筑窗户(包括阳台门透明部分)的总热阻应按符合下列规定:

一、严寒地区各向窗户,R0≥0.307m2·K/W。

二、寒冷地区各向窗户,R0≥0.156m2·K/W。北向窗户宜采用R0≥0.307m2·K/W。

注:阳台门下部门肚板部分的总热阻,严寒地区应采用R00.74m2·K/W,寒冷地区应采用R0≥0.58m2·K/W。

第4.4.3条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当外墙的总热阻按第4.1.1条的(4.1.1)式确定时,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大于0.20;东、西向不大于0.25(单层窗)或0.30(双层窗);南向不大于0.35。

二、当建筑设计上需要增大窗端面积比,或实际采用的外墙总热阻大于最小总热阻时,可按附录四附表4.1及附表4.2中窗墙面积比与粗实线以下外墙允许最小总热阻的对应关系

注:窗墙面积比系指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

第4.4.4条设计中应采用气密性良好的窗户(包括阳台门)。在两侧空气压差为10Pa情况下,窗户每米缝长空气渗透量ql值,在低层和多层建筑中应小于或等于4.0m3/(m·h);在高层及中高层建筑中应小于或等于2.5m3/(m·h)。当窗户密闭性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应加强气密措施,保证达到规定要求。

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

第4.5.1条采暖建筑地面热工性能的类别应按地面的吸热指数B值划分,按表4.5.1采用:

第4.5.2条对地面热工性能有较高要求的采暖建筑,如高级居住建筑、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疗养院和病房等,宜采用Ⅰ类地面。对地面热工性能有一般要求的采暖建筑,如一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中、小学校教室等),宜采用不低于Ⅱ类地面。临时逗留用房及室温高于23℃的采暖房间,允许采用Ⅲ类地面。

第4.5.3条严寒地区采暖建筑的底层地面,当建筑物周边无采暖管沟时,在外墙内侧0.5~1.0m范围内,应铺设保温层,其热阻值不应小于外墙的热阻值。

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第一节隔热设计标准

第5.1.1条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顶及东、西外墙的隔热设计,应以下式作为验算标准:

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

第5.2.1条围护结构隔热措施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外表面作浅色处理,如采用浅色的粉刷、涂料和面砖等。

二、设置通风间层,如通风屋顶、通风墙。通风屋顶的风道长度不宜超过15m,间层高度以20cm左右为宜,基层应有适当的隔热层。

三、采用双排或三排孔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

四、复合结构的内侧宜采用适当厚度的重质材料。

五、设置带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当采用单面铝箔空气间层时,铝箔宜设在温度较高的一侧。

六、蓄水屋顶水面宜有水浮莲、水藤菜、水葫芦及白色漂浮物,水深可小于20cm。

七、有土植被屋顶的覆土厚度宜采用10cm左右,可种植草皮等植物。无土植被屋顶可采用锯屑或膨胀蛭石等,覆盖厚度以20cm左右为宜,可种植花卉、蔬菜等浓阴作物。此外,还可在屋顶上设置花架,种植攀缘植物等。

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

第6.1.1条不带通风间层(或阁楼空间)、外侧有卷材或其他防水层的屋顶结构,以及保温层外侧有密实保护层的多层墙体结构,应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

第6.1.2条采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湿度,不应超过表6.1.1中所列的允许增量。

第6.1.3条根据采暖期间保温层内湿度的允许增量,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确定:

第6.1.4条冷凝计算界面的位置,应取保温层与外侧密实材料层的交界处,如图6.1.1

第6.1.5条对于不设通风口的阁楼屋顶,其顶棚部分的蒸汽渗透阻,应满足下式要求:第6.1.6条围护结构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计算:

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

第6.2.1条采用多层围护结构时,宜将蒸汽渗透阻较大的密实材料布置在内侧(蒸汽流入的一侧),而将蒸汽渗透阻较小的材料,布置在外侧。

第6.2.2条外侧有密实保护层或防水层的多层围护结构,经内部冷凝受潮验算而必须设置隔汽层时,则应严格控制保温层的施工湿度,或采用预制板状或块状保温材料制品,尽量避免湿法施工和雨天施工,并保证隔汽层的施工质量。对于卷材防水屋面,宜采用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排汽措施。

第6.2.3条具有正常湿度房间中的单层墙体(包括外表面有薄的抹灰层),保温层外侧无密实保护层的多层墙体,以及外侧有通风间层的墙体和屋顶结构,内测一般可不设置隔汽层。

第6.2.4条潮湿房间围护结构外侧,必要时应设置有利于排除湿气的通风间层。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5.空气间层热阻值的确定

(1)不带铝箔,单面铝箔、双面铝箔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值应按附表1.4采用。(2)通风良好的空气间层热阻,可不予考虑。这种空气间层的间层温度可取进气温度,表面换热系数可取11.63W/(m2·K)。

(二)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

2.多层围护结构的D值应按下式计算:

(三)地面吸热指数B值的计算

地面吸热指数B值,应根据地面中影响吸热的界面位置,按下列几种情况计算:

1.影响吸热的界面在最上一层内,即当:

2.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内,即当:

3.影响吸热的界面在第二层以下,即按(1.11)式求得的结果小于3.0,则影响吸热的界面位于第三层或更深处。此时可仿照(1.12)式求出B2,3或B3,4

等,然后按顺序依此求出B1,2值,这时式中的K1,2值应根据B2,3b和δ21ατ值按附表1.5查得。

(四)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

1.室外综合温度各小时值按下式计算:

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3.室外综合温度波幅按下式计算:

(五)围护结构总衰减倍数和总延迟时间的计算

1.多层围护结构的总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

(七)2的规定计算。

(六)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及延迟时间的计算

1.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按下式计算:

2.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按下式计算:

(七)表面蓄热系数的计算

1.多层围护结构各层的外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由内到外逐层进行计算:

如果任何一层的D≥1,则y=S,即为该层材料的蓄热系数。

2.多层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按下列规定计算:

如果多层围护结构中的第一层(即紧接内表面的一层)D1≥1,则取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yi=Si。

如果多层结构中最接近内表面的第m层,其Dm≥1,则取ym=Sm,然后从第m-1层开始,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如果多层结构中的每一层D值均小于1,则计算应从最后一层(第n层)开始,然后由外向内逐层计算,直至第1层的y1即为所求的围护结构内表面蓄热系数。

(八)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

1.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下式计算:

2.通风屋顶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

对于薄型面层(如混凝土薄板、大阶砖等),厚型基层(如混凝土实心板、空心板等)、间层高度为20cm左右的通风屋顶,其内表面最高温度可近似地按下列规定计算:

(1)面层下表面温度的最大值、平均值及波幅可分别按下列三式计算:

(2)间层综合温度(作为基层上表面的热作用)的平均值及波幅可分别按下列二式计算:(3)在求得间层综合温度后,即可按本附录(八)1同样的方法计算基层内表面(即下表面)最高温度。计算中间层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取φtvc.sy=13∶30。

附录二室外计算参数

附录三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附录四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总热阻的对应关系

附录五名词解释

1.导热系数λ[W/(m·K)]:1m厚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K(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由导热方式传递的热量。

2.计算导热系数λc

[W/(m·K)]:正确设计、正常使用的围护结构,其中的材料处于正常含湿状况下的导热系数。

3.比热c[kJ/(kg·K)]:1kg物质,温度升高1K(1℃)所需吸收的热量。4.导温系数a[m2/h]:物体在加热或冷却时,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a值按下式计算:a=λ/c 。式中,λ为材料的导热系数,c为比热, 为容重。a值越大,温度变化的速度越快。

5.蓄热系数S[W/(m2·K)]:当某一足够厚度单一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表面温度将按同一周期波动。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Aq与表面温度波幅Aθ的比值,叫做材料的蓄热系数,即S=Aq/Aθ。S值按下式计算:S=2πλc/T。式中,T为热流波动周期。S值越大,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好。

6.表面换热系数αi或αe[W/(m2·K)]及表面换热阻Ri或R6[m2·K/W]:围护结构表面与附近空气之间的温差为1K(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转移的热量,称为表面换热系数。

在内表面,常称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在外表面,常称外表面换热系数αe表面换热系数的

倒数称为表面换热阻。内表面换热阻Ri=1/αi;外表面换热阻Re=1/αe。

7.传热系数K,总传热系数K0[W/[m2·K]],及热阻R,总热阻R0[m2·K/W]: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差为1K(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传热系数的倒数,称为围护结构的热阻。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1℃),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围护结构的总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的倒数,称为围护结构的总热阻。

8.温度波幅At[℃]:当温度呈周期性波动时,温度最高值(或最低值)与平均值之间差值的绝对值。

9.热惰性指标D,无量纲:温度波在围护结构内部衰减快慢程度的指标。单一材料围护结构,D=RS;多层材料围护结构,D=ΣRS。式中R为材料层热阻,S为材料蓄热系数。D值越大,温度波在其中衰减得越快,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越好。

10.热稳定性: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是指在周期性热作用下,围护结构本身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是影响热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房间的热稳定性是指在室内外周期性热作用下,整个房间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房间的热稳定性取决于内外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

11.窗墙面积比: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

12.综合温度tsa[℃]:为室外空气温度te与太阳辐射当量温度ρI/αe之和,即tsa=te+ρI/αe,式中ρ为太阳辐射吸收系数,I为太阳辐射强度,αe为外表面换热系数。

13.衰减倍数ν0和廷迟时间ξ0(h):围护结构在室外综合温度波作用下,温度波沿厚度方向逐渐衰减,波幅越来越小。室外综合温度波幅At·sα与内表面温度波幅Aθi比值,称为衰减倍数,即ν0=At·sα/Aθi内表回最高温度出现时间φ2与室外综合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φ1之间的差值,称为延迟时间,即ξ0=φ2-φ1。

14.水蒸汽分压力P[Pa]:在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汽的部分压力。

15.饱和水蒸汽分压力户Psc[Pa]:空气中水蒸汽呈饱和状态时水蒸汽的部分压力。16.空气相对温度φ[ ]: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力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力的百分比。17.蒸汽渗透系数μ[g/(m·h·Pa):1m厚物体,两侧水蒸汽分压力差为1Pa,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渗透的水蒸汽量。

18.蒸汽渗透阻H[m·h·Pa/g]:1m厚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1g水蒸汽所需的水蒸汽分压力差。

19.露点温度td[℃]:空气中含湿量保持不变,降低其温度直至呈饱和状态而刚刚出现冷凝水时的温度。

20.结露:物体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表面出现冷凝水的现象。

附录六单位换算

附录七本规程用词说明

一、对本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一般”;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作,但硬性规定这样作有困难时,采用“应尽可能”或“尽量”。5.在某种条件下允许这样作的用词,采用“可”。

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规程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采用“按……执行”或“符合……要求”或“满足……要求”。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浙江大学

华南工学院

南京大学

南京工学院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

河南省建筑设计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胡 杨善勤李焕文蒋钅监明陈启高

王建瑚王景云初仁兴林其标周景德

沈韫元李怀瑾毛慰国朱文鹏张宝库

房家声陈庆丰甘柽杜文英白玉珍

高锡九谈恒玉王启欢韦延年张廷全

丁小中李仲英李松金李建成黄福其

艾默生电子设备强迫风冷热设计规范

电子设备的强迫风冷热设计规范 2004/05/01发布2004/05/01实施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修订信息表

目录 目录 (3) 前言 (5) 1目的 (6) 2 适用范围 (6) 3 关键术语 (6) 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7) 5 规范内容 (8) 5.1 遵循的原则 (8) 5.2 产品热设计要求 (8) 5.2.1产品的热设计指标 (8) 5.2.2 元器件的热设计指标 (9) 5.3 系统的热设计 (9) 5.3.1 常见系统的风道结构 (9) 5.3.2 系统通风面积的计算 (16) 5.3.3 系统前门及防尘网对系统散热的影响 (16) 5.4 模块级的热设计 (16) 5.4.1 模块损耗的计算方法 (16) 5.4.2 机箱的热设计 (16) 5.4.2.1 机箱的选材 (16) 5.4.2.2 模块的通风面积 (17) 5.4.2.3 机箱的表面处理 (17) 5.5 单板级的热设计 (17) 5.5.1 选择功率器件时的热设计原则 (17) 5.5.2 元器件布局的热设计原则 (17) 5.5.3 元器件的安装 (18) 5.5.4 导热介质的选取原则 (19) 5.5.5 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19) 5.5.6 安装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22) 5.5.7 元器件结温的计算 (22) 5.6 散热器的选择与设计 (25) 5.6.1散热器需采用的强迫冷却方式的判别 (25) 5.6.2 强迫风冷散热器的设计要点 (25) 5.6.3 风冷散热器的辐射换热考虑 (27) 5.6.4 海拔高度对散热器的设计要求 (27) 5.6.5 散热器散热量计算的经验公式 (27) 5.6.6强化散热器散热效果的措施 (28) 5.7风扇的选择与安装的热设计原则 (28) 5.7.1多个风扇的安装位置 (28) 5.7.2风扇与最近障碍物间的距离要求 (28) 5.7.3消除风扇SWIRL影响的措施 (29) 5.7.4抽风条件下对风扇选型的限制 (29) 5.7.5降低风扇噪音的原则 (30)

JGJ24-8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24-86(试行) 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试行日期:1986年7月1日 关于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为部标准的通知 (86)城设字第71号 为适应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需要,根据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安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JGJ24-86,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试行。试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编制说明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简称《规程》),是根据原国家建工总局(80)建工科字第385号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会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河南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4个单位组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共同编制而成的。 《规程》由总则、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隔热设计、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6章和7个附录组成。《规程》是在总结建国35年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科研和使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并吸取国内外在建筑热工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建筑热工规范中的优点编制而成的。 《规程》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出发,强调提高建筑功能和使用质量,保证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热工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本《规程》是我国首次编制的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性文件,和以往习惯使用的方法相比,对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其要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验算,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地面热工性能,隔热设计标准以及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附录部分提供了计算参数和方法,可以结合规程正文,对照使用。在使用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某些条文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直接函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 目录 主要符号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

民用建筑设计消防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消防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消防规范》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工作,公安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工作。以下是我们整理相关建筑楼梯设计规范相关内容: 最新一次修订民用建筑设计消防规范主要修订的内容是什么呢? 整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1.5A高层建筑内的歌舞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夜总会、录像厅、放映厅、桑拿浴室(除洗浴部分外)、游 艺厅(含电子游艺厅)、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下简称歌舞 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在首层或二、三层;宜靠外墙设置,不应 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和尽端,其最大容纳人数按录像厅、放映厅为1.0人/m2,其他场所为0.5人/m2计算,面积按厅室建筑面积计算;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场所隔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当必须设置在其他楼层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1.5.A.1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 4.1.5.A.2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m2; 4.1.5.A.3一个厅、室的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当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小于50m2,可设置一个出口; 4.1.5.A.4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1.5.A.5应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并应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 4.1.5.A.6疏散走道和其他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应设置发光疏散指示标志。 [说明](略) 4.1.5B地下商店应符合下列规定: 4.1.5B.1营业厅不宜设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机房空调下送风设计方案

机房空调设计方案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2014年9月26日

1、系统设计依据 1.《电信机房空调维护规程》 2. 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3. 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4. GBJ19-87(2001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5.GB/T883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6.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2、机房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根据大楼的既有结构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既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又要满足所确定的需求,整个数据中心设计需要按国家A级设计规范进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 中心机房属于大型重要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有严格的温、湿度要求,机房内按国标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规定配置空调设备: 级别项目 A级 夏季冬季 室内温度22±2?C 20±2?C 相对湿度45%~65% 温度变化率<5?C/h并不得结露 同时,主机房区的噪声声压级小于68分贝 主机房内要维持正压,与室外压差大于9.8帕 送风速度不小于3米/秒 在表态条件下,主机房内大于0.5微米的尘埃不大于18000粒/升为使机房能达到上述要求,应采用精密空调机组才能满足要求,

3、机房精密空调设计方案 3.1机房专用空调的性能指标: 1.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 2.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220/380V +10% ~ -15%,频率:50HZ ± 2HZ 3.机房专用空调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 4.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适应环境: 温度:室内 -10℃~ +30℃ 室外 -30℃~ +45℃ 湿度:≤95%RH 5.机房专用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万小时。 3.2空调负荷的确定方法 机房主要热负荷的来源 ?设备负荷(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 ?机房照明负荷; ?建筑维护结构负荷; ?补充的新风负荷; ?人员的散热负荷等。 ?其他 以上各种热负荷可以归纳为二大类: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和机房环境热负荷(包括:机房照明负荷、建筑维护结构负荷、补充的新风负荷、人员的散热负荷等),计算机类设备负荷可以根据所有设备的耗电功率总和计算得到,而机房环境热负荷可按照每平方米100W的经验值测算得到。 3.3机房总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精确计算法(根据计算机类设备实际耗能功率+环境热负荷) Qt(总热负荷KW)=Q1(设备热负荷)+Q2(环境热负荷) Q1=UPS设计电功率×0.8 Q2=0.1KW/m2×面积 面积概算指标法(根据机房的类型按照面积概算)

0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规范》条文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3]169号文的要求,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编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控制;5.场地设计; 6.建筑物设计; 7.室内环境; 8.建筑设备。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为:设计原则、建筑与环境、建筑连接体、厕所和卫生间、楼梯、电梯、自动扶梯、楼地面;增加了术语、建筑模数、防灾避难、热湿环境、燃气等内容。 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庐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设反馈给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政编码10004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云南省设计院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2

(完整版)建筑热工学习题(有答案)-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6. 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 n 、水泥膨胀珍珠岩 哪一组是正确的(B ) ?1、钢筋混凝土; (A) n 、v 、i 、w 、川 (B) v 、n 、 川、W 、I (C) i 、w 、川、n 、v (D) v 、n 、 W 、川、I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陈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 面积的导热量,称为( )。 1m 两表面的温差为 1 C 时,在一小时内通过 1m 2截 A. 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 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 )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C. 人体表面接受外来的太阳辐射 D.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 1. 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 . 0.28~3.0 (B) 0.38~ 0.76 2. 下列的叙述,() )微米。 (C) 0.5~1.0 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C)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3.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C)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4. 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 (A)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 (C)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 5. 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 量传递称为( )。 (A)辐射 (B)对流 (D) 0.5~2.0 (B)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 (B)扩大绿化面积 (D)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是不正确的。 (B)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D)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C)导热 (D)传热 ;川、平板玻璃;W 、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V 、胶合板 A. 热量从砖墙的内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 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 民用建筑分类 3.2 设计使用年限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4 建筑与环境 3.5 建筑模数 3.6 防灾避难 4规划控制 3.6 防灾避难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2 建筑基地 4.3 建筑突出物 4.4 建筑连接体 4.5 建筑高度 5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2 道路与停车场 5.3 竖向 5.4 绿化 5.5 工程管线布置 6建筑物设计 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6.2 平面布置 6.3 层高和室内净高 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6.6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6.7 台阶、坡道和栏杆 6.8 楼梯 6.8 楼梯 6.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6.10 墙身和变形缝 6.11 门窗 6.12 建筑幕墙

6.13 楼地面 6.14 屋面 6.15 吊顶 6.16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6.17 室内外装修 7.4 声环境 7室内环境 7.1 光环境 7.2 通风 7.3 热湿环境 7.4 声环境 8建筑设备 8.1 给水排水 8.2 暖通空调 8.3 建筑电气 8.4 燃气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 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1.0.4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语 2.0.1 民用建筑civi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0.2 居住建筑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建筑。

艾默生空调下送风设计方案

机房空调设计方案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2014年9月26日 1、系统设计依据 1、《电信机房空调维护规程》 2、 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3、 GB50174-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4、 GBJ19-87(2001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5、GB/T883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6、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 2、机房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根据大楼的既有结构与客观条件,因地制宜;既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又要满足所确定的需求,整个数据中心设计需要按国家A 级设计规范进行。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 中心机房属于大型重要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有严格的温、湿度要求,机房内按国标GB50174 -200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规定配置空调设备: 级别 项目 A 级 夏季 冬季 室内温度 22±2?C 20±2?C 相对 湿度 45%~65% 温度变化率 <5?C/h 并不得结露 同时,主机房区的噪声声压级小于68分贝 主机房内要维持正压,与室外压差大于9、8帕

送风速度不小于3米/秒 在表态条件下,主机房内大于0、5微米的尘埃不大于18000粒/升 为使机房能达到上述要求,应采用精密空调机组才能满足要求, 3、机房精密空调设计方案 3、1机房专用空调的性能指标: 1、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 2、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220/380V +10% ~ -15%,频率:50HZ ± 2HZ 3、机房专用空调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 4、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适应环境: 温度:室内 -10℃~ +30℃ 室外 -30℃~ +45℃ 湿度:≤95%RH 5、机房专用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万小时。 3、2空调负荷的确定方法 机房主要热负荷的来源 ?设备负荷(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 ?机房照明负荷; ?建筑维护结构负荷; ?补充的新风负荷; ?人员的散热负荷等。 ?其她 以上各种热负荷可以归纳为二大类:计算机类设备热负荷与机房环境热负荷(包括:机房照明负荷、建筑维护结构负荷、补充的新风负荷、人员的散热负荷等),计算机类设备负荷可以根据所有设备的耗电功率总与计算得到,而机房环境热负荷可按照每平方米100W的经验值测算得到。 3、3机房总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精确计算法(根据计算机类设备实际耗能功率+环境热负荷) Qt(总热负荷KW)=Q1(设备热负荷)+Q2(环境热负荷)

建筑热工学_习题(有答案)_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围是()微米。 A.0.28~3.0 (B) 0.38~ 0.76 (C) 0.5~1.0 (D) 0.5~2.0 2.下列的叙述,()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 天空和云层的散射(B) 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 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 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3.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 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B) 扩大绿化面积 (C) 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D) 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4.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A) 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B) 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C) 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D) 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5.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量传递称为()。 (A) 辐射(B) 对流(C) 导热(D) 传热 6.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哪一组是正确的(B )?Ⅰ、钢筋混凝土; Ⅱ、水泥膨胀珍珠岩;Ⅲ、平板玻璃;Ⅳ、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Ⅴ、胶合板(A)Ⅱ、Ⅴ、Ⅰ、Ⅳ、Ⅲ(B)Ⅴ、Ⅱ、Ⅲ、Ⅳ、Ⅰ (C)Ⅰ、Ⅳ、Ⅲ、Ⅱ、Ⅴ(D)Ⅴ、Ⅱ、Ⅳ、Ⅲ、Ⅰ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两表面的温差为1℃时,在一小时通过1m2截面 积的导热量,称为()。 A.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A.热量从砖墙的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 δ——材料层的厚度,m; 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R1+R2+……+Rn(1.2) 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1.3) 式中——平均热阻,㎡·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 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 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 修正系数φ值附 表1.1 /λ1 注:(1)当围护结构由两种材料组成时,λ2应取较小值,λ1应取较大值,然后求得两者的比值。 (2)当围护结构由三种材料组成,或有两种厚度不同的空气间层时,φ值可按比值 /λ1确定。 (3)当围护结构中存在圆孔时,应先将圆孔折算成同面积的方孔,然后再按上述规定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Ro=Ri+R+Re(1.4) 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 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

【免费下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196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1月 主要符号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θi——内表面温度波幅 α——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容 D——热惰性指标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主要符号 Ate——室外计算温度波幅 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θi——内表面温度波幅 α——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容 D——热惰性指标 Ddi——采暖期度日数 F——传热面积 H——蒸汽渗透阻 I——太阳辐射照度 K——传热系数 Pe——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Pi——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R——热阻

Ro——传热阻 Ro.min——最小传热阻 Ro.E——经济传热阻 Re——外表面换热阻 Ri——内表面换热阻 S——材料蓄热系数 te——室外计算温度 ti——室内计算温度 td——露点温度 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sa——室外综合温度 [Δt]——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Ye——外表面蓄热系数 Yi——内表面蓄热系数 Z——采暖期天数 αe——外表面换热系数 αi——内表面换热系数 θ——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 μ——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νo——衰减倍数 ν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ξ0——延迟时间 ξ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ρ0——材料干密度 φ——空气相对湿度 ω——材料湿度或含水率 [Δω]——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λ——材料导热系数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 GB 50176-2016 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围护结构隔热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9.建筑遮阳设计。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细分了保温、隔热设计要求;3.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1.0.3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热工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2.1.2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

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2.1.3 热桥 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1.4 围护结构单元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柱等节点共同组成。 2.1.5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 2.1.6 蓄热系数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匀质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 2.1.7 热阻 thermal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2.1.8 传热阻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加上两侧空气边界层作为一个整体的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2.1.9 传热系数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月1日起实施自2017年4 GB 50176-2016.热工计算基本参数.术语和符号;3.总 则;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2.围护结构隔热设计;.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 9.建筑遮阳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细分了保温、隔.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热设计要求;3 .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 则1 总 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0.1 1 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2 .0.1 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3 .0.1 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语1 术 2.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建筑热工.1 .21室内外热湿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building envelope 2 围护结构.21.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thermal bridge 热桥..13 2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单元.4 2.1柱等节点共同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 组成。 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thermal conductivity,5 2.1.导热系数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 流量。 --- --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_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GB50176-93)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围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 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第3.4.9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 第3.4.10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分窗扇应能开启。当有频繁开启的外门时,应设置门斗或空气幕等防渗透措施。 第3.4.11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J19规定的要求。

艾默生热设计要求规范

共两部分: 1. 电子设备的自然冷却热设计规范 2. 电子设备的强迫风冷热设计规范 电子设备的自然冷却热设计规范 2004/05/01发布2004/05/01实施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修订信息表

目录 目录 (3) 前言 (5) 1目的 (6) 2 适用范围 (6) 3 关键术语 (6) 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7) 5 规范内容 (7) 5.1 遵循的原则 (7) 5.2 产品热设计要求 (8) 5.2.1产品的热设计指标 (8) 5.2.2 元器件的热设计指标 (8) 5.3 系统的热设计 (9) 5.3.1 常见系统的风道结构 (9) 5.3.2 系统通风面积的计算 (10) 5.3.3 户外设备(机柜)的热设计 (11) 5.3.3.1 太阳辐射对户外设备(系统)的影响 (11) 5.3.3.2 户外柜的传热计算 (12) 5.3.4 系统前门及防尘网对系统散热的影响 (15) 5.4 模块级的热设计 (15) 5.4.1 模块损耗的计算方法 (15) 5.4.2 机箱的热设计 (15) 5.4.2.1 机箱的选材 (15) 5.4.2.2 模块的散热量的计算 (15) 5.4.2.3 机箱辐射换热的考虑 (16) 5.4.2.4 机箱的表面处理 (16) 5.5 单板级的热设计 (17) 5.5.1 选择功率器件时的热设计原则 (17) 5.5.2 元器件布局的热设计原则 (17) 5.5.3 元器件的安装 (18) 5.5.4 导热介质的选取原则 (19) 5.5.5 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20) 5.5.6 安装PCB板的热设计原则 (21) 5.5.7 元器件结温的计算 (22) 5.6 散热器的选择与设计 (22) 5.6.1散热器需采用的自然冷却方式的判别 (22) 5.6.2 自然冷却散热器的设计要点 (23) 5.6.3 自然冷却散热器的辐射换热考虑 (24) 5.6.4 海拔高度对散热器的设计要求 (24) 5.6.5 散热器散热量计算的经验公式 (24) 5.6.6强化自然冷却散热效果的措施 (25) 6 产品的热测试 (25) 6.1 进行产品热测试的目的 (25)

【最新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最新版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第3。2.5条外墙、屋顶、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应进行保温验算,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6条当有散热器、管道、壁龛等嵌入外墙时,该处外墙的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 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 3。3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 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 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 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第1章总则 第1.0.1条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2章室外计算参数 第2.0.1条条围护结构根据其热惰性指标D值分成四种类型,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应按表2.0.1的规定取值。 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表2.0.1

注: ①热惰性指标D值应按本规范附录二中(二)的规定计算。 ②tw和te.min分别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累年最低一个日平均温度。 ③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应取整数值。 ④全国主要城市四种类型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1采用。 第2.0.2条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e,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e.max,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波幅值Ate,应按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e.max与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e的差值确定。 全国主要城市的te、te.max、和At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 第2.0.3条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取各地历年七月份最大直射辐射日总量和相应日期总辐射日总量的累年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确定东、南、西、北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时的太阳辐射照度及昼夜平均值。 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3采用。 第3章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3.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 第3.1.1条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1.1的规定。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本规范附图8.1采用。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最新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最新版 篇一: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第3.2.7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并采取保温措施。第3.2.8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3.2.9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3.3夏季防热设计要求 第3.3.1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第3.3.2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单体的平、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 第3.3.3条建筑物的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宜结合外廊、阳台、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第3.3.4条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第3.3.5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居

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 3.4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 第3.4.1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西朝向和东、西向窗户。第3.4.2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上下对齐。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3.4.3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 第3.4.4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 第3.4.5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第3.4.6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第3.4.7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0;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40。 第3.4.8条向阳面,特别是东、西向窗户,应采取热反射玻璃、反射阳光涂膜、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 第3.4.9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gb7107规定的Ⅲ级水平。 第3.4.10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分窗扇应能开启。当

艾默生P1030空调技术文件(1)

技术规范书 1.电气性能 1)机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 2)机组应为高效率风冷机组,投标机组的制冷量不低于30KW, 24℃(DB),50%RH时,显热比≥88%,送风方式采用下送风(可选下沉 式风机)。 3)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220/380V +15% ~ -15%;频率:50HZ ± 2HZ 。4)环保设计:兼容R22和R407C的制冷系统。 5)室外机选择按45℃选配。 2.机组的适应环境 温度:室内 -10℃~ +30℃ 室外 -30℃~ +45℃ 湿度:≤95%RH 3.温度、湿度控制性能 1) 设备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 2)室内温湿度控制要求: 室内温度 22℃±2;温度变化率< 5℃/小时 室内湿度 50%±5% 。 3)温、湿度波动超限应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4.机组性能 1) 机房专用空调应有较大的送风量:冷风比≤3.65 2) 机房专用空调应具有高效节能性,压缩机具有较高的能效比

活塞式:COP ≥ 3 涡旋式:COP ≥ 3.3 3)机房专用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万小时。 1)为减少皮带拉断以及皮带丢转的现象发生,室内风机应具有皮带张力 自动调节功能。革新的皮带张力自动调节机构,能大大减少磨损,最大限度的提高送风系统的使用寿命。 2)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噪音: 室内机组:距机组2米处自由空间声压级< 65dB(A) 室内机组:距机组10米处自由空间声压级< 50dB(A) 3)机房专用空调的加热性能: 具备电子再热器 4)机房专用空调的除湿性能: 具备快速除湿功能,在需要除湿运行时,机房专用空调应能够关闭部分 蒸发器面积,加速除湿过程,减少热补偿需求,降低机房专用空调除湿过 程耗电量。 8)机房专用空调的蒸发器: 应采用大表面积的 V 型蒸发器盘管,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换热面积,使热交换更快,更有效率,“V”型结构有利于蒸发器表面的空气分配更加均衡,确保节能。 9) 机房专用空调的加湿性能: 应采用可在场地拆卸清洗的远红外型加湿器,加湿器应具有对水垢或杂 质进行自动清洗的功能,加湿器可以重复利用及长期使用。 10) 机房专用空调的空气洁净度: 应安装中效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应便于更换,进口设备的过滤器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