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乡偶书二题

回乡偶书二题

回乡偶书二题
回乡偶书二题

回乡偶书二题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鉴赏】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回乡偶书》相关知识 _1

《回乡偶书》相关知识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原创)

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引出作者-------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 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 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⑥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 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 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 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 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 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 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 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 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 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 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仅仅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 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 (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小学陈春丽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古诗两首》里的其中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的一首佳作。诗中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上课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在课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认字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识字,因而在认字识字方面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要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文中的感情。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运用情境教学法、鼓励欣赏法、识字教学法等一系列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看画面,感受诗人当时的喜悦与感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丰富孩子的见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互联网搜索、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回乡偶书-公开课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读准字音“鬓、衰”,认识诗中的生字“客、何、音”并会书写。 2、抓住“客”作为全诗的切入点,以“是客非客”为线索展开教学,通过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3、抓住“笑”,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指导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抓住“笑”,感受诗人重回故乡时感慨万千的情感起伏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可爱的小朋友们上课,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们问问好(摇手)你们还知道哪些问好的方式呢?(敬礼、鞠躬、握手) 那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么问好的吗?右手抱拳,左手做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用这种方式来问问好,好吗?上课 一、介绍诗人,引入诗题 1、师:既然穿越到了古代,不能让同学们白来,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 诗人,他来自唐朝,其实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 2、出示《咏柳》同学齐背,引出作者——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接下来我想请四位小朋友们起来读一读,一人一行,其他小朋友来听听他们读得准不准确 3、提示“鬓毛衰”,指出鬓为前鼻音,衰为翘舌音,拼读

4、同学们已经能够能把古诗读准确了,那么你能读出它的停顿吗? 5、先听老师范读,(ppt出示断句)你发现哪里停顿了?指名读,谁来读读看?(2) 个) 6、齐读古诗,读准确、读出停顿的地方 三、品读古诗,明诗意,悟诗情 1、我已经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古诗独有的韵律了,那么我有一个疑问,在最后一句当中,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是不是客人呢?(板书?)并想想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交流反馈。 (1)不是客:学习第1行诗 ①你从哪一行诗知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②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③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到外求学,离开家乡后,你能想想他们也许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 对呀,一个人在外没有亲人多孤单啊,在忍饥挨饿的日子里他时常想起自己留恋的家乡,当夜深人静他抬头看到一轮明月的时候他会想起(家乡),当窗外响起声声爆竹时他会想起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当大雪纷飞时他会想起自己原本家门前的(小湖),有太多的思念让他总是想起十岁那年离开的家乡。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一直没有回去,直到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 ④那此时诗人的心该怎样的?(兴奋、激动) ⑤10岁离开家乡,到了83岁回来,70多年过去了,多么长的岁月,诗人终于要回到了他的家乡,怎么会不激动呢?指读(3个)、男生、女生、齐读 (2)学习第2行诗 ①70多年过去了,什么发生了改变? (贺知章变了) 用诗句里的话来说就是(ppt出示:鬓毛衰),头发都已经掉了许多了 尽管诗人变老了,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ppt出示:乡音无改) ②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不远万里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二首咏柳》公开课教案_1

咏柳 教材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感受古诗文字美,课文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并且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为了让学生通过诗句感知柳树的美,本节课采用欣赏图片、以读促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美,感受课文意境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咏”“绦”这两个生字,会写“碧、妆、绿、丝、剪”。(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大会的情境导入 1.师:我们每天都在读古诗背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课件)你能从给出的9个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诗吗?(掌声送给他)你能从“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说出下联吗?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古诗《咏柳》。(板书课题) 2. 揭题,齐读课题。(咏鹅是赞美白鹅,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师:如果老师想赞美梅花,你能帮老师取名吗?想赞美荷花呢? 二、了解作者 1.出示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等广为传颂。 想知道贺知章为什么要写《咏柳》这首诗呢?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为他送行。当时正是早春二月,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在自家的旧宅外,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垂杨柳,柳芽初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起,于是提笔写下《咏柳》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刘晓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这是一首古诗,学习古诗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老师这儿有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四个苹果,如果你能把四个苹果都摘下来,那这首诗你

就学会了。我们来看看四个苹果分别是什么?(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有信心把它们摘下来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

唐诗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原文】: 回乡偶书(1)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 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

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回乡偶书(2) 原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 离别家乡已经很久了, 最近以来人和事都半消磨了 唯有门前的镜湖水春风都不改旧时的波浪.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

《回乡偶书》公开课

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 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 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引出作者——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 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 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还在京城当官了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多年呀!指导读第1行。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 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指导读第行。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 ⑥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一一(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 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一一(“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

部编小学音乐五年级《古诗朗诵演唱会》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教学内容: 活动:读唐诗(古诗朗诵演唱会一)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并演唱歌曲《读唐诗》,让学生了解歌中唱到的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感受歌曲亲切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演唱”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教材分析: 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古诗朗诵演唱会”是以歌曲《读唐诗》为基础展开的。《读唐诗》这首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有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基本用了相同的节奏,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较为活泼。第四乐句在“泉”上延长至两拍,最后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开始的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六度的大跳和重复的运用把情绪推向了高潮。高潮过后,又转回平稳,好像高潮过后的思索,在细心地聆听祖先的诉说。歌曲《读唐诗》的歌词非常有特点,使我们联想到许多著名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行歌曲中的节奏型练习;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演唱”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准备:畅言多媒体资源课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见礼,教师语言导入课题; 二、学唱歌曲《读唐诗》 1、(出示畅言多媒体课件)教师播放歌曲范唱录音让学生初次聆听歌曲,师板 书课题; 2、学生齐读歌词,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隐藏的八首唐诗; 完成“思考与练习”: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古诗?(答:《静夜思》《夜雪》《绝句》《咏鹅》《枫桥夜泊》《夜雨寄北》;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有表情地朗诵唐诗;(显示未学古诗PPT课件)(《夜雪》《出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让学生看畅言古诗屏幕:《枫桥夜泊》《回乡偶书》《江雪》《静夜思》《绝句》《燕歌行》《夜雨寄北》《咏鹅》《渔歌子》; 5、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画”与“歌”的意义; 6、(播放畅言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仔细再次聆听一遍歌曲;听一听歌曲末尾念白的内容,听完并说一说;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这首诗语言非常质朴平易,内容稍加思索便显得浅显易懂,古诗重在吟诵,在诵读中略微点拨,学生便会习得诗意,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而且要借助文中的插图,点拨学生去思考,去拓展诗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依靠平时的经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习得一定的朗读技巧。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热爱家乡。 4、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看图猜古诗导入 1、《咏柳》是谁写的?(贺知章)今天啊,老师带你学习贺知章的另一首诗《回乡偶书》。 2、穿越时空来认识贺知章。 贺知章简介:贺知章,浙江省萧山县人,他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八十五岁回来,有多少年没有回家啊?50年,整整50年没有回来,直到85岁回来,他很会写诗,又很会做官,官做得很打,诗也写的很好,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人们因为他的诗豪放潇洒,风格独特,送给他一个外号叫“诗狂”。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狂放潇洒的诗人,在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后,要回乡了。他将会如何书写自己的心情呢? 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这首诗。小朋友,我们穿越时空过来学习古诗要过4关,过关之后才能收获宝藏,你们敢不敢试试?哪4关,小朋友看黑板,大家一起读! 师出示卡片,第一关:我会认。第二关:我会解。第三关:我会想。 第四关:我会读。 师:很好,现在我解释一下,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句;想,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还要读得字正腔圆。 好,我们现在过第一关! 1、把书本打开,把课文自由得朗读,独立的识字,完成这两个任务。朗读的时候要读正确,读清楚,我们生字的音要读准确,好,开始,自己读! 2、考考大家,古诗有没有读正确了。请生一二读诗,再齐读。

小学古诗赏析之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

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回乡偶书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作者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鉴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 ,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 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 50 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 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 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 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 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 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 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 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 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 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 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
1/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