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母亲的槐树

母亲的槐树

母亲的槐树
母亲的槐树

母亲的槐树(作者:文达)

卞文达,笔名文达、阳阳,江苏省江阴人。大专学历,高级作家。先后在上海、中船总公司澄西船厂、江阴市地方志办公室、江阴市房地产管理处、江阴市房地产业协会、《江阴房地产报》、江阴市华文书店、华文艺术画廊工作过,历任宣传干事、编辑、《人物志》主编、秘书、秘书长、总编辑、总经理。现任江阴市民政局《民政志》主编、江阴市小说学会主席、无锡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小说创作部副主任。

这又是一个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周末。你丝毫想象不出黎明时周末时光里涌动着一种冰冷的苦味。

母亲迈着一双颤颤抖抖的似乎有些瘸了的脚,跨出了门。节气已进入深冬,晨风刮到身上像钻到骨子里似的疼。母亲紧了紧身子,晨风里抑制不住地响起了一串干枯生涩的咳嗽声。岁月无情哪!母亲抬手捋了捋飘散在额前的同是干枯生涩的白发,自言自语地说。每一个周末,母亲都是这样自言自语走进自己的内心,连晨风也在内心里呜咽回响。

院子中的大槐树上突兀窜出一声声雏鸟待哺的叫声,母亲脸上闪现出一丝暖暖的灿烂的笑意,她下意识地揉着胸前干瘪的奶子,眼前浮现出曾经美丽的丰满,雏鸟的叫声也像田野里云雀歌唱一样甜润入耳。一只同样饥饿的母鸟嘴上叼着一条虫子在晨曦里奋力扑闪着翅膀向树顶飞去,母亲仿佛觉得胸前又痒痒地肿胀起来,流淌着的乳白色的奶汁渗透在愉悦的黎明里……

小镇九里河的河面上传来了呼唤母亲的汽笛声,母亲仿佛才从梦中醒来,想起了今天的日子:周末!儿子回来探望她的日子,手臂里的提篮也提醒她,该上街买菜了,做一些儿子从小喜欢吃的东西。

母亲的视线很是慈爱暖和,远处的花山就蓝了,连路边不起眼的狗尾巴草也沐浴在母亲的视线里,伸伸腰,晃晃头摇曳着生命。小镇的街并不远,母亲年轻时喂一次奶的时间就到了。母亲现时虽是暮年,但有一颗企盼的年轻的心,不会儿也就融进了小镇上嘈杂的人群里。

小镇一天一个样,既熟悉又陌生。

湿漉漉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蓬蓬勃勃的生长气息。好像就在眼前的一道道古老门槛和墙上爬满青苔的建筑仿佛一闪而过,代之而起的是一辆辆刺目的小车和鲜亮如洗的姑娘在母亲眼中跳荡不已,母亲犹如第一次被媒人领到男人面前,十分不可思议地羞怯起来,赶紧用衣襟揉揉还不算昏花的老眼,找寻着自己每一个周末都要光顾的顾记肉铺和陈和豆腐店。

大公鸡,真美丽

红红的鸡冠花花衣

每天早晨喔喔啼

它催我们早早起

两个活泼如蝴蝶钻入花丛中的小女孩怀抱金色如粉的大公鸡,唱着儿歌在太阳光线的舞蹈的姿势里蹦跳。一瞬间,母亲眼前的街道和景色模糊了,孩童时代最本色的底蕴和追逐阳光的嬉耍像一张张重新翻拍过的相片,清晰地向她走来。屋檐下的雨水如断了线的珍珠,在门前的水缸里叮冬叮冬地跳跃,一只远去的鸟儿穿过近乎透明的雨栖歇在缸上梳理羽毛,一根轻巧的羽毛在缸面上滑翔……直到一位唇上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年轻后生呼唤母亲,她才从遥远的生动记忆里顿住了脚。

“郭奶奶,您老要的五花肉和猪耳朵我都给您留着呢。”

母亲的视线迟迟疑疑地挤进嘈杂的声音和人群,细细打量着店铺里呼唤她的年轻后生。在一个个草长莺飞的季节,村边碧绿的田野上,一头渐渐黄昏的老牛背上,一个身穿土布白褂子的男孩“哞哞”地学着牛叫……母亲觉得这后生面孔很熟,可一时又想不起来是谁家的。

“你是……”

“郭奶奶,您老不认识了,我是参军去的小三,复员了。”

“噢,是小三哪,怪不得面熟,你爹呢?”

“我爹吃早茶去了。”小三笑着把母亲要的猪耳朵和一段五花肉放进她的提篮里,“这肉铺我爹交给我了o前几天门面装修了—下,难怪您老找不着。”

小三接过人家扔过来的“红塔山”香烟,歪叼在嘴上,又忙着斩肉。

母亲付了钱刚要走,小三又朗声朗气叫住母亲:“郭奶奶,今天是我和玉凤订婚的喜日,您老过来坐坐。”

母亲笑着点点头,可心里却说:“今天是什么日子?我哪有空哟。”

母亲的笑容平静而清澈,好似有一条心中的河流,无声无息地穿过过去的岁月。母亲又去找陈和豆腐店。原来豆腐店也换了人,由陈和的宝贝女儿玉凤经营着。外面店铺也是扩大了一倍,又卖豆腐又卖早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白花花的豆腐点缀着一片翠绿。

母亲买好豆腐,瞧着脸蛋儿白皙粉红的玉凤姑娘,瞧着和玉凤姑娘一样鲜亮的小镇,心里涌现一种由来已久的叹息和渴望,仿佛童年放飞的蝴蝶从青草地经过冗长而陡削的山坡爬上了无情的白发…….

做红袄

盼红袄

穿上红袄嫁新郎

母亲仿佛隐隐听见儿时的歌谣,粉红色的想像和空气中的金黄又飘浮升腾起来,那个穿一身红袄,从东边灿烂的大路盈盈地走进了小镇上青石板小街的俏姑娘正羞羞地伫立于母亲的面前,阳光伸出无数双金黄色的小手抚摸着新娘的红袄。新娘在阳光里含苞怒放,硕大鲜艳的花朵引领小镇上多少双眼睛像太阳一样鲜活地抚摸她……可日子,日子无疑是一种美丽残酷的怀念,就像每个人拒绝黑暗,但又不得不睡觉,一觉醒来,日子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太阳在人们的希冀中渐渐升高了,颜色像悬挂在树上的金黄色的苹果灿烂无比。母亲在人群里一挤,身上也灿烂地暖和起来。遥望那一个个企盼的暮心镌刻的周末,母亲开始回家,小脚踏得颤颤的,步子比来时欢,比来时急。

母亲一回家,就手脚不停地开始忙乎起来。从前做新媳妇时那种快手快脚的麻利劲又重现在母亲洗、煮、煎的韵律上。这是母亲每个周末最忙碌的一天,也是最企盼的一天。这一天,在县城开公司的儿子要回来和她团聚,尝一尝他从小就喜欢吃的母亲亲手烧制的腐乳肉、五香猪耳朵和麻辣豆腐。母亲上上下下窸窸窣窣地忙着,那份极致温暖的心情就像四十年前等候从矿上归家的男人,是冰雪都会被她明亮地融化。

那时侯,满目都绽开着美丽的花朵,满天都织上七色的彩霞,母亲的视线如放飞的风筝辽阔而丰富。

小镇上的老人们都知道,仿佛也是一个透着企盼的冬季的周末,阳光在舒卷地舞蹈,空气在小镇远处的花山上流动如水;可瞬眼间,阳光暗淡如墨,浓得可以滴下汁来,空气凝固如冰,听不见花山心脏的跳动。母亲的男人在矿上出事了。这事发生在母亲嫁到小镇的第五年。母亲的男人是徐州煤矿的一个井下作业组组长,在一次矿道塌方中为了抢救几个受难弟兄而英勇殉职。矿上派人来接母亲,并说,有困难找矿上,组织上会帮助的。

母亲捧着男人的照片,仿佛捧着的是男人的心,无数次情感的流淌幻化成男人换下的带有煤渣味的衣服,男人吱吱呀呀打着井水,准备着过洗衣服的水。忽然,男人对屋里的她大叫:井中有一个人!她一惊,“嘭”地一声,一颗心直往上窜,奔到男人身边,人在哪里?人在哪里?一边问男人,一边朝井中探寻。男人从后面抱着她,脸贴着脸,指着映在井水中的他和她说:喏,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母亲每每想起心中这道鲜亮甜蜜的风景就会脸红耳赤,心跳不已。

母亲搂过四岁的儿子,泪水抑制不住地直往地下砸。

母亲三天没起床,很俊美的鹅蛋脸瘦小了一圈。第四天,人们都还记忆犹新地记得母亲

在冬季的最后一抹阳光里,强打精神,梳妆整衣,在一只失伴大雁的哀鸣声中,牵了四岁的儿子来到了男人的矿上。

母亲到矿上的过程至今还令已经退休的矿长激动不已,想起了矿上到处盛开的蓬蓬勃勃的野菊花和太阳花。那是一次深刻而飘逸的伟大。年轻的矿长怀揣着一种不安的感觉接待了脸色疲惫在微风中像杨柳仿佛随时要倒下的母亲。他们谁也不知道母亲来矿上会提什么要求。他们曾经研究了半天,猜测母亲到矿上的谜。一种谜语,有几种猜法。小心翼翼的猜想和大刀阔斧的认证都想接近母亲的谜底。可一切的一切在母亲身上都是种种未成熟的稚气的猜谜的方式。直到母亲坦然平静地公布了谜底,矿长以及他们的助手们好像走进了一座他们陌生的房子。

母亲在微风中抬起看似柔弱的手臂,用手宁静地将乱的头发顺向额旁,然后用永恒的历史性方式握住了矿长的手:“我男人是为公而牺牲的,你们按国家的政策办,但我有一个额外要求,矿上一定要答应我!”

“额外要求?”年轻的矿长悬着的一颗心刚放下来,现在听母亲提出额外要求,又悬了起来。

“矿山宿舍后山坡上有一棵小槐树,是我和孩子他爹两年前探亲来矿上时栽种的,我想带回家!”

矿长听母亲说完这个破天荒的要求,嘴巴动了动想对母亲说,可什么都没有说,他觉得自己语言表达的思维还在那所陌生的房子里,无法叙说。他只是摇动着母亲那双看似平常实质蕴含着是惊心动魄内涵的手。事后,矿长每每谈及母亲,总是看到矿上一扇给他无限遐想的窗户。

矿长亲自来到山坡上把小槐树挖出,根部用绳子扎好,上面又包上一块鲜艳的红绸布,像送活着的英雄一样派专车送母亲和小槐树回家。

在一个天色亮丽、绿荫飘动的日子里,小槐树栽进了母亲家的小院中。从此,母亲的心和手都倾注在小槐树的培育上。浇水、施肥、剪枝、除虫……没有男人的日子就像锁子没有了钥匙,母亲双手抚摸着生气挺拔的小槐树就像抚摸着过去和男人在一起如醉如痴的日子。在母亲灿烂的目光沐浴下,小槐树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勃勃地长高了。日子也就在蓝蓝的企盼中变幻得有滋有味,喝一口凉水也觉得甘甜绵绵。

小槐树长,儿子也长。每天,太阳升起,小槐树金色叶片上就挂满了母亲青翠欲滴成长的心思,母亲仿佛看到小槐树正在逼真地刷刷往上蹿。她心中的小槐树就是儿子,儿子就是小槐树。这是母亲温馨如初的心愿。

一个挺拔的少年正郁郁葱葱地向母亲走来。

日落日出,多少个很亮很圆的怡人日子盛开在母亲的皱纹里,三十几年的时光在母亲菊花般的脸上缓缓流过,母亲老了。小槐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树荫像一把巨大的岁月的大伞,变换着春夏秋冬。儿子也从小学、中学、大学毕了业,参加工作进了县城。

儿子进了县城,时间在母亲眼中是还没有散光的漏洞。儿子每个星期的周末都要回家看望母亲,尝一尝母亲亲手做的自己从小就喜欢吃的腐乳肉、五香猪耳朵、麻辣豆腐。每个周末,儿子一回来,母亲空了的心就像母鸡呼唤四处撒野的小鸡,小鸡回到了身旁而填得满满的,神情和姿态好似千年不变回归到周末迎候男人在世时活色生香的故事里。

那时,母亲记得,小镇上好说媒的花大娘见她站在烟水浩淼空寂孤独的岁月门槛上,曾几次牵肠挂肚劝她趁年轻重新嫁人,可都给她一次次婉转回绝了。母亲想,自己的岁月虽说有时像一张白纸,但儿子一回来,那些白纸般的岁月就像浓墨泼洒出的大写意丰富而令人回味了。鸟活在世上,图个自由飞翔;人活在世上,图个美好的期待和希望,生活的亮色就时时在一种希望和期待实现的惊喜之中。男人在世时,一般也是周末回家,母亲的期待和惊喜在那一天就如果园里一个个悬挂着的彤红的苹果甘甜而清新。时光这么快就熬过来了,自己

在儿子身上有了新的期待和惊喜,还奢望明天在日落的光彩里增添几抹水彩?……

母亲那时真是一扇时间之门。

每天从日出到日落,太阳艳艳地照在院中大槐树的叶片上,叶片儿就变成近乎透明的金色了。鸟儿在绿色的树枝上纯情地歌唱,蝴蝶在金色的叶片上舞蹈。母亲平静如水地坐在大槐树下给儿子纳鞋底,织毛衣。

到过母亲院中的小镇人,见过母亲坐在大槐树下的碧绿的景象,都说母亲是一幅工笔画,一幅难得见到的怡人的工笔画。人们在一瞬间往往造成错觉,忽然觉得那时炎炎的夏天其实是很怡人的清凉的。

人们的明亮的眼睛仿佛至今还留在那个夏天的风景之中……

那过去了的许多平静如水甜润如蜜的日子哟!

但,再珍爱的东西也不能像树一样保持着永恒一成不变的姿势。不知从何时起,母亲在枝叶繁茂的大槐树上发现了一种萧条冷落的奇异气氛,虽然并不明显,却总好像有—双无形的手鬼鬼祟祟地躲在你身后,悄悄窥视着,随时趁虚而入掏空你的岁月和你的心。

儿子在县城自己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做了总经理,整天忙于做生意。每个周末母亲就很少见到儿子的身影了。常常是盼一个周末空忙一个周末。精心做的腐乳肉、五香猪耳朵和麻辣豆腐冷了又热,热了又冷,直到变质发馊、长满绿毛。

母亲每个周末的盼望也像自己烧的菜一样热了又冷,冷了又热……日子就这样在冷热的煎熬中捱过去。

母亲的一生从来就生活于未来美好的盼望之中,而现在却无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之中,风霜也就这样雕刻出母亲苍老的额头和脸庞。

时间是唯一的空间之门,但母亲守望的这一个周末是漫长的。

谁也没想到,母亲这一天会有什么结局,真的,小镇上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小镇上的人们看到小镇一天比一天鲜活,已知道怎样吝啬地用计算机算计过去富足的时间,再也不像过去一样把时间随意挥霍了o因此,人们并不在意母亲这一个周末日子会过得怎样,并不在意一个老年人最大的需要和安慰是什么,也并不在意毫不关心一个年老的母亲精神上的欢愉与痛苦,因为与之相伴的不仅是算计时间算计金钱,而且还拥有着健康的青年、中年和壮年时代,丝毫没有想到老年时代还有一座难以攀登的山。

其实,母亲的这一个周末开始时和以往过去了的周末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后来发展的结局连母亲自己也没有料到。

母亲一大早买好菜回家,欢欢地洗、煮、煎,忙得有些瘸了的脚颤颤的,放个屁儿的空都没有,直到一碗一碗色香味俱佳趣味盎然的菜摆上桌子,筷子放好,母亲才像美梦被突然惊醒一般:儿子怎么还没回家?难道又忘了?……不会!母亲马上否定了这个扯人心肺的想法。因为这一个周末非同寻常。三天前,母亲撑着虚弱的身子乘车来到县城找儿子,七拐八弯找了半天,才在一家红男绿女拥挤的歌厅里找到儿子。当时,儿子扶着她,亲口对她说,这个周末一定回小镇老家看望母亲。

自然,母亲到县城找儿子已不是第一次了,少说也有十几次了。开始,儿子要留母亲住在县城,不再回小镇。母亲当时就眼红红的,儿子不理解她的心,小镇老家有自己的魂,她离不开小镇,离不开自家那个小院,更离不开那棵已长成参天大树的从矿上搬来的小槐树。母亲用手背擦着泪。儿子见留不住母亲,每个月就大把大把地往小镇寄钱,意思是叫母亲凡事看得淡一点,多买点好吃的,度过舒适的晚年。可儿子越是给母亲寄钱,母亲心里就越空。母亲并不稀罕儿子的钱,钱再多也填不满一颗孤独空寂的心。她只希望儿子在每个星期的周末回老家看她一次。这要求不高,很普通,很平常。可是这个普通的要求的实现对母亲来说,就像一个饥寒的穷人对着面包铺里香喷喷的面包和服装品牌斑点里高档的时装只能看看而

已。如果真要吃上面包和穿上高档的时装,简直太奢侈了。自然,儿子大了,有他自己过家的日子。时间每分每秒对他太金贵了,有时一分钟就是上百万的买卖。赚钱并不容易,有时喘一口气就会被人家吃掉。母亲用宽厚的目光瞧着儿子,通情达理地想。每次母亲在县城找到儿子,儿子都是亲口对她说.周末回家。可儿子很少兑现自己亲口对母亲说的话。人有时很怪,明明知道是假话假事,但却相信是真的;明明是真话真事,但却相信是假的。儿子每一次都是应付母亲的假话,但每一次母亲都相信儿子的话是真的,相信每一个周末儿子都会来看她。

母亲相信儿子,渴望完美,这也许是每一个年老的母亲最可敬的精神寄托。

这一个周末会重复以前无数次相同的周末吗?

母亲心里焦焦的,真正的母亲都会有一颗饱经沧桑的心。此时,母亲倚靠在院中的大槐树上,沉迷于抚摸大槐树之中。尽管日子一天一天老去,但她抚摸大槐树的那一颗心却像一个孩子。她耳朵贴着一天一天成长的树身,细细地倾听着,试图发现大槐树身躯所隐藏的痛苦或者有什么委屈……

北风呼啸着从冰冷的九里河里刮来,母亲的白发在空中飘扬。她等得心焦,她要去大路上守望儿子。男人在世时,母亲就是这么做的,儿子进城后她还是这么做的。守望的日子使母亲的双眼常有一种不可抵御的顽强的光芒。母亲守望儿子的地方,是大路不远处的一顶小桥上。小桥不宽,河面也不宽,水在桥下缓缓地流着。殷红的晚阳映照在小桥上。母亲抬起头,老眼眯了_一会儿殷红的晚阳。晚阳正一点点开始跌落进远处的花山里。

母亲的心在哭泣。

母亲在小桥上守望着,心中一些东西若隐若现地随着河水流走了,眼睛也开始疼痛起来。她想,儿子一定已在路上,自己在这里心焦焦地望着自己快要凝固的身影,还不如到前面去接儿子。于是,她一改以往无数个周末小桥上守望自己凝固的身影的习惯,牵着一颗焦焦的苍老的暮心在暮色中颤颤地行走。

母亲的脚有些瘸了´但母亲努力地向前挪动着。母亲每挪动一步,心就愈焦,失望就愈大,暮色也就愈浓重。

鹅黄的雏鸟,一声声待哺的啼叫。母亲已走出了一里……

胖胖的小手调皮地在丰满的乳房上滑动,嘴角流淌着白色的奶水。母亲已走出了二里……

夏天,大槐树摇动所有的绿枝,所有的绿枝上都萌生出绿色的未来。母亲已走出了五里……

母亲抬手回头遥望,发现自家院里的那棵大槐树忽然间已无踪影了,天也开始黑了。前面是一条岔道,母亲不知哪条道是通往儿子县城的。前面的路似乎漫长没有尽头,永远也走不完。母亲觉得累了,一生的累此刻都凝聚到这一个周末。她想找一个能坐的地方坐下来想一想,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否曾经在梦中无数次梦见过,她一生的全部内容是否永远走在这一条守望的路上……

母亲觉得很冷,心中有一种彻骨的冷,仿佛有人用刀子划过似的。

隐隐听见小镇那边传来“砰砰啪啪”的爆竹声。

母亲猛然想起,今天是顾记肉铺小老板小三和陈和豆腐店玉凤订婚的喜日。母亲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几十年前自己嫁到小镇来的那个景象:她穿一件艳艳的红袄,盈盈地走在小镇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街上,阳光伸出无数双金黄的小手抚摸着她艳艳的红袄,街两边无数双眼睛像太阳一样鲜活地照着她,追着她,那一首熟悉的歌谣还回响在耳畔:

做红袄

盼红袄

穿上红袄嫁新郎

美丽的开场和苍茫的行走,像旧时小镇的石磨和现时县城海关大钟交替在母亲的脑中回

响。她一屁股坐在岔路口一块石头上,喃喃自语:“我就在这里等儿子!……”

夜风中弥漫着阴晦的气氛,寒气从四面八方向母亲袭来。谁也没有想到,天空中飞舞起一群群失去记忆的蝴蝶,一种亘古不变的纯白。

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去的人们发现,母亲还坐在那岔路口的石头上等儿子。纷纷扬扬的一夜大雪已使母亲变成了童话世界中全身披雪的老人,唯有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大路通往县城的前方…“

老槐树

老槐树 已然忘却,故乡院子里的那颗老槐树是何人在何时栽下,但总能在郁郁沉闷之际,想起它与我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 老槐树下有一休息之地,我勉强把它称为“石椅”吧。为何如此说呢?几块砖头摞在一起,搭上一块石板,人坐上去,也得跟着它一起摇摆,我本以为它是命不久矣的,谁知,它已经过了十多个岁月,还好好的摆在我家院子那颗老槐树下。它比我顽强。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只有我一人,同龄的伙伴,大都离我家较远,自己也没什么魅力,能让人家走个半小时土路来找我,若要我去找他们,更是难为,我是根本找不到路的。如此一来,我便有了很多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儿时很爱读书,但不爱读那些“无味”的书。那时痴迷于童话和各种鬼怪故事,导致现在也看不进去那些长话连篇的滔滔大作。于是每逢得到自己喜欢的书就跑到树下的石椅,靠着树干,摇摇晃晃,细细品读。在清晨雨露的滋润和傍晚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我那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就如此被打开。 我爱那棵老槐。 春日,寒气渐渐退去,万物开始复苏,老槐树似乎更为健壮,总是抢先生出绿芽,在高处俯视那些还衰败着的花花草草,它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姿态告诉我,它是多么的强大,它的自豪,也化为一片片绿叶,装点着粗壮的枝干。 若要看它枝叶茂盛的样子,还是得在夏天。一朵朵娇嫩的白花儿悄然绽放,槐花香沁人心脾。这是夏天室外唯一可乘凉的地方,老槐树用他宽阔的躯干挡住了所有想伤害你的灼人阳光,俨然如一名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我也从不会去扯它的叶子,去摘它的花朵,只会待到秋冬之际,槐花如雨,时不时就落在你头上,再转身,满地就都是花了。这时候,才会拾起几片,嗅一嗅,夹在书中,或者拿个小瓶子装起来,都是我曾经乐此不疲的游戏。 他给我的不止这些。我曾闹着让爷爷给我做个秋千,爷爷二话不说,拿来一根粗木头,打在老槐树旁边的土里,然后借着老槐树,再搭一根木头,缠上铁索,再稍加工,一个秋千

文学类阅读《北京槐》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20分) 北京槐 张金刚 ①一直对北京充满向往,且越和着祖国强劲发展的律动前行,就越热切地渴盼亲近北京。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有时竟羡慕起扎根于京、生长于京的那些树木来。有幸在今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特殊年份,我到北京工作了一段时日,从而有缘深度融入,亲身感受她的气息与热度,触摸她的厚重与脉动。在诸多树木中,能广而久、亲而详地记录北京时事变迁的,当槐树莫属。北京的槐树与北方其他地域的槐树并无二致,可不管古木还是新枝,皆因生在首都,长于街巷,既浸润尊贵之气,又沾染烟火之气;既历经悠悠过往,更亲历火热时代,从而修为了独特的气质。故而,我愿亲切地称之为“北京槐”。 ②槐树之于北京,就如胡杨之于大漠,提起来便有种难以言表的情结。这情结,既来自于槐树的古老、广布、寻常,更来自于槐树的质朴、坚韧、蓬勃。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记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在五月里,你如果登上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舍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可见,槐树在北京由来已久,且一直都在。 ③初到北京时,正值槐树萌芽。与太行深山家乡小城的槐树一模一样,高高的干、黑黑的枝、嫩嫩的芽,一眼便可识得。如今,离家在外,望见这熟稔的槐树,便如遇到老乡一般, 我急忙上前,张开双臂,搂住 ..树干,打个招呼,瞬时有了种莫名的安全感。与北京槐成了朋友,既成朋友,便时常拜访,一年有期。 ④槐树开花的时节,我们在一起。粉白的槐花隐在墨绿的槐叶之间,色彩明丽,相映成趣,构成北京五月标志性的绝美画面,令心一片静净。更可人的是,那满胡同弥散的馥郁的槐花香,甜甜蜜蜜,偶尔佐进些沿街门店的卤煮、烤鸭、烧烤、糕点香味,全然将工作的疲累与离乡的寂寞驱散尽净,周身舒爽地轻快漫步。 ⑤槐树葱郁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槐树高大,枝叶繁茂,自然长成大伞模样,撒下一片阴凉。夏日的北京很是炎热。每每骑车或散步走过槐阴路,我都要紧行几步,如获救星般地躲到浓阴之下休息片刻,大口呼吸着凉凉的风,如获重生,再次登程。如遇雨天,到槐树下避个雨,也是惬意得很,偶尔有几滴雨从叶隙滴落,滴在发间、脖颈,倏地一凉,倒是有趣。 ⑥槐树叶落的时节,我们在一起。我踩着枯黄的落叶,仰面接几片落叶,感受着那曲曲折折的叶脉间所蕴含的生命轮回的律动。 ⑦槐树覆雪的时节,我们在一起。那风骨外露的黑色枝干,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抖落一身枯叶,昂首挺胸傲然迎接瑞雪的降临。让白雪映衬下的苍劲虬枝定格成凄美的瞬间,入照片入画作,入文入诗,成为永恒。 ⑧槐树再度萌芽的时节,我们还将在一起,共叙一年友情,然后,挥手告别,期待有缘

托物言志作文《那棵老槐树》

托物言志作文《那棵老槐树》 那棵老槐树,在我有记忆起,便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却。 小时候,爷爷告诉我,在他那儿会,这棵老槐树就已经在那儿了,算算它也有几百岁了。它生长在村里一处极陡的半坡上,这些年来风吹雨淋,树皮早已经老化,变得很粗糙,摸着不舒服,很扎手。它的脊背早已经驼了下去,貌似在向谁深深地鞠躬。 依稀记得儿时,每每夏日的傍晚,我都会来到槐树旁,与同伴嬉笑玩耍。火红的晚霞悬挂在天边,显得异常耀眼,霞光透过那嫩绿茂密的槐叶,微微露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晚间的凉风轻轻吹起,那绿叶便随风摆起,跟着纯天然的伴奏乐,好似一个个快活的小精灵。我与伙伴追逐打闹,玩累了,便躺在老槐树上休息。风中夹杂着槐花的清香气息,是那种淡淡的香。槐花轻轻落在脸上,柔柔的,很舒适,很惬意。 历过了夏月炎日,却又值寒冬霜景。那年的冬天雪下的特别大,老槐树银装素裹,披了一身雪衣。大雪纷纷扬扬,完全没有收手的意思。可怜的老槐树!身子已经被压弯,千百次地俯下身去。最让人惋惜的是,它的身上何时被雪打出了大洞!

之后,孩子们都不愿意恋着它,它便独自一人孤零零的靠在那儿。夏天,那被打出的大洞里有不少臭虫腐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没有一只蝴蝶恋过它,没有一只蜜蜂飞过它。 这么多年过去,风吹雨淋,烈日炎炎,大雨纷飞。老槐树似乎从来不会动摇,仍顽强的生长着,默默无言。前些天,我路过此处,看着历经几百年磨难的老槐树,心中苦涩与欢笑的心情交错着,我忍不住多了几分忧伤,在默默地想着什么。 啊,老槐树啊!你用你那憔悴的面容诉说着老故事,你那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给我们强大的力量。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你学习什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高一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初中时就已学过多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有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等,前一课时又刚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因此,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是,来秦山成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没有很好的阅读功底,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部分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作要求。 散文是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记游、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文章。它分类细腻,品种繁多,语言精美,情韵优雅,布局巧妙,内蕴丰厚,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丰富学生语言、熏陶学生人文精神的极为重要的文体。大纲对高中阶段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根据大纲及学情,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复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自然融合,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必学作品都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故都的秋》是继《荷塘月色》之后的第二篇散文,是现代文学中别具风格、对自然有深刻感悟的散文名篇,对文章景物描写的品赏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尊重学生的直觉,启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2、文章特点

初中精选写景作文:院子门口的那棵老槐树

院子门口的那棵老槐树 春天,他苏醒了,吮吸着甘甜的雨水;夏天,他默默无语,为我们提供绿荫和凉爽;秋天,他带着忧伤,向离去的孩子们告别;冬天,他闭上眼,休养生息,准备迎接来年美好的春天。他,就是我们院子门口那棵高大的老槐树。 春天到了,老槐树被淘气的春风娃娃给弄醒了,他伸伸懒腰,晃晃蘑菇似的大头颅,欣喜地盯着这美丽的春天。他竭尽全力,吸收阳光,吮吸雨水,奋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当他看到一个个小绿芽争先恐后地挤出小脑袋时,他才松了口气,欣慰地笑了。 夏天带着炎热的气息来了,老槐树此时已经长出了茂密葱翠的叶子。他默默无语,和孩子们一起顶着那火辣辣的太阳,抵抗者炎热的侵袭,让我们充分享受着夏日的凉爽。他们的共同努力,终于换来了人们一声声的赞叹。他咧开没牙的嘴唇,由衷地笑了。 秋天,老槐树的孩子们枯黄了,全身没力。老槐树努力地想把他的孩子们托起来。可是,秋风扫落叶,秋伯伯一阵疾吹,老槐树的孩子们就身不由己地飘飘然落了下去。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用忧伤的眼神,目送走了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而孩子们,也同样难过地看着他们的爸爸,久久不忍离去。门卫似乎看透了槐树的心思,把一片片落叶扫到了槐树身旁。这样,他们就都不孤单寂寞了。 冬天,老槐树也只剩下了一条孤零零的树干,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可以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了。它正在养精蓄锐,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来迎接下一个春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雪,早上一出门,就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而那棵老槐树也是一身白衣,静静地矗立在哪儿,显得那么挺拔,那么庄严! 院子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我们已习惯了他的陪伴。没有他

就像身体少了一部分;没有他就觉得日子过得好没;没有他生活就没有了色彩。所以,我们需要他,我们爱他,我们不能没有他!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一、古槐移民传说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

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 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官家在广济寺旁设机构,进行登记,而后才往各地迁送。常言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正因为这样,老百姓临离开洪洞时人人痛苦、个个流泪,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抑天长号,其状极为悲切。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眸高耸的

榕树的美髯阅读附答案

榕树的美髯阅读附答案 榕树的美髯秦牧 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 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木麻黄……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 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 古代南方有“榕不过吉”(赣南的吉安)的俗谚,这种长江流域的人们难得是一见的树木,在南方却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榕树的树子(和无花果一样,其实它的发育了的囊状的花托)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淡红带紫。我们坐在榕树底下乘凉,有时不知不觉,可以被撒个满身。把玩着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赞美造物的神奇。谁想得到,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自然,榕树最奇特的毕竟是它的根,气根落地又成树干,这就使得古老的榕树形成了一个个的穹窿门,可以让儿童穿来穿去地捉迷藏。它的地下的根也气势雄伟,往往在树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团盘根错节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树,那拱起的树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为之迸裂。南方有些乡村,在榕树的基座灌上一层一两尺厚的水泥,造成一个和树身紧连在一起的平滑的圆台,这就使得“榕树下”更加成为一个纳凉消夏的好去处了。榕树躯干雄伟,绿叶参天,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因此,它的地下

小脚趾头有双指甲的传说及姓氏

小脚趾头有双指甲的传说 有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说这是匈奴人的特征,可是在《最后的匈奴》一书中又说区分汉人和匈奴人的方法是,汉人的脚趾甲是两半的,匈奴人的脚趾甲是整个的.两个说法完全相反。 最初知道我是匈奴人的后代后,很兴奋.不是为匈奴人而荣,而是为自己与众不同沾沾自喜.后来在网上搜了资料,才知道有这个特征的人很多,不禁有些失落.我现在不太相信这是匈奴人特征的说法,只是觉的他们不大可能有这么多的后裔,而且还顽强的保持着这个特征。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在介绍欧洲的古典文明章节,有不少匈奴的内容.这些匈奴正是从中国的西北部一路西迁过去的.在汉朝文景之治后的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了对匈奴开战的决心.卫青,霍去病直击大漠,双星闪耀,打的匈奴找不着北,只能在阴山脚下放声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到西域副校尉陈汤私自调发西域各国军队,越过帕米尔高原,于中亚斩郅支单于首级传送长安,取得西汉与匈奴百多年战争的胜利.正如陈汤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所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从此大汉威名扬播天下。 剩下的匈奴逃到中亚,又和各游牧部落一团混战,今天这个败了向西逃,明天那个败了向西逃,于是欧洲的噩梦开始了.匈奴人在公元372年渡过伏尔加河,击败了日尔曼族的东哥特人,又逼使西哥特人败入罗马帝国寻求避难,后者于410年洗劫了罗马城.匈奴人在匈牙利平原建

立王国,并以此为基地四处袭击罗马帝国东西部各省.公元452年,匈奴人在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突然出现在未设防的罗马城门前,蹊跷的是竟然被罗马教皇利奥一世罗里八唆的侃晕了,估计这是一个类似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似的人物,最终匈奴人没有攻城而是掉头北上.更蹊跷的是,一年后的一个早晨人们发现阿提拉死于动脉破裂,身边还躺着一位一天前刚和他结婚的日尔曼公主.哦,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啊,都是由女人这样写就的。 阿提拉的匈奴帝国在他死后分崩离析,匈奴人从此在欧洲的历史中消失.但匈奴人给了罗马帝国最后一击,导致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在亚洲,匈奴的一部分--南匈奴最终归顺了大汉王朝,可能最终被同化了.汉武帝从来没有想到,他的一个决定扰乱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的进程.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几大古典文明中,只有西方的古典文明在游牧民族的持续入侵中永久的淹灭了,它不象南中国和南印度,免遭侵略,或者拜占廷和波斯,击退了入侵者.而正是这一独特性,让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孕育了新的文明,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不过按照《史记》的记载,匈奴人认为自己也是华夏的一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小脚趾甲两半的特征究竟来自于匈奴还是汉人就不冲突了.重新回到脚趾甲两半的传说,关于这个故事,流传最广的是"大槐树"版本,发生在山西洪洞县,就是苏三起解的那个地方。 洪洞古大槐树,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西面二三百米处是汾河。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

槐树

从我记事开始,家门口就有一棵槐树,很粗,据说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小时候的我喜欢眯着眼看透过树叶缝隙的阳光,不是45度,但肯定大于45度。我也好奇是谁种下的,多次询问父亲无果,后来从母亲的口中得知,原来这棵树是爷爷种的。 父亲出生时,身体比较虚弱,因为是在农村,医疗设施相当差,加上生活拮据,父亲的病情更严重了。爷爷多次带父亲访医,可父亲的身体仍不见好转。那些日子,爷爷的烟瘾大了许多,整日烟袋不离手,一袋接着一袋,奶奶看着心疼,却也无奈。 一天,爷爷从外面回来,并且带了一个人回来,只见他身着道袍,手拿自带法器。爷爷跟奶奶解释说这位先生是一位风水大师,奶奶向来不信这些,但是碍于爷爷面子,也不好争辩。那“大师”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瞅瞅那儿,嘴中还念念有词,看的我爷爷一头雾水。爷爷无奈只是静静的看着“大师”。不大一会儿,只见那“大师”对我爷爷说,其实令郎的身体虚弱不是大碍,只是与家中风水有关,然后又对我爷爷说了一些让人听不懂的术语。爷爷焦急的询问如何解决。那“大师”笑着让爷爷不要太担心,既然请他过来,肯定会帮爷爷破解的。只见他向大门走去,爷爷和奶奶后面跟着。出了门,“大师”手指指向西南方向对爷爷说,在此方向十米外种一棵槐树,好生养活,树旺则令郎身体无碍。爷爷一听,大喜,忙谢过大师。招呼奶奶去屋里拿钱,奶奶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只好去拿钱。“大师”拿钱后拂袖而去。 第二天就见爷爷弄来小槐树苗,在“大师”所说的地方挖了个坑,将树苗栽了进去。每天浇水施肥,从来就没耽误。我好奇的问:“然后我爹的身体就这样好了?”母亲摇摇头,其实你奶奶根本就不信什么鬼怪传说,当然更不信那棵槐树能治好你爹的病,只是碍于你爷爷的面子,也不好跟他撕破脸较真。所以你奶奶就暗地里找一些偏方给你爹吃,还变着法给你爹做好吃的改善伙食,简单的东西到你奶奶手中都会变成可口的饭菜。时间长了,你爹的病也就慢慢好了。不过那棵槐树也让你爷爷伺候的相当好,长得相当旺盛,每年春天都可以有好多槐花可以吃。你爷爷经常在一旁,抽着烟袋,看着树痴痴地笑着。只是你奶奶心疼当时拿出的那么多钱,搁在那时候能买好多好吃的,或许你爹的病也早就好了。 听母亲说完,我才意识到,怪不得父亲不愿意跟我说呢。后来听奶奶说起这件事,内容与母亲说的大体相同,只不过奶奶还在为那时候花的钱感到可惜。那时候家里穷,孩子还多,每天吃不饱饭也是正常。不过那棵槐树却在爷爷的照顾下长得格外茂盛,在那段时间里给家里增填了不少食物。甜甜的槐花跟面混在一起蒸,香喷喷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不过我更喜欢吃刚采下的,甜甜的。 我已经不可能从我爷爷他老人家口中问出什么了,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已经过世了。听街坊邻居评价爷爷是个好人,脾气不是一般的好,我都有点怀疑,我的脾气是不是遗传我爷爷。不过我对爷爷的印象也只有挂在墙上的照片还有一些说不出的模糊画面,每次奶奶跟我说起爷爷的时候,说他怎么带我玩,不过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只能笑笑附和着。对了,现在估计可以加上门口的那棵槐树了。 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又是长孙,所以奶奶对我很好,有什么总是惯着我。不过,我父亲可不是这样,他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对我和姐姐一律平等,有错即罚。印象中,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挨打了,加上自己又调皮,每天一顿打简直家常便饭。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忘了是怎么惹我父亲生气了,我见他脸色一沉,我撂下碗,拔腿就跑,那是我父亲揍我的前兆。出了门,眼前就出现了那棵槐树,当时也是机智,蹭蹭的往上爬,等我爬到我觉得快安全的时候,父亲拿着扫帚追了过来,见我上了树,生气的朝我吼:“有能耐你就在上面待着,别下来,饭也别吃。”我顶撞道:“不吃就不吃。” 我母亲赶过来拦着我父亲,你这是干什么,好好吃个饭。我父亲生气的看了我一眼就转身回去了。我母亲怕我摔着,让我下来,我仍倔强的拒绝,无奈母亲也转身回去了。母亲刚回去的瞬间我就后悔了,刚刚从紧张的气氛中缓过来,我刚意识到这貌似是我第一次上树,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给下面的文段中加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其实就这样简单,有时候一句问候、一声招呼就足以使对方聆()听和感受到安wèi()。真诚的声音能叩()响人的心fēi(),永远温暖着人心。 A . lín慰kòu扉 B . línɡ慰kòu扉 C . línɡ慰kuò扉 D . lín慰kòu 扉 2. (2分) (2019九下·西湖模拟)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淅淅沥沥(1ì)的春雨中,我来到西冷印社、屏(píng)息凝神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几代篆刻家心无旁鹜的治印精神。 B . 学习需要执着(zhuó)专注的精神,如能摒弃浮燥爆少喧嚣(xiāo)的习气,持之以恒地坚持数年,必将获得丰硕的成果。 C . 女塞腹鼓豪迈粗犷,刚劲(jìng)奔放,没有丝毫的矫(jiāo)揉造作,充分体现陕北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性格。 D . 人们深切缅还闻一多先生,他慷慨陈词、英勇就义的形象是矗(chù)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永不坍(tān)塌。 3. (2分) (2017七下·兴化期末)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百草园是个荒园,人迹罕至,到处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 B . 听了英雄的事迹,我不能自已自己的感情,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C . 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D . 无论构造还是风格,两座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4.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所以食品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 .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 . 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 D . 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5. (2分)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槐树的故事

故乡三月槐花 北京的春天也能看见槐花,我们学校附近就有。 那天傍晚从东门地铁口出来,路过天桥,突然闻到一阵熟悉的香味。一抬头,果然,树枝上挂满了槐花,一串串在路灯和晚风中摇晃,十分可爱。彼时已近黄昏,中关村南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潮汹涌,而槐花的盛开,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我站在树下细细闻了好一会儿。 这种树在故乡江城极为常见。记得村头有一大户人家,深深的庭院中靠院墙种了一排这种槐树,每到早春三月,槐花盛开,清雅的香味沁人心脾;一阵夜雨过后,院墙外的树底下就会铺上一层雪白的花瓣,美极了。 后来我才知道槐树分为国槐和洋槐两种。家乡这种有香味的是洋槐,原产美国,17世纪传入欧洲和非洲,18世纪末由欧洲引入青岛,现在国内广泛种植。洋槐的花朵比国槐稍大,产出的蜂蜜带有洋槐特有的清香味,且不易结晶,属于蜂蜜中的上等。我之前买过一瓶,颜色浅、味鲜洁、甜而不腻。 而国槐是我们本土就有的,花期比洋槐晚得多,要到夏天七八月份才开,且花朵小,没有洋槐香。国槐在国内也是广泛种植,北方尤为多见,学校旧图书馆门前就有一株,大概与旧图同岁,如今已长到四层楼那么高,一到春天便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树下打太极。 国槐的记载古已有之。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周礼·秋官·朝士》载:“面三槐,三公位焉。”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宰辅之位。槐鼎比喻三公,亦泛指执政大臣;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指三公九卿;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此外,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槐第则指三公的宅第。 槐既然象征三公之位,所以槐树也常作为科第吉兆的象征。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且“槐”、“魁”相近,世人植此树,以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宋人王祐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然入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一时传为美谈。

郑州市2020年九年级语文二测(二模)参考答案

2020年九年级适应性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D(2分) 2. B(2分) 3.(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2)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3)九万里风鹏正举我欲乘风归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句1分,出现添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共8分) 4.(1)A 顽强敢拼为人谦虚(1分) B 朱德(1分) C示例:①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件衣服。(他吃得很简单,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②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2分) (2)①示例:唐僧崇尚佛法、立场坚定,在坎坷的取经之路上战胜了诸多诱惑,如拒绝女儿国国王提出的亲事(凤仙郡、陈家庄、寇员外的宴酬和斋赠都没有阻止他西行的脚步),他超凡的毅力和取经的信念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唐僧也像凡人一样,胆小怕事,在蛇盘山,白马被小白龙吞下时,他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在宝林寺主持不让师徒几人住宿时,唐僧只会忍着眼泪走了出来)。 ②示例:尼摩船长在遭遇冰山封路、章鱼围攻、敌舰偷袭时,都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指挥全体船员战胜一切,展现了他超凡的一面;当同伴遭遇不幸时,大滴的泪珠从他的眼里淌了出来,又表现出了平凡的一面。 ③示例:保尔·柯察金历经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后又双腿完全瘫痪,最终失明,他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展现了他超凡的一面;但在他与病痛抗争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又体现了他平凡软弱的一面。(一个方面2分,共4分) 5.(1)就是一个人不停地辛苦劳作(非常辛勤的干活)(2分) (2)“关于”改为“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人”后加“而言(来说)”(2分) 6.任务一: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省图书馆推出系列阅读活动 (或:世界读书日将至省图阅读活动精彩纷呈) (2分,意思对即可) 任务二示例:小明,你看—— (1分)近十年,“四大名著”的搜索热度走势平稳,居高不下;(1分)“三体”和“魔道祖师”的搜索热度仅仅各有两次高峰值(“三体”和“魔道祖师”的搜索热度各仅有一年超过四大名著)。(1分) 任务三:①倡议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倡议全体同学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式进行阅读)。②倡议全体同学能够多读经典作品。③倡议全体同学能够静心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倡议全体同学能够静心读书,让读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点1分,共3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7.①她喜欢洋槐,喜欢花开时的繁密茂盛香气宜人;②她念念不忘用槐花炒鸡蛋给孩子们吃,还做槐花馍;③她时常想起儿子小时候编槐花帽子给她戴;④她每天都去看儿子安眠之地的那片洋槐花树(搬家后,她到处去找紫色的洋槐花)。(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8.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小区楼多,为下文寻找时间长,参与的人多做铺垫(通过“我”对老人的安慰,可以看出“我”的体贴和热心,为下文“我”带老人找家做铺垫); ②以“我”迷路的经历,推测老人迷路的原因及对老人的理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写出了迷路的寻常,与下文老人找家的真正原因形成反差,结尾出人意料,情节富有波澜。 (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三)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三)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诗文名句、对联和正确答案。(第1-5题每句1分,第6题每小题1分,第7题2分;书写1分) 1.,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次北固山下》中,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运用点睛之笔写出游子思乡情怀的句子是: 。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诗人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 6.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留点时间来“浪费” 学业重要,分秒必争。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 ①就拿我来讲吧,只要一有空,我就一定会去打篮球,②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跳出漂亮的弧线。尽管姿势很酷,进球却总与我无缘。(乙)③因为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把时间留一点“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 留点时间来“浪费”。④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乐。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有误,修改方法是:。 (2)第②句画线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 (3)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 (4)第④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甲、乙)处。 7.请从《春》《散步》两篇课文中,任选其一,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3分) 篇目: 上联: 下联: 阅读(45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作者是(朝代)临川王刘义庆。(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去后乃至.(2)下车引.之 10.“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2分)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的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故宫北面,地处北京城区中心,位于北京故城垣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为元、明、清3代的御苑。元代前为荒郊野地。金大地年间在附近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堆成小丘。 1、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开始对外开放。1949年后。进行修理和全面修建,辟为景山公园。先后建成银杏园、海棠园、牡丹园、桃园、苹果园、葡萄园、柿子林。全园坐北朝南,红墙黄瓦围墙,占地23万平方米。山高43米,周长1015米。园内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有树木近万株。主要建筑有园门、绮望楼、峰亭、寿皇殿建筑群、兴庆阁、永思殿、吉祥阁、观德殿等。 2、主要建筑 景山的主要建筑有:三座园门(景山门、山左里门、山右里门);祭祀孔子的绮望楼;五座峰亭(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景山山后的寿皇殿;东侧的永思殿和观德殿以及护国忠义庙。景山公园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23公顷。南与紫禁城的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景山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是北京城[1]的最高点。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与现代化的北京城新貌尽收眼底。 3、对社会开放 景山于1928年正式对社会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景山公园内的重点建筑多次进行了修缮,铺装了山道和园路,1955年重新开放。1957年北京市

人民政府将景山公园列为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在“文化建园”方针的指引下,景山公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年举办的牡丹展,荷花展,秋实秋菊展,以其艳美的花色、温馨的环境、浓郁的文化和鲜明的特色吸引着中外游客。1998年,公园复原了万春亭内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今天,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中外游客到景山公园参观游览,尤其是在秋高气爽的八、九、十月,人们来到景山登高远眺,西山逶迤,若隐若现;太液秋风,波光粼粼;殿宇嵯峨,诉说沧桑;新楼拔地,展示未来。景山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观赏视角,让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景山公园现今也是许多热爱歌唱的北京市民合唱歌曲的地方。他们所唱的歌曲既有中国民族歌曲(中国民歌),又有1950年代-1970年代的革命歌曲,还有外国歌曲,不仅有欧洲歌剧和中国歌剧选段,还有流行音乐。此地著名的合唱团有红太阳合唱团等。景山合唱节(Jingshan Choir Festival)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在景山公园举办的合唱节。该合唱节自2004年起开始举办,每年一届 四、主要景观 4、绮望楼 在景山门内,山阳处,依山脚而立,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楼重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檐单昂三踩斗栱,明间悬满汉文书匾额“绮望楼”;下檐单昂五踩斗栱,前带廊,有丁头拱雀替,旋子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内供奉孔子牌位。北、东、西三面墙下石台基上原有泥塑若干。此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景山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的地方。中华民国时期,该楼曾举办过展览。如1937年2月25日,故宫博物院在景山绮望楼展出流落英人之手的中国古文物照片600余张。承德避暑山庄内也有一座绮望楼,其匾额为乾隆帝所题。 5、峰亭 共有5座,自东向西依次为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5座亭中原有5尊佛像,通称五味神,均无存。 1.观妙亭。东侧第二座亭。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八根。亭高约为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Aksobhya 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被八国联军劫去。 2.周赏亭。东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栱,下檐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八根。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Ratnasambhava Buddha),为铸铜镏金佛像,被八国联军劫去。 3.万春亭。位于景山的中峰,中峰的相对高度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黄琉璃筒瓦顶,绿琉璃筒瓦剪边,四角攒尖式,三层檐。一层檐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和三层檐重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外层每面有六根,共有二十根;内层每面有四根,共有十二根。1938年时,亭内悬“佛光普照”匾额一块,落款为“信士弟子”。此乃“江委员朝宗敬献之佛光普照木

那棵树下

那棵树下 时间:2019-07-18 09:43:56 | 作者:左益铭 记忆中的那棵槐树,总是蓊蓊郁郁。我仿佛还能看见阳光倾泻的瀑布,一如无数个浸满槐香的下午。 在奶奶家小小的院落,居然长了那样高大的一课槐花树,这是件奇事;而这槐花经久不衰十里飘香,又是件奇事。这槐树高大之势,像撑开一片门楣,邻人常说,这是棵福树呢。 就好像大多数诗人笔下的桥和月光,带着故乡的迷茫惆怅,那株槐树留下的光阴,是微醺而微涩的。 奶奶就坐在那棵树下,迎着枝叶掩映间的细碎光亮,穿一只线头入针孔。一副老花镜在光的映射下缓缓闪动着金色的光,奶奶吃力地扬起头,那金光便顺着她额间细细的纹理,轻轻地描摹着,她也不抬头看我,却好像感知到我的存在,只轻轻地和蔼一句话:“过来坐坐。” 我刚坐下,奶奶就例行讲起故事来。奶奶会讲的童话不多,永远是《木偶奇遇记》——这还是从我某本连环画上看来的,“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一位老人,他叫皮帕诺,有一天啊,他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奶奶的嗓音温润醇厚,还带着奇怪的方言口音,总让人听着“扑哧”笑出来。我每次笑完,奶奶的口音就更重了,话语也热烈起来,像吃到糖的小孩。 我偶尔倚着树,偶尔倚着她。偶尔抱着那树,偶尔抱着她。阳光映照出树的肌理,已有些沧桑模样。我却觉得那好像奶奶的细纹,不多不少,恰恰是最好的模样。 奶奶讲完一遍,才能穿好一个针头,她抿着嘴,向我展示穿过去的线,好像炫耀刚开辟了新大陆。我一把接过线,扯出她费时穿好的线头,想又一次地穿进去,可是线头毛毛的,怎么穿也穿不了。奶奶并不恼,接过针头,再讲一遍故事,穿一根线。 现在想起那棵树,似乎还如记忆中一样。小桥、流水、人家,就如同每个游子心中的意象,淡淡的槐香,无论何时何地,都使我又一次回到那棵下。 有人曾说过,无论脚步是否停留,心一定停留。时光在改变,生活在改变,连记忆也会改变。但谁都明白,谁都拥有,某些东西亘古不变。 阳光倾泻,花香袭人。我记忆中的那棵树,以最原始的姿态出现。而记忆中的那个人,倚在树旁,带着微笑,忽而转头招招手:“过来坐坐。” “哎,来啦。”我踮起脚跟,热切地迎上去,扑向记忆中的温暖。

中考语文满分作文之月下·小路·老槐树含专家点评

月下·小路·老槐树 河南新乡考生又是在这样一个有月的夜晚,风渐起渐落,吹乱了人们的头发,吹乱了人们的思绪,只有那颗心显得格外温暖。 槐树在小路的尽头,树下有间馄饨店,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伯。 虽然是在小路尽头,但生意格外好,常客新客不断。 晚自习回家的学生三五成群,骑车过大路,在三岔路口分散。我独自骑车在路上,黑暗袭来,寒冷袭来,我便哼着歌为自己壮胆,但无名的落寞还是爬上了新月,高挂在心头。 好不容易挨到了槐树下,下车缓解压抑。正值老伯收摊,今天忙到这时才刚歇下。老伯这才看到我,带着微笑向我招呼“小姑娘,吃馄饨吗?”我摇摇头。他又接着说:“晚自习刚下课,饿了吧,来爷爷这,爷爷今天请你吃。”我高兴地坐下了。 老伯跟我说,他老伴早已过世,每月除政府的补贴外,生活仅靠这家店维持,生活的担子压得他好累。但每当乞丐乞讨之时,他都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放学晚归的学生,小巷无灯,总也能感受到微弱灯光下的爱。感动的心绪不止一次涌动.…… 月下,槐树与老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深秋晚景图,吃完馄饨,卸下、扔下畏惧,带上感动,带上爱继续后面的征程。

路上,寒冷黑暗无影无踪,反而多了一份赏月的欣喜。今夜月如豆芽,调皮地拨弄水波,湖水闪着童话…… 老伯忙碌的身影在月下显得格外修长,那份感动承载着我的心隐藏在槐树下,伴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黑暗无月的夜晚.… 坐在窗前,翻开日记本,用心为墨,感动为笔,记下那一个有月有槐香的夜,好静好醇.…… 评语 文章自然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见作者在搜索材料时的与众不同。为什么作者的感动之心会隐藏在槐树下?最主要是因为这是来自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伯在夜将深人即静之时,为“我”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这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一切都只是在作者的无言中进行。作者写文章的时候字字用心,句句含情,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村口那棵老槐树

村口那棵老槐树饱经沧桑,光阴变换,我已记不清它在这个地方站了多少年,人们从它粗糙皲裂的树皮上读到岁月的风霜。高高的槐花树守在村庄的路口,如同一位哨兵,坚守着橄榄绿的诺言。我很庆幸生命的旅途中,有老槐树陪伴左右,那些有老槐花树的日子,值得我穷极一生去静静回味。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从那棵古老的槐树开始的,村庄由远到近,如一个须髯飘飘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村庄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槐树下,槐树因此见证了一段历史。一块字迹模糊的碑石立在槐树边,残缺不全的文字就像空了心的槐树。调皮的小孩常常钻到槐树里或爬到树枝上捉迷藏,飘飞的树叶在午后的阳光中闪闪发亮。奶奶是个勤快的人,会精心制作各种各种小吃,用一朵朵洁白的槐花作料。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喜欢缠着奶奶,央求奶奶带着自己去采摘槐花,自己便在槐花树下,轻轻拾起那一朵朵洁白的槐花,别在头上,奶奶看见我的样子,不禁开心地笑了。在小时候,奶奶用槐花做的槐花糕非常好吃,雪白的槐花糕,温软着我童年的梦想。槐树曾经十分茂盛,给村子撑起了浓浓的绿荫,槐花的芬芳洋溢着,飘香的山路,闪耀着心中的想象。蓝天睁大眼睛,听到树枝的心跳。槐树披着彩云,把采集来的一个花季的明艳,刻上树梢。粗大的手,曾经润绿了村民的一个个梦想。如今虽然上了年岁,藤蔓开始密布,但枝叶上的树叶依然茂盛,绿油油的,迎着暖风伸展村庄的希望。在时光的大海上,槐树驾一叶愿望的小舟,带着祝福,酿成甜甜的酒,在五月的村庄,醉一片温柔。惯了清淡的日子,习惯了沉静从容,槐树淡泊的一生,面对红尘依然保持自己原来的本色,年年岁岁,鞠躬尽瘁。仿佛,那只是记忆中的村庄。当我再一次回到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土屋是老样子,却失去了曾有的繁华,青石板铺的街,被细雨濯净了,变得亮堂堂的。村庄,早已人去楼空,剩下几位老人,稀稀疏疏。村口那棵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依然挺立着,守候着与自己相伴多年的村庄。他没有死,我知道他没有死。他只是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黑黑的,痛苦的扭曲着。老槐花树的回忆,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无奈。好比我走在这无人的青石板铺的街上,两边是空荡荡的。村口,传来一阵阵清脆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心,忽然空了。那是童年的回忆,那是记忆深处的竭力的呼喊。10年前,5岁时,那村庄。当时,那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早上,有集市。大清早,就想起了乡村交响曲。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还有呼呼噜噜的磨豆腐声。傍晚,老人摇着蒲扇,领这小孩,坐在门口乘凉,唠唠家常。我们小孩子也得意地把自己在学校一天所学的,咿咿呀呀地背起来。当夕阳洒满了屋顶,当晚风轻抚过脸庞。小孩子,开始闲不住了,一大群,跑到大槐树下躲猫猫。那时候,树的根部是空心的,也是我们小孩子觉得最好玩,最有趣的地方。我们喜欢躲在里边,大槐树就像庇护所一样,那么地有安全感。我们总会玩得不亦乐乎。天,黑了。也玩累了。便三三两两依偎着,坐在大槐树下数着天上的星星。有时,还会约定一些事,“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盛夏,槐树下会有很多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我们总会大呼起来。“快看,好美啊。”想想,槐树爷爷很幸福吧!他收藏了太多太多的童年,太多太多小孩子的纯真。看一代代,在他的怀抱中成长。记得那时,虽然,槐树并不茂盛,但他看上去很健壮。他是我最爱的一棵树,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和小伙伴们,会写一些愿望,放在玻璃瓶里,一起埋在槐树爷爷的“心里”。奶奶说,她们那个时候,会认得槐树为干妈,或干爹,保他能一生能平平安安。那时的我觉得似乎很可笑,一棵大树,就怎么成了奶奶的“妈妈”呢?岁月变迁,时光流逝。10年后,我15岁,这村庄。现在,这里是全村最冷清的地方。村庄的街道变短了,它的尽头,混凝土,钢筋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老槐树失去了以前的健壮,留下枝丫,光秃秃的。黑黑的,痛苦的扭曲着,依然。住在村庄的老人,说起老槐树,他们都会深深的叹息:“可惜啊,那可是一棵老树。因为空心才死的,唉,”我何尝不是叹息呢?槐树爷爷依旧挺立着。把仅有的枝条,艰难地伸向天空。那是他向往的净土吗?他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悲哀,还是他不屈自己这样的倒下?老槐树旁,早已荒草丛生,有些树也不知什么时候长起来了。他的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