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归纳。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

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任答2点)

2.(10分)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

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第(1)问,从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别概括。第(2)(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

(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3.(10分)(2018·无锡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4.(10分)(2018·南通一模)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