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_省略_款意愿的影响_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_邢淑芬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_省略_款意愿的影响_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_邢淑芬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_省略_款意愿的影响_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_邢淑芬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_省略_款意愿的影响_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_邢淑芬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影响:

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

邢淑芬1 袁 萌1 孙 琳1 林崇德2

(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 以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对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其捐款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2)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同情反应,进而增强其捐款意愿。关键词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共情倾向 共情反应 捐款意愿

*本研究得到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不同情境中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可识别受害者者效应及内在心理机制研究”(SM201510028007)的资助。

**通讯作者:林崇德。linchongde@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5978841.html,

1 问题提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研究发现特定、具体的事例比广泛的统计信息对个体的社会判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Nisbett & Ross ,1980)。近些年来,研究者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也发现,在帮助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受害者时,与描述性统计的、匿名的受害者相比,人们对单个、可识别的受害者会表现出更多的捐款意愿或助人行为,即使这些可识别性的信息对受害者是毫无意义的(Small & Loewenstein ,2003;Small ,Loewenstein ,& Slovic ,2007;Kogut & Ritov ,2005a ,2005b ;Slovic ,2007;Kogut & Kogut ,2013)。上述这种由受害者可识别性造成的人们对受害者的帮助意愿和助人行为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可识别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如1987年,一名叫杰西卡的德克萨斯州的女孩不慎跌入到一口废井中,此事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杰西卡因此收到了70多万美元的捐款。可见,受害者的可识别性是影响助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深入理解和探讨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和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Kogut & Kogut ,2013)。如Kogut 等人(2005)研究发现,相比于一个可识别的群体,单一可识别的受害者个体更能

够增加被试的捐款意愿,可见,可识别受害者的规模影响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还有,个体因素也影响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产生,如新近研究发现,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受个体依恋风格的调节,具体来说,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可识别和不可别条件下的捐款水平是相似的,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在两种受害者识别条件下,捐款水平都是更低的(Kogut & Kogut ,2013)。然而,其他的个体因素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相关研究很少。但以往的研究发现,共情(empathy )是影响个体助人意愿或行为的重要因素(Penner et al.,2005)。共情包含基于人格层面的共情倾向(Davis ,1980)和基于情境下的共情反应(Hoffman ,2001)两方面,其中共情倾向是指个体具有设身处地地对他人“感同身受”的人格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孙炳海等,2010)。但单纯用人格因素去预测个体的助人行为是令人质疑的,如有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即便是高共情倾向的个体也并不是表现出一致性的助人行为(Batson & Shaw ,1991)。因此,助人行为的研究需要从单一的个体因素,转移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视角(Graziano et al.,2007)。因此,

871邢淑芬等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试图以共情倾向作为个体变量,以受害者的可识别性作为情境变量,以大学生的捐款意愿为结果变量,探讨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影响,即探讨共情倾向对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假设:对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来说,受害者的可识别性对其捐款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来说,可识别受害者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

那么,可识别的受害者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内在心理机制是什么?如上文所述,共情可分为共情倾向和共情反应,共情反应是指由他人的痛苦或烦恼等消极情感诱发,是共情者基于他人的幸福而产生的关心、怜悯等情感反应(Batson et al.,2007),包括基于利他动机的同情和基于利己动机的个人困扰(Batson & Coke,1981)。以往研究表明,共情反应具有动机和信息的功能,促使个体构建自己同他人情感体验的联系,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和基本机制(Kogut & Ritov,2005a),特别是在助人情境中,个体产生的共情反应越多,助人行为也就越多,共情反应是捐款意愿或行为的直接预测变量(孙炳海等,2010,2011;V an Lange,2008)。外界刺激是通过个体变量(如观点采择能力、共情倾向等)引发个体的共情反应,进而增加其捐款意愿或行为(Eisenberg et al.,2002)。Eisenberg 等人(2002)以巴西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观点采择能力需要通过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间接地预测其助人行为。另外,关于受害者可识别效应的研究发现,个体对可识别的受害者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共情反应,能够诱发他人较强情绪反应的求助者有更大的机会获得帮助(Kogut & Ritov,2005;Small & Loewenstein,2003)。但是,上述研究并未直接探讨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另有孙炳海等人(2010)研究发现,高共情倾向的个体比低共情倾向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共情反应。基于上述一系列的研究,本研究假设:在可识别受害者的条件下,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通过引发其高水平的共情反应,进而表现出更高的捐款意愿。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志愿招募的方法,在北京两所普通高校招募83名听力和视力正常的大学生,其中男生32名,女生51名,平均年龄为20.87周岁,标准差为2.02。2.2实验材料

2.2.1两种受害者识别条件下的录音材料

可识别受害者条件:韩硕,9岁,患有戈谢病,这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病,发病率仅为二十万分之一,患者最明显的病症就是肝、脾肿大,俗称大肚子,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韩硕在3岁时被确诊患有戈谢病,现在她的脾脏是正常人的几十倍。目前,酶替代治疗是对戈谢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坚持治疗的患者多与正常人无异,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所使用的药剂非常昂贵,目前韩硕每个月至少要接受5、6针的剂量,这是她的家庭根本无法承受的一笔费用,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帮助她渡过难关。

不可识别受害者条件:戈谢病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病,发病率仅为二十万分之一,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名戈谢病患者,这些患者最明显的病症就是肝、脾肿大,俗称大肚子,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目前,酶替代治疗是戈谢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坚持治疗的患者多与正常人无异。但是,目前高昂的药费制约了其在戈谢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一般患者每年医药费用为200万左右,并且需要终身治疗,这是很多戈谢病家庭无法承受的,需要来自社会各界对这些患者提供支持,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2.2.2共情倾向量表

采用Davis(1980)编制的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测量大学生的共情倾向,IRI共有28个项目,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PT)、共情关注(Empathic Care,EC)、个人痛苦(Personal Distress,PD)和幻想(Fantasy,FS),每个分量表有7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让被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进行5点评分,其中9个项目为反向记分。被试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说明其共情倾向就越高。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68至 .73。2.2.3共情反应量表

采用Batson等人(Toi & Batson,1982)编制的共情反应形容词量表,共有10个共情情绪的形容词组成,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指向他人的同情维度,包括同情、怜悯、体贴和触动4个形容词,另一个是指向自己的个人困扰维度,包括烦扰、不安、伤心、烦恼、苦恼和烦躁6个形容词,让被试从“无”到“非常强”进行7点评分。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80和 .91。

872心 理 科 学

2.2.4捐款意愿

采用7点评分测量被试的捐款意愿,从1到7表示捐款意愿逐渐增强。

2.3实验程序

首先,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指导被试完成共情倾向量表。其次,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向被试随机播放可识别受害者条件和不可识别受害者条件的录音和图片材料。最后,让被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和捐款意愿进行评价。

3 结果

3.1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

根据共情倾向得分的前后27%将大学生分为高共情倾向和低共情倾向两组,表1描述了高、低共情倾向大学生在两种受害者识别条件下捐款意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 不同受害者识别条件下,高低共情倾向被试捐款意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以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的捐款意愿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害者可识别性的主效应显著,F(1,83)= 5.59,p < .05,η2 = .13;共情倾向的主效应显著,F(33,83)= 1.77,p < .05,η2= .62;在可识别受害者条件下,受害者可识别性与共情倾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12,83)= 2.00,p < .05,η2 = .40。

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捐款意愿(M = 4.87)显著高于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M = 3.25),F = 3.86,df = 21,p < .01;在不可识别受害者条件下,高共情倾向和低共情倾向大学生的捐款意愿差别不显著,F = .79,df = 23,p > .01。图1是二维交互效应图。

3.2大学生的共情反应在共情倾向与捐款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共情反应包括指向他人的同情和指向自己的个人困扰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对捐款意愿的影响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本研究分别考察同情和个人困扰的中介作用。表2描述了不同受害者识别条件下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相关结果显示:在可识别受害者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共情倾向、同情、个人困扰与其捐款意愿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在不可识别受害者的条件下,只有共情倾向与同情相关显著,其他变量之间相关不显著。该结果为下面的中介效应检验提供了依据。

根据温忠麟等人(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过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第一步,以共情倾向为预测变量,以捐款意愿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以共情倾向为预测变量,分别以同情和个人困扰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三步,分别同时以共情倾向和同情、共情倾向和个人困扰为预测变量,以捐款意愿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参数见表3。

2 不同受害者可识别性条件下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注:**p<.01,*p <.05,下同。

873

邢淑芬等 :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图1 受害者可识别性与共情倾向的交互效应

从表3的结果可知,在可识别受害者条件下,

大学生的共情倾向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捐款意愿,

β = .07,p < .01,即大学生的共情倾向解释了捐款意愿变异量的7%;当共情倾向和同情同时预测捐款意愿时,同情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19,p < .01,但共情倾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 = .02,p = .47,这表明共情倾向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而间接效应显著,即同情在共情倾向和捐款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9%。当共情倾向和个人困扰同时预测捐款意愿时,个人困扰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 = .03,p = .45,但共情倾向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6,p < .05,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需要对个人困扰的中介效应做进一步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平均路径系数95%

的置信区间(CI )包括0,那么就表明其中介效应不显著,即个人困扰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见表4

图2 同情作为共情倾向与捐款意愿间中介变量的模型

4 讨论

4.1 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

在一些重要的社会政策问题中,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边界条件和内在心理机制研究是该领域的焦点问题(Kogut & Kogut ,2013)。本研究考察了共情倾向

对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的捐款意愿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于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来说,受害者的可识别性对他们的捐款意愿来说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于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来说,可识别受害者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该研究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边界条件,也有利地支持了Kogut 等人(2013)的观点,即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强

度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研究发现,个体的依恋风格对可识别受害者效应存在着调节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社会认知分析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主张要深入理解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不能单一考察个体的人格因素或者是个体所处的情境因素,而是要转移到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视角(Graziano et al.,2007)。

4.2 高共情倾向大学生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心理机制

表3 可识别受害者条件下共情倾向、同情/

个人困扰对捐款意愿的回归分析参数

表4 对个人困扰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

分析

874心 理 科 学

为什么可识别的受害者增加了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捐款意愿?其潜在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本研究分别以同情和个人困扰为中介变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相关结果显示,在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大学生的共情倾向与其同情、个人困扰和捐款意愿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共情倾向越高,其同情、个人困扰和捐款意愿也就越高。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指向他人的同情反应在大学生的共情倾向与捐款意愿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而指向自己的个人困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换言之,共情倾向越高的大学生,在面对可识别的受害者信息时会产生更多的同情反应,进而导致其更高水平的捐款意愿。这一结果支持了共情反应才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直接预测变量的研究结论(孙炳海等,2010,2011;V an Lange,2008),共情性情绪是助人行为的源泉和基本机制(Kogut & Ritov,2005a)。还有,关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研究也发现,单一、可识别的受害者故事蕴含了更多诱发个体共情反应的信息,例如图片资料和详细的故事内容,以及可识别受害者信息生动、具体的呈现方式,使高共情倾向的个体对其产生更多的共情性情绪反应(Loewenstein & Small,2007)。但是,Kogut和Ritov两人(2005a)研究发现,个人困扰与捐助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同情与捐助意愿之间相关不显著;进一步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单一、可识别的受害者能引起个体更多的个人困扰进而增加个体的捐助意愿,而同情和受害者的可识别性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可见,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的结论是不一致的,这可能与社会文化有关,个人主义文化持有亲社会行为可能基于利己的观点,认为“自私”可以引发所有的善行,然而我国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侯玉波,2013),这促使个体基于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反应增加其助人意愿。

4.3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本研究对共情反应的测量采用自我报告法,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最近研究者提出一种新方法——类比情绪量表(Analogical Emotional Scale,AES),该方法通过让被试绘出情绪反应的变化曲线来表示他们的主观情绪反应,了解被试动态的情绪体验(Carrera et al.,2013)其次,本研究仅考察了大学生的捐款意愿非实际的捐款行为,而捐款意愿和实际的捐款行为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直接考察被试的捐款行为,这将会具有更大的生态效度和实际意义。最后,本研究的实验材料采用的是患病儿童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儿童受害者更能诱发人们的共情反应,进而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以其他年龄阶段的受害者为实验材料,以验证本研究结果在其他群体中是否仍然成立。

5 结论

(1)大学生的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在捐款意愿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对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其捐款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

(2)在受害者可识别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共情倾向通过同情影响大学生的捐款意愿。

参考文献

侯玉波.(2013). 社会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炳海,黄小忠,李伟健,叶玲珠,陈海德. (2010). 观点采择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共情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6,251-257.

孙炳海,苗德露,李伟健,张海形,徐静逸. (2011). 大学生的观点采择与助人行为:群体关系与共情情绪的不同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27,491-49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36,614-620.

温忠麟,叶宝娟.(2014).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22,731-745.

Batson, C. D., & Coke, J. S. (1981). Empathy: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for helping. In J. P. Rushton & R. M. Sorrentino (Eds.), Altruism and Helping Behavior. Erlbaum.

Batson, C. D., Eklund, J. H., Chermok, V. L., Hoyt, J. L., & Ortiz, B. G. (2007). An additional antecedent of empathic concern: Valu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rson in ne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 65-77.

Batson, C. D., & Shaw, L. L. (1991). Evidence for altruism: Toward a pluralism of prosocial motive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 107-122.

Carrera, P., Oceja, L., Caballero, A., Mu?oz, D., López-Pérez, B., & Ambrona, T.

(2013). I feel so sorry!Tapping the joint influence of empathy and personal distress on helping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7, 335-345. Davis, M. H. (198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0, 3480.

Eisenberg, N., Guthrie, I. K., Cumberland, A., Murphy, B. C., Shepard, S. A., Zhou, Q., & Carlo, G. (2002).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early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 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993-1006.

Graziano, W. G., Habashi, M. M., Sheese, B. E., & Tobin, R. M. (2007).

Agreeableness, empathy and helping: A person× situ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 583-599.

875

邢淑芬等 :共情倾向与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Dispositional Empathy and Victim Identi ? ability on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ness of

Donation

Xing Shufen 1, Y uan Meng 1, Sun Lin 1,Lin Chongde 2

(1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Learning and Cognition an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100048)

(2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dentified victims will increase people’s helping behaviors; researchers named this phenomenon the identi ? able victim effect. In other words, whether a victim can be identi ? ed or no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ffecting people’s willingness to contribute.

Our study randomly chose 83 college students from 2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adopting the Dispositional Empathy Scale and Empathy Response Adjective Scale to measure the subject’s dispositional empathy and empathy response, and also used audio and picture material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dispositional empathy and the effect of the victim’s identi ? ability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donate and the potenti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Speci ? c research procedures included: ? rst, professionally trained graduate student of psychology instructed participants completed Dispositional Empathy Scale. Secon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Dispositional Empathy Scale, the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hen listened to and read the materials of the identi ? able and unidenti ? able victim conditions. Once again, after listening to and reading the materials, the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evaluate their emotional reactions. Finally, the experimenter let the participants to assess their willingness of donation on a 7-point sco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or the students with low level of empathic tendency, the victim’s identi ? ability did not in ? uence their willingness to donate, while for those students with high level of empathic tendency, the willingness to donate under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conditions was signi ? 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unidenti ? able victim conditions. (2)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denti ? ability of victim could increase the level of sympathy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level of empathic tendency, which could predict their willingness to donate.

The innovation of our study has mainly two points. Firstl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ocial behaviors of individuals;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identi ? able victim effect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 but in our more collectivist and interdependent cultural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is issue. Secondly, previous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victim’s identi ? ability on individual empathic response, but have not directly investigated its mediating effect. This study directly discussed the empathic response as the mediating process between dispositional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Key words identi ? able victim effect, dispositional empathy, empathy response, willingness of donation

Hoffman, M. L. (2001).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gut, T., & Ritov, I. (2005a). The “Identified Victim” effect: An identified

group, or just a single individu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8, 157-167.

Kogut, T., & Ritov, I. (2005b). The singularity of identified victims in separate and

joint evaluatio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97, 106-116.

Kogut, T., & Kogut, E. (2013).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in hel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9, 651-660.

Loewenstein, G., & Small, D. A. (2007). The Scarecrow and the Tin Man: The

vicissitudes of human sympathy and car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1, 112.

Nisbett, R. E. & Ross, L. (1980). Human inference: Strategi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judg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2005). Prosocial

behavior: Multilevel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6, 365-392.

Small, D. A., & Loewenstein, D. (2003). Helping a victim or helping the victim:

Altruism and identifiabili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6, 5-16.Small, D. A., Loewenstein, G., & Slovic, P. (2007). Sympathy and callousness:

The impact of deliberative thought on donations to identifiable and statistical victi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2, 143-153.

Slovic, P. (2007). “If I look at the mass I will never act”: Psychic numbing and

genocid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2, 79-95.

Toi, M., & Batson, C. D. (1982). More evidence that empathy is a source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281-292.Van Lange, P. A. (2008). Does empathy trigger only altruistic motivation? How

about selflessness or justice. Emotion, 8, 766-774.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创业意识,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研究,我们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在创业前准备的真实状况,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给大学生提出创业前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浙江是一块创业的热土,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省份。浙江高等教育也是走在中国教育行业的前列,高校众多,但由于岗位差异,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创业也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报告,能够引起各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创业前的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提出建议。 我们小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我们小组也参考了一些其他调查问卷的格式,结合实际编制成《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问卷》(见附录二)。问卷编制好后,小组成员通过各自QQ向周边大学生(在校就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我们采取了无记名方式。最终调查问卷共发100份,实际统计80份。调查结果见附录1。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人群大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涉及众多专业,范围涵盖广泛,涉及面广。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讲,我们的整个调查兼具全面性和典型性。 一、现状分析与调查结果: 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最终版)汇总

小组成员:龚雪儿 谢小琴 何亚蓉 张弘毅 付小新 龙伍洋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倾向于大学生高消费或情绪性、先锋性消费的定性论述较多。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各类洋品牌、新产品、新消费观念将不断涌入,大学生--时尚的追随者、将来中高层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处于半踏入社会的人们,又是如何支配他们手中的货币的呢?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脉搏,解读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方式,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为大学生群体做一个有关消费情况方面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 (4) (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 (4)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5) (三)大学生消费特点 (5) 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6) (一)存在的问题 (6)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6) (三)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7) 三、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如何开拓大学生市场 (9)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9) (二)从手机行业的角度分析 (10) (三)从网购行业的角度分析 (11) (四)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分析 (11)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 1、经济来源 关于经济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目前76.19%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余几个来源渠道所占比例较小,例如打工、贷款等。 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家人对其消费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其消费观念的树立上的影响依然很大;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为强烈,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负责任、不顾后果、不理性的消费。 2、月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在校本科大学生的月支出的分布基本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月平均消费处于500元-1000元的学生人数最多,几乎占一半的比例,1000元-1500元、300元-500元两个阶段的次之,处于极高的1500元以上和极低的150元以下都占很小比例,而且总体来看,低于500的水平的人数大于高于大于1000的人数。调查中关于月消费支出只是涉及了日常的消费支出,并没有将学生每年的学费和其他的大额消费支出算入其中。

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报告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认识实习 实习报告 调查题目: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 小组成员:张之晗;王阳;王世龙;冯丽;白玲;孙瑀;杨尚军专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金华;赵颖 完成日期:2010年7月7日

摘要: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与选择,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及其所需条件的具体分析. 调查目的:了解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调查时间和期限:6月28日 ~ 7月7日 调查对象:大连各高校大学生 调查地点: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调查方式和方法:随机抽样调查法。 正文: 根据调查问卷(附页)内容以及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了以下分析结果: 第一题,在大学生现在是否有创业的打算调查中,我们看到其中选择“A、完全没有”的有32人,选“B、考虑过”的有89人,选“C、已经进行创业”和“D、已经成功创业”的都是0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没考虑过现在要进行创业,这样的大学生的比例竟然有26.4%,看来,我国还是要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方面加大力度;一个可喜的情况是,其他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考虑过现在进行创业,都有这方面的意愿,这些大学生占总体大学生人数当中的绝大多数,竟然有73.6%之多,可见现在的大学生,都还是普遍的有想要创业的打算的,这是一个好的兆头,说明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很有潜力,只要国家给予适当的鼓励,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虽然调查中“已经进行创业”和“已经成功创业”的人都是0个,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大学生中就没有已经创业或成功创业的人,现在大学生中,这一部分人的比例还相当小,还有待提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想统计一下大学生们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其中选“A、开办一个企业(公司)”的有57人,选“B、开一家个体商铺”的有22人,选“C、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的有20人,选“D、其他”的有25人,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都选择了开办公司,这些人的比例占到了46%,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创业都比较倾向于办企业,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开办公司或是企业的难度相当大,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相当高;而选择“开一家个体商铺”的也相当多,占了17.8%,可见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都选择了比较保守的办法,因为开个体商铺的要求比较低,很容易实现,但是个体商铺要想做大也有一定的难度;然后,选择开发前沿的科技项目的也占了将近16.1%,由此可见,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他们相信自己能开发出前沿的科技项目或是能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得前沿的科技项目;最后,剩下的21.1%的人都选择了其他,看来他们都还有其他的比较好的或是觉得适合自己的道路,他们以后会选择走哪条路,是自己比较理想还是自己比较喜欢的,这样会更容易成功,会更快的成功。 第三个问题是对大学生创业准备的调查,在收回的150份调查问卷中,有7.2%的同学选择应该先参加一些创业大赛来锻炼自己的能力;12.8%的同学希望可以先到企业实习积累些工作经验,以备日后

大学生创业意向书范文.doc

2017大学生创业意向书范文 大学生创业意向书范文一: 个人简介: 盛浩强,男,汉族,共青团员,1991年4月出生,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系立志杯演讲比赛二等奖、院廉洁诗词吟诵团体一等奖、院庆突出贡献奖、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初赛)二等奖、系辩论赛优秀个人奖、系辩论赛团体冠军、二级党校优秀学员、系文明校园行最具慧眼奖、五四评优中我爱我家奖、未来精英奖、百炼成钢奖、五四标兵、院实践活动中先进个人等。 我来自连云港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我憧憬未来,我时常在幻想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可是幻想终究是幻想,现实却在不断的敲击我。我在2011年9月,来到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我同时也在憧憬大学的生活,可是大学并没有老师口中那么幸福,生活还是那么忙碌,有事甚至比高三总复习还要忙,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感触。我仍然在大学这条道路上前进着 因为我也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够创业,有着自己的事业。所以今天我非常开心有着这么一个学习的机会,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些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业学习的平台。下面我就把

我创业的想法简单的介绍如下: 创意方案背景: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客观上,这是 由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决定的,但竞争的归根结底是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他所取得成就。当代的许多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迷茫无助,在学校与社会的转变中迷失自己,在遥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中丧失自信。一些弊端,如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眼高手低甚至是胆怯逃避,都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我计划的项目正是希望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平台来减少或避免这些弊端的出现。为在学大中小学生提供优质保量的培训服务! 创意方案简介: 我要创业的是一家从事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帮助他人,提升自己,造福社会为宗旨,为在学大中小学生提升高学习成绩及自我文化修养。希望通过这次创业也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来锻炼大学生的素质,为他们人生的远航插上翅膀,在社会的教育、服务等行业做出贡献。 经营方案: 创业之初,希望通过三种模式进行运作。

大学生创业调查方案

大学生创业调查方案 大学生创业越来越普遍, 并有不少同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重。因此, 我在本校开展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既能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看法, 也能了解 自主创业的困难所在。 针对本次调查, 我的调查方案如下:一.调查对象:中南大学在校生。二.调查目的:此次调查着重调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 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为事运到的困难。还能通过这次调查, 使我能把课本的知认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三.调查内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风险问题的考虑, 大学生在创业中碰到的困难及愿意从事的行业。大学生在创业中有哪些优势。 四.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在中南大学开展。调查方式采用拦截访问, 既在学校内随机拦截大学进行访问。 五.调查时间安排:问卷设计10月20日,调查时间10月23日。六.数据分析:数据录入电子表格Excel, 利用其进行分类汇总及数据分析。 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问卷亲爱的大学生朋友: 你好!我是中南大学电子商务0502班的一名学生,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创业情况, 鼓励大学生创业, 你是否有此想法了,我们就这一相关问题展开调查, 感谢你的参与。 1.您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是() (1)认同,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2)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3)反对, 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4)其它 2. 大学期间,你是否担任过班干部, 学生会或某社团组织的学生干

部: (1)是(2)否 3. 在待遇优厚的工作和自主创业之间, 你会选择: (1)工作(2)自主创业 4. 在创业之前, 您会做哪些预备?() (1)参加创业计划大赛(2)看创业书籍(3)到企业实习(4)求助创业型企业家(5)其它 5.您对创业概念的理解为:() (1)开办一个企业(公司)(2)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 (3)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4)其它 6. 你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想法: (1)是(2)否 7. 您对创业是否感爱好?() (1)很有爱好(2)比较有爱好(3)一般(4)不是太感爱好(5)没爱好 8. 假如就业压力过大, 你是否会选择自主创业: (1)是(2)否 9. 假如学校和社会都提供较多的帮助支持, 你是否会自主创业: (1)是(2)否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任选两项)()(1)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2)社会化专业化治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3)政策支持(4)宣传鼓励(5)政府不应该扶持, 不应再出台过多的这类政策, 使大量大学生盲目地选择创业而荒废学业(6)其它 11.您希望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老师授课(2)活动加练习(3)亲身实践(4)其它 12.您认为学校是否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应该采取何种鼓励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本问卷以调查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为出发点,从390 份调查问卷入手,通过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在校的消费形式特点状况等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消费水平特点观念规划行为分析;问题探析 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对象 背景: 自中国实行改革30多年以来,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快速上升,以2017 年为例,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已达2695.8 多万人,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的巨大的社会群体,并且随着当今网络交通文化的联通,网贷平和信用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不断涌现,消费的多元性与群体性也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逐渐的发展成为消费的新生力量,其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给予更多的关注。 目的: 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型社会,消费的供给侧改革和消费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巨大的差异,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调查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形式等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主,兼有其他部分省市的大学生。 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总体数据交叉方法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分析,并辅之以统计分法进行验 证。

2 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 1.消费水平(高低,影响) 2.消费特点(主要方面) 3.消费理念(思想认识) 4.消费规划(具体模糊) 3.调查数 据:大学生消费水平数据统计

X\Y high 高 medium 中等 low 较低 小计 800元以下 2(5.88%) 7(20.59%) 25(73.53%) 34 800—1300 左右 5(2.51%) 167(83.92%) 27(13.57%) 199 1300—1800 左右 9(9.18%) 86(87.76%) 3(3.06%) 98 1800以上 20(33.90%) 34(57.63%) 5(8.47%) 59 由表一大学生消费水平数据统计来看,以 MEDIUM 中等分析,大学生消费集中在 800- --1800RMB 左右,其中 167(87.76%)占比最高,这说明大学生总体消费水平趋于合理。但高水 平消费占比不容忽视,1800 元以上占比达 57.63%,这从一方面显现出大学生消费多层次,分化 消 费呈现多层次化。大学生月消费达到 800 元 以上的占 90.8%,低于 800 元的占 9.2%, 70%的学生 月消费在 800--1300 元之间,20%的 学生月消费额控制 在 1300 元到 1800 元之间, 10%左右的学生月消费额 在 1800 以上,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 中间层次的 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 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 1.2 可见, 8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供给, 5%的学生靠奖学金,大学生贷款,虽然 10% 的学生自己兼 职,但是比例不高,并且从调查来看,兼职所获收入并不高,并以(家 教,服务员)为主。因此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 在社会的舞 台上。 在对消费水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对大学生消费对家庭的影响做了分析,大学生的钱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消费水平会对家庭产生什么影响?,有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四年消 费最低可达 5 万元,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平均每年约一万元的费 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比较高的了。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 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物价的上涨,学业支出培养费用的增加,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 的比重虽普遍下降,但下降缓慢且比重之依然较高。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 45% 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 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比 较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高校有 1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 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的情况。 趋向理性的。由右侧表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文档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文档Investigation re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 hip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 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 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本文档根据社 会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关于大学生开餐馆的调查报告 当前,教育部官员称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由此 我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如何适应开餐馆这种职业,以及提出一些这方面的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 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

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篇报道: 麦当劳前掌门人吉姆·坎塔卢波说:“美国任何一个乡村 老太太都会做汉堡,但她们做的汉堡只能自己吃,而我做的汉堡能卖遍全球!”在河南南阳市,也有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她不仅把中国家庭主妇都会做的馄饨,做成了像麦当劳的“汉堡”卖遍全市、全省、全国,还要到联合国介绍卖馄饨的经验。 她,就是xxx有限公司总经理、33岁的徐晓恩。 这不是在调查这个成功的下岗女工,也不是在鼓励大家 都去卖馄饨。是建议大学生自主创业,包括开餐馆之类的普通职业。我做的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多大学生不愿意自主创业?答案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大学生刚毕业,那里来资本自主创业?

浅谈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意识、消费行为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出发,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非理性表现,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对策,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对策建议 大学生是以接受高等教育为背景所形成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了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以学为主,使自己健康成长。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和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通常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但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害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异化。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呈现出异化的特质,而所谓“消费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消费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越来越注重追求不必要的欲望满足,使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消费不再是目的,它成了满足欲望和体现其他意义的一种手段。大学生借助于消费向同龄人表达传递了其他的意义和信息,包括

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大学生不但消费产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本身以外的东西。 2.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生活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为了诸如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大学生们往往压缩伙食费,而把过多的消费在这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消费的增多,再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不合理。 3.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作为一种理性行为,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目标消费、量入为出,合理分配开支是良好消费的基本原则。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仅凭感觉、兴趣引起的冲动需求而产生的消费。这种随意消费产生迅速,消失也容易,有时甚至只在闪念之间,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大学生往往陷入盲目冲动消费之中。 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原因探讨 上述消费行为问题形成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有社会的、家庭的等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折射出消费者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

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 查报告——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曾华杰39 、八、- 前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本次主要调查的是人才强国方面。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人才,所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表现进行调查并给出建议。为了初步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愿现状,初步了解影响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尤其是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所面临的疑惑与问题,进而对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出完善建议,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参与自主创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年5月8日到10日,在校内随机分发问卷,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与网络问卷为载体,通过随机调查,以街头随机分发问卷为主,网络问卷为辅。其中,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 55 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5 份,回收问卷55 份,其中有效问卷5 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5。 经统计结果显示,%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一定兴趣,其中很感兴趣以大一学生居多,约占总数的%。一般 感兴趣以大二学生居多,约占总数的%,其次居为大四学生。仅 有%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表示不太感兴趣或没有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持赞成态度,并有%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之一。当然,仍然有%的在校大学生并不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 主。调查中,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仍然会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如:创业讲座、培训等),其中% 的在校大学生会参加绝大部分活动,同时有%的在校大学生 从来不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如:创业讲座、培训等)。 (二)调查问题分析 1. 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自主创业行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认识体系,与个人的行为密切关联,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和理解、创业前的准备状况、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等,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以便给大学生提出创业前的提议、为高校在创业教育培养方面供给参考以及为政府制定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供给决策依据。 二、调查时间及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 调查对象: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资料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了解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其中包括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和理解、创业前的准备状况、创业倾向的领域、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创业失败后的选择、创业课程的认识等。 四、调查方法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具体方法则是使用互联网的网上发放问卷以及发送电子邮件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腾讯问卷”服务平台上来发布设计好的问卷,并利用调查者自身的微信、QQ、微博等方式来向在校大学生分享问卷。 五、调查问卷: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 六、问卷数据分析结果

(一)问卷题目设计思路 调查受访者是否有进行创业的打算,之后是如果创业,那么创业的原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的阻碍、期望得到的帮忙以及创业的准备等。接下来则是创业失败的后果以及如何看待目前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情景分析 本次关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经过在网上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的。调查问卷截止调查者撰写调查报告之前共收集了42份有效问卷。具体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基本看法的数据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 ①57.1%的在校大学生有研究过在校创业,42.9%的大学生则是完全没有研究过在校创业。 ②在校大学生想要在校创业的原因中则有21.4%的人是因为赚钱,16.7%的人呢则是为了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经验。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创业的原因一般是兼顾经济和本事两方面的原因的。 ③若创业,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个领域的问题上,33.3%的人都选择了餐饮行业,可看出当前在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内,餐饮行业是比较容易接触也蕴含无限商机的领域,所以,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也能够适当加入餐饮行业的例子,从而启发更多学生的思考。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专) 社会实践考核 实践课题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姓名关鹏 学号053090034 专业工商管理 年级2005届春 教学点直属学院 指导教师 成绩

二00六年十月十日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问卷情况 (2)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2) (一)、总消费额 (2) (二)、恩格尔系数 (2) (三)、通讯支出 (2) (四)打工目的方面 (2) (五)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2)

四、更进一步的思考 (2)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3)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3) (三)、丰富大脑不惜钱 (3) (四)、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3) (五)、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4) (六)、恋爱支出过度 (4) (七)、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4) 五、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4) (一)、消费思想及消费行为 (4) (二)、消费观念的导向 (5) (三)、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5) 六、结论与建议 (5) (一)、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5) (二)、克服攀比情绪 (5) (三)、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5) 附录1:个人消费的调查问卷 (7) 附录2:调查结果分析表 (8)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决定对理工大学学生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含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问卷共发放42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以我家附近的理工大学学生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800之间。我认为,其他区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两种极限情况a(350以下)和e(1200以上)的选择较少,倒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二)、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 (三)、通讯支出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拥有手机的同学占90%还多,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这也跟目前手机价格大众化有关。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月花费20-50元的同学占41.8%,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这可能与在校生平时时间紧张有关。 (一打工目的方面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以武汉市大学生为样本 摘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武汉理工大学统计学系0901班第一组同学与2011年对武汉市大学生实行抽样调研,共选取8所高校,共700名在校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通过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对创业的看法,创业的意愿,创业优势等指标综合反映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调研发现: 关键词武汉市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创业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就是大学生愿意当白领却不愿当首领,大学生创业的观念意识淡薄,其毕业后创业率较低【1】。不少报纸杂志会引用这样的观点,“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人数的1%”。但是此类数据的来源和可信度往往语焉不详。 大学生为什么创业的愿望并不强烈?是什么因素阻碍大学生创业?.....这一系列问题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通过对武汉市大学生实施调查出发,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剖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为今后学校扶持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1年9月5日到2011年9月26日,调查选择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武汉的本科院校。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1年9月5日到2011年9月26日,调查选择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武汉的本科院校。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每校随机调查,群体覆盖本科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共有700名大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合格问卷677份,其中男生占44.17%,女生占55.83%;本科一年级占11.82%,本科二年级26.14%;本科三年级33.53%,本科四年级28.50%。 2.1男生女生在创业意愿方面的差异 由于性别的不同,考虑男生女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分析男生女生在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上的差异,利用spass软件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对创业的看法按照男生女生分类,如图表1所示

大学生创业融资制度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融资制度环境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报告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曾华杰 3136003039 前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本次主要调查的是人才强国方面。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人才,所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表现进行调查并给出建议。为了初步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愿现状,初步了解影响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尤其是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所面临的疑惑与问题,进而对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出完善建议,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参与自主创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XX年5月8日到10日,在校内随机分发问卷,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与网络问卷为载体,通过随机调

查,以街头随机分发问卷为主,网络问卷为辅。其中,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5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5份,回收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5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5。 经统计结果显示,%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一定兴趣,其中很感兴趣以大一学生居多,约占总数的%。一般感兴趣以大二学生居多,约占总数的%,其次居为大四学生。仅有%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表示不太感兴趣或没有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持赞成态度,并有%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之一。当然,仍然有%的在校大学生并不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 主。调查中,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仍然会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其中%的在校大学生会参加绝大部分活动,同时有%的在校大学生从来不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业有关的活动。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的迅速增加,社会需求基本上保持再扩招前的水平,而用人单位大多希望是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选择自主就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当前,想要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少,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们不再依赖家长、学校,而是主动发现、寻找机遇。 在校大学生创业,即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于学习期间创办事业的行为。大学生创业作为目前解决就业困难和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励。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由于他们作为学生的特殊身份,也受到了社会众多人的关注和质疑。在校大学生在肩负着学业的前提下去创业,这种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在校大学生相比较其他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又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整体的社会环境持怎样的态度?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之路究竟该通往何方?作为在校创业者的那部分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目前的社会环境适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带着这些沉沉的疑问,我们对文理学院一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本次调查我们通过问卷、座谈、采访、网上查资料等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查,力争做到该调查详细且具有科学合理性。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校在校生创业的形势处于迅猛的发展阶段,一群积极活跃的在校大学生用他们火一样的青春和激情,铸造他们未来的生活梦,描绘着他们的热血青春。调查数字表明有35%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调查中,我们同时也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情形不容乐观。 当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在校大学生在课余开一家小店、经营一家学生餐厅、自办一间个人工作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更是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创业和实战演习的平台。然而,在众多的创业例子中我们发现,成功的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创业尝试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了一番垂死挣扎后便销声匿迹了,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则更是难上加难。 在目前全国创业的形势下,绍兴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现状如何?创业作为一种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感受社会的行为应不应该得到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身又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大学生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开种种的不足,从而走上一条健康稳定的创业之路?带着这些沉沉的疑问,我们作了本次的调查,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在现有环境下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行为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报告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曾华杰 3136003039 、尸■、亠 前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本次主要调查的是人才强国方面。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人才,所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表现进行调查并给出建议。为了初步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愿现状,初步了解影响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尤其是发现我校在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所面临的疑惑与问题,进而对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出完善建议,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自主创业,参与自主创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5 年 5 月 8 日到 10 日,在校内随机分发问卷,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进 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与网络问卷为载体,通过随机调查,以街头随机分发问卷为主, 网络问卷为辅。其中,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 55 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 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55 份,回收问卷 55 份,其中有效问卷 5 份,回收率 100% ,问卷容量为 55 。 经统计结果显示, 88.68% 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一定兴趣,其中很感兴趣

以大一学生居多,约占总数的 40.00% 。一般感兴趣以大二学生居多,约占总数的 31.25% ,其次居为大四学生。仅有 11.32% 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表示不太感兴趣或没有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92.45% 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持赞成态度,并有58.49% 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之一。当然,仍然有7.54%的在校大学生 并不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有 3.7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调查中,大部 分的在校大学生( 64.15% )仍然会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如:创业讲座、培 训等),其中 7.55%的在校大学生会参加绝大部分活动,同时有 5.85% 的在校大学生从来不 参加学校举办的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如:创业讲座、培训等)。 (二)调查问题分析 1. 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自主创业行为意识形 态作为一种认识体系,与个人的行为密切关联,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决定着其自主创业行为。因此,具有明确 且程度强烈的创业意愿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创业成功与否,而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即使对于自主创业有一定兴趣且持赞成态度,其创业意愿也并没有很明确,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 主创业行为。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 71.70% 的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志向,而在创业兴趣的程度调查中,只有 28.30% 的被调查对象对于自主创业很有兴趣,且半数以 上的被调查对象( 60.38% )对于自主创业意愿并不强烈,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其自主创业行为。 2. 现阶段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创业培训创造创业氛围,但校内创业氛围仍 然不够浓厚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增多与国家鼓励支持,学校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

大学生创业意向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向社会 调查报告 调查人:毛孟莉 班级:应数14101班 学号:2 学院:数计学院

一.前言 1、1背景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瞧不到后天得太阳……”——马云(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 ?如今得创业就像就是宽进严出得大学门槛,入门容易但毕业很难。而对于思维新潮,接受新事物,新概念能力又很强得大学生来说,创业又更像就是个一触即发弹簧坐椅。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又相当得明显。可能当初得速度越快,落地得毁坏程度也将越大,但正确理解大学生创业与学校正确瞧待大学生创业非常重要。 1、2调查目得 大学生创业已经不就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就业问题更就是在炎热得六月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上好让她们以六月之火炒热自身。对于身在社会最后阶段得大学生来说,“创业”得想法被大多数学生考虑过,创业已经深入学子心。而大学生对创业得就是如何理解?以及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得瞧法又就是怎样?下面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通过对学生与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问题做出了解答,虽然有些牵强、以偏概全,但毕竟也反映了一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得理解以及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得瞧法,以此角度与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给大学生、家人、学校以及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二.调查方法 2、1调查地点: 在教室、图书馆、及老师或领导得办公室。

2、2调查时间: 2017年12月-12月 2、3调查对象: 学生版:湖南文理学院全体学生; 学校版:老师、领导还有一些在校职工。 2、4调查样本容量: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共两部分,包括学生版与学校版,分别发放问卷120份与70份,收回问卷116份与70份,有效问卷114份与70份。(问卷表详见七附表1、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3、1学生版(114份): 1.请问您得性别就是? 调查结果显示: 分析:对与这个问题得设计,主要就是来体现问卷发放得平衡性,保证男女比例相当。虽然当今大学生创业不分性别,只要有勇气、有实力都可以去尝试,但为了体现问卷调查对象得平衡性与可行性,还就是设计了这一题。 2.您对创业概念得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