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审计机关拓展审计结果运用的现实路径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审计机关拓展审计结果运用的现实路径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审计机关拓展审计结果运用

的现实路径

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事项形成的结论和意见,是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和审计人员的智慧结晶。审计结果运用是审计机关通过相关途径转化审计成果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彰显,审计结果运用的功效体现在扩大审计影响、回应社会关切、纠正违纪违规、促进规范管理、服务宏观决策、推进制度建设等方面。

审计结果运用一直是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研究创新的一个大课题,健全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一直是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为之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长期在基层(县级)审计机关工作,十分关注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探索,也十分注重同单位同仁借鉴各级各地审计机关成功经验并积极开展实践。现结合本单位和本人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的具体实践,仅从基层审计机关如何用好用足审计结果运用的现实路径这一个侧面,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运用路径存在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各级各地审计机关始终把审计结果运用、转化审计成果作为一项主要职责和强化审计职能作用的关键措施,坚持不懈地探索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大力推进审计结果运用。近年来,呈现出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情况并有效运用审计成果、相关部门主动落实审计意见并积极采纳审计建议、社会民众十分期待并充分认可审计结论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审计产品”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多元,“审计思维”进入决策视野越来越宽广,“审计手段”推动依法治理成效越来越显著。审计结果的广泛运用,让审计监督在保障国家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经济发展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理、助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但是,受体制机制和基层审计机关客观现状等因素制约,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尤其是在审计结果运用的路径上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

1、现有审计结果运用途径的使用不充分。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运用主要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督办、审计综合分析、审计信息共享、审计情况(要情)反映、审计建议意见等途径实现,应该说,途径是多元的,渠道也是畅通的。但据笔者观察,基层审计机关在实际推进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中思路不够开阔,操作过于谨慎。如公告审计结果时,没有完全做到“公告是常态、不公告是例外”,部分重大审计事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结果还难以做到完全公开。审计整改督办大多数时间处于审计部门“单打独斗”状态,相关职能部门和监督部门配合开展审计整改的紧密度不高,审计查出的部分问题很难完全整改到位。审计综合分析、审计情况(要情)反映、审计调研等审计成果转化的质量不是很高,难以直接转化成管理措施。受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属性制约,审计信息很难做到完全与其他部门互通共享。受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的客观现实制约,审计对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调查研究不充分,对重大问题

和制度机制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不透彻,导致提出的部分意见建议前瞻性不够,操作性不强,很难进入决策视野和满足领导需求。

2、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的效果不显著。基层审计机关在选择审计结果运用途径上,习惯于驾轻就熟,在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的效果上,求平顺讲“和谐”。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过于保守。基层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的工作对象比较固定,基层审计人员的生活区间十分狭窄,单位交往和人际关系相对频密,这是制约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充分运用审计手段的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审计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披露审计情况、通报审计问题、移交案件线索、落实追责措施时,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干扰,自然而然地会有一些顾虑。集中体现在:有选择性地公告审计结果,通报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有所保留,界定相关责任并落实追责措施下不了手或下手较轻,出具单位管理或领导干部评价意见时总会有所顾忌。二是能力尚显不足。相当一部分的审计结果运用途径中,需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转化和后期加工,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高端专业人才和综合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优秀综合人才还比较匮乏,这就给及时总结审计成效、提炼升华审计成果、撰写凝练深邃报告材料、创新成果运用渠道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在选择审计结果运用途径上比较单一,推介审计成果比较保守。三是效果不太理想。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尚且不够,主观方面,是由于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视野还不够开阔、依法执审的定力还不够刚性,职业能力还有待提高,导致推进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审计结果的可用性不够强;客观方面,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制约,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运用的层级较低,受众范围不广,部门间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审计结果运用频次不高,形成的影响很有限。

二、基层审计机关拓展审计结果运用路径的着力点

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是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继续深入探索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各界的现实期待和推进依法治理的必要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都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的明确要求。面对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共同深入研究、广泛开展探索和创新完善措施。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也应在积极探索创新适合本地本单位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的同时,巩固和完善审计结果运用的现实路径,夯实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基础。

1、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机关通过有效载体或法定媒介向社会公开被审计事项审计结论的一项审计结果运用途径,是披露审计情况、回应审计关切、打造阳光审计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审计署及省市县(区)审计机关对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为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制定了规范。落实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既要严格,也应当创新。一是全面公告审计情况。按照政务公开和审计结果公告的规定,应当对规定暂不公告的年度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全面予以公开,让社会民众及时了解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增大审计监督透明度。二是探索违纪违规问题公告办法。除了在公告单项审计情况时,对被审计单位及延伸审计事项中查证的主要问题如实披露外,适度考虑对审计在某一阶段内查证的个性问题、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综合情况予以公告,发挥审计揭示问题的威慑效应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三是推进审计整改落实

情况动态公告。及时对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的实际效果和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向社会予以公开。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当坚持客观性、合法性、时效性、全面性“四项原则”,切实防控公告风险,密切关注社会反响。

2、加强信息报送管理。严格按照审计信息报送要求和规定,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地方党委政府以及需要报送的有关单位报送审计信息,为上级和主要领导掌握情况、制定措施、出台规定服务。一是上报审计情况全面。视工作需要,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和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及时地向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报告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审计情况以及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二是上报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对审计查证核实的问题,应当如实向上级审计机关、地方党委政府报告,切忌因自行消化或隐瞒不报形成审计执法风险。三是上报重点信息准确。领导高度关注的重点单位或重点事项,以及审计发现的重点情况、重大问题、重要隐患等审计情况,通过重点信息上报途径送达上级机关或主要领导。四是上报综合信息深邃。加强对阶段性审计成果的总结,开展对制度机制层面的问题和管理措施上的缺陷深入分析,形成有“份量”的综合信息、提出“可行”“好用”的审计建议,送达领导决策层。

3、健全整改督办机制。审计整改既是审计监督的重要环节,也是转化审计成果的直接途径,更是严肃审计执法的必要手段。审计机关应当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深化审计整改工作。一是强化审计跟踪促整改措施。审计机关应当切实担负起审计整改工作主体责任,坚持抓平时、抓动态、抓全面、抓关键,确保审计查出的问题件件有落实、提出的审计意见项项有效果。二是强化联合执法促整改措施。审计机关要保持同相关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的密切配合,做到审计查出问题信息互通共享,确保联合执法形成整改合力。三是强化追责问效促整改措施。审计机关要充分用好当前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的相关的追责问责规定和既有的追责问责手段。对审计查出的违反党纪党规、政纪政规、财经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以及损害经济社会发展、涉贪涉腐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坚决予以惩处。四是强化法律监督促整改措施。充分利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执法监督的法定性和权威性,用足用活用好人大专题询问、质询、工作调研、执法检查等法律监督手段,促进审计整改工作。

4、推进审计信息共享。审计信息共享是充分利用审计信息资源、加强上下联动、密切部门配合、整合监督手段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审计系统强力推进统筹管理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措施后,审计机关上下信息互通和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渠道更加顺畅,今后,基层审计机关在严格落实审计保密制度的前提下,应加大审计信息共享力度。一是系统内部信息及时互通交换,做到上下联动,提高监督时效。建设好系统内部信息互通共享平台,保证系统内部纵向信息上报和传送全面及时,谨慎开展系统内部横向信息交流,促进经验互鉴,共同提高。二是拓宽部门间信息共享途径,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报告工作,定期向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通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审计查出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或涉贪涉腐案件线索,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移交并配合开展查证工作,对重点审计情况或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应当及时向上级机关及主要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同时,积极参与相关执纪执法部门的联合行动或专项检查,用好审计信息资源,推动纠风正纪和专项治理。

5、加强审计综合分析。审计综合分析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深度加工、展现审计智慧、满足领导决策需求、彰显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审计成果转化过程。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结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进入决策视野并转化为管理措施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服务好宏观决策和发展大局。一是加大综合分析力度。一方面,审计业务人员对所完成的审计事项,应当通过“审计报告”或单项审计情况分析等途径,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被审计单位的评价和审计建议加以分析,发表客观深刻的审计意见。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综合职能,组织专业力量对阶段性审计结果、审计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制度机制方面的缺陷进行汇总分析和加工提炼,形成综合分析专题材料或报告。二是挖掘审计情况深度。坚持用好《审计情况反映》、《审计要情反映》等载体,对重点单位或重点项目的审计情况,以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点情况、重大问题、风险隐患及审计思考等加以综合分析,形成专题报告送达领导决策层。三是拓展审计调研广度。加强审计调研工作,坚持对领导关心的重点情况、关注的难点问题、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社会民众期待的热点事项开展审计调研,利用审计职业优势和审计人员独特视角,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6、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当前,开展审计绩效评价还属于基层审计机关的一个薄弱环节,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的绩效评价还没达到高端水平。同时,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也有差异。应当尽快建立并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绩效评价的公允性。一要全面推行绩效评价。要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为主要依托,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审计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开展评价,提出中肯务实的评价意见,帮助领导干部或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二要提高绩效评价能力。全体审计人员要提高综合素养,在全面完成审计查证事项的基础上,善于从具体表象中看本质,善于从微观中看宏观,发表具有准确性和系统性的评价意见。三要拓展绩效评价应用。按照现行的相关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提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和评价意见,为干部监督管理和选拔任用提供可靠依据。应当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领导提交项目建设绩效、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评价意见,服务发展大局和管理需要,应当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出具审计评价意见,促进调整工作思路和强化管理措施。

更多好文档就上:麦档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5991362.html,

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调查报告

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调查报 告 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调查报告 当前,以5V为特征的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和重塑着人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引起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也引发了审计部门对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发展变化的思考。如何树立大数据思维,创新国家审计方式,推进大数据环境下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基层审计机关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 硬件建设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需要 一是现有的服务器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需要。基层审计机关服务器配置普遍落后、容量偏低,随着数据的剧增,现有的服务器存储能力、运算能力很难满足大数据审计的需要。而一般一个数据量较大的审计项目,如医疗保险基金审计项目采集归集的数据量以T为单位,数据使用时需要做拷贝还原等系列操作,不能及时的调用。

二是络安全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需要。目前,基层审计机关连接的络大多是借助于政务平台的络,政务能与互联进行互联互通,并且现有的络仅二级等级保护,安全策略低,提高络等级投入较大,从而给审计机关的数据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需要。 三是县市审计机关未按标准化的要求实施机房建设。由于标准化机房投入较大,部分县市将服务器、交换机、接收终端等设备安装在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未按照标化的要求配备空调、防火防盗防潮等方面的设施建设。 四是审计人员的计算机配备不能满足大数据审计的要求。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虽然加强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配备,但是配置计算机时对大数据审计配置估计不足,大部分人员配备的电脑存储空间都在500G,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软件系统安装后,可用于数据存储的空间就相对的不足。加之一般配备的内存都在2~4G,运算能力不足。 (2) 软件建设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需要 一是审计人员现使用的Ao系统、联系统中的分析功能都是基于关系性数据库,暂不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种类多样化、数据的结构多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克服和解决。 一、审计工作及干部队伍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审计执法的环境不优。主要表现为审计“四大难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一是少数被审计单位抵制审计。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就是“找问题”、“挑刺”,对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认识不足,对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基层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按照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层审计机关同属地方政府领导,也需要其他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对一些涉及违纪违规问题审计执法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干预和掣肘,一些审计执法工作也只得随着变通;三是由于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县市审计机关部分正常的审计工作经费未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往往需要以执收执罚创收的方式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审计工作造成了被动。四是审计的威慑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审计回访组织体系和制度不健全,审计整改和审计问责阻力较大,造成被审对象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审计决定落实不积极,使审计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二)审计队伍活力不够。一是复合型人才少。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有90%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随着审计监督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研究、工程管理、社会服务、绩效评估、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等各相关专业,符合新型审计工作急需的既具备审计查核能力,又具备分析研究能力、绩效评估技术、文字综合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现代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太少,影响了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广泛发挥。二是缺乏有效激励手段。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在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下,审计干部交流进出困难,大部分审计干部在审计系统是出生入死,但由于职级待遇职数限制,部分干部解决级别待遇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表率性质,各类奖励补助都非常严格和规范,审计干部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都较为清贫,导致少数年龄较大的审计干部归属感、成就感缺失,工作动力不足,心生怨气和不平。三是补充高素质人才困难。由于处在基层机关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升职空间和薪资待遇有限,基层审计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大部分都是二、三类大学毕业生,很难招录到重点大学毕业的高素质的财经审计类、投资建设类、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人才。虽然新招录的公务员也很优秀,但思维、视野、悟性和理念,跟名牌大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力量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持续提升。各级基层审计机关均存在人员

基层审计机关做好两统筹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层审计机关做好两统筹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层审计机关做好两统筹工作的几点思考 xx审计长曾多次强调指出:要坚持推进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审计署制定出台了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具体措施,这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既是一个工作要求,也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基层审计机关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坚持统筹原则,应从思想、内容、方法三方面掌握统筹发展要点,推进审计工作全面发展。 一、转变思维方式,从思想上统筹 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双重领导体制的局限,人少事多,既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指令性工作,又要完成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再加上基层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多年又习惯于审计组的“独立作战”,思维方式和审计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能力显现不足。即使进行资源整合,也只是内部行为,打破科室界限,在人力使用上统调统配,跳不出既有的工作圈,这其中也存有多种疑虑因素,导致不能跨前一步。因此,在审计工作统筹发展战略上,按照“两统筹”工作要求,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首先在思想上统筹。一是树立“一体发展”思想。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人财物属地方,这种二元管理结构,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工作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忽略了目标责任、组织基础、人力因素等方面的同一性,实行上下有别、分层管理。坚持一体发展,就是按照“两统筹”有关工作要求,把握上下级之间共性因素,积极探索形式、内容相统一,规划、执行相协调,手段、制度相衔接的运行机制,促进审计工作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二是树立“整体推进”思想。近几年,审计署已先后统一开展了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退耕还林资金审计、农村饮用水过程项目、安居工程项目等大型项目的审计组织管理,做到了上下结合,整体联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协调统一,把全部审计力量聚集起来,整合工作资源,建立起上下相统一的工作机构、目标任务、考评标准、检查督办的工作机制,实现上下间共同发展。三是树立“健康发展”思想。建设统筹发展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立足长远,走出一条靠制度、靠经常性的工作来改进和加强统筹建设的路子来。按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审计机关的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审计机关的审理工作存在的 主要问题及建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审理是防范审计风险和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笔者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的审理工作经验,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在审理工作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审计人员认为,审理仅仅是综合部门或专职审理人员的职责,审理人员应负责对审计项目中的问题把关并予以解决,有的审计人员对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审计复核时期,认为审理即是过去的复核,不存在本质上区别,将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混为一谈,以复核代替审理,增加了审计质量控制风险。有的审计人员对审理意见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审计报告在审计业务复核会能够过关就可以了,不愿主动按照审理意见对审计方案、审计底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下次审计依然是“旧病复发”。 二是审理工作的独立性执行不严格。基层审计机关虽然设置了法制审理机构或配备了专职审理人员,但由于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突出,法制审理人员需要承担审计项目任务或其他临时性工作,难以专司其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理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基层审计机关项目实施不均衡,一般上半年忙于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审计项目和“同级审”,下半年忙于完成地方政府安排审计项目,经常出现项目扎堆现象,为抢时间赶进度而导致审理工作走过场,影响审计审理作用的发挥。 三是审计质量层级控制落实不到位。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行分级质量控制模式,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业务科长对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证据、审计报告、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进行复核。但从实际执行中看,层级复核基本是走走形式而已。有的审计人员认为,反正审理部门要审理的,相关审计人员并未对审计项目相关内容进行实质性复核。审计业务人员在质量控制上对审理人员的依赖愈发明显,对其自身在质量控制上的责任意识却越来越淡化。 四是对审计审理人员的培训不及时。随着审计监督覆盖面的扩展,被审计对象涉及到的行业法规涵盖面广,十分复杂,审理人员现有知识储备有限及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应对,加之近年来对专门的审理类工作培训或指导开展的还不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疑难问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以上问题,在各个基层审计机关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需要引起重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范: 一是充分认识审计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审计项目审理是对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审计廉政、审计结论落实等方面的全方位监督,是对审计权力运行的实质性监督。审理是审计业务管理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新方式,是强化审计治理的根本举措,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纠错的重要手段,是审计机关及时

对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对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对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审计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参与完善国家治理的更高要求,是审计工作科学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选择。当前,在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少、知识更新慢、任务重等现实问题情况下,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 一、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审计全覆盖的内涵。概括地讲,全覆盖核心在于“全”,体现在对法定审计对象、审计领域、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的全面覆盖监督。审计全覆盖,就是指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做到一定周期内对所有被审计对象的全覆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其内涵包括:一是被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即对所有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留盲区和死角;二是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即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方位审计;三是审计过程的全覆盖,即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筹集、管理、分配、使用、绩效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其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审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促进规范、正本清源,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审计全覆盖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广度。审计范围要涵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二是要有深度。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不能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数量,要做到审深审透,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出问题深、原因分析透、审计建议实。三是要有重点。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公众关切,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工程和领导干部等分别采取不同的审计频次,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关注的重点问题,积极推进审计全覆盖。四是要有步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行业、分领域的统筹部署,分清轻重缓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审计全覆盖,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五是要有成效。对审计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同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推动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审计全覆盖存在的瓶颈制约 由于受到审计体制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以及基层审计机关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审计监督覆盖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国家治理需求,仍然存在很多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严重制约了审计全覆盖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审计执法的刚性和独立性不足。当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审计执法独立性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按照《宪法》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我国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实行的是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体制,向政府和人大的双重报告体制,其均影响和削弱了基层审计机关执法的独立性,同时,对审计结果公告的权利未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审计机关带有很强政府内控机构性质,除上

方案-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一、基层 审计 机关主要面临的困难 1、 监督出现死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单位或行业为规范 纷纷对下属单位实行报账制,所谓报账制是指下属单位 不核算,不设 机构,只设一名 报账员,定期或不定期向上级单位 部门进行报账的一种核算制度。近年来基层县(市)实行报账制的单位不断增多,如:药监局、各大银行、烟草公司、石油公司等等单位都相继实行报账制。报账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向市报账混记制;即:县级报账制单位将 凭证、单据统一上报到上级部门后,上级单位对所辖下属单位的账簿全部打乱混记。想要查清哪个县具体的 收支情况、 缴纳情况,根本无从下手。二是向市报账分记制;即:县级报账制单位将 凭证、单据统一上报到上级部门后,上级单位对所辖下属单位的账簿按照县域进行分记。但由于受地域执法的限制,基层 机关无法到报账制单位的上级部门进行 检查。三是向省报账制;即:县级报账制单位直接对口省级主管单位,所有的 收支情况、各类税款均有省级部门代扣代缴。作为基层 机关无法对其 核算、纳税情况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管,特别是税款征收方面,只能是其申报多少算多少。而上级 机关又无足够的人力、精力对这些报账制单位的所有下属单位一一进行 ,这样就出现了 监督真空地带。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 ,进而滋生腐败现象;如果高收入行业纷纷效仿实行报账制,也将直接影响县(市)级财政税收收入。 2、基层 机关本身发展受到的束缚和制约 基层 机关本身发展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束缚和制:一是机构人员编制少,一般基层 机关编制在10人左右或更少,有的基层 机关一线事业编制的 人员就占了全局的三分之二;有个别基层机关受机构编制限制至今还未成立经济责任办公室。二是 经费不足,县级财政每年只按人头费拨给 机关一些办公经费(事业编制的 人员没有人头费),总数也只有区区一两万元。绝大多数 经费靠 罚款上缴财政后,财政返还一定的经费加以解决,如果罚的少,财政返还的也少。经费

基层审计机关亟待提高写作能力

基层审计机关亟待提高写作能力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愿意搞文字、善于搞文字工作的人不多,业务能力和文字能力同具的人才普遍缺乏。表现为:一是缺乏写作人才。许多审计干部不能熟稔地运用文字表述审计成果,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升;二是“重审计,轻运用”。审计干部不善于将自己的思考转化为信息文章,不善于对审计结果、共性问题归纳分析,向党委、政府提出有决策价值的书面材料,不知如何将审计成果转化为起决策参考作用的信息专报。这一现状不仅制约了审计干部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因此,培养会审会写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审计干部的写作能力培训,提升审计公文的质量,做好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是当务之急、长远之计,也是审计现实形势和审计事业的迫切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前提。我局在领导班子的推动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员从陌生到熟知,逐步接受并致力于审计文字宣传工作。领导干部带头转变观念,坚持在审计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撰写稿件中扩大审计成果,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审计人员端正认识、积极实践,主动加强与文字撰写骨干人员的沟通学习,

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稿件,为做好审计文字宣传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组建骨干队伍是基础。我局重视发挥文字宣传骨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成立审计信息写作兴趣小组,由局领导担任组长,由爱好文字、善于写作的八名年轻同志组成,正式组建了第一支审计文字宣传骨干队伍,为推动此项工作发展、营造整体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兴趣小组成员间的帮、学、传、带,有效提高了骨干的综合素质,为带动普通审计人员多出信息、出好信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机制是关键。我局建立健全了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报送等制度,尤其是在审核上实行由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局长三级审核制,有效确保了稿件的质量。同时还建立健全了考核评比和奖励制度,发动每个审计人员参与文字宣传工作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全员参与、人人动笔的浓厚氛围,把任务完成情况与科室和个人考核相结合,纳入局年度岗位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年底评优评先考核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有效提升了审计人员文字撰写能力和从事文字宣传工作的热情。 四、提升综合能力是目的。培养既会审又会写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提升审计干部的综合能力是我局的重要工作目标。我局积极鼓励审计人员撰写审计信息、审计论文、审计课题,参加审计论坛、审计演讲,今年更是推出

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篇)

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篇) 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范文一) 近年来,在XX市审计局的正确领导下,XX县审计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干部的工作要求,坚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工作状态,树立了较好的整体形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县级审计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把“人、法、技”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成为基层审计机关必须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干部队伍结构老龄化,人才出现断层。审计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出现没有合理人才梯队的现象,审计干部队伍呈龄老化且出现断层。如我局X名领导班子平均年龄XX岁,XX岁以下只有X名,年龄最大的XX岁;其他干部平均年龄XX岁,XX岁以下XX名,年龄最大XX岁。长期以往人才队伍将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将影响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审计干部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审计涉及的领域经常是跨行业、跨学科的,审计人员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熟悉各项法律、大政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上述“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员较为稀缺,很难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对各行业开展审计监督的需要。如我局审计干部的学历程度都为大专以上,但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以上的的X名,占X%;审计干部大多数专业为会计类,其他专业涉及很少,很难满足现在的审计需求。 三是现有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力量较为薄弱。县级审计机关每年要完成的署定、省定、市定同步审计项目和当地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但现有审计力量与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也严重制约了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内部管理制约的原因,又外部体制机制的原因,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究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行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下,由于受现阶段体制问题的限制和影响,上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业务领导,但不能给予下级审计机关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培养、提拔等方面更多的

基层反映基层审计机关综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基层审计机关综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天,的为大家了一篇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综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综合工作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一项带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推动审计管理创新、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审计地位和影响的重要途径。那么,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更好地做好综合工作?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感悟和工作实际,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滞后。一是有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审计初创阶段,只注重对个案查处,就事论事,单项信息多,综合信息少,不注意从宏观上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一些大项目成果开发利用不够;审计后一查了之,不注重及时反馈信息。二是很多审计干部对综合工作的重视不够,总认为抓综合工作是“虚功”,抓业务工作是“实功”,写信息写做分析是综合科(办公室)的事情,基层审计机关只是少数几个人搞综合工作。三是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审计干部一提到写信息写材料就头疼,一看到文字材料就紧张,觉得信息宣传和综合分析很高深、很棘手,不是自己能力所能胜任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无所谓的心态、厌恶心态、畏难心态。 (二)运行机制不全。一是全员抓、全面抓、全过程抓的机制没有形成。在全员抓上,很多科股室参与很少,大多数审计局只是几个

人搞综合工作,有的甚至只有唯一的笔杆子在写稿子。有的科室来了一个职责范围内的材料,极力往外推,不仅耽误工作,还不利于审计干部的培养。二是协调沟通机制没有形成。业务沟通与综合科室不畅通,没有经常对具体审计项目动态、当前的热点问题和行业审计综合分析情况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审计机关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太少,很少及时将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和综合分析情况向党委政府,对有些问题有所保留。三是督办考核机制大打折扣。虽然制定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平时很少按照考核办法严格督办,只是督办少数几个人,只是严格要求少数几个人。而且考核没有统一标准,工作任务分配不平衡,工作能力强的、工作积极的,分配任务指标就多,反而不做事的、不想搞事的,分配任务指标就少。 (三)成果质量不高。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成果数量不多,质量普遍不高。一是调研类成果不多。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少事多,人员身兼数职,虽然每年能写几篇调研类文章,但大都被动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调研课题和量化考核指标任务,很少沉下心来抽出充足的时间去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二是业务类成果较少。审计业务类成果是审计工作的主业,是审计成果的主要。基层审计机关虽然每年参与和开展众多的审计项目,但很少揭示和反映审计发现的各类带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很少从机制和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去推动改革发展;很少总结审计业务工作创新的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三是分析类成果极少。分析类成果是提升审计成果层次的重要途径,是更加有效服务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是审计价值的彰显。但基层审

基层反映: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存在的问 题及建议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在近两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孙宝厚副审计长分别提到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风险问题,明确要求不搞批量式的审计。不可否认,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将政府投资审计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不断加大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在促进节约政府投资、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基层审计机关在全面开展投资审计的背后,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带来了严峻的审计质量和廉政风险。 一、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加之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基层审计机关在探索推进政府投资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严谨、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问题。(一)审计内容不完整。根据有关规定,投资项目审计应包括工程决策、工程管理、财务收支、工程造价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基层审计机关在投资审计中,很大程度只对工程造价进行了审计,很少顾及对投资项目的其他内容审计。审计内容的不完整带来审计职责的履行不全面,是审计的缺位和失职。如果建设项目在资金管理,项目招标投标、工程监管等方面出了问题,审计机关将有可能受到不作为的责任追究。 (二)审计程序不规范。严格遵守审计程序,是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少数基层审计机关存在投资审计程序不规范的问题,有的没有下达审计通知书,有的用社会服务机构的审计报告代替审计取证,有的审计征求意见不规范,有的审计结果文书不合法,等等。这些行为侵犯了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权益人的的知情权、辩护权和申诉权,如果一但产生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审计机关有可能因审计程序不规范而败诉。 (三)审计行为不严谨。按《审计法》及相关规定,就工程造价审计而言,审计机关应对工程决算价进行审计,也可对工程预算的栏标价进行审计。但少数审计机关存在直接参与工程决算的问题,此行为显然是不严谨的。因为工程决算是由工程建设项目甲、乙双方共同确定的最终结算价格,是建设项目法人履行工程管理的份内之责,审计机关不应插手于工程决算。一是审计机关参加了工程管理,失去了应具有的独立性;二是侵犯了项目法人的合法权力,造成审计越权;三是审计人员或聘请的社会服务人员未参与工程管理,对工程具体情况不了解,对隐蔽工程不清楚,审计仅凭纸质资料和现场抽测情况,工程决算难以做到准确;四是容易造成工程造价工作“一边倒”的局面,造价管理依赖审计,造价多少审计说了算,审计“包打天下”,监督者失去监督,增加了审计的责任和风险。 (四)购买服务不严肃。当前,购买社会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是基层审计机关解决投资审计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审计机关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应当遵守《政府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困惑与解决路径

近年来,各级基层审计机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审”战略,坚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求的干部管理机制,力求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队伍。但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进入新常态,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层次和要求不断提升,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急需出台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积极性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年龄偏大。笔者所在市的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干部队伍年龄层次结构不合理,新生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断层现象直接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持续的进取精神,在感觉提拔无望后,逐渐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二是退出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审计机关还未建立完整的退出机制,审计人员的公务员身份,意味着只要其不违反党纪国法,未受到严重的党纪政纪处分,无离职风险。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审计干部的工作难易程度和辛苦程度对个人的经济收入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最终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得越多承担的审计风险越大,极大地挫伤了业务干部,尤其是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二)专业人才不足。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专业结构也应当调整,由过去偏重于财务收支审计专业逐步向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计算机、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转变。但是,这些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如信息化建设,虽然近几年来下气力抓了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训,但远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市具有审计署计算机应用中级水平的只有23人,仅占在编人员的5 %,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如特别急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连审理、复核、质量检查等关键环节都没有审计干部担任,大部分依靠聘用人员或者委托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来完成。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更是缺乏。 (三)教育培训不足。一是参训时间不允许。审计人员在职学习培训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基层一线审计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的时间难保证,上级审计机关虽然每年都安排了不少的培训,但是由于基层审计工作任务过于繁忙,有时不得不放弃。二是学习内容不系统。目前干部培训的内容大多是用啥学啥,考什么学什么,知识零散,忽视了审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当前审计业务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而大多数审计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审计培训,对新的审计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掌握,有的长期在一个业务岗位上工作,业务知识单一,一旦岗位轮换,就会出现知识缺乏、工作脱节的现象。三是教育培训考评机制不完善。当前,普遍存在审计任务是“硬任务”,教育培训是“软指标”的片面认识。教与学没有与个人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挂钩,没有形成较大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出现了“教好与教差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的不良现象,以致教学缺少动力,学习缺少热情。 (四)一线业务人员不足。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综合部门人员较多,一线业务人员偏少,有的直接从事一线审计工作的人员不到一半。特别目前署、省、市三级审计资源实行大统筹,基层审计机关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审计任务,另一方面要无条件地服从和完成地方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平均每人每年要完成5-7个审计项目,往往会造成顾此失彼,或者是急于完成任务而不注重质量的后果。 二、解决路径 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充分发挥审计服务国家治理功能作用的迫切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必须从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