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力拓展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力拓展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力拓展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力拓展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巩固新

人教版必修1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下列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结构是( )

A.细胞膜 B.糖被

C.原生质 D.染色体

答案:A

解析:在细胞中,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的结构是各种生物膜,包括细胞膜。

2.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

A.水B.蛋白质

C.磷脂D.糖类

答案:B

解析:对几乎所有的细胞膜来说,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形成基本骨架,糖被有时起细胞相互识别的作用,但不同细胞对同一种物质,或者同一细胞对不同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主要决定于细胞膜上运输各种物质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而载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用两种不同的荧光分子分别标记两个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再将两个细胞融合,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两种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膜上,这表明了组成膜的脂分子( ) A.在双层之间做翻转运动

B.做自旋运动

C.尾部做摇摆运动

D.沿膜平面做侧面运动

答案:D

解析:该实验表明组成膜的脂分子,沿膜平面作侧面运动。

4.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

B.核膜和内质网膜在结构上有密切联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及结构特点。细胞主要由磷脂双子层及蛋白质分子组成,且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各种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同的膜功能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

5.当具有蛋白质衣壳的H1N1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的淋巴细胞就能识别这一异物,并

产生相应的抗体。淋巴细胞之所以能识别H1N1病毒,是因为其细胞膜上具有( ) A.磷脂分子B.糖被

C.蛋白酶D.抗原

答案:B

解析:蛋白质+多糖―→糖被,具有保护、润滑、识别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6.存在于细胞膜上,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起“联络作用”的文字或语言的是( ) A.磷脂分子B.蛋白质分子

C.糖蛋白D.载体

答案:C

解析: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联络作用”,这里起联络作用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被即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的。

7.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到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答案:D

解析: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以保证物质选择性地出入细胞,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水溶性染色剂(PI)不是细胞所需要物质,因而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死亡后,细胞膜及其他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溶于水中的物质(如PI)都可以通过,而使细胞核着色。

二、非选择题

8.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

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0℃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2)蛋白质等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解析:此题是检验细胞膜结构特点的一个有趣的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的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所谓的“抗原”物质。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不同膜上的荧光性表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物质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将融合细胞置于37℃下保温4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

9.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

(1)细胞识别、物质的跨膜运输等分别与图中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有关。

(2)图中的A侧为细胞膜的内侧还是外侧?____________。

(3)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结构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有很大区别,具体原

因是由于图中________(填标号)不同所致。

(4)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少,而膜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增加。对于膜的上述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2)外侧(3)②(4)细胞膜具流动性

高中生物补习班 周末拓展提高

杨浦新王牌 生物进化专题课 1. 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2. 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3.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 /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4. 世界上已经发现了对现有抗生素都具抗药性的“超级病菌”,人类健康面临新的威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能够导致“超级病菌”的产生 B.杀死体内所有细菌是防治疾病最有效的办法 C.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药性病菌数量逐渐减少 D.一次性注射抗体可使从获得终生免疫力 5.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 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B.30%,42% C.70%,21% D.70%,42% 6. 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应用自测]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含量多、蛋白质含量少 B.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C.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蛋白质有流动性 D.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是中间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深度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是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此题要注意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由它支持着许多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分成两类。一类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另一类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也就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并用之分析判断具体叙述的正误。 2.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联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解析:根据四个选项中所列举的化合物的功能可得答案。 答案:A ←糖蛋白是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又叫糖被。 3.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内膜,在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血影。 如果将血影中的脂类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展开,并用板条将其推挤到一块, 则测得的脂类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A.1/2 B.1倍 C.2倍 D.4倍 解析:细胞膜中的磷脂排列成双层,铺开后变为单层,其面积为细胞表面 积的两倍。 答案:C ←考查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4.细胞膜常常被脂类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 B.蛋白质 C.多糖 D.核酸 解析:脂类溶剂溶解的一般是脂类物质,在备选答案中只有磷脂是脂类物质;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由此可推断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答案:AB ←此题要求应用酶的特性和有关化学知识分析现象,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5.脂类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类物质的载体蛋白质 C.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糖蛋白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的。 ←掌握细胞膜的成分。

精选-沪科版生物高中拓展型课程1.3《培养基的配制(实验)》练习题无答案

培养基的配制——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固体培养基中不含水,液体培养基中含水 B. 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 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 D. 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 2.已知某种细菌以CO2为唯一碳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推测该细菌的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B. 无机盐是该细菌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C. 培养过程中碳源同时充当该细菌的能源物质 D. 培养该细菌的培养基中无需添加氮源 3.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溶解 ②等培养基冷却4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③待平板冷却凝固5?10分钟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④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⑤牛肉膏和蛋白胨都能提供碳源、氮源、磷酸盐、维生素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⑤ 4.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B.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 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5.下列关于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平板划线法是在培养基上连续划线以纯化菌种的接种方法 B. 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C. 培养硝化细菌可不用在培养基中加有机碳源 D. 培养乳酸菌时需要提供无氧条件 6.关于培养基的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要筛选目的菌株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B. 液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配方上没有区别 C. 纯化目的菌种需到得到单菌落,只能使用固体培养基 D.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可用于尿素分解菌的筛选 7.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B. 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 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D. 用固体培养基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 8.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做碳源又做氮源 B.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C. 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依托生动的经典实验资料,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设计思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研究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启发学生用已知去探究未知,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最终促进学生透彻理解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并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教学中依托生动的 经典实验资料,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能力目标 (1)探讨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尝试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情感目标 (1)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形象的理解细胞膜的功能,体会细胞膜作为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的意义。四、课前准备 1.实验用品:烧杯、浓盐酸、清水、培养皿、镊子、大白豆(清水浸泡和清水浸泡后煮熟)、红色玫瑰花瓣、稀释20倍的红墨水、展示台等 2. 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实验汇报视频 3.上课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2)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画概念图 应用与拓展 1、下图是武汉市第六医院肿瘤科的检验报告单,请结合课本P41“与生活的联系”内容,尝试对该患者作出诊断。 2、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画概念图。 观察分析肿瘤化 验单,利用所学知 识分析回答。 梳理所学的 知识,建立良 好的知识网 络。 加强学习内 容与生活的 联系 细胞膜 成分功能 系统的边界

-高一必修一生物细胞膜课时练习题-文档资料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细胞膜课时练习题(附答案) 人本身就是一种生物,所以,了解生物,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准备了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细胞膜课时练习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选择题 1. 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 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 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答案:C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因此选它,否则就容易造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混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的现象。 2. (2019?无锡一中期末考试)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 C. 合成细胞壁的成分 D.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C 3. (2019?无锡一中期末考试)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 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 4. (2019?福建龙岩一中)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A. 糖类和脂质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 D.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C 5. (2019?邯郸高一期末考试)磷脂分子适于形成细胞膜的原因是() A. 它们是疏水的 B. 它们是亲水的 C. 它们迅速吸水 D. 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 答案:D 6. 苋菜无论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中仍不见红色物质,但若放入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这是因为() A. 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出入 B. 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C. 沸水中色素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D. 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 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

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 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 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 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 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 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 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

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 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 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 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 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独立完成实验,具备生物学实验的基本 操作技能;认同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的重要性,养成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拓展训练(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生物拓展训练(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生物生长发育阶段,产生的是体细胞,减数分裂一般发生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细胞。分析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差异,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也是理解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掌握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以及细胞数目与种类的变化规律是深刻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重要途径,辨别各种图形与曲线并熟练掌握,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 1.(96上海)雌蛙的卵巢中有初级卵母细胞6000个,从理论上计算,经减数分裂所生成的卵细胞和极体数分别是 A.6000和6000 B.6000和18000 C.6000和24000 D.12000和12000 2.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化)。下列各项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 a~e表示初级精母细胞,f~g表示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B.b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C.d~e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e~f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e点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f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 3.下图中(一)代表某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图中(二);哪个图不可能是这种生物所产生的配子4.右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 A.2、4 B.1、3 C.1、3或2、4 D.l、4或2、3 5.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分体是指 A 细胞中的四对染色体 B 细胞内有四个DNA分子 C 细胞内有四个染色单体 D 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6.下列细胞时期中一定具有染色单体的是 A 联会 B 卵细胞 C 精原细胞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课后测试题(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知识应用自测] 1.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A.C、H、O、N B.C、H、O C.C、H、O、P D.C、H、O、N、P 解析: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组成,脂质主要含有C、H、O三种元素,有的含有N、P。蛋白质主要含C、H、O、N,有的含P、S等,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D 思路导引 ←理解膜的组成及各物质的组成元素。 2.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解析:细胞膜中含有少量的糖,糖与膜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 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 答案:A ←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3.下列使用显微镜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对光时要操作反光镜、遮光器 B.要先使镜筒上升,再放好装片 C.先用低倍物镜,再用高倍物镜 D.换上高倍物镜后可稍微转动粗准焦螺旋 解析:使用显微镜的三大步骤是取镜安放、对光和观察。其 中对光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然 后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为避免物镜镜头受损和操作方便, 放装片前,先使镜筒上升;观察时,先用低倍物镜,找到清晰物 像后,再用高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动粗准焦螺旋, 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可稍微调节一下细准焦螺旋。 答案:D ←掌握显微镜使用的正确步骤。 4.细胞膜常常被脂类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蛋白质 B.蛋白质 C.多糖 D.核酸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类物质易溶于脂类溶剂之中。酶具有专一性。蛋白质只能分解蛋白质。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还含少量糖。 答案:A ←应用酶的特性和有关化学知识分析现象,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5.某同学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 (1)选取人体的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A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答案:清水渗透吸水 (3)再用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理解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及细胞吸水原理。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细胞膜课时练习题(附答案)-word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细胞膜课时练习题(附答 案) 人本身就是一种生物,所以,了解生物,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编准备了高一人教版必修一生物细胞膜课时练习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C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因此选它,否则就容易造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混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的现象。 2.(2018?无锡一中期末考试)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合成细胞壁的成分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C 3.(2018?无锡一中期末考试)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 4.(2018?福建龙岩一中)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A.糖类和脂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 D.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C 5.(2018?邯郸高一期末考试)磷脂分子适于形成细胞膜的原因是() A.它们是疏水的 B.它们是亲水的 C.它们迅速吸水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 能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板书】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主动运输 【注解】细胞膜 原生质细胞质 真核细胞细胞核→真核生物 细胞绝大多数)细胞壁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原核生物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成分: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少量糖类(位于膜外侧) (参阅小资料中的表格,注意蛋白质和磷脂含量的大小关系) 【例析】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类和蛋白质。(二)结构:(观察图2-4,注意糖链的分布)(D) 1.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膜外表面的有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 【例析】 .在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为了获取纯净的细胞膜,最理想的材料是 A.神经细胞B.肌肉细胞C.成熟红细胞D.洋葱根尖细胞 (三)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两种成分都可流动) (四)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期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注意与半透膜比较)(五)功能(D) 1.保护:与外环境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2.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1)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如O2、CO2、甘油、乙醇、苯;HO2,脂溶性维生素(物质)。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差或分压差。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能量。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对高中生物必修1中拓展题答案的补充

对高中生物必修1中拓展题答案的补充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符凯 摘要本文就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中出现的关于“人造生命”、“核酸保健品”和“吸烟与肺癌”的拓展题的背景材料作了论述,作为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答案的补充。 关键词必修1 拓展题背景材料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下提及的教材均指此教材)中,编者在每节后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训练题,其中的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应用,还有某些科学技能的训练”[1]。这些题目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与教材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以下提及的教参均指此书)对一些拓展题给出的答案有的过于简单、模糊,有的仅仅给出了一点提示,还有的就干脆未给出答案。给教师的备课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都带来一定困难。笔者现将部分拓展题的一些背景资料整理出来,作为对教参答案的一个补充。 1.关于“人造生命”的拓展题 1.1 原题再现: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就是人工制造了生命? [2] 1.2 教参答案: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1.3 背景资料: 1.3.1 什么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定义,科学家们各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认为生命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承载容器、新陈代谢和复制繁殖能力。承载容器,像细胞的细胞膜;新陈代谢把基本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细胞成分;基因能够传给后代或随环境变化的复制细胞的化学指令。

1.3.2 病毒是不是生命?虽然人教版教材中认为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微小的结构层次,因而病毒不是生命,但在科学界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病毒不同于其它的微生物,它们不能在一定的化学溶液中繁殖,只能在有特殊的活细胞或宿主机体存在的情况下繁殖。病毒的复制只有在活细胞内,利用细胞的内环境才能实现。“因此建议把病毒看成是生命系统某些环节的‘自然外逸’,在它离开细胞时也就同时失去了它的生命属性,只有当它再回归到这个系统中来的时候,它才又纳入到生命的行列。”[3] 1.3.3 人造生命与克隆一样吗?克隆是利用现有遗传信息“复制”生命,而人造生命则是利用核苷等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要素创造新生命。显而易见,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3.4 人造生命有哪些最新进展?如果说“人造病毒”是人造生命存在争议的话,那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的实验则已无限接近真正的人造生命了。2007年10月6日,文特尔宣布,他的研究小组用化学物质在实验室中合成了由381个基因、58万个碱基对组成的人造染色体,并将其植入细菌生殖支原体的外壳中,在这些基因的控制下,新细菌能摄食、代谢和繁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三个基本特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生命”。也就是说,在教材P12页《科学前沿》中介绍的“人工组装细胞”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1.3.5 人造生命的出现有什么积极意义?首先是应对能源危机和解决环境问题,这也是该研究的最初目的。其次,在基因诊断方面,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生命的组成元素,从源头封杀困惑我们人类的多种遗传疾病;能够定制细胞,替换自体受损的器官;能够造出高效精准的细胞生物,将药物直接送达病灶。 1.4 小结:“人工合成的病毒是不是意味着人工合成了生命”在科学界有一定争议,但“人工组装细胞”实验的成功已经使人们人工合成生命的梦想变成现实。 2. 关于“核酸保健品”的拓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D:应用)。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D:应用)。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教学过程 【板书】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主动运输 【注解】细胞膜 原生质细胞质 真核细胞细胞核→真核生物 细胞绝大多数)细胞壁细胞生物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原核生物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成分: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少量糖类(位于膜外侧) (参阅小资料中的表格,注意蛋白质和磷脂含量的大小关系) 【例析】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类和蛋白质。(二)结构:(观察图2-4,注意糖链的分布)(D) 1.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膜外表面的有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

【例析】 .在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为了获取纯净的细胞膜,最理想的材料是 A.神经细胞B.肌肉细胞C.成熟红细胞D.洋葱根尖细胞 (三)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两种成分都可流动) (四)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期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注意与半透膜比较)(五)功能(D) 1.保护:与外环境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2.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1)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如O2、CO2、甘油、乙醇、苯;HO2,脂溶性维生素(物质)。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差或分压差。 (2)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能量。 ·若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则必为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不一定都是由低浓 度→高浓度。另外图中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也是不一定的。 ·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和各种离子(矿质离子、有机基团) ·意义: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 细胞有害的物质。对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影响速率的因素:载体、能量(直接)温度、PH(间接) (3)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 【例析】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从消化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其他功能: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和免疫等 附:细胞壁:植物细胞具有;化学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注意其他有细胞壁的生物类型。

(完整版)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注意:病毒的相关知识: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型课程讲义 第一章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原核生物)、真菌(真核生物)。 真细菌:包括蓝细菌、放线菌等。 真菌: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大部分营腐生生活,并用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蘑菇)。 原生生物:单细胞藻类(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大多为能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黏菌(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间的真核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2.结构简单3.分布很广4.营养方式多样5.生长繁殖快速。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通过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媒介物传播、病媒传播)使易感人群发病。 微生物传染病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人体中全部液体总称(体重的60%),在细胞内的是细胞内液(体重的40%),细胞外的是细胞外液(体重的20%)。 细胞外液:主要种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由这些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称为内环境。自稳态:人体自身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自稳态是动态平衡,使人体克服外界环境影响,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是Cl- 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主要阳离子K+,主要阴离子HPO42-、H2PO4-、蛋白质 体内水来源:饮用水、食物水、代谢水 体内水排出:尿液排泄(小便)、皮肤蒸发、呼吸蒸发、排遗(大便) 水摄入:渴觉神经中枢控制 水排出: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 体温:人体内部温度,常用口腔、腋窝、直肠温度来表示。 人体产热:安静时->肝脏剧烈运动->骨骼肌 散热:传导(直接接触)、对流(气体或液体流动)、辐射(红外线形式)、蒸发(水分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量,环境接近体温时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达到最高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范围:3.89-6.11mmol/L。 低血糖症:<3.89mmol/L 低血糖休克:<2.8mmol/L 糖尿病:>7.8mmol/L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促进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提高血糖浓度)。胰岛B细胞:胰岛素(血糖转变为糖原、脂肪酸储存,抑制脂肪、氨基酸转变为糖,降低血糖浓度。

高中生物实验的拓展及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5998307.html, 高中生物实验的拓展及实践 作者:刘莉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11期 高中生物实验的拓展,是指在教材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再做出新研究和新尝试。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助自主探究,塑造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 拓展实验与生物教学 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生物实验对高中生物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生物实验拓展是指在教材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再做出新研究和新尝试,并对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学生易混易错内容展开拓展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可以塑造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团队协作探究,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是教材中第一个与酶有关的实验。此实验的探究目的是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其中无机催化剂和酶处理组结果的对比还能说明酶的特性——高效性;同时,本实验中渗透的“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实验思想,是生物实验设计的关键方法,需要学生多思考多落实。为达成本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对本实验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并带领学生动手落实,达成真实收获。 实验拓展内容 拓展一:实验材料的拓展在本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现向过氧化氢中加入肝 脏研磨液时,气泡产生量很大,由于气泡中携带水汽,易使卫生香熄灭,不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许多文献及习题中提及马铃薯中含过氧化氢酶,这些酶的含量和活性如何?能否代替猪肝研磨液作为实验试剂?这可成为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原有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增加马铃薯块茎和与猪肝研磨液浓度相等的马铃薯匀浆两种材料。根据实验现象:有时加入肝脏研磨液组会出现卫生香熄灭,引发学生探究马铃薯块茎或马铃薯匀浆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学生将原来的4组实验增加为6组,即增加马铃薯块茎、马铃薯匀浆处理组,通过气泡产生速率和卫生香的复燃情况,判断底物分解速率。最终结果显示:马铃薯块茎或匀浆的催化效率优于FeCl3溶液,但远不如猪肝研磨液。考虑到马铃薯具有价格低、易获得、安全性高等优点,在肝脏不易获得的条件下,可尝试用马铃薯作为代替材料,否则建议使用猪肝研磨液。 拓展二:研究问题的拓展酶的用量、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间的关系,是理解酶的作用 机理和酶的特性的重要内容。不过,许多学生对此内容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可以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在解题过程中阻碍重重。综上,本次实验中将酶的用量与过氧化氢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利用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利用 摘要课程内容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学生家庭、媒体等手段,挖掘无形的课程有关知识,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物教科书的内容精简,具有代表性,它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从高考这一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考核来说,仅仅掌握了高中生物课本上的内容,是不足以使我们在高考中拿到一个好分数的。所以,我们要在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出合适的课程有关知识,给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增加一个助力,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宽。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拓展 正文 一、对高中生物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新版教材在对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章节编排结构、逻辑性、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很好。课程内容的选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合适的。 但是生物学领域是一个庞大辽阔的领域,生物学的知识也如同浩瀚的大海一样多。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只是生物学知识中的极少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教学需要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以便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丰富知识。 要丰富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生物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思,努力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资源,然后将之巧妙地利用于课堂。 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利用有利于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传授式课程观念,从而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对课程内容的适当拓展和合理利用会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利用 课堂上最怕学生不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把学生吸引过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角色扮演、话剧表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既在玩,也在学。 (一)角色扮演 例1:让学生扮演科学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最后让班上其他学生总结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 【学习目标】 1、掌握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原理 2、理解细胞膜的功能,明确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 3、了解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4、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功能及重要意义 5、难点:红细胞膜制备的方法及重要意义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实验原理 细胞内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把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由于吸水而涨破,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2)实验材料 ①材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②原因:这样的细胞中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及众多细胞器。 (3)实验流程 选材: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 制作装片:用滴管吸取一滴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由低倍镜→高倍镜) 滴清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引流法) 观察: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结果: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获得细胞膜。 要点诠释: (1)利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是生物学上的经典实验之一。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结果取得的关键作用 (2)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会吸水胀破是因为细胞中溶液的渗透压要高于细胞外,故细胞会吸水。由于动物细胞细胞膜韧性有限,所以当细胞吸水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胀破,排出细胞内容物,从而得到细胞膜。植物细胞外包围着一层细胞壁,可以限制细胞膨胀的程度,所以可以吸水,但不会胀破。

2、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膜主要由 脂质和蛋白质 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占40%,糖类占2%——10%。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看,脂质(主要是磷脂)含量最多,由它构成了细胞膜的骨架,但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 蛋白质 行使,所以,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知识点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对于原始生命,膜的出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2)细胞膜也是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分界面,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要点诠释: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存在的基础,学习时要把握这一主题去理解。细胞膜的所有功能都是对这个主题的延伸。 (1)细胞膜使细胞与外界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若没有它的存在,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扩散而达到平衡,细胞就不复存在了。 (2)物质进出细胞必须经过细胞膜。它控制物质进出的特性,使细胞以膜为单位形成一个基本单位,保持一定独立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