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格式第一、二单元(四下)

教案格式第一、二单元(四下)

教案格式第一、二单元(四下)
教案格式第一、二单元(四下)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备注

小数的意义(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分数和小数的

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能在已

有知识的背景下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小擂台赛(引导学生复习除法、分数的意义)

(1)把100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分成100份呢?

分成1000份呢?

2.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书包

师:它的价格是多少元,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用小数68.5来表示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元、角、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还

有很多地方也用到了小数?谁可以来说一说呢?

生举例如身高、体重等

师:生活中有好多地方会用到小数,那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1.做一做,说一说 (1)1.11元是什么意思? 生尝试说一说 师小结:1角是1元的

10

1

,也可以写成0.1元。1分是1元的100

1,也可以写成0.01元,那么1.11元就是1元1角1分。 (2)1.11米是什么意思 生尝试说一说

师小结:1分米是1米的10

1

,也可以写成0.1米。1厘米是1米的

100

1

,也可以写成0.01米,那么1.11元就是1米1分米1厘米。

2.小数的意义

(1)师:我们接触了这么多小数,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表示什么呢?现在请你们拿出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份,并想想要如何表示出0.1。

生动手折一折,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表示?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0.3呢?0.4...

(2)师:刚才同学们已会表示0.1,0.2.....那要怎么表示出0.01和0.001呢?

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思考0.01和0.0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同学们再想一想,0.23和0.059要怎么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

备 注

1.课本P 第3页练一练第2题 生涂一涂说一说

2.把下列分数写成小说

107= 1009= 100027= 10021= 100031= 1000

209=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9= 0.76= 0.121= 0.07= 0.035= 0.17=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再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说说他们的意义,并用分数把她们表示出来。

五、作业

课本P3练一练1、3、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一) 1.11元是1元1角1分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

101可以表示为0.1 1001

可以表示为0.01 1000

1

可以表示为0.001 《小数的意义(一)》教学反思:

备 注

备注

小数的意义(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

的运用,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会进行单名数

和复名数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怎么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改成用“米”

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和将多少克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

过程后,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

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复名数转化成单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课本情境,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你

会测量吗?请你们把测量到的班级黑板的长度汇报上来好吗?

二、探究方法

1.学生汇报测量长度:黑板长2米又多出了36厘米

生观察测量数据,并观察到数的单位不一样,讨论得出要统

一单位

师:要统一什么单位会比较方便计算呢?(生经过谈论得出

改成以厘米为单位或以米为单位比较好)

2.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

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生得出2米36厘米=236厘米 3.改写成以米为单位

(1)小组讨论把厘米换算成米作单位应该怎么样表示 (2)汇报结果

生: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1米可以分成100个1厘米,36厘米占了36份,用分数表示就是100

36

,用小数表示就是0.36米,所以2米36厘米=2.36米

(3)师小结:由于米、分米、厘米都是十进制的,所以可以直接用分母为10或100的分数来表示,或用小数来表示。

3.动手填一填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数学课本、课桌的长度,并完成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三、知识延伸

1.师:你们已经学会了怎么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秤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以千克为单位

(1)生动手操作 (2)生汇报

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因为1000克=1千克,260克

=1000260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1000

180千克=0.18克 2.师:那么你们能用千克表示出鹌鹑蛋和鸵鸟蛋的重量吗?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 四、巩固练习

备 注

生独立完成课本P5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交流时说一说怎么得来的 五、本课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单位换算的方法,除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可以换算外,其他单位也可以进行换算。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单位换算,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吧。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

36厘米=

10036

米=0.36米 260克=1000260

千克=0.26千克

180克=1000

180

千克=0.18克

《小数的意义(二)》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动手拨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分析,探索创新”进一

备 注

步掌握小数的意义。

备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

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刻苦钻研、探究新知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情景图)通过看图片我们知道,北京地铁

的最高运行速度约为22.222米/秒,你知道像这样的小数每个

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

意义,进而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小数的意义(三)

二、探索新知

1.小数的构成、数位及计数单位

(1)师: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学生边说,教师边板

书)

师:整数部分的数位从小数点开始右起向左第一位是什么位,

第二位、第三位…呢?

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住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在整数部分下面)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的数位是从右起向左依次是个位、十位、

百位...那小数部分的数位是从哪边起呢?它和整数部分的数位是

不同的,小数部分的数位是从小数点开始左起向右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教师边说边将数住板书在小数部分下面)

整数部分小数

小数部分

数位

.

....

.

分位

分位

分位

分位

.

....

. 师:这就是小数数位表,整数部分和我们学习的整数数位是

相同的,表示的意义也相同。小数部分数位上的每一位各表示什

么呢?十分位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位表示百分之几,千分位表示千

分之几......知道了小数数位表和每一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你

能不能将一个小数在数位表中表示呢?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22.222。

(指名让学生到黑板前写22.222,师生共同观察其写得是否

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制作小数数位表并在数位表上写出

30.402、0.098,完成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意义。,

(学生交流时,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个

O.1,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个0.01......0.1是十分位的计数单

位,0.01是百分位的计数单位.......)

师:刚才我们写的22.222中每个2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小数点左边第一个2表示2个一,第二个2表示2个十,

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表示2个十分之一,也可以表示2

个O.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百分位,表示2个百分之一,也可

以袁示2个O.01;小数点右面第三位是千分位,表示2个干分之

一,也可以表示2个O.001)

师:我们知道整数的计数单位是“满十进l”的,那么小数

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的吗?(课件出示)10个0.1元是( )

元,10个0.01元是( )元;10个0.1分米是( )。lO个0.01

备注

分米是( )米......

备注(学生口答,得出结论: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

1”)

(2)归纳总结。

a.小数像整数一样,也是按照一样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

占的位置叫小数的数位。

b.一个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

c.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

(3)跟踪练习。

①8.205是由( )个1,( )个0.1和5个( )组成。

②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小数点左边第二位

是( )位。

2.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熊商店和小狗商店里的毛巾每条标价分别为5元和

5.00元,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一

样)

师:为什么5元的末尾加上小数点后再添两个0大小不变

呢?(5元=50角=500分,5.00元=500分)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7页“试一试’’中的涂

一涂,看有什么结果?(学生涂后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

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

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4题。可让学生口答。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6题。先计算再思考讨论有

什么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三)

整数部分

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

.....

.

分位

分位

分位

分位

.

.....

2 2 2 2 2

《小数的意义(三)》教学反思:

比大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会将几个小数按大小

顺序排列。

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老师

要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索材料,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备注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同学们,看黑板上是什么?

(贴出出小长方形的卡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指着卡片,提问:如果这些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

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3.随即在两个方框之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

个小数会比较大?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揭示课题:比大小

二、自主探究,提出想法

谁跳得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跳高成绩表。

表格中是让比较王红和李娜的跳高成绩,也就是比较两个小

数的大小。即比较0.69米和0.8米的大小。

2.学生对比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思考比较0.69和0.8大

小的方法。

方法一:0.69米是6分米9厘米,0.8米是8分米,所以

0.8>0.69

方法二:

0.69是69个0.0l,0.8是80个0.0l,所以

O.8>O.69

方法三:I

先比较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

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

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上的数......

谁跳得远I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跳远成绩表。I

此表是让比较郑强、李明、张华三人的跳远成绩,实际上是

比较三人跳远成绩的大小,即比较 2.97、3.13、3.08的大小。

备注I

2.比较小数的大小 1

(1)比较整数部分:三个数据的整数部分中,3最大,但有一

个数的整数部分是3,所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十分位,十分位上一

个是1,一个是0,l比0大,所以李明比张华跳得远,郑强的整

数部分为2,小于3,所以2.97在这三个数中最小。

(2)比较发现:3.13>3.08>2.97 l

三、回顾小结,验证想法I

1.(翻牌)要想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

该怎样翻比较好? 1

2.在翻牌的过程中,不断地问学生:现在可以比较出他们的

大小吗?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10.57。

3.如果我一定要后面的小数比前面的大,让你移动小数点。

你认为可以怎样移?

4.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比较的方法,要快速地比较出小数大

小,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

吗?

整数的大小比较是先比较位数多少,位数相同再从|高位依次

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

再从十分位往下依次比较。

6.教师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四、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本第l0页“练一练”第1题。

2.课本第10页“练一练”第2题。

(1)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比较大小的方法。

3.课本第10页“练一练”第3题。

备注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4.课本第10页“练一练”第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下同学们相互说一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比大小

整数比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

小数比较整数部分,相同时,比较小数部分。先比较十

分位上的数,再比较......

《比大小》教学反思:

买菜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11~1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

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备注过程与方法: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

数加减法的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

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思想,使学生对数

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11页“买菜”情景图) l

师:通过这个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

学问题?

生1:一把油菜的价格1.25元。

生2:一把芹菜的价格2.41元。

生3:芹菜的价格比油菜贵。

生4:一把芹菜比一把油菜贵多少元?

生5: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需要多少元?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老师包里正好有4元零钱,

看看能不能够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

生:够买。

师:大家怎么算的?

生:1元加2元是3元,0.25元加0.41元不到1元钱,所

以够买。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

备注生:老师还有个问题,老师想买一把芹菜和一把油菜,售货

员收了3.66元,对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

1.25+

2.41=

3.66—1.25=

2.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计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

的。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算

法。

4.汇报。

(1)分步计算。

可将整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将得数相加。

如:1+2=3 0.25+0.41=0.66 3十0.66=3.66

所以:1.25+2.41=3.66

3—1=2 0.66一0.25=0.41 2十

0.41=2.41

所以:3.66—1.25=2.41

(2)涂一涂。

(3)学生利用方格纸涂一涂并进行计算。

(4)列竖式计算。

教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相互提

问,讲清算理)

5.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

数加减法一样了。

思考: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使学生理解,小数如减法计算中,只有将小数点对齐,相同

数位才能对齐)

备注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2.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要先求出亮亮站在凳子上的高度:

1.45+0.4=1.85(米),然后再根据题意,求出爸爸的身高:

1.85-0.05=l.8(米)。

4.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6题。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先求出半箱苹果的质量:46.6—

24.3=22.3(千克),然后求出一箱苹果的质量:22.3+22.3=44.6(千

克),最后求出箱子的质量:46.6-44.6=2(千克).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2.回家后请帮爸爸妈妈算一算在超市购买商品的总价

吧。

板书设计:

买菜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

小数点,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笔算。

《买菜》教学反思:

备注

比身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13~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

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

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8.5+6.4= 25.4+1.4= 39.8-8.3= 2.

7 -1.4= (四人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问题:鹿妈妈有多高?小黑有多高?爸爸比小花高多少

米?

1.根据题目列式。

学生交流,讨论列出算式。

备注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强调“小数点

要对齐”,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

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道理一样了。

计算方法提示:①小数笔算同整数笔算一样,首先也要做到

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先把小数点对齐。②要从最低位算起,当

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时,要从个位退l,十分位上变成14减

8。③计算结果要注意对齐上面的小数点。④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

有0,一般把0去掉。

3.探究第三个问题: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让学生重点讨论“6-2.4”整数减小数怎么做.通过讨论使学

生知道整数后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添“0”占位。然后就可以计算

了。

如:6-2.4=变成6.0-2.4=

4.小结: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

笔算时应注意:①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

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都要向前一

位借1当10。③得数的小数点与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应用

1.数学问题大挑战。

课件展示问题。

(1)跳跳龙带了100元钱到商店购物,买书花了89.85元,还

剩多少尊?

(2)跳跳龙的储蓄罐里原来有11.42元,昨天买本子花了7.5

元,储蓄罐里还剩多少钱?

(3)在问题(2)中,若妈妈又给了他0.35元,现在储蓄罐里有

多少钱?

2.完成教材第14页“试一试”。

四、总结

备注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板书设计:

比身高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比身高》教学反思:

歌手大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

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的实用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

算。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和使用简便的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备注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

起去羊羊乐园参加一场歌手大赛,(出示课题)希望大家都能争

当小评委。要进入羊羊乐园,必须要勇闯下列几关的,大家有没

有信心?

第一关:基本口算关

第二关:计算关

8.6+9.52= 20-15.05= 6.04-0.99= 3.65+7

.56=

第三关:预习关

通过预习你知道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有什么发

现?本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揭示课

题)

二、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真棒,能勇闯三关,下面我们去看一看为了选

拔羊羊国度的最佳歌手,都有谁参加比赛了?

但是在这次歌手大赛中只有有两位选手表现脱颖而出,喜羊

羊和美羊羊羊

喜洋洋美羊羊

专业得分8.55分8.65分

综合素质得分0.88分0.40分

总分9.43分

2.小组讨论:

(1)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总分是什意思?

(2)要比较两位选手谁表现最好,看什么?人们一般是将专业

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总分)

(3)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

3.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分呢?

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看谁的算法多多?然后再在小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五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五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节备课日期上课时间审批意见及时间审批人课题Unit2 My days of the week课时Lesson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听懂问句: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o we have on Mondays ?并能做出正确回答。 2、能够听、说、读、写单词: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替换关键词运用。能力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替换关键词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听、说、读、写单词: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替换关键词运用教学难点: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的发音教、学具准备单词卡片,录音机,与教材相配套的录音磁带教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1、Warm-up(热身) (1)教师播放Start部分的歌谣Let’s chant,学生感知星期一至星期五的表述。还可选择播放前几册学生用书中与本单元 内容有关的Let’s chant、Let’s sing、Let’s do 部分的录

音,学生听音,有节奏地吟唱,并做出相应动作。如四年级上册复习一中有关星期的歌谣,让学生温故知新,以减轻教与学的难度。 (2)教师使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句型:“It’s8 o’clock、It’s time for Chinese、”引出句型:We have Chinese, English…on Mondays、结合课程表,进行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 A: Hello, B、 What time is it? B: Hello, A、It’s8: 20、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 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教师结合Let’s start 的图片和情景,提问:“What classes do you like?”引导学生复习有关课程的词汇。让学生理解一些新开课的名称或较难掌握的名称,如science, moral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再让学生看图中七个小矮人的帽子,上面有星期名称的缩写,让同学们猜一猜每个名称的全称是如何拼写的。 (2)出示Let’s learn 部分的挂图,向学生介绍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名称,播放声音,让学生跟读。教师范写五个单词。可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表格教案含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表格教案含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简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由于学生年纪偏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能细心观察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因此,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在观察事物中得到启示,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2、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点 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四、单元教学难点 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 1.加法:4课时。 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2014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准备】教科书第7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课题:《年、月、日》(第1课时) 科目:数学主备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 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年历卡片 修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 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四单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分析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 1

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3)将课本第9页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三)巩固拓展: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听口令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2、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四)全课总结:

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 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 1三角形的特性。 情境图。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 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三角形的分类。 (1)分两个层次编排。(2)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3)三角形按边分类。 3三角形的内角和。 4图形的拼组。 (1)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 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生活中的数学,介绍平面图形密铺的知识。密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教材提供了一些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让学生知道什么 是密铺并感受密铺创造的美。并在最后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密铺现象,即小蜜蜂 用六边形密铺成的蜂窝。要注意这里介绍密铺,主要是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给 生活带来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密铺的概念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如对于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用来密铺不用让学生研究。 三、教学措施: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组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另外,建议学生运用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有关选学课文,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加深认识,并付诸行动。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以及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以及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主题 表内乘法(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 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 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 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 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

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并会求商

3.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知识基础 1.加、减、乘三种运算方法 并会熟练计算连加、连减 2.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 3.在学习乘法时 有了分东西的基础 认识了一份、几份、总数 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倍"的概念 单元知识网络图

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二单元表格教案

7.一匹出色的马1. 指导学生观察、 (2 5.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 6.小组成员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1)本文一共有7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四、总结,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观察、 玩具的

1.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导学案设计 1. 2. 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汉字 2. 3. 4. 5. 1.谈话引入: (1 (2)说说你父母都是什么工作? (3 (4)除了课本上写的,你还知道 2.出示生字词卡片,老师带读。

3.教师引导:大致理解 4.学生自由认读,同桌互相指读, 5.老师指名读,检查认字情况。 6.根据“职业”这个主题扩展词 语,比比谁的词汇多。 1.照样子说一说,把自己喜欢的 (1)试读句子,想一想例句运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句描 (3)给定学生景物,让学生运用 (4)让学生自由选择景物并运用 2.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读句子说说每个词在句子中 的意思; (2)体会一下为什么同一个词在 (3)查词典看看同一个词语都有 (4)在词典的帮助下再找出几个 1.1)观察生 字的字形结构,找出这些字的特点。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 学生描红、临写。 2.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书写习 (1)写字时正确的坐姿是怎样 (2)写字时正确的执笔姿势是怎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30+23= 21+7= 40+35= 28+60=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3.小组汇报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单元知识架构: 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等内容。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时划分:4课时 对称图形 (1) 镜子中的数学 (1) 平移与旋转 (1)

二、什么是对称图形? 1、看过这么漂亮的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 2、折一折,剪一剪。 3、明确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对称轴。” 4、观察剪出的图形,想一想剪的过程,你发现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5、猜一猜,剪一剪,由对称图形的特征推知对称图形。 三、生活中的图形。 1、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判断对称与非对称图形,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判断的依据。 2、介绍少数民族的蜡染。 3、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并与同位说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 四、动手做。 1、围对称图形。 2、按图给出的对称轴画对称图。 3、剪对称图。最后全班交流。 五、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怎样找”全班交流。实际上就找它的对称轴。对于都是对称图形,比较对称轴的位置及对称轴的的条数,发现对称图形的不同点。 2、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展示学生的创新力。

最新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学习资料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1)

二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 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答(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36÷3 24÷2 30÷3 60÷6 二、教授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 6÷3=2 60÷3=20 ②、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20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三、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情景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课件出示口算: 1800÷3 2400÷6 250÷5 42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同桌交流、讨论。请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板书: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1(箱) 四、小结: 师: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