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1.简述徽州地理和社会对徽州人的影响?

先介绍下徽州的地理: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古建筑以徽州地区的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这样的地理状况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师法自然!

徽文化

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

我们今天所说的徽州应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是指地处皖南,毗临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左右的这一地区。历史上称为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屯溪区、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清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徽文化还将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走出安徽、走出国门,让全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徽文化和中国其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样,在长期的孕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系统、内涵深厚的一门学科。

徽文化随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生活实践中,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在跨入现代门槛前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徽州介于万山丛中,自然环境神奇,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子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山”的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福,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存下来。

通过对这一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它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汇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徽州区域范围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指古徽六邑),历史上总人口充期量百万人,然期却孕育、衍生、发展出了极具特色且辉煌的徽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有整体上的共性——包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比的共性,更具地理区域上的个性;既包容了东方文化的一般性,更呈现、蕴藏了徽州这一方山水、土地环境的个别性。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呢?

二、徽文化的特征、内涵与价值

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义有: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识

在长期的谋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徽州人深刻地体会到,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立足社会与得到发展的关键。他们恪守古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重文兴教蔚然成风。所谓“儿孙不读书,养了一窝猪”,因此对延师办学有极大的热情,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对人的智力开发成为悠久的传统,在徽州即使是穷乡僻壤,也“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明清时期,徽商凭借财力的优势。殚思竟虑,多方位、多层次地资助和发展教育事业,徽州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和维护,就和徽商结下了不解之缘。致富后的徽商对办学的热忱十分高涨,这种高昂的办学热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亟置塾学

获利后的徽商大多把延师课子、设置家塾列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如明歙县许晴川经商致富后,“五子咸延名师以训”;明休宁商人汪可训,“有子五人,岁延名师督之学,曰:…此余未究之业也,尔小子容一日缓乎??尽出所订经书古文词,严程课督”;新馆鲍氏商人设塾立教的事例更为典型,如鲍继登“以盐策起家。尝建德文堂为书熟,广延名师罗益友以训其子孙”;鲍柏庭“好施与”,“教子也有义方,延名师购书籍不惜多金。尝曰:…富而教不可缓也,徒集资团何益乎!?”鲍柏庭提出的“富而教不可缓也”的思想,在徽商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2)广设义学

徽商不仅热衷于置塾学,延名师以课子侄,而且还广设义学,为宗族和乡里的贫困子弟提供接受儒学教育的机会,将其“膏泽”从一家推及一族、一乡。明清时期,徽州的义学遍及城乡各地,而这些则大多是徽商出资兴建的。

(3)倡建书院

为了使更多的子弟业儒就学,徽商又积极捐资,广建书院。明清徽州书院的兴盛,与徽商的大力倡建、捐资大有关系。

由于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徽州人的精明、慎敏和好学,使他们磨炼成善于进取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逐步转变,徽州人自明代成弘之后,更多地走出万山丛中闯世界,创造了徽州历史上的辉煌。

2、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

徽州人远祖多从中原迁来,长期受中原儒学文化熏陶,特别是程朱理学深入人心的浸润教化,家庭本位,皇权本位,国家本位,重宗法,仁爱、正义、义务、贡献的思想,徽州人身体之、力行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以孝悌为基础,以自然血缘为纽带。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徽文化精神,其中深深蕴藏着的爱国爱家、勤劳忍耐、和睦邻里的人文精神,是徽文化精神的精华。“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这些聚族而居的大姓,皆有千年不紊之谱系,有宏伟壮丽之祠堂,有完备翔实的宗规家法,有严格规定的尊卑秩序,有族田族产作为宗族公共事务和赡贫济穷之资。宗族制度的完备和宗族势力和强大的确是徽州地区一个颇为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以尊祖、敬祖、睦祖为基本特征的宗族制度,加强了宗族间精神的联系,培养出徽州人强烈的宗族归属感,造成了徽州地区“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以及族人乡里之间“相亲相爱,尚如一家”的社会风尚。

3、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徽骆驼精神”

讲徽文化离不开徽商,讲徽文化精神不能不说“徽骆驼精神”。徽州人不仅敢闯天下,还特别能吃苦。比如明朝嘉靖间歙县商人许尚质,曾挟资“负担走吴门,浮越江南,至于荆,逐西入蜀。”在四川经商时,他深入湖南、四川交界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商情,时值隆冬,冰雪盖地,迷失了道路,多次遇险,差点连命也送上。一直到年老,仍“竟竟力作,衣敝食蔬,(日)强步五六十里如其贫时”。

徽商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还能自觉地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他们贾而好儒,在经营活动中重视人文精神理性地追求,自奉俭约,却能慷慨地将财富奉献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杰出的人才。他们大多能热心公益,济困扶危,助饷赈灾,修桥铺路,急公好义……还有的崇“儒”好“儒”,用自己对“仁”之理念的实践和成功,逐步改变了社会对“商”的鄙弃观念,令封建士大夫亦刮目相看。人称徽商“冠冕之伦,多尚气节,矜取予,有唐风霍霍之意”,戴震总结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树立了一代儒商形象。陶行知称赞徽州人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正是凭这种矢志千里,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徽商走向全国甚至冲出海外,不能不说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天下”长期统治造成的社会停滞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起到“革命的因素”和促成“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作用。而徽商本身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谓“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一根擀面杖,从内地打到边陲”,取和了事业上辉煌成就。

我们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徽文化博大而精深的内涵里,它的教育意识,敢于奉献开拓的“徽骆驼精神”,爱国爱家、和睦邻里的人本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继承、弘扬和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徽文化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徽商的兴衰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但是,以“儒商”为代表特色的徽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却依然值得我们总结和回味。它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加快现代化步伐。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基础是经济自由、经济公平、平等竞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

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重考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如:人们

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素质不高的商家为利益驱动,采取了不正当的发财手段。近年来假冒、伪劣、坑蒙欺骗、非法牟利常有出现,如最近发生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造成一百多婴儿营养不良,以至多

人死亡。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重视商业精神文明建设也极为

重要。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最高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今天行商富有永迪意义。如果我们把诚、信之类儒商准则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儒商身上体现的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国家社稷为已任的爱国精神,崇德尚义的道德风范,注重个人修养的思想

境界作为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培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儒商,或许我们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

当然,儒才,柔也。中国历史上儒学文化是一种柔性文化,它的封建伦理内涵,它的封闭性、凝固性、内

省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滞作用是不容讳言的。徽商兴盛由于“好儒”,其衰落也主要缘于“好儒”。徽商在儒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封建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需要努力扬弃的糟粕。

2.论述徽州宗族制度在其历史中的地位?

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及其特征史向前

在“家齐而后国治”的家国同构的中国封建社会,人们一直重视家庭、家族的提升和发展,形成了所谓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门阀”、“门望”等,也就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世家大族。除了血缘关系以外,文化学术的传承成为维系世家延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以家学渊源或家学传承为特征的文化世家。徽州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典型形态,其充满活力、蔚然大观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世家的繁荣与发达。

据明代嘉靖时人程尚宽纂修的《新安名族志》所载,到明代中期,新安的世家名族共84个,其中大多都有自己一脉相承的家学传统。诸如商学、理学、经学、文学、医学、艺术、篆刻、藏书等等,每一方面都有为数众多的世家群体。他们在各不相同的文化领域,志同道合,施展才能,守成创新,共成辉煌,形成了自成系统且各具特色的徽人贾道、新安理学、皖派经学、徽州文学、徽州戏剧、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工艺等,分别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衡诸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因:其一,血缘宗法制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宗法制的特点,社会成员都是以祖宗血缘亲情联结起来,又以嫡庶长幼的统系分别开来。互相之间既是尊卑有序,又是血缘一体;既肃穆威严,又温情脉脉。此为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徽人的祖先多是来自中原世家宗族的遗民,他们迁到徽州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然聚族而居,保持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世家风气;加上徽州“四塞之地”的特殊环境,逐渐成为后来衰退了的昔日中原家族文化的典型和标本。其二,儒家思想的内在情结。孔孟仁学和程朱理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正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的称号;朱熹本人更是地道的徽州世家出身,因此程朱理学又称为“新安理学”。徽州与理学这种得天独厚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徽州士人的凝聚力和自觉感。自朱子之后,徽州士人多明义理,“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成为徽州士人修身、齐家的一个共同的文化情结。至今在徽州境内,留存的各种节烈牌坊还比比皆是,由此可窥一斑。其三,商业资本的经济支撑。徽商的活跃和实力的雄厚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现象。徽州文化世家大都建立在发达的商业经济基础之上。明清两朝徽州出身的名儒名宦,如许国、金声、潘珏、戴震、汪道昆、王茂荫等均是商人的后代。可以说没有徽商的经济支撑,就没有徽州的文化世家,也就没有今天的徽学。

与历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较,徽州文化世家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凡例》)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仅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所载,该馆馆藏427部族谱中,徽州世家的族谱就占了一半以上,殊为可观。

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徽州士人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紧的事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联充分说明了对读书的重视和期望。徽州地区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除了官办的府学和县学,还有宗族或士绅们建立的私塾、社学、书院等各类学校。至于学校的教师,必择方正饱学之士,并为此而不惜资力。绩溪《金紫胡氏家谱》言其家“诲其子必千里求师”。于是科举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徽州府籍的进士

人数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许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蝉联,朱紫盈门。如婺源坑头的潘珏一门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进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书,故后人誉之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三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以清朝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例,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书收编著作总数3461种,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种,占收编著作总数的1/18,超过当时州府平均数的十多倍,也超过了大多数行省的著作数,成就辉煌。这些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领域,其中又以经部最多,子部次之,显示出了浓厚的学术特色。

徽州士人的学术研究最重世代的家学传承。有言曰:“学传三代,方称世家”。徽州文化世家一般都有三代以上的家学传承,有的更是代有薪传,学者辈出。比如黟县西递的明经胡氏就是著名的《易》学世家,宋元期间先后出了7个理学名儒。世称“七哲名家”,对于辨明、推阐朱子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歙县呈坎罗氏家族累世业儒,即述且作,在经学、文学及史志学方面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之作。其它还如绩溪金紫孔学世家、歙县汪氏文苑世家,以及众多的建筑、篆刻、藏书、文房等工艺世家。他们一代代子承父志、薪火相传,踵事增华,从而成就了一个个各具特色又自成体系的文化世家,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称于天下、历久不衰的内在的学术底蕴。

3.徽州世家文化的特点及世家形成原因?

4徽商精神的价值及徽商的影响?

徽商五大精神

一是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明朝建立之初,北境未安,漠北蒙古残余势力时时入犯,明政府不得不在北方沿边驻扎重兵。为解决军粮问题,政府制定开中法,号召商人输粮于边,政府发给盐引,到内地支盐行销。这是巩固边防、保卫国土安全的一项重大政策。不少徽州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早期的徽商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他们能够将个人逐利与赴国急难结合起来,正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徽商的爱国精神,还突出表现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者捐资筑城,募勇抗倭;或者出谋划策,领导抗倭;或者弃商从戎,直接深入杀敌战场。到了近代,为了抵御外国入侵,徽商也踊跃捐资。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徽商的爱国精神。二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徽商绝大多数是小本起家,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走出深山,闯荡四海。可谓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苦;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这种创业精神实在可贵。当事业出现曲折时,不少人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而徽商却百折不挠。史料中记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三是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徽商善于趋利逐时,即根据市场特点,采取最好的经营方式;也善观时变,即在把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经营项目;还能揣度时宜,即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做出种种决策,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四是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和谐”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所应达到的境界。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一家人或同族人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像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五是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翻开明清小说,常常见到关于徽商的描写。但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徽商个个是吝啬鬼。如在《三刻拍案惊奇》中就讽刺一个在杭州的徽商吴某,“家中颇有数千家事”,“肉却不买四两”,“只是吃些清汤不见米的稀粥”。甚至在明清笑话中也把徽商作为嘲笑对象,明浮白主人《笑林》中写道:“徽人多吝,有客苏州者,制盐豆置瓶中,而以箸下取,每顿自限不过数粒。或谓之曰:…令郎在某处大阚?。其人大怒,倾瓶中豆一掬,尽纳之口,嚷曰:…我也败些家当罢?。”实际上这都是封建文人的偏见,这正反映了徽商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徽商能节俭,徽商妇更能节俭。康熙《徽州府志》卷二就记述她们“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徽商能蓄积,不至卮漏者,盖亦由内德矣。”

5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但这些名门望族,避难并

不避世,他们不甘心彻底退出社会政治舞台,总想伺机而出,即便自己没有机会,也寄希望于后代,总想通过“儒”而“仕”。因此,他们十分注重族中后辈的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茅屋书声琅”真实反映了徽人重视教育的情况。

古代徽州教育,官民结合,机构众多,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1)府(州)学、县学,这是官办教育机构。其特点是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科举的四书五经,它是读书人进身的必经之阶,在徽州极受人们重视。如歙州州学始建于唐代,是徽州最早的地方官学。(2)书院,又称书屋、精舍。其特点在于它是既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3)社学,这也是一种官办的教育机构在元代,除设州、县学外,还以乡中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明洪武八年,徽州六邑有社学462所,清康熙时,徽州社学发展到562所。其特点是以地域为单位,官办民助。因为社学经费除官方出资以外,更主要的还是靠各乡族捐助。所以社学从形式上看起来是官办,实际上却是官民结合的办学形式。(4)义学,这是捐资助学的教育形式。主要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等方式办学,其特点是不收学费,家境贫寒子弟亦可入学。(5)村塾,这是村民共同出资的教育形式。其特点是村民自愿组合,共同聘请和供奉塾师。(6)家塾,这是民间独资的办学形式。其特点是某户独资聘奉塾师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户。(7)学馆,这是民间私立学校。其特点是塾师在家设塾招生。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6063258.html,

徽州教育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徽州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有官办,又有私办。绩溪人胡忠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创办在绩溪县龙井村东之山阜的桂枝书院是徽州最早的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

徽州最著名的书院是建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的歙县紫阳书院。这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此书院始建于徽州府城南门外,南宋理宗皇帝御笔亲题院名匾额,元代三易院址,时兴时毁.明代正统年间迁于县学右之射圃。明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在紫阳山中又建一紫阳书院,于清代日渐兴隆。康熙、乾隆先后亲题“学达性天”、“道脉薪传”两额。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歙人曹文埴、鲍志道等在县学后朱文化祠遗址创建古紫阳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紫阳师范学堂。该书院以《白鹿洞书院学规》为纲,以讲学与道德修养为主旨,崇奉正宗的朱学。自创办至改办学堂长达660年间,紫阳书院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6063258.html,

徽州另一所著名的书院是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休宁县还古书院。此书院院位二休宁万安古城岩,它是陆王心学在徽州的中心。

另外,歙县的师山书院、斗山书院,休宁的东山书院、天泉书院,婺源的明经书院、福山书院,祁门、绩溪的东山书院等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书院。

徽州之所以教育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以儒入仕,以儒入贾。徽州山穷水浅,土地贫瘠,人们只有眼睛向外求发展。首选之路便是通过读书而入仕,仕途不畅则入贾。能入仕入贾,全是教育之功。其二,有较稳固的经济支撑。首先,学田为府、县两级官费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因为学田是古徽州为府、县学所置的田产,按官府规定,学田收入全部入官,以供给府学、县学师生之廪禄,它是府学、县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第二,徽商的慷慨捐助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明、清时徽商猛然崛起,并称雄我国商界几百年。经商致富的徽州人更是看重读书入仕,也就更加重视对后代的教育。明歙县盐商鲍柏庭就说过:“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资产何益乎?”祁门商贾胡天禄“输田三百为义田,使烝尝无缺,塾教有赖,学者有资。”这都为徽州教育的发展从经济上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其三,有一支淡泊名利,倾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在朱熹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诲人不倦精神的感召下,古徽州出现了许多矢志不渝“正义明道”,心甘情愿献身教育的大儒者。婺源大儒汪炎昶,隐居深山十年,专心致力于讲学授徒;元末明初歙县大儒郑玉,一生绝意仕进,而勤于讲学授徒因门下受业者众,室小难容而筑“师山书院”行教。清代婺源大儒江永,一生不以利达富贵为事,唯以教育英才为乐。歙县经学家程瑶田,一生淡泊名利,投身教育工作,并“以身率教,廉洁自持”。徽人这种淡泊名利,心甘情愿献身教育的精神一直影响至今,近现代徽州出了不少知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6063258.html,

总之,由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族家庭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古徽州发达的教育,形成了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局面,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徽州自古就被誉为“东南邹鲁”。

5.谈谈你对徽州文化的理解,若问你什么是徽州文化,你如何介绍。

《徽州文化》重点

一、徽州文化的概念:时间概念:1121年至1911年;地域概念:“一府六县”(原徽州府属休宁、祁门、绩溪、歙、婺源、黟);文化范围:其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

徽派朴学等。

二、徽州文化的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的徽州文化包括:徽州古建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徽州村落水口布局、徽州书画作品等有形的文化载体……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凝固的,有形的,形而下的文化形式。2、精神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在徽州这一地域产生的哲学、宗教以及科学、艺术等观念性文化。精神文化是徽州文化内核,也是徽州人最本质的内在动因,反映了徽州人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思想观念。3、制度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徽州社会制度、政治及宗教制度等,是动态的半有形的文化形式。4、这三个层面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内层的精神文化决定外层的物质文化,外层的物质文化是内层的精神文化的表现。

三、徽州人的性格1、徽州人的开拓精神2、徽州人尚儒崇文,诚信智慧,做工讲究精益求精,善发明创造,以质取胜。3、徽州人重土著,进退处讲究叶落归根,乐善好施,济困扶危,人际交往忠诚宽厚,克己待人知足常乐。

四、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1、社会基础:移民社会,有许多中原世家大族,避难至此,直接带来先进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2、经济基础: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发展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徽商的大规模参与投资与建设,徽州文化可能就是一片空白。3、思想基础:中原地区世家大族的到来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和浓郁的乡土观念。

五、徽州文化世家的形成原因:1、血缘宗法制的社会背景2、儒家思想的内在情结3、商业资本的经济支撑,徽商的活跃和实力的雄厚。

六、徽州文化的世家特征1、完整的宗族谱系,重视修谱2、发达的教育事业3、辉煌的学术成就。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创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

七、朱熹理学对徽州文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学兴盛(新安理学)、教育发达(东南邹鲁)、儒商精神(贾而好儒)与提倡气节(刚毅风节)。其消极影响表现为:强化宗法等级制度、压迫妇女等。

八、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与确立的三个阶段:1、对程朱理学的崇信2、对程朱理学的怀疑3、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九、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的原因1、明清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戴震出生商人家庭,他能够站在商人的角度看待问题。2、明清以来经世史学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儒学。

十、格物致知论格物:穷尽事务的理。具体地说,儒家最急需“格”的“物”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彻底认识客观规律,明白人际关系,讲授圣人言论,熟悉社会现实。

十一、胡适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1、宏观上看胡适之与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贡献首先,打破了孔孟和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唯我独尊”的地位,使人们头脑中儒家的权威形象解体破碎,开始对旧道德旧传统提出质疑、否定、批判。其次,胡适突破了“汉族中心主义”这项自我束缚的民族文化的瓶颈,而代之以“欧洲中心主义”世界观。总的来讲,五四时期的思想是自由开放的,这个贡献并非胡适一个办到的,但其作用是突出的。2、具体的主要贡献☆倡导“文学革命”把中国文学传统引入了现代化☆创造性地把介绍宣传实验主义学说,传播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传输西方先进思想和思维方式☆从政治改良主义和思想自由主义出发,有力地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推动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整理国政的理论及其实践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

十二、徽州文化的价值1、弘扬着中国文化,又是历史的印证。2、是徽州文化思想渊源分析的基本材料。

3、是发展现代文化、经济、旅游的现成的极优条件。

十三、论述徽州教育的分类及特点1、府(州)学、县学:管办教育机构。特点:教官由朝廷委派,它以

培养科举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为四书五经,是读书人进升的必经之阶。极受重视。2、书院(书屋、精舍)其特点:既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3、社学:管办教育机构。在元代,以乡中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特点:以地域为单位、官办民助,从形式上看是官办,实际上是官民结合。4、义学:捐资助学的教育形式,主要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等方式办学。特点:不收学费,家境贫寒也可入学。5、村塾:村民共同出资的教育形式。特点:村民自愿结合,共同出资。6、家塾:民间独资的办学形式。某户独自聘奉塾师,在家中教育子弟,受教育者可足不出户。7、学馆:民间私立学校。特点:塾师在家设塾招生。

十四、徽人经商的原因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2、丰富物产、便捷的水陆交通刺激3、思变精神的内在动力加上当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

十五、徽商繁荣和衰落的原因兴盛原因:1、高明的经营艺术:贾儒结合,以诚待人,忠诚立质,广得人缘,以信接物,注重商品质量2、善于把握市场行情3、主义对外广交谊,结人缘。衰落原因:1、清道光年间,盐商的特权被革除,盐商利益受到重大打击2、清咸丰三年,用了商票以后,盐商的利益大减3、税收很重4、鸦片战争,使得资本主义舶来品大量进入中国,挤压徽商的商品。5、徽州战乱绵延时间较长。

十六、简述徽商文化1、拥有独特的商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徽骆驼”、“诚、信、勤、义、仁、和”的经营理念。2、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货真价实、热诚守信”贯穿经营活动始终3、形成完善的经营之道贾儒结合4、引领经济文化的发展

十七、徽州牌坊的分类和代表徽州的牌坊,是封建社会里最高的荣誉象征,多是用来标榜功名义德、旌表贞节忠烈、宣扬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标志坊、功德坊、科举成就坊。牌坊俗称牌楼,它既不同于徽州民居,也不同于徽州宗祠,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徽派建筑物。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可谓是徽州牌坊的代表作。,棠樾牌坊群共由七座牌坊组成,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这种多座牌坊集于一地,成为一个牌坊群群体,全国仅棠樾一处。,“三元牌坊” 这是一座为了宣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带给当事者荣光而建立的牌坊。

十八、徽州朴学的特点:朴学又叫考据学。首先,徽州朴学家治学范围广博,具体课题窄而深,在所选题目范围内,务必把资料搜集齐全,所著虽多数小篇,但大多及其精锐;其次,在治学方法上,徽州朴学家善于提出规律性的问题,发前人所未发;其三,徽派朴学家求实求真,敢于突破前人旧说提出己见,一名物训诂以通经义,以语义分析阐发哲学思想。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行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

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

"(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编辑本段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研究话题。徽州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学术意义。一、考证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真情可籍以史志官记述历史,尽管多为公正或诚实,但多少带有文饰或烙上个人主观意见,且记述的亦多为上层社会大事、国家民族大事或地方区域大事,民间的、老百姓的事则很少问及。即使是正直文人、学富五车的彦儒、文士,记述了下层社会的一些事件,也总难免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在不自觉的影响而存有偏见,或囿于一叶障目。于是,对反映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文化和现实的资料甚少,有也是加了选择和文饰的,而这恰是徽州社会与文化存在的空间。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如世外桃源,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祸,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护下来。目前,仅黄山市境内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处。特别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书的保留和发现,更被称为一大奇迹,被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收藏的就超过十万件。50年代当这些文书被大量发现时,曾被誉为是与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故宫明清档案等齐名的中国五大发现之一,目前还散落在民间的未被发现的估计至少还有近十万件,仅笔者收藏拥有的也达千余件。这些徽州文书,如各种契约、谱牒、官书、家书、鱼鳞图册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属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且绝大部分是徽州民间老百姓缘于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实可靠性强,数量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研究它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和再现当时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劳动、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商业经营、文化发展等情况;此外,不仅有历史文书、档案资料,还有几乎保存原貌的村庄、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当事人的后代等,内容鲜活,因而学术价值高,内在而有效地填补着中国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空白。

二、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发展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彻底移向江南,江南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地区。而徽州文化正是在南宋以后,在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新安文化的积累之后全面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的中国封建文化。当时纷呈的学派、流派作为中国封建后期文化在这些领域的典型代表,都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如作为徽州文化诸流派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的新安理

学,它就是作为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孔孟的经典阶段和董仲舒的神学阶段,而至两宋发展到了理学阶段后在徽州的典型投影。程朱理学的创始者程颢、程颐祖籍歙县篁墩,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婺源,新安理学亦即"朱子之学",以维护、继承、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严尊师道,精悟师训",源远流长,代表着程朱理学之正宗。道光《休宁县志》载:"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因此,研究新安理学也就是典型标本性地研究了程朱理学。再如徽派朴学,它就是中国学术史上开一代之风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在中国近三、四百年学术史上地位显赫,不仅在当时独领风骚,其影响还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少使胡适深受影响。因此,研究徽派朴学极具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特别是经学研究的典型价值。还如新安画派,它也是作为中国画艺术发展到两宋以后,开始进入山水画艺术全面发展阶段的最高代表,研究新安画派就可以标本性地研究整个两宋以后的中国画发展,并且其师承和影响一直至今。所以说,进行徽学研究实际也就是进行中国封建后期文化的典型标本研究,其个别中可透视一般。

什么是徽州学

徽州学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徽州文化的时间概念是宋宣和三年(1121年)至清宣统三(1911年),但我们对徽州文化的研究时间不能限于这一时间范围。一个文化的形成,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和影响力的延续,如徽州宗族社会始于宋,形成于明清。但中原氏族迁徙到徽州这块土地上来,却从汉代就已经开始,其逐步土著化的过程,是宗族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宗族文化在民国时期乃至于到今天,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至于民国期间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都是在徽州文化熏陶和浸淫下成长起来的名人,是徽州文化冲力在民国时期学术、教育、艺术领域中的突出表现,也应该纳入徽州学研究的范畴。同时在地域上也有“小徽州”与“大徽州”之分。因此,徽州学研究的时间和地域概念不限于徽州文化的时间和地域。由于徽州文化的内容涉及历史学、文献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环境学和医学等诸多学科,所以徽州学的属性为综合性学科。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学同徽州学有什么区别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徽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徽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也不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安徽商,而是徽州商帮。

徽州学成立的学术基础是什么

徽州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有三方面的基础。一是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书。据统计,现在徽州人的著述总数在4000种以上,文书约40余万件。徽州文献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学术质量之高,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而徽州文书被誉为是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文献或文书,都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或称为文字资料。而作为徽州学成立的第二个学术基础则是大量的文化遗存。文化遗存并非以文字形式,而是以实物形态保存下来的资料。据统计,原徽州府属六县有各种文化遗存5000余处。另外还有各类馆藏文物近20万件。这些文化遗存,我们称其为物态文化资料。这些物态文化资料,可以补充文字资料的不足,也是徽州学研究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徽派建筑、徽州村落、新安画派、徽州工艺等课题的研究,往往大部分要依赖于这些物态文化资料。而很多文献、文书资料的记载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化遗存来得到验证,以辨真伪。徽州学成立的第三个学术基础是以口述和演唱形式保留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傩舞、目连戏、徽剧、民间游艺、传统工艺以及民俗、方言等。徽州戏曲、徽州民俗、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徽州方言等课题的研究主要依赖这类资料。

徽州学研究有哪些学术价值

一.徽州文化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提供了一个范本。徽州保存下5000余处

地面文物遗存、4000余种文献、40余万件文书,跨越千年历史,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尤其地面文物遗存、无形文化遗产和文书档案,均为第一手资料,是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不可多得的资料,为按历史本来面貌做综合实态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周绍泉先生指出,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历史文书档案为主要资料,综合研究历史社会实态,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潮流。二.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位置。如徽派篆刻是中国文人流派篆刻的主流,对徽派篆刻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中国文人篆刻史的研究;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对徽派版画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传统版画的研究;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等等。因此徽州学研究,实际也就是对中国封建后期传统文化的研究,窥一斑而见全豹,具有普遍的学术意义。三.徽州文化具有地理文化单元的人类文化学研究价值。徽州四面环山,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风景秀丽,人们的审美观自然受到山水环境的影响。徽州四雕艺术、文房四宝艺术、徽派盆景艺术、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等,就是徽州自然环境同徽州人审美观相结合的产物,而新安医学、徽菜、徽州方言的形成,同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有关联,徽州宗族社会构成和村落结构,同徽州地理环境也有关系,具有地理文化单元的人类文化学研究价值。四.具有研究文化溶合规律的价值。徽州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首先是表现在徽州的社会、人口、文化的本身原就是由移民而形成,由此决定了其社会与文化的诸多现象和特点都受移民问题决定、影响。其次是徽州文化的昌盛与发展,本身还存在着一个由徽州本土再向外移民的问题,并对侨寓地的文化产生影响。如徽派朴学、徽剧、徽州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徽派刻书、徽派篆刻、徽菜等对扬州学派、京剧、江南园林、中国版画、篆刻、菜系都有渗透和影响。研究徽州文化,可以获得中华大文化溶合各民族文化、各地方文化的一般与个别规律,为繁荣中华大文化作出贡献。

徽州学研究有哪些现实意义

徽州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对黄山市而言,以旅游立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是跨世纪发展战略。区区一个地级市,有两处世界遗产,世所罕见,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功绩。对徽州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把徽州文化转化成宝贵的旅游资源,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二、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当前,随着电脑普及、互联网开通,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圈、文化圈。西方文化不断侵蚀和占领中国市场,一些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不仅在文化趣味上追求西方那一套,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中西混杂、网络用语同日常用语混杂。在这种时候,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显得重要。而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当前大力提倡政治上的“德治”、经营中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弘扬其精华,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能“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编辑本段黟、歙二县建于何时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兼并六国,自称始皇帝。他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设县,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然而,当时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东越(福建)、南越(广东)都还没有被秦王朝征服。徽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秦王朝的势力也还没有达到。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决心征服南越和东越。他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击。五支军队有四支进攻南越,另一支军队在江西余干集结,用来攻打东越。徽州处于余干至东越的中间,又是捷径,从余干沿阊江即可进入徽州。既要消灭东越,首先要占领徽州。秦始皇占领徽州后,便在这里设置了黟、歙二县,加强统治。并还设了鄣郡(治所在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管辖黟、歙和现在的浙江西部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6年。黟县因县城座落在黟山(即黄山)的南面而得名。歙又可写作翕,合在一起的意思。歙县城东南15里为新安江与练江汇合地方,名为歙浦,歙县即因此得名。

编辑本段黄山市一级最早的行政建置始于何时

黄山市一级行政建置最早始于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威武中郎将贺齐率军征服歙县金奇、毛甘及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宁县(后避吴主孙休讳,改海阳),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新都郡就是黄山市一级最早的行政建置。文人好古,很多徽州文人在谈到自己的乡里籍贯时,往往自称“新都某某”,即缘于此。

编辑本段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何时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辖黟、

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陈天嘉三年(562年)新宁郡并入新宁郡,辖歙、黟、海宁(黎阳县并入),始新、遂安、寿昌六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罢新安郡,废黟、歙二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管辖。开皇十一年复黟、歙二县,置歙州,州治黟。开皇十八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领休宁、黟、歙三县,郡治休宁县万安山。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划休宁县西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建婺源县,属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地设归德县,划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部分设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均属歙州。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地复归歙、休宁二县,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形成徽州一府六县格局。

编辑本段秦汉黟歙有多大

秦汉时期,黟、歙二县县境究竟有多大?至今仍是个史学难题。最初设县,并不明确划分地界,而是在一个政治、经济中心设立县治,县治势力达到的地方就归它管辖,两个县或几个县势力碰头处,就是它们的分界线,任何县的势力都没有达到之处,称荒蛮之地,哪个县去开发,就归哪个县。秦代整个皖南只设有黟、歙二县,它们的势力究竟达到了哪里,是个未知数。不过黟、歙二县的历史地理沿革告诉了我们一些线索,对秦汉时期二县的地域范围,基本交待了一个轮廓。歙县的范围大概包括现在黄山区汤口镇、休宁县和婺源县的大部分地区,歙县、绩溪县、徽州区、屯溪区和淳安县全境;黟县的范围大概包括祁门县的大部分地区、休宁县的一部份地区、黟县全境。二县的地域范围虽然基本弄清,但有几个疑点,一是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曾以黟县为广德王国,《新安志》认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以黟广德故国为广德县,隶属于宣城郡。广德县不同黟县境土相连,黟县的势力是怎样达到广德的?二是广德王国同广德县有没有联系?三是黟、歙同时在秦代置县,并且黟县还曾被立为王国,为什么歙县地域如此广阔,黟县地域却如此狭小?

编辑本段徽州为什么又叫新安

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遂安县,海阳县改海宁县。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唐开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文人也喜欢以“新安某某”自称,朱熹写文章就往往署“新安朱熹”,一些学术艺术流派也以“新安”冠名,如“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新安理学”等等。

编辑本段为什么有“小徽州”、“大徽州”之称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的地域范围,徽州文化形成于徽州,研究范围局限于此,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小徽州”。但是徽州是个移民社会,中原大族的迁入以及随着徽州人的出外经商、游学、做官,把徽州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徽商和徽州文人集中的江南,更是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甚至有“扬州是徽商殖民地”的说法。一些徽州名人取得的成就也在外地。因此,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徽州文化以外的地区,这就是“大徽州”的概念。

编辑本段黄山是怎么得名的

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黟山云凝碧汉,气冠群山,有古木灵药,名花异果,瀑水飞泻,汤泉香温,相传为轩辕黄帝“栖真之地”。唐玄宗信奉道教,特于天宝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山上很多景名都同黄帝有关,如轩辕峰、黄帝坑、炼丹台、洗药溪、药臼、丹井等。

编辑本段“新安大好山水”是谁提出来的

南朝梁时,东海郯人徐擒富有才学,被梁武帝所爱重。武帝听别人说徐摛自思年高,又爱泉石,想到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当官,以怡养天年。于是召见徐摛,对他说:“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意思是说,新安郡有着绝佳的风景,文学家任昉等相继在那里当过太守,你就去那里当太守吧。徐摛于是便当了新安太守。后来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手书“新安大好山水”六个大字,镌于歙县长陔原南源古寺后燕石岩。

编辑本段“黟县小桃源”是谁提出来的

南唐许坚写有一首《入黟吟》:“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市向浦时散,山经夜后寒。吏闲民讼简,秋菊露溥溥。”黟县石墨岭南麓(今渔亭镇栈阁村下首)原有一巨石凸临河岸,溪水绕石而过。溪两岸壁立千仞,古人将巨石凿通一洞,穿洞为路,成为古时黟县与外界往来的要道。外人入黟,沿山间小道至石洞时,往往怀疑没路可走了,可是穿洞而过,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颇似陶渊明笔下武陵桃源景象,因而被称为“小桃源”。许坚《入黟吟》即指此。后人将《入黟吟》前两联抽出,冠以《小桃源》篇名,视为李白所作,突出了原诗的精华,使黟县小桃源的别称流传更广。至今黟县西递村仍保留着“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

编辑本段“徽骆驼”是什么意思

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比喻成骆驼精神,于是便有了“徽骆驼”的称呼。这一称呼最早起于什么时候已不可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曾为江苏溧阳新安同乡会题写“我们是徽骆驼”的条幅。1953年,胡适又曾为台湾绩溪同乡会题写“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由于胡适的一再宣传,“徽骆驼”愈来愈被世人知晓,逐渐成了徽州人的代称。成为徽州人顽强、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

《徽州文化》20集纪录片解说词

第一集:寻梦徽州

乡愁就象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在那本《胡适口述自传》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接下来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位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从历史行政区划上来看,他长期领有:歙、休宁、黟、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六县。安徽省名就是清初有安庆、徽州两府名各取首字合成。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着过去的六府一县,而且还应该包含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将歙州改为徽州,他希望这一块地方可以享受太平安宁,甚至能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徽州北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称为五大道家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群山环绕中,秀美的新安江穿流而下,峰峦叠翠、村落绵延,如诗如画。由于数百年较少战火和兵燹,这里遗留着相当完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更显清幽静谧。早在南宋淳熙年代,《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正是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徽州不受干扰地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化。这个看起来比较封闭的地方,曾经相当开放,因为河流,徽州人很便捷地走出了大山,他们远贾异乡,奋战商场,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造就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徽商现象,因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徽州变成了财富的聚集地。在明清时代,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从而拥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称。曾有人在看过徽州地图以后,形象的比喻说:徽州看起来就像一把巨大的伞,黄山是伞轴,徽州文化则是伞骨,而徽州美丽的风光以及散落在自然之中的文化现象则是伞面。【(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当时我提出一个众星捧月,就是许多星罗棋布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烘托黄山这个月亮,这才是一个美妙的天体,这就是我们的精华旅游产品。而这个旅游产品的旅游结构方法上,是这么个产品结构,而要把他结构好,怎么结构呢?那就是把黄山当作伞尖,以黄山为中心,然后伞把它拉开,四边这么多人文景观,以黄山为伞尖,疏通渠道,形成网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年的胡适博士,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研究徽州文化的徽学一下子成为于敦煌学、藏学相提并论的地域文化研究的三大显学之一。每天有无数游客以及文人学者涌向徽州,为这里钟灵毓秀的山川河流所陶醉,叹服这里博大精深文化,迷恋当地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寻找徽州的真正内核,寻找她的精神和历史内涵,寻找她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徽州文化引起了这么广泛的兴趣,

是因为徽州文化它本身的丰富性、生动行、全面性,还有它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有一定的经典性的内容,所以这样子呢,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徽州文化在徽州这地方形成,又随州徽州人走向全国各地,徽州人的特点是面向全国的,而且是走向世界的,所以徽州文化吸取了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积累了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又不断的吸取各方面有积极性有影响的文化,而形成了一种中华文化中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在一定时期里面来讲,他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先进的思想,所以更加引起了各方面研讨的兴趣。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徽州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古建筑存在,就在徽州这个地区古代留下的建筑:古桥、古塔、古牌坊、古民居等等,这些建筑将近两万多处,这个两万多处建筑都是非常鲜明的、具体的、可见的徽州文化的教材。】这里有着优美无比的自然风貌,有着风格独特的民居村落,有着影响中国思想界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在近现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江戴朴学,有着曾经称雄中国经济界五百年的徽商,有着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派盆景…… 可以说:徽州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保存完好的近古历

史博物馆,它闪烁着文明的光晕,体现着岁月的痕迹,蕴含着曾经的田园理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徽州的一切就像是一个梦,只有在梦里,才会见到那么美丽的山水,见到那么灿烂的文化。徽州文化又好像是一面有着岁月的铜镜,虽然布满绿色斑点、破败衰落,但在这些历史的痕迹中,人们能发现一种独特的美丽。第二集:神奇山水简介徽州是异常奇特的,也是鬼斧神工的,那种美丽,宁静,神秘,自然和天籁,的确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在这片土地上有神奇秀美的黄山,有重峦叠翠的齐云山,有烟雨迷朦的新安江水,还有翡翠一般的太平湖。雄伟的黄山是群山之首,有人把黄山的精华归结于:奇峰,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这里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棵棵奇松破石而出,这里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横空飘落,匪夷所思。云来时,波涛滚滚,弥漫无际,群峰忽隐忽现。至于温泉已不仅是温泉,黄山的名泉,名溪,名瀑都是奇观。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飞泉。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美,进山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却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得山后,会越发觉得美。黄山的美不是禁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春夏秋冬,黄山是不一样的;晴雨日月,黄山仍是不一样的。纵使一千次来黄山,也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描绘得象金色莲花般的美妙。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深深的感叹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黄山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许世英先生进一把把徐霞客的意思阐述得更加明确: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过黄山,觉得黄山是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徽州其实每一座山又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反响的秀美之处。徽州的水是有灵性的,在这片土地上有静谧美丽的太平湖,更有承载了徽州人文内容的新安江,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也是徽州文明的月亮河。徽州地处深山,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正是由于新安江,才使得新安江四通八达,新安江把大量的徽州产品运出,又把大量的钱财以及山外的东西运回徽州。清丽的新安江水如绸如镜更如诗,她即湍急,也静谧,碧波荡漾,细浪如纱。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新安江一见钟情:清溪青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而歙县籍诗人汪洪度的一首诗记载了送别亲人的一番感触:渔火半明媚灭,海月上山背,家乡送别人,已隔青峰外。新安江在人们的颂咏中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两边有着无数村庄,也有着无数小码头。正是由于新安江串起了整个徽州,给徽州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徽州人从河边的小码头走出去,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天穹之上一弯冷月,水面上雾霭朦胧,小舟缓缓撑离岸边,游子含泪惜别,走向山外的世界。徽州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竹、木、茶、麻、漆、果、桑各种农林作物一应俱全,古徽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与山水相依的丰厚绿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山区经济,才培育起淳朴厚重的山区地域文化。也许有人会问:要是徽州没有蛛网密布的水系,将会如何,徽州的历史会改变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水的流动,徽州必将是一个封闭的没有生机的世界,而最大的影响将是心理上的,徽州人将失去温柔、失去细腻、失去智慧和诗情。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我们也只有了解徽州的山水,才会明白徽州的历史,明白徽州的文化。徽州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片绮丽的山水所赋予的。第三集:民居建筑曾有人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的文化。的确是这样,走进徽州,给人印象至深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下徽州的建筑。从高空俯瞰就会发现,在青山绿水花丛中,总有黑白相间的老房子蹲伏在那里。以黑白为底色的古建筑,在青山绿水的背影下就像是一副副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青山逶

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的水口,峥嵘矗立的牌坊,粉墙黛瓦的民居,伟岸宏大的祠宇,桥吐新月,塔摩苍穹。徽州就像一副宁静自得的桃花源画卷,也像是一座露天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徽州的古建筑代表着历史,她饱经沧桑,又平静自得,有时候她甚至像是老人,或者就是历史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房子是有生命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着梦想和性格,更有着属于各自的神秘,徽州老房子给人总的印象是封闭的,虽然它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那样明快淡雅,徽州民居的外墙都是用砖砌成,表面涂抹白石灰,室内的间壁大都以木板构成,整个房屋是框架结构,很坚硬也很牢固。徽州的老房子从不给人以华丽之感,它一概以用小青瓦而几乎从不用琉璃瓦,门楼和屋内的石、砖、木绝少用五色勾画,隔扇、梁栋等也不施髹漆。徽州就是这样的崇尚本色,大气而朴实,不动声色坚持着自己的审美观念。从整体风格上,徽民居显得殷实和精巧,有点儒雅,更有点莫测高深。除了粉墙黛瓦外,在当地被称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韵律,这样的感觉就像由萧或者是由古筝奏出的曲子,余韵悠远。老房子屋角上的饰物也很多,总是有一些带点抽象意义的画,代表着吉祥和丰收,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共同愿望,虽然每个村落基本上是同祖同宗,但在建房时依然不与邻共墙,这就形成了狭窄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行的一人巷也到处可见。曲曲弯弯的小巷,纵横交错,相互连通,把徽州的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民居的内部与“五岳朝天”并称的是“四岁规堂”,这也是徽州民居的主要特征。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天井居中组成了整个房屋的结构。天井不仅仅有着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意味,更多的还是一种上古之风,也可能来源于中原一带原始人类的穴居方式。徽民居的特点当然是徽州人意识和思想的体现,从建筑学的一般角度来说,通常把徽州的古民居分为七个部分:庭院,大门,门厅,天井,厅堂、厢房,格门、格窗,屋顶、火巷。这样形式上的分类可以让人们一目了然。“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这算是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井”指的的是天井,而“雕花”则是指的徽州民居无所不在的“三雕艺术”了。跨进居室目之所见,那华板、柱棋、莲花门、天井四周、上方檐条、沿口、下方石墙裙、屏门隔扇等等,都是一些精美无比的砖、木、石雕构件。徽州古建筑中剔透玲珑的砖、木、石三雕可以称作民居中的精华,甚至可以说是民居中的眼睛。三雕的内涵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戏文故事等等,还有一些几何形图案。有写实记像的,也有写意变性抽象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这些三雕艺术是当地人生活的写实,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造力。徽州人不爱露富,不张扬,从民居中也可以看出,徽民居从外面看平淡无奇,但却极重视内部建设,那些精美艺术的石雕、木雕和砖雕都是建在屋内,愿意“锁在深闺人不识”,独自欣赏,独自品玩。这当中除了具有一种审美意识之外,应该还有着一种狭隘的提防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徽州民居的厅堂庄重而严谨,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曾有人说:中国人的厅堂就是西方人的教堂。这是指的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教育意义,徽州民居简洁的陈设,书卷气十足的布置,宁静而不失庄严的氛围,包括各种各样的对联,都在传达着徽州人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着人们对于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第四集:村落风水清代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诗情画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长卷图。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构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此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这里是黟县屏山村,在这个村落中的数百间民居中,只有一幢房子朝着正南,其它的则稍有偏向,有的干脆就是朝北!这种情况在徽州古民居中比比皆是。古代把南称为至尊,皇宫庙宇都座北朝南,民居朝南有欺君之意。从风水理论看,住宅选址要求“巽山乾向”,根据《周易》八卦推算,巽为东南,乾为西北,住房以座西北朝东南为好,风水理论甚至认为,南方“主火,火克金”没有财运,就谐音来说“出门南(难)不可取”。对于风水的笃信与不同的理解,常常左右着徽州民居以及村落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由于出外经商的人很多,徽州民居中有不少反映了商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很多民居的大门像是一个“商”字,暗藏着浓厚的敛财心理;而徽州民居中的卧房,光线暗淡,不重视采光,幽暗迷离,除了防盗,还有所谓暗室生财的迷信。这是黟县宏村,这个古老的村落在整体结构上构思巧妙,可以说是徽州村落建设的典范。它依山傍水而建,最令人惊叹的重要环节,是抓住了“水口”,截流河水,让山涧之水顺坡而下,然后沿着每家房屋修建水渠,清澈见底的山水可以从每家的门口经过,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民宅的防火。宏村在整个结构上有点像“牛”,它有着“牛胃”“牛腹”“牛肚”,这里指的是蓄水的池塘;还有牛肠,那指的是涓涓流向住户的水道。这样的建筑意识,除了是对农业社会图腾“牛”的崇敬之外,还有着一种仿生的建筑方式:村落的布置巧妙地借鉴了牛的生理结构。浑然天成,精妙无比!这样重视风水的村落当然不止宏村一家:黟县西递村的严谨、歙县唐模村的浪漫、洪村的精巧都可以说是徽州古村落在建筑上的代表和典范。徽州人爱山爱水,视绿水青山为生命。他们说新安江是自己的母亲河,太平湖是黄山的情侣湖。进村的水流称为龙脉,格外珍惜。休宁县的陈霞村,是一座绿水环绕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祖上就贴过维护河水洁净的告示,乡规民约保护了龙脉,

才有了人们在家门口的水圳里淘米洗菜涮手巾的民俗风景。黟县卢村还有一户人家,客堂里有一口水井,井口只有碗大,打上来的水清亮甘甜,仿佛是一杯冷饮。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的整体要求,徽州古村落在总体上更强调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除此之外,在村落与乡野之中,与民居相映成辉的还有高高矗起的祠堂、伟岸恢宏的庙宇、飞檐翘壁的楼阁、参天屹立的宝塔、肃穆庄严的牌坊以及飞跨两岸的桥梁等,甚至有着浪漫宁静的廊桥!它们都是村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与道路、河流、田地、山川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徽州整体上的优美风貌。徽州古村落就是这样与山水自然亲切拥抱,宛如城郭,宛如园林,体现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曾有人考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徽州的自然和村落面貌为蓝本的,并且在现在的黟县,还发现了陶氏的宗谱,并居住着陶氏的后人。在陶老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景观在徽州随处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断言,就景色与民俗而言,徽州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极为相似,徽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桃花源”。第五集:田园梦想走进徽州,如同走进一幅幅中国画。青山绿水间,群鸭戏水,渔舟唱晚,土坡田野上,桑林滴翠,牧人归迟,炊烟袅袅处,隐现着小桥流水人家。而作,日落而息,躬耕陇亩。这是徽州人的一种长期田园生活方式,但徽州人并不完全满足于如梦田园。祖上有训,株守不可取也,要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的目标是什么?有人把人仕为首选,“庶民之业,唯仕为尊”。【(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说):三间草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徽州人)都有这种积极的思想,就是一边在劳动,只要创造一点条件,只要有考试的机会,那就要去考,考官。所以,考官在徽州来讲,是一种普遍性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共同性的这个要求。考不了官就要“入贾”,有人甚至把“入贾”当作第一等生业,恬静的乡村生活是好梦,坐贾行商同样是好梦。圆一切梦都必须知书达理。】这是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村,西递的兴旺是数十代人艰苦创业才圆的梦,当年靠经营典当铺和钱庄,而成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贯三,和另外一些胡姓人物,如南飞的燕子回归后,在这个当时非常优美但又非常闭塞的地方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这块地方建设得舒适、气派、堂皇,圆了一个“从商敛财,归隐行善”的美梦,他这样做是荣归故里,追求风光,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喜欢乡村生活,因而极其隆重的打造着自己的家园,从民居的对联上,便能看出他们寻梦的指导思想。“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西递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和风雨的侵蚀,虽然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经毁坏,但目前西递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在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安静而悠闲。有人说,中国人在文化思想上是亦儒亦道。这是说的,中国人一方面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是说,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逍遥,喜欢田园风光。从徽商的人生走向来看,这种说法相当有道理,徽商精心构筑自己的家园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钱财难寻去处,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孝”,对父母尽孝,对长辈重礼节,这是完美人生孝弟家风不可或缺的,自然也是田园梦想所不可少的内容。这个小村庄名叫唐模,它是一个沿溪水而建的,非常美丽的村落,唐模的整体布局匠心独运,在村口,有一座八角亭,作为唐模村的水口,八角亭之后,是一座表彰该村进士许承宣、许承家的“同胞翰林”坊。再往里走不远,则有一片人工湖泊,这就是在徽州相当有名的“檀干园”了。据说清代初期,唐模有一姓许的外出经商,在江南各地经营几十家当铺,但他的老母一直在家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孝顺的儿子,便想将天下绝美的西湖搬到唐模,供老母游玩。于是便斥巨资挖塘成湖,垒坝成堤,叠石栽花,并模仿着西湖,修白堤、玉带桥、湖心亭和三潭印月等名胜。“小西湖”终于建成了,伫立堤畔塘隈,便可见湖中荷叶亭亭玉立,小桥曲径通幽,亭榭池沼,药栏花径。老母因为有美景相伴,自然心旷神怡。唐模村在结构上异常精巧,这显然是徽商们为了田园梦想而精心打造的,在当时那个农村社会里,从伦理上和心理上,人们都会表现出对土地的根本性依恋,只不过徽州人有足够的财富成为这种理想的身体力行者。休宁县秀阳乡溪头村的“三槐堂”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今天看来,已经破败不堪,可当初,却是仿着皇宫里的金銮殿兴建的。据当地人介绍,当时工程未了,便有人告状,说此处有人犯上,胆敢私自建金銮殿,房子的主人赶紧在大殿左右,隔出了两间房子,说是厕所,金銮殿也就从此便名叫“茅厕厅”,个中原因,意味深长。从慈母尽孝,对皇帝尽忠,“三槐堂”的主子花了大把银子树起了99根柱子,尴尬地圆着忠孝两全的梦。曾经有人批评徽商有浓厚的腐朽性,因为他们没有将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只是用于修宅买地,建造家园,这实际上是对徽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实,要指望一种经济现象,超越社会背景是不适合的,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徽商在赚得一笔钱后,选择隐逸是可以理解的。而家乡徽州,无疑是与山水对话的最佳所在。徽州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做着田园美梦。梦,并不是永恒的,当历史走向工业革命的轨道上时,天翻地覆,徽州的梦破碎了。然而今天,当我们走近徽州时,一种印象怎么也抹不掉,那就是,徽州的美,是永恒的。第六集:儒学沃土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据考证,明清时代,徽州一共有数千座牌坊,直到现在,仍存有104 座,牌坊的意义有点类似西方的纪念碑,它用来旌表那些用传统价值观所判定的优秀人物。透过一座座貌似凯旋门的牌坊,能够透视徽州人的内心世界,洞彻他们的精神目标,从又一个侧面,清楚地认识徽州文化。在东距歙县县城12华里的堂樾村的大道上,屹立着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他们都属于居住于堂樾村的鲍氏,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无

非表彰父慈、子孝、妻节,其中有两座是为女人而立的节字坊。歙县妇女节烈之风特甚,据《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堂樾鲍氏家族就有节妇烈女59人,在堂樾村,甚至建有一座国内绝无仅有的规模比男祠还要宏伟的女祠,女祠取名“清懿堂”,取“品行清白,懿德美好”的意思。祠堂中,将堂樾鲍氏节妇烈女按世系顺序排列,让族中女性四时祭祀并奉为楷模。徽州,不仅是财富的聚焦地,而且有坚定信奉儒学准则、身体力行的群体,因为徽州正是程朱理学的故土。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他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时跟随父亲回到徽州,一直到14岁才重回武夷山。这是歙县的紫阳书院,当年,朱熹的父亲就在这里读书。婺源县的文公山,原名叫“九老芙蓉尖”,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呈阴阳八卦形,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这16棵参天大树,如今已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朱熹在琢磨和探索自然的规律之后,真诚而旗帜鲜明的将一些社会的伦理,定义为“天道”、“天理”,人们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在更大程度上与徽州的民风是极其合拍的,也符合徽州人的人生标准和心态。朱熹曾两度回徽州省亲,在徽州讲学,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走红了600 多年,对徽州文化以及社会习气产生了很大影响。徽州人喜欢读书,徽商“贾而好儒”讲诚信的风气,都可以说是来自朱熹理学的重大影响,但是,这种道德标准的过分使用,必然造成了人心和情感的萎缩和坚硬,在徽州,对于义理的近乎变态的迷信,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残酷的非人道标准,这样的结果,使大批“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献身。当一种思想变为一种绝对的标准,用来强制执行时,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真理已经踅身而走了。这是位于屯溪隆阜的戴震故居,在喧嚣的城市边上,它显得冷清静谧,不带尘烟。(戴震纪念馆馆长李明说)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考据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一生,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戴震,字东原,徽州休宁人,自幼生长在家乡,作为中国近古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的一生很是落魄,直到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纂纪昀的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53岁那年,又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不久,因积劳成疾,戴震死在任上,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家乡,葬于屯溪城郊8 公里处的休宁县商山乡孝敬村山头。在墓碑上横镌“隆阜戴氏”,中主刻“皇清特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林院庶吉士考东原府君妣朱氏孺人合墓”,碑文是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的女婿,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所题书。墓地周围,山清水秀,阡陌连绵,墓后层峦叠嶂,苍松滴翠。如今,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当地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出工出钱,修了一条通往墓地的山路。作为徽州骄子的朱熹和戴震,各自的时代里代表着时代思想的高峰。(李明说)在天理和人欲这一方面,朱熹呢,他是主张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呢,也就是社会道德伦理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戴震主张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社会道德伦理不能分开。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其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分歧,还不如看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思想还有大同之处,都是希望人们有来自义利与理欲恰如其分的幸福。从朱熹到戴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第七集:家族背影这是一套似乎很普通的家谱,它的生长之地是旌德县的江村,1917年,清未翰林江志伊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编修,直到1926年才得以完成。这套《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清晰翔实,从地理、人物、世系、志传、墓志表等多方面记载了江姓的延脉。上个世纪20年代,巴拿马万国谱牒大会上,《江氏宗谱》曾经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现象,和爱新觉罗家谱、曲阜孔姓家谱一道被会议代表研究,江村人江亢虎博士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有谱在手,江氏家族的支脉分叶可谓一目了然:吾江氏系出颛帝玄孙伯益子玄仲,受封于江,今信阳东南有安阳故城,即其地也。”公元前623年,江国为楚国所灭,族人以江为姓,举族迁居济阳,又自济阳而临淄,自临淄而河南考城,自考城而汝宁江家宅自江家宅而处州,而山阴,而宣城,而金鳌里,而歙州,而婺源,而浮梁,而贵溪等处,其居族迁移不一也。曾经有人认为,中国人的家族制度,在某种精神意义上相当于宗教,的确是这样。一个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就象是一棵蓬勃生长的树,先是发芽,然后是分杈,再分杈。树枝与树枝之间,叶子与叶子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徽州,几乎每一个姓氏都拥有清楚的脉络。徽州当地,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所谓八大姓,是指的“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这些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甚至数部家谱。每个徽州人,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几乎都能对自己的来历如数家珍。这个村庄叫呈坎,位于歙县的西南部,这是徽州罗姓的栖集地,它同样也拥有着罗姓的家谱。当年,全体罗姓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把自己的家族分为好几支,即一甲、二甲、三甲......,每一甲设置一个祠堂,即一甲祠、二甲祠……,每个祠堂设立一个族长,由各甲人员推选而成。族长对全甲人员的教育、伦理、生产、生活之事负责。在此之上又设立一个部族长,对各祠堂之间的所有事情进行协调和总管。祠堂,可以说是徽州宗法制度的集中体现。祠堂是祭祀的圣坛,又是维系宗族团聚的纽带,是正俗教化,宣传农业社会道德观人生观的地方,也是规矩行为、激励后进的场所。同期声(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祠堂应该是五大作用,我们徽州的祠堂,当然全国的祠堂也应该是。一个作用是祭祖,当然祭祖,不忘记祖先,现在我们还要祭黄帝陵;第二个,誉祖,这个是一致的,你们自己过上幸福生活了,不要忘记祖宗作出的贡献,现在我们致

富也要思源,是吧;还有,励学,这个很多人不太熟悉,他(族长)把各家的子弟叫到祠堂来考试,考得不好,打你父亲的板子,子不教,父之过。使得我们这个家族都有一种好学上进的气氛,这也是好事;还有(一个作用)是议事,它也是一个议事厅;还有(一个作用)是执法,这个执法,过去老百姓自我执法,自我怎么执法呢?你这个子孙不孝,赌博,拉到祠堂打他屁股:为什么赌博?象这种群众自我管理的方法,我们现在很可以学习的,把乡规民约,村规村约搞起来之后,我们政府这个基础就好了,管理基础就好了,是吧,我们这个德治基础也好了,法治基础也好了。要使大家都知道,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不违法的。把乡民公约搞好,把基层搞好不就起来了吗?那么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引到现在来讲,就是加强我们基层的建设,来更好地推动我们国家的稳定,是很起作用的。这座庞大的胡氏宗祠相当有名,它座落在位于绩溪县瀛州乡的一片开阔地上。环山抱水,座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它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主持修缮的,就是当时的兵部尚书胡宗宪。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样的宗祠足以显出家族的辉煌,也足以让子孙们产生一种荣耀感。跟所有家族祠堂一样,胡氏宗祠也有着天井,喻意还是“四水归堂”。但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曾有人认为,汉民族经历了很多次外族的入侵之后,不仅没有分裂崩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从文化上化解了这种入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拥有一种严谨而周密的宗法制度。不管这种理论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宗法制度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那是外部暴力和打击很难割裂的!在徽州,可以说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祠堂,有祠堂的地方就有族谱。有人说,徽州,是中国近古农业社会最有秩序的一个地方。这秩序,一方面是因为徽商积累的财富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徽州所拥有的严谨的家族制度。正是因为这种秩序的力量,使得徽州人有着格外浓烈的“乡土之恋”,它将浪迹天涯的游子与自己的故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八集:尴尬人杰从歙县的郑村东行,有一个汪氏忠烈祠坊,这座牌坊以及坊后的忠烈祠,是用来崇祀徽州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也是有着某种地方神灵意味的人物,那就是隋代的“护国公”汪华。一位徽学研究专家说“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把他名列徽州伟人之首,是因为他是公元一世纪的人,是一个对于徽州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587 年正月十八日,汪华出生于绩溪登源,他三岁丧父八岁丧母,十四岁拜南山和尚为师。隋唐之际,隋末兵燹,天下动荡,他被众人拥戴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吴王,却于武德 4 年自动放弃王位归顺大唐,促进了全国的统一。此后他被唐朝授予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事。公元628年,汪华奉命进京为官,官至“九宫留守”,公元648年病逝于长安,被封为“忠烈王”。按照他的遗嘱,尸体运送到了歙州安葬。由于相距的时代较远,在徽州汪华更多地是以一种传说和偶像的形式影响着徽州文化。在休宁的万安镇古宁城岩上就有过汪华的驻兵处,后来建有吴王宫。而在绩溪县登源河畔则有建于公元980年的汪公庙,旧时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在庙前都要举行花朝会,舞弄舞狮湾花灯,唱大戏放花炮以示纪念。徽州人对于汪华的崇敬徽州人有着浓郁的英雄情结和功名思想,而在徽州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却未能引起人们对他的更多的兴趣,他就是方腊。方腊这位北宋末年的歙县人,曾在1120年十月率众在歙县的七贤村起义,义军战火曾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他建立了“永乐政权”,自号“圣公”。1121年夏被俘遇害。方腊为正统思想所不容,因而在徽州的书籍中并没有给足地位,显然徽州是在竭力回避着这个人物。今天看来,对于方腊,既要肯定他的反对封建王朝正面贡献,也要否定他干扰了当时的抗金战争和伤害平民的生产与生活的负面客官效果。除了方腊之外另一个赫赫有名大逆不道的人物王直也曾经让徽州尴尬,这是歙县柘林的王直墓,他建于2000年,是由日本福江市王直的后人修建的,这些王直的后人们同时还对柘林中心小学进行了助学捐赠。王直是歙县人,曾经是一个徽商,明嘉靖十九年,王直率一帮人带着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棉等商品驶抵日本、暹罗以及西洋国进行贸易,很明显的触犯了明代的海禁政策,明王朝把他定为倭寇予以打击,从而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争。一直到嘉靖三十六年,王直才被他的徽州老乡浙江巡按御使胡宗宪以诱降的方式捉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作为胡宗宪来自徽商故里,因为他也深深的知道,徽商的经营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促进意义的。无论是从老乡的情谊,还是从明王朝政策来说,他是希望这种海外贸易最后能够合法化,希望王直能够从事一个正常的海外贸易。】由于明世宗和部分朝臣力主治王直以死罪,在杭州官港口法场上被处以极刑。【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因为明朝所实行的这种海禁政策,那么今天看来应当说是违背了时代的潮流的,所以在他(王直)的前半期,我觉得他所从事的海外贸易作为徽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给他一个充分的肯定,但是他在建立宋政权称徽王之后,勾结当时的日本武士、商人来对中国的东南沿海进行疯狂的劫掠,使中国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人民的生命财产收到极达的威胁。我觉得王直作为一个徽州商人的性质以及发生了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门的打开,秩序森严伦理坚固的徽州开始了全方位的裂变,在清末徽州又出现了一个让徽州尴尬的人物,那就是在民间传言曾阻止八国联军屠城的妓女赛金花。【安徽省黟县地方志办公室『叶荫藩』:赛金花原名赠彩云,12岁离开家乡黟县苏州去找祖母,祖母当时在苏州开当铺,家道衰落了,被后母卖到妓院里,所以改名傅彩云。】1887年,15 岁的赛金花于48 岁的前科状元洪钧一见钟情,被洪钧纳为妾,并随之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后来洪钧归国病死之后,赛金花重操旧业,才改名傅彩云为“赛金花”。1900年,八国联

军攻陷北京时,赛金花当时居住在北京石头胡同开设的“赛金花书寓”,曾与部分德国军官有过接触,而有关“妓女救驾”阻止八国联军的暴行传言就产生于那个时候。【黟县政协副主席、剧作家『余治漼』:应该说,这种说法当时是颇为流传的,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能是刘半农先生的《赛金花本事》,因为在这个作品中就介绍了:“赛金花时而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妓女,时而又是活跃在那些贵族阶层中的公使夫人,她时而是一个贫病交加的老妇人,时而又是调解清朝政府与八国联军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斡旋人。”所以赛金花这一生应该说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但即便如此,这样的传说还是让徽州尴尬无比,徽州人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提及赛金花,也可能是因为无颜面对“程朱阙里”的徽州人吧。赛金花也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徽州人。第九集:三雕艺术黟县洪村的著名古建筑承志堂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前后营造的宅邸,据传,当时建造承志堂花去了白银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 两,徽商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得对自己的住所格外精心。毕竟“兼济天下”的愿望不能实现,只好将满腔心血倾注在自己落根之处,算是独善其身了。承志堂享誉天下的就算是它的木雕艺术了,据说屋内的木雕由20个工匠整整雕刻了4年。由此可见整个房屋木雕的精美程度。这副“唐肃宗宴客图”座落在正对中门的前厅横梁上,精美绝伦,层次分明。而中门上方面临厅堂处雕刻的“百子闹元宵”图场面壮观,线条清晰,人物神态惟妙惟肖。还有分布各处的“渔樵耕读”、“金钩垂鱼”、及“董卓进京”、“长坂坡”、“三英战吕布”等戏剧图案,构图丰富,雕刻精巧,让人叹为观止。【休宁县文化馆研究馆员『张国标』:徽州商人很有钱,房子不允许盖大,那怎么办呢?要在房子上来体现他的经济实力,怎么体现法呢?只有搞雕刻,在门楼上面用砖雕,在房子上面用木雕,在四周围墙那地方用石雕,在三雕上面下功夫。这样一来,他的工时自然就多了。】不仅仅是承志堂,实际上在徽州每一座古建筑,都充分体现了徽州民间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这是民居大门上的砖雕,这些砖雕精美异常,在薄薄的砖面上,甚至能刻出七八个层次来,里面的人物呼之欲出。在黟县卢村,这座叫志诚堂的木雕楼更是满目芳华,志诚堂为当年的徽商卢百万所建,整座房子似乎都是三雕工艺品,登堂入室,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砖、木、石雕构件,琳琅满目,清新淡雅。尤其是木雕,更有一种芳华绝代的味道。在这些精美的木雕中,有描写帝王将相与先贤事迹的,有描写民间传说与戏文故事的。这一幅木雕就是反映了当年陶渊明隐居的悠然生活,以荷叶作酒盏;这幅呢,描写的是当年伯乐相马的故事,不识千里马的人举起了鞭子,只有伯乐才能真正的懂得千里马爱护千里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西厢记》里的故事;这一幅呢,则是西天取经图,木雕中的师徒四人形象生动,仿佛随时都可以从木雕中跳出来似的。这样的建筑在徽州并不少见,内敛的徽州人总是习惯于将最好的东西藏匿在家中,然后幽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品位着三雕里的芳华和故事,做着名成功就的梦。三分追求,七分无奈,在绝大多数徽州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抱负只能于自己面面相觑,然后消失在逝水年华中。这是绩溪县城内的周氏宗祠,周家祠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经扩建大修,现存面积为1200平方米,由影壁、门楼、回廊、庭院、正厅、厢房以及后进奉先楼7 大部分组成。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法式,脊部花砖透雕竖砌,无数脊兽昂首站立。周家祠堂本身就是三雕艺术的代表建筑,所以当地政府为了弘扬徽州的三雕艺术,在这里建立了一座三雕博物馆。在这里更能系统的看到徽州三雕的全貌,见到一些徽州明清时代砖、木石雕的精品。这些三雕精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有以各种几何形体为内容的;有以动物来表示生趣的;也有以谐音字来表示吉祥如意的。比如用喜鹊、鹿、蜜蜂以及猴子来表示“喜禄封候”,还有“喜事连(莲)年”、“鹿鹤同春”、“三羊开泰”、“五福(蝠)捧寿”、“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还有以石榴象征多子,以桃子象征长寿,以牡丹代表富贵。在徽州从事三雕艺术的民间艺术家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虽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但他们的姓名却无从稽考,他们的高超手艺,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他们的热情,以及他们所表现的才智和创造力,都只能隐藏在这些三雕艺术中,而他们的价值,只有在后人的评价中才能得到承认。徽州三雕艺术是徽州民间艺术的奇葩,时间越长越将显得鲜艳。第十集:民间光华这是安徽省休宁县的万安镇,是徽州罗盘的故乡,不要小看这些罗盘,它就是最初的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初罗盘是用于航海以及地理风水的测试上,在明代徽商兴盛的时期,曾诞生过大批海商,航行在东南沿海一带。因为徽商的发展,航海业以及建筑业的兴盛,徽州民间罗盘的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这家罗盘店的祖先在明代就以及从事罗盘的制作了,然后时代相传,到现在已是第七代了,这样继承和发扬祖业,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徽州民间似乎很多。他们散落于青山绿水中,有的留下了姓名,有的连姓名也没有留下。但他们丰富的徽州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民间文化决定了徽州文化在整体上不单一浅薄,更像是一座埋藏着无限矿藏的宝库,博大精深,深不可测。祁门县新安乡株林存余庆堂宗祠,祠的内部就是一座完整的室内剧场,祠的一端是高出地面两米的镜框式舞台,舞台的两侧是封闭的副台,表演区的后面有化妆室,观众厅分为前低后高的两层,高层仿佛是楼座,两侧还有类似西式剧场的包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藻井式彩绘,天花板妆饰把剧场装扮成花戏楼。这座砖木结构的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中西合壁的建筑样式,自然与祁门商人的见识有关。清光绪以前,“祁红”在东南亚、在日本已经走红,祈商“贩茶浔沪”、“远客粤东”人数众多,于是把镜框式舞台、侧翼包厢、封闭式剧场这样洋讲究,搬进了深山老林的村落中。于是徽州在静谧地向前发展时,总是时不时地在某一个旮旯里响起快乐的清唱和锣鼓声。古戏台在“一府六县”的城乡里,还能见到不只一处。古徽州是中国的戏曲之乡,徽戏流行于安庆和这里。乾隆年间,徽商

把家乡的徽班带到了扬州,户部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数次亲自操办了乾隆皇帝南巡。乾隆对于徽商迎驾的徽班和徽园喜爱有加,当乾隆八十大寿时,四大徽班抓住了发展的好时机,从扬州北上进京贺寿演出不仅红极一时,还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张脉贤』:四大徽班进京就是从扬州进京的,不是从我们徽州进京的,我在和扬州人开玩笑说:'为什么不叫扬班而叫徽班,就是因为以徽州的戏曲为基础,而徽州人把它培育起来的,在徽商家里把他培育起来的。'所以皇帝下江南,徽商一次一次的接驾,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就看过徽剧。】同治年间,皖南的正规徽商和业余的“鬼火班”依然很活跃,“同庆”、“阳春”、“庆升”、“彩庆”是四大名班,百姓称它们为京外四大徽班。“庆升班”就是曹文埴的儿子军机大臣曹振镛的家班子。更值得称道的是祁门县还保存着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目莲戏。在2002年黄山市民间艺术文化周上,祁门县代表队就曾演出目莲戏《起猖》。明朝祁门人郑之珍编撰了目莲戏的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台上演出的是最有刺激的“跑五猖”的场面,人鬼同台喷火烧冥钱。祁门县栗木村依然保存着目莲戏的剧本、戏箱,这些演员都是村民,使他们引以只好的是如今还能上演这出古老戏剧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徽州还保留着明清乃至唐宋之前的很多遗风和古俗,这表现在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各个方面。形式有歌谣俚语、竞技游艺,以及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在这些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徽州民风富有情趣的一面。得胜鼓长期流传在徽州的民间,起源于古代战争的击鼓助威,欢庆胜利,后来渐渐的发展成为在祭祀、庙会时的习俗。每逢一些庆典活动都要打起鼓跳起舞来。跳钟馗是舞的一种,徽州民间端午时往往都借助于“跳钟馗”来驱邪祈福。徽州的民间艺术还有手龙舞、花轿、布龙、游太阳、十番锣鼓等等。这些民间艺术都是徽州民众真性情的流露,暗藏着古代徽州民众的生活理想,有着一种超越道德伦理正统文化之上的音容笑貌。徽州就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在正统文化之外,在青山绿水之中,还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东西像流水一样生动活泼,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绩溪县伏岭下这里原本也是徽戏之乡,清道光年间这里就有徽戏童子班,沿袭了一百多年,如今徽戏没有人会唱了,但人们常聚在一起唱唱京剧和黄梅戏,渴望找回戏乡的欢乐。这些民间文化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就像是夹杂在主旋律里面的欢乐笑语,它增添了这个块乐土的灵秀,使得徽州有着更广意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第11集:文房四宝伴随着徽州经济的辉煌,徽州文化也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流光溢彩,这当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推进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房四宝的向前发展。徽州在文房四宝上所作的贡献,就足以让世人注目。徽墨的诞生地就是徽州,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定居下来之后,重操制墨旧业,而后,奚家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徽墨顿时名扬天下。自此以后,徽墨制造变成了传统工艺,各朝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徽墨不断推陈出新,到了清代,徽墨制作出现了四大名家,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这是绩溪县上庄镇胡开文故居,胡开文本名胡天柱,生于1742 年,乾隆20 年,胡开文到了当时休宁县城汪启茂墨店当学徒,由于干活勤快,不怕吃苦,不久被汪启茂招为上门女婿。乾隆47年,胡开文承继了汪启茂墨店,后来将“汪启茂墨店”改名为“胡开文墨庄”,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路。胡开文自立旗号之后,精益求精,在创新上更是下了大功夫,他摸索出了一套“岭耀彩”墨模,用它制出的墨,震动了制墨界和文坛,自此之后,他的后人将制墨业不断发扬光大。1915年所制的“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徽墨开始享誉世界。歙砚的兴起和徽墨很相似,唐朝时山西人移民至徽州后发现徽州一些地方的石头质地坚硬漂亮,于是,尝试着用这种石头刻制砚台,据说,曾经有一方金星砚台,传到了南唐皇帝李璟的手中,李璟一时惊叹,赞不绝口,连称“歙砚甲天下”,歙砚也因此名声大噪。歙砚的原料产于婺源县龙尾山,龙尾山位于高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采石工人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靠一锤一锤的凿,一镐一镐地挖,起早摸黑,采石的艰难愈显出砚石的珍贵。歙砚发墨而不耗墨,贮水而不吸水,润笔而不损毛,经久耐用,还有着质地细蜜、纹饰精美的特点。按天然纹理的不同,可将歙砚分为金星、银星、金晕、银晕、罗纹、眉子、眉纹以及玉带、紫心、枣心、豆斑、锦簇等名贵砚石品种。歙砚对雕刻的要求也相当高,它要求雕刻者既是雕刻家又是画家。【中国歙砚雕刻艺术研究所所长张建说:在刻画人物上,能够把刻画人物的形态和特殊的那种人物的感情能够栩栩如生地刻出来,所以有神似而不是形似,这是雕刻家最重要的一点,能够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出来,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雕刻的眼上功夫最重,谋篇布局,就如同在画一幅精美的画一样,而且只能一次成型,不能有丝毫闪失。【三百砚斋主人『周小林』说:这个是一百五十八朵眉再加上它这种飞瀑流泉高山流水,它也是目前存世的歙砚老坑存世的最好最大的一块,这个世界上的最好最大的一块,它(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到我和我的一些砚雕大师们不敢动刀,怎么去雕它呀,隔一阶段(时间)慢慢看吧,一定要有一个很完美的构图,然后才能请一些艺术家们来雕刻它。】砚雕的功夫主要在手上,手劲要匀,持刀要稳,下刀要准,推刀要狠,同时在布局上要掩疵显美,不留刀痕。徽州历代都出现过一批雕刻大师,他们的雕刻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图案均匀饱满,刀法刚健,体现了徽州版画的风格。它们中的精品,鬼斧神工,师法自然、堪称国宝。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就产在徽州附近的泾县,在民风民俗民情以及文化传统上,这里与徽州基本一致,宣纸的生产过程体现了相当的创造性和手工技能,至今,徽州附近及泾县的宣纸仍是全世界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地方。徽州在南唐时,也曾生产过著名的澄心堂纸。至于文房四宝中的笔,在徽州以及附近一带自古也有着制作传统。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