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主要围绕“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展开,关键的概念是:稀缺性、选择、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1、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选择与资源配置

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产生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求。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选择是如何使用稀缺资源问题,即把稀缺资源用于那种途径,在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就是资源配置。经济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则是对资源配置的具体化经济学产生于这三个问题,也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3、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它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充分就业”问题、“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问题。

4、经济学的定义

其定义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定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制度。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分。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用规范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规范经济学。这一部分的关键概念是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三、实证分析方法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形成一套理论,所以实证分析方法也就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具体来说,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形成理论时有四个步骤:

第一、确定经济变量的含义。经济学中研究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

第二、提出假设。假设是理论适用的条件。

第三、假说。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第四、对假说的校验。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一、需求理论

1、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定理

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分析的重点是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表述这一关系的则市需求定量。

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分

二、供给理论

三、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1、均衡价格的含义

2、均衡价格的形成

3、均衡价格的变动

四、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均衡价格形成与变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价格调节经济的过程。在现实中价格的形成及对经济的调节是同一社会经济过程。在现实中价格的形成及价格对经济的调节是同一社会经济过程。

1、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第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第三、价格调节经济。

2、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第一、各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第二、存在市场

第三、市场竞争的完全与公平性。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二、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

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第四、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五、价格政策

1、价格调节的不完善性

2、支持价格

支付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3、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第三章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二、需求弹性的分类

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需求完全无弹性。第二、需求有无限弹性。

第三、单位需求弹性。第四、需求缺乏弹性。

第五、需求富有弹性。

三、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即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第二、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第三、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第四、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第五、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四、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欲望与效用

欲望与效用都是人的心理感受。消费者行为理论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效用。

二、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

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3、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三、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四、公共物品与税收

第五章生产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在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时,要区分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量的影响。

二、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经济、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1、规模经济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

第三、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第四、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4、适度规模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

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第二、市场条件。

三、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

2、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生产量线分析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第六章成本与收益

一、短期成本分析

1、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

2、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3)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4)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5)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二、长期成本分析

经济学上所说的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1、长期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是长期中产生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2、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3、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是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4、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a)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

b)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4、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

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主要有:

第一、政府借助于政权对某一行业进行完全垄断。

第二、政府特许的私人完全垄断。

第三、某些产品市场需求很小,只有一家厂商生产即可满足全部需求。这样,某家厂商就很容易实行对这产品完全垄断。

第四、某些厂商控制了某些特殊的自然资源或矿藏。

第五、对生产某些产品的特殊技术的控制。

2、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3、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4、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2、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寡头垄断就是指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

2、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3、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的决定

4、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

价格领先制:

又称价格领袖制,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由某一寡头率先制定,其余寡头追随其后确定各自的价格。

第八章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1、生产要素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供给

二、工资理论

1、工资的性质与种类

工资是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

2、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1)劳动的需求

(2)劳动的供给

(3)工资的决定

三、利息理论

利息是资本的价格。

1、为什么要给资本支付利息

2、为什么资本能产生利息

3、决定利率的原则是什么

四、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要抓住两个问题:土地供给的特殊性,以及地租发展的趋势。

地租的决定及发展趋势都是由土地供给的特殊性引起的。

五、利润理论

在经济学上,一般把利润分为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

1、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2、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六、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

1、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

2、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

第九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要求学生主要掌握支出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及其互相关系

5、实际国民生产总量、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一样。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总需求分析(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规模

a)这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b)总需求决定原理

c)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d)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e)乘数理论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5、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十一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失业理论

失业理论的重点是要区分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周期性失业的原因。

二、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2、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2、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3、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十二章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与分类

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2、经济周期的阶段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如果更细一些,则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二、经济周期理论概况: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三、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第十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1、经济增长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段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经济增长有六个基本特征:

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速度。

第三、经济结

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速度改革。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

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二、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

2、内在稳定器

3、赤字财政政策

三、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政策的运用以银行制度、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和金融市场为前提。

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这样,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2)货币政策的工具

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中,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3、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即认为影响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量。

四、供给管理政策

1、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因为控制的重点是工资,故称收入政策。

2、指数化政策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使一些人受害,另一些人受益,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主。

3、人力政策

其中主要是:

(1)人力资本投资

(2)完善劳动市场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概论

一、开放经济的含义

开放经济就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在这此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贸易,所以开放经济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

(1)开放程度的衡量

衡量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准,是进口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国际贸易理论正是要说明,开放经济给一国所带来的利益。

二、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了解一国对外经济联系情况的基本工具。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则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往所引起的收支总

额的对比。

2、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

三、汇率理论

1、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指外国货币,或者对外国货币的索取权。如在外国的存款和外国的支付承诺等。

2、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第十六章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与调节

一、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1、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在开放经济中,要区分国内支出(即国内总需求)与对国内产品支出(即对国内产品总需求)这两个概念。国内支出指国内居民户、厂商与政府的支出,其中部分用于国内产品,部分用于进口品。

2、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1)国内总需求的增加

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并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贸易收支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并使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收支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2)出口的增加

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并使国民收入增加。

二、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1、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2、国际资本流动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3、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4、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调节的原则:最优政策配合

三、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1、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可发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贸易政策;另一类是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的政策包括:

(1)关税政策

(2)非关税壁垒

2、汇率政策

(1)汇率贬值政策

(2)汇率管制政策

3、对外投资政策

4、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概念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指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科性质的认定,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经济学中其他问题的认识。 (二)学科性质的历史发展 1.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1)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国家独占鳌头,对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而人力资本理论又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渐注重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同文化、教育传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新的特色。 2.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看法不同。 (1)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 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

(2)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3)两者共同的观点 两者都接受的观点是其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 (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分类 1.从属学科 从属学科可分为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从属说。 (1)经济学科从属说 ①美国学者 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性质。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 ②英国学者 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他同时也认为,教育经济学只涉及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则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史也至关重要。 ③苏联学者 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扬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一种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科学分为: a.普通经济学; b.专业经济学; c.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分为:

经济学(MBA文档)

经济学(MBA文档)

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κο? [oikos]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μο?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组成,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学分类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 经济学。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 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 等。 经济学研究对象[1]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 财富说。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A古希腊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胚。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挤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继承和发挥了萨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对象论,即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研究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原理。 2、历史或制度说。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崭学。十九世纪初亚当·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指出,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文化史的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新历史学派代表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美国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和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奥地利的门格尔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

《宏观经济学》习题1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流量存量瓦拉斯均衡凯恩斯均衡短缺均衡非均衡短期与长期事前与事后 二.判断题(T、F) 1.产出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 2.新剑桥派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格局是越来越不利于工人。事实也确实如此。 3.经济政策是指用以达到经济目标的方法。 4.借鉴宏观经济学应注意对本国经济的深刻理解。 5.资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之间分配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6.宏观经济学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收入差距的原因 7.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国的国民经济,只不过研究角度不同而已。 三.在下列各项选择中,挑选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1.宏观经济的研究包括下列哪些课题 A.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根源 B.经济总表现的微观基础 C.一些经济取得成功而另一些经济则归于失败的原因 D.为实现经济目标,可以制定经济政策以增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E.上述答案都正确 2.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之间的矛盾意味着 A.对于社会的有限需求只有有限的手段 B.因为资源稀缺,不是社会的所有需求都能予以满足 C.在经济学中选择并不重要 D.即使资源不稀缺,而且需求也是有限的,社会仍将面临着一个难以满足所有欲望的困境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3.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指 A.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B.需求是不能全部满足的 C.消费是经济行为的首要目的 D.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必要的 E.以上说法全都正确。 4.下列说法中哪一个不是经济理论的特点 A.经济理论能解释一些现象 B.经济理论建立因果关系 C.经济理论只与一组给定数据有关 D.经济理论可以在所有条件下应用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5.存款单上的存量为 A.收入额 B.支出额 C.收支额 D.余额 6.宏观经济学包括这样的内容 A.总产出是如何决定的 B.什么决定就业和失业总量 C.什么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速度 D.什么引起总价格水平的上升和下降 E.以上说法全都正确 7.宏观经济学包括这样的内容 A.什么决定了产出的构成 B.资源如何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 C.什么决定收入在社会各集团之间的分配 D.一个特定厂商中工资是如何决定的 E.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8.“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点在于,A.都必须由模型中不包括的关系决定 B.外生变量值由模型外部决定而内生变量的值由模型内部决定 C.外生变量由模型内部决定,内生变量由模型外部决定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三个层次 1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效用与决策 2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3整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需求函数 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的之间相互关系 需求表和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Qd =f(P)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供给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Qs =f(P)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供给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上方倾斜,即它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均衡的含义 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 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相一致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运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

(NEW)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第三章 经济增长 第四章 失 业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六章 开放经济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八章 总需求理论 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 第十章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三篇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 第十二章 消费理论 第十三章 投资理论 第十四章 政府支出和税收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和需求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章 导 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归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开展的,其基本假设有: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进行调节。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 第四节学科研究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教育劳动学说 第二节社会再生产与教育 第三节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需求与供给 第二节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 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教育 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观念变革 第二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 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第一节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结构组合 第二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分配和管理第一节教育投资性质及特点 第二节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 第三节教育投资分配及使用 第四节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 第一节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体系 第二节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第三节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 第一节义务教育投资理论 第二节义务教育投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三节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 第十一章教育投资历史,现状与比较第一节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状况及分析 第二节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及分析 第三节国际分析与比较 第十二章教育成本 第一节教育成本及其类型 第二节教育成本计量 第三节教育成本分析 第十三章教育经济效益 第一节教育经济效率构成 第二节教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 第三节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 第四节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法 第十四章教育效率指标体系 第一节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四省单项指标体系 第三节义务教育指标体系构想 第十五章教育规模经济

东财《经济学B》一单元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2013-2014东财《经济学B》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单元一 1、经济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研究是从()开始的 A、资源 B、价格 C、失业 D、货币 正确答案:A 2、经济学是关于个人和国家如何:() A、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要 B、用无限的资源满足有限的需要 C、用无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要 D、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有限的需要 正确答案:A 3、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候是指人们总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决策。()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资源是稀缺的”指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经济物品是就是需要节约使用的物品。()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6、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现象。()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7、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有效使用问题。()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 A、资源是稀缺的 B、选择是必要的 C、价格是均衡的 D、失业是暂时的 E、以上答案均正确 正确答案:AB 9、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稀缺性 B、选择与资源配置 C、资源利用 D、生产技术 E、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ABC 10、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 C、生产多少 D、为谁生产 E、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ABCDE 11、现有资源不能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规范 C、经济学 D、生产什么的问题 正确答案:B 1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世界上有很多人生产在贫困中 B、相对资源的需求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地基本经济问题 稀缺性是指经济物品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或需要而言所表现出来地有限性. 经济资源地有限性人类欲望地无限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选择地原则 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即选择资源最优配置地方案 资源配置地方式——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混合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行政手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地定义与研究对象 、广义地说,西方经济学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条件下地行为选择 、狭义地说,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选择最有效率地资源配置方式,如何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分配社会产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西方经济学研究地是人与物地关系.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地 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地主要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地定义[]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地经济行为和相应地经济变量地单项数值地决定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运用价格机制将稀缺地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进行有效配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树木)(居民户、厂商)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解决地问题——资源配置研究方法——个量分析(经济变量地单项数值) 、微观经济学地主要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 .分配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地定义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 研究社会经济中地有关总量地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 利用资源地问题. .研究对象——整个经济(森林).解决地问题——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经济变量地总量指标)(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解决地问题不同、中心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地联系 .研究目地相同(对人们地经济活动提供正确地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在理论上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地基础 .都采用实证分析为主地方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地范畴 二、实证经济学(客观性)与规范经济学(主观性)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地区别——是否以一定地价值判断为依据 西方经济学地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编辑本段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们清晰和实证地认识到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属性。70年代初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70年代末出现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同时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投资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各国的教育投资热情在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降,教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

发展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按照教学的惯例首先我们要把学习课程的的研究对象搞清楚。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的比较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简言之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要理解这一表述我们可能先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一个定义。也就是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所研究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国家或者说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全世界的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称为工业化国家也就是这些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过程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1。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在有关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存在着一些意思相近或相同的名词如“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第三世界”。这些名词有时相互通用但有时其意义又有差别。“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LDC包含比较的意思即有些国家是比较发达的有些国家是比较不发达的而且隐含着这些国家有潜在的、目前尚未开发的能力。“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来的。1952年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名称。著名发展经济学家M·P·托

达罗在他的《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一书中这样解释“联合国143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会员国通常集体地将自己称为第三世界它们这样做基本上是为把它们自己与经济发达 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世界区分开。第三世界这个名称的准确由来虽不清楚但它已被经济贫穷 国家自己普遍接受和使用在它们与经济上的富裕国家就贸易、援助、能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世界粮食供给不断减少等紧迫的国际问题进行谈判时尤其如此。”如果你留意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报纸“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中国是不是第三世界1974年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卡翁达时也曾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他将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划分为第一世界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 二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含有正在发展的意思它与“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相对应。这一术语既体现了经济相对落后的特点也表明了正在发展和追赶的特点而且不含有贬低的意思因 此得到了所有贫穷国家的接受成为使用最普遍的术语。此外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赤道以北的北温带地区而发展 中国家则主要处于南半球所以有的文献中也把发展中国家 称为南方国家而把发达国家称为北方国家。不论是“欠发达国家”、“第三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些称谓都反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特点 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 技术经济是一门研究技术与经济这件辩证关系的科学。它研究技术和经济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统一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从而揭示技术经济问题内在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一较少的劳动消耗去获得符合人们要求的劳动成果。 关于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 (1)效果论:认为技术经济是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效果问题,即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问题。 (2)关系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3)增长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时一门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规律的科学。 (4)创新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时研究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科学。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评价的理论及方法,可归纳如下: (1)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投资新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与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3)各种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技术经济分析。 (4)各种引进资金、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 (5)能源和原材料合理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6)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7)确定性分析、风险性分析等。 技术经济学的特点 技术经济学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综合性:技术经济学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地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系统性: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都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 的限制。 (3)定量性:技术经济学时以定量计算为主的科学,经济效益本身就具有定量的概念。 (4)应用性:技术经济学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科学。 (5)预测性:技术经济学所研究的都是未来的经济活动,是在投资决策之前进行预先的分析和估计。 (6)比较性: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通常都有多个可行的方案

刘辉煌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 1.解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 的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 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 国领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 值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内用于销售的 一切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后余下的部分,也即NNP是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收入的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 学等方法,为测定一个国家(地区、部门)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流量) 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成果(存量)所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其各项总量 指标及其组成,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和决策研究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有两种: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 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 主要问题有:总体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 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国民经济总量及各项总量的相 互关系。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总就业量或总失业量、全社会消费、投资、储蓄,物价水平、利息率,以及这些变量的增长率和变动率等。 3.说明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两种方式所得GNP是一致的? 答:方法主要有两种:支出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定时期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 出加总,计算出该时期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之和。在统计上,用于购 买最终产品的全部支出可分为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项。即 GNP=C+I+G+(X-M)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是组成经济的具体单位,而不是聚集单位。它企求解释个人、家庭、企业和工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原则,并研究各种市场结构和表现。消费者和家庭的开支水平、具体企业和工业的价格、产出决策、工资、竞争机制和作用,市场结构及社会效益等,都是它需要研究的变量。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范围内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NP和GDP 的关系:二者统计口径不一样。GNP是一个国民概念,GDP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3)国内生产净值(NDP)即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 (4)国民收入( NI)即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从国内生产净值中 (5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转移支付 (6)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简写为DPI),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注重整体。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4.经济中的总人口可以划分成哪几种类型?失业率用什么来衡量? 答:经济中的总人口划分为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年龄下限为16周岁,上限为法定退休年龄(男为60,女为55)。劳动年龄人口又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构成。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因此失业率由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三个人口数的综合变动来决定的,测算起来比较复杂。 5.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P51) 答: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总收入)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二是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反映,Y=F(K,L)。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当资本存量增加和就业量增加时,产量会提高。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产量提高。 7.当规模报酬不变时,国民收入的分配有什么特征?(57) 答: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国民收入将正好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这时利润就等于零,这一规律被称为欧拉定理。如果生产函数F(K,L)规模报酬不变,根据欧拉定理有: Y=F(K,L)=MP L?L+MP K?K 总收入Y正好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也就是说,由要素边际产量决定的各种要素报酬之和恰好等于总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指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并不包括企业的正常利润,因此,企业的利润虽然等于零,企业仍然可以获得正常利润,而正常利润已经包括在企业的成本之中。 总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种生产要素都根据它的边际产量获得报酬,而国民收入应该正好等于各种要素的报酬之和。 8.宏观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如何实现均衡的?(61) 答: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组成,并且消费取决于可支配的收入,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外生给定的。于是,总需求函数:Y=C+I+G=C(Y-T)+I (r)+ G 总供给也就是经济的总产出水平,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决定,就是: Y=F(K,L)= Y (注意)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 Y= C(Y-T)+I (r)+ G 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实际利率水平被称为均衡利率。这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这里假定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实际利率是唯一可变的变量。实际利率的波动可使总需求发生变动,从而使总需求和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相等。 11.如果政府增加一百万的政府购买,会对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和投资产生什么影响? 政府增加100万的购买,公共储蓄减少100万,私人储蓄不变,国民储蓄减少100万,投资减少100万。 如果政府是增加一百万的税收,又会对上述变量产生什么影响?(假定MPC=0.7) 政府增加100万的税收,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0.7,则政府购买增加70万,公共储蓄增加了30万,私人储蓄不变,国民储蓄增加了30万,投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