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

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

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
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

脑卒中后足下垂中医针灸治疗近况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脑卒中后遗症的常见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足下垂是脑

卒中后脑神经损伤不能控制下神经元,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而小腿后肌群痉挛牵

拉所引起的,表现为不能背屈足部,行走时或是拖曳病足或是将该侧下肢举得较高,落地时

总是足尖先触地面的一种症状[1]。一直以来,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都有良好效果,近年来在取穴、针法、艾灸法及综合疗法方面都有了进展,现总结如下。

1、取穴方面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传统取穴依据“治痿独取阳明”和足三阳经理论。近年来取穴时

能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位置、肌肉和神经功能,创造新的取穴方法,比如“拮抗法”取穴就是

针刺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穴位,目的是加强它们肌力,拮抗小腿后肌群痉挛;腓总神经

在体表投影的部位选穴就是刺激腓总神经,引起胫前肌收缩;固定取穴即取踝部的3个穴位(解溪、太溪、然谷),是以恢复踝关节背屈功能来目的,属功能性取穴。分述如下。

1.1“拮抗法”取穴:孙远征,刘明,尚莉莉[2]《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应用穴位出自孙申田教授的“拮抗针法”[3-4],选取小腿外侧的穴位,主穴

是阳陵泉与丘墟穴,阳陵泉穴的位置在原穴标准位置稍下方进针,丘墟穴进针时使足背伸,

针刺深度可直透对侧照海穴。然后两穴加电针用慢频率的连续波可使足外旋。绝骨穴与解溪

针刺通电后可使足背伸,从而治疗中风后足下垂,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1.2腓总神经在体表所投影的部位选穴:张宁、高敏[5]采用电体针组除常规治疗和康复

训练外还给予电体针治疗,穴位在腓总神经在体表的投影周围处取穴,用1.5寸毫针针刺加

电刺激,连续波,小腿后群肌肉采用疏波抑制痉挛,频率为15~3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选用长城牌8801型电针仪,正极在上,负极在下。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半个月休息

1天,共治疗2个月。结果康复结合电体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瘫痪后足下垂疗效更显著。

1.3固定取穴:雷从杰杨浠等[6]采用踝部的3个穴位(解溪、太溪、然谷),以踝关节

背屈为观察点,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之疗效。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

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

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

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

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

的运动功能。

2、针法方面:有传统针刺法、恢刺针法、电针法和张力平衡针法等。传统针刺法即用

手法如运针得气、运针补泄等。恢刺法见于《灵枢·官针》,为刺筋之法,所谓“恢刺者,直

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其操作方法是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旁侧,多向提插运针,以达到疏通经络,恢复拘急的目的。电针法即先在穴位进行针刺后再通以疏密波脉

冲电流。张力平衡针法是:在伸肌穴位采用弱化手法即得气后柔和均匀捻转1分钟,捻转角

度90°±10°,频率60次/分,不出现肌肉抽动。在屈肌穴位采用强化手法,即得气后较强提插捻转1分钟,捻转角度180°±10°,频率60次/分,出现较强针感和足背屈动作。

2.1传统针刺法:王正田采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对卒中后足下垂进行治疗[7]。对照组30例运用现代康复疗法,采用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现代康复疗法基础上增加

针刺治疗,针刺取穴:阳陵泉、悬钟、丘墟透照海、解溪。阳陵泉,随经刺入1.5寸,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解溪,随经刺入1寸,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悬钟,随经刺入0.8寸,得气后留针30min。丘墟透照海,取三寸针,由丘墟穴透照海穴,用泻法,得气后退置

进针1.5寸,留针30min。1次/d,周日休息,疗程2个月。结果使用现代康复技术配合针刺

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疗法。

浅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

浅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6-08-07T12:55:37.5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作者:孟丹[导读] 本文总结近年来临床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旨在为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借鉴。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在读;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本文总结近年来临床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旨在为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借鉴。[关键词]:脑卒中后便秘;针灸 临床中便秘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适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诉的症候群。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与生活方式的不合理,脑卒中患者逐渐增多。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中老年病人的脏腑功能减退,再因卒中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脑卒中后便秘,常常困扰着患者,极大地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文总结近年来临床上,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旨在为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借鉴。 1.病因病机 中风后便秘多因虚、火、痰、瘀所致,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由于久病虚衰,脾肺气虚,气虚便秘更为多见,气虚则无力推动粪便在大肠内传送,所以容易导致大便秘结难解。临床治疗常采用益气润肠通便法;同时中风后患者易抑郁,忧思过度,或者久坐少动,身体气极容易积滞,而大肠“以通为用”,气机通降失常,更易导致传导糟粕能力受抑制;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气血逐渐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虚无力濡养,最终导致阴亏则肠道失润,大便干结,排出困难,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凝滞,津液不同导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中风后久治不愈的慢性患者,在原本气血亏虚的体质基础上,出现了瘀结,阻滞气机导致便秘。以上是关于脑卒中后便秘的病因病机的讨论。 2.针灸治疗 2.1毫针疗法 任珍、吴清明[1]通过调气通腑针刺法与单纯服用药物进行疗效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以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便秘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前显著减少。中风后便秘的治疗采用调气通腑针刺法较生血通便颗粒疗效显著,持续采用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其疗效更好。魏爱翔等[2]通过针刺治疗对比软皂通便灌肠法治疗,结果显示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90.00%。 2.2腹针、体针、头针 郑巧平[3]采用腹针、体针和头针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便秘40例,经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7.5%。临床观察表明,以头腹针为主,配合体针的疗法,对中风后便秘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易于操作,安全性高,无痛苦,值得推广。张国忠等[4]选取双侧天枢穴,配以补泻手法中的泻法治疗卒中后便秘,总有效率达93.33%,并且认为针刺能平衡阴阳、调和内分泌、益气活血、增强机体免疫力。周炜等[5]治疗组采用针刺头穴足运感区对脑血管病后便秘的疗效,对照服用番泻叶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虽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2,4周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针刺组副作用的产生明显少于对照组。 2.3耳穴压豆 徐秀菊[6]认为耳穴压豆通过持续的、强弱不等的刺激耳部穴位,以调整经络气血的盛衰和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耳穴压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畏针心理,同时减轻就医的经济压力。 2.4艾灸 赵建玲、张波等[7]观察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有效性,选取7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每组各35例。结果显示,热敏灸能缩短缺血性中风后便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组(P<0.05)。同时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近期疗效好转率优于中药(P<0.05)。 2.5电针 刘未艾等[8]将7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选取天枢(双)、丰隆(双)、支沟(双)、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水道穴旁开2寸)、左外归来(归来穴旁开两寸),予天枢、左水道等电针治疗,对照组予番泻叶泡服治疗。结果显示两组远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少于对照组。提示:电针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3.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在未来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研究多种针灸方法,不断推广疗效优、见效快、使病人得到更加舒适的治疗。 参考文献: [1]任珍,吴清明,李丹丹.调气通腑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便秘[J].中国针灸,2013,33 (10):893-896. [2]魏爱翔,安玉兰.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3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0):890. [3]郑巧平.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905. [4]张国忠,窦伟,陈沛源,等.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患者便秘30例近期疗效观察[J],2002,6(7):1034. [5]周炜,王丽平.头皮针治疗脑血管病后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6):341-342. [6]徐秀菊.耳穴压豆治疗中‘风便秘62例体会[J].甘肃中医,2003,16(11):34. [7]赵建玲,张波,黄建华,等.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1114-1115. [8]刘未艾,吴清明,李向荣,等.电针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17-18.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8T09:41:14.3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5期作者:郭燕军马玉霞 [导读] 观察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研究时间自2016年5月开始至2017年8月结束 郭燕军马玉霞 张掖市中医医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研究时间自2016年5月开始至2017年8月结束,选取67例我科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n=34)和常规治疗组(n=33),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针灸治疗组予以针灸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结果:针灸治疗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一类脑血管疾病,而且缺血性脑卒中还存在病程长、疾病急、致残率高等特点,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会遗留下吞咽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偏瘫等后遗症,给患者的预后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1]。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效果展开系统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科收治[我科收治或我院针灸科收治]的67例缺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例数分别为34例、33例。常规治疗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9.5±6.7)岁,病程1-2月,平均病程(3.5±1.2)个月;针灸治疗组男17例、[例数是不是明显错误?好像填倒了 备注数据经核实无误。]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5±6.6)岁,病程1-2月,平均病程(3.5±1.3)个月。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发病多久后入院治疗的?根据文章整体情况,建议改为对中风后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备注:一般资料以具体写明病程,酌情考虑。]既往无车祸史、手术史;(3)患者既往无痴呆、精神病史;(4)本次研究向院伦理委员会申请并取得同意,同时得到家属签字同意。[有些期刊需要伦理证明,是否需要患者及家属同意? ] 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晕血、晕针情况的患者;(2)排除存在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中风和脑出血,脑梗死之间是什么关系?脑出血,脑梗死都排除了,用什么患者研究?](3)对本次研究存在异议的患者。 1.2治疗措施 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包括主动训练联合被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30min,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节训练内容以及训练强度;配合常规扩血管、溶栓治疗等[2]。 针灸治疗组—针灸治疗,选取穴位为:手三里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风市穴、三阴交穴、百会、风池等[似乎只是取了四肢穴,而头部穴位如醒脑开窍的百会,风池,头针等?取穴是否显得不够专业?];对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适时增加相应穴位,针刺深度以患者感受到“酸麻胀痛”为宜,每天1次,连续治疗5次,间歇2天,再进行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预后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3]。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评价标准:(1)运动功能:采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进行测评;(2)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采取巴氏指数量表进行测评;(3)认知能力:采取NHISS量表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20.0,包括计量资料(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以()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以P<0.05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灸治疗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针灸治疗组各项指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1。

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9-15T16:11:30.2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龙开君 [导读] 湖南省体育运动医疗专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8 脑卒中偏瘫是脑中风学名,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因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湖南省体育运动医疗专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康复与中西药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运用针灸头针体针并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 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 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各项指标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明显,且对神经功能重建有显著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疗效 脑卒中偏瘫是脑中风学名,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因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突发性疾病。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大多数患者经抢救后仍会留下后遗症,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多年的临床治疗发现,针灸治疗对脑偏瘫患者神经功能重建有显著作用:增加脑部含氧量、增加氧在毛细血管内向脑组织的弥散半径、改善缺血脑组织的氧供给、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凋亡细胞恢复具有很大功效[1]。本文对96例患者的研究旨在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2例。年龄39.5 ~ 83.6 岁,平均为(47.5 ± 6.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认知功能,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②有一侧肢体瘫痪;③经各项检查均为首次发病,且病程都< 28 d,无明显其他并发症。③患者年龄35~85 岁,且存在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神级功能损害检测评分≥ 17 分。排除标准:①精神意识障碍患者;②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或者昏迷患者;③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48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脑梗死患者以改善微循环、抗凝为主,脑出血患者以脱水降颅压为主,并营养脑神经、改善脑血液循环等;服用中药补阳还五汤,临症加减。 1.2.2 观察组48 例患者在接受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运用针灸治疗[2]。 1.2.2.1体针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以手足阳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只取患侧,久病双侧刺灸。主穴取百会、人中、内关、风池、风府、手三里、足三里、极泉、尺泽、曲池、外关、肩颈、合谷、膻中、阳陵泉、云门、三阴交、太溪、环跳、涌泉等腧穴。每次于患侧施针约12 个腧穴,斜刺针深度约1 ~ 1. 5 寸,每天1 次,每次20 ~30 min,20 d 为1 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3 d 再进行下个疗程的治疗。 1.2.2.2 头针治疗:偏瘫对侧大脑皮层投射区进行常规局部消毒,进针一般选用28 ~ 30 号1. 5 ~ 2 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进针至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这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穴区的不同一般可刺入0. 5 ~ 1 寸。然后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固定针的深度及方便捻针,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左右旋转针身,捻转速度每分钟200 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 ~ 3 min,反复操作2 ~ 3 次即可起针,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1. 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按神经功能缺损及病残程度:基本治愈: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 级);显著进步:能拄拐杖行走,生活基本自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 90%,病残程度为1 ~3 级);进步:患侧肢体能动,肌力提高1 ~ 2 级,但无法独自站立(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 45%);无变化:连续治疗3 个月无改善(功能缺损评分波动范围为± 17%)。总有效率=(基本治愈+ 显著进步+ 进步)/病例数× 100%[3]。 1.4 观察指标[4]: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八项指标,总分0 一45 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②偏瘫评测用Fngl - meyer 评测法上肢运动(FMA 上肢)的最高分为66 分,下肢(FMA 下肢)为34分,上下肢运动总分(FMA 运动)100 分。 ③Barthel 指数(也叫“巴氏指数”)将其15 个条目中,每一项目分为四个水平(第一水平:自理;第二水平:在器械帮助下自理;第三水平:需要他人的帮助;第四水平:完全依赖别人)。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 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灸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及各项指标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建议收藏)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 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文档交流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文档交流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文档交流?——阴闭:属阴症。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文档交流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痰热腑实则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 位治疗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多以风、火、痰、虚论。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健忘,口干不欲饮。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针灸治疗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该病始源于《内经》, 诸如“偏枯”、“偏风”、 “薄厥”之说。它是指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素, 致使机体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 从而出现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 症的疾病。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多种脑血管事 件相似。 中医理论认为, 本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 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 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 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瘀等病邪 上扰清窍,导致“窍壁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结合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风病可辨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 其证候如下: 一、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呙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 1.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 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 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5.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 苔少,脉细数。 二、中脏腑: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 1.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禁闭,口噤不开,肢体 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2.脱证: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 结合中风病的辨病辨证,其针灸治疗当首分中经络、中脏腑,再予辨证配穴。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据统计,近十年以来,在现代社会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脑卒中患者中的四分之三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 遗症。而作为中国特色疗法的针灸技术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针灸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 脑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主证的临床常见危重疾患,属于中医“中风”范畴, 见于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等急性脑血管病变。其轻者仅见肢体活动异常而伴有神志改变,重者昏迷不醒。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因肌肉处于痉挛状态, 滞针的可能性比较高,所以要保证病人的体位比较舒适,且留针期间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此外,进针需轻快,指力均匀,捻转角度不宜过大,且不宜用力过大。 针灸技术治疗脑卒中,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急性期治疗、恢复期治疗、后遗症期治疗。急性期的治疗以针灸辅助急救,帮助患者尽快控制稳定病情。稍有稳定后,尽早开始针刺治疗。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阶段,由于肢体痉挛逐渐加重,针灸刺激的力度与强度可逐渐加大,需要要个选择针刺穴位,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改善其状态,尽早结束软瘫期。

治疗脑卒中的主要针刺方法一、常规针刺针法:用于早期和软瘫期,主要有头针疗法、耳针疗法、电针疗法以及穴位注射等几种方式。使用头针疗法时,主要针刺偏瘫对侧运动区,对侧感觉区以及对侧血管舒缩区;使用电针疗法时,选择体针穴位,得气通过电针仪,刺激时间在20—30分钟。此时要注意患者肌张力的变化。二、醒脑开窍针法: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重点在于让患者通过针刺达到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的目的。这时针刺的主穴是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是极泉、尺泽与委中。三、张力平衡针法: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用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主要取阳经阴经的有效穴位,施以不同手法,以到达运动协调,此时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比较常见的认识误区1误区一:脑卒中恢复期再进行针灸治疗比较好

中风针灸治疗

中风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合谷/101次、百会95/次、曲池82/次、足三里/80次、风市6 5/次、颊车/62次、肩髃、地仓、人中、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外关、风池、手三里、臂臑、下关、丰隆、悬钟、三阳络。 对症取穴: 1(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 随症加减:手肿胀者加液门/手拘挛者加后溪、三间、八邪/腕部拘挛者加大陵/肘部拘挛者加曲池、尺泽/膝部拘挛者加曲泉/踝部拘挛者加太溪/足趾拘挛者加八风/足内翻加照海、申脉。 2(语言蹇涩)内关、人中、哑门、廉泉、通里、中冲、金津、玉液等。3(口眼斜)地仓、颊车、内庭、合谷、承泣、下关、攒竹、迎香、瞳子髎、上关等。流涎者加承浆。 4(吞咽困难)廉泉(舍三针)、天突、人迎、内关、照海等。 辨证取穴 1(肝阳上亢)水不涵木——肾腧、肝腧、太冲、太溪/肝阳暴张——太冲、太溪、三阴交、四神聪。 2(风痰阻络)——丰隆、阳陵泉。 3(痰热腑实)——天枢、丰隆、中脘、上巨虚。 4(气虚血虚)——气海、关元、血海。 5(脾虚痰恋)——脾腧、丰隆、公孙、三阴交。 大接经法:是按照静脉流注次序取井穴针刺。分两种: 1——从阴到阳:从手太阴经开始{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 2——从阳到阴:从足阳明经开始{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 操作方法:用0.3细针1寸针,一般每日或两日一次,十次一疗程。不要求出血,捻转10秒,出针后按压,每次取一侧穴位,两侧交替使用。 分期论治法

1急性期【发病2周内】-人中、内关、健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委中。 2痉挛期【发病2周到4周】-极泉、尺泽、间使、臑会、天井、四渎、外关、八邪、殷门、承筋、照海、三阴交、伏兔、津丘、申脉、解溪、八风。3相对恢复期【发病5周到半年】-同痉挛期,后期可加鱼际、阳池、大陵、髀关、血海。 4后遗症期-配合扶正固本。 中风恢复期并发症的治疗 1中风后抑郁处方一:百会、印堂、内关、三阴交、太冲。 处方二:四神聪、神庭、本神、神门、太冲、膻中。 2肩手综合症温针灸——阿是穴——蜡疗——推拿——康复——中药外敷。 体针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窍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梗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 6.9%之间。 半身不遂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多以风、火、痰、虚论。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血瘀气滞: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肢体疼痛。脉涩,舌质黯紫,舌苔白。 针灸治疗 1、中经络 治则:醒神开窍疏通经络 主穴:百会人中内关极泉尺泽足三里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复溜)百会放血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气虚血瘀:气海三阴交 口歪:颊车地仓 上肢不利:肩髃合谷 下肢不利:环跳阳陵泉 尿失禁: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2、中脏腑 治则:醒神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百会人中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放血)合谷太冲 脱证:关元(灸)气海神阙(隔盐灸) 中风单症治疗 假性球麻痹:上神经元损伤,三主证:(言语困难、发声困难、进食困难)。情感障碍,强哭强笑,表情淡漠。 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 取穴:百会风池风府金津玉液(放血)完骨通里照海 痰证:丰隆 肾虚:复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