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12)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12)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12)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12)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周谋望李建华岳寿伟何成奇张长杰马诚王玉王惠芳宋林牟翔朱珊珊张芳郑光新杨卫新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踝、手、脊柱等关节,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原因不明,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继发性骨关节炎可发生于青壮年,继发于创伤、炎症、关节不稳定、慢性反复的积累性劳损或先天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与评定

一、病史

应详细采集病史,了解发病时间、病情演变经过、治疗过程及转归。

二、症状与体征

1.关节疼痛及压痛:是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关节局部有压痛,在伴有关节肿胀时尤为明显。

2.关节僵硬:在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有发紧感,常称之晨僵,活动后可缓解。

3.关节肿胀:当骨关节炎合并有急性滑膜炎发作会出现关节肿胀。

4.关节畸形:见于病程较长、关节损害、骨赘增生较严重的患者。手部关节肿大变形明显,可出现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

5.骨摩擦音(感)及关节弹响:由于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平,关节活动时出现骨摩擦音(感),多见于膝关节。

6.关节活动障碍、肌肉萎缩:行走时软腿或关节绞锁,关节活动障碍。关节疼痛及长期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

三、实验室检查

合并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ESR)的轻度升高;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原发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

应常规行x线检查,观察有无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部分关节内可见游离体或关节变形。

五、康复评定

1.疼痛评定:可选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 AS)和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2.关节肿胀评定:可选用关节围度测量。

3.肌肉力量评定:可选用徒手肌力评定、等速肌力评定等。

4.关节活动范围评定:ROM。

5.关节功能评定:根据患者病变部位不同选择相应部位的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进行关节功能评定。

6.ADL评定及生活质量评定。

康复治疗

骨关节炎的治疗目的:减轻或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骨关节炎的治疗原则: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应个体化,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自身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及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必要时推荐手术治疗。

一、健康教育

(1)I a级证据认为,应该对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主要目的是对患者进行骨关节炎的病因、预防与治疗相关知识的教育,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保护关节。减少加重关节

负担不合理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爬楼梯、爬山。在文体活动及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关节,预防关节损伤。

(2)I a级证据认为,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等)。

(3)I a级证据提示,肥胖者应该减肥。

二、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包括肌肉力量训练、提高耐力的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等。运动疗法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和平衡协调功能,提高关节稳定性,改善关节功能。

(1)休息:在症状发作期休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及关节疼痛。

(2)I a级证据表明,骨关节炎患者应该进行肌力训练:目的是增强肌力,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增强关节稳定性。以膝关节为例,肌力训练方法可选择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仰卧,伸直膝关节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每次收缩尽量用力并坚持尽量长的时间,重复数次以肌肉感觉有酸胀为宜。②抬腿训练股四头肌(直抬腿):仰卧床上,伸直下肢抬离床面约30。,坚持5~10 S,每10~20次为一组,训练至肌肉有酸胀感为止。臀部肌肉:侧卧或俯卧,分别外展及后伸大腿进行臀肌收缩训练。训练次数同上。③静蹲训练:屈曲膝、髋关节,但不小于90。,作半蹲状,坚持30~40 S,每lo~20次为一组。④抗阻肌力训练,利用皮筋、沙袋及抗阻肌力训练设备进行抗阻肌力训练。如股四头肌抗阻肌力训练可用股四头肌训练仪进行抗阻肌力训练,随肌力增强逐渐增加阻力。⑤等速运动训练:有条件可以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训练:适当的关节活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维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包括①关节被动活动:可以采用手法及器械被动活动关节。②牵引:主要目的是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及韧带组织。③关节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范围内进行主动或辅助关节活动,如采用坐位或卧位行下肢活动等。

(4)I a级证据证明了水疗的有效性:水中步行训练及游泳可以减轻体重对于关节的负荷,有利于肌肉的锻炼,同时也是一项极好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

(5)慢走:缓慢步行有利于软骨的代谢及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以上各种运动强度,以患者身体能够耐受,不引起局部关节疼痛、肿胀为限。

三、物理因子治疗

(1)可选择的物理因子疗法包括高频电疗(短波、超短波)、冷疗、蜡疗、局部温水浴激光、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中频电疗、超声波等治疗。其中I a级证据推荐短波、激光、经皮神经电刺激和超声波疗法。

(2)视病情需要和治疗条件,可选用2~3种物理因子综合治疗。

(3)应使用安全、有效、简便、价廉的物理因子治疗,如要在家中自行应用物理治疗者,也必须在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规范进行,保证安全。

四、矫形器及辅具

必要时,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和使用矫形器、助行器、拐杖或手杖,以调整关节力线及负载,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轻受累关节负重。

(1)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而言,I a级证据“1认为可以佩戴护膝保护膝关节。

(2)Ⅳ级证据认为,骨关节炎患者行走时应酌情使用拐杖或手杖,以减轻关节的负担。

(3)I a级证据认为,矫形器适用于髋或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下肢负重引起的疼痛或肌肉无力、负重困难者。矫形器可以减轻患肢负重并调整力线,缓解症状,同时可以增加关

节稳定性,保护局部关节。急性期使用可以相对限制关节活动,缓解疼痛。

(4)轮椅:适用于髋、膝关节负重时疼痛剧烈,不能行走的患者。

五、推拿、按摩和针灸

(1)I b级证据认为推拿按摩能够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和淋巴循环速度加快,从而改善病损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症状。应用推、拿、揉、捏等手法和被动活动,可以防止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发生萎缩,松解粘连,防止关节挛缩、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

(2)I a级证据显示针灸也可以应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

六、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存在的抑郁焦虑进行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教育,促使其心理状况改善有助于减轻疼痛。

七、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物:I a级证据认为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乳胶剂、膏剂、贴剂和非NSAIDs擦剂(辣椒碱等)。可以缓解关节轻中度疼痛,且不良反应轻微。

2.口服药物:I a级证据”推荐中重度疼痛可口服非甾体类(NSAIDs)消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吲哚酰酸类、布洛芬等,消化道溃疡患者可选用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一2(cyclooxy—genase一2,COX一2)的药物如塞来昔布等。NSAIDs治疗无效且疼痛严重者,可使用少量曲马多片、阿片类镇痛剂,或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的复方制剂。氨基葡萄糖或硫酸软骨素类药物具有一定软骨保护作用,可延缓病程、改善患者症状。内服药物要注意患者多为年龄较大,通常伴有其他疾病,口服多种药物。需要注意药物相互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

八、关节内药物注射治疗

1.透明质酸钠:I a级证据。?认为透明质酸钠是关节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注射后可以增加关节内的润滑作用,减少组织间的磨损,保护关节软骨,并有促进关节软骨愈合与再生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临床应用有效率约为70%~80%。用法为2.0~2.5 ml,每周1次,5周为1个疗程。

2.肾上腺皮质类固醇:I a级证据认为对NSAIDs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或不能耐受NSAIDs 药物治疗、持续疼痛、炎症明显者,可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但该类药物有破坏软骨细胞合成和减少糖蛋白等不良作用,若长期使用,可加剧关节软骨损害,加重症状。因此,不主张随意选用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更反对多次反复使用。

九、手术治疗

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2.虽然I a级研究表明关节冲洗术和关节清理术不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和缓解症状,只能起到类似安慰剂的作用,但是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及关节游离体的患者可以选择关

节镜手术。

3.Ⅲ级证据l表明对于经非药物和药物相结合疗法后疼痛未明显缓解,功能未改善,应考虑行关节置换术。对临床症状严重、功能受限明显、生活质量降低的患者而言,关节置换术比保守治疗更有效,更具成本效益。

4.关节融合术只是作为关节置换术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作者:周谋望,岳寿伟,何成奇,张长杰,马诚,王玉,王惠芳,白跃宏,田峻,刘宏亮,李建华,

宋林,牟翔,朱珊珊,张芳,郑光新,杨卫新,唐金树,梁英,李涛

作者单位:周谋望,李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 北京,100191),岳寿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科),何

成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张长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马诚(克拉玛依市中心

医院康复医学科),王玉(沈阳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王惠芳(上海国际东方医院康复医学科),白跃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田峻(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康复医学科),刘宏亮(第三

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医学科),李建华(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宋林(福州市第二医院康复医

学科),牟翔(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朱珊珊(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张芳(兰州大学附属二院康复医学科),郑光新(解放军309医院康复医学科),杨卫新(苏州大学附属第

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唐金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康复中心),梁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

复医学科)

刊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年,卷(期):2012,34(12)

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2017 ) 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 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 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 周(32 ~34 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 20 %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 ,甚至达到700~800ml/min ,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 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 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 左右,症状即解除。

(4 )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 ~30% ,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 。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 ,PaCO2 下降10~15mmHg ,血pH 可达到7.5 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 )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 ~7.0mm ),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 )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 )超 过红细胞的增加(500ml ),孕妇多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2 )白细胞在妊娠8 周起轻度上升,之后稳定在10~12 ×109/L 左右,临产时可达到14~16 ×109/L 甚至更高。

1-江苏省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江苏省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该项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是指应用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A型肉毒毒素,通过向3岁以上患者的特定部位注射肉毒毒素改变局部肌肉收缩状态以达到治疗肌张力障碍及痉挛等相关疾病的诊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必须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乙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或康复专科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或康复医学科诊疗科目,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每年可完成肉毒毒素注射技术30例以上,开展该项技术的科室床位不少于20张。近三年无与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或不良事件记录。 (四)医院设有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审查规范。 (五)有符合要求的单独治疗室 1、有移动或固定紫外线消毒设备。 2、能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有氧气通道、麻醉机、

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配有必备的抢救药品。 (七)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检验科:能够满足常规的化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等。 2、肌电图室:能够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 (八)有至少2名具有肉毒毒素注射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并均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经过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本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实施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或康复医学专业,第一执业地点为申请单位。 2、有5年以上神经内科或康复医学科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近3年作为术者完成肉毒毒素注射技术30例以上。 4、经过省级或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5、每个医疗机构开展该项技术的医师不少于2名。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肉毒毒素注射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

关于开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技术可行性报告

关于开展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技术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申请的必要性 肌张力障碍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肌肉的扭转、屈伸、 痉挛等形式,常见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卒中后肢体痉挛、局限性 及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等多种疾病。肌张力障碍患者虽然无意识障碍及 肌力异常,但造成患者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社会功能的丧失,给患者造 成极大痛苦。然而迄今为止,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治 疗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 A型肉毒毒素自1989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对肌张力障碍 疾病疗效明确,其起效快、治疗时间短、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 痉挛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因此可以很好地控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又因为其局部并发症短暂、轻微、可逆,无全身毒副作用、 可反复注射和资料且药效不减,所以称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 行的治疗方法,A型肉毒毒素可作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的首选药物。 二、开展科室的情况 脑病科自建科以来,拥有多名优秀的疆内外知名脑病科专家,人才梯队合理,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和学科,脑病研究室挂靠 本学科,分别是国家中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GCP新药研究基地学科 单位,长期以来与XX医院长期进行技术合作,收治全疆及中亚等国 的复杂、危重、疑难患者,技术水平较为全面。 XXX科XXX主任医师具有多年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经验,曾在

XX医院进行神经内科疾病学习;同时我科与XXX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可以对我科开展肉毒杆菌治疗术提供技术支持。 三、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的目标、开展范围和主要内容; 项目目标的确定及其主要依据;项目范围的选择及其主要依据;项目的主要内容。 肌张力障碍疾病是脑病科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因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影响患者疾病恢复等方面原因,肌张力障碍疾病日益成为目前专业组干预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历来我区脑病科专业人员在处理本类疾病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诊疗技术为传统口服药物干预,疗效有限,以临床经验为主的处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科在肌张力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在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我院我科在此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干预的发展。本项目拟联合XX医院的专家协助开展。 2、项目的技术方案 因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须在肌电引导下进行,而我院自 2002年开始开展肌电诱发检查,拥有两台先进的的肌电诱发电位仪,并具有多名专业肌电诱发检测医师,至今已完成近三万例肌电诱发检查病例,具有丰富的肌电诱发检查经验;目前肉毒杆菌在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严格掌握肉毒杆菌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贯彻肉毒杆菌治疗的术前讨论及术前小结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肉毒杆菌治疗的风险,术前知情并同意签字。严格按照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国年,王国林,郑宏,徐世元,高卉(执笔人),郭向阳, 郭政,黄宇光(负责人)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 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 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 1 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 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 推荐术前检测HbA 1 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 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 1 C测量的准确性。 2. 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 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 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 1C。HbA 1 C≥6.5%诊断糖尿 病;HbA 1 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 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 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 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表1. 术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调整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18版)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 (2018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近十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其路径在我国有了较为迅速的普及和应用。ERAS 的临床实践表明,其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加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必要性。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合作为模式,以具体术式为内涵制定本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以期在围手术期医学层面进一步推动ERAS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更为规范、有序地开展,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总论 1.1 本共识及指南制订方法、过程、证据及推荐等级由腹部外科、麻醉科部分专家组成制定本共识及指南工作组,参与专家分工提出相应章节的核心临床问题及撰写提纲并提交工作组讨论通过。工作组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1997年以来相关文献,阅读并根据

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系统评价相关结论的证据级别,结合临床实际起草针对前述问题的推荐意见,评述研究现状。推荐等级“强”一般指基于高级别证据的建议,临床行为与预期结果间存在一致性;推荐等级“弱”一般指基于低级别证据,临床行为与预期结果间存在不确定性。工作组完成本共识及指南初稿,所有工作组专家通过函审及会审方式予以修改并最终审定。 本共识及指南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前者评述ERAS的共性问题,后者分别针对肝胆外科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手术、结直肠手术中ERAS相关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总论部分已有涉及的共性问题,各论部分从简。 1.2 ERAS定义ERAS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这一优化的临床路径贯穿于住院前、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后的完整治疗过程,其核心是强调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有研究显示,ERAS相关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可减少30%的术后住院时间,从而减少医疗支出,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ERAS还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病人的术后5年存活率。

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

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肉毒毒素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肉毒毒素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靳令经,潘丽珍,王琳,万新华 1.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065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 原文请见:靳令经, 潘丽珍, 王琳, 等. 肉毒毒素中毒的诊断和治疗[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 2016, 12(4):173-180. 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是由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是已知最致命的物质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将BoNT成功应用于斜视的治疗后,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目前已涉及神经科、消化科、泌尿科、美容整形科和康复医学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并有研究尝试将其应用于疼痛、腺体过度分泌、雷诺综合征和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BoNT中毒是由过量BoNT所导致的一种具有致命可能性的神经瘫痪性疾病,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引起呼吸衰竭,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0%~60%。 1BoNT及BoNT中毒的流行病学 1.1BoNT及BoNT中毒的定义 根据不同的BoNT抗原性,目前已知BoNT包括8种血清型(A~H),其中A、B和E型以及F、G和H型(罕见)可引起人类中毒,而C和D型可引起动物中毒。值得注意的是,A~G血清型BoNT均可导致灵长类动物发生吸入性BoNT中毒,因此当达到一定剂量时,各种血清型BoNT均有可能导致人类中毒。 BoNT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kD的大分子蛋白,由50 kD的轻链以及100 kD的重链所组成。最初合成的毒素是无活性的单链,通过蛋白酶的修饰作用,组成一个由二硫键连接的活性双链。BoNT进入生物体内后,其重链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质,致使毒素的二硫键断裂,轻链与重链分开;轻链是一种锌钛链内切酶,可以水解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复合体,影响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及神经递质的释放。SNARE复合体包含3种蛋白成分:突触囊泡相关膜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VAMP)、突触融合蛋白1(syntaxin 1,SYX1)和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al-associated protein of 25 kD,SNAP-25)。不同血清型的BoNT,其水解的目标蛋白亦不相同:其中A和E型作用于SNAP-25,B、D、G和F型水解VAMP,C型可水解SYX1和SNAP-25。这些蛋白一旦被BoNT水解,含有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囊泡释放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神经-肌肉信号传递障碍,出现肌肉收缩无力。在经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年快捷版

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拮抗因子,促使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等抵抗或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异常(包括高、低和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异常以高为主,可分为合并的高和应激性高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以合并者居多。目前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10%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患者升高更加显着,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显着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控制目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同时避免发生低,维持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波动比稳定的高危害更大。严密的、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和评价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25kg/m2,同时合并、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6.5%即可诊断。既往已有明确病史的患者,?≤7%提示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者?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 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 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2021年22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欧阳光明(2021.03.07) 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A型肉毒毒素治疗记录单(上肢)

A型肉毒毒素治疗记录单(上肢) 姓名:性别:年龄:岁治疗日期: 户籍:身份证: 联系电话:治疗次数:第次 诊断: 主要症状及体征: A型肉毒毒素商品名:保妥适衡力稀释浓度:u/ml 靶肌肉注射状况记录表 精品

注射总剂量: Ashworth 痉挛评估记录表 不良反应: 发生日期: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等级标准 0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1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1+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 2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3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 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髋内收肌群张力分级评定表(Adductor Tone Rating) 0 肌张力不增加 1 肌张力增加,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很容易外展到45° 2 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稍许用力可以外展到45° 3 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中度用力可以外展到45° 4 需要2个人才能将髋关节外展到45° 身体运动评分(Physical Rating Scale) 动力功能活动度分数膝部 精品

关节屈曲度(髋、膝、踝)膝翻转>5度0严重(>20度)0膝翻转0~5度1中度(5~20度)1正常2轻度(<5度)2步行速度 正常3慢0马蹄足慢中有快1持续性0步态 持续性1脚尖0偶尔足跟着地2偶尔足跟着地1足跟着地3足跟着地2足部 内翻足0 外翻足1 偶尔放平2 完全放平3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

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1)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患者)等不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黄宇光(负责人)高卉(执笔人)郭向阳郭政王国林王国 年马正良徐世元郑宏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与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 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与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就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与治疗 营养不良就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就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就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 <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对于此类患者推荐术前7~10 d行肠内营养治疗;若仍无法满足基本营养需求(<推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超过红细胞的增加(500ml),孕妇多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2)白细胞在妊娠8周起轻度上升,之后稳定在10~12×109/L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

中国肉毒毒素治疗应用专家共识 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细菌外毒素。由于其强效的神经阻滞作用,现在已被广泛运用于神经、康复及泌尿等临床治疗领域。为了更好地规范肉毒毒素治疗技术在国内神经、康复、泌尿科等领域的应用,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肉毒毒素概述 1820年德国医生Justinus Kerner首次描述了食物源性肉毒中毒的临床症状,1970年美国眼科医生Alan Scott采用肉毒毒素成功治疗儿童斜视,开启了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1989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的肉毒毒素——onabotulinum toxin A上市。1993年中国研发的肉毒毒素——lanbotulinum toxin A 获批试生产文号[1]。 肉毒毒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000,由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轻链及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的重链组成。重链识别并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轻链作为锌钛链内切酶水解N-乙基马来酰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NARE)复合体,从而影响突触

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阻滞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腺体分泌障碍等化学性去神经作用[2]。据抗原性不同,目前已知肉毒毒素有8种血清型(A~H) [3],已经进入商品化运用的是A型和B型,其中我国上市的两种肉毒毒素均为A型。不同血清型的毒素,其裂解SNARE 复合体中的底物蛋白有所不同,其中A型作用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B型作用于突触相关膜蛋白(VAMP)。不同品牌及不同血清型肉毒毒素的效力均采用单位(mouse unit,U)计量,由于不同生产厂家评价毒素效力的实验条件不同,即使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品牌肉毒毒素剂量也不能进行简单换算。以下文中所用剂量均为A型肉毒毒素参考剂量。肉毒毒素注射后3~14 d起效,作用通常持续3~6个月,随神经末梢处的神经芽生,递质传递功能恢复,肉毒毒素的神经阻滞作用逐渐消失。 二、肉毒毒素注射引导技术 肉毒毒素剂型除rimabotulinum toxin为液体外,其余剂型均为冻干粉剂,不同肉毒毒素制剂辅料略有不同。肉毒毒素属医疗用毒性生物制剂,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运输、保存和管理。临床使用前根据不同注射部位及适应证需求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配制,常用浓度范围为2.0~5.0 U/0.1 ml,相同剂量肉毒毒素作用效果可能会受到配置浓度影响。配制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荡影响毒素效力,配置后4 h内使用。使用过程中应备有肾上腺素和其他抗过敏措施[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