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文化运动

论新文化运动

论新文化运动
论新文化运动

论新文化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的失败,赶跑了皇帝,但中国依然混乱,甚至连民国的空招牌都在凄风冷雨中摇摇欲坠。单纯的武装斗争讨伐并不解决问题,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原因,他认为要使中国人从长期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愚昧、盲从、迷信的思想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进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教育。与此同时,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让这些中国先进分子不得不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而在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所以说,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从清朝旧官僚摇身变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意欲称帝,他在文化方面实行了一个步骤,就是抬出“尊孔复古”的口号,为自己制造洪宪帝制的舆论、文化基础。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依赖于言论自由的大环境。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当时站在斗争前沿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他们的旗帜,他们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他们的斗争目标,是“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处。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的那样:“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

切皆好。”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当然,在儒家文化牢固地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中国资产阶级与西欧资产阶级一样,在早期反封建斗争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始色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当时看来是不可忽视,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新文化运动有着伟大的功劳,但也有严重的缺点。它的失败在于陈独秀将文化界的思想争论引入政治,造成文化界力量的减弱。虽然在五四之后,还长期存在民主制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争论,但是这种争论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这种附属于政治的争论很难彻底。文化界的争论引入政治之后,也造成了国家的动乱,教育的落后,从而阻碍了彻底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离开文化阵营投身政治,第一个结果就是造成了新文化运动的过早结束,造成了新闻运动的不彻底性。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民国时期,在文化领域,民主制和社会主义之争仍然有过多次交锋,但都不彻底,都没能得出最终正确的结论。而这个争论困扰了中国近一个世纪,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他仍然是目前中国发展的最大政治隐患。思想方面的争论只有在文化领域进行彻底的讨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陈独秀、李大钊等离开文化阵营投身政治,第二个结果就是造成了社会的动乱。“主义”之争蕴含的是一种阶级斗争的观念,提倡阶级斗争就是提倡将文化领域的争论发展到政治领域。无论是民主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当时接受教育较少的中国老百姓来说,都是超前的,他们之中能够真正理解这两种思想的人并不多。这个时候贸然将他们发展到政治领域,只会造成社会动乱。更遗憾的是,新文化运动却没有完全尽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其间,承担着传播新思想责任的各类媒体,也没有完全尽职。这首先是因为文人自己就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真正方向。文化人在反对孔孟老庄儒佛道“文化七妖”和全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上,出现了怀疑与疑虑,甚至倒退。新文化运动不久,先是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中,就出现了分化和分裂。鲁迅、胡适、郭沫若,各走其道,各行其是,没有有力地团结在一起。甚而至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后来却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古文化的守护者,例如刘半农。一方面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日记说,中国古文化和中国文字、中国思想吃人、害人;但是,在另一方面,其他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很多并不完全赞同鲁迅的激烈主张。领导者的分歧,严重地阻挡了鲁迅新思想的传播,阻碍了新思想的深入大众。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领导者,鲁迅的新思想,当然,也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忽略鲁迅思想,就在新文化运动的当时,就对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化运动,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大家没有充分认识到鲁迅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进一步的说,这些倡导者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而且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不论怎样,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如果用几百年后或几千年后的历史眼光看今天,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广义的新文化运动之中,依旧在其规则下运作。在历史的潮流中,能与这样一个规模宏大、影响至远的文化运动相遇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新文化运动的“新”,失去了前行的方向。“新”而无方向,就必然又回到“旧”上。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引进了外国新文化。此时,也才承接住了好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性困惑,也才找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真正的前行的路。然而,从1919年到1979年,整整60年。在这60年间,中国思想、中国文化,走过了极为艰难的历程。其间,1949年,是一个转折。这也正应验了“30年一小变,60年一大变”的谚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局面?为什么改革开放降临得那么晚?还是因为,中国人长期的闭关锁国、傲而自欺欺人所致。改革开放,改革,是改除中国旧的东西;开放,是引进外国的新的东西。直到改革开放的时候,6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与目标,才在“改革开放”的名字中被显示出来。看来,方向是多么重要。方向重于方法。新文化运动时,很多人曾用了各种前行方法,但是,光有前行的方法,而没有前行的方向,这前行就是危险的,容易落入陷阱。就像人闭眼走路一样,走也不停地奋力地走了,行也行了,开始也没有危险,只管走。但是,不一定走到哪里,就会必然落尽陷阱里。而路的本性,就是从来没有直路,只有弯路;而弯路,需要靠睁着眼走才对。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要是说起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第一个想起的无疑是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本中阐述了很多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益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而它确实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对于它的意义,相信学过近代史的人随口就能说出许多来: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但是现在,我想要主要论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弊端。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邓稼先》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邓稼.先()宰.割()鲜.为人知() 呼啸.()筹.划()挚.友()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鞠躬爆炸宰割苦闷 B.崇高坦诚仰慕残案 C.大厦蓬草萦绕长亭 D.颤抖焦虑筹划彷徨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铤()瘁() 蜓()粹() 挺()悴() 4.填写下列成语。 可歌可()()为人知当之无()锋芒()露 家()户晓妇()皆知马革()尸鞠躬尽() 5.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邓稼先》一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获1957年物理学奖。《邓稼先》是一篇________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_________和对民族的_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 B.如果而竟 C.如果可就 D.假使而竟 7.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钱穆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mù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像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课堂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不久前一个女学生略带羡慕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廷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⑾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新文化运动 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 A. 反对尊孔复古 B. 继续反封建 C. 主张民主共和 D. 向西方学习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青年杂志》的创办 B.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C.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D. 鲁讯发表《狂人日记》. 3.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下列报刊杂志与“第三期”有关的是() A. 《申报》 B. 《万国公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4.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是() A. 京师同文馆成立 B. 京师大学堂创办 C. 科举制度废除 D. 《明定国是诏》颁布 5.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通俗易懂的文风离不开下列哪一运动的倡导()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 严复曾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他所说的“此事”评价的是() A. 剪发辫 B. 办《申报》 C. 废科举 D. 改称呼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 《药》 B. 《阿Q正传》 C. 《文学改良刍议》 D. 《狂人日记》 8.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9.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 剪发辫 B. 改称呼 C. 废科举 D. 辛亥革命 10.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海国图志》的出版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新青年》的创办 D. 《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11. 下列对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 B. 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 C.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D.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简介 时间:前期:1915-1919 后期:1919-1923 性质: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作用:1.是中国历史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前期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4.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的有益影响。 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中国正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此外,在辛亥革命前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和封建阶级的顽固派和保皇派论战中,都没有触及封建思想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和制约问题,而北洋军阀也正是在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和麻醉人民的思

想意识。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首先反映在了思想文化上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提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理念。这和当初意大利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文艺复兴运动颇有相似之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的出发点并不是全盘的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以割裂传统文化为其运动的宗旨。其提倡新文学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也是要普及文化,让普通人能够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使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思想意识得以融入中国社会,使民主意识得以注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大脑。且新旧文化辩论主要是集中在当时中国人数很少的知识分子中间进行的。有朋友说:白话文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改变是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还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我的观点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语言的简练、高度概括文字含义、复杂的句型和句式,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掌握的,我想那时的普通人在相互交流的时候也不会用那样的文字式的语言的。其实中国最难以理解的文言文都出自文字书写工具较为落后的时期,当纸得到了普及之后,文言文已经开始逐步向半白话文方向发展,如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已经能够被普通人读懂了。所以,文言文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产物,也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新文化运动要反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识,而不是传统文化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更为广泛的推广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华。 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我们把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传承,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继承的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但是,在我们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历史和文化的中断,而是在“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引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和传承。批判的是业已腐朽的为封建制度服务的伦理 1.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批判 2.对中国传统礼仪和政治制度的批判 3.对中国传统语言的批判 Ps.是网上一篇论文,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但是下载不下来。。。

历史剧—新文化运动 剧本

历史剧之新文化运动 第一场 内景室内夜景 背对镜头的一个穿长袍的20多岁的人(胡适)缓缓坐下,端起了茶杯,眼睛朝着窗外出神,在思考。 (咚咚咚的敲门声)胡适醒过神来:“请进” 外面一个丫鬟走进来:“老爷,您要的笔拿来了” 第二场 日景外景大街 街上一个布衣小孩在卖报纸“号外,号外,胡适宣扬杜威的实验主义,不主张人民参与的社会大变革”小孩子从街上跑过去。 第三场 日景内景室内 穿着西装的陈独秀站着,认真观看《新青年》胡适的论文, 旁边坐着一个李大钊,看着陈独秀, 陈独秀放下了报纸,走向李大钊:“适之(胡适的字)的文章犀利,对我的观点总是争锋相对,看我怎么反击”陈独秀举右手,出食指指着这篇文章。 李大钊拿起盖碗茶来喝。 第四场 日景内景学校教室内 从门外跑进来一个大学生,高兴的叫嚷着:“哎,哎,哎,你们快来看” 其他人:“什么,这不是《新青年》吗” 有人说:“陈学长(陈独秀,文科学长)主张把有产者的政治变为不受财产限制的政治”“那不是挺好吗,你看陈学长说的俄国,他们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就是根据陈学长说的那个马克思主义” “胡老师说日积跬步,积土成山啊,所以要改造,解放,进化都要采取改良的办法” “他们好像说的都对啊,真是纳闷儿了” “我们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只要爱国变革总好过现在啊,胡老师上次为了培养这种自由思想的环境去解救了学长呢” 第五场 夜景内景室内 从里面房间走出来的老教育家杨济昌,在打扫家务,慢慢走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朝着另外一边说:“胡适说要亲自试验,才知道该怎么样吧,多些实践,少谈些主义,陈仲甫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主义,代表了社会的广大民众,他们针尖对麦芒,你怎么看?润之?”毛泽东躺在床上,翘着脚,看书,之后放下手中,起身:“谁知道呢?”笑了笑。 注:拍的时候不要完全按照内容来拍,拍摄是二度创作 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所以可以补充一些进大院,有仆人扫地等等场景增加时间,这个增加的时间和内容就算是二度创作,以此类推。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XXX 专业:X 班级:X 学生姓名:X 学号:X 指导老师:X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启蒙运动。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新青年》;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于内有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述论: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我是吴宓教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 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 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 ?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

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

2014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5.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孟论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3.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欧阳修。(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 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 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历史论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一个很老的题目----对新文化运动负面影响的一些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对2005年冬天热播的一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当时满城尽韩风,各种韩国服饰店,韩国料理店,以及韩国民族小饰品店如雨后春笋般赫然出现在大街小巷,促使人们追逐韩流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就在人们惊叹韩国古典饮食文化,追随韩国礼仪的时候,我不禁心中燃起许多无名之火:想当年新罗人是从谁那里学习了封建统治制度,高丽人是从谁那里模仿了饮食与建筑的文化?我们泱泱千年大国摆在眼前难道就没有值得我们去推崇的么?可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发现:不是我们不愿推崇,而是我们舍弃了太多,我们太多的追逐新的事务,而摒弃了太多的传统。说到文化的新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转折作用的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部分进步青年从思想文化领域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5日创办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易白沙,钱玄同,刘半农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思想文化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陈独秀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出自中国近代历史详解p136)这段话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目的,也就是追求政治,经济,妇女的解放。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中国近现代史详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它对后世中国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

徐汇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徐汇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015.1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孟论学》) 2. 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3. 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4.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 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岳阳楼记》范仲淹)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本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首小令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B.小令中一个“拂”字表达了女子目送恋人身影远去的依依不舍。 C.作者用“杨花”、“斜”、“山”构成多种障碍,写出了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中心,强调了离别的缠绵之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 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欧阳修。(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论新文化运动论文3000

论新文化运动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我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开天辟地的,所以我是肯定不可能在一周内的时间内把这部分历史讲好的,所以我们的愚见还请大家见谅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是有着一个递进的关系的,但是性质上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家去想一下,新文化运动中,我们的那些开拓者们,他们所追求的是个人主义的方向,是像英美方向发展。而五四运动中,所提到的以工人和学生为主要革命力量的方法,便与新文化运动中有差别了,依我愚见,五四运动是追求的群体主义的方向,这些是想苏俄方向发展。因此我认为要将两个运动分开来理解和看待。 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要敬佩开拓者的勇气,他们敢于去挑战几千年所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秩序,敢于去用自己的呐喊来抨击孔子和文言文。大家要知道,孔子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是中国自古代以来维系起来的信仰。他们敢于像秩序发起挑战,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去敬佩的。正所谓不破不立。 这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我们看出,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而他们的思想受西方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我认为是当今思想前列的人了。经过中国国内数几次的改革之后,都以失败告终深深的刺激了他们,所以才会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要想彻底改变国人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根本,开拓者们认识到,便是牢固到他们心中的儒家封建思想、不破不立,只有将这个思想所打破,中国人才会有新的剧情发展。 新文化运动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反思意识、进化发展观、科学、民主和语言改革都是它与此前"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联系的思想因素。而上述几次的失败,也是有反应出国内改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快”。大家都想着短时间内解决国内的所有问题,幻想着通过几年的变革跟上西方几百年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新文化运动也是出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想法按说是行得通的,但

银川市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B卷

银川市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cūzhuō(______)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 .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2 . 在文中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拼音或汉字,并解释该字。 3 . 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 4 . 阿长为“我”买来“三哼经”时,我(有何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 5 . “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6 . 选文中,作者怎样看待《山海经》?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说明了什么?

我是吴宓教授阅读附答案

我是吴宓教授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④当他任教东南大学时,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学校未能罗致,“宁非憾事哉”。⑤他就像是一座钟。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⑥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⑦比起教学上的严谨,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⑧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让古板的吴教授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在他曾任教的清华大学学生BBS上,一个女学生曾略带艳羡地提到,当年在清华课堂上,看见有女生站着听课,吴先生总是会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⑨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⑩学生李延先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老师“月下湖畔、吟咏啸傲”的往事。而钱钟书也把老师课堂上的风采学了几分。正如学者江弱水所言,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怎么来描画吴宓其实都不到位。从东南大学到西南师院,数也数不清的讲堂上,作为“老师”的吴宓“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的一生”。?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①,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注释:①彼时正值文革时期,吴宓成为大罪人,受尽苦难。病重有残疾,只得回家养病。19.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嫉妒”的正确读音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3分)20.本文记叙的是吴宓教授的事迹,却在第⑥段写道他大名鼎鼎的学生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运用的是手法,其作用是(4分)2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4分)吴宓教授的特点具体表现(1)讲课时不看资料,所有内容脱口而出勤奋(2 )(3)批改学生作业,字迹工整关爱学生(4)

学位论文-—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艺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这里共将其分为四期:一、1915年9月到1917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二、1917年初到1919年5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1915年5月至1917年7月,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1921年以后之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通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 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 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但关于新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另一种看法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1921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守主义宣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1921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文艺开始兴起,新文化运动结束。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1915—1927年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一 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7年初《新青年》前往北京之前这一段时间,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初步发展时期。 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此年更名为《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是学界共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异议。但为什么其所代表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作是新文化,其被认为是一场运动呢?很明显,这就是说《新青年》之前的文化大都是旧文化、旧思想了。的确如此。中国的封建社会比之于外国,延续的时间特别得长,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旧思想根深蒂固。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北洋政府仍厉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民国只剩下了一个空招牌。正如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五日)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