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②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诗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3.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

“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4.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5.“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咏怀

阮籍①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②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③号外野④,翔鸟⑤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②鉴:照。③孤鸿:失群的鸿雁。④外野:野外。⑤翔鸟:盘旋飞翔着的鸟。

7.根据诗歌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化用王粲《七哀诗》中的“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表示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B.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一个不眠之夜。其中,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诗人独自赏月、享受凉风习习的自得其乐。

C.三四两句写自然景色,但景中有人,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更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高妙得多。

D.结尾两句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画线句。

五、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9.“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

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对比突出,绘形绘神,“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心头”

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12.这首词与《李清照词两首》中哪一首所表现的情感接近,试结合内容来说明。

1.这四句诗描写了险峻的亭堠、惨死的士兵、漫天的黄沙以及西垂的落日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阴沉、凄凉的意境。

2.诗歌后四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先回忆了汉朝三十万军队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惨烈的往事,然后实写当朝因抗击少数民族而惨死的士兵尸骸,联想到其遗孤无人关心,

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的冷酷,体现了诗人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解析】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借古讽今、抑扬等。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3.B

【解析】B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误,“寒”应是语义双关,既有身体的寒冷,也有内心的寒冷,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4.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5.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解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旌旗、秋惨淡、刁斗”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的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答作用时,可联系上下句中的关键词体会,“白发”“壮心未许全消尽”从壮志难酬的角度作答;此句既承接了上句的诗人的经历,又引出了下文的抒情,故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作者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

作者说自己如今“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者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提示,抓住关键词及诗句进行分析,例如,可抓住“早”“今”“记姓名”“憔悴”“白发”“壮心未许”等来分析。主要从形象、情感、抱负等角度概括作答。

7.B

8.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

“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这一句景中有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赏析。结合题干要求“情景关系”,“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抓住“号”“鸣”分析,感官的变化。“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景中有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注意点明情感。

9.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所以考生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的要求作答,通过理解题干“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就可以知道这一句式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渲染氛围和我情感做铺垫。

10.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

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

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中只要求考生“概括”,所以可以得出答案: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11.B

【解析】B项,“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说法错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收不到思念之人的信息,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12.与《醉花阴》接近,都是词人早期作品,表现的是秋天思念夫君之情。

譬如在前者是盼“锦书”来,“锦书”特指夫妻、情侣间的书信。

后者是在“佳节又重阳”之时,更盼夫君归来团聚,不至则感觉“半夜凉初透”,不仅凉意袭人,更有孤独凄凉之意。(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