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专业性)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的要素:

2.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

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②教育的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为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过程。

5.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①(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封闭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大众化、科学化、现代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②1.百科全书时期;2.要素主义时期;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4.?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时期”;5.科学、技术、社会时期

③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

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面向新世纪的改革:(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发展的趋势: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个性化。(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①(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②(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问答法的步骤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亚里士

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古罗马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anus 3596)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 A 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杜威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N A 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56

布卢姆(B S Bloom1913)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 S Bruner 1915)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P Lengrand1910年)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自1972年以来,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把系统方法

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2.调查法3.实验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和近现代教育学的建立四个阶段。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

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12.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3.1个体功能:

①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②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③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13.2社会功能:

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②1、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都有着重要作用,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教育可以改善人口质量,教育可以调整人口的结构。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收到严重阻碍。

14.教育功能的限制: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强化种族中心主义;在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15.主要分为两种因素:内部因素:(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待教育的态度。(2)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3)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4)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5)教育环境的质量。外部因素:(1)社会的政治因素。(2)社会的经济因素。

(3)社会的文化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

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17.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②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①(1)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22.教师的定义:

①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23.教师的角色:

①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24.教师的基本素质:

①(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内容:

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②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并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

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1、促使教师队伍向―研究型‖转变2、促使教师积极坚持教学反思3、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途径:

①(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②1、师范教育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等方式。

(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26.学生的定义: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8.学生发展的规律:

①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②?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距诶那个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①30.1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30.2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30.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家长;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怎么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加强自身修养。

②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

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31.课程的含义:

①(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

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④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学科中心主义过分注重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致于对于经验、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

4.存在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奈勒。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规定固定课程的出发点,是它能消除学生的无知,并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然而,人的境遇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的、绝对的,而且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成了和学生没关系的东西。这样的课程无助于学生的发展。(2)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

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时间和环境都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选择的知识和对于知识的理解来行动。(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存在主义之所以反对固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这种课程的态度,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存在主义者认为,知识离不开人的主观性,它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的。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那么对于他来说,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1.丰富性(Richness) 丰富性这个术语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

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2.循环性(Recursion)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3.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对于一个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4、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33.课程的类型:

①(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2)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②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5

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34.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35.课程的管理:

①课程的管理就是拟对课程采取的经营措施。

②课程管理制度就是由国家司法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以法规或文件的形式对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所做出的规定。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

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④(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二)1953—1957年,第二次课程改革。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胜利(1953年7月,停战协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据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教育必须为总路线服务。(三)1957—1965年,第三次课程改革。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毛的夸大化估计,这样由此萌发的“培养一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紧迫感,构成了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背景。另外,可能还与1958年,经济建设中的“大跃进”氛围有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教育领域多快好省的盲目冒进。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重视学科的育人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但政治挂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沦为为阶级斗争服务。(四)1966—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特点:革命,无序混乱。(五)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分的酝酿,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特点:恢复基本学科的应有地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六)1981—1985年,第六次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课程发展已趋于正常化,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的竞争与国内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1978—1980年间的具体实践中,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势必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增加历史、地理学科课时,并提出逐步在高中开设选修课。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在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学大纲也进行重新修订,于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特点:恢复后的整顿与过渡(七)1986—1996年,第七次课程改革。经过第六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个别问题上,如普及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僵化等仍需进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

特点: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但现实中应试的影响与冲击,课程评价过于侧重

1996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

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为了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这场改革仍在继续,后面我们再全面审视这次课改。

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①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

②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

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39.1 课程标准:

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③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9.2 课程标准的地位、作用:

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讨论等要素。这样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

②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39.3 课程标准的突破和创新:

(1)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整合、课堂教学生

活化(3)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4)加强对评价改革的指导(5)注重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①(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6)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②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教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运行等。

③“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教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运行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六、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41.教学的含义:

①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42.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①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模式:1.传递-接收式2.自学辅导式3抛锚式教学模式4.范例式教学模式5.发现式教学模式6。探究式教学模式7.情景-陶冶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发现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问题——发现教学法”。“问题——发现法”的一般步骤包括四个环节:(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4)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问题——发现法”有如下特点:(1)教学的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2)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处于辅导地位;(3)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学生的阅

读、练习仅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服务。“问题——发现法”的优点如下:(1)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与能力;(3)教学中多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便于因材施教;(4)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教是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问题——发现法”存在的局限:(1)因强调学生的独立作业和探究而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程序教学1、程序教学的起源:1926年普雷西设计了一种自动教学机器,50年代斯金纳设计了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60年代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程序教学的研究。2、程序教学的分类:根据程序化教材的载体来分,程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机器教学,指通过机器呈现程序化了的教材;第二,课本式程序教学,指通过课本呈现程序化了的教材;第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指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呈现程序化了的教材。根据程序化教材的结构形式来分,程序教学可分为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3、程序教学的特点:(1)教材编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受能力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结构。(2)学习时学习者手脑并用。(3)能及时地反馈学习结果,便于自我调节,掌握学习速度。4(1)目的要求明确,便于学生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与技能;(2)

便于学生个人学习,适应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能及时强化学习的动力。5、程序教学的不足:(1)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较少。

(三)范例教学1、范例教学的起源范例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瓦·根舍因首创。2、范例教学的特点:(1)体现了基本性。(2)体现了基础性。(3)体现了范例性。(4)较好地体现了四个统一。3、范例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体系。(2)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因材施教。(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地迁移和运用。4、范例教学的局限(1)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难于准确把握学生将来所需要的知识。(2)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暗示教学1、暗示教学的起源。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首创。2、暗示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从事学习活动。(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潜能参与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不容易注意到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3、暗示教学的局限:(1)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教学中还要求合理利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单项或综合艺术形式进行配合,势必要求教师要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2)准备比较烦琐,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设臵难度在。(3)推广的难度较大。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43.1含义:

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

②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

43.2基本程序:

①(1)教学目标设计(2)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3)教学内容设计(4)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6)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43.3主要模式:

①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43.4内容:

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教学评价设计。

②文化课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重点、难点;三、教学准备,包括教具、学具等;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新授课3.课后延伸4.课堂小结5.作业安排;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43.5方法:系统性,最优化,灵活性。方法:1. 确定教学目;2. 分析学习任务;3. 学习者特征分析;4. 设计教学系列;5. 安排教学事件; 6. 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7. 评估学生成绩。

(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44.1含义:

①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也就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123、灵活性。

44.2常用的教学策略:

①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3.个别化教育。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45.含义: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6.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功能

47.地位:

①(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1.德育的首要地位。

2.德育的主导地位。

(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48.德育过程的含义:

①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9.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50.德育过程的理论:

①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②德育过程的理论基础:道德内化

51.德育过程的规律: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3)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4)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52.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52.1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52.2目标:

①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教学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者结果的质量标准。

②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

52.3内容:

①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

52.4课程:

①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②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53.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53.1原则:

①1.正面说服教育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5.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的原则7.教育一致性原则

②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3.2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②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一)教学;(二)班主任工作;(三)共青团活动

53.3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道德体验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②(一)说服教育法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情感陶冶法它是只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1、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

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四)道德体验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修养锻炼,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地方法。

(五)品德评价法它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运用品德评价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六)自我教育法教育者指导启发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品德规范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54.班级的含义与特点

54.1含义:

①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②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

54.2特点:

(一)学习性

55.班级的历史发展:

①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1.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欧洲,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世界上它是第一家);2.之前都是游离形式的班级授课制,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在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后,才形成的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3.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清朝1862年,当时的北京京师同文馆是第一家;在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③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这样适应大工业生产的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从16世纪开始,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占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中

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56.班级的结构与功能:

56.1结构:

①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组织),班级的角色结构,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的组织规模。

②班级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多功能、多目标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系统,是由班级中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环境(班级物质环境、班级精神环境)、班级教育管理过程(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班级教育管理内容、班级教育管理方法、班级教育管理形式、班级教育管理评价及班级教育管理氛围)三个维度的众多要素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

56.2班级功能:

(三)班级的整合功能

57.班级的发育过程:(1)班级的特征:明确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58.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58.1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8.2原则:

①(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二、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三、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四、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8.3方法:

二、民主管理方法三、自主管理方法四、目标管理方法五、情感沟通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59.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59.1角色:

①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助手、协调者、沟通者

②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二、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三、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

③(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

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三)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59.2任务: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59.3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59.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60.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6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知活动是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遇到新的感性认识,再变成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成熟。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 差异性。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62.心理发展的理论:

6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史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课题的永久性概念。(2)前预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儿童已经将上一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内化为表象模式,具有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经历过的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善,开始具有一定的弹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入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62.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3.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填空题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62.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①(1)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

(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63.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

64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

65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①(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1.创设最近发展区2.培养学习动机

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认知结构

4种气质类型:1.胆汁质(兴奋型)2.多血质(活泼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郁型)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

67.学习的含义:

①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从侧面看分为:学习(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即回忆和再认)三个阶段。

③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68.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①(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上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的学习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②人本身的学习能力比动物要强很多,动物学习大多是长时间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或者习惯,动物没有非常复杂的思维,也不像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沟通,因此学会一个新的能力或者生活习性上发生一个改变往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那种改变还是偶然的。然而人类的思维就复杂的多了,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可以进行交流,能判断对与错,还能使用工具,人类的学习比动物要复杂的多,还没有动物能像人那样,建房子,开汽车等等,但这些技能也是人类学来的,人的领悟和接受能力比动物强,因为人还有逻辑思维和动手的能力。所以同样的时间,动物也许一成不变,但人类能学到许许多多的新的东西,而且速度远远比动物快,也远远比动物复杂,是许多动物一辈子也学不会的。

69.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这一特殊团体中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

(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71.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②(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受习惯所支配。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布卢姆)该学习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对学生认知、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这三个变量的分析。

72.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4)评价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7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公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20世纪60年代,罗斯杰将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75.学习迁移的含义:

①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76.学习迁移的种类:

①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②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3.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4.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5.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分由下至上和由上至下两种)。 6.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2.共同要素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且大致成比例。(桑代克)。

3.概括化理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则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

4.关系理论:认为顿悟情景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 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_________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工业强经济,农业稳基础,商贸活城市,旅游塑形象”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共彭州市委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彭州市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彭委目督〔xx〕15号)要求,牢固树立“功坚克难,只争朝夕”的意识,在城建资金薄弱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居工程建设,圆满完成了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今年我局承担的四条大街及迎宾路改造等4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该工程既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因此,开年以来我们就将上述4个工程项目建设纳入了目标管理,确定了责任领导,并逐一分解落实到科室。承办科室根据制定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计划,精心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工程的改造建设工作,强化工程建设协调,统筹推进牡丹大道北延线、四条大街及迎宾路、彭州旅游通道城区段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建设期间,分管局长以及城建科职工长期坚守在道路建设工地,甚至放弃休息时间,督促施工单位加紧建设,及时协调处理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并先后组织召开了有天然气、电力、自来水、水务、公安等单位的协调会议近30次,有力地保障了各分项工程同步施工建设。局长周启双多次到四条大街及迎宾路、旅游通道城区段、牡丹大道北延线等道路建设现场,督促检查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保证了工程按时优质高效完成。市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也多次视察城市 第 2 页共 7 页

教育政策法规整理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六届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七条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八条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十条对在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学生 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第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章学校 第十五条县级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要点提纲

第一章导论 1.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加强依法治教、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依法治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迫切期望。 (1)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既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领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间关系变化以及民办教育的兴起等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都需要依法治教。 (3)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使教育事业在微观上搞活,在宏观上健康有序发展。 (4)是培养新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为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提供强有力保证。 2.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根本性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首先解决义务教育公平性问题。 ①起点上的平等——入学上的平等 ②过程中的平等——就学过程的平等 ③终点上的平等——学业成就上的平等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①教育活动必须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不对个人或小集团负责。 ②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 ③教育活动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 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有什么样的义务。 ②权利与义务相依存,权利人权利的享受依赖于义务人履行其义务,义务人如果不履行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享受权利。 ③权利与义务相联系,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未履行义务,也就放弃了相应的权利。

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总结

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总结 篇一: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侯马市新田乡 20XX年度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按照“抓安全、保稳定、调结构、求和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商贸强乡、农业富乡、三产兴乡、安全固乡四大战略,突出稳定和安全两大主题,实现了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服务重点项目工作中,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服务重点项目工作,坚持把服务重点项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与其他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建立健全了新田乡服务重点工作领导组,乡党委书记郭旭东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相关站所负责人、各村两委主干为成员。乡领导班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乡直负责人

对本部门,各村两委主干对本村工作负直接责任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使大家人人头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全面加强了我乡的服务重点项目工作。 二、机构健全是重点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把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作为服务重点项目工作的重点来抓,先后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 公室设在乡企业办,由一名副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全乡的服务重点项目工作在办公室的协调下,充分运转,形成了靠制度强化服务重点项目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措施得力是手段 在服务重点项目工作中,我们制定了有效的措施,把工作责任量化到人,量化到事。 (一)服务重点项目:先后对辖区内的大型规模投资企业进行服务帮扶,把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作为重点来抓,做到有的放矢。主要是对北美棕榈泉开发项目、经济适用房、职业中学、人民医院、平阳重工、轻工城、宝特物流、宝特废旧、廉租房、绿洲康城、东方城市花苑、华翔、青青家园、上都通盛、紫金城、浍河治理、侯高铁路复线等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服务性帮扶,保障了辖内重点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一年来,先后帮助辖区内企业协调处理困难62件,其中包括:征用地手续完备、相关手续批复、与驻地群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 一、新《宪法》的理念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正当程序原则 二、教育法律的范式转型 1.从单向度的政府选择模式到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相互博弈; 2.从制度意义上的公益性到实践意义上的公益性; 3.从教育效率到教育公平。 三、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的概念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 传统事业单位制度的特征 (1)政治、社会保障、服务功能的合一性; (2)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3)事业单位主体之间的身份关系 3.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 (1)从单位到法人:自主权 (2)从财政拨款制到分类管理:经费体制改革 (3)从任命制到聘任制:人事制度改革 (4)从平均分配到差别分配:分配制度改革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通过,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共20条); 《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共1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共43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共8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共40《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共6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共68条)。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篇一: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文件灵康发字[2013] 号签发人:蒋进奎关于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肉牛良种场建设项目的工作总结 县农发办: 我公司实施的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肉牛良种场建设项目自项目批复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 根据《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和优势特色示范项目计划的批复》(农计函?2012?56号及灵台县畜牧兽医局《关于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肉牛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的批复》(灵牧医发?2011?134号)文件安排,通过认真贯彻文件精神,严格落实文件要求,目前肉牛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工程已经全面完成,现就有关事项总结如下: 一、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1、工程建设(新建各种牛舍4栋2928㎡、微贮饲料库366㎡、牛粪处理车间576.4㎡、场区道路1050㎡等) 2、仪器设备购置(配套购置生产、有机肥加工设备、饲草料加工等仪器设备24台套) 3、引进秦川基础母牛80头。 项后完成建设后极大的改善了场内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并且对地方周边的养殖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项目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 项目共投入资金338.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5%。地方配套资金48万元,企业自筹170.32元。 三、具体做法及实施方案 1、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根据省、市、县局业务主管部门关于该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内容,项目共需投入资金338.32万元,实施肉牛良种繁育场建设: 1、工程建设(新建各种牛舍4栋2928㎡、微贮饲料库366㎡、牛粪处理车间576.4㎡、场区道路1050㎡等) 2、仪器设备购置(配套购置生产、有机肥加工设备、饲草料加工等仪器设备24台套) 3、引进秦川基础母牛80头。 我们在明确工作任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材料5教育政策法规知识 学校法律地位的涵义 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我国学制系统内的基本教育阶段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所谓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根据学校这种社会组织的目的、任务、性质和特点而赋予其的一种同自然人相似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1.学校法律地位的实质是其法律人格。我们知道,做为生命体的自然人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法学上借用“人格”一词,把社会组织体看成一个“人”(民法上称“法人”),其人格主要是指该社会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相应的责任能力,并主要以这三种能力在某种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学校的法律人格,主要从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反映出来,是其办学自主权的抽象化、形象化。 2.学校法律地位的内容体现其任务、条件和特点。从民法意义上讲,学校的法人权利能力的范围决定于成立该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法人无权进行违背它的宗旨和超越其业务范围的民事活动。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的具体权利,体现了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宗旨。而对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学校,如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其权利义务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3.学校法律地位在形式上是由法律赋予的。学校是相对独立的组织教育活动的实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无庸置疑的。学校成为法人的实体要求是必须符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些规定,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的法律地位,扩大学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促使教育机构广泛参与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应当指出,学校的法律地位不仅包括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法人地位,也包括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法律地位,则由宪法和行政法所规定。(二)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 1.学校法律地位具有公共性 在许多国家,都有“公法人”的概念。所谓公法人,一般指行使、分担国家权利或依属于公法的行政法等特别法,以公共事业为成立目的的法人。换言之,是按照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建立的,能够作为公权力并承担义务的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它与依照民法、公司法等法律设立的私法或合伙组织不同。国外教育立法中或明文规定学校为公法人,或强调其公共性。如德国规定,学校

2018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

2018年教育政策法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D),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和实践能力 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C )津贴。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9、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D.人民政府 10、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 ),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1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B、《教师法》 1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A、“双赢”协作原则 1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B、三至五年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 B )B、1994年1月1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B、1995年9月1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B、主席令 18、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教师资格 19、(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开放开发、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保障,以优化激励机制为动力,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管理措施,在各项目建设业主的共同努力下,楚江乡在xx年在建县级重点项目工程4个,分别是衡武高速临武段建设工程、s324线临武县城至朱禾铺公路改建工程、楚江乡集中供水工程、方兴高科预拌混凝土技改工程;新上县级重点项目工程3个,分别是三十六湾风电开发项目建设工程、上舟/城背/龙布江三村委通村公路建设工程、楚江乡农村客运站建设工程等;新上乡级重点项目工程3个。 全年完成项目总投资近十亿元,重点项目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一、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建立乡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项目的新机制,打造全乡重点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顾问、乡长任组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副科以上领导为成员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明确目标任务,项目分片包干到人。 二、着力创建项目建设的新格局,建立了一月一统计,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调度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各村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调解矛盾纠纷、优化施工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并将考评结果纳入了乡对村年终综合考核评比范围之内,目前全

乡项目管理的信息综合面更广,工作的针对性更强,督查力度更大、成效更加明显。 三、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转变作风,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落实优惠政策,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我乡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在项目谋划方面还存在思想放不开、眼光不够远、力度不够大的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改正和加强。 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 下面就xx年度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评审工作及xx年度重点项目立项领域情况做一总结。 一、重点项目申请情况xx年度,全委各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生命科学部增长数量最多,为219项,与xx年相比增加了66.16%,占全委增加总量的27%。 项目增加的原因有四:①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的申请领域由去年的20个增加到40个;②重新启动了非领域(有条件的自由申请)申请重点项目,该年度非领域申请重点项目达157项,占学部总申请量的28.5%;③重点项目限资助一项规定的改变;④重点项目资助强度的提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点汇总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点 1简述教育法治化的内容与特征 教育法制化内涵:通过法律规章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以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教育法治化包含以下内容: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 教育法治化具有以下特征:教育法治的权威化;教育治理的法律化;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教育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 2试述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及提升的路径。必要性:教师作为公民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法治素养要求:p9 (1)教育的育人本质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育人的本质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教师更应该知法、守法和用法,教师法治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法治素养的学生。 (2)教育的复杂性指向教师法治素养的提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价值需求使得教育问题复杂化,只有教师的法治素养提高了,才更可能依法执教,维护自己和学生的权力,从容面对各种教育问题,促进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教师法治素养主要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1)法治意识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前提。 (2)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重点。 (3)法治精神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的保证。 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1)加强法治学习,树立法治意识

(2)加强法治实践,锻炼法治思维 (3)塑造法治文化,提升法治精神 依法治教和教育法治化的关系:依法治教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法治化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的“治理”,依法治教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来管理教育,强调的是自而下的行政化的管理,法律是管理的工具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式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千学科进入世界流学料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 4简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规定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地位);(3)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4)提升科学研究水平:(5)增强社会服务能力:(6)优化结构办出特色:(7)促进高校办出特色,(8)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流学程 5、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棱设置专业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期,(2)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有稳定的科会人求,(4)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有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标准答案要点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及答案要点 1、我国新时期依法治教的背景(P11-13页)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和“行业依法而治”的口号,国家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也要依法而治。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我国已经通过的教育法律(P20-22页,共7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P56-60) 答:学校是指经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其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4、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73-85) 答:高等学校的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权;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权; 3、招收学生权; 4、学籍管理权; 5、对受教育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权; 6、聘任并管理教师及其他职工权; 7、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权; 8、拒绝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权; 9、其他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

年度最新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年度最新项目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年度最新项目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明确目标,狠抓落实。为确保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县先后下达了青委发〔200x〕3号和7号文件,明确各乡镇、部门项目工作内容,并按照市目标调整要求,又下达了青委发[200x]106号文件,及时调整项目工作目标。同时,坚持重点项目领导包抓,部门主抓工作制度。对每个项目都排出了形象进度,分解细化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到各项目责任单位。县领导经常深入重点项目一线检查、指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建设。 (二)强化指导,加强培训。我县于4月5日邀请省发改委和省工程咨询院编制来我县,对相关部门就项目的编制、工程管理和农村金融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增强了项目编制的针对性和工程实施的监管性。为提高我县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又于12月25日,召开了xx年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培训会。 (三)加强管理,强力推进。一是加强项目信息报表收集力度,按照月有通报、半年有小结、年有总结的要求,全年共出刊《项目工作通报》12期,上报项目工作信息信息22篇、三产工作简报11篇和经济运行分析4篇。二是制定了党政领导和部门联系项目制度、成长型企业培育制度、八大特色工业园联系制度等,形成一套全县项目建设、园区发展等工作全面细致的考核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项目过程管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重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跟踪服务工作。 (四)勤跑肯跑,抓好争取。积极到省、市发改委、财政厅(局)了解国债和财政资金的具体投向,围绕上级政策,精心规划、筛选、 第2 页共2 页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要点内容

案例 背景:河南郏县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教师的职称管理中,存在着工人级和干部级。于是,近日该县教育局出台一个不成文的政策消息:全县工人级的教师可以申请干部职称,但不与工资挂钩,并且工人级别与干部级别并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起初,该政策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下传的小道消息,所涉及的目标对象大部分处于观望态度,因为如果申请就需要费用三四百元。这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可是谈“费”色变。随着消息的公开化,这些教师不得不执行这项不成文的政策。因为明年将是该县的第二次的教师整编,他们害怕影响到整编的问题。但是,具教育局内部个别主管领导透漏,他们对此项政策的目标不甚了解。从上面的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教育政策潜藏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该政策的出台是从非正规渠道逐渐公开化的,这是农村教育政策出台到实施一贯的伎俩,即不成文的政策的大量的存在;其次,该政策的目的连教育局的主管领导都说不清楚,即使该领导有意回避解释,则说明此目标的不合法性。 综以上两个问题可看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该政策实施存在严重的随意性,甚至 有以行政收费为目的的嫌疑;二是该政策的合法性,即政策的制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三是此项政策是否得到了相关或上级部门的审批和备案令人质疑,即政策的监督手段 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更不用说得到了有力的宣传,努力使政策目标得到接受并且服从 和执行,这一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二章,教育政策失真原因 政策制定中的原因:政策目标存在问题,政策合法性不高,制度安排的成本过高,政 策多变 政策执行中的原因:政策资源不足,政策环境不利,政策执行人员素质过低,工作失误,政策执行的组织机构不合理,因为地方差异对政策作出调整。 第三章第二节如何理解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一、教育政策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纲领性政策(总方针、总政策) 1、教育性质:社会主义的教育事 业 2、教育方针:性质、目标、途径 3、受教育权 4、教育地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教育基本制度 6、教育基本内容和公民素质要求 (二)教育基本政策

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项目建设工作总结项目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只有不断加大项目建设,经济实力才能得到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惠。因此,加快项目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镇在项目建设上仍存在大项目、立镇项目偏少,形成产业特色龙头带动项目还不多,项目建设已成为我镇实现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如何突破制约瓶颈,实现项目建设的新跨越,重点要发挥好自身优势,以全新的理念谋项目、抓项目、落实项目。一、找准优势,积极谋划项目。好项目来源于自身的主体。分析我镇的自身优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而牢牢把握好这些优势,正是我镇项目建设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1、区位优势。我镇已成为曹妃甸新区的重要一部分。西邻曹妃甸生态城,东临**工业园区。**大道、**海公路纵贯我镇,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临港、**优势非常凸显,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我镇谋大项目、上大项目、落实好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 2、资源优势。我镇陆域及滩涂广阔,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产养殖、海水捕捞、水产品深加工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渔业经济较为发达。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差距不仅是发展的动力,更是发展的潜力所在。人文资源闻名遐迩,蚕沙口妈祖庙、古戏楼的丰富传说,不仅影响到国内,在海外也是声名远播,这些资源正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业项目建设有效载体。 3、体制优势。柳赞镇自2010年初划归曹妃甸新区管理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管

理体制的变化,给我镇在全方位的政府管理上带来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政府参与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新模式,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难得历史发展机遇,利用好、发挥好新机制已成为我镇加快项目建设的一大新优势。二、明确定位,加强项目建设。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柳赞镇的项目建设应立足自身优势,明确定位。在以下几方面实现项目的新突破。一是围绕曹妃甸的建设,加强水产品供应基地项目的建设。重点是海水养殖基地项目的建设、水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建设等。二是围绕海洋产业园的建设,重点谋划实施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业等项目的建设。三是围绕蚕沙口妈祖文化,重点谋划文化产业以及旅游项目的建设。更要强化海上风情旅游项目的谋划建设,做好临港、**的休闲、娱乐等接待。四是围绕生态城的建设,重点加强三产、物流业项目的建设,更好的服务曹妃甸的建设。三、利用好优势,抓好项目落实。我镇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单一渔业经济水平的发达性以及外部机遇的特殊性等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镇必须依托优势资源,顺应市场需求,紧紧围绕曹妃甸的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切实推进柳赞镇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突破发展。 1、要瞄准市场需求,集中力量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市场需求是指导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指挥棒,资源型产业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需求才能发展壮大,转化为经济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抓产业建设,是我镇项目建设目标和方向所在。一是要高度认识搞好项

重点部位安全部位防范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部位安全部位防范措 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293-77 重点部位安全部位防范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了确保海文大厦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工作,防止人身安全和业主的财产事件发生,是物业公司治安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门卫岗 1、严格执行公安机关及海文大厦关于安全、保卫管理的有关规定。 2、保安人员按规定时间设立门岗,认真做好进出入人员的登记工作,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凡外来人员,必须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方可进入大厦施工。 4、物品搬出大厦时必须办理“出门证”等有关手续,详细注明物品的名称、数量等。保安人员做好登记。 4、大件物品必须使用货梯搬运,禁止使用客梯。

5、大件物品必须根据出门凭证,在指定出口经保安人员检查后 方可运出。 6、当区域内发现有人散发、张贴非法宣传品时,安保部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制止违法活动,收缴、清除非法宣传品并上交局保卫部。 7、当发生斗殴事件时,保安人员应进行制止,目击证人证言、物证等,尽量了解案情,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局保卫部,保安人员协同保卫部人员进行处理。如暴力事件较严重,则尽力控制局面等候公安人员到现场,并公安人员汇报、提供相关记录、监控录像等资料,全力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协助破案。 8、严禁携带各种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入大厦。出现爆炸物时应立即疏散人员并上报保卫部,保卫部上报公安机关进行险情的排除。当发现区域内出现爆炸物时应立即疏散人员并上报保卫部,保卫部上报公安机关进行险情的排除。

最新教育政策法规重点知识

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冲刺题 1、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4、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5、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6、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7、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8、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9、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10、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教师有哪些情形,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撤消教师资格的处罚? 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欺诈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的;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校园的广播、演出、展览、展示以及校园的整体设计应当有利于什么? 答:应当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3、学校应当注意发挥哪些组织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答: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 14、为什么要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 为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5、高中学费标准的调整由哪些部门提出方案,报哪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学费标准的调整,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6、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 17、中小学校收入包括哪几项?

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重点项目工作总结 重点项目工作总结1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地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在拉动投资增长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地位,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工作协调,以重点项目的持续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全市重点项目保持平稳较快推进态势,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市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上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第一批重点项目共45个,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其中,开工建设39个,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1、工业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其中21个项目开工在建,万洋免维护蓄电池项目、天昱太阳能玻璃项目、天利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贝迪空调高效热泵换热器项目、矿用电器井下救生舱项目、科灵电器开关及煤矿监控系统、台翔化工纳米氧化锌项目、金利稀贵金属回收项目等13个项目超时间进度,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中联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金马苯加氢项

目等9个项目开工后,迟迟形不成施工高潮,进度较慢。中原特钢高洁净重型机械装备项目、恒通集团PvC深加工产业园、金马焦化年产12万吨炭黑项目、卡朱米时装年产100万套羽绒服项目等项目因规划设计等问题开工时间未定。 2、交通电力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其中,济源大道拓宽改建项目、东、西二环路项目完成投资快于时间进度,方山至坡头道路改建工程、220千伏南岭输变电站项目、沁北电厂三期项目等进度较慢。 3、城建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其中玉川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贰仟家汽车产业园项目完成投资快于时间进度。黄河路绿化工程,电信公司通信枢纽楼工程等进展较慢。大河名苑项目正积极推进土地招拍挂前期准备工作,未实质性开工。 4、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其中九里沟生态旅游区项目完成投资快于时间进度,河口村村水库移民、旅游客服中心项目等进展缓慢。职业教育园区项目已确定园区建设选址、规模和立项等工作,规划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尚未实质性开工。 5、农业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其中,河口村水库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律法规必考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律法规必考100 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 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