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C )。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 )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 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 )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D)。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 )。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 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 )。 A.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B )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1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B)。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14.( C)不属于正式组织。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15.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 B)。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16.“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 )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 B.滕尼斯 C.恩格斯 D.哈贝马斯

17.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封闭性结构 D.开放性结构

1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 B)。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19.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 )。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广义全球化 D.开放型社会

20.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21.家庭中的传统功能(B )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赡养功能 D.消费功能 22.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D)。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2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2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 B)。 A.代内流动 B.水平

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2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C.非强制性社会控制 D.政权控制

26.( B)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A.恐慌 B.大众歇斯底里 C.时尚 D.传言

27.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和( C)。 A.孔德 B.孟德斯鸠 C.韦伯 D.达伦多夫28.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C)。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29.(C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30.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 )。 A.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31.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

32.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淡化“非典”情况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 B)。 A.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33.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B)。 A.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

34.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C)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扩展家庭

35.认为世界是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的社会互动理论是( B ) A.符号互动论 B.拟剧论 C.参照群体理论 D.角色理论

36.第一个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来描述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的社会学理论家是(A) A.孔德 B.涂尔干 C.马克思 D.韦伯

37.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某种群体取代了初级群体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形式。这一取代初级群体的群体是(B) A.内群体 B.次级群体 C.所属群体 D.参照群体

38.就网络密度而言,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网络通常是(D) A.密网 B.近似密网 C.近似松网 D.松网

39.有一位社会学理论家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这位社会学家是(B) A.孔德 B.涂尔干 C.马克思 D.韦伯

40.扩大家庭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某种家庭、再加上其他亲属而组成的家庭。这种组成扩大家庭的家庭类型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配偶家庭 D.父母—孩子家庭

41.韦伯在对权威来源的讨论中指出,有一种类型的权威是多数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权威类型是(C) A.传统型权威 B.卡里斯马权威 C.法理型权威 D.民主型权威

42.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很不稳定的行为,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D) A.社会问题 B.越轨行为 C.全球化 D.集合行为

4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有一部分社会成员不适应变化而在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边缘地带,这些社会成员被称为( B ) A.越轨群体 B.社会性弱势群体 C.自然性弱势群体 D.排斥群体

44.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作出不合作和非理性的行为与心理反应被称为( B )A.骚乱 B.恐慌 C.时髦 D.大众歇斯底里、

45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C ). A.社会 B.人群 C.社会事实 D.社会现象

46.中国民间人士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属于( A ) A.抵抗行动 B.改革行动 C.革命行动 D.表意行动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A C D)。

A.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2.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 B )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 C D )。A.符号互动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会冲突理论4.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 A B D)。

A.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5.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 A B C )。 A.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6.(A B D )是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7.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 A B C D)。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8.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 D )。 A.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9.米德认为自我包括( B C )。 A.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10.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 B )。 A.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11.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特征有( B D )。 A.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12.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 B C )。 A.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13.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分层结构的是(A D )。 A.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14.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 B D )。 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 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5.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 B C D )。 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16.冲突的形式包括(A B C D )。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1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 B C D)。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18.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 B D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19.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 A B C )。 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C.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20.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 B C D )。 A.初始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21.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 B C ) A.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互相依赖 D.有事相求

2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 B C D )。(本题与17题重复)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23.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 B D )。 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24.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 D )。 A.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25.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 B C D)。 A.家庭背景 B.威望 C.财富 D.权力

26.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 B C )。 A.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27.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 B C D )。 A.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28.下列属于社会学研究具体方法的包括(A B C D) A.参与观察法 B.抽样问卷方法 C.深度访谈法 D.文献法

29.在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上,主要存在的研究视角包括(AB) A.功能主要 B.冲突理论 C.后结构主义 D.象征互动论

30. 以下关于社会角色的论述正确的是(BCD) A.社会角色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获得的

B.人们的社会角色是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相一致的 C.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D.角色是指对某一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31.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包括(ACD) A.活动空间接近 B.群体成员的自主性 C.交往的感情性 D.互动的持续

32.下列属于集合行为的是(ABCD) A.抢购 B.挤公共汽车 C.泼水节上人群载歌载舞 D.输球后的球迷骚乱

3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是(AC) A.家庭 B.领里 C.工厂 D.朋友

34.下列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ABC) A.贸易同质化 B.价格竞争同质化 C.人们需求的同质化 D.文化消费同质化

35.韦伯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ABD) A.财富 B.威望 C.家庭背景 D.权力

36.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 A D ) A.描述性研究 B.深度访谈研究 C.问卷研究 D.解释性研究

37.下列属于社会群体的是( A D ) A.结婚少于一年的夫妻 B.微软股票的持有者 C.考场里所有身高超过1米70的同学 D.各种球迷俱乐部

38.下列属于社会化的环境因素的是( ABCD ) A.朋辈群体 B.家庭 C.学校 D.工作组织

三、名词解释

1.代沟: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代沟的存在,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的差异。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各个时代,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文化的变异和扬弃。

2.弱关系理论: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格兰诺维特的结论对西方社会更加适用;而在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亲属和朋友这两类强关系。(期末6.26)

3.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2分)这是社会学上对社会群体最重要的一种分类方式。它主要是指包括家庭、领里、玩伴等具有密切人际关系的小型群体。(2分)同时,在复杂社会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群体,如朋友圈子、同乡会等,也是初级社会群体。(1分)

4.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首先对社会正常生活有破坏;其次对社会多数成员有影响;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最后只能从社会层面加以解决,要依靠社会政策的调整。

5.库利的“镜中我”: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自我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1分)。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库利用“镜中我”来描绘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的过程。(2分)具体的说,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库利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他就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2分)(p41)

6.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1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分化,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出现分化,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逐渐出现,各种社会制度与社区的功能也开始分化。(2分)社会结构就表现为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的组合。简单地说,社会结构是社会学一种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一个对社会具有总体性分析的概念。(2分)(p63)

7.代际流动:一个家庭不同世代间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的变化指的就是代际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2分)这是对代与代之间社会位置在社会层级上向下或向上移动进行考察,展示了一个家庭中两代或几代人之间的差异,子女的社会流动会受到父母的影响。(2分)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差异是代际流动研究关注的重点。(1分)

8.城市化: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一方面,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聚焦背后还意味着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6.26期末)

9.社会麦当劳化:麦当劳是全球知名的连锁企业。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提出了“社会麦当劳化”。他指出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正在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它地方主宰越来越多的领域。其经营理念成为一种文化,向社会领域扩展,称为“社会麦当劳化”。(6.26期末)

10.集群行为(p191):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共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集群行为有四个特征,即无组织性,不稳定性,非常规性和易受暗示性。(6.26期末)11.社会控制(p182):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抵制的机制。狭义的社会控制指的是采取措施对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干预。广义的社会控制强调通过规范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及价值进行指导约束,以调节社会关系,进而防止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控制,最早是有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6.26期末)

12.社会变迁(p216):社会变迁就是社会发生的变化。具体地说,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迁。(6.26期末)

13.科层制(p85-86):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执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6.26期末)

14.社会制度(p89):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6.26期末)

15.社会分层(p137):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这个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了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6.26期末)

16.社会化(p29):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6.26期末)17.越轨(p177):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为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6.26期末)

18.文化模式(11年7月考题):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首先提出的。(1分)她认为,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整合的动态过程。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合法化制度化,另一些文化特质则被抑制排除。这种动态整合使文化成为一种内部各部分协调稳定的模式。(2分)文化模式是人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造积累的产物。面对不同的环境,人们解决生产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不同,导致文化模式有很大差异。(1分)但是,文化模式的形成不仅受到气候、资源、人口等物质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科技水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1分)

19.先赋角色(11年7月考题):先赋角色是指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所作的一种区分。(1分)先赋角色也称为归属角色,指由人们的先天性或生理性因素,如血缘遗传等形成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民族、男女、长幼等都是先赋角色。(2分)先赋角色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1分)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社会角色多是先赋角色,而在工业化以后的现代社会,职业这样一些原本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人们后天努力获得的自致角色。(1分)

20.社会控制的正功能(11年7月考题):社会控制,不但包括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干预,也包括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及相应的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2分)因此,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主要是指社会控制能够保证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得以贯彻并延续下去,简而言之,就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2分)具体来看,社会控制的正功能包括以下三方面:保持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1分)

21.社区(11年7月考题):所谓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1分)社区是以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实体。(2分)简而言之,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实体。(1分)但是社区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社区之间可能存在包含关系。(1分)

22.朋辈群体(10年1月考题):朋辈群体是人们社会化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1分)所谓朋辈群体指由那些在

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1分)朋辈群体包括同辈群体和朋友群体两个概念。同辈群体指大致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并不一定是朋友。(1分)朋友群体是指有共同兴趣或相似收入、社会地位的一群人,年龄并不一定接近。(1分)朋辈群体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较重要的影响。(1分)

23.后发外生型现代化(10年1月考题):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目前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可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2分)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认为色彩。(1分)许多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1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往往是有政府直接推动的(1分)

24.麦当劳化(10年1月考题):作为美国快餐的知名品牌,麦当劳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结合在一起,称为家喻户晓的麦当劳文化。(1分)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扩展就被称为社会的麦当劳化。(1分)麦当劳快餐店的四项基本原则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正在主导美国社会及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1分)这些原则也渗透到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社会科学越来越像麦当劳企业。(1分)社会的麦当劳化表明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原则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就会带来研究的单一化和预定化。(1分)

25.参照群体(10年1月考题):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可以划分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1分)被一个群体成员用来作为参照对象,并对此群体成员的态度、认知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被称为参照群体。(2分)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1分)而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则可能发生变化。(1分。)26、社会运动(10年7月考题):社会运动通常是指排除在生活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动。(2分)与集合行为相比,社会运动的结构性要高,持续的时间要长,有较明确的领袖和内部组织模式,有较为自觉的资源动员特征,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1分)社会运动的目标不仅仅指向参与者的自身利益,而且指向社会结构的某些重要环节。(1分)社会运动的行动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体制外的、非制度化的。(1分)

27、威权主义政权(10年7月考题):威权主义政权是当今世界存在的三种主要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1分)威权主义政权指一个人或少数人来掌握权力的政权。(1分)统治者可以是世袭的君主,也可能是军事政变上台的独裁者,(1分)在这种政权中,意识形态不起重要作用,大众动员程度较低,权力运作没有宪法和程序的基础,公民权受高度压制。(2分)

四、简答题

1.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政治制度运行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获得、运用和维持。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可称之为“生产-运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司法领域;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利,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6.26期末)

2.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韦伯指出,社会层级的划分必须考虑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这三重标准,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一个人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是韦伯所说的财富。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生活方式相同或相似、社会声望基本一致的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关注点。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在韦伯看来就是权力。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

答: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前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后者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

害或威胁。这两者无论在行动的目标还是组织的机制上都存在着重要的差别。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上升是中国社会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特点。行动目标上前者有直接利益诉求,后者没有直接利益诉求,但以前利益受过侵犯而参加本次事件,借此发泄不满情绪。在组织机制上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集体维权行动的组织化程度则比较高。

4.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

答:答: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但单个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分)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几经反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7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特别我国全面工业化进程的启动,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获得了平稳增长。(1分)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急速调整时期。在这一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先是急剧上升随后又迅速下降。(2分)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城镇人口猛增。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能满足这种急速城市化的需求,随后不得不动员城市人口返乡。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时期,我国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与1966年持平。(1分)1968-1978年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下放农村。然而,1972年后通过招工、落实政策等途径,知识青年和干部又基本上全部返回城市。1979年起,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相应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逐步推进。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2分)

5.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越轨,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犯罪行为是被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对其他成员或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2分)就越轨和犯罪的关系而言,多数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中属于犯罪的却相对要少得多。1)有些行为既是越轨也是犯罪,如谋杀等多数的犯罪行为。(2分)2)有些行为是犯罪却不一定是越轨,比如赌博。(2分)3)还有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如艺术家们不修边幅并不是犯罪。(2分)

6.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11年7月考题)

答: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2分)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们可以将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7点答4点即得满分6分)1)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2)是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3)是城市化,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农村为中心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4)是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现代化。5)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6)是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只有人和文化的现代化,才有社会活动的现代化,才有现代社会的建立。7)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上七个方面并不是社会现代化内容的全部,而是指出了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1分)

7.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组织通常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等。(2分)社会组织有以下的特征:1)社会组织具有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分化与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的目标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源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2分)2)社会组织成员之间是非情感的关系。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2分)(3)社会组织中有规范的互动形式。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4)社会组织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第3、第4点答其一既得2分)

8.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那些特殊的问题? P228-229

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的特殊问题可以归纳为错位、失衡、畸变、两难。 1、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再次,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

2、失衡现象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相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往往会造成地区间的不均衡。

3、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变成了似是

而非的另一种东西。

4、两难强调的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矛盾的要求:经济上既要求解决人民的贫困又要求增强国家的财力,既推崇效率又要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上在强化政府能力的同时,又需要推进政治民主化、稳定政治秩序;文化上,一方面要汲取其他现代化国家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传统文化。

9.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 P182-183

答:1、首先,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是指社会依靠那些外在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力量来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这种控制类型强调的是社会力量的强制作用。内在控制是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社会规范已经被社会成员内化成为他们自身意识和价值的一部分,社会成员会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检讨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内在控制又称自我控制。

2、其次,社会控制分成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积极控制是指为了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在积极预防的过程中,在运用社会舆论等非强制性方式的同时,通过立法等强制性措施的确立来明确社会规范,引导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进而预防越轨行为的发生。消极控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以使社会规范在社会成员中进一步明确。积极控制的目标是预防,而消极控制的目标则是制裁。 3、最后,社会控制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就是通过政权、法律、纪律等正式制度形式来向社会成员明确社会规范,进行社会控制,正式控制也叫制度化控制。非正式控制又称弱控制、非制度化控制,主要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非制度化形式实现社会制度。

10.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哪些特点? P144-146 答: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有四个特点。

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阶层划分的根本原则是以群体或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标准在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分层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性比较强;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会不平等情况相对不显著,但社会阶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阶层内部则出现了均质化的特征。

总的来说,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形成了以政治身份,特别是以个人与国家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分层结构,这一结构相对封闭,工人和农民这两大阶层内部相对平等,但阶层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工人与干部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1.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 P116-117 答:城市社区的特点有:

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城市社区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赖;

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因此,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分层结构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也比较强;

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网络只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

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各种规章制度对城市社区的控制力度和效果都远强于农村社区;

第六从社区文化来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城市社区对异质性的容忍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城市社区成员积极创新,甚至敢于标新立异。

12.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P165-166 答:社会问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首先,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

第一,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降低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第二,社会问题的存在扰乱了社会生活的秩序;第三,社会问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一方面,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而且受社会问题影响的领域也相当广泛;

另一方面,社会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所有社会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社会问题。就社会问题存在而言,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再次,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

社会问题的出现通常是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有经济因素、有社会因素、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社会问题的后果也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察。最后,社会问题还具有时空性。

社会问题总体上是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每一个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社会问题。

13.社区的基本要素指的是什么? P112 答:社区一般具有五个要素。

第一,群体要素,一个社区中必须生活中一定数量的、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社会生

活的人群;

第二,地域要素,一个社区往往指的是一个有一定界限的地域,这种地域界限一般来说是比较明确的,

是以地界、围墙等形式存在的;

第三,生活要素,一个社区中必须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还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第四,文化要素,每个社区通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

第五,认同要素,社区成员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

14.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p101-102

1、人格塑造,这个最基本的功能。教育都是与对受教育者正当的生活方式的锤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

育使人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不仅使人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而且使人们能够独立、自由和审慎的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

2、文化传播,教育传递的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引导人们面对现实

生活,走向未来创新。

3、筛选,教育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是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去。

4、革新,教育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

1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指的是什么?(11年7月考题)

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这三种群体是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性质不同来划分的。(1分)

在血缘群体中,成员之间是通过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1分)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等形式。(1分)。

在地缘群体中,成员之间是因为建立在以地理位置或空间结构为基础的地缘关系而结合在一起。(1分)地缘群体包括领里、老乡等。(1分)

业缘群体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广泛的时候分工为基础的。(1分)业缘群体主要指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1分)现代社会中,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并存,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1分)

16.社会分层的标准是什么?(11年7月考题)

答:分层原本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用这个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可以被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可以向底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1分)。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韦伯,韦伯认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必须依据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威望)、政治标准。韦伯对社会层级结构划分的多元标准是当今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的基础(1分)。在韦伯看来,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就是财富,是指个人用经济收入来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1分)这实际上是把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1分)韦伯所指的分层的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时候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1分)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并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相应身份尊敬的人组成的社会身份群体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关注点。(1分)韦伯指出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就是权力,是指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1分)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虽然相互联系,有时甚至是相互重叠,但它们之间并不能相互取代。(1分)17.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0年1月考题)

答:根据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被接受的广泛程度,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类。(1分)主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人口,并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文化。(1分)同一时代只存在一种主文化。(1分)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上与其他群体之间形成了明确的区别,继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只为某些特定人群、群体接受的文化就是亚文化。(1分)亚文化是相对

于主文化而言的。同一社会同一时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亚文化。(1分)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1分)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1分)反文化是作为主文化的对立面而存在的。(1分)

18.为什么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10年1月考题)

答: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二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2分)在城市化以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居民都居住在农村社区中,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1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来居住,并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1分)因此,城市化不仅是人类在居住场所方面发生的一种变化,而且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2分)在现代社会,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活动的中心。(1分)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丰富复杂、节奏快、交往处于事本主义、文化异质性强、个人自主性强。(1分)因此,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场极其重要的变革。

19.集合行为有哪些特点?(10年1月考题)

答:社会学上的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2分)

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无组织性,这使得集合行为与制度行为和组织行为区分开来。(1分)但是,集合行为尽管缺乏组织,但并不是说它与社会结构互不相干。相反,集合行为往往可以暴露社会结构的问题。(1分)但并不是所有的集合行为都是无组织的,有些集合行为会采取非制度化的组织方式。(1分)

集合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集合行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转瞬即逝的,不能持续一个较长时间。(1分)集合行为的第三个特征是非常规性。集合行为展示的是日常生活出轨的一面。(1分)

集合行为的第四个特征是易受暗示性。集合行为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接受了人气的情绪所传达的暗示而参与到集合行为中的。(1分)

20、文化丛与文化模式有何不同?(10年7月考题)

答:文化丛是指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1分)一个文化丛通常包括多个文化元素,有的文化丛以一个主要的文化特质为核心,其他文化特质为辅助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有的文化丛是由具有连带关系、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整合而成的,各文化元素之间互相依赖,地位相当。(1分)文化模式这一概念强调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整合的动态过程。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合法化制度化,另一些文化特质则被抑制排除。这种动态整合使文化成为一种内部各部分协调稳定的模式。(1分)文化模式是人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造积累的产物。面对不同的环境,人们解决生产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不同,导致文化模式有很大差异。(1分)但是,文化模式的形成不仅受到气候、资源、人口等物质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科技水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1分)

文化丛和文化模式是两个处于不同层次的概念。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文化,如中国的以小农经济与儒家宗法思想为特征的文化模式与古希腊“爱琴文明”都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1分)而文化丛指的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若干文化元素的功能组合,一个文化丛可以反映出所在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从中国的茶文化丛中茶礼仪的长幼有序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宗法家庭特征。因此,一个文化模式中往往存在若干独具特色的文化丛。(1分)但某些文化丛不同社会文化共有,特别是对普遍主义的文化模式而言,那些功能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文化丛在不同的社会中都存在,如婚姻家庭制度。(1分)

21、中观层面的社会制度有哪几种含义?(10年7月考题)答:中观层面的社会制度有两种含义。(1分)

一种含义是从制度空间来说,社会制度主要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依托实体,“社会制度”中的“社会”指称范围与“国家”比较接近。(2分)中观的社会制度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个具体国家的社会制度。(1分)另一种含义是从制度内涵来说,社会制度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比较具体的社会规范体系。(2分)中观的社会制度研究通常研究的是某个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与宗教制度。(2分)

2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10年7月考题)

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根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最初启动因素对稍后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

进程的一个概括。(1分)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以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往往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2分)第二,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是采借。后发外生型国家可以从早发国家那里看到自己的前景,并借用技术。(2分)第三,后发外生型国家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问题的特点,常常试图在同一时间内,将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在不同阶段分别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以实现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或社会的全面发展。(2分)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这些特点也给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造成了一些困境,比如由于依赖采借而创新不足,现代化就缺乏持久的动力;“一揽子解决”也会导致各方面都缺少现代性的积累。(1分)

五、论述题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P124

答:农村和城市原本就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种“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容易消除。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为消除城乡割据、缩小城乡差距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国家的政策的调整,“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一方面,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有所调整。这种新的城乡二元格局可以称作“市场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

2.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P238-240

答:卷入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不仅中国实现了与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合作,而且经济全球化本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这种全球化的商品链条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而中国正是这种不平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重了中国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此外,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的强化,也拉大了中国各阶层的断裂。此外,在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力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

3.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 P105-108(11年7月考题)

答: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单位"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组织,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人最重要的社会身份标志、资源分配机制和社会行动系统。"单位制度"指的是国家通过单位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要理解我国的单位制度特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单位组织具有极强的制度化程度,因此单位制度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其中的"制度性依赖",即单位对国家的全面依附以及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2分),第二,单位制度的形成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较少地依附正式的国家机器,而更多地依靠以就业场所(即单位)为基本环节的行政组织网络。这种组织方式是"制度性依赖"的根本原因。(2分) 第三,从单位的外部关系来看,单位与市场缺乏有机的联系,也与横向上的其他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单位组织与代表国家的上级单位发生联系。上下级单位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性配置。这种垄断性配置一方面造成了单位对国家的全面依附,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单位等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竞争以及公共信息渠道,上级很难获得下级单位的表现,这为下级单位的机会主义和实质自主提供了条件。(2分) 第四,从单位内部关系来看,单位成员对单位存在社会和经济依附、对单位领导存在政治依附、对直接领导存在人身依附。(1分)这三重依附不但造成了单位领导与单位积极分子之间的庇护关系,而且造成了单位内部积极分子与非积极分子之间的对立。此外,单位内外的实用私人关系网络也因此相当普遍。(1分)但是由于单位领导之间存在派系结构、单位矛盾也常常是事后解决,因此,单位领导在不断控制群众的同时,反过来也要依赖群众。(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单位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单位对国家的依附、单位成员对单位的依附总体上都减弱了,但单位制度并没有解体,单位经济体制向国家争利益的现象突出了,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经济依赖也增强了。(2分〉

4.请举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谣言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P196-197(11年7月考题)答:谣言是集群行为的一种分散形式,常常是恐慌、骚乱这种更复杂的集群行为的初级形式。跟传言一样,谣言是指在大众中传播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缺乏根据、不够准确的消息。但是谣言通常是故意捏造的,而传言是无意讹传的,但事

实上,人们通常所说的谣言,既包括无意讹传的也包括故意捏造的,两者很难区分开。

谣言有以下五个特征。(说出3个并能举例分析,那可得6分;谈到2个并能举例分析得4分;谈到1个并能举倒分斩得2分)

第一,谣言具有似真性。(1分)

贵州瓮安事件中,谣言说李树芬的叔叔李秀忠在与警方发生争执后,被公安唆使黑社会毒打致死。第二,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些敏感时期有紧密关联。(1分)

造成这些人“下台”的原因,直接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

第三,谣言通常比较容易出现在信息公开程度很低、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1分)新华社对瓮安事件发出一条308字的消息,认定这是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

第四,谣言一旦开始很难停止。特别是在公信力比较低的社会,政府辟谣常常会出现反作用。(1分)第五,谣言在传播中会不断被加工。最初的谣言到最后会面目全非。(1分)

谣言的传播可以分为以于三个过程。(说出2个并能举例分析,即得6分;谈到1个并能举例分析得3分) 第一,磨尖,即断章取义留下符合自己兴趣的东西,而舍弃其他。(1分)

今年高考,李树芬后面有个女考生,问她要答案,不给。6月21日晚上她被那个女生叫出去,被那女生找的几个社会人渣把她先奸后杀,尸体抛在瓮安县城西门河新桥下。

第二,削平,信息传播者会把他认为不合情理之处削去、重新安排其他情节。(1分)

李树芬的叔叔李秀忠在与警方发生争执后,被公安唆使黑社会毒打致死。她姑姑也被打成重伤,脸部破相。被害人的叔叔、爷爷、奶奶被打住院抢救,妈妈说话含糊,已失去理智,婶婶被剪去头发关押到派出所。

第三,同化,信息传播者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信息添油加醋。(1分)

5.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 P64

答:社会结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分化,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出现分化。社会结构就表现为社会地位、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的组合。社会结构是社会学一种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一个对社会具有总体性分析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转型。

国家也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由国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绝大数民众都生活在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单元---单位或人民公社里,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中间组织的存在,国家与民众构成了直接互动的两层社会机构。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社会变化就是通过了改革开放,由此开始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和中间组织。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组构成。而在同一身份内部则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平等性。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子啊城市的兴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迅速地崛起,在原来的干部阶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的内部也发生率巨大的分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新现象日渐突出。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最后,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

社会的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

6.试述我国城市化面临着哪些困境? P132-134

城市化滞后: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的就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口的50%,这仍然是工业化初期的就业结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的户籍身份仍然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他们并不能够获得在城市的合法居住权,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

7.请结合实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 P210-211 答:我们可以把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分为六个层面

第一层为结构问题层。这是指由结构性利益失衡造成、弥散在事发地区的“气”。

第二层为道德震撼层。这是指某些具有“道德震撼”性质的触发事件将“气”从弥散状态转为凝聚状态。

第三层为概化信心层。这事指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和过滤,已经凝聚起来的“气“被不断加压,使人们产生了所谓的“概化信心”。

第四层是次级刺激层。如果说触发事件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的初级刺激的话,那么,当事者或处置者的失当言行则构成了次级刺激,并引爆了已处于高压状态的“气”。

第五层是情境动员层。由于此时参与的人数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足以使参与者藏身在集体的匿名性中,并诉诸情境动员,来使“气”再次加压。

第六层是终极刺激层。在极其紧张的最后关头,政府临场处置稍有失当或者控制不力,处置不及时,或者控制过头,都可能引发“气”以大规模骚乱的方式彻底释放。

8. 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P146-148 153-156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1978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引发了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的变化。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韦伯阶层论所描述的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渐形成。

其次,虽然政治因素在中国社会分层中不再起主导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相反,中国仍然是政府主导社会。

再次,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密不可分。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大量国家控制以外的经济资源,是新经济精英出现的基础。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与单位制的衰弱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工人阶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层情况

中国分层中的上层是由三个社会阶层组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中间也由三个阶层组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含农民工)、农业劳动者阶层组成了中国社会分层中的下层。

最后一个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构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底层。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聚合趋势

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

9. 试述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及其作用 p33-36

社会化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组织和大众传媒等。

家庭:家庭是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它是人们来到世间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甚至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场所。

学校: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学校越来越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甚至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自发地结成的一种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和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常被群体成员当做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参照系。

同龄群体使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东西。

工作组织:工作组织是指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单位,是个人社会化的又一重要机构。工作组织是成人职业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取的各种传播手段。大众传

播是开放性传播,能够通过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时地报道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变化。

大众传媒在向受众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在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角色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请以单位制为例,阐述你对庇护主义的理解?(10年1月考题)

答:庇护主义是解释当代中国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1分)

(1)在中国的单位制度中,单位成员对单位存在社会和经济依附、对单位领导存在政治依附、对直接领导存在人身依附。(2分)这三重依附造成了单位领导与单位积极分子之间的庇护关系。(1分)庇护主义强调由于下级干部在资源分配上有垄断性的权力,普通群众只能通过与这些干部建立庇护性的依赖关系才能得到益处。(2分)(2)在中国的单位制度中,单位成员与单位领导之间的庇护主义关系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主要纽带。因此,庇护主义关系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了国家队社会的渗透。(2分)

(3)运用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考察庇护主义关系,就会发现庇护主义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在新旧交替时期相互角力又相互适应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初级关系和初级群体在现代正式组织中存在的现象。(2分)在单位制种,庇护主义表现是:在作为正式社会组织的单位中存在着裙带关系、帮派集团,以及围绕领导转的小圈子。(1分)庇护主义关系,从渊源上看,是初级群体中常见的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初级关系。它本来不属于现代组织,但由于中国的时候转型远没有完成,所以作为现代组织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2分)(4)庇护主义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带来群体目标与单位组织目标的偏差甚至相悖,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单位形象,降低组织效率。(2分)

11、什么是社会结构?试述改革前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10年1月考题)答:(一)不同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界定。但这些经典论述都认为,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2分)

(二)要理解改革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1949年到改革前,中国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国家对经济及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1分)

第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总体性社会中,社会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比较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合。从纵向结构来说,过去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成了“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精英的位置不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2分)

第三,总体性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力图解决1949年前后中国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的结果。但是总体性社会的结构是高度一体化的,整个社会生活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因此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到1970年代末期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改革的时候了。(2分)

(三)理解改革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应该从改革的三个阶段入手。改革的第一阶段是1980-90年代的侵蚀阶段。(1分)这一阶段中旧的经济体制、包括社会体制和组织体制被瓦解。总体性社会中社会结构的高度一体化开始松动。体制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各种新的生活力量成长起来,但这些新的力量仍然要适应和利用体制结构。(1分)

改革的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以市场经济取向为目标,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分)但此时资源配置已经由第一阶段的扩散模式转变为积聚模式,社会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向。一方面,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这部分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改革代价的承受着成为边缘和困难群体。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明显困境,这部分人的生活不断下降,甚至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社会断裂现象。这意味着我国当前社会群体利益分化显著,利益主体存在着多元化。(2分)

改革的第三阶段是重建阶段,其中结构重建是其中的重要环节。(1分)我国目前转型阶段尚未结束,但对社会结构的重建已逐渐摆上议事日程。政府需要面对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矛盾而又各自有其正当性的利益要求,在这些群体之间进行妥善的协调,以促进相对和谐的社会群体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2分)

12、什么是角色丛?举例说明你对角色丛的理解?(10年7月考题)答:社会角色是与某种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期待。(1分)角色丛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角色。(1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扮演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是扮演着多种角色,这多种角色又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

角色丛。(2分)

关于角色丛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多种地位产生的多种角色之和称为角色丛。(1分)举例来说,一个中年已婚女教师在父母的家庭中的角色是女儿、姐妹,在自己的家庭中是妻子、母亲。在工作单位,她的角色是老师、同事。在朋友圈中她的角色是朋友。去商场购物,她的角色是顾客。(4分)也可举其他例子,但需指出至少两种地位的不同角色,每种地位对应2分。

另一种解释认为,由一个地位所产生的多种角色称为角色丛。每一个地位并不只包含单一角色,而是包含系列角色。(1分)比如一位中年女教师,在学校,对于学生而言,她的角色是老师;对于其他老师来说,她的角色是同事;对于学校校长来说,这位女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受管理的下级;对于学校食堂等后勤工作人员来说,这位女老师是他们的服务对象。(4分)也可举其他例子,但需指出至少两种不同角色,每种角色对应2分。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多种角色。对角色丛中不同角色的扮演中,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遇失败。不同角色之间需要协调适应。(1分)

13、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来哪些新趋势?(10年7月考题)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分化突出。(1分)要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来的新趋势,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分)一方面,自19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快速提高,这说明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1分)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体现在对财富的占有上。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为个人所有,而且绝大部分财富为占总人口10%的高收入阶层占有。(1分)

第二,社会分化的细化和聚合交织在一起。(1分)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分化或社会分层结构也越来越细化。(1分)但同时,这些细化的碎片又正在往一起聚合。这种聚合的后果是,占有大量资源的强势群体和由大量人口的弱势群体形成。(2分)

第三,社会分层中的资源弥散型配置正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1分)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资源扩散的年代,大部分群体都拥有某些“局部性资本”形成的“局部性有势”。(1分)但90年代以来,社会各种资源都日益集中到社会强势群体手中。而社会弱势群体拥有的资源则越来越少。(2分)3

第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分层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1分)阶层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内部认同逐渐形成,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2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全国高等教育2019年10月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面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是一种C A.归纳分析 B.功能分析 C.历史分析 D.演绎分析 2.马克思?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即B A.社会行动类型 B.理想类型 C.理解社会学 D.社会事实 3.达伦多夫的社会学理论是C A.符号冲突论 B.功能冲突论 C.辩证冲突论 D.理解冲突论 4.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来自于B A.奥地利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1903年,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为《群学肆言》并出版的是A A.严复 B.康有为 C.谭同 D.章太炎 6.借用中医学的术语“五脏六腑”比喻社会学建设的学者是A A.费孝通 B.孙本文 C.吴文藻 D.言心哲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属于D A.预测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田野调查指的是D A.问卷调查 B.抽样调查 C.社会实验 D.实地研究 9.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有B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10.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称为C A.社会结构 B.社会管理 C.社会建设 D.社会治理 11.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B A.文化细胞 B.文化特质 C.文化集丛 D.文化模式 12.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是指社会化的A A.生物因素 B.环境因素 C.文化因素 D.技术因素 13.根据角色规范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角色划分为A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4.农村中的左邻右舍帮助乡里将病危老人送往山外医院救治,属于C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5.个人空间理论的提出者是D A.米德 B.托马斯 C.库利 D.霍尔 16.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D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试题第04章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题 [201304单选]12.“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被称为(B)4-95 A.正向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201304单选]13.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B)4-97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201307单选]12.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B)4-104 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01404单选]11.再社会化也称(D)4-96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201404单选]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B)4-97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201404单选]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C)4-105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201307多选]3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ABCDE)4-95 A.生活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价值观念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角色社会化三、名词解释题 [201307名词解释]37.社会化4-94 答: 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四、简答题 [201304简答]42.简述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4-102 答: (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1分)(2)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1分) (3)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1分)二是角色扮演;(1分)三是知识积累。(1分) 五、论述题 [201307论述]46.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4-108 答: (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1分)(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1分)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1分)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1分)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分) (3)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1分)具体阐述。(2分)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1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分)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B)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B)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C)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A)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D)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D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C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B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C)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B)A.社区 B.群体 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B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B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社会学概论> 2016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滕尼斯的()。 A. 类型学研究 B. 区位学理论 C. 社区全貌研究 D. 系统研究 2. 对于结构性社会问题和偏差性社会问题,是()。 A. 可治不可防的 B. 可防不可治的 C. 可治可防的 D. 不可治不可防的 3. 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机构性利益群体 C. 社团性利益群体 D. 自组性利益群体 4. 中国现代化变迁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是()。 A. 一国两制 B. 全国人大制度 C. 全国政协制度 D. 市场经济体制 5. 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以下哪一个社会化 ()。 A. 基本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反向社会化 D. 正向社会化6. 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 A. 社会关系 B. 社会行为 C. 社会制度 D. 人 7.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 A. 经济制度 B. 家庭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教育制度 8. 工会、学生联合会、妇联等属于() A. 经济利益群体 B. 政治与社会权益利益群体 C. 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D. 以上都不对 9.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泰罗和法约尔 B. 梅奥和西蒙 C. 摩尔斯和洛斯奇 D. 韦伯和麦克雷戈 10. 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 A. 夫妻离异 B. 子女离家出走 C. 家庭解组 D. 家庭暴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根据组织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可以把社会组织分为哪几大部门()。 A. 公共部门 B. 私人部门 C. 集体部门 D. 第三部门 E. 特殊部门 2.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显著发展的国家是()。 A. 法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E. 苏联 3.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 A. 行为导向功能 B. 行为协调功能 C. 文化创新功能 D. 宣传引导功能 E. 社会化促进功能 4. 谢尔顿通过对不良少年的观察研究,把人的体态分为三种,分别是 ()。 A. 圆胖型 B. 瘦长型 C. 健壮型 D. 粗壮型 E. 矮小型 5. 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 A. 人口 B. 权力 C. 环境 D. 组织 E. 技术 6. 下列命题中哪些属于人文区位学理论创始人派克的观点?()。 A. 社区的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B. 竞争是社区生活的主导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C. 社区体现了人类生物竞争的本性 D. 社区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E. 技术、文化和社会组织是当地人口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 7. 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A. 萌芽阶段 B. 开始阶段 C. 起飞阶段 D. 增强阶段 E. 巩固阶段 8. 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 A.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B.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C. 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D.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E.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K)O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港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亳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 B.数学 C.物理学 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丁? 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 C. 40年代 D. 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 B.科塞 C.达伦多夫 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口丁? A.奥地利 B.英国 C ?德国 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 学术会议 C. 社会学课程 7.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 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 预测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 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彼称为 A. 访谈法 B.观察法 C.个案研究 D.典型调査 9. 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 C.实验方法 D.统计调査 10.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左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 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15. 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B. 个人距离 C. 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6. 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 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B.学会组织 D.研究方法 A.文化采借 B.文化互斥 12. 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 13. 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 B.社会实践 14. 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 C.自发性合作 C. 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B. 继续社会化 D. 文化反哺 C. 观察学习 D.角色扮演 B. 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D. 指导性合作 A.亲密距离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全国10月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请私信我或者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一、单顶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 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3. 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 B.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米歇尔。福柯 B.尤尔根·哈贝马斯 C. 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实验法 D.统计调查 7. 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汇总 B. 汇总、分类和审查 C.审查、汇总和分类 D.分类、审查和汇总 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 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 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 A. 文化整合 B.文化交流 C.文化合作 D.文化结构 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 A.附属文化 B.边缘文化 C.副文化 D. 亚文化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