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201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201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201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2014 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4 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2.(4 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

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

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

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4 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

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

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4 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5.(4 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

第 1 页(共18 页)

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

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4 分)从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

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

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7.(4 分)《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

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

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8.(4 分)1940 年 12 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

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第 2 页(共18 页)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9.(4 分)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

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0.(4 分)“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

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11.(4 分)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

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

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4 分)1998 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

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2001 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第 3 页(共18 页)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52 分)

13.(18 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英国德国法国

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14 年 7 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

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

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

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

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

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1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

第 4 页(共18 页)

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

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

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材料二1932 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

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 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

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摘

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

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

况下,1926 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

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 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 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

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 年,ACT 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 和 ACT 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

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

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 SAT 和 ACT 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第 5 页(共18 页)

2014 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4 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学成

就以及楚辞的相关知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结合所学可知是屈原的楚辞,其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开中国浪漫主义之先河,代表作《离骚》。故 D 项正确。

A 项中《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应排除。

B、C 两项都是道家代表作,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但是不具有楚文化色彩。应

排除。

故选:D。

【点评】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同体裁的特点和风格、表达形式都要烂熟于心,这些才是此类题解答的关键。

2.(4 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

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商业发展﹣张骞通西域。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第 6 页(共18 页)

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丝绸之路不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排除 A 项。

张骞达到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建立和西方联系的是丝绸之路,排除 B 项。

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是公元前 60 年,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 C 项。

从材料信息看,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 D 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答案。

3.(4 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发展历程。考查魏晋南北朝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北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而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故 A、C、D 三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材料信息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发展趋向平衡,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故 B 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

第7 页(共18 页)

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

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

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魏晋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4.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4.(4 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时期婚俗的了解及对材料信息的完整、准确、合理

的解读能力。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永州当地风俗,“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说明婚礼大肆操办,韦宙出任永州刺史后,“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即改变婚礼大操大办的习俗,故 B 项符合题意,A、C、D 项明显不符合材

料信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材料选择题,通过对唐朝婚俗的材料,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平时注意经常性的训练,达到解题的准确性。

5.(4 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

第8 页(共18 页)

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

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

【解答】题干中“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还魂纸是将废纸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扩大了原料来源,“依然成纸,耗亦不多”,降低了生产成本,②④正确。“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工序更为简单,③错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还魂纸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①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此

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造纸术发展的相关史实的掌握。

6.(4 分)从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

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

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实是“轮船未抵重庆”,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D 项正确。A 项并非李鸿章的主要意图,A 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BC 两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近代列强的侵华,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

第9 页(共18 页)

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7.(4 分)《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

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

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意在考查学生获

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A、B 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 A、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 C 项正确;D 项的宣统帝并没有实行过变法力强的行动,故 D 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解

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8.(4 分)1940 年 12 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

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第10 页(共18 页)

关于加强公路养护科学决策的指导意见(V6 送审稿) 20160801

关于加强公路养护科学决策的指导意见 (讨论稿20160801) 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是公路管理者按照检测评定、管理目标确定、养护需求分析、养护方案比选、养护规划与计划编制、科学组织实施以及实施效果评估的决策程序,对路网级养护投资、项目级养护方案和日常养护任务安排三个层级的养护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决策的管理过程。近年来,我国公路养护决策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自动化检测技术应用快速推广,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实现标准化,养护费用纳入预算管理,资金测算与使用更加规范,正逐步由传统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管理模式发展转变。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有管理模式也暴露出决策流程不规范,投资决策支撑不足,养护方案选择不严谨,养护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动公路养护管理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公路养护管理体系,现就加强公路养护决策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以新形势下构建现代养护管理体系为引领,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

决策行为,强化决策监督,逐步建立与现代财政制度相适应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四个交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遵循公路技术状况发展客观规律,以公路技术状况客观检测结果为决策基础。 必要性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评估设施现状,量化测算养护需求。 科学性原则。坚持优化分配,根据优先排序择优选择。坚持预防优先,贯彻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理念。 可行性原则。坚持多方案比选,以实施效果预测和投资效益分析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发展目标。 围绕“夯实一个基础”、“抓好两个关键”、“建设一个平台”等主要任务,建立以提高公路养护投资效益为最终目标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具体目标分两步: 到2018年,全国高速公路、东部地区国省道率先建成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 到2020年,建成全国国省道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农村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主要发展指标如下:——全面建立以技术状况为依据的国省道养护预算申请和决策机制;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精校版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精校版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适用省区:广西) 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 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 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 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

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18.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

【历史】2014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解析版

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正式版)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和重要 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答案】B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因此B项正确。 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5、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环球雅思中小学【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大纲全国卷)答案解析】

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16.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

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的决策方法研究

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的决策方法研究 摘要: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是公路运维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公路 管理系统效益,必须要确保决策方法科学性、合理性。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公 路养护种类,对公路展开风险评估,最后探究不同风机等级公路的决策方法。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决策方法;风险评估;种类 引言 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是在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在公路网可视化平台基础上, 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无线技术、数据库技术,融合了公路养护业务流程,设计开 发出相关的养护管理系统,有效采集了公路路况、养护、维修、资金预算等相关 信息,并对各类公路养护活动进行管理、评价,同时提供决策支持。结合公路养 护内容标准、性质、复杂度、规模,可以将公路养护决策标准划分为多个等级, 包括小修保养、中修、大修、改建、恢复更新五类。这就需要根据公路实际情况 确定决策方法,以最有效、最快速、最经济的方法完成公路养护。 1.公路养护管理等级 1.1小修保养 小修保养是以公路配套设施、附属设施轻度损坏保养为主,重点工作为路面 清理、日常维护等,主要是通过人工消耗的养护工作。 1.2中修 道路本身、附属设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通过相关维护措施可以将其 恢复到原状、继续使用的工程。 1.3大修 道路本身、附属设备受损较为严重,会直接影响到道路运营安全,工程量较大,通常工期为3个月、造价为100万以上的工程。同时也包括施工难度大、技 术复杂的特殊工程。 1.4改建工程 是指公路工程环境十分恶劣,无法满足工程设计标准、不能保证行车安全、 不满足交通量等,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需要重新设计和建设。 1.5恢复更新 是指通过恢复、养护为主的行为,通过相关养护管理手段,改善道路环境, 确保道路、附属设施可以持续使用的标准。 2.普通公路风险评估 2.1安全风险评估 2.1.1事故评估 展开道路交通你事故评估,以每年单位公里交通事故伤亡人数作为量化指标,从而得出事故风险指标。计算公式为: R=N/L*T 公式中,R表示公路区域交通事故风险指标;N为统计年限发生的交通事故 伤亡人数;L评估路段长度,通常不超过1km;T为事故统计年限。其中,R可以 分为5个等级,包括Ⅰ、Ⅱ、Ⅲ、Ⅳ、Ⅴ等级。其主要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交通事故风险分级标准 2.2技术评估指标

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Ⅰ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新课标Ⅰ卷历史部分) (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河北云南内蒙古黑龙江)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 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

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课标卷Ⅱ)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公路是国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不断被各方面所认识和重视,公路的发展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经历了初期发展、平稳发展和高速发展。但是公路建设速度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整体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在90年代,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开,事企分开”,给原有的养护生产运行模式进行改革,这就是我们说的公路养护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施管养分离,培育市场主体;二是推行招标养护,营造市场环境;三是改革管理方式,规范养护市场。由于改革触及到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矛盾,加之受国家配套政策、市场发育程度、区域经济水平、改革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工作呈现出一定复杂性和艰巨性,发展也不平衡,总体上看,全国的整体改革进程与实现“管养分开、事企分离”的总体改革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大多数处于过渡阶段。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原有的“大锅饭、铁饭碗”的养护模式已彻底打破,养护生产中的竞争机制开始逐步形成。这种改革,虽然具有过渡性质,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总体水平还较低,无法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出行需要,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适应、通行保障能力不适应、资金投入不适应、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不适应、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目前,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将逐步形成。 现阶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立足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和日益多样化的公路出行要求,公路交通的发展不能仅靠新建工程和总量扩张,必须要同步加强养护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公路网的通行潜力,改善路网品质,提高通行能力和效率,才能适应发展需求。当前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已经步入了“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改革加速、服务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Ⅰ卷)解析版2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君主专制缘于秦朝的“大一统”,故排除A项;祖先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即已产生,早于秦始皇确立的皇权至上的原则,故排除C项;宗法制度衰落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秦汉以后”,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祭拜……祖先”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唐朝时期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唐高祖、武则天和唐武宗对佛、道两教态度的变化,并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武则天的态度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对儒学的排斥态度,故C项的表述正确。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A、B两项分别为先秦时期儒学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仍与“善”存有较大差距,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C项,选择D项。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福建卷)解析1

2013·福建卷 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触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13.B[解析]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208年隆冬时节,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长江两岸北风呼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曹军在长江北。故孙刘联军攻曹必由南向北进攻,因此火攻之“东风”只能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4.A[解析] 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长矛)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1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6.D[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思想和儒学的发展,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朱熹的历史地位,以及朱熹撰文的原意。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虽出自《漳州劝农文》,但内容“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选项,只有D项。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7.C[解析] 本题以外国传教士的角度考查科举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知识:中国及世界的思想家。 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私学培养人才。 答案:C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 知识:常识。 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用“考古发现”证明“文字记录”是否真实。 答案:D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知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周朝的几大制度。禅让制可以直接排除。 答案:D 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 知识:秦朝的统一。 能力:基础知识。 解题关键:①楚国,②韩国,③魏国,④赵国,⑤齐国,⑥燕国。 答案:A 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 知识: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阅读能力。 解题关键:C项“全社会”以偏概全。 答案:C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 知识:近代的不平等条约。 能力: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利益均沾。 答案:B 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2.(3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 3.(3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4.(3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5.(3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6.(3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7.(3分)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 8.(3分)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9.(3分)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10.(3分)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11.(3分)如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

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广东卷,解析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广东卷,解 析版) 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制度出现于秦朝,此时普遍使用篆文,与题目中的信息“甲骨文”不符,故排除B、D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宗’是……会意字”即可知“”可能表示祖先牌位,故本题应排除A项,选择C项。 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井田制和分封制均瓦解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A、C两项;“市”突破空间限制开始于宋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恣行吞并……国家授予的田地”即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汉朝丞相和唐朝六部尚书的职责是执行重要政事。权力均明确,故与题目中的信息“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排除A、B、C 三项;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该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故本题应选D项。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

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策略

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探究了养护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公路养护;存在困难;发展策略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trategy Tian Qiang (Haiyuan County Highway Management Section Haiyuan Ningxia 7552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road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explores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Road maintenance;Difficulties;Development strategy 公路养护与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分配使用养护资金,通过养护维修使公路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经常保持完好状态,并有计划地改善公路的技术标准,以提高公路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

的运输经济效益。如何搞好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及养护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1.1 预防性养护严重滞后。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约6.5万公里,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全国农村公路约334万公里,9 2.7%的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东部地区95.6%、中部地区88.5%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90.1%的建制村通了公路。2009年,全国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8万公里,总里程达到386.08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719公里,使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建设速度过快,养护管理明显滞后,从全国范围来讲,至今还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预防性养护犹如汽车的保养。汽车保养,5000公里左右做一次。道路预防养护,3~5年做一次。道路不做预防性养护,可以继续用,但是性能衰减加速,使用寿命缩短。《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公路科学养护。基本建立国省道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主要路况检测指标基本实现自动化,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实现信息化和制度化。加快推行预防性养护。研究制订预防性养护指导政策、技术标准;加强预防性养护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推行低碳、环保、节能养护,努力形成成套技术标准体系。《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公路养护管

2013年高考2013年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新课标II卷)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 考点:史学理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述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 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B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小学数学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A、C 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答案:D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01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65 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 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 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爷,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 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冶的论 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4.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 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5.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了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6.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 ‘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 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 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正确答案B。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 【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有误,B、D排除两项。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D 【考点】宋明理学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习远),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知D项正确。(参见历史必修三第13页) 【考生误区分析】忽视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视教材基础的启示作用。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