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决策发展现状综述 王莎

公共决策发展现状综述 王莎

公共决策发展现状综述  王莎
公共决策发展现状综述  王莎

公共决策发展现状综述

公共决策(Public Policy-making)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依据政策和法律,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决策的活动过程,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公共决策的正确与否,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与事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目前,如何抓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提高公共决策的水平,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公共决策的内涵

1,公共决策的定义

公共决策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公共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利用公共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公共利益是公共决策的最高境界。

2,公共决策的宏观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①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途径不再是通过政府行政部门包揽一切或面面俱到,而是由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的变化就是政府制定公共决策的“晴雨表”,决策者要时刻密切关注市场发出的信息,并适时地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加工工作,从而制定出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公共决策[19]

②公共决策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民主,发扬民主是政府做出正确公共决策的基础。决策者要真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认真倾听来自市场的各种意见,力求从市场主体中获得丰厚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要构建和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基础性地位。

③制定一系列与适应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章程,依法监督,依法规范公共决策程序,为政府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我国公共决策的法制化进程

④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是指决策的过程符合科学的规范,决策的结果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决策的实施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3,公共决策的价值取向

现在,许多学者开始从公共决策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一出发,围绕公共决策的利益动机、利益指向、利益价值、利益实现等问题对公共决策诸多价值要素进行更为系统化的研究。这就意味着公共决策将更加关注人的普遍价值,更加关注社会的共同和谐。因此,公共利益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公共决策研究的关键词之一。

林德布洛姆在《“竭力对付”的科学》中指出“每种重要的利益或者价值都有自己的监管人,这些监管人以两个极不相同的方法在它们的权限内保持这些利益:第一,纠正另一机构造成的损害;第二,在损害发生前加以预测和防止。”因此,公共决策者必须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实现共同体的公共利益,这是公共决策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是,由于作为公共决策者的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因而并不必然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因此,决策中的公共利益并非抽象的事物,而是存在着冲突的妥协化的利益,主要表现为:首先,不同公共决策主体间利益分布的不均衡

政府决策是在公共组织纵向分层与横向分工的框架下运行的,决策权力的分化决定了不同公共部门间利益的分化。

从纵向看,上级公共决策机构掌握着各项权利资源的分配,它在将分配的利益向下转移的过程中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下级决策机构在本位利益的驱动下,必然通过公共决策的形式争取资源的最大配置。但是上下级公共决策主体对公共利益的定位显然是不同的,权力越向上移,级别层次越高,其利益视角势必越宽泛,上级在决策过程中有可能会忽略下级公共部门的利益,因此导致上下级决策主体问的利益的纷争。

从横向来看,由于上级决策主体可配置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各平级决策主体之间利益

的争夺更加激化。

其次,决策共同体内部利益分布的不均衡。

公共决策主体是由有各种欲求的个体组成,因而决策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冲突更频繁。利益冲突是指作为的个体决策者的社会关系,金钱往来或个人信念有可能妨碍其从公共利益出发,不依照法律秉公办事。个人利益与作为公共官员的义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即表现为角色冲突和各种权力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些冲突中公共组织内的职权为决策者滥用公务谋取私利提供了机会。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存在的弊端

1,决策缺乏科学性

公共决策者在决策时不讲科学,不按决策程序办事,偏重经验,缺乏合理性与预见性,缺乏对现实情况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对政策的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不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独断专行,这种“拍脑袋”决策往往缺乏对风险的必要估计,也无风险的应对举措,而且在信息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试图照搬以往决策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2,决策过程缺少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和监督,因而导致决策缺乏规范,缺少计划性、目的性,决策不经过论证,不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研究,不计后果,不负责任。

3,决策缺乏民主性

1)决策偏重个人意志,有些领导干部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往往从自身愿望、好恶出发,偏重个人意志与主观判断。这样的决策,背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2)公众的参与程度低,决策的民主化不够。由于决策的运作过程不透明,暗箱操作,往往容易为少数人控制,从而产生少数人侵蚀大多数人权益的问题。公众参与程度低也会导致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与需求,最终会降低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3)决策智囊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决策智囊系统,又称咨询系统、思想库等,是为决策提供咨询、论证、评估等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决策智囊系统主要包括隶属于党和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术性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民间的政策研究机构与中介性的咨询机构等。

4,权责不一致,决策责任不明确性

目前在我国政府决策激励机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即权力与责任不一致。“形象工程”对某些决策者来说可以成为升官晋级的筹码。决策者往往不是决策后果的直接承担者,对公共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风险,其决策失误的代价往往由全社会分担,而且决策效益也没有真正成为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绩效考核的最重要内容。于是,权轻责重和权重责轻便导致负不起责任和无人负责现象的发生。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谁来监督公共决策,谁来追究公共决策失误,尤其是在现行的领导体制下,谁来对决策失误负责,如何准确地界定决策失误等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另外,责任不明确也会导致任凭决策者随意忽视决策的沉没成本而又没有人来追究其责任的情况的出现,极易造成决策的“朝令夕改”,这意味着之前决策的失误,不仅是对政府的决策成本的一种浪费,也极大地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5,公共决策的成本过高

公共决策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我国公共决策过程中,则是公共决策成本过高,超过了必要的界限,造成了对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既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又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决策资源的相对无限性。

同一般决策相比,公共决策能够调动的公共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传统的人、财、物三大资源以外,还包括政治资源、政策资源、媒体资源以及干预市场的权力资源等。这就导

致了决策者在决策时,不必受到资源有限的困扰,而且一旦决策失误,决策者也可以通过转嫁决策成本、转换决策资源,变失误为“政绩”。

②决策机制的非市场性。

公共决策所要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他们一般不进入市场或很少进入市场交换领域,鲜有竞争对手。尤其是对无形的政策、法规的决策更难以对其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因此导致公共决策的效益难以衡量,不受市场机制的制约。而且公共决策投入的资源又是公共资源,其成本由社会承担,这就使得决策主体很少重视决策的投入成本。相反,为了政治的或非经济的利益,决策主体更是常常滥用资源。

③决策目标的非营利性。

从理论上说,公共决策应以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公平、秩序、民主等作为决策的价值标准。在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评价一个公共决策有效性与否的决定权在于领导的意见而不是社会的认可程度。上级领导并不是公共决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因此对公共决策的投入成本并不敏感,关注的是决策实施带来的政绩效应。而对决策当事人而言,即便降低了公共决策的成本,节省了公共资源,最终这些资源也并不能据为己有,相反,只有取得上级领导的高兴和满意,才对自身未来的升迁关系重大。于是为了取悦上级领导,不惜重金搞形象工程、样板工程的事情时有发生。

④决策责任的不明确性。

⑤利益驱动而导致决策机会成本的浪费。在决策实践中某些决策者受错误的政绩观支配,很多时候决策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偏好和私利目的,因而造成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决策的机会成本浪费严重。

⑥决策缺乏科学性。

⑦决策者并没有树立起时间成本意识,办事拖拉、扯皮是常有的事,决策的“公文旅行”、“踢皮球”等现象也轮番上演,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付出了昂贵的决策时间成本。

三、公共决策失误的界定

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看法:

1,决策结果导致公共利益损失就是公共决策失误。这主要是从公共决策效果评估出发的。

2,经济学家于祖尧则认为:公共决策失误是指由于错误决策导致经济、政治、社会、道义等诸方面的不良后果。这一界定也是从决策效果评估出发的,除了强调决策失误所造成经济损失外,增加了公共决策失误在政治、社会、道义等方面所造成的损失,但却把公共决策失误与决策错误等同了起来。

3,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学派认为,由于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的所谓公共利益,因而在公共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这一界定着重于公共决策的过程考察,强调由于决策者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决策信息的不完全和决策体制的制约而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发生。

4,仁德胜认为,公共决策失误是指公共决策主体在处理公共事务、实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主体或情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不当,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失或造成其他不良后果的决策行为。公共决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决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各级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公民(选民)等。公共决策失误必须是在处理公共事务、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行为,主要包括广义政府(含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的制定政策、处理社会事务、建设公共工程和经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等方面的决策行为,非公共领域的决策行为,如私营

工商企业内部的决策失误是不能算作公共决策失误的。不当决策是指公共决策主体为实施公共管理而进行决策时处置不当,包括:没有正确判断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做出了无法实施或者实施以后得不偿失的决策以及在必须采取措施来促进或者维护公共利益时没有决策。

四、公共决策失误的表现

1,决策错误:即公共决策主体错误地判断客观形势,做出不正确的决策和不恰当的决策。一般来说,判断一项公共决策错误与否,仅仅通过理论评估就能够完成。决策错误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决策主体价值取向不符合公共利益;②决策者对于决策信息的掌握有误;③决策程序不合法。一项公共决策,只要具备上述三个特征中的一个,就可以判断为决策错误。

2,决策失效:即决策虽然有效果但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者虽然达到预期目标,但决策成本过大,效益很差,得不偿失。决策失效的特征是:①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基本是正确的;②决策目标如果不惜一切成本也是可以实现的;③决策执行的成本大于收益。决策失效有时从理论评估中难以发现,还需要从决策效果进行评估。

3,机会失误:即决策者出于短视或者其他主观因素而未能抓住时机及时决策而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种失误不会立即给眼前的公共利益带来立即损失,但却会对长远的利益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机会失误的主要特征就是决策者当断不断,丧失机会。把公共决策机会失误纳入决策失误中,就是要在公共决策者中树立一种“无功就是过”的理念,以促使他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五、公共决策失误的评判标准

事实上,如何判断公共决策失误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从决策者的初衷来判断,认为只要是出于为了谋求个人或者特定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决策都属于公共决策失误;有人从决策的程序出发,认为只要违反了法定的公共决策程序进行的决策,都属于公共决策失误;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决策执行的结果来衡量,只要政策执行后损害了公共利益,就属于公共决策失误。

仁德胜认为评判公共决策失误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进行理论评判,即对在决策方案付诸实施之前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评估。在决策方案付诸实施之前,完全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评价,把一些显然是错误的公共决策方案否定掉,这对及早发现和防止决策失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理论评估的真正价值所在。理论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决策方案的价值取向分析,主要是看决策方案对于利益关系的处理是否妥当,是否有利于维护或促进公共利益,决策方案所产生的道德示范作用如何,决策程序是否合法等等。如果某一决策方案有明显的公共权力“寻租”意图、决策方案实施后在道义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或者是严重违反决策程序做出的决策,都应被视为决策失误而予以否决,制止其出台实施;

二是对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在对决策方案通过价值评估后,在付诸实施之前,还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决策的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即要干什么(What);选择目标的根据是否靠得住(Why);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达到目标,这一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How);由谁来执行政策,执行者的能力、责任心是否足以保证决策的实施(Who);决策选择的时机是否得当,是否可行(When);决策的地点、环境是否有利于决策的实现(Where);可行性分析的特殊内容包括:a尽可能寻找决策者难以把握的因素;b弄清决策的制约因素;c客观地进行利弊分析。此外,还有人提出,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还应包括一项内容,即进行不可行性分析,从否定的态度出发,寻找决策方案的不可行之处,尽量证明决策不具有可行性;反之,就说明决策确实具有可行性。

但是理论评估也有其缺陷,并不完全可靠,一项公共决策失误与否还必须通过实践来检

验,因此,必须依靠效果评估来对公共决策进行最终的验证。

效果评估,即对决策方案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对其收益性的评估。对决策效果的评估是具有总结性的评价,而且是最确切、最可靠的评价,也应该是最终评估。仁德胜认为,要判断一项公共决策是否失误,最重要的是看决策的效果是不是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即公共利益),如果一项公共决策的执行结果给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带来损害,那就属于公共决策失误。

判断公共决策是否失误除了看决策效果标准后,还要利用决策成本标准来做进一步的考察和判断。如果政策成本过大而政策效果有限的话,也就是说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也算作是一项公共决策失误。

六、导致公共决策失败的可能原因

剖析公共决策失误的根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预防和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公共决策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主体因素

造成决策失误的主体因素主要是主体利益与主体价值观,表现为:

(1)由于利益驱动使决策行为与价值观相背离而发生公共决策失误。利益驱动超过伦理因素(如党性修养和法制观念)在决策中占据了更大的权重,导致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意背离公平、公正原则,从而出现人为的失误。

(2)决策主体的价值观念的偏差而导致决策失误。

(3)决策当事人责任意识淡薄,轻率决策而导致决策失误。这类决策失误虽然从动机上讲不具备腐败的痕迹,但实际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失远远比腐败要大得多。这类决策失误中有决策体制的因素,但决策主体的漠视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应该说起着更大的作用。

(4)决策者的素质水平因素。决策者作为最后鉴别诸项方案的人,其学识水平、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气魄胆量、思想境界等等,将直接关系决策的水平。

2)情景因素

在情景因素中,又可分为信息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

公共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共管理信息的产生、传递、加工和反馈的过程,这些信息构成了决策的事实前提,因此信息对于决策者来说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决策信息的失真、超载或不足都可以引起公共决策发生失误。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由于公共决策系统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有时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可以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及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根据公共决策外部环境的性质,也可以把公共决策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确定型决策;二是风险型决策;三是不确定型决策。相对而言,确定型决策发生决策失误的概率较低,而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发生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如果没有对各种环境变量的一个基本准确的把握,就有可能发生决策失误。

决策中的技术手段是决策主体对决策信息和环境进行分析处理的基本工具,运用现代决策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决策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决策问题,就必须借助先进的决策技术,否则将很难对极其庞杂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也就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也就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

3)对公共决策问题界定不清

如果对决策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偏差,那肯定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为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进行决策是政策制定中最为致命的错误,这必然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政策资源。

4)决策目标确立不当

在公共决策实践中,由于信息失真,或者由于决策者好大喜功,对政策资源估计不准,

盲目确定决策目标而导致的公共决策失败也经常发生。这类决策失误的发生,既有决策信息不足的问题,但更多的则是决策主体价值取向的问题。

5)决策方案的拟定脱离现实

公共决策方案的拟定和选择受制于决策环境,不从实际出发,忽视决策环境就有可能制定脱离现实、无法实行的决策方案,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发生。

6)决策方案选择缺乏科学性

决策是一门科学,决策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决策者必须以理性的态度,遵循科学的程序,否则必然导致决策失误。

7)公共决策体制存在着弊端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公共决策失误的发生与公共决策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人甚至指出:“决策失误的根源是制度”[9]。体制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时很难用一般的决策理论来解释,而只有从决策体制本身来寻找原因。

(一)集权决策体制与分权决策体制

决策体制的集权和分权程度,可以用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决策权力控制的程度来分析。一般来说,上级拥有充分广泛的权力,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下级,就是集权的决策体制,反之则是分权的决策体制。集权的决策体制相对于分权决策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较容易产生决策失误。

1)集权体制需要层层设立职能部门,导致机构膨胀,上级决策通过中间层次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往往改变政策的本来目标,无情地吞食着政策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使政策变形。集权越大的集体,经过的中间层次越多,决策可能损害的效能越多,发生失误的可能性越大。

2)集权体制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一个简单的决策问题也要层层请示,造成掌握决策信息的无权决策,上层决策者又因信息迟滞而导致决策失误发生。

3)集权决策体制可能引起不负责任的心态。当一项决策由许多层级的许多决策者共同合作做出时,对于有利可图的决策问题,各个层级争着处理,对棘手问题则互相推诿,形成严重的不负责任。

4)集权体制抑制了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级没有任何自主行动的权力,对于重大决策问题,只好听命于上级,消极地等候远离现场的上级的命令或批示,这就很有可能贻误决策时机。

(二)个人决策模式与集体决策模式

决策权力在同一层次的决策者之间进行分配的形式,便构成了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者,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个人专断式,指在法律上、习惯上或者事实上由个人独揽决策权力,而又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受任何监督。个人专断制与决策失误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由于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很难掌握足够的决策信息而保证所有的决策都正确,因而发生决策失误在所难免。在个人负责制中,决策权属于个人,但决策者须对选民或者其代表机构负责,不得有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否则应受到制裁。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决策体制的主要形式。由于个人决策者的权力受到制约,从而大大减少了由于个人随心所欲造成决策失误。

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在当今社会,集体决策模式的具体形式就是委员会制,它一般是指决策机构由一定数量的委员组成,以民主方式共同决策,少数服从多数做出决定。集体决策模式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并且可以通过成员间的妥协以反映各种利益群体的要求,其决策结果能够为各方所接受,发生决策失误的可能相对较少。但集体决策模式可能在争议较大的问题上久拖不决,甚至坐失

良机,也可能导致名义上集体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从而就可能发生机会失误型决策失误。

(三)决策程序与决策失误

与决策体制密切相关的是公共决策程序,公共决策涉及利益关系的分配,一项决策尤其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的产生,必须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进行。程序化决策有利于集思广益,使公共决策更为合理和可行,同时也赋予决策以合法化。违反决策程序就会使公共决策失去对公共决策权力的监督,容易形成个人专断,从而加大了产生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但要注意的是,在紧急状态、危机事件发生时,一味强调程序化决策往往会贻误时机,造成机会失误类型的决策失误。就中国公共决策的实际来看,程序化决策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而非程序化决策造成的失误和弊端却随处可见。

8)公共决策机制存在问题

①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

②权责不一致,责任不明确

七、公共决策失败的不利影响

公共决策与其他决策相比具有广泛性、战略性、复杂性、执行性等特点,其操作难度和影响程度都远大于其他决策。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共决策的影响面广,影响时间长,影响力大。因此,一旦决策失误必然影响巨大,破坏能力也最强;特别是重大决策的失误,其后果更是无法估量,远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1)直接的经济损失

2)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失

一些违规项目和重复建设,以及“开而不发”的撂荒地,不但严重超越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由于管理审批不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矿产资源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其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难以弥补。

3)政治上的损失

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感,使当地政府的信用度降低,干部群众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也受到影响。

八、健全和完善公共决策机制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因此,必须在改革和完善公共决策机制上下功夫,通过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切实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主要包括:

1,健全完善公共决策监督机制

①努力提高公共决策主体的素质;

②依法确立公共决策权力的合理结构。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种公共决策主体的公共决策权力,实行合理分权,建立起多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决策权力体系,通过立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权力,原则是:只有事关全国大局的决策由中央政府做出,凡是地方政府可以决策的权利都下放到地方政府;只有事关全省大局的决策由省级政府做出,凡是市级政府可以决策的权利都下放到市级政府;只有事关全市大局的决策由市级政府做出,凡是县级政府可以决策的权利都下放到县级政府;只有事关全县大局的决策由县级政府做出,凡是乡级政府可以决策的权利都下放到乡级政府。另外,还要加强对公共决策权力的监督,防止腐败。

③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监督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公共决策行为。主要包括:

加强公共决策的程序化建设,保证监督有章可循;

完善公共决策民意吸纳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立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并实行公共决策论证制度;

健全公共决策公开透明机制,保证决策公开化;

建立公共决策评估机制,促进公共决策效益最大化:一是引入新的公共决策评估标准。在坚持运用价值评估监督标准和事实评估监督标准的同时,把绩效标准作为公共决策评估的核心。二是延长公共决策评估的过程。对公共决策的评价不仅应该放在公共决策实施的结果上,而且应该贯穿于公共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三是改变公共决策评估主体的构成,组建多元化的评估机构。

④构建和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基础性地位。整合公共决策的不同主体角色,发挥各自的特殊作用。首先,决策的核心主体必须转变行政理念,努力争取实现社会多元主体的共赢发展。第二,公共决策的出发点是解决公共问题,实现社会多元利益的共赢,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点应成为社会多元主体在公共决策中处理好相互关系的基础。第三,政府应利用现有的行政资源,通过制度的安排与调整,加强公共决策的程序化、公开化建设,提高公共决策核心主体的决策能力,重点协调好核心内部的党政关系,明确主体责任,改善和优化公共决策外部的环境,推动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共管理社会化发展。

积极推行和深化政务分开,增强透明度;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民意反应程度,只有将公众参与纳入制度性的轨道,才能经常性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了解社情民意,从而切实有效地进行决策,体现为民着想、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还要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另外,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对那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应实行听证制。同时,根据政务公开的原则,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群众广泛参与决策,保证决策实施的效果。

⑤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新闻舆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对公共决策监督的有效途径,密切人民群众和政府的联系,而且成为了监督形式的补充,完善国家对公共决策的监督机制,形成更加周密、系统、有效的监督体系。

⑥完善公共决策监督的辅助手段。主要包括: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工程招投标制度以及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2,建立权责一致的公共决策体制

尽快建立权责一致的公共决策体制,明确权责一致的公共决策主体,使决策者真正具有相对平衡的权力能力和责任能力,这已成为政府公共决策发展的必然要求。

3,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国务院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建立相应的论证责任制、评估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不只是为了追究当事者,根本目的还在于减少决策失误以及当失误发生时能及时纠正。集体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既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要追究领导人员的责任。要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加强对决策权力的制约和控制,明确决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权力和责任,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应相对分离,各司其职。要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形成党纪、政纪、法律处罚等不同等级,根据决策失误导致损失的程度和应负责任的大小,追究相应的责任。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为此,我们应该加强立法,完善行政法并营造良好的行政氛围。

4,政府应积极构建公共决策理念

公共决策是管理的开始,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因而政府的决策理念如何,将极大的影响政府的管理效果,所以政府应积极构建公共决策理念,主要包括:

①公益性的决策理念,即要求政府在决策时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以符合民众的合理要求做出决定和制定政策

②责任的决策理念,即要求政府在决策时应该考虑什么事务是自己该管的,是自己管的就不应随便推给其他的政府部门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就应该主动负起责任来,积极研究决策,采取可行高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③法治的决策理念,即要求政府依法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务依相关的法律进行决策,决策对象和内容要合法;决策主体要合法;决策程序要合法。

④民主的决策理念,即要求政府在做出决策时广开言路、公开透明,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在决策班子里也要充分发扬民主,力排长官意志。

⑤协调性的决策理念,一方面,要求政府不仅要考虑经济建设,还要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决策相关各方的利益,尽可能的公平。

此外,政府在公共决策时还必须具有战略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晨,李文.试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J]. 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王鹏.公共决策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探析[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54).

[3]许大伟.公共决策成本及其控制机构[J].决策论坛,2006,3,17-18.

[4]郑振宇.公共决策成本及其控制机制构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2).

[5]任德胜,郭凤仙.公共决策失误的界定及表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任德胜. 公共决策失误的界定及其类型[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于祖尧建立决策追究制度好[N] 北京日报,1999-01-03.

[8]任德胜,郭凤仙.公共决策失误的根源探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9]刘晓博.“决策失误”的根源是“制度”[N]. 深圳商报,2003-1-23.

[10]万建平.应尽快建立权责一致的公共决策体制[J].廉政瞭望,2006(4).

[11]王萍.论公共决策监督

[12]陈建刚.论公共决策听证制度建设

[13]钟裕民,刘哈兰.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及矫正——一种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考察[J].沧桑,2005(06).

[14]谢昕,李晓.公共决策责任追究制:杜绝短期政绩观的根本举措[J].台声·新视角,2005(9).

[15]李朝智.探索政府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机制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6]谈晓花.政府公共决策理念的缺失与构建——以河北省滦平县转让金山岭长城管理权为例[J].法治与经济,2006(115).

[17]孙培燕.公共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J].社会科学家,2005(S1).

[18]宁晓玲,朱水成.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实现科学决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4).

[19]杨述厚,李百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05(11).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 【关键字】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s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代理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著。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第1章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数据: 记载下来的事实,客观属性的值 ▲信息: 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 ▲系统: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组成: 1、系统由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 2、至少包含两个以上的元素 3、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 4、具有目的性 5、适应环境的变化 ▲数据处理系统: 是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与传播的总和 ▲数据处理系统的特征: 1、数据量大; 2、没有特别复杂的运算; 3、时效性强 ▲管理信息系统MIS: 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方法,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传播和使用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1、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 2、数据录入; 3、数据传输; 4、数据存储; 5、数据查询; 6、数据统计; 7、指标计算 ▲决策支持系统: 以管理科学、运筹学、行为科学、控制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向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特征: 1、关注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遇到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规范化不明 确的问题 2、把模拟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和检索技术结合起来 3、易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 4、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5、提供决策的良好效果 ▲DSS的功能: 1、管理并提供外部信息 2、收集、管理并提供内部信息 3、收集、管理并提供反馈信息 4、存储和管理数学模型 5、修改和添加数据、模型、方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

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 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 (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会展数量不断增加、展览面积迅速增大、会展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场馆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会展公司数量在增加、实力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和成功申办会展的城市越来越多。会展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改善公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混乱无序、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场馆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水平偏低、品牌展会偏少、专业人才素质偏低。未来几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魏景飞,2010),必须把握机遇,尽快找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展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未来几年将逐步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智玲,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包含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策划与管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手段等)在内的垂直

分工。会展业随之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外包化、人才化和跨业态经营等特点,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且总体趋势不变,未来几年,环保依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环保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主导,迫切需要借助会展这一平台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国内经济环境稳定,会展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业内学者陈泽炎认为这“反映着我国会展业的成长壮大和国家给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总体布局的规划,都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展市场化水平低下 我国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不高,具体表现在: 1.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不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行业

2021年县林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地处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畔,随着三峡工程一期工程结束,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实施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效库区林业产业经济已成为全县林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为适应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妥善安置库区移民,有效地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全县根据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开发两大历史机遇,以项目为依托,以工程为载体,开展了以林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 一是库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以林业为主体的农林网络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地力减退、森林过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业用地面积增大,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4%提高到44%,增长了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年输沙量减少75%,流域径流时间延长了7-1天,中强度水土流失由75%下降到3%,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受害率逐年降低。

二是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全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立体产业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结构完全取代了以林业为导向的传统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业化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县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由此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兴起。**的自然风光,**的漂流探险,**的滑雪滑草都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秀水青山为切入点而发展起来的。 三是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库区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变平面生产模式为立体生态生产模式,按照“山下粮菜,山上银行”的思路,具体建设模式为山顶戴帽—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建水保生态林,把住水土流失源头;山腰种果—小于25度的山腰地带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和等腰梯田,在梯上建设以柑桔、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高效经济林,为农民开拓致富项目;山下粮菜—即在河谷冲积地带改造低产田,沟、渠、林、路网络配套建设,发展粮油、蔬菜等多经作物。 四、移民安置容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以经济林为载体,应用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进行开发移民,拓展了库区移民的生存空间和就业门路,增加了安置容量,解决了库区农民的生存状况,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摘要: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决策支持系统DSS(DeeisionS即portSystem)是信息系统研究的最新发展阶段。它是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通过人机互换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的系统。卫生装备是保证部队平时和战时顺利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作为军队后勤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装备发展战略是对未来一个时期军队卫生装备发展的整体谋划,包括对未来一定时期卫生装备整体保障效能的基本取向,对卫生装备发展在高层次、大系统、全方位等方面的综合筹划。它必须适应不同的卫勤保障模式,并随着军事战略和保障要求的变革而发生内在的客观变化,与战场环境及战争样式同步发展。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军队卫生装备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其决策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卫勤力量的组成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装备研究成果和平战时卫勤保障的水平。 关键词:卫生装备;决策支持系统; 整个卫生装备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图中两个阶段: 卫生装备发展战略制定阶段和卫 生装备发展战略实施与管理阶段。前一阶段是重点,决定了卫生装备体系建设的方向,后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的。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可能的威胁来源与威胁程度,从而确定我军可能担负的卫勤保障任务,并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发现我军卫生装备体系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一系列需求方案,再根据合适的方法对各种方案中提出的发展对象进行效能评估研究,将评估结果作为卫生装备发展战略决策的依据。因此,卫生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就是体现在如何制定战略上。在卫生装备研究方面,决策支持系统已用于卫生装备选型与编配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卫生装备发展方向与重点研究中,尚没有较系统的辅助研究手段,大部分发展研究工作都是研究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和成功的案例进行,已经不能满足卫生装备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巫需建立一个系统、实用的卫生装备发展决策平台,供从事卫勤保障与卫生装备决策的机关和研究人员使用,同时也为全军野战卫生装备论证中心提供决策平台。 国内外研究现状: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决策支持系统DSS(DeeisionS即portSystem)是信息系统研究的最新发展阶段。它是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通过人机互换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的系统。目前,DSS 己成为系统工程与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DSS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 迅猛发展,在军事应用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军事应用中的DSS。 国外民用代表性的DSS (1)GeodataAnalysisandnisply System(GADs)这是由IBM研究开发的一个地理 数据分析与显示系统,其作用是用计算机来构造和演示地图,它被用于辅助设计警察的巡逻线路、规划城市发展、安排学校的辖区范围等。 (2)water ware 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作为EuxekaEU487计划的最终成果,在墨西哥莱尔玛流域进行应用,以建立水量和水质的平衡,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一个取代历史流量资料的稳定流态,用来确定应改进哪些地方的废水处理设施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它采用了完全开放式的、模块化的体系,根据集合程度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结构。系统包括如下基本结构:a、主菜单程序,用以协调各项独立的任务;b、地理信息系统(GIS),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162 农业工程与能源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2017年11月下 ——————————————作者简介: 屈慧娟(1986-),女,本科,助理农技师,研究方向: 农技推广(蚕桑)。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屈慧娟 (鹤庆县茶桑果药站,云南 大理 671500) 摘 要:我国的农村经济的产业中,蚕桑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具有一定的特点,即覆盖面比较广,产业链比较长,在促进农村结构改革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趋势,怎样促进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桑蚕发展趋势,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7)22-0162-01 1 蚕桑 我国是比较大的茧丝绸出口国之一,茧丝绸的发展离不开桑蚕业的发展,其发展也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桑蚕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不乐观。在新的趋势下,桑蚕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该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2 蚕桑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蚕桑产业主要是利用蚕桑的生物特性,同时结合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要素,利用劳动力来获得蚕丝,之后将蚕丝进行转化,形成丝绸和其他丝织品产业。蚕桑产业主要涉及的对象有工业、农业和贸易产业,各个行业之间的关系紧密,形成特殊的产业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射虎需求,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比较有特色的产业之一。 但是在现阶段,蚕桑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阻力,而且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例如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和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给该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制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该产业比较特殊,生产效益和绝对效益都比较低,给养殖者的积极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养蚕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重点产区的转移比较快、出口创汇出现减少的情况等[2]。 为解决上面问题,国家、企业和桑蚕生产者应该互相协作,不断促进其发展。经过研究和实践显示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下面的特征,如桑蚕的价格、质量和产量有一定的增长、产业出现转移,同时趋势减缓出现稳定的局面、桑蚕的相关产业的技术和功能出现扩展,使用的范畴比较广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丝绸的出口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等。 3 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因为蚕桑产业链比较长,如果紧依靠单一力量的话不能很好的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企业和桑蚕生产者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促进桑蚕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1 依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制定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升自身在桑蚕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责任,协调多者之间的关系,不断为桑蚕事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对产业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经营模式。加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对相应的的桑蚕养殖户进行 税费的优惠以及相应的补贴。加强对桑蚕养殖基地的建设,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不断促进桑蚕养殖业发展。3.2 依靠企业提高经营水平 在桑蚕的产业发展中,企业的作用使不容忽视的,可以是市场中的主体,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实力比较强,覆盖面比较广等,而丝绸加工也是产业发展核心。总而言之,如果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好、影响能力比较强、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话,能够实现市场秩序的良好发展,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能够很好的发展,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在利益的基础上,以销售为依托,主要采取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采取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比较稳妥。对产权关系进行明确,建立全国性的的地区性的组织机构,将生产、经营、科研和开发等融为一体,实现利益共享[3]。3.3 依靠蚕农发展桑蚕 蚕农在桑蚕的产业发展中是比较弱势的群体,其养殖的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产业的进步。所以应该不断调动蚕农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因为经济效益是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也是进行养殖的目的志气,因此必须重视蚕农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现阶段的农村进行发展中,一些蚕农为了扩大生产的规模,进行股份合作、互换土地的方式等,同时以租赁的方式实现农户之间的合作,不断扩大桑蚕生产的规模化,同时姐结合政策方针,不断开发产业的特点等,发展养蚕相关的产业,如桑枝用于食用菌,桑叶用于饲料和食品的开发等。此外,利用电子加温的装置进行小蚕的饲养,不断提高其成活率,实现丝质质量的提升,使用现金的技术对病菌进行消灭,提高养蚕的质量,实现蚕农经济效益的增加,提高蚕农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桑蚕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社会文化进步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挑战,蚕桑产业的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该结合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05(1):38-43.[2]鲁兴明.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3]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7-10-20)

公共经济学论文题目

小论文题目 1.公共政策执行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研究(35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3.中国中国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的公民参与方式公民参与方式研究研究(32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的评估研究(35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5.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及完善途径的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及完善途径的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6.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研究研究(32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7.公共政策的理论与现实公共政策的理论与现实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8.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研究研究(38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9.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参与度研究度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010..城市居住居住模式与公共城市居住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政策政策研究研究(36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11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的评估评估体系体系体系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21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创新创新创新研究研究(33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失灵与对策执行失灵与对策执行失灵与对策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4.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与对策执行的阻碍因素与对策执行的阻碍因素与对策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5.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工具工具工具研究研究(35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616..利益集团对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的影响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7.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对就业制度变迁的对就业制度变迁的对就业制度变迁的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8.创业的创业的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32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19.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评估主评估主评估主体体多元化多元化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2020..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评估方式评估方式评估方式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2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评估评估评估研究研究研究综述综述(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2222..我国与西方国家我国与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比较评估系统比较评估系统比较研究研究(36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232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与对策评估主体的缺陷与对策评估主体的缺陷与对策研究研究(3000字或以上字或以上))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牵涉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绝大多数行业均将告别高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业新常态,表现为增速减缓、体制滞后、竞争加剧等变化。目前,我市会展业也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因此,亟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总结。 一、我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物质支撑,会展中心在我市的会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举办各种展览和会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此外,XX市的交通具有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全市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众多酒店和宾馆经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也将带动会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综上所述,我市举办会展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且日臻成熟。 (二)展会规模逐步扩大

展览总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年会展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中心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展会品牌、拉动效益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XX会展业持续努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展会发展战略,举办4场“惠货全球行”、14场“惠货全国行”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外延、加深内涵,至今以会展中心为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暨XX书展、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台湾精品博览会、广电车展、鞋文化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色、较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这些展会逐渐形成了知名度并常态化。此外,会展中心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坚持面向全国招展,提升会展的广度和内涵,先后引进了儿童用品展、华南工业展、服装节、购物节、茶博会、性文化节等项目,并重点打造了车展、房展、婚庆文化博览会等本地消费类展会。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在促进我市经贸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市场消费,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四)会展产业链已经形成 目前我市会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链围绕会展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相关企业以会展业为依托,积极寻求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会展活动的发展。在每年举办大小林立的会展活动的促进带动下,会展广告、会展物流、展会布展、会展工程设计、会展商务服务等业务得以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根据会展业1:9的拉动

人工智能发展综述

人工智能发展综述 摘要:概要的阐述下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史、当前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 前景; 发展综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1956 年正式问世以来的五十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由于其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及存在的巨大研究开发潜力,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去。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开发新技术的高潮,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计划的重要内容是计算机技术,而尤以人工智能为其基本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成为国际公认的当代高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 1什么是人工智能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给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 是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从人工智能所实现的功能来定义是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这些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 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若是从实用观点来看,人工智能是一门知识工程学:以知识为对象,研究知识的获取、知识的表示方法和知识的使用。 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电脑表现智能化,使电脑能更灵活方效地为人类服务。只要电脑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智能行为,就算是达到了目的,而不在乎在这过程中电脑是依靠某种算法还是真正理解了。人工智能就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个分支,人工智能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用电脑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的技术产品,建立有关的理论。 2 人工智能历史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修订稿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际市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工业,会展业已是一座城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文明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渐长,会展业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文基于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定位、市场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硬件和软件建设、会展业竞争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Abstract: Exhibition industry, tourism,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re called the world three big smokeless industries.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ard of a city and the "booster"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society, people are having growing deman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market mechanis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xhibition industry, exhibi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发展对策

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 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年产值约1万亿元,从业人口1亿人左右,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果品占有量达195kg。目前,我国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我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居前6位的树种分别是柑橘、苹果、梨、桃、葡萄和香蕉,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业中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排在第3位。果业在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健康、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现状 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 据国家农业统计发布数据,2019年园林水果(不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类,核桃、板栗、榛等干果类)面积1227.67万hm2,年产量为1.90亿t,分别比2015年增长9.5%、17.5%。其中柑橘种植面积为261.73万hm2、产量为4584.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7.4%、26.7%;苹果种植面积为197.81万hm2、产量为4242.54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0.2%,产量比2015年增长9.1%;梨种植面积为94.07万hm2、产量为1731.35万t,分别比2015年下降3.4%、4.8%;葡萄种植面积为72.62万hm2、产量为 1419.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4%、7.8%;香蕉种植面积为33.03万hm2、产量为

1165.57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7.1%,产量比2015年增长9.7%。 主要果树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2年及2008年国家实施苹果、柑橘和梨等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以来,主要果树优势生产区域基本形成,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如苹果产业布局主要为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两大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26.9%、57.2%,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36.0%、53.0%,生产集中度在85%以上;西南冷凉高地和新疆2个特色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5.9%、3.4%,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4.1%、4.2%。葡萄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显现,主要为西北及黄土高原传统优势葡萄产区、华北及环渤海湾传统优势葡萄产区、秦岭和淮河以南亚热带设施及避雨葡萄产区、云南高原及川西优质特色葡萄产区、东北冷凉山葡萄特色产区、湖南怀化刺葡萄特色产区、华南一年多收避雨栽培产区等。 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果品质量显著提高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专项的长期稳定支持下,我国主要果树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果树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适宜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品种结构明显改善。据统计,2017年5月1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仅苹果、柑橘、香蕉、梨、葡萄、桃6种果树列入第一批目录)正式实施以来,共有300多个果树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 目前,苹果重点发展的优良品种有华硕、优系嘎拉、红露、红将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精编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 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综述 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雷英杰 计算机是当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其应用几乎已深入到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质,与众多科学技术相交叉而反过来又渗入更多的科学技术,促进它们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了许多新学科,推动着科学技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IDSS)是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简称DS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与处理的思想引入到DSS,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广泛的发展前途使之一出现就成为决策支持技术研究的热点。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的智能型人机交互信息系统。

实践表明,只有当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知识处理能力时,才能向决策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持。 考虑到IDSS是在传统DS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这里先介绍有关决策、决策科学和决策支持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DSS的产生与发展 1.1DSS的产生背景 电子数据处理EDP(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提高了工作效率,把人们从繁琐的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缺点:仅局限于具体信息处理,不共享,不考虑整体或部门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整体分析,系统设计,信息共享,部门协调。缺点:难于适应多变的内、外部管理环境,对管理人员的决策帮助十分有限。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70年代中期Keen和Scott Morton在《管理决策系统》(1971)一书中提出。目标:对管理者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背景:运筹学模型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多目标决策分析突破了单一效用理论的框架,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知识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

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的转变,分散种植向集中建基地的转变,粗放经营向“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转变,特别是自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以来,蚕桑产业,凭借国家政策机遇,发展热潮堪称“空前”。诚然,发展高潮的到来,让人欢欣鼓舞,但是,近几年随着生丝价格波动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这一产业发展出现很多弊端,下面围绕这一话题进行简要分析。 标签:桑蚕;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 蚕桑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经营区域散布、效益不高 据调查结果的分析说明:80-90年代是养蚕的高峰时期,在所有的农户中养蚕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比重,步入低谷时期的3年内,养蚕的农户缩减至百分之二十九。在分布方面来看,养蚕地分布很广,不过,乡村间养蚕的技术、条件与规模差别非常大,同时拥有着传统与科学养殖、立体与粗放经营。现在,养蚕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经营地区分散、效益不高,不能激发人们养蚕的积极性。假如是采用的集约、规模化,仍然会有很宽广的平台,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有国家的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适当的把桑园集中到养蚕大户中去,抓住大户进行发展,这样就能有效的形成养蚕规模。 1.2 桑蚕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合理,不能有效的体现发展优势。合理进行产业规划,采用别的方式进行生产,突出特色,重点就在进行产业的规模扩张中。 1.3 适合种植桑园的地方变少,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 目前我国在不断的进行城市化的建设,这个转移规模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在最近几年内,外出打工的人员节节攀升。基本在家的都是老、妇、幼,满足不了养蚕要求的高体力,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农村家庭中都缺少劳动力,所以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养蚕大户基本没有,有的只是平常家庭小规模的养蚕。结合现在的比较效益来说,不受农民的认可。调查过程中,出現了一下的现象:村上给一些农户定下了养蚕的目标,农户不想接受,将桑园送给同一组的人,解决养蚕的问题;一些几乎全家进城外出的农户,把桑地低价出售给其他人都无人承包。 1.4 快速增长的劳动力薪金,加大了产业成本负担 近些年来,本县的农民不再是以耕为主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大转变,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取代了换工组队式的基本关系。快速增长劳动力薪金的时候,农业产业的成本以及发展的成本也随之增加,这就可以说明,增加的劳动力成本转变了土地在农民心中的分量,加快了农村中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业,这对养蚕户的积极性与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要想加快蚕桑的发展,就必须让各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