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阮籍 阮旨遥深 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阮籍 阮旨遥深 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阮籍 阮旨遥深 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阮籍 阮旨遥深 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魏晋是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其文学创作因个人意识的觉醒而更多地表现为作者有意识的创作。阮籍,正是这一时期的觉醒者,他的《咏怀诗》,以八十首五言及十三首四言前无古人的组诗形式抒写怀抱。吟咏性情,启发了多少后来之士,关于阮《咏怀诗》前人多有赞美,如“《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但每逢诗家意欲探究其确切意旨时,又总感隐晦曲折。含蓄蕴藉,真如评家所言,“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反复零乱,兴寄无端”等等。本文旨在从阮诗创作艺术特色入手,分析“阮旨遥深”的形成原因与产生如此艺术效果的创作方式。

“知人论世

阮籍生活的正始时期,朝代酝酿着更替的巨变,及司马氏篡权之后,政治上极其严酷。传统的儒教一方面成为当权者借以“传家”的T具,另一方面变为杀人的武器,“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同时,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拒绝与世俗社会合作,纷纷做出了种种退守自我的姿态。与陶渊明退避山林不同,阮籍从来都将自己置身于朝市之中,以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而存活,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瓜葛,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最为深重。这样,福祸交至的莫大恐惧和进退难舍的两难生活使阮籍的生命形态,在一种极端压抑的环境中被扭曲,对此,我们可以在史书记载及其《咏怀诗》中求得证明。

司马氏曾求婚于籍,籍无有拖词。只能大醉六十日得免,阮的耽溺于饮酒,是其远灾避祸的保护伞,沉醉是其扭曲人格的外在表现,其内心何等清醒:籍见礼法之士以白眼对之,见任情之士则以青眼,但其另一个侧面却为“阮嗣宗口不论人过”欲加害阮籍的钟会“数以时事问之”。而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爱憎分明的本质与任达放诞的性情,被委曲求全的苦心努力遮掩;籍作《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猛烈地抨击高官厚禄者的虚伪性、残酷性。他鄙视司马氏政权,以期求与无为“老”“庄”为伍,却又万般无奈地被卷入司马氏废除齐王芳的篡夺活动,封为关内侯,数月之后,才求为东平相。离开此是非之地,乞求高昂的清高雅韵与俯首低就世俗等而下之的污秽行为,如此矛盾地共存于阮籍的一身。以上种种前后不一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阮籍复杂的性格中表与里的严重分裂。他的身上,表面的“伪”越大,内里的“真”也就越真切地为之痛苦,这种扭曲与分裂,最终不断地锻造了阮籍那颗痛苦不堪、伤痕累累、充满矛盾的心灵。

因为处境的艰难,他只能用隐蔽象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及人生问题的思考。《咏怀诗》(三十一)这样写道“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挠。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在诗中,阮籍为自己画出了一幅“心若怀冰,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的自画像。生活在血雨腥风,机变百出的乱世,祸灾随时而至,在目睹当时名士如何晏、夏侯玄,尤其是好友稽康等被残酷诛杀后,明智保身的困惑与摒弃世俗的本性矛盾地在阮籍内心消长沉浮,在文学的表达方式上,他不得不选择含蓄、蕴藉、迂回、吞吐中渲泄自己

分明的爱憎和激烈的情感方式。他的《咏怀诗》,正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平生遭际折射于文学中真实而必然的反映。

阮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难解之迷。其难解放然与作者复杂的情感渊源有关。

在诗歌的品

客观物象经过作者思想感情化合、点

往往成为其托寓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时也使作品的抒发具有了含蓄、深刻的情感内质,故研究阮诗中意象的含义,为我们破译阮诗提供了重要方法。

著名学者袁行霈曾把意象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物、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民、冥界等。”通观阮《咏怀诗》,竟然发现这五类意象在阮诗中皆有运用,或皋兰野草,或出门临路,或挥袂抚琴,或仙人妃子,它们或独自成为具足的情感象征,或相近、相异、相反地组合成彼此关联的意象群,共同建构出复杂多变的语境内涵。如此繁多、复杂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使诗篇呈现出含蓄蕴藉的风格,并为诗歌作品的解读带来朦胧感和不确定性。

自然界类意象中飞鸟意象是阮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种类最复杂的意象,如象征高洁不群的贤士的“孤鸿号外野”、“孤鸟西北飞”、“云间有玄鹤”、“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等等,它们往往与象征乌合之众的在位小人的“朔鸟鸣北林”、“岂与鹁鹦游”、“鸟鸢作息害”并列使用,通过两种意象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以及不愿与流俗妥协的决心,但这仅仅是他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一个侧面,阮籍还从庄子《逍遥游》中宁做大鹏的逍遥思想中看到反之亦然的东西。“宁做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鷽鸠飞桑榆,海鸟运天池。岂不识宏大,羽翼不相宜”在遁世避祸的路途中,与象征苟且偷安之人的黄雀齐飞,却不愿与象征高飞远举之士的黄鹄比翼堪为保身之策,在强大、严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宁愿退缩自守以换取人生安全,进退的思考取舍中洞见出作家其思想内层的矛盾性及脆弱性。

史书记载阮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故在阮诗文中,社会生活类中“失路”与“登高”意象也成为阮诗中不断出现的象征。如“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开轩临四野,北望表山阿”,“失路”既是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中的迷路,又是形而上的人生之路的迷失,生活中的迷路带来茫然无措的困惑,而人生之路的迷失则因不可再得蕴含着悔之晚矣的巨大悲哀。“登高”之时,既可于祸患丛生的现实,暂作轻松的呼吸,又可于云间高处重新审视现实,或洞察现实的阴暗、混浊,或在审视的愁苦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生活在魏晋黑暗、衰乱的时代之中,人生充其量只是日暮途穷、无路可走,阮诗中屡屡再现的“登高”、“失路”意象,以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寄托了人生强大的孤独感、压迫感和幻灭感。这种个体的困惑,实在是现实无奈的注脚。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曾对阮籍《咏怀诗》(其一)有过这样的评价:“起何彷徨,结何寥落,诗之致在意象而已。”此评可谓一语中的,阮诗委折深隐的形成的确与诗中意象的表达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约翰·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亨德尔,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弥赛亚》、《哈利路亚》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

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下面,我们具体的说一下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特点。 旋律作为构成歌曲的首要要素,是人们感受并理解歌曲音乐的最直接载体,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歌曲具有篇幅短小但艺术表现独立而完整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达作曲家对生命浓缩的感受,展现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作曲家在旋律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一般具有音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音程的大跳,也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伴奏织体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低音”,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的优点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声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乐谱是根据当时的“数字低音”而编配的钢琴伴奏谱,所以伴奏织体具有上述的特点。 三、演唱风格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演唱和作品一样简单,不矫揉造作,宁静又连贯。演唱者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放慢或者延长,尤其是有装饰音的乐句,必须认真对待装饰音中的每个音符,使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及培养方法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及培养方法 【摘要】一个教师想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应该在了解教学风格形成因素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创造性,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在教学艺术上亦不乏追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因素;培养方法 现在理论界一般认为.所谓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在艺术领域.人们普遍重视艺术风格.认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罗丹说:“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在教育领域,人们对教学艺术风格研究还不是很多.人们对教学的艺术风格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但是,如果借罗丹的话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成熟的和美的”.应该不会有人反对。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说,看一个教师是否已经成熟.就应该看他在教学上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既然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独特的教学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工作个性化进入稳定状态的标志。那么,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目前.在实施新课程,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教师,时代呼唤这样的教师成批涌现。 那么,要想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成熟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有人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品质、个性特点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教师的品德修养对于教学境界的探索和开拓起着决定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对讲课中的博引和论证提供了条件;教师的思维品质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促使教学风格的行成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上述因素在广大教师身上是千差万别的,这就使得教学艺术风格具有了的独特性。 一个教师想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应该在了解教学风格形成因素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创造性,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有的教师虽然具备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在教学艺术上亦不乏追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不是教出来的,不是学习来的.风格需要创造.风格需要孜孜不倦的自我修炼.自我培养。教学艺术风格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阮籍《咏怀》(其一)鉴赏

咏此万古怀且邀琴月来 ——阮籍《咏怀》(其一)鉴赏 曾有段这样的经历,一读阮籍的《咏怀》诗,就不自觉地想起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反之,先听《广陵散》亦然。后来,慢慢地有些明白了,这诗心和琴心一样,都是在倾诉郁积诗人心中的万古情怀啊!《广陵散》,听起来是那样的压抑、沉重、冷涩,那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幽咽旋律,让人隐约感到,这背后有难以言表的人生苦难,有说不尽的哀怨与愤懑。但音乐毕竟是抽象的艺术,旋律是“能指”,那么旋律的“所指”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嵇康知晓。相较而言,阮籍的《咏怀》诗可以用文学的意象,形象生动地诉说悲剧时代诗人的心曲。 阮籍与嵇康是挚友,他们都生活在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时期。高贵乡公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父子,不仅篡逆之心早萌,而且为人更虚伪,猜忌心更重,在其高压统治下,鹰犬遍地,文网密布,曾使嵇康罹难,文士人人自危,欲苟活于世,也是难事。面对灾难人生,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首领的阮籍,一方面因为自己对现实的怨望和不满,任诞使酒,放浪形骸,尽使白眼。却又无可奈何;一方面迫于司马氏的淫威,虚与委蛇,委曲求全,不得已还要与统治者做某种合作或交换,但其内心是极其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阮籍感到,在司马氏专制的这块大地上铺就的人生道路是绝望之路——“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穷途末路,无路可走。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阮籍嵇康身上,而且体现在其他的古代诗人作品里,深埋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李白不是借醉酒写了“与尔同销万古愁”吗?阮籍的《咏怀》(其一),就非常具有原典意义。 金风送爽的秋夜,诗人却久久地难以成眠,这定是由于心事沉重吧?起身小坐片刻,或是披衣徘徊一番,也不妨为一种消愁的办法。但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如此端坐弹琴,却肯定不是文人一时的雅兴了。阮步兵所弹的这把古琴,肯定也有嵇叔夜那把的神韵——嵇康不是也写过“目送归鸿,手抚五弦”的诗句吗?也用古琴宣泄了难言又难忍的痛苦吗?琴是诗人可亲可敬的朋友,是他倾诉心曲的对象,是他向世界表明情感态度、传达信息的媒介。前此,“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写过《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后世的岳飞《小重山》中有“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因此,我们可以想见,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中阮独奏曲 丝路驼铃

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 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是一首旋律优美清雅~乐器配置精致特别~风格纯朴的乐曲。采用新疆民歌的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的起伏较大~曲调的轮响也比较悬殊。乐曲采用了新疆手鼓和碰铃伴奏~更能鲜明生动的描写出一幅西域风情的画面。 在徐缓的琴声~慢动的手鼓声中~勾画出了这么一幅意境。在古丝绸之路上~黄沙漫漫处~正行走的一支骆驼商队。路漫漫~风潇潇的~驼铃声渐渐的由远而近,商人们牵着骆驼~满载丝绸、瓷器和布匹等~驼铃儿声碎碎的响~随风向迷茫的沙漠里飘着,远处是茫茫的戈壁荒漠~期望中的楼兰古城似乎还遥遥无期。 接下来~优美的轮指声调与空旷的泛音~又描画出沙漠绿洲的迷人之处。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茂与异彩。似乎让人看到了~商人们正缓缓的来到了一条无名的小湖边上小憩~清澈的湖水清澈见底。不远处的绿洲散着几个帐蓬~那是游牧民族的居所呢。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燃起了篝火。当热舞劲动的手鼓声响起的时候~商人们与热情好客的牧民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只见那舞蹈跳到精彩处~时而优雅迷人~时而狂野粗暴~神秘的异域风情~甜美的美酒与甘泉~热情的异域女郎。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商人们也跟着她们~狂疯的跳了起来~长途跋涉的沉闷与疲乏神态一扫而光。 流畅的琶音与手鼓交替着~把乐曲演示得如此的热烈~映衬着抒情的旋律。仿佛又让人看见了月光下~商人们正在发泄着~整个丝路古道的艰辛与孤寂。夜深了~当篝火逐渐息灭的时候~商人们在帐蓬里~渐渐地进入了梦乡~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在打与带等技巧奏出的空荡而幽雅的琴声中~依稀的在告诉人们~黎明的时候~沙漠绿洲是如此的宁静。商人们整理好行旅~系好驼铃水袋。顶着拂晓的凉风~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③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 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论文作者:刘丽红 指导教师:张保宁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班级:(2)班 学号:0508010227 提交时间:2009年5 月5日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说明:本表填写后由学生妥善保存,毕业论文写成后将本表排放在论文封面之后装订存档。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分四部分进行论证。首先,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政治现实下的处境来分析咏怀诗的内容;其次,从创作宗旨和体制结构论证咏怀诗对前人的借鉴和发展;再次,从三方面论证传统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典故引用等在咏怀诗中的具体体现;最后,论证魏晋之际崇尚博物和异学风气的影响对咏怀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艺术特色;成因 The Artistic Traits and Forming Reasons of Ruan Ji’s Y onghuai Poems Abstract:The thesis will demonstrate the artistic traits and forming reasons of Ruan Ji’s Y onghuai Poems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o find out what effect the certain background, especially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has had on the poems. Second, to study the writing motive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se poems, so as to prove the inheri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Third, to explain such ways of rhetoric as describing other things before pointing to the real object, symbolizing and using quotations from classics applied to these poems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lastly, to demonstrate the accelerating influences of the erudited and heretical views of Wei and Jin dynasty on Y onghuai Poems. Key W ords:Ruan Ji;Y onghuai Poems;Artistic traits; Forming reasons

讨论中阮曲《山歌》的艺术特点

讨论中阮曲《山歌》的艺术特点 一、阮的起源与历史 阮,属于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人称之为琵琶(原名批把)。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东汉刘熙《释名》卷七中说: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日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古代人们对弹弦类乐器基本没有分类。从参考资料上来看,历史上秦、汉至唐一段时期,琵琶二字曾是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秦汉时期,人们对于所有奏法相似的弹弦乐器一律统称为琵琶,虽然各类乐器在外观形状、材质、弦的数量、横竖弹奏方式、琴杆的长短上存在着差异。当时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琵琶。约在公元前214年,我国人民参考鼗鼓的型制,创造出一种柄为直、箱为圆、两面用皮蒙住、用手弹奏的乐器,叫做弦鼗,也叫做琵琶。如东汉傅玄《琵琶赋》序中言:社挚,以为赢之末,百姓弦鼗而鼓之。这种琵琶后来的发展,可能就是现今所用的三弦。此外,还有一种是约公元前105年发现的琵琶,古人参考了筝、箜篌等木质乐器,创造出来的一种木制直柄、圆形音箱,有四根琴弦、十二品位,竖抱演奏,用手指弹奏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如东汉傅玄《琵琶赋》序中记载闻之故老云;今观其器:中虚外实,盘圆柄直,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后人把这种琵琶称之为秦琵琶,晋人阮咸因演奏此类乐器闻名,后人又称之为阮咸,简称阮。 阮由于有12柱位,每个柱位横贯于定音不同的四根弦之间,为四根弦所共用这样的构造说明,古人对平均律的运用是很有研究的。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及动荡因素的存在,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发展,其外形和功能基本没有变化,甚至在民国初期还曾一度发展乏力走了下坡路,其琴弦数量也由原来的四弦变成了二三根弦。当时的表现手法也极为简单,主要在乐队中弹奏一些单音及长音,为主旋律伴奏。琴线也只是丝线或尼龙线。音量、音色比起现在的阮相差甚远。 二、《山歌》的艺术特点 我的乐曲多以四个字的成语命名。《山歌》的由来,大概是因为此曲的风格与其他乐曲有所不同,是我为数不多、听来较为开朗的作品之一,加以慢板部分似有对句的意思,所以?刘星先生自述乐曲一开始引子部分采用对比的主题材料,通过传统技法上的长轮和捏弦技巧,将点与线鲜明地表现出来,如山歌对唱般柔美抒情,充满民族风情。

浅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成因毕业论文

试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毕业论文 女作家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然而,她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她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她的浅唱低吟,她的欢乐与悲恸,无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灵魂,无不清晰的印下她苦苦求索的足迹。作为人的三毛,对于作为作家的三毛,无异于一座天然的金矿,或者说,她的作品像那种借树根创作的艺术品,无须人工斧凿,只须顺其天然,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所以她只须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记录她的探索,便有真正的文学,古老而永远年轻的写人生的文学。不是写一己的人生,还写众人的人生,不是写人生的图景,而是写人生的要义,写她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是怎样把握自身的存在,写她认为这存在是应当如何把握。 屠格涅夫说过:“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①高尔基也曾经教导青年作家:“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②作家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哪怕找到的自己很微小,但到底是见人所见,发人所未发,是属于自己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三毛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它发出了三毛自己的“生动的、特殊的”,其他人所发不出的声音,她“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从美学的观点看,三毛的作品有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境界。 一独具风韵别样美的艺术风格 三毛,这位“万水千山走遍”的传奇女子,一生走过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作品,好似一首无声的歌,在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在向人们尽情展示她那颗丰富而疲惫的心灵。她那一篇篇极为坦诚的心独白,恰似一片飘动的云,她用云一般的生命,舒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感受是甜蜜或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自然的流露。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采。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三毛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求学阶段(1961-1974)、流浪阶段

中阮的艺术特点及文化价值

HUANGZHONGDALV 黄钟大吕 中阮的艺术特点及文化价值 ■ 赵 昕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 〔摘 要〕中阮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展现了许多 传统的民族元素和民族音乐精髓,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历史磨练,在许多专业人士及爱 好者的再创造,中阮最终形成的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器乐。 〔关键词〕中阮器乐 艺术特点 现代文化 价值 中阮最早是一门独奏器乐,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它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多样化,可以和许多器乐共同合作,因此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活力,因此很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对于中阮器乐的研究和认识,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在现代,每一个中阮学习者在学习作品之前,都要通过严格科学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演奏的基础和条件。对于学习者,必须要明白中阮艺术特点在哪里,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要领。作为一种民族音乐演奏的器乐,中阮在现代传承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中阮的历史发展概括简述 中阮,也叫次中音阮。它中国弹弦乐器阮的一种类型。阮包括大阮中阮小阮,中阮基本属于中音阮。它由琴头、琴杆、圆形共鸣箱、琴码和音窗等组成,并且由四根弦组成,一共分为二十四个品格。中阮在音色上面属于中音乐器,表现出来的音色柔美优雅、同时极具美感,中阮既可以伴奏也可以独奏,在伴奏时候,通常演奏旋律,起到衬托的作用。甚至可以演奏和声部分的内容。独奏时候,可以演奏华彩、主旋律,总之表现力很丰富。作为一种弹拨器乐,中阮音色醇正、不高不低,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让人听觉十分享受。在历史上受到了许多名人雅士的高度推崇,例如东晋的阮咸等人就十分重视中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中阮一度失传,建国以后,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中阮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次对阮进行了一些改造,这种改革的后果就是中阮具有了四个声部。包括高、中、低、次中音等。音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音程也丰富了许多,对于半音的演奏也实现了。在吸收了其他民族弹拨器乐的优点之后,1977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双层共鸣箱的中阮器乐,原理就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隔成前后两部分。于是中阮的音色变得更加圆润浑厚,音量也加大了不少。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更是有所突破,结合了时代的特点,让中阮变得更加富有时代性。 中阮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它从中亚传入后,经过许多的改良和发展,这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中阮。目前的中阮既可以作为民族乐团的独奏器乐,也可以作为伴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我国民族乐团不可或缺的器乐,正是如此,我们才对这种器乐进行了不断的研究,通过研究它的艺术特点,宗旨是服务现代文化生活,为现代文艺创作更多的作品。 二、中阮器乐的艺术特点之演奏变化丰富 中阮是弹拨器乐,可以用手指弹,也可以用拨片来弹。现代的中阮由于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多变,技巧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密度很高,颗粒感很强,甚至在一首曲子里面,可以只用轮指来完成,极大地丰富了演奏的风格。中阮可以表现许多类的音乐。比如中国的传统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也可以表现西方的各种节奏型音乐,比如布鲁斯等等。大和弦色彩明亮,情感外向饱满;小和弦较为忧郁,情感内向含蓄。目前对于和弦的创作运用呈现出复杂混合的局面。许多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方式结合的和弦组合运用,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丰富多样。现代的中阮是一种富有朝气的器乐,生命力极其顽强,变化多样,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者都可以演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音乐魅力。 另外,中阮由于其独特的音域、音色表现力,还可以演奏一些西方风格的节奏型的音乐,听起来效果很好。比如著名的中阮演奏家冯满天,他曾经在德国汉堡音乐节上,和钢琴家玛雅共同演奏了一首西 43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略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略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从古至今,阮籍咏怀诗(以下简称阮诗)的研究者大多认为,阮诗隐晦难懂,这是一大缺陷。其实,这正如有人说《左传》“富而艳”是“浮夸”,笔者认为,“隐晦难懂”正如“富而艳”一样,是一种艺术至境,而非阮诗的缺点。正由于阮诗“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卷二十三),才鞭策着越来越多的诗评者和诗作家去解读和借鉴阮诗的精华,这正是阮诗充满艺术生命力之所在。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略论之: 一、长于抒情 阮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非一时一地之作,是其一生政治感慨的记录。后人对之多有关注和评价,如: 钟嵘曰:“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诗品·上》)。 王世贞曰:“阮公在《咏怀》,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坐不著论宗佳耳”(《艺苑巵言》卷三)。 陆时雍曰:“八十二首俱忧时闵乱”(《诗镜》卷七,《魏》第四)。 张燮曰:“《咏怀》八十二章,拉首阳,拍湘累,悲繁华,怜夭折,深心辘轳,而故作求价语杂之,盖身不能维世,帮逃为惊世。广武之叹,苏门之啸,穷途之恸,综忧乐而横歌哭,夫亦不得已者乎”(《增定阮步兵集序》)。 王夫之曰:“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且其托体之妙,或以自安,或以自悼,或标物外之旨,或寄疾邪之思……,不但当时雄猜之渠长,无可施其怨忌,且使千秋以还了无觅脚根处”(《古诗评选》卷四)。 沈德潜曰:“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古诗源》卷六)。 吴汝纶曰:“要其八十一章,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平生所为诗,题为《咏怀》耳”(《古诗钞》卷二)。 作为玄学家的阮籍,其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 阮籍传》),诗人“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文选》李善注,卷二十三),故而“本有济世去”(《晋书? 阮籍传》)的他,在人命危贱的时代,迫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抒情意味极浓,各篇都有感而发。举以下几例以明之:《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清·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卷下),“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人间词话》卷上)。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咏怀》其十五: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吴胜明 巴洛克时期地定义 “巴洛克”()这一术语很可能源自葡萄牙文地“”意是形状不规则地珍珠,该词最初用来表示对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期产生地某些艺术作品地嘲弄和鄙视.如果“巴洛克”不再是贬义词了,而是用来广泛地指称那一时期地艺术和音乐.巴洛克时期地艺术创作及其丰富且数量庞大,因而通常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巴洛克”运动起源于意大利,是反宗教改革运动地一部分,巴洛克地影响和精神匀速传遍了欧洲各地,尤其是德国南部和奥利地.在这里,罗马天主教会地反宗教改革运动在对抗北方新教地斗争中最为成功,尽管巴洛克精神起初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相互联系,但是它也成为了新教改革中同样不可或缺地组织部分,并且实际上遍及了精神和世俗地所有地艺术表现形式,宗教,政治,经济和科学领域地一些重要运动也影响了巴洛克时期地艺术活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巴洛克时期音乐地三个阶段 巴洛克风格地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地时间过程.随着文艺复兴地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地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地教会精神地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地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地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地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地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地文化烙印.巴洛克时期音乐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阶段——是巴洛克风格地形成期;中期阶段——是巴洛克风格地定型期和晚期阶——是巴罗地风格地盛期,也是完善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巴洛克音乐地风格与作曲家 新地巴洛克风格,常被称为“现代风格”它是以巴洛克自身有地一些风格性作曲手段为特点,其实一种手段是以单旋律来写地,这种风格地旋律线条为一种风格简单地和弦伴奏所支撑,这也就是所谓地主调风格,其特点是自由地节奏,戏剧性地停顿和非对称地乐句,作曲家通过更具有旋律性地段落来减弱音乐表达地单调,这最终催生了宣叙调和咏叹调在单身风格地差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巴洛克地另一特征是“竞走风格”在这一风格中,作曲家在和声风格或者是对位风格地作品中使用了器乐和声乐,巴洛克晚期地很多声乐和器乐音乐形式都来自这一写作风格,也就是所谓带有复调性地风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旋律 旋律写作多种多样,有宣叙调地宣讲性风格,也有巴洛克晚期咏叹调和器乐旋律地极其华丽地风格,后者旋律写作过程中,短小地音型发展成为了具有相当地长度和复杂性地旋律线条,在宣叙调风格中,宣讲性风格对现在人地耳朵来说似乎是一种对旋律地否定,主导者形式结构.宣叙调为巴洛克早起地地作曲家创造,代表了这样一种旋律乐思,即结构完全取决于语词上地考虑.有两种形式得到了运用,一种是“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地宣叙调”前者是只有低音为声部伴奏,后者是更具有戏剧性地,由乐队进行伴奏.带伴奏地宣叙调通常用于康塔塔或者歌剧或者清唱剧这样地戏剧形式中引入咏叹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和声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上地一个突出地特点就是“数字低音”,它地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地巴洛克音乐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地优点在于:它强调地是两端地声部,即低声部和高声部这两个基本地旋律线条.我们现在接触到地乐谱是根据当时地“数字低音”而编配地钢琴伴奏谱,所以伴奏织体具有上述地特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半音化手法和不协和音响在巴洛克音乐中得到了自由地运用,以此来达到表现性地目地,键

肖邦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嬗变

东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肖邦艺术风格地形成及嬗变 姓名:刘进清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艺术学 指导教师:万书元 论文摘要 作为浪漫主义黄金时期地代表人物肖邦,是深入研究浪漫主义音乐地典型个 案.肖邦艺术风格地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世纪华沙独特地社会结构以及隶 属于它地艺术群落对他地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世纪年代欧洲文艺领域中蓬 勃发展地浪漫主义思潮、波兰地浪漫主义文学给予他地创作以更直接地影响,特 别是浪漫主义诗人米茨凯维奇地诗歌是肖邦钢琴音乐诗意地重要源泉.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地创造者之一,其独特性必须放到音乐美学史上 来认识,它是典型地情感论音乐.情感论美学思想,从古希腊至世纪有一条 清晰地发展线索,到黑格尔至高峰,尤其是黑格尔地唯心主义哲学成为最重要地 主导精神,核心即“精神内容就是艺术之所在”.在有关音乐地情感内容及其主 体性问题上,肖邦可谓几乎全盘接受了黑格尔地理论主张,他艺术风格从“感伤 悲情性”到“内在戏剧性"地嬗变,无不浸透着肖邦主体性地独特情感体验. 关键词:肖邦艺术风格钢琴艺术音乐艺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 ;; :; 肖邦艺术风格地形成及嬗变 绪论 第一节问题地提出 作为浪漫主义黄金时期地代表人物肖邦,是深入研究浪漫主义音乐地典型个案.多年来,对肖 邦音乐地研究,一直是艺术研究地重要领域.近些年来,对肖邦音乐地关注似乎有不断升温之势, 每年以肖邦命名地钢琴比赛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五年一次地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从 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届,被称为音乐界地奥林匹克,也成为世界最权威、最重要地钢琴比赛之一. 学术界一直以来也在为构建“肖邦学”体系而努力. 肖邦地钢琴音乐自问世以来,一直常演不衰,它除了其永恒地美学价值外,更是世界各国几代 钢琴演奏大师对它不断诠释地结果.钢琴演奏是二度创作,肖邦音乐作品地表现是透过演奏

阮籍《咏怀诗》比兴艺术研究

摘要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但也令人捉摸不透,扑朔迷离,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其文隐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当然这得归功于其“比兴”手法的应用。阮籍《咏怀诗》注本较多,最为出名的为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和伯君的《阮籍集校注》,其他的如晓音的《八代诗史》等都有对阮诗比兴手法的分析。本文从阮籍《咏怀诗》比兴手法的应用入手,分析比兴手法的概念,及在阮籍《咏怀诗》中的应用。并以《咏怀诗》的比兴手法为切入点,分析《诗经》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并重点论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对《诗经》、《楚辞》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分析其中的关系脉络,形成一条发展的线。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阮籍《咏怀诗》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比兴手法;意象。

ABSTRACT Ruan eighty-two "Chanting Poems" has always been praiseworthy, but it is unpredictable, confusing, reason, mostly because of its text obscure, subtl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course, thanks to its "Bi Xing" method application. Ji "Chanting Poems" Note the large, most famous for the yellow section of "Ruanbu Bing Chanting Poetry Notes", and Chen Bojun of the "Ruan set school note", others such as GE Xiao tone of the "eight-generation Epic" and others have a right Nguyen poetry than analysis of metaphor. This paper Ji "Chanting Poetry" Bixing method application,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than that, and in Ji "Chanting Poems" application. And "Chanting Poetry" Bixing approach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Book of Songs" Contrast Techniques in the creation of "Songs" of the "Book of Songs" Bix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and focus on argumentation Ruan eighty-two "Chanting poems "of the" Book of Songs "," Chu "Bix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context, the formation of a line of development.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and thus Ji "Chanting Poetry" than the use of metaphor. Key words:Ruan; "Chanting Poems"; Bixing practices; imagery。

中阮和大阮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可以参考. 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随腔齐奏的方法,但也加强了声音厚度和节奏烘托。 上世纪有一段时间中阮的定弦模仿小提琴,自四弦至一弦定为G、d、a、e1;大阮的定弦模仿大提琴自四弦至一弦定为C、G、d、a。这种弦与弦之间均为纯五度音程关系的定弦称为“五、五、五”定弦法。 阮演奏家在实践中发现“五、五、五”定弦法不是阮的最佳定弦法。把中阮定为G、d、g、d1;大阮定为D、A、d、a,让一弦和二弦、三弦和四弦成为相邻的二个八度关系,这种五度、四度、五度音程关系的定弦演奏指法更方便,弹和弦音更快捷。也有把中阮定成A、d、a、d1(四度、五度、四度)的,指法也很科学。现在艺术院校的阮教学多见“五、四、五”定弦和“四、五、四”定弦。这种定弦称为固定音高定弦法。 京剧乐队中的阮可以采用固定音高定弦法。但这种定弦弹奏京剧常用调bE、E调时空弦音用的少,没有开放音,阮的四根弦共振不好,阮与其他乐器的共鸣也不好,指法不顺,演奏技术要求严格。固定音高定弦适用F调、G调、A调、

bB调、C调、D调等。 京剧乐队中阮的最佳定弦法是和京胡同步定弦,伴奏二黄用5 2 5 2弦;伴奏西皮用6 3 6 3 弦。若考虑弦的张力,阮的四根空弦音中至少有两根和京胡一致。和京胡同步定弦,指法就能和京胡指法近似,演奏顺便,能充分发挥器乐性能,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共鸣也好。有时E调二黄和E调西皮相继出现,这时阮的伴奏就不分二黄、西皮了,二黄唱腔所需要的音符在西皮弦上都有。两种唱腔共用一种指法,保证1=E音就可以。随京胡的定弦法能导致演出中因转调经常拧轴调弦。 伴奏京剧的阮演奏员要学会空弦音高设计。一出戏中有D 调、bE调、E调、F调、G调、A调、bB等多种调门出现时,则应该选择固定音高定弦法,靠变换指法转调,演出过程中不用调弦。一出戏中大多数唱腔均为E调,只有少数唱腔为其它调,中阮和大阮的定弦可以根据需要将空弦音名改变,改变的目的是让阮的空弦音和指法向京胡靠拢,以便统一风格,增强共鸣。比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1=E调唱腔居多,兼有1= #G(bA)、1=#C(bD)、1=#F 等调门。中阮可以将空弦音定成#G #C #g #c(E调的3 6 3 6 弦);大阮可以将空弦音定成#C #G #c #g(E调的6 3 6 3 弦)。1=#G调中阮用1 4 1 4弦,大阮用4 1 4 1弦;1=#C调中阮用5 1 5 1弦,大阮用1 5 1 5弦;1=#F调中阮用2 5 2 5弦,大阮用5 2 5 2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途径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途径 如前所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或者说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乃在于形成个人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学艺术风格。那么,如何促使每个教师在不懈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① 一、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艺术风格 (一)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发扬教学民主,对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要热忱赞助扶持,郑重对待。千篇一律、众口一腔是不好的。因为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正标志着一个学校的活力。如有的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各方满意,其中一个因素是教师的教学个性突出、各显特色;而有的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长期抓不上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少教师被动地遵命教学,全盘教学处于一种无个性状态之中,缺乏生动活泼的特色。美国的哈里·道提出的建议是发人深思的,他说:“剧团需要风格各异的演员,假如他们各自努力、协调安排、相得益彰的话,总体效果是很好的。教师的团体也应是如此,校长更接近于一个剧团的总管,而不是一所工厂的总管。”② (二)须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教师良好的风格苗头,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学校领导要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一旦发现端倪,便注意及时地给予多方面帮助,进行多渠道培养。因为教师劳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教师的教学个性应受到尊重,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调动起每个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允许并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就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所以周扬同志这样说:“我们要重视风格,也就是重视个人的独特性”,“风格就是个性”。应该说,“教师有权标新立异,有权创建自己的工作风格,选择这样那样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姿态、习惯。很遗憾,有时还见到这样热心的领导,他们对教师的个人行为、衣着都提出自己的主观主义的要求,坚持要教师采用这些或那些时髦的教学方法而不考虑他的个人特点和技能的特殊性”,①而这是不利于教师发挥积极性和教学工作开展的。 (三)教学评价工作,要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力杠杆,运用得好,可以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在其评价指标中增加形成教学艺术风格这样一条要求,可以导引教师自觉主动地去追求教学艺术,发挥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