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春归柳色新

春归柳色新

春归柳色新
春归柳色新

春归柳色新

一夜春雨,清晨的柳树就变了样子,遥遥的看过去有一层淡淡的绿,朦朦胧胧的,近了便不见了。通常河边都会栽一排柳树,千丝万条垂在水面上,在春风里摇摆,款款舞姿柔软、多情,更兼“几叶小眉寒不展”,怎会不教人想起“章台柳”: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然而,孩提时的柳树却不是这样悲情,总是有很多的乐趣:柔软的、带着嫩叶的柳枝被我们绞成圈戴在头上伪装成红小鬼,更神气的是围在腰间再别上一枝木刻的手枪,这时候每每会自动成为“领袖”,站在一帮“乌合之众”的最前面,拔出手枪,一声“冲啊”带领大家撒开脚丫子狂奔,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或者连皮带芽一起抹到尖尖的柳梢,这需要一点点的技巧,不能抹掉下来,在柳梢形成一个结,拎在手里晃晃悠悠,说是钓鱼;又有心灵手巧的,折一段柳枝剥去皮做个柳哨甚至一片柳叶也能吹响;还有调皮的,多折一些柳枝编成筐倒扣在水里,总能收获些鱼啊虾的;更有勤劳的,利用“业余时间”折柳条去皮,晒干了拿去卖,换回一点银子作可以自由支配的私房钱,比如买些想吃的零食,或喜欢的小人书和漂亮的铅笔,或美丽的扎头绳和蝴蝶结。昔日童年的快乐,总是就地取材,总是那么简单。

光阴荏苒,柳树年年有新绿,日日临水照,水中的身影却越来越孤单,曾经恼人的童稚的银铃一样的笑声再也听不到,甚至怀念被小手扯断的痛。“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还会成为谁的惊喜?末了“一叶随风忽报秋”,你悄然离去,“再也不知道你的消息,再也不知

道你的秘密”,从前之前,后来之后,已成断章。

本城的先人似乎非常有先见之明,也怀有慈悲之心,牵挂着柳树们的孤单,种植时总是“一株杨柳一株桃”:江南柳,花柳两相柔。花片落时黏酒盏,柳条低处拂人头。各自是风流。纵然越来越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还有朵朵桃花的凝望和相伴,如此,想必不致过于孤单寂寞、伤心憔悴,年年春归依然第一个把春的消息带到人间,依然一身新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认真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断肠是飞絮时”,许是到底意难平,总会在三月的轻风中舞起满城飞絮,迷了人的眼,搅乱一城人的心,无端惹得若干叹息:唉!

“一年春物,唯梅柳间意味最深。”

最新部编版1-6年级语文知识集锦之古诗分类(统编版教材)

古诗分类 一、春景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 二、夏景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梅五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畿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三、秋景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四、冬景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 五、爱国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陆游《示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六、山水田园诗 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 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七、送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翻译赏析

古诗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翻译赏析 《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至。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前言】 《春思二首》是唐代诗人贾至的组诗作品。组诗就春立意,表达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其中第一首历来颇受重视,此诗首句点染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次句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前两句写足了春景,后两句转而写诗人的愁恨,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翻译】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鉴赏】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

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 柳色黄”既很象,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 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 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 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Org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唐柳色 余显斌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⑴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⑴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⑴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⑴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⑴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⑴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⑴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

大唐柳色说课设计

大唐柳色说课设计 《大唐柳色》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唐柳色》是一篇抒情的课外散文。作者借助对大唐柳色的追寻,来感怀唐代文人的放达、恬淡与多情,表达对唐人身处逆境但勇而有为,追求功名但不谄媚权贵,潇洒放达却又缠绵多情的精神品质的歌颂与赞美,追求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今人无法企及的悲哀与忧叹之情。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穿插大量的唐诗更增添了无限的韵致,折柳相送的习俗耐人寻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是一篇语感训练的好材料,更是性情陶冶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的大门,他们天真活泼、乐学好思。但年龄小、人生阅历浅薄,文学作品积累的数量有限,因此对于借物抒情,主旨深刻的散文来说,他们在语言品析、主旨把握方面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读不懂文章是他们最大的困惑。 三、教学目标 《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结合课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目标: 学习目标 1、感知内容,感悟主旨 2、探究抒情散文的阅读规律 3、学唐人风范,做当代新人

其中前两点是重点,后一点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感知内容,通过品析词句感悟主旨思想,通过对比反思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阅读规律。并融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性教学模式“课堂质疑”、“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听音乐《渭城曲》营造凄清的送别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唐人的浪漫与多情,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从询问学生预习的困惑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步,第一点:从题目入,抓住写作对象——柳色,进而指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的写作内容,进行语感训练,分析词句,概括柳色的特点和唐人的神韵。落实目标1。 问题设置: 1、观察题目: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作者要写什么吗,(柳色)板书 2、除了柳,作者还重点写了什么,二者各有什么特点,(请各用原文的三个词语回答) 预设:柳:潇洒、清新、多情。 人:放达、恬淡、缠绵 如果特点找不全,可以引导找段落或启发学生相互交流。 过渡问题: 1-3段概括的写了唐人的神韵与风采,4-13段又些了什么呢, 第二点:理思路、品语言、析唐人

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本文是关于陕北柳阅读题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陕北柳》阅读原文: ①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

关于柳的古诗词

关于柳的古诗词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8、《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9、《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10、《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11、《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12、《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13、《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14、《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6298737.html,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作者:张晟 来源:《北方音乐·上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首描写离别场面的绝句,整首古诗对仗工整,词句优美,意境悠远,极富艺术价值。唐代的作曲家根据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所谓“三叠”其实就是当时在演奏时将其中的某些诗句反复演奏三遍。这首古曲因为曲调情意绵绵,饱含深沉含蓄的离别深情自产生起就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当之不愧的艺术精品。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在1957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柳色新》。此钢琴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周文中先生早期艺术创作的经典代表,是现代音乐中用新技术新道路改编中国材料的一个成功力作。本文通过对钢琴独奏曲《柳色新》的整体结构、创作手法、创作特点、材料运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大致勾勒出周文中先生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通过这篇文章能使音乐学习者对周文中本人和他的钢琴曲《柳色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周文中;融合;和弦外音;调性;创新 近代的西方是不承认中国有音乐的,就像黑格尔不承认中国存在哲学一样。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是第一位在音乐尤其是作曲领域得到西方同行们认可的中国人,他是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级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最可贵的是:他懂得中西方音乐文化各自有各自的价值,钢琴曲《柳色新》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周文中先生本人身上就具有一种双文化的东西——有一种根生的文化,但在其生长过程中又受到了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他的作品中,将东西方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用西方的更先进的技术方法来处理中国原汁原味的素材,这是一条独辟蹊径的新路线。在钢琴曲《柳色新》中,周文中先生的创作技法及作曲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和弦外音的巧妙运用 在《柳色新》这首钢琴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大量的和弦外音的存在使乐曲在纵向的结构方面出现许多偶然形成的音程及和弦,在很多乐句中上方声部旋律,后一小节的和弦音为前一小节的各个音延留而形成的,这些延留音又与各音自身的八度音程相结合,形成了由低到高的纯四度、纯五度、减五度关系的音程叠置,这类四五度的音程叠置关系附带他们的小九度或者小二度最终形成了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中极为相似的四五度叠置和弦。 除此之外,《柳色新》中巧妙的运用了以和弦外音丰富了的透明音程(八度)的连续和以快速分解琶音表现的滑奏,这种滑奏的使模仿了在古琴演奏时左手滑奏时发出的富有特性的“噪音”和“揉”“吟”时产生的独特韵味。同时,运用了高低半音上的调性徘徊来表现古人离家时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上一句 客舍青青柳色新 的前一句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上一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前一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这一举动之中;阳关无故人&39、关切。清晨;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在长安西北,对离别的无奈,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对于送行者来说,等等、《渭城曲》。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清爽。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客舍、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一场朝雨,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在这里用得

很有分寸、传唱最久的歌曲?临别依依,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抒情气氛浓郁;西出阳关无故人"。安西,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成为最流行;二言那里人迹稀少。总之。前二句起兴,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而须以辞达意;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仿佛天从人愿,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因此。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殷勤话别, 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编入乐府,至为三叠歌之, 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切,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更是离别的象征,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多在渭城送

别;劝酒"、不见尽头的驿道,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读来却风光如画,一概舍去。此辞一出,治所在龟兹城、心情的深情体贴,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道路显得洁净,又因柳色之新,恰到好处。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上一句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之句;,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环境气氛。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尽蕴于杯中矣,从汉代以来,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阳关三叠》,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如此,天气清朗,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则可以传,对如何设宴饯别。 这首诗又叫《赠别》,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昔我往矣,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了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嗒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关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南京市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

南京市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小说阅读专题有答案 【玄武】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4分) 烟花三月下溱潼 卞毓方 暮春三月,也是烟花三月,我与林非、王充闾、刘宝柱三位先生同访溱潼。 当天上午,主人安排游溱湖。画舫使人和湖面亲近,又和湖面疏远,坐在舱里,浪舔不到,风吹不到,日头也晒不到,但你却可从从容容、仔仔细细地为云看相,为水把脉。 溱湖要我把脉,首先是湖水尚清冽,但是,溱湖,你懂得我的悲凉么?在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裹挟冲刷下,那渌渊镜净、一尘不染的好光景永难再现,只能留梦于《诗经》中的涟漪、《楚辞》中的浪花了。其次,便数眼前这湖边的篙船,这是会船节的余兴。岳阳有龙舟节,溱潼有会船节。龙舟节纪念屈原沉江,他的《离骚》,引起人心骚动,人心就起了波澜,就要借龙舟节的不朽以实证屈原诗文的不朽、精神的不朽,讴歌不朽。会船节也有纪念的缘由,它的纪念,显示了溱潼人的贤良和公德:清明节的第二天,溱潼百姓相约划着自家的小船,为四港八汊无主的孤坟添土洒饭,烧化纸钱。 午后游溱潼古镇,我曾行过一遭,那是在一个月前。于我,出游如同赴宴,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此番系陪三位先生同游,心情愈加雀跃,我们沿着前番的路线走了一遭:麻石老街、院士旧居、民俗风情馆,以及古茶古井、古槐古寺。叫我吃惊的是,我前番的?莅临?已经被摄成图像,加以装潢,悬挂于一处景点。我就成了?到此一游?的所谓名士。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沉默得太久了;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开放得太迟了。她就像锁闭在水网中的孤岛,在这大喧哗大造势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年代,终于也耐不住寂寞,渴望外界的足音余响了。 身边备有相机,一路张罗着想给三位先生处处?立此存照”,却仅有两次成功。一次是在?花影清潭?。那是一个小院,院内一株古苍苍的茶树,寿长逾千年,花开逾万朵,茶树旁有一古井,井壁青苔斑驳,井底水莹如镜,三位不仅在茶树前欣然留影,还分别弯腰探头,和幽幽的井水照了一个多情的面;另一次是在?绿院垂槐?。院是寺院,槐是官槐,院内曾创办过书院、义学,而后又设立小学,是古镇教育事业的滥觞,官槐不仅沐过宋朝的风,元代的雨,还系着天仙配的传说。三位先生往槐树前一站,嘴里俱念念有词,是许愿吧,我不知他们默许的是什么。按动快门的刹那,眼睛一眨,仿佛镜头锁定的是三株大树,不,四株。绝非矫情,生活的原色,生命的底色,本该是这般浑然一碧,浓翠盈目。 次日上午,细雨霏霏,我们参观了高二适纪念馆。高氏是那种生前看着不高而死后愈仰愈高的学者、诗人兼书法家。他是溱潼的邻居(他本是邻县之人),又是溱潼的女婿(娶了溱潼之女为妻)。高氏?独学自成?,没有背景,没有台阶,一介寒儒,好钻研而?不求人知?,然而,骤然而起的一桩?兰亭公案?,却不由分说地把他推到前台,臵于聚光灯之下:1965年,值兰亭盛会召开之际,郭老沫若抛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享誉千古的《兰亭序》乃是赝品,为后世所托作。鉴于郭老彼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黄钟一启,万籁噤声。当是之时,唯独高二适挺身而出,撰写《〈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老据理力争。高二适的精湛见解,尤其是他的不畏权贵的风骨,倾倒士林。连毛泽东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最新部编小学必背古诗词128首之欧阳歌谷创作

欧阳歌谷创编 2021年2月1 欧阳歌谷创编 2021年2月1 教育部最新小学必背古诗文128篇 1. 采薇(节选)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4.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6.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9.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0.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3. 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 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6.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 春晓

盛唐之音与盛世精神

盛唐之音与盛世精神 中国古典诗歌在盛唐达到了它的顶峰,它所取得的成就空前绝后,它之前任何朝代诗歌的整体成就都不能望其项背,它之后的所有诗人无一不对它惊叹、模仿和继承。宋朝的诗论家和诗人就以斩绝的口气说:“以盛唐为师”(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明朝人对它更是高山仰止,口口声声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这次讲座,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盛唐诗歌,品味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学遗产。我们将以具体诗歌为例,阐述盛唐之音的情调、风骨、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探究盛唐之音与盛唐文化的关系。 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必定兼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首先他是那个时代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他又是被那个文化塑造出来的客体。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们既是创造唐代文化的豪杰,又是被唐代文化塑造出来的伟人。关于他们创造唐代文化的业绩我们留待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唐代文化是如何抚育他们的。唐代文化是从哪些方面对他们的精神面貌、气质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呢? (一)魏晋以来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衰亡,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出身于庶族乃至下层人民的子弟有可能在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一些没有显贵门弟的士人纷纷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不再象六朝士人那样哀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激起了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自己才能高度的自信心。 唐朝开国时,盛极一时的南朝大族如王、谢已趋于没落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反映了这种政治势力的消长:“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朝的门阀如崔、卢、李、郑,唐一建国就受到唐太宗沉重的打击,〈旧唐书〉载唐太宗的话说:“我与崔、李、卢、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不知世何以重之?我今特定姓族者,欲崇今朝冠冕……不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定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原来“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关中之人雄故沿冠冕”,以李唐王朝为首的关中势力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重冠冕(重视现世的官阶爵禄)必然压倒重婚娅(汉魏北朝门阀重视既然婚姻关系)、重人物(东晋南朝以风度品评人物的门阀)和重(入主中原的原少数民族重视血缘关系)。而以皇室为中心的关中势力,武则天当国以后又受到惨酷的摧残。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有才能的士子冲破世族门阀的笼断踏上了仕途。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现实为大多数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美好的未来有待遇他们去开拓。 每一个人眼前都展现出希望,谁都想在政坛上大出风头。就是那位自称隐士、逸人的孟浩然并不象李白说的那样“红颜弃轩冕”,他自己更不甘心“白首卧松云”,一直说自己“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李白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你看他的自我感觉多么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这样的文武全才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难怪他的志向和他的才能一样大得惊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广文》)。杜甫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一点也不比李白逊色: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⑴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⑴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⑴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⑴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⑴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⑴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⑴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⑴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⑴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相见时难别亦难 送别诗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送别诗赏析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李林 上课初衷: 1、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积累了一些送别诗,但对这些送别诗的认识是散乱的,我想 对他们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其次学生对古诗的一般常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想从意象入手,帮助学生去感受送别诗背后的文化以及大唐人的那种浪漫多情却又洒脱豪迈的情怀。 2、我想,每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打上老师的个性化的烙印,可能是我自己有一种大唐情 结,一个孕育了那么多伟大诗人,产生了那么多优秀诗篇的时代,大唐的神韵,常常让我神往,又常常让我觉得失落,我想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能关照到现实,反观自我,去领悟别样的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常识的积累,对简单的古诗可以通过意象分析,借助想象和朗诵去把握情感。学生有一定的送别诗的积累,但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送别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不甚了解,对于送别诗了解是支离破碎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送别诗的几种常见意象。 2、能够从意象的角度去鉴赏一首送别诗 3、对古代的送别文化和唐人情怀有初步的了解。 方法与过程:1、通过分析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 2、通过送别诗的意象分析,去了解唐人的送别文化,从而感受唐人情怀。 3、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进行深度思考,感受唐人的神韵,反观自我。 情感与态度:在送别诗的赏析中感受大唐人多情、浪漫、又洒脱豪迈,积极入世的情怀的一种人性之美,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设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的分析,去感受送别文化,去体验大唐人的情怀和精神风貌,再到反观自我的现实关照。 1、通过想象,绘画、朗诵,合作探究和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送别文化。 2、通过唤起学生对已经背过的送别诗的基础之上,拓展一两首新诗,让学生去品味,从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 3、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唐人的美好情怀中,反观自我,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课堂效果设想: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参与课堂讨论。 2、课堂从板书到语言,到学生问答,都充满着一种诗意,笼罩一种浓浓的离情别绪。 3、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大唐人情怀产生一种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教案,课件,背景音乐视频《阳关三叠》,学生准备一张画纸,课外阅读作品《大唐柳色》的复印资料 教学步骤: 导入:课件(ppt1)自动播放一组送别情景的图片。同时旁白: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

2020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背诵内容汇总新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背诵内容汇总新 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 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 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 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 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鸟的天堂》巴金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 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 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读读写写 宽阔薄雾笼罩沸腾奔腾依旧 恢复灿烂竹竿规律缝隙照耀 树梢静寂白茫茫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漫天卷地 读读记记 颤动霎时反差花卉涨潮榕树镇静梨黄 紫檀色百合色葡萄灰茄子紫金灿灿笑盈盈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不容置疑神秘莫测神来之笔千姿百态 人迹罕至 应接不暇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郁郁苍苍恍恍惚惚日积月累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大唐柳色

大唐柳色 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沙漠而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美而来,为“6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所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却漂泊南北,沦落天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元稹在谪所听说白居易被贬后,重病之中昏夜惊起,绕室彷徨,如同身受。而白居易到了晚年,读到元稹的遗诗犹涕下沾巾,不能自已。 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

大唐柳色阅读试题及答案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

《大唐柳色》说课设计

《大唐柳色》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唐柳色》是一篇抒情的课外散文。作者借助对大唐柳色的追寻,来感怀唐代文人的放达、恬淡与多情,表达对唐人身处逆境但勇而有为,追求功名但不谄媚权贵,潇洒放达却又缠绵多情的精神品质的歌颂与赞美,追求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今人无法企及的悲哀与忧叹之情。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穿插大量的唐诗更增添了无限的韵致,折柳相送的习俗耐人寻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是一篇语感训练的好材料,更是性情陶冶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的大门,他们天真活泼、乐学好思。但年龄小、人生阅历浅薄,文学作品积累的数量有限,因此对于借物抒情,主旨深刻的散文来说,他们在语言品析、主旨把握方面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读不懂文章是他们最大的困惑。 三、教学目标 《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结合课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目标: 学习目标 1、感知内容,感悟主旨 2、探究抒情散文的阅读规律 3、学唐人风范,做当代新人 其中前两点是重点,后一点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感知内容,通过品析词句感悟主旨思想,通过对比反思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阅读规律。并融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性教学模式“课堂质疑”、“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听音乐《渭城曲》营造凄清的送别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唐人的浪漫与多情,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从询问学生预习的困惑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