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_王国芳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_王国芳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_王国芳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_王国芳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

王国芳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对象关系学派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学的分支,它把对象关系特别是亲子关

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形成独特的对象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与传统驱力结构模式相

对应的关系结构模式,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范式。Klein 发展起来的游戏疗法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临

床技术。

关键词:对象关系;精神分析;游戏疗法

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3-0007-05

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是以Freud 对/本能的对象0的论述为基础,把对象关系(objec t relation)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形成独特的对象关系理论。这一学派产生于英国,也发展于英国。它最初由M.Klein 创立,英国的W.R.D.Fairbairn,D.W.Winnicott,H.Guntrip 和J.Bo wlby 等人对其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到本世纪60年代,英国的对象关系理论通过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地区,又出现了以美国的O.Kernberg 为代表的对象关系理论,并与美国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由对立逐渐走向融合。

1 从驱力结构模式到关系结构模式

1.1 驱力结构模式

精神分析的早期发展是围绕着力比多驱力概念发展起来的。Freud 把人的力比多冲动视为人的生物本能的体现,它为所有的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并成为所有心理活动的目标。在他的驱力模式下,人格和心理病理的所有方面基本上都可视为驱力及其转化形式的一种机能和衍生物。与他人的关系(或个体对那些关系的内部表征)也均起源于驱力自身的演变。因而Freud 的精神分析通常被称为本能理论或驱力结构模式理论。然而,在某种程度上,Freud 的精神分析又带有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即它蕴含着对象关系理论的萌芽。

在论述婴儿焦虑的起源时,Freud 已隐约意识到了对象关系的重要性。比如他认为,儿童在黑屋子中言称害怕,但实际上儿童所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物的离去;因而一旦他证明那个人物出现了,他就能体验到一种真实的确定感和安全感。这一观点最早出现于他的5性学三论6(1905)一书的脚注之中,表明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儿童焦虑起源的影响。

当Freud 的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观形成之后,即当他开始关注/自我0问题以及它与外在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时,他才真正接触到对象关系的描述。不过,他始终认为伊底、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由力比多能量的流变实现的。由此可见,Freud 主要是通过驱力的释放来理解对象及对象关系。在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中,Freud 提出了移情、抵抗和反向移情等核心概念,证明他已重视从分析者与被分析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临床情境。可以说,Freud 第21卷

总第79期心理学探新EXPLORAT ION OF PSYCHOLOGY 2001年第3期

8心理学探新2001年

认识到了对象关系的重要性,然而他并未将其发展成完善的对象关系理论。

1.2Klein的过渡性的对象关系理论

Klein被看作是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转变的创新性和过渡性人物[1],有时也被称为/提出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的第一人0[2]。Klein从Ferenczi那里获得早期的分析经验,并把Abraham所提出的内部对象概念化,开启了内部对象世界的研究。她认为正常的发展和病理心理都可归因于婴儿的自我与内部和外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相对来说,她更重视内部对象经验对于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或者说,自我及其内部对象之间的关系经验对于发展具有核心的意义。但是,Klein并没有完全抛弃驱力概念。与Freud所不同的是,Klein认为驱力是关系性的;儿童的潜意识幻想是本能的再现,幻想是力求和对象进行接触。从根本上说,人格就是包括和内部对象各种各样关系的幻想。从实质上说,Klein的理论是作为一种对象关系理论出现的,她本人则是在传统的本能理论和后来的对象关系理论之间架起重要桥梁的关键性人物。

1.3Fairbairn的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

Fairbairn与Klein不同,他彻底抛弃了Freud的本能理论,强调对象关系的原发性和动力性。Fairbairn认为,自我是它自身能量的源泉,驱使自我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寻求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寻求快乐。Fairbairn拒绝Freud的心理三分法,而概念化了一个自出生时即统一的自我,并描述了对象与自我的分裂以及内部心理(endopsychic)结构中的冲突,因而其理论被称为彻底的对象关系论。

1.4关系结构模式的形成

Klein和Fairbairn是关系结构模式的开创者,他们以对象关系为基础,把自我作为人格的一种内在统整力量,力图揭示儿童精神结构化的图景。之后,英国的Winnicott、Guntrip和B ow-l by等人从某些特殊的问题上修正、补充、发展了对象关系理论。Winnicott早期受Klein的影响,后期他把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态度带入儿科医学中,主要针对母)婴间的关系、精神病的治疗和自我的发展等问题作了创新性的探索。Guntrip被誉为Fairbairn理论的最佳解读者,实际上,他试图将Fairbairn的理论和Winnicott的治疗实践加以结合,从而创造出整合性的对象关系心理治疗模式。此外,他关于类分裂人格状态的研究和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后人有很大启发。Bowlby综合传统的Freud理论和对象关系理论,提出自己的依恋理论。他反对力比多驱力的中心性,坚持认为,与特殊的人物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的倾向是中心性的动机,健康心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抚育者适当地理解和反应儿童的特殊依恋需要的能力,而病理心理则是由失败的抚育即成人不适当的反应造成的。

随着对象关系理论研究的日益丰富,对象关系作为一个学派首先在英国出现,继而影响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分析学研究,并在美国出现了与自我心理学相融合的趋势。Kernberg 的对象关系研究即是这一整合的理论代表。Kernberg试图完成两个理论目标:一是整合对象关系理论与精神分析的传统本能理论;二是通过这一整合概念模式理解边缘状态。他从一般意义上将对象关系理论界定为/人际关系的精神分析研究和内部心理结构如何从内化过去的与他人的关系中成熟起来0[4]。他还进一步从广义和狭义上对这个一般性定义作出规定,从广义上说,对象关系理论是指通过人际经验影响心理结构的一般理论;从狭义上说,对象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建构内部对象的结构,如与对象表征相联系的自身表征。他将Klein、Fairbairn和他本人都视为狭义上的对象关系理论家。Kernberg对于人格

的边缘状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自己提出的人格的组织水平模型的基础上,概括了边缘型病人的特征,而且对于精神病患者、边缘型病人、神经症病人进行了区分。有批评者认为,Kernberg 的第一个理论目标,即对Klein 等人的对象关系理论和传统的Freud 本能理论的整合,不是完全成功的,而他的第二个理论目标,即对边缘病理学的解释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5]。2 对象及对象关系

关于对象及对象关系的概念是一切对象关系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关系轻视驱力也是对象关系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精神分析中所言的对象,几乎总是指人、人的部分或人的象征,它与人们所熟悉的作为/物0的意义上的对象是不同的[6]。然而,即使在这一特定的范围内,Freud 所言的对象与对象关系理论家所说的/对象0其含义也不尽相同。Freud 所说的对象是指本能的对象,是力比多能量关注的对象,它是对于外部对象的内部心理表征。而对象关系理论家所说的对象主要是相对于婴儿自身的对象,它或者是外部真实存在的,或者幻想的,或者是界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过渡对象0(Winnicott 用语)。即使是Klein 所谓的内部对象,也比抽象的/对象的心理表征0更加具体,在婴儿的心灵中,内部对象是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恨和嫉妒等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广义的对象关系学派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群体,因此,即使在总的对象关系的背景下,每个代表人物的对象观也是略有差异的。如Fairbairn,他从根本上抛弃Freud 的本能和伊底概念,同时发展出一个统一的、有其自身能量的自我概念,他用人际交流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来看待人格及其动机。如果说Klein 强调幻想的和内部对象关系的话,Fairbairn 、Guntrip 、Winnicott 和Bowlby 等人更看重视实中的母婴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了避免定义过细而造成分歧,有人主张从宽泛的角度说明对象关系的含义,即/它是用来指称个人与外在、内在他人(不管是真实的或是想象中的内在他人)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外部对象世界与内部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0[7]3 以游戏疗法为核心的治疗模式

由于对象关系理论与传统驱力模式在理论观点上的差异,导致对病因的解释有着不同的侧重并使用不同的术语,从而出现了对象关系的治疗模式。

Freud 从本能和驱力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认为对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俄底浦斯危机。心理障碍或疾病大多来自人格不同部分或不同结构之间的冲突,如伊底与自我之间的冲突会导致神经症性焦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会使自我产生道德性焦虑,引起愧疚感。相对而言,对象关系理论重视的是更早期的前俄底浦斯期的发展。这一理论对精神疾病或精神病理通常是以发展上的中断而非结构上的冲突来看待。发展上的中断导致人格结构的未完成和未统合。简言之,在这个人的对象关系中有了基本的损坏(damage)。因此,Fairbairn 认为,治疗的目标是从潜意识中解放坏对象,使病人重建与他人进行直接及充分接触的能力。在协助解放坏对象,分析者必须成为一个对病人而言足够好的对象,能够为它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Klein 则认为治疗的目标是减缓焦虑同时修正内化对象及内在迫害者的严厉性。治疗的过程就是去分析和诠释移情关系。Winnicott 认为精神疾病与儿童早期环境的失常有关,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凭借提供一早期自恋或全能的成功经验来促使早期情绪上的失常得以消除,或者通过提供一个正常的成功的环境促进儿童的成长或成熟。总之,尽管不同的对象关系理论家对病因的解释有不同的术语,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但他们的一致之处在于:视病人早期的关系经验正常与否作为致病的根本原因,进而以不同的策略促使内投经验的外在化,或者使病人通过退化作用在新的正9第3期王国芳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

10心理学探新2001年

常的环境里得到发展。

在对象关系学派中,最系统、最完善的治疗方法是Klein提出的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Klein对于精神分析技术的一项创新。Klein用儿童的游戏替代成人的自由联想,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的游戏来接近儿童的幻想和潜意识。游戏疗法不仅使得对幼儿的分析成为可能,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幼儿心理的重要发现。Klein游戏疗法的前提是:首先,承认儿童的游戏是类似于梦一样的潜意识形式,它用象征性的行为而非意象来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阐明游戏的过程可等同于释梦。其次,认为儿童能够象成人一样对分析者产生移性,移情的基础是儿童早期的对象关系,即与母亲的关系的内化形式,移情的实现即儿童将内投而来的父母式人物投射到分析者身上。Klein游戏疗法的目标是儿童尽可能严格地建立一种分析的情境。在游戏分析的情境中,分析者的任务是以同情的方式解释儿童的焦虑,充分地描述儿童在爱与恨、真实与虚幻等对立的需求之间所遭受的强烈冲突。在Klein的游戏治疗中,儿童的游戏完全是自发的,分析者尽量不去干涉。Klein认为环境的设置和玩具的使用是游戏技术的一个本质部分。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以及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等特点。Klein严格规定了游戏技术的环境设置,游戏中病人与分析者的关系,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游戏治疗体系。

4简评

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象关系学派,因为并不否认潜意识的作用,而且基本接受Freud提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而它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但是,与传统精神分析不同的是,对象关系学派的理论家将对象及对象关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心,视对象关系为人类经验和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对象及对象关系成为一切对象关系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关系轻视驱力也成为对象关系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它已经否定了本能和驱力的中心性,动摇Freud的驱力结构模式。与此相应,对象关系理论家基本上都贬低或否认伊底的作用,而重视自我的统合功能。不论是Klein还是Fairbairn,都承认自婴儿诞生之初即存在一个自我,自我的整合过程即人格的形成,因而自我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统整力量,自我与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的关系,演绎着儿童精神结构化的图景。对自我的重视,成为对象关系理论日后与美国的自我心理学相互融合的基础。总之,从传统的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转变,这既是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的特色,也是它对于精神分析运动史的重要贡献。

在临床方面,对象关系理论不仅成为家庭治疗、艺术治疗和心理剧等心理治疗形式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对象关系学派强调母婴关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还影响到西方的社会政策。如:提倡将儿童福利院中的儿童寄养在正常的家庭中;鼓励父母陪伴住院的儿童等。此外,由Klein系统化的精神分析的游戏治疗技术,不仅极大地开拓了精神分析技术的治疗范围和疗效,为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引发了世界性的游戏治疗运动。目前,游戏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和教育等领域。

当然,对象关系理论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首先,对象关系理论家普遍承认自我与生俱来,自我的进一步发展则依赖于与知觉到的外部对象和内投而来的内部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新生儿甚至婴儿的这种知觉能力和内投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对象关系理论家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其次,对象关系理论家所强调的对象关系,主要局限于家庭中的母婴关系,Klein及其继承人甚至特别重视幻想的内部对象关系。这一方面贬低了父亲在儿童个性

成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力。其三,在方法上,主要依赖临床观察和推理思辩,缺少量化研究和对内在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4] Clair M St.Object relati ons and self psychology:an in troduction[M ].Mon terry,CA:Brooks,1986.37,125.

[2] Bacal H A,Newman K M.Theories of object relations:bridges to self psychology[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 ty

press,1990.6.

[3] Kernberg O.Object-Relations theory and clinical psychoanalysis[M].New York:Jason Aronson,1976.56.

[5] Rycroft C.A Cri tical Dictionary of Psychoanalysis[M ].Penguin Books,1968.100.

[6] Greenberg Jay R ,Mitchell S A.Object Relations i n Psychoanalytic Theo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13-

14.

[7] Fine R.A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8] Klein M.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M].London:Vintage,1997.

[9] Segal H.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elanie Klei n[M].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64.

[10] Segal H.Klein[M ].London:Karnac Books,1979.

[11] Segal H.Melanie Klein .s Technique of Child Analysi s[A].B B Wolma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analysis

[C].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1972.

[12] Petot,Jean-Michel,Trollope,Christine trans.Melanie Klein (Vol.1):firs t discoveries and first system 1919-1932.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Inc,1990.

[13] (美)盖瑞#兰爵斯.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M].高淑贞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

Attempt to Analysis the Psychoanalytic thoughts of

Object -relation School

Wang Guofang

(Educational Facul ty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 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Object-Relatons,a 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in English,put the object-relation particular the Mother-Child re -lation on i ts cen ter of theory and clinical.This theory represented the Relation Structure model comparatively to the classical drive structure model ,which was a new pattern.The play therapy developed by Klein was the importan t clinical technique.Key words:object-relations;psychoanalysis;play therapy 11第3期王国芳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1 一、依恋期:(0-18个月) 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劳神,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立即得到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婴儿大声的哭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成人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哭闹。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对依恋的心理需要的母亲几乎没有。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满足婴儿的需要的时候。但是生活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亲,她们对婴儿的哭声充耳不闻,她们感到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根源。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客体关系量表;临床评估 1 前言 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概述 客体关系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留有“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关系[1]。自Freud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精神

分析理论经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流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从经典的Freud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1)关注的重点从本能内驱力转变到关系;(2)对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3)从不同角度看待发展阶段;(4)对心理冲突和治疗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1,2]。 Freud人格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将本能内驱力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内驱力先于客体,客体是用来满足内驱力欲望的,基本上决定着客体关系的质量。客体关系理论家梅兰妮·克莱茵是第一个修改了Freud的内驱力模型,对人际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保留了对本能的强调,她认为本能与客体具有内在联系。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克莱茵的思想,立足于“纯粹的”客体关系立场,认为主要的内驱力都是对关系的驱动,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因此他是从人际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方面考察人格和动机。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及奥托·康伯格试图将内驱力模式与纯客体关系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新的模式。海因兹·科胡特不考虑Freud的Libido的客体投注,而关心自恋性投注,注重的不是两个不同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1~3]。 客体关系理论家关于心理机构不同于Freud的本我、自我、超我,他们认为人格的组织和建立是内化的结果。个体通过内化将他或她环境中的规则性互动和特征,转化为内部的规则和特征[1,4]。

论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运用社会调查问卷的形式引证出人际关系的对于当前“社会人”的重要性。并依次从分析人际关系的现状、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异同点、人际关系的分类、作用和建立,阐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身心和社会活动有极大帮助,而且对于个人社会结交面的范围的大小和事业工作的成功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并且着重指出了学校开设人际关系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在校学生在学校和今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 关键字: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十分重要。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接触和联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在一生中与他有过重要交往的平均人数约为500人。这不能不提醒我们应该努力去营造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快乐或烦恼,也在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或设置障碍。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际关系?要怎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关于人际关系现状的社会调查 发放问卷40份,回收35份。 参加调查人员来自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公司 年龄:20-30岁 1.你认为人际关系在你生活中重要吗? 所有参与调查者都认为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了。

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弗洛伊德

1909年9月 弗洛伊德为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而作的五次讲座。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 第一讲 女士们,先生们:在新世界的学生面前举办这种讲座对我来说是新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使我感到为难。我有幸使自己的名字与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我的演讲便以精神分析为题。我要对这项新的研究与治疗方法的起源和进一步发展,向你们作一番极其简要的历史回顾。…… 当我还是学生,正忙于毕业考试时,一位维也纳的医师,约瑟夫·布罗伊尔博士〔正在试验治疗歇斯底里病人的方法(1880一1882)〕……布罗伊尔博士的病人是位21岁的姑娘,才智出众。他的病经过两年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身心紊乱,需要认真治疗。她的右侧肢体麻木、严重瘫痪,有时左侧身体也呈同样的病症,还出现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也大大减弱。当她想吃东西时,难以保持头部位置,并伴随强烈的神经性咳嗽、恶心。有一次,她接连几个星期丧失了饮水的能力,尽管她遭受干渴的折磨。她的语言能力也减退了,甚至连自己的母语也无法说、无法理解。最后。她处于一种“失神”、混乱、瞻望的状态,整个个性发生了改变。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论述这些状态……这些病症最初出现在她照料父亲的时候。她很爱自己的父亲,严重的疾病后来导致了他的死亡。但她被迫放弃照料父亲的义务,因为她自己发病了…… 你们不要以为,诊断出病人患了歇斯底里而不是脑组织疾病时,最好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大脑疾病,药物往往无济于事。医生对于歇斯底里完全无能为力。他只能使其保持良性状态,但不知道何时能够治愈、如何才能治愈。因此,确诊一种疾病为歇斯底里,病人的处境没有多大变化,医生的态度却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歇斯底里病人采取的行动与对待器质性疾患的病人不同。他对前者没有对后者一样的兴趣,以为他们遭受的痛苦远不如后者那样严重,对这种看法有必要重新作出认真的评价……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 ) A.利益 B.财富 C.心理 D.沟通 2.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什么的变化所决定的。 ( ) A. 分配关系 B. 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3.马克思对人际交往的论述,是宏观考察,它是关于人际交往的 ( ) A.一般理论 B.个别理论 C.绝对理论 D.相对理论 4. 人际关系学说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 ( ) A. 罗特利斯伯格 B. 马斯洛 C. 伯恩内 D. 梅奥 5.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 ( ) A. 动机理论 B.角色理论 C.格式塔理论 D.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6.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 ( ) A. 角色理论 B.格式塔理论 C.动机理论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7.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 ( ) A.异步性 B.同步性 C.前后性 D.伴随性 8. 人类的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 A.同族部落 B.同族群体 C. 血缘群体 D. 血缘家庭 9. 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A. 依附关系 B. 雇佣关系 C. 宗法关系 D. 金钱关系 10.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 A.中级层次 B.最高层次C.初级层次D.低级层次 11. 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即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是() A.原始型交往 B.规范型交往 C.本能型交往 D.原则型交往 12.希望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就是() A.包容的需要 B.控制的需要 C.情感的需要 D. 依附的需要 13.礼貌原则的核心是() A.尊重他人 B.了解他人 C.理解他人 D.关心他人 14. 人道原则源于人道主义的() A.人性原则 B.人本原则 C.伦理原则 D.处事原则 15.利用“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的方法来认识自己时,应当尽力避免出现什么倾向。 () A.自我肯定 B.自我否定 C.自我欣赏 D.自我悦纳 16. 交际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将有关自我并影响到传播的信息分为四种,比喻为四种窗格。将其 中的开放区域或公开自我比喻为() A.透明的窗格 B.不透明窗格 C.隐蔽的窗格 D.未知的窗格 17. 相互悦纳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影响相互悦纳的因素主要是 () A.交往的环境 B.交往的手段C.交往的技巧D.交往者的自我形象 18《礼记·中庸》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表达了以下哪个词语的基本含义。 () A.内省 B.慎独 C.修养 D.拘泥 19.一个人在谈话时过多地使用什么语态,表明该人敢想敢为,不怕困难,甚至不怕冒险。 () A.过去时态 B.现在时态 C.被动语态 D.主动语态 20. 以下哪能一种不属于直系亲属()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 发表于:2010-12-03 13:35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15) 评论:(0) 《客体关系》中德精神分析系列课笔记小窗明月/yl 主讲人:李鼎智 核心提示: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很大程度上从温尼科特等人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 1、精神分析分为三大块: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 2、经典理论强调驱力,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关系。 3、客体关系理论确实非常实用,有时比驱力理论好用多了。但理论发展时间不长,才几十年,是不太成熟的理论。有些现象无法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但驱力理论经过了时间的验证,已有100多年,有很多精辟的地方,不要否认它。 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前俄底普斯期,强调关系。人是哺乳动物里生存能力最弱的,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生存下来靠的就是关系,和抚养人的关系。 在客体关系理念中,客体这个概念,就是指除了主体以外的所有东西(主要指人)。过渡客体可以是物,但它是有条件的。关系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和弗洛伊德关于客体的概念有区别)。如,我做事的时候,内心总有另一个声音。 关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本质上基于与他人的互动。认为客体是人。而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认为客体是原欲的目标。所谓动力,就是那些冲突、不适应、焦虑。 客体关系理论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总结归纳。所以相比理论,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马无名说,精神分析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4、经典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都是因果决定论,都在归因。 经典:强调本能,研究固着、退行,因为内驱力紧张、所以投注到客体、最后释放、消失、否则聚集、固着 客体关系:强调关系,研究缺失、建构、成长环境、早年亲子关系 5、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说,没有本我,人最重要的自我,自我是与生俱来的,力比多是自我的一个功能。(他将本能终极原因替换了) 6、客体关系理论寻求客体的指向作用。否认弗提出的死本能(克莱因除外),认为死本能其实是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出的焦虑、敌意。 7、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攻击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防御,是对某一病态情境的响应或反应,受到挫折后的反应,他们更关注人格结构的形成,外显出来就是严重的关系困扰。重复过去早年的关系模式。 如,自杀是种攻击性行为,没法对外攻击,只有对内攻击,对自己,是极度受挫后的反应。 8、母子关系(广义的母子,指第一抚养人和孩子的关系,可以是爸爸或其它抚养人),决定了自我对客体世界的完整印象。决定了与人交往的模式和剧本。 如果这个关系不好,婴儿的自我可能扭曲,不完整。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展出不良的人际关系。 9、婴儿一定会和周围人有互动,如游戏,这是最早的客体关系。如,有人看到领导就怕,这时领导就好像他的父母,他就好像领导的孩子,重现着小时的关系模式。 10、客体是个体愿望或行为所指向的人,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包含着爱和恨,爱恨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如,父亲干扰我太多,我恨他,为什么会恨?为什么会难受,因

自己人际交往的案例分析

自己人际交往的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关系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其发展方向和好坏程度,往往是由很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正处于学习和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大学生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相反,不良的交往则阻碍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增加了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人际交往对我们的重要性,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人际关系关系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处事的境地,甚至是人生的成败。我对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还算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为此分析如下; 首先谈谈我人际关系中良好的一面:第一,与同学朋友的社会关系友善来往,相互尊重,我认为我能与同学建立起友好的关系,首先我能热情的与周围同学朋友相处,然后为人真诚、求真务实的作风更使得我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在互相尊重的基础前提下,最后,宽容以待是交往的秘诀,不管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我都谨记妈妈的一句话,“忍字头上一把刀”,所以很多事情我总是忍让宽容。第二:与同学朋友等社会关系能够喜悦共享、互相帮助。所谓喜悦共享,我并不能与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可能只限于我要好的朋友,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我总是希望把积极的一面带给大家,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朋友,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而且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乐意帮助,因为我想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形象,这也是我自己的原则。第三:与同学朋友肝胆相照、合作处事,这是建立在诚信待人、友善交往、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的。 然而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中也有很多的漏洞:刚上初中时我的胆子特别小,性格内向而

心理学 催眠术

心理催眠术与催眠疗法 正是对催眠术的研究与实践,使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弗洛伊德确信:人实际上是知道一些为他本人原以为不知道的东西的。如果用弗洛伊德后来的术语就可以说:“人在意识下并不清楚的事,却仍为此人所知,只不过是为此人的潜意识所知罢了。”所以当我们想知道那些为我们意识所不了解的事情时,就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深入潜意识,或者用某种方法把潜意识中的东西引发出来。就是弗洛伊德后来精神分析法的实质。 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术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术大师们求教。这次南锡之行,李厄保和伯恩海姆作的催眠实验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弗洛伊德从亲眼所见的令人惊异的实验中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心理应激: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焦虑、抑郁。催眠下暗示作用,主要是通过良性言语暗示,帮肋放松、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使受试者提高对应激因素的认知,学会应付应激的正确方法使其重新适应社会。对各种神经症、精神病及心身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各种疼痛性疾病如腰背痛、关节痛、偏头痛、痛经、癌痛的治疗可谓是一枝独秀。此外,对治疗男女性功能障碍、青春期焦虑症,解决学习问题及儿童的口吃、遗尿、行为问题也毫不逊色。对戒酒、戒烟,尤其是自我催眠下的戒烟,更是功不可没。催眠治疗在精神科及其它科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主要适应于神经症,以及胃溃疡、结肠炎、高血压、慢性哮喘、冠状动脉机能不足、癔病、疑病、恐怖病等身心疾病。此外,还可作为镇痛手段,在“催眠麻醉”下施行外科手术。催眠治疗另有催眠药物治疗、催眠曲治疗和催眠音乐治疗。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引论》本书能大致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是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的读者,还是颇有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此书中获益。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沙利文、卡伦霍妮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案例分析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陈同学,女,19岁,是商务英语二年级学生。人小体弱、情绪消沉、说话低声细语,羞怯而不自然。她自称经常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很差,无法坚持学习,心情很糟糕。经仔细询问深谈才知道她与同学关系不和,致使自己孤独苦闷。 陈同学于河南省一个偏僻乡村,父母均是农民,母亲积劳成疾,患有多种慢性病,家庭比较贫困,姐弟2人。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与人交往。但她从小很节俭,从不与同学攀比,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然而自上大学之后,她发现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适合大学生活。她想融入到班集体中,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宿舍同学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使她伤透了脑筋。一年多来,她和班上同学相处很不融洽,跟同宿舍人曾经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相当紧张。她经常独来独往,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交流,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她觉得自己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经常的失眠和头痛使她精神疲惫,体质下降。她本想通过埋头学习的方法来减轻痛苦,然而,

事与愿违,由于她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很差,成绩急剧下降,后来竟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她感到恐慌,失去了坚持学习的信心。这种心理使她逐渐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兴趣,迷失在自己编织的网中,一度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通过深入了解情况,从心理学专业知识判定,该同学属于人际 关系障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自我认知偏差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情感和意志,主导着行为取向。正确的认知会产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错误的 认知则导致消极的情感、意志与不良的行为。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或评价。该学生在人际关系问题上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对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缺乏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态度。 (二)性格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结 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和弥补气质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相反,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长大后性格的详细对应关系

陈露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准时来到我的治疗室。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来访者:娇好的身材配上一付漂亮而忧郁的脸,少女般的稚气再加上白领丽人的优雅举止,我对自己说:“又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主。” 经过简短的强颜寒暄之后,她娓娓的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她是三年前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外企工作,收入可观,应该说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多数同龄人所羡慕的。男朋友文岳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留校当教师。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已有五年了,也有一段如胶似漆蜜月般的时光。可是近来他突然提出分手,五年的爱化为泡影。说到这里,她已经是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在大学期间,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盼望着毕业之后的新生活,也时常谈论结婚的计划。在一起逛商场时,文岳常会指着那些精美的家具和家庭装饰品说:“等我们结婚时,我就要买这个。”生活的道路一切看来很顺利。可是等到毕业后,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尽管他们来往如旧,文岳却渐渐的不愿再提结婚的事情了。陈露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开始不断的追问:“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文岳只是嘴里胡乱的搪塞,不愿正面回答。陈露愈发感到不安,于是每次追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等等。文岳的回答越来越模棱两可,不能令她满意。最后竟变成了:“你别问了,我自己也不知道。”陈露伤心透了,每次的见面都是在争吵和极不愉快的气氛中分手。陈露说:“后来我知道不应该再问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了自己,老是想刨根问底知道他到底他是怎么想的。每天没事都在想,想的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睡觉,总是忍不住想给他打电话,可是每次电话都搞得更不愉快,最后我终于受不了了。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礼拜,我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好好的想一想,给我一个最后的答复。’可是等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又给他打电话。他给我的答复竟是:'我想好了,咱们分手吧。’我一下子就崩溃了。”陈露痛苦的用手捂着脸,眼泪从她的指缝中涌出,她不断的重复着一句话:“他不在了,今后就剩我一个人了,我怎么活呀?” 童年经历 在我的安慰下,她终于平静下来。我开始询问她小时候的情况,在她的讲述中,我渐渐的得到了一些线索:她的父母都很爱她,但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经常吵架,多次提出离婚。小陈露每天最担心的就是父母会不会离婚,她不愿失去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有时候父母与她开玩笑说:“如果爸爸妈妈离了婚,你跟谁过呀?”她就会坚决地说:“你们要是离婚,我谁也不跟,我就去死。”她告诉我说:“这不是吓唬他们,我那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父母终于没有离婚,而是在吵吵闹闹中一直生活到今。陈露也就是在这种时刻害怕失去父母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安中长大。她还告诉我说:“那时候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总是很晚才回家,我总是担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会不会出事。如果真出事了,我就也去死,马上自杀。” 接下来,我开始通过陈露了解文岳的童年情况。根据陈露提供的情况,我得到了如下线索:文岳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的父母十分严厉,时常打骂他,并要求他除了照顾弟弟妹妹外,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摘要作为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流派,客体关系理论和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两个理论体系在渊源和内容上具有复杂的关系,他们既有一致的理论态度,又有着不同的理论建构。这两种理论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关键词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科赫特精神分析 作为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就不断有着各种新的发展,产生各种新的理论,由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开始,荣格创立了心理分析理论,阿德勒埃克森等人也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精神分系的理论发展中,最重要的则是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 theory)和科赫特(Heinz Kohut)创立的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理论。 一,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内容 1,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和梅兰妮·克莱因等人所开拓。 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该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的关键在于客体关系而非弗洛伊德理论中“利比多”的推动作用。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寻求客体的动机,而人类的一切活动,究其根源都是为了与客体建立满意的关系。因此,客体关系具有动力的性质,它是心理活动的机能,也是人格的动力来源。 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 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具有原始的、未分化的整体自我,这是人类最本质的特点。但是,由于自我具有关系的本质,它总是会不断地寻求建立同客体之间满意的关系,因此,在现实中 又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挫折) 。由于婴儿的能力有限,它们只能采取从主观上改造客体的方式来应对挫折,由此也使得原始自我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的连续体,而成为一个多重的结构,即内心结构( endop sychicstucture)。 在费尔贝恩的理论中,内心结构是由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三个部分、六种成分所构成的,即中心自我与理想客体( ideal object,即被接受的客体,是被带入内部的好母亲,它通过好的乳房经验而建立) 、力比多自我与令人兴奋的客体、反力比多自我与令人拒绝的客体。 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综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与克莱因的心态概念,构想了一个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在自我客体关系从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每一阶段中,身体需要与特定的身体区域———例如口唇、肛门和生殖器———只是自我偶然的兴趣所在。个体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归根结底主要发展的是心理方面的关系特性,而力比多的满足仅是次要的。 而与此对应的,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早期经历的密切关系,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此发展出的心理治疗理论,也着眼于对客体关系的分析与利用。 2,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 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旨在理解和解释自身的发展以及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自身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自体”(self)与“自恋”。

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并谈谈如何完善

2012—2013年第一学期《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科目考查卷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12—1 任课老师:梁波姓名:陈鼎学号:12014280208 成绩: 分析自己的人际关系并谈谈如何完善 人的一生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怎样把握好良好的心理,如何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与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我们生活以及以后融入社会舞台是相当有必要的。当然,选择人际关系心理学这门选课,除了出于自己的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自己能在课堂学到东西,能正确和周围的人相处,建立自己完善的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

群体,面对外面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对于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就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了。 总的来说,我的人际关系应该算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那些交际能力强的人结识的朋友多,人脉宽,但我认识的人也不少。而且只要是和我认识的,关系比较熟的,大都可以说是和我成了好朋友的了。我觉得我的人际关系网络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只有过一面之缘的,萍水相逢的普通人;二是和我在同一个生活圈里的,关系熟络的,交往较好的朋友;三是和我关系密切的,交情深厚的知心朋友。也许是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自己感觉我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属于有点慢热的那种类型。我知道我在与人交往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一直都有意识地改善自己,交际中尽量在别人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我知道,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我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因此,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善。第一,从自己开始入手,做好自己、改善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这样才能在别人面前展现优秀的自己。第二,用真诚交往的态度和热情去结识新的朋友。主动和热情地待人,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第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对待对方。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第四,容纳别人不足的宽广胸怀,人无完人,学会接受别人的不足,同时也要善于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好的一面。要多点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一下,设身处地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不被人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自己。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的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的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关系,是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 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2.1 克莱因(Melanie.Klein)

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从理论上来说:对本能理论,特别是死亡本能理论提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观点。克莱因把本能分为爱的本能和死亡本能。爱的本能是寻求与他人的关系。死亡本能是指与部分客体相联系的充满了迫害、敌意、危险和焦虑的幻想世界,死亡本能是儿童早期喜欢将世界分为好与坏的原因,这些儿童接触到的客体依次被投射到儿童的内心原欲,产生了一个内在的表象世界――一个被分成破坏性(坏的)和善良仁慈(好的)两个部分的世界,正是好客体和坏客体之间的动力性相互影响构成了克莱因关于婴儿精神世界的观点。 提出儿童早期的内部世界的构成= 幻想+投射+家人照顾,克莱因认为幻想指的是心理预期,是内部世界的基础。作为防御的投射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情感、冲动归属到他人身上。 她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发展,用偏执分裂状态和抑郁状态描述婴儿早期经历的两种基本的精神状态。偏执分裂即把客体分成不同部分,不同部分独立存在,如把客体分成全好或全坏。抑郁状态时爱与恨指向同一客体,婴儿表现出对客体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这会引起

公务员面试人际关系类试题解析.

公务员面试人际关系类试题解析 一、人际关系的涵义 人际关系类题目是面试中常考的一类题目。人际关系是指建立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组织中的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监督等活动。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人际关系也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的范畴。故人际关系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的好坏。 公务员职位的特点就是要跟领导、同事和群众打交道。因此巧妙的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是圆满完成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考生公务员基本素质的直接体现。 二、面试涉及的人际关系类题目的基本类型 (一公务员与领导关系的处理 个人与领导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工作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同志关系。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风格,个人如何与领导做好沟通协调,关系到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 在面对这类问题时题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摆正位置。2检讨自己,主动沟通。3尊重而不崇拜,补台而不拆台。4服从而不盲从,是非原则要分清。5以工作为重,荣辱不在一时一事。 (二公务员与同事关系的处理

同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协作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竞争关系。公务员要有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的能力。大家在一起工作,彼此能够和睦相处,形成和谐一致、心情舒畅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公务员与下属关系的处理 公务员与下属的关系应该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决策者与执行者、带头人与追随者、领跑者与运动员关系。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除了需要哲学家的睿智、战略家的眼光、科学家的缜密、军事家的果断、改革家的创新外,同时还得使下属对其有一种父母般依托、安全感,师长般的信赖、服从感,艺术家般的号召力、亲和力。 (四公务员与服务对象关系的处理 人民群众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是公务员的“上帝”。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应该是一种“鱼水关系”、“水舟关系”。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最根 本的就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民公仆,而不能以机关代表自居。和群众打交道应热情、谦虚、平易近人,绝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要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公务员要把群众的反应、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愿望、群众的问题,揣在心窝、落实在行动上,在管理与行政执法中务必牢记执政宗旨、人本原理及人文关怀。 面对这类题目时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公仆意识,摆正关系,明确角色,要明白公务员与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 的关系。 其次:对待群众要有服务意识,转变职能,改善服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最后:处理问题时要有法律意识、民本意识诚信意识,能做到热情接待,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树之以诚,做到文明执法。

良好人际关系成功案例

良好人际关系成功案例 良好人际关系成功案例一 小芸因为“不明原因的焦虑、恐惧反复发作一年”而来到我们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一年以来,她在医院接受抗焦虑药物治疗,虽然服药后焦虑恐惧感减轻,但她总感觉内心深处有某一部分是药物不能帮到她的。她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让她困惑的这一部分,也希望能够借此摆脱药物的控制。 小芸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儿,25岁,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在她内心有强烈的冲突和焦虑。她说:“我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芸平静而漠然地谈论着她自己,听起来倒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完全看不到她发自内心的情绪反应,甚至于对喜欢的男生,她只会平淡地陈述自己与他们的交往。对于她而言,重点并不在于她对别人的感受,而是其他人是否“爱”她,会不会拒绝她。 在咨询的过程中,她有时会迟到,迟到后她再三地道歉。每次咨询结束她也会过度地表达对我的感谢。她从不对人发脾气,即使她有正当合理的理由来宣泄情绪。她的借口是“我还要跟别人见面,要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最好和平相处,不要有什么矛盾”。她极度担心别人是否喜欢她,她总是在想着要做些什么让别人不要厌烦她。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讲究细节,总想做到最好,得到别人正面的评价,她强调:“如果我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会喜欢我”。她的自我价值完全建立在别人对她有好的评价,都很接纳她,喜欢她的基础上。任何拒绝对她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威胁,因此她必须不计代价地来抚慰别人。

我感觉到她的人际关系是极度脆弱的,任何的人际矛盾,无论多么的微不足道,都足以毁掉她的安全感,也会让她随之燃起无法控 制的焦虑,她的完美主义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谈论到她的童年。 她讲道,8岁时父母离异,她由爸爸来监护。爸爸经常会发脾气,并指责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并经常对她说:“都是因为你,我 的生活才会变得这么糟糕。”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想尽量做个乖 孩子,好孩子,不要让爸爸生气。爸爸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她 感觉很害怕,也因为没有得到爸爸适当的照顾而受伤。 她谈论这些事情时没有表露出任何的情感,对于父母的离异也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我问她对爸爸有什么样的评价,她说爸爸是 个好爸爸,可是从她对爸爸的陈述中传递出的信息是:“爸爸对我 一点儿都不关心,爸爸不可靠”。 她觉得自己将爸爸理想化了,所以对于现实生活中爸爸诸多照顾不周的行为也予以合理化。这样下来,她没有任何的情感表达,她 呈现出她的一个假面具,一个没有情感血肉的她。 她生活在对爸爸的幻想中,她感受到的爸爸是她期待中的理想爸爸,她不能面对现实中的爸爸。我提到她陈述的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时,她会为那些经历添加模糊却强烈的希望,她说“可是我爸爸是 一个好的父亲”。我感觉到她强烈渴望有一个好的爸爸,不愿正视 现实中爸爸的缺憾。 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她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她一方面无止境地想依赖别人,特别是想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爱,这样作为她自己的安全 来源;另一方面她潜意识中又坚信其它人都是不可靠的,从而排斥与 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所以她“有极好的人缘,可是却没有知心的朋友;很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却难以建立稳定的异性亲密关系”。 经过多次的心理治疗,小芸在跟我的互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人格模式,并且学习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生活,参与到人际互动中,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下来,压抑的情 感就不会再演化成莫名的焦虑恐惧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