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题库—简答题

财政学题库—简答题

财政学题库—简答题
财政学题库—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2.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3.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

4.简述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5.简述公共需要的特征。

6.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什么?

7.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

8.简述财政发挥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9.简述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0.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11.简述财政监督的范围。

12.财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1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1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6.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

17.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18.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点。

19.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20.简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21.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22.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23.简述我国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24.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异同点。

25.简述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26.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27.简述基础产业的特点。

28.简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29.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

30.简述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31.简述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32.简述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33.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34.简述财政投资的标准。

35.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6.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

37.简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38.简述财政补贴效应。

39.简述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40.简述税收支出的形式。

41.简述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42.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43.简述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44.简述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45.简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46.简述税收与收费的区别。

47.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

48.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收入来源的分类。

49.简述马克思主义税收观。

50.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51.简述税收原则。

52.简述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3.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

54.简述税收的“中性”原则。

55.简述税负转嫁方式。

56.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57.简述税收效应。

58.简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59.简述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60.简述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征。

62.简述所得课税的特征。

63.简述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

64.简述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

65.简述最适课税论与公平课税论的主要差别。

66.简述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意义。

67.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68.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

69.简述国债的种类。

70.简述国债的发行方式。

71.政府偿债资金来源有哪些?

72.简述李嘉图等价定理。

73.简述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74.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75.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

76.简述政府采购法的宗旨。

77.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容;

78.简述政府采购应该遵循的原则。

79.简述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80.简述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要点。

81.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82.简述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

83.简述划分收支的基本理论依据。

84.简述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85.简述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86.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87.简述财政赤字的分类。

88.如何理解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89.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90.简述财政政策的类型。

91.简述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及其运用。

92.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是如何表现的?

93.简述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94.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效果。

95.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96.如何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如何?

97.减除国际双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98.简述外债功能的特点。

99.简述税收管辖权的内容。

100.简述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

101.实行税收饶让有何意义?

1.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1)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信息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对他人带来利益,则是正的外部效应,对他人造成损失,即为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由于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依赖于劳动投入的数最、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所以市场在初次分配中是不完全公平的,只能照顾效率,公平问题只能由政府财政来考虑。(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机制来自发调节价格与产量的,因而不可避免会引起经济的波动或失衡。

2.简述财政的基本特征。

答:(1)阶段性与公共性。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的两个并存的鲜明特征,即阶级性和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以及运行时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发法令来实施。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与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

答: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场运行:(1)立法和行政手段,即制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4.简述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答:政府的运行总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

政府缺陷和失效可能表现在多方面,包括:

(1)提供经济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2)政治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而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3)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寻租行为;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5.简述公共需要的特征。

答:公共需要时相对于私人的个别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一定社会经济生活,

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时不对称的。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6.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西方国家把经济部门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部分。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私人产品,用于满足使人个别需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公共产品,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区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基本标准有二: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公共物品并不能排除他人从该公共物品中获益。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后,他人就不能享受此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二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消费者获得私人产品,必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的方式。综上所述,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7.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提供?

答: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纯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最优的供给,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提供这类产品。

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如按率征收或定额征收,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纯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的条件为每个社会成员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的总和(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林达尔均衡是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一种实证性解释,它描述了社会集团通过讨价还价来决定公共产品成本分担的情况。社会成员偏好显示困难成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得以实现的主要障碍,因而会出现“免费搭车”,强制性融资方式是解决免搭车问题的有效途径。

8.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答:(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船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9.简述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答:财政支出项目千差万别,衡量财政支出的效益需要多种方法:

(1)“成本——效益法”,当某类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时,可以用“成本——效益”法进行分析。

(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当某类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是易于计算的,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分析此类财政支出的效益,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

10.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其基本假定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公共选择理论不是抛开市场因素只限于政治领域,而恰恰是着眼于市场与政治的不足之处。试图使经济和政治理论相互弥补,就现实的问题进行探讨。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和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11.简述财政监督的范围。

答:(1)预算监督

(2)税务监督

(3)国有资产监督

(4)财务会计监督

(5)预算外资金监督

12.财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包括三方面: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2)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持,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1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1)综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

(2)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

第三,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16.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

答:(1)按财政功能分类,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2)按支出用途分类,分为基建支出、流动资金、挖改和三项费,地勘费、工交商事业费,支农,文教科卫,抚恤和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补支出等。

(3)按照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分为经常性支持和资本性支出。

(4)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7.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答:(1)作用不同。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遵循的原则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生产能力(对于企业),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18.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点。

答:(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它只是在财政纵向级次之间或横向财政的各区域之间进行财政分配活动。

(2)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这部分资金的分配原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按均等化原则来分配。

(3)政府间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只有接受转移支付的主体将资金使用,才形成终极支出。

19.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答: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1)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2)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20.简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答:(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

“起飞”,以至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2)在经济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无论是在发展的早期还是在中期,都存在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也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

(3)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GDP中总投资的比重是上升的,但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会趋于下降。但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21.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答: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各国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变化,这一比重也有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具有必然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政府扮演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必需用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甚至更新政策改造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种体制下,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必然高。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滑。(2)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22.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的变量,如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规模。

23.简述我国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答:(1)口径不够规范,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可比因素。一是发达国家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和福利性支出,而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采取收费制度,尚未实行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支出视同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任未纳入预算内,预算内只有小量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助费”,事实上是缩小了转移性支出;二是发达国家的转移性支出中,有关债务支出只包括付息支出,不反映还本支出,我国则因为1999年以前还本和付息混在一起的,没有公布付息数字,只好采用还本付息数,实际上是加大了转移性支出。

(2)各项支出波动较大,存在不稳定性,1985年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33%,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曾一度泛滥,“两项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即达30.2%。

24.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

(1)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

(2)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不同点:

(1)社会消费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而投资性支出既包括生产性投资也包括非生产性投资,它的使用可能会形成资产。

(2)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它所提供的服务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突出的外部效应。在投资性支出中,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所提供的服务并非全体公民可以无偿享受,有的投资还需公民付出一定的代价。政府投资可以微利或者不盈利,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当然,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5.简述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答: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26.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答:(1)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费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而且,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r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突出的外部效应,因为有这一特点,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提供以及为此而支出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的商品交换有所不同的另外的一种原则。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首先保证这些支出项目必要的开支,是财政工作的基本职责。

(2)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而且提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和承认的前提。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公共安全,保证国土和主权不受外来侵犯以及公民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还必须保证各项社会事业的相应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扩展社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7.简述基础产业的特点。

答: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特征。

(1)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它不能被某单个生产者独家使用,它不是独占性地处在某个特殊的生产过程中,不能被卖者当作商品一次性地将整体出售给使用者。换句话说,它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性。

(2)基础工业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门。所谓“上游”’是指基础工业所提供的产品

是其他生产部门(也包括本部门)生产和再生产时所必需的投入品,如能源和原材料。一起来说,基础工业受其他产业需求影响的程度比较高。它们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3)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基础工业,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广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

28.简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答:(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29.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

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分为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两部分,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特点,这是内政府白身的地位和职能决定的。

(1)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不赢利或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提高国民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或长期项目。(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增长。

30.简述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答:社会总投资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构成的。

(1)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非政府投资则是指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投资。

(2)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预算资金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资,主要集中投资于大型项目,侧重于战略性和开发性投资,更关注社会效益。非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主要投资于盈利性项目,更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

(3)非政府投资难以优化投资结构,围于一行一业,企业或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像,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而政府投资则有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优化。

31.简述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答:我国的“三农”投入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性。

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受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一向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

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其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既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自然也就是财政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32.简述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答:(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其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准公共物品。

(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33.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的限制。概况的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3)计划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是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在预算年度内,国家预算的调整(削减预算或追加预算)需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而财政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比如50%)的追加,无须主管部门的审批。

34.简述财政投资的标准。

答: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是由财政投资的特点决定的,财政投资追求的是社会收益最大化而非私人收益最大化,而且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税收无偿取得的,因此政府在作出财政投资决策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而且政府最终依据怎样的投资决策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一般有三种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投资项目,或者说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投资项目,这种标准是针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资源相对短缺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即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但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要提高资本周转率或产出——资本比率,就可以使产出紧大化,实现预增长率)。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指政府投资支出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理由是资本——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35.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答:(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西方学者曾把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概括为“从摇篮到坟墓”,

就是说,保障涉及从生到死、从物质到精神、从正常生活到遭受变故的一切方面。

(2)社会保障资金有确定的来源。用于提供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障税,该税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纳一半,采取“源泉扣缴法”课征。社会保障税不足社会保障支出部分,由政府从其他收入中拨付。

(3)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在西方国家,尽管具体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的机构很多。既有政府机构(中央的和地方的),也有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但从总的倾向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集中管理的。

(4)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

36.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它只有以下两个性质:

(1)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财政补贴,并不以获得商品和服务为条件,支付都是无偿的,对于补贴领取者而言,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改善,财政补贴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体现了政府收入分配的职能。

(2)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价格变动也往往是财政补贴的诱导因素,因此,财政补贴也称为价掐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

37.简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答: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38.简述财政补贴效应。

答: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39.简述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答:(1)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2)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4)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5)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6)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7)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40.简述税收支出的形式。

答:(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41.简述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答:(1)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2)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

(3)临时性和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

42.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财政收入规模受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规模才能增大。

(2)收入分配政策。政府集中的多,财政收入规模就会较大。

(3)经济体制类型。计划经济国家财政集中度高于市场经济国家。

(4)价格因素。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会比实际规模有所增大。

43.简述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答:(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增长就有了充分财源。

(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44.简述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答:(l)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2)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

(3)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如1984年、1985年两年的情况。

第二,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如1987年、1988年、1989年3年的情况。

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上不增不减,如1986年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

(4)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第一,倘若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亦即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是因

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 GDP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 GDP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

第二,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加。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即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些年度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5)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之所以会影响财政收入,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GDP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交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交的税利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6)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下浮动,主要是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发生再分配,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第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销价不动。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要对居民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

第二,生产资料提价,财政不可能增加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所增加的税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料的加工部门因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收入全部抵消。

第三,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财政给予补贴,从而减少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如此等等。

45.简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答:(1)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上。

(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

(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进行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

(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区间。

46.简述税收与收费的区别。

答:(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2)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要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

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4)一般而言,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较强,有利于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47.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

答:(1)照顾性税收支出。它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而形成的税收支出。其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这类税收支出带有明显的财政补贴性质,主要用于支持政策性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

(2)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力面,体现厂税收的调节作用.根据支出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待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对特定纳税人,无论其经营性质如何,均给予优惠;二是针对待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对特定行业,无论经营者的性质,均可享受优惠。

48.简述我国财政收入按收入来源的分类。

答:财政是国家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来自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最终来源。对财政分析过程和财政收入本身有决定作用。按收入来源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包括两个种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49.简述马克思主义税收观。

答:马克思关于税收的界定:“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32页);“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3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列宁也说过: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对税收作如下界定:第一,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二,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

50.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答: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国家财政收人中,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决定的。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1)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实施.任何单价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但是,税收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当企业和个人明了征税目的并增强纳税观念后,

强制性可能转化为自愿性。

(2)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是税收区分于公债和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特点。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的。就财政活动整体来看,税收具有有偿性。(3)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其实质是指征税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课税标准也相应改变,从而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51.简述税收原则。

答:税收原则是税收制度的改革、建设以及调整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现代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当代税收的最高原则。

(1)公平原则,是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该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公平原则被公认为税收的首要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税收是否公平会影响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税收是否公平还直接关系到税收制度本身能否正常运转。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含义。

(2)效率原则,是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时,必须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税制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应使税收产生的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由于具体税收用途的非固定性,收益与成本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我们一般将税收收益用税收收入代替,因此,税收效率也就意味着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应最小。概括地说,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干扰私人经济部门的选择造成的超额负担,亦称经济成本;二是税务成本。也由此引出了税收效率的两个涵义,即税收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税收行政效率原则,即以尽可能少的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税收经济效率,在市场有效范围内,税收应保持“税收中性”,而在市场失效时,税收应起矫正作用。

52.简述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将公平原则列为税收四原则之首。一般地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纵向公平”。在一个社会内部,税收政策必须及时协调税收公平与社会经济公平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征税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问题。

(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是辩证的统一。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只有效率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才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实现公平。所以,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了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其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只有切实贯彻公平原则才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正确处理税收分配活动中二者的关系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3.简述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

答:(1)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2)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称为“横向公平”(或“水平公平”)。

(3)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强的人应当缴纳更多的税收。称为“纵向公平”(或“垂直公平”)。

54.简述税收的“中性”原则。

答:税收的“中性”原则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远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个可能的,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税收中性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结合。

55.简述税负转嫁方式

答:(1)前转。前转又叫顺转,是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或称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沿着商品或劳务的运动方向,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后转又叫逆转,是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方法。

(3)消转。消转又叫税收的转化,是指纳税人在所纳税款无法将其前转或后转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工艺等自身努力,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得到弥补。(4)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又叫资本还原,是指在某些资本财产的交易中,商品购买者将所购商品以后所应交纳的税款,从商品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降低商品购买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出售者。

56.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57.简述税收效应。

答:国家征税,必然会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即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

消费选择以及生产者的生产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影响纳税人爪子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多方面的决策。

以课税对商品购买的影响为例,收入效应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的消费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的消费。

58.简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答:(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

(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程度越大。

(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59.简述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答:(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60.简述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原来的工商税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住这种情况下,1994年,我国对原有的工商税制进行了改革。这次工商税制改革主要涉及四个人面的内容。

(1)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

(3)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主要是对收入较高者征收,对中低收人者少征或不征。

(4)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如调整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取消集市贸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和工资凋节税;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盐税并人资源税,特别消费税并人消费税等。

改革后税种内32个减至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和高效的统一,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61.简述商品课税的特征。

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通性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这里的商品流转额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指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根据商品课税的这一特征,又被称为流转课税。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62.简述所得课税的特征。

答: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课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所得课税是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并一般实行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的累进征税办法,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同时,所得课税往往规定起征点、免征额及扣除项目,可以在征税上照顾低收入者;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基本生活。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则不会出现重复征税,因而不致影响市场的运转。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因而一般不会干扰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情况极为普遍,于是就必然存在跨国所得。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主权国家应有的权益,这就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税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权益。

(4)课税有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也会不断增长,因而所得课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

63.简述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

答: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税比较公平。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少往往可以反映他的纳税能力,财产课税符合量能负担原则。企业或个人在占用国家资源上的差别会导致其收益的差别,资源课税可以调节这种级差收入,符合收益纳税原则。

(2)能够促进社会节约。财产课税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课税能够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都能起到防止资源浪费的作用。

(3)课税不普遍,缺乏弹性。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都只能选择某些财产和资源征税,征税范围较窄。并且财产和资源的生成和增长速度较慢,税收收入缺乏弹性。这是它们固有的缺陷,也是它们一般是地方税的原因。

64.简述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

答:公平课税论来源于亨利·西蒙斯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政治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最小化,政府应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服务,并通过再分配产生更大的公平。政府在设计和改革税制时,必须使税收制度既能按照公平原则筹措资金,又能限制政治程序对市场经济的干

财政学论述题

财政学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实现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稳定与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论述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答:1.经济性因素:国家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波动等。 2.政治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和国家职能的扩大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与环境保护压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分工的复杂 化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三、论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答: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社会产品越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越高。二者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财政反复强调的原理就是经济决定财政。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充裕的财源。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指通过分配机制的调节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分配制度又是集权还是分权的政治体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而言,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的,其收入规模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由于一定量的财政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会引起GDP分配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四、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1、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支出与政府的关系30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涵: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环境保护属于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是公共产品。 政府有环境保护的职责,有对公共产品的保护职能,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对政府公共产品的支出。在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如2012年环保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43143.8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8261.13万元,项目支出214882.7万元。据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数据显示,环保部2012年部门公共预算支出逾37亿元。但是,就目前情况下,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环境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重要的依据是0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并将环境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规划了方向。以上都说明了,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同时,也是政府通过对财政职能的履行,加大对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类的政策倾斜,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履行对环境保护支出公共产品的财政倾斜。 因此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支出就是政府履行其财政职能的行为,是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对环境公共产品的保护,积极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履行环保职能,体现我国政府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利益主旨,是负责任政府的体现。 2、谈谈你对课税原则的理解20分 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课税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定主义、租税法定主义、合法性原则等等,它是税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是指一切税收的课征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它是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它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2、课税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实质是按纳税人的收入多少来征税。包括两个方面:(1)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没有税法之公平,就没有税收之公平;。(2)税收执法公平原则,也称为平等对待原则,即税务机关在运用税法时必须公正合理,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应给予相同的对待。 3、课税效率原则。指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税收收入,并利用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的效率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率之间的比率而衡量,即表现为征税收益与税收成本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再分配政策力度越大,财政收入规模就越大

财政学简答题

《财政学》简答题(5个) 1、财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目标:效率(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衡量指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景气指数,我国采用GDP增长率。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支出、税收、管理)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 ③加强税收调节 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与赠与税,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征收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征收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④安排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补贴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⑤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2、收集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试用财政学原理进行分析 3、公共产品特征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按边 际成本定价就得不到最大利润——导致私人不愿提供 ?非排他性(Non-exclusion):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 用,即无法在技术上阻止不付费的人也使用;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阻止,但阻止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用——导致免费搭车 4、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是公共提供:税收弥补。成本为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 二是市场提供:收费弥补。成本为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 三是混合提供:部分拨款或补贴。为提高使用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混合品采用这种方式 ?从各国实践看,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5、衡量财政支出项目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6、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指标及含义 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比上年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7、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包括的内容 性质: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是国家执行

财政学考试重点

1、市场失灵分为两类: 第一类市场失灵是因为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而存在。 第二类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失灵,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2、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 (1)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2)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 (3)自由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 (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6)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7)市场中存在着优值品和劣值品。 3、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分类:外部性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决策和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则是正外部性。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情况是负外部性。 4、负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小于私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正外部性:从社会的角度考虑MSC和MSR,社会最优量大于个人决策量。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性的内在化。 5、界定产权成为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一种主要措施。 6、萨缪尔森1956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 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7、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 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8、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活动融资而征税。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微观层次上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 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物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 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