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6.5.1在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下不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板,其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5.1):

(a)局部荷载作用下;(b)集中反力作用下

图 6.5.1板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1-冲切破坏锥体的斜截面;2-计算截面;3-计算界面的周长;4-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线

F l≤(0.7βh f t+0.25σpc,m)ηu m h0(6.5.1-1)

公式(6.5.1-1)中的系数η,应按下列两个公式计算,并取其中较小值:

η1=0.4+1.2/βs(6.5.1-2)

(6.5.1-3)

式中:F l——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板柱结构,取柱所承受的轴向压力设计值的层间差值减去柱顶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板所承受的荷载设计值;当有不平衡弯矩时,应按本规范第 6.5.6 条的规定确定;

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 不大于800mm 时,取βh为1.0;当h 不小于2000mm 时,取βh为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σpc,m——计算截面周长上两个方向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按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其值宜控制在1.0N/mm2~3.5N/mm2范围内;

u m——计算截面的周长,取距离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周边h0/2 处板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

h0——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方向配筋的截面有效高度平均值;

η1——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形状的影响系数;

η2——计算截面周长与板截面有效高度之比的影响系数;

βs——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为矩形时的长边与短边尺寸的比值,βs不宜大于4;当βs小于2 时取2;对圆形冲切面,βs取2;

αs——柱位置影响系数:中柱,αs取40;边柱,αs取30;角柱,αs取20。

6.5.2当板开有孔洞且孔洞至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边缘的距离不大于6h0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中取用的计算截面周长u m,应扣除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积中心至开孔外边画出两条切线之间所包含的长度(图 6.5.2)。

图 6.5.2邻近孔洞时的临界界面周长

1-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2-计算截面周长;3-孔洞;4-应扣除的长度

注:当图中l1大于l2时,孔洞边长l2用代替

6.5.3在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下,当受冲切承载力不满足本规范第6.5.1 条的要求且板厚受到限制时,可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此时,受冲切截面及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条件:

1受冲切截面

F l≤1.2f tηu m h0(6.5.3-1)

2配置箍筋、弯起钢筋时的受冲切承载力

F l≤(0.5f t+0.25σpc,m)ηu m h0+0.8f yv A svu+0.8f y A sbu sinα(6.5.3-2)

式中:f 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第4.2.3 条的规定采用;

A svu——与呈45°冲切破坏锥体斜截面相交的全部箍筋截面面积;

A sbu——与呈45°冲切破坏锥体斜截面相交的全部弯起钢筋截面面积;

α——弯起钢筋与板底面的夹角。

注: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配置其他有效形式的抗冲切钢筋(如工字钢、槽钢、抗剪锚栓和扁钢U形箍等)。

6.5.4配置抗冲切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截面,尚应按本规范第6.5.1 条的要求进行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此时,u m 应取配置抗冲切钢筋的冲切破坏锥体以外0.5h0 处的最不利周长。

6.5.5对矩形截面柱的阶形基础,在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5.4):

(a)柱与基础交接处(b)基础变阶处

图 6.5.5计算阶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截面位置

1-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的斜截面;2-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线

F l≤0.7βh f t b m h0(6.5.5-1)

F l=p s A(6.5.5-2)

b m=b t+b b/2(6.5.5-3)

式中:h0——柱与基础交接处或基础变阶处的截面有效高度,取两个方向配筋的截面有效高度平均值;

p s——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计算并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可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当基础偏心受力时,可取用最大的地基反力设计值;

A——考虑冲切荷载时取用的多边形面积(图 6.5.5 中的阴影面积ABCDEF);

b 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

b b——柱与基础交接处或基础变阶处的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下边长,取b t+2h0。

6.5.6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作用下,当考虑板柱节点计算截面上的剪应力传递不平衡弯矩时,其集中反力设计值F l应以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F l,eq代替,F l,eq可按本规范附录F 的规定计算。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6.6.1配置间接钢筋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局部受压区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F l≤1.35βcβl f c A ln(6.6.1-1)

(6.6.1-2)

式中:F l——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设计值;

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张拉阶段验算中,可根据相应阶段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值按本规范表4.1.4-1 的规定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按本规范第6.3.1 条的规定取用;

βl——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A l——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

A ln——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对后张法构件,应在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中扣除孔道、凹槽部分的面积;

A b——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按本规范第6.6.2 条确定。

6.6.2局部受压的计算面积A b,可由局部受压面积与计算底面积按同心、对称的原则确定;对常用情况,可按图 6.6.2 取用。

图 6.6.2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

A l—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b—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

6.6.3配置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图6.6.3)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F l≤0.9(βcβl f c+2αρvβcor f yv)A ln(6.6.3-1)

当为方格网式配筋时(图 6.6.3a),钢筋网两个方向上单位长度内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不宜大于1.5,其体积配筋率ρ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6.3-2)

当为螺旋式配筋时(图 6.6.3b),其体积配筋率ρ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ρv=4A ss1/(d cor s)(6.6.3-3)

式中:βcor——配置间接钢筋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提高系数,仍按本规范公式(6.6.1-2)计算,但公式中A b应代之以A cor,且当A cor大于A b 时,取A cor=A b;当A cor不大于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l的1.25 倍时,βcor取1.0;

α——间接钢筋对混凝土约束的折减系数,按本规范第 6.2.16 条的规定取用;

f yv——间接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2.3 条采用;

A cor——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应大于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l,其重心应与A l 的重心重合,计算中按同心、对称的原则取值;

ρv——间接钢筋的体积配筋率;

n1、A s1——分别为方格网沿l1 方向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

n2、A s2——分别为方格网沿l2 方向的钢筋根数、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

A ss1——单根螺旋式间接钢筋的截面面积;

d cor——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截面直径;

s——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的间距,宜取30mm~80mm。

间接钢筋应配置在图6.6.3 所规定的高度h 范围内,方格网式钢筋,不应少于4 片;螺旋式钢筋,不应少于 4 圈。柱接头,h 尚不应小于15d,d 为柱的纵向钢筋直径。

(a)方格网式配筋(b)螺旋式配筋

图 6.6.3局部受压区的间接钢筋

A l—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A b—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

A cor—方格网式或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

7.1 裂缝控制验算

7.1.1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受拉边缘应力或正截面裂缝宽度验算:

1一级裂缝控制等级构件,在荷载标准效应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σck-σpc≤0(7.1.1-1)

2二级裂缝控制等级构件,在荷载标准效应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σck-σpc≤f tk(7.1.1-2)

3三级裂缝控制等级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效应计算。最大裂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ωmax≤ω1im(7.1.1-3)

对环境类别为二a 类的有压力混凝土构件,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受拉边缘应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σcq-σpc≤f tk(7.1.1-4)

式中:σck、σcq——荷载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σpc——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按本规范公式(10.1.6-1)或公式(10.1.6-4)计算;

f tk——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按本规范表4.1.3-2 采用;

ωmax——按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按本规范第7.1.2 条计算;

ω1im——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按本规范第3.4.5 条采用。

7.1.2在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拉、受弯和偏心受压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受弯构件中,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m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7.1.2-1)

(7.1.2-2)

(7.1.2-3)

(7.1.2-4)

式中:αcr——构件受力特征系数,按表7.1.2-1 采用;

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当ψ<0.2 时,取ψ=0.2;当ψ>1.0 时,取ψ=1.0;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ψ=1.0;

σs——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或按标准组合计算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等效应力;

E s——钢筋弹性模量,按本规范表4.2.4 采用;

c s——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 s<20 时,取c s=20;当c s>65 时,取c s=65;

ρte——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无粘结后张构件,仅取纵向受拉钢筋计算配筋率;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1 时,取ρte =0.01;

A te——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对轴心受拉构件,取构件截面面积;对受弯、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构件,取A te=0.5bh+(b f-b)h f,此处,b f、h f 为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

A s——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A p——受拉区纵向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

d 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mm);对无粘结后张构件,仅为受拉区纵向受拉构件的等效直径(mm);

d i——受拉区第i 种纵向钢筋的公称直径;对于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的直径取为;其中d p1为单根钢绞线的公称直径,n1为单束钢绞线根数;

n i——受拉区第i 种纵向钢筋的根数;对于有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取为钢绞线束数;

υi——受拉区第i 种纵向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按表7.1.2-2 采用。

注:1对承受吊车荷载但不需作疲劳验算的受弯构件,可将计算求得的最大裂缝宽度乘以系数0.85;

2对按本规范第9.2.15 条配置表层钢筋网片的梁,按公式(7.1.2-1)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可适当折减,折减系数可取0.7;

3对e0/h0≤0.55 的偏心受压构件,可不验算裂缝宽度。

表7.1.2-1构件受力特征系数

αcr

类型

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弯、偏心受压 1.9 1.5

偏心受拉 2.4 -

轴心受拉 2.7 2.2

表7.1.2-2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

非预应力钢筋先张法预应力钢筋后张法预应力钢筋

类别

光面钢筋带肋钢筋带肋钢筋螺旋肋钢丝钢绞线带肋钢筋钢绞线光面钢丝υi0.7 1.0 1.0 0.8 0.6 0.8 0.5 0.4

注:对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其相对粘结特性系数应按表中系数的0.8 倍取用。

7.1.3在荷载准永久组合或标准组合下,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开裂截面处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力、不同位置处钢筋的拉应力及预应力筋的等效应力宜按下列假定计算:

1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受压区混凝土的法向应力图取为三角形;

3不考虑受拉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4采用换算截面。

7.1.4在荷载准永久组合或标准组合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应力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的等效应力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应力

1)轴心受拉构件

σsq=N q/A s(7.1.4-1)

2)偏心受拉构件

(7.1.4-2)

3)受弯构件

(7.1.4-3)

4)偏心受压构件

(7.1.4-4)

(7.1.4-5)

e=ηs e0+y s(7.1.4-6)

(7.1.4-7)

(7.1.4-8)

式中:A s——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轴心受拉构件,取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偏心受拉构件,取受拉较大边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受弯、偏心受压构件,取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N q、M q——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轴向力值、弯矩值,对偏心受压构件不考虑二阶效应的影响;

e'——轴向拉力作用点至受压区或受拉较小边纵向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e——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e0——荷载准永久组合下的初始偏心距,取为M q/N q;

z——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且不大于0.87h0;

ηs——使用阶段的轴向压力偏心距增大系数,当l0/h 不大于14 时,取1.0;

y s——截面重心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γf'——受压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b f'、h f'——分别为受压区翼缘的宽度、高度;在公式(7.1.4-7)中,当h f'大于0.2h0 时,取0.2h0;

2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应力

1)轴心受拉构件

(7.1.4-9)

2)受弯构件

(7.1.4-10)

(7.1.4-11)

e p=y ps-e p0(7.1.3-12)

式中:A p——受拉区纵向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对轴心受拉构件,取全部纵向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对受弯构件,取受拉区纵向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

N p0——计算截面上混凝土法向预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加力,应按本规范第10.1.13 条的规定计算;

N k、M k——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的轴向力值、弯矩值;

z——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合力点的距离,按公式(7.1.4-5)计算,其中 e 按公式(7.1.4-11)计算;

α1——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等效折减系数,取α1为0.3;对灌浆的后张预应力筋,取α1为1.0;

e p——N p0的作用点至受拉区纵向预应力和普通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y ps——受拉区纵向预应力和普通钢筋合力点的偏心距,应按本规范第10.1.13 条的规定确定。

7.1.5在荷载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时截面边缘混凝土的法向应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轴心受拉构件

σck=N k/A0(7.1.5-1)

σcq=N q/A0(7.1.5-2)

2受弯构件

σck=M k/W0(7.1.5-3)

σcq=M q/W0(7.1.5-4)

3偏心受拉和偏心受压构件

σck=M k/W0+N k/A0(7.1.5-5)

σcq=M q/W0+N q/A0(7.1.5-6)

式中:A0——构件换算截面面积;

W0——构件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7.1.6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应分别对截面上的混凝土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进行验算:

1混凝土主拉应力

1)一级裂缝控制等级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σtp≤0.85f tk(7.1.6-1)

2)二级裂缝控制等级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σtp≤0.95f tk(7.1.6-2)

2混凝土主压应力

对一、二级裂缝控制等级的构件,均应符合下列规定:

σcp≤0.60f ck(7.1.6-3)

式中:σtp、σcp——分别为混凝土的主拉应力、主压应力,按本规范第7.1.7 条确定。

此时,应选择跨度内不利位置的截面,对该截面的换算截面重心处和截面宽度突变处进行验算。

注:对允许出现裂缝的吊车梁,在静力计算中应符合公式(7.1.6-2)和公式(7.1.6-3)的规定。

7.1.7混凝土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7.1.7-1)

(7.1.7-2)

(7.1.7-3)

式中:σx——由预加力和弯矩值M k在计算纤维处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σy——由集中荷载标准值F k产生的混凝土竖向压应力;

τ——由剪力值V k 和预应力弯起钢筋的预加力在计算纤维处产生的混凝土剪应力;当计算截面上作用有扭矩作用时,尚应计入扭矩引起的剪应力;对超静定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在计算剪应力时,尚应计入预加力引起的次剪力;

σpc——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计算纤维处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按本规范公式(6.1.5-1)或(6.1.5-4)计算;

y0——换算截面重心至计算纤维处的距离;

I0———换算截面惯性矩;

V k——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的剪力值;

S0——计算纤维以上部分的换算截面面积对构件换算截面重心的面积矩;

σpe——预应力弯起钢筋的有效预应力;

A pb——计算截面上同一弯起平面内的预应力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

αp——计算截面上预应力弯起钢筋的切线与构件纵向轴线的夹角。

注:公式(7.1.7-1)、(7.1.7-2)中的σx、σy、σpc 和M k y0/I0,当为拉应力时,以正值代入;当为压应力时,以负值代入;

7.1.8对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在集中力作用点两侧各0.6h 的长度范围内,由集中荷载标准值F k 产生的混凝土竖向压应力和剪应力的简化分布,可按图7.1.8 确定,其应力的最大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σy,max=0.6F k/(bh)(7.1.8-1)

τF=(τl-τr)/2(7.1.8-2)

τl=V l k S0/(I0b)(7.1.8-3)

τr=V r k S0/(I0b)(7.1.8-4)

式中:τl、τr——分别为位于集中荷载标准值F k 作用点左侧、右侧0.6h 处截面上的剪应力;

τF——集中荷载标准值F k 作用截面上的剪应力;

V l k、V r k——集中荷载标准值F k 作用点左侧、右侧截面上的剪力标准值。

图7.1.8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集中力作用点附近的应力分布

(a)截面;(b)竖向压应力σy分布;(c)剪应力τ 分布

7.1.9对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进行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应考虑预应力钢筋在其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范围内实际应力值的变化。预应力钢筋的实际应力可考虑为线形分布,在构件端部取为零,在其预应力传递长度的末端取有效预应力值σpe(图7.1.9),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 tr 应按本规范第10.1.9 条确定。

图7.1.9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有效预应力值的变化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7.2.1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可按照结构力学方法计算,且不应超过本规范表3.3.2 规定的限值。

在等截面构件中,可假定各同号弯矩区段内的刚度相等,并取用该区段内最大弯矩处的刚度。当计算跨度内的支座截面刚度不大于跨中截面刚度的两倍或不小于跨中截面

刚度的二分之一时,该跨也可按等刚度构件进行计算,其构件刚度可取跨中最大弯矩截面的刚度。

7.2.2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受弯构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的刚度B 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采用荷载标准组合时

(7.2.2-1)

2采用荷载准永久组合时

B=B s/θ(7.2.2-2)

式中:M k——按荷载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取计算区段内的最大弯矩值;

M q——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取计算区段内的最大弯矩值;

B s——按荷载标准组合作用计算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或按标准组合计算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按本规范第7.2.3 条计算;

θ——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按本规范第7.2.5 条取用。

7.2.3按裂缝控制等级要求的荷载组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B s,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7.2.3-1)

2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1)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B s=0.85E c I0(7.2.3-2)

2)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7.2.3-3)

k cr=M cr/M k(7.2.3-4)

(7.2.3-5)

M cr=(σpc+γf tk)W0(7.2.3-6)

γf=(b f-b)h f/(bh0)(7.2.3-7)

式中: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按本规范第7.1.2 条确定;

αE——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αE=E s/E c;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 s/(bh0);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α1A p+A s)/(bh0),对灌浆的后张预应力筋,取α1=1.0,对无粘结后张预应力筋,取α1=0.3;

I0——换算截面惯性矩;

γf——受拉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b f、h f——分别为受拉区翼缘的宽度、高度;

K cr——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弯矩M cr 与弯矩M k 的比值,当k cr >1.0 时,取k cr=1.0;

γ——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按本规范第7.2.4 条确定。

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第6章-船舶运动控制系统建模应用

第6章 船舶运动控制系统建模应用 6.1 引 言 数学模型化(mathematical modelling)是用数学语言(微分方程式)描述实际过程动态特性的方法。在船舶运动控制领域,建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大体上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建立船舶操纵模拟器(ship manoeuvring simulator),为研究闭环系统性能提供一个基本的仿真平台;另一个目的是直接为设计船舶运动控制器服务。船舶运动数学模型主要可分为非线性数学模型和线性数学模型,前者用于船舶操纵模拟器设计和神经网络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等非线性控制器的训练和优化,后者则用于简化的闭环性能仿真研究和线性控制器(PID, LQ, LQG, H ∞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船舶的实际运动异常复杂,在一般情况下具有6个自由度。在附体坐标系内考察,这种运动包括跟随3个附体坐标轴的移动及围绕3个附体坐标轴的转动,前者以前进速度(surge velocity)u 、横漂速度(sway velocity)v 、起伏速度(heave velocity)w 表述,后者以艏摇角速度(yaw rate)r 、横摇角速度(rolling rate)p 及纵摇角速度(pitching rate)q 表述;在惯性坐标系内考察,船舶运动可以用它的3个空间位置000,,z y x (或3个空间运动速度 000,,z y x &&&)和3个姿态角即方位角(heading angle)ψ、横倾角(rolling angle)?、纵倾角 (pitching angle)θ (或3个角速度θ?ψ&&&,,)来描述,),,(θ?ψ称为欧拉角[4](见图6.1.1)。 显然T ],,[w v u 和T 000],,[z y x &&&以及T ],,[r q p 和T ],,[θ? ψ&&&之间有确定关系[4]。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把这6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全部加以考虑。数学模型是实际系统的简化,如何简化就有很大学问。太复杂和精细的模型可能包含难于估计的参数,也不便于分析。过于简单的模型不能描述系统的重要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建模时在复杂和简单之间做合理的折中。对于船舶运动控制来说,建立一个复杂程度适宜、精度满足研究要求的数学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图6.1.1的坐标定义如下:000Z Y X O -是惯性坐标系(大地参考坐标系), 为起始 位置,0OX 指向正北,0OY 指向正东,0OZ 指向地心;o -xyz 是附体坐标系,为船首尾之间连线的中点,ox 沿船中线指向船首,oy 指向右舷,oz 指向地心;航向角ψ以正 北为零度,沿顺时针方向取0?~360?;舵角δ以右舵为正。对于大多数船舶运动及其控制问题而言,可以忽略起伏运动、纵摇运动及横摇运动,而只需讨论前进运动、横漂运动和艏摇运动,这样就简化成一种只有3个自由度的平面运动问题。图6.1.2给出图6.1.1经简化后的船舶平面运动变量描述。 船舶平面运动模型对于像航向保持、航迹跟踪、动力定位、自动避碰等问题,具有足够的精度;但在研究像舵阻摇、大舵角操纵等问题时,则必须考虑横摇运动。本章根据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建立船舶平面运动基本方程,据此进一步导出状态空间型(线性和非线性)及传递函数型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并考虑了操舵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风、浪、流干扰的处理方法。这些结果将作为设计各种船舶运动控制器的基础。计及横摇的四自由度船舶运动数学模型参见文献[5]。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亚莉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运动控制MATLAB仿真

大作业: 直流双闭环调速MATLAB仿真 运动控制技术课程名称: 名:姓电气学院院:学 自动化业:专 号:学 孟濬指导教师: 2012年6月2日

------------------------------------- -------------学浙大江 李超 一、Matlab仿真截图及模块功能描述 Matlab仿真截图如下,使用Matlab自带的直流电机模型: 模块功能描述: ⑴电机模块(Discrete DC_Machine):模拟直流电机 ⑵负载转矩给定(Load Torque):为直流电机添加负载转矩 ⑶Demux:将向量信号分离出输出信号 ⑷转速给定(Speed Reference):给定转速 ⑸转速PI调节(Speed Controller):转速PI调节器,对输入给定信号与实际信号

的差值进行比例和积分运算,得到的输出值作为电流给定信号。改变比例和积分运算系数可以得到不同的PI控制效果。 ⑹电流采样环节(1/z):对电流进行采样,并保持一个采样周期 ⑺电流滞环调节(Current Controller):规定一个滞环宽度,将电流采样值与给定值进行对比,若:采样值>给定值+0.5*滞环宽度,则输出0; 若:采样值<给定值—0.5*滞环宽度,则输出1; 若:给定值—0.5*滞环宽度<采样值<给定值+0.5*滞环宽度,则输出不变 输出值作为移相电压输入晶闸管斩波器控制晶闸管触发角 :根据输入电压改变晶闸管触发角,从而改变电机端电压。GTO⑻晶闸管斩波.⑼续流二极管D1:在晶闸管关断时为电机续流。 ⑽电压传感器Vd:测量电机端电压 ⑾示波器scope:观察电压、电流、转速波形 系统功能概括如下:直流电源通过带GTO的斩波器对直流电机进行供电,输出量电枢电流ia和转速wm通过电流环和转速环对GTO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电机较为精确的控制。 下面对各个部分的功能加以详细说明: (1)直流电机 双击电动机模块,察看其参数: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186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主要修订内容 1.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2. 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3.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7.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8.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 9.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 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 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12. 补充、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13. 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任意截面”移至正文,“简化计算”移至附录。 14. 截面设计中完善了构件自身挠曲影响的相关规定。 15. 修改了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16. 改进了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的相关规定。 17. 补充在拉、弯、剪、扭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 18. 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19. 补充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疲劳验算的相关公式。 20. 增加按开裂换算截面计算在荷载效应准永久或标准组合下的截面应力。 21. 宽度大于0.2mm 的开裂截面,增加按应力限制钢筋间距的要求。 22. 挠度计算中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的计算公式。 23. 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方法。 24. 考虑耐久性影响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增,恶劣环境下大幅度增加。 25. 提出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考虑厚保护层、机械锚固等方式控制锚固长度。 26. 框架柱修改为按配筋特征值及绝对值双控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稍有提高。 27. 大截面构件的最小配筋适当降低。 28. 增加了板柱结构及现浇空心楼板的构造要求。 29. 在梁柱节点中引入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 30. 补充了多层房屋结构墙体配筋构造的基本要求。 31. 补充了二阶段成形的竖向叠合式受压构件(柱、墙)的设计原则及构造要求。 32. 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以及装配式楼板、粱、柱、墙的构造要求。 33. 提出了预制自承重构件的设计原则;增补了内埋式吊具及吊装孔有关要求。 34. 补充、完善了各种预应力锚固端的配筋构造要求。 35. 调整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新材料、新工艺预应力损失数值计算。 36. 调整先张法布筋及端部构造,后张法布筋及孔道布置的构造要求。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尾声。总体来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时,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除了课前要准备充足,课后更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认真上课。 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意识。对于每一节课新知的学习,我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鼓励学习大胆质疑,注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中,有疑必问。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认真批改作业。 对于学生作业的布置,我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既要使作业有基础性、综合性,又要突出层次性。学生的每次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做到了全批全改。对于出错情况我认真作出分析,或进行集体订正或进行个别辅导。 五、认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其次,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六、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同学不爱检查,作业粗心、马虎。 3、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七、今后努力方向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多抽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认真审题、自我检查的能力。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做得更好。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

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

船舶运动控制概述

船舶运动控制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市场对进出口的需求越发的加大,造成了与之相应的航运自动化的繁荣发展,各种新的控制算法不断地应用于传播控制以提高营运的经济效益。作为大连海事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船舶相关的知识,包括船舶运动控制,船舶控制系统,船舶导航等的相关知识。并将储备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 一、欠驱动船舶的控制器设计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船舶的驱动。由于船舶动力驱动结构具有非完整约束和典型的欠驱动特性,而且航行条件的变化、环境参数的严重干扰和测量的不精确性等又使船舶运动呈现出大惯性、长时滞、非线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船舶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控制要求,必须探索新的船舶控制方法。 欠驱动系统是指由控制输入向量空间的维数小于系统广义坐标向量空间维数的系统,即控制输入数小于系统自由度的系统[1]。欠驱动船舶模型一般都具有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形式,欠驱动船舶模型一般都具有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形式,欠驱动船舶模型一般都具有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形式,约束都是不可积的微分表达式,属于非完整系统。 研究欠驱动船舶的控制器设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欠驱动船舶以较少数目的驱动器来完成航行任务,降低了系统的费用及重量,提高了营运效益,同时也会因控制设备的减少而降低船舶机械故障的发生率,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而易于维护。更为重要的是,欠驱动控制同时对船舶完全驱动系统提供了一种备份控制技术。如果全驱动系统遇故障不能正常运行时,可采用欠驱动船舶控制策略,利用仍在工作的控制器对船舶进行有效控制,增大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的可靠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对欠驱动船舶的控制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并成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2]。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控制方法,欠驱动船舶控制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致力于深入的研究。为了促进欠驱动船舶控制技术的发展,本文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欠驱动船舶数学模型、控制方法及其发展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如果把船舶作为一个刚体来研究,则船舶的运动有六个自由度,称之为横摇、纵摇、艏摇、横荡、纵荡和垂荡。考虑常规船舶水平面运动的控制,所关心的主要是船舶在水面上的位置和航向,而且就低重心的普通船舶而言,垂荡、纵摇和横摇对其水平面运动影响甚微,可以忽略。因此水面船舶的六自由度运动就可以简化为沿x方向前进、y方向横移及绕z轴旋转(艏摇)的三自由度运动。由于船舶的推进装置仅装备有螺旋桨推进器和船舵,也就是说系统只有2个控制输入(前向推力和旋转力矩),但需要同时控制船舶在水平面运动的3个自由度,因此对常规船舶平面运动的控制研究可归结为欠驱动控制问题。 上述的船舶的控制问题 ,船的质量和阻尼矩阵都假定为三角阵 ,船舶模型参数和环境干扰的不确定性也被忽略 ,都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对船舶进行镇定Π跟踪控制。

六年级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体育教学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行政的关心支持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全神贯注抓好课堂教学,使我六年级体育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毕业班的体育考核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体会到了劳娱结合的乐趣。现就本学期六年级开展的体育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本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抓好体育教学。 本学期中我认真贯彻执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结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型、现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 在教学中能以现代课堂理念规范自己,平时能认真加强体育新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认真做到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根据学期初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课,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在我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受到领导和老师一致好评! 二、常抓不懈,推动“两操”有序开展。 学校“两操”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

项重要内容。一学期来,认真配合少先队大队部工作,继续严格规范广播操进出场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继续实施“领操周周换”制度,不断改进广播操动作质量,树立六年级在学校领操的榜样模范作用。积极配合大队部对两操督促的正常开展。本学期初及时做好广播操比赛规程的制定和通知工作,督促师生不断改进动作规范性,提高做操质量。 三、继续加大课余体育训练力度,积极参与各类体育竞赛。 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本学期我继续不遗余力地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一学期来,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坚持不懈进行日常训练,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按时保质抓成效。六年级在体育节活动中发扬努力拼搏的精神,继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优良作风。在活动中,跳绳、乒乓球、男女集体跳长绳节目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各年级都起到了好榜样。 四、做好基本毕业班的体育达标考核。 为了给初中输送了一批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合格的小学生,在本学期中,由于注重平时的体能和技能的训练,坚持做到训练有计划、有强度、有记录,认真督促学生的每一项每一个同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常鼓励,给学生以十足的信心完成体育达标的训练和考核,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小学生毕业测试。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六年级)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六年级)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为方便了解规范修订的变化并提出意见,将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简述 1 完善规范的完整性,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 构方案”和“结构抗倒塌设计”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构方案”结构抗倒塌设计” 的原则,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3 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 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裂缝宽 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度,预应力构件稍放松;调整了裂缝宽度计算中的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取值。 4 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板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制。 5 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完善耐久性设计方法,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除环境条件外,提出环境作用等级概念。 6 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增加了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既有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7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8 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补充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及相关规定及相关规定。 9 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结构分析内容适当得到扩展提出非荷载效应分析原则。适当得到扩展, 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10 对结构侧移二阶效应,提出有限元分析及增大系数的简化方法。 11 完善了连续梁、连续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内力调幅的设计方法。 12 补充、完善材料本构关系及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的内容。 “ 任意截面”“ 简化计算”13 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任意截面”移至正文,简化计算”移至附录。 截面设计中完善了构件自身挠曲影响的相关规定。14 截面设计中完善了构件自身挠曲影响的相关规定。 修改了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15 修改了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改进了16 改进了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的相关规定。 17 补充在拉、弯、剪、扭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扭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框架柱设计的相关规定 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18 修改了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19 补充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疲劳验算的相关公式。 20 增加按开裂换算截面计算在荷载效应准永久或标准组合下的截面应力。 21 宽度大于 0.2mm 的开裂截面,增加按应力限制钢筋间距的要求。 22 挠度计算中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的计算公式。挠度计算中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增加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长期刚度 23 增加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方法。增加了 24 考虑耐久性影响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增,恶劣考虑耐久性影响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增,恶劣适当调整了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一股情况下稍 环境下大幅度增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感受颇深。所以本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所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知识的等次等都不同,所以本人在本学期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提升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实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写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水平。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所以,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升他的自学水平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实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使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水平亦然持续提升。

六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篇一: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XX-XX学年第二学期)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和刘国红老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

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 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3.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老师:宁德富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一学期已将结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学习新课标及课改精神,并根据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采用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扬长避短,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成为教学过程活动中真正的主人,这是现在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他们都是特殊的个体,都需要尊重、信任,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课堂教师语言,教学方法方式入手,尝试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等,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如:“你是怎么想的?”、“你的见解呢?”、“你想到什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等,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关心和指导,课堂上要多留意他们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一学期以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情绪有了很大的扭转。课堂上,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探索,质疑问难,踊跃发言。

二、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 现代创新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因此要改变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参与意识就愈高。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常常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倒数时,我设计了“×()= ×()=()×7”这道题,让学生填写,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我自告奋勇迅速将答案填写完毕,为了打消学生以为老师事先算好的念头,我补充说:“谁能再出几道类似的题目,你一出完,我马上就能填出答案”, 话音刚落,学生就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结果出乎他们的预料,“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其中有什么诀窍?”这样让学生再好奇中激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探求教学问题中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2、加强操作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智慧来自手指尖”,有益的操作与实践包含和孕育着学生的天真和创造的幼芽,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制学具、操作教具等。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积极参与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制圆片,通过用绳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西营中心小学韩娜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

船舶转心在操船实践中的运用

船舶转心在操船实践中的运用 惠州港引航站陈国平张曾华 0引言 船舶转心是指船舶作旋回运动时,船舶的回转中心。转心的位置是旋回中某瞬时的旋回中心,因此转心又称为“瞬时转动中心”。可以把船舶运动看作成一个保向斜航运动和绕转心的旋回运动的合运动。船舶转心是一个动态的点,在船舶无左右横倾时,对水运动速度V及船舶方型系数C将直接影响转心在船舶首尾线上的位置。当船舶对水前行时,船舶转心移至重心之前,速度V越大则转心前移得越多,反之亦然。对于船长和吃水相同的船舶,方型系数CB越小其转心前移越多;由于军舰的方型系数较小,因而其转心的位置越靠前移,不利于船舶旋转,因此需要安装多部推进器,加以克服。当在离转心越远处对船舶施加外力,则船舶越容易旋转;而在转心附近处对船舶施加外力,则船舶旋转效应差,越接近转心处,旋转效果越差。 在船舶掉头、侧推使用、船舶避让、拖轮协助等多方面都涉及船舶的转心。把握好船舶的转心,利用好转心的作用,能给船舶操纵带来许多方便;但是,如果对转心利用不好,则会给船舶驾驶带来麻烦。 1船舶转心的变化规律 船舶运动的同时推开其周围的流体,而周围的流体又来填充之前被船舶所占据的空间。当船舶相对于水向前运动时,紧贴船艏处的水在瞬时被加速(即水压力很大),当该水流速度达到与船速相同时,可把水看作是一个与船舶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即无形中增加了船舶的虚拟质量或称附加质量。而船尾处由于水流(伴流)速度已经被提起来了,即加速度很小,其水压力也就很小,因此其产生的附加质量就小得多。船舶在静止的情况下,船舶转心随船舶重心变化而作同向变化;当船舶相对于水向前运动时,相当于船艏处增加了重量,重心前移,船舶转心也就自然向前移动。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转心变化规律的解释:船舶对水运动速度越快,其顶流的一面船舶受到的水压力越大,产生的附加质量也就越大,重心朝顶流面移动,船舶转心也就朝顶流面移动。所以,当船舶对水向前运动,则船舶转心移至重心之前,相对速度越快,转心前移越多;船舶对水朝后运动时,船舶转心移至重心之后,且对水运动速度越快,船舶转心后移也越多。在研究船舶转心时,通常不考虑风压力的影响。其实风压力对船舶转心的变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由于空气密度远小于水密度,其所能产生的附加质量要小得多,因此研究转心变化规律时,对于船舶就只需要考虑水压力的影响即可。2转心的运用实例 2.1拖轮协助船舶旋回掉头时转心的运用 见图1所示:①至④为拖轮的四个作用点,既可拖也可顶,当船 舶对水朝前运动时,即SPD >0,当利用拖轮来控制船舶朝有转右时, 我们来比较①至④四个作用点的旋回效果(朝右转向则图示中①和④ 为顶推点,②和③为拖拉点)。由于船舶朝前运动,转心前移至 接近船艏位置,③和④的作用力臂远大于①和②的作用力臂,因此③ 和④的作用效果远大于①和②的作用效果。而一般施加的拖力其效果 仅为顶推力的70%左右。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上四点受力的旋回 效果的大小顺序为:④>③>①>②。图1拖轮作用位置图

船舶动力定位技术简述

1.动力定位技术背景 1.1 国外动力定位技术发展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动力定位系统制造商有Kongsberg公司、Converteam公司、Nautronix公司等。 下面分别介绍动力定位系统各个关键组成部分的技术发展现状。 1.动力定位控制系统 1)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是指动力定位系统的位置参考系统和传感器。国内外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生产厂家均根据船舶的作业使命选择国内外各专业厂家的产品。位置参考系统主要采用DGPS,水声位置参考系统主要选择超短基线或长基线声呐,微波位置参考系统可选择Artemis Mk 4,张紧索位置参考系统可选择LTW Mk,激光位置参考系统可选择Fanbeam Mk 4,雷达位置参考系统可选择RADius 500X。罗经、风传感器、运动参考单元等同样选择各专业生产厂家的产品。 2)控制技术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第一代动力定位产品,该产品采用经典控制理论来设计控制器,通常采用常规的PID控制规律,同时为了避免响应高频运动,采用滤波器剔除偏差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20世纪70年代中叶,Balchen等提出了一种以现代控制理论为基础的控制技术-最优控制和卡尔曼滤波理论相结合的动力定位控制方法,即产生了第二代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动力定位系统。 近年来出现的第三代动力定位系统采用了智能控制理论和方法,使动力定位控制进一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控制方法主要体现在鲁棒控制、模糊控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等方面。 2001 年5 月份,挪威著名的Kongsberg Simrad 公司首次展出了一项的新产品—绿色动力定位系统(Green DP),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技术成功地引入到动力定位系统中。Green DP 控制器由两部分组成:环境补偿器和模型预测控制器。环境补偿器的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缓慢变化的推力指令来补偿一般的环境作用力;模型预测控制器是通过不断求解一个精确的船舶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用以预测船舶的预期行为。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计算比一般用于动力定位传统的控制器设计更加复杂且更为耗时,主要有三个步骤:1.从非线性船舶模型预测运动;2.寻找阶跃响应曲线;3.求解最佳推力。控制器结构如图所示[1]: 图1.1Green-DP总体控制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