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江苏南京高二上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2019年江苏南京高二上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2019年江苏南京高二上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2019年江苏南京高二上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2019年江苏南京高二上语文期末统考试卷

基础篇

一、(8分)

1.请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任选八空作答)(8分)

(1)仓廪实而知礼节,▲。(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2) ▲,小人穷斯滥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3)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了

(4)桃李不言,▲。(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5)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

(7)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中国人命名喜欢取意于古典名句,如美学家王朝闻的名字,取意“▲,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学者楚图南的名字,取意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庄子·逍遥游》);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取意对“知”“行”的认知,他认为先“行后“知”,而荀子却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答案】(1)衣食足而知荣辱

(2)君子固穷

(3)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4)下自成蹊

(5)相逢何必曾相识

(6)羡长江之无穷

(7)气吞万里如虎

(8)朝闻道;而后乃今将图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名篇名句的能力。评分标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

二、(6分)

2.请任选一部名著的阅读题作答。 (6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的诗句,简要概括其中涉及的相关情节。(任选个一题作答)(6分)

①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第58回) 答:

②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架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第102回) 答:

(2)阅读下面《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中的对白,回答问题。(6分)

哈姆莱特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后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后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①王后和哈姆莱特为什么认为对方“胡说八道”?(3分)

答:

②这一冲突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3分)

答:

二.【答案】

2.(1)①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

②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他偷偷在葫芦谷中制造出木牛流马,用这些木牛流马运送军粮,省去不少人力。司马懿派人抢去几匹,照样制造了木牛流马来运送军粮,诸葛亮派王平率精兵把这些木牛流马同军粮一起抢回。

(2)①哈姆莱特认为王后嫁给了杀害了她丈夫的现任国王,对不起她的丈夫;王后则认为哈姆莱特得罪了现任国王,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反而用已经去世的前任国王来伤害自己。

②第一、哈姆莱特与王后之间的冲突导致下文两人产生争论,引出躲起来的波洛涅斯,哈姆莱特将其杀死,与奥菲利亚关系破裂;第二、哈姆莱特与王后之间的冲突推动下文劝说王后,王后悔过情节的发展。第三、哈姆莱特与王后之间的冲突表现出王后对哈姆莱特的爱,为下文一次又一次挽救儿子埋下伏笔。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掌握程度,涉及情节概括、人物心理、戏剧冲突,需要学生的平时识记与积累。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18分)

终于,攀上了山顶。黄乏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山顶的风很厉,似乎这仍是一座被围困的营盘,风从四面沟崖齐向山顶冲击,一道道土烟合围上来,营盘萧瑟,隐隐有金戈铁马之音。趁着天色尚明,我们立即架起望远镜,观察四周形胜,拍照,sōu集遗物,绘图,记录。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jù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jiāng,一手扬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

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选自马步升《绝地之音》

3.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3分)

①陡.崖( ▲ ) ②打碾.( ▲ ) ③鞭梢.( ▲ )

4.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①sōu集( ▲ ) ②一应jù全(▲)③绳jiāng(▲)

5.文中说“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请简要描述这一场景。(不超过30字)(4分)

答:

6.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答:

7.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

三、【答案】

3.dǒu;niǎn;shāo

4.搜;俱;缰

5.在陡直破碎、环境极其恶劣的黄土高原上,传来饱含万有,调兼古今的绝唱。

6.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用秦汉边卒风干的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夕阳下黄土壑的雄壮场景特点,用场景的悲壮衬托绝地之声,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歌声的赞叹。

7.因为这首歌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的黄土高原上产生的;因为这首歌雄壮悲慨,韵味深厚;因为这首歌透射出生命力顽强的内涵;因为这首歌表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顽强自信的精神;因为这首歌传承了中华文明。

【解析】

本题除了考察字音、字形外,还考察散文的行文思路,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思辨探究,难度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细心作答。

专题篇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20分)

(一)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删节)

(二)

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春秋》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章学诚在《为谢司马撰楚词章句叙》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厚币委质.事楚质:抵押

B.奈何绝秦欢.欢:友好关系

C. 卒本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D. 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英.英: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B.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C.竟死于秦而.归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D. 太史推与.日月争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0.请用/给选文(二)中画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3分)

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

11. 把选文中国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分)

译文: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分)

译文:

(3)太史所谓悲其志欤?(2分)

译文:

12. 选文(二)中“屈子之志”与选文(一)中“三致志焉”的“志”有何异同?(4分)

答:

【参考答案】8. A。9. C。10. 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

11. (1)(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3)太史公所说的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吗?

【解析】

8. A项“质”通“贽”,见面礼。

故选A。

9. A 项“乃”分别是就;才。B项“以”分别表目的,连词;凭借。C项“而”都表顺承。D项“与”分别是介词,和;连词,和。

故选C。

10. 本题考查断句,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大致通晓句子意思。同时建议大家掌握实用的断句方法。可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还有更多要注意的细节,我们课堂上具体再讲。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

11. (1)(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2)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3)太史公所说的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吗?

12. 选文(二)中的屈子之“志”为志洁行芳、孤怀独往;选文(一)中的“三致志”指的是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的志向。

五、(10分)

13.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0分)

江上

王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渥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闲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1)颔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2)简要分析“日闲鸥鹭自飞鸣”中“闲”字的表达效果(3分)

(3)诗人感慨“后世凭谁论浊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意揣摩。(4分)

【解析】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

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含义的理解及诗人情感的分析。要逐句理解诗人的用意。题干“复杂”两字,暗示诗人情感有不寻常的地方。颔联“沧海收身去”暗含在江湖深处安闲度过余生;“长舟破浪行”又寄托诗人渴望有所作为,实现治国安民之志的抱负。两句中暗含诗人内心的矛盾,对自身处境的不确定。

(2)本题考查的是关键字词的理解。炼字题的答题效果,首先要明确字词的含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关注结构上的效果以及在全诗中主旨情感的体现。“闲”字与句中的“自”呼应,照应首联“闲”字。表达出诗人看似闲适实则苦闷不解的心境。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用意的理解。结尾句化用屈原典故“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表达诗人对屈原的追思怀念,对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赞美与呼唤,对当下现实的冷静思考与批判。

六、(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8题。(28分)

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在文艺史上,决定选择死亡所作的诗篇达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见的。诗人以其死亡的选择来描述,来想象,来思索,来抒发。生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被多样而繁复地展示出来,是非、善恶、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对立、冲突、变换的尖锐性、复杂性被显露出来,历史和人世的悲剧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然如此,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

要驱除掉求活这个极为强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丑恶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对一个真有血肉之躯的个体,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这种判断从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应,而且在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尽管屈原从理知上提出了他选择死亡的某些理论上或伦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见事态发展、祖国沦亡等等,但他不愿听从“渔父”的劝告,不走孔子、庄子和“明哲”古训的道路,都说明这种死亡的选择更是情感上的。他从情感上便觉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这里明显地展现为情感上的“决不能活”。这种情感上的“决不能活”,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渗透了并且经过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积淀产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热,而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但是,它虽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它们。它是生死的再反思。

所以,尽管后世有人或讥讽屈原过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学”;或指责屈原“露才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温厚精神。但是,你能够去死吗?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如果说“从容就义”比“慷慨从仁”难,那么自杀死亡比“从仁”、“就义”就似乎更难了。特别当它并不是一时之泄愤、盲目的情绪、狂热的观念,而是在仔细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价值和现世的荒谬之后。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着人类的心理本体。

也正因如此,便是这种展现存在的情感本身,而不一定是自杀这死亡的具体行动方式,给后世华夏文艺以极大影响。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代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

尽管屈原以死的行动震撼着知识分子,但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动而毋宁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因之是以它(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不是樱花式的热烈在俄顷,而毋宁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长久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愤哀伤,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产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们都考虑过或考虑到去死,尽管他们并没有那样去做,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

(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有删改)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14.屈原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三位,写一组排比句,作为专刊卷首语中的开头。(4分)

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谭嗣同

15.结合本文论述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角度,为此专刊设置四个板块,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板块名称。(4分)

16.专刊设计讨论中,有同学联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观。作者认为,屈原选择“死亡”的原因

与儒家所谓“杀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分别有什么不同?(6分)

17.有同学建议专刊中配一些关于屈原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左右。(8分)

18.专刊编辑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参考答案】

14.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鼓舞着后世的仁人志士,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文天祥拒不降元流传《正气歌》,谭嗣同慷慨就义赋有《狱中题壁》。

15.情感意义、理性反思、多重评价、后世影响

16.屈原死亡是经过反思后的情感选择,也是理智上对客观原因的分析的结果。儒家的杀生成仁有盲目的情绪与狂热的观念,为道义必然牺牲,而屈原是经过反复思考的。道家的“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而对死亡不加思考,追求神秘,而屈原是有情感、责任的斟酌。屈原被楚王放逐后,独自来到江边。他对着江面哀嚎,控诉着楚王的无知、楚国政治的积弊。更让他忧心的是,他被放逐以后,楚国日益衰弊的朝政,该由谁来匡正?楚国那无辜受到牵连的百姓,又有谁来抚恤。正在他凝神哀思之时,一位渔父撑着小船,悄然来到临岸。得知他的忧思,渔父笑道:“这很容易,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应该顺势而为,就能在朝廷施展抱负,也不会有这些烦恼。”屈原摇摇头:“不行,当我与朝廷的小人同流合污,我的志向就已经改变,我的原则就不能被贯彻。怎么能让我匡正时弊的高洁理想受到侵蚀?”渔父见他听不进劝言,于是撑船离开,只剩屈子一人,思索着生与死的关系和未完成的理想。

18.【参考答案】

鲁迅先生认为屈原的死并没有改变楚国的现状,是没有太多价值,不值得提倡的。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屈原崇高的思想情感,他经过反思之

后的自杀,影响深远,后世以变换的形式去传承他的精神。

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死是消极避世的做法,对于当世的确没有影响。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事迹的积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述思路的把握,以及概括能力。

16.本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一时玄谈之风盛行.庄子曾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东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膜拜,反映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17.本题要求学生对屈原的人物性格和本画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陈洪绶作《屈子行吟图》时,年方十九,当时正是明朝处于危机四伏,国难当头,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刻。陈洪绶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增长了洞察朝政弊病、社会阴秽的能力。在他十九岁那年冬天,他与学友一起研读了屈原的名著《离骚》,深被爱国诗人屈原的崇高品德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所感动。这幅以屈原形象为主体的独页版画《屈子行吟图》,借历史故事,抒发他对世乱民怨的郁优情怀,以及爱国优民的挚诚心意。

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通过面部描绘,使人物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容表。画家在顾及脸部表情的同时,主要是从整体入手,显现人物的性格,如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长瞬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庄重、稳定、傲岸的神态和轩昂气宇,跃然画面,达到了貌其形似,得其神韵的艺术效果。

王羲之力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一反东晋士大夫沉溺老庄唾余谈玄的时风,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的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实丰盈。

18.本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写作篇

七.(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刚上火车,一个男子对我嚷嚷说我坐错位置了,特别凶,僵持了一会儿,我看看他的票,我就让了,什么也没说,火车跑了很远,我才跟他说:“你坐错车了!”——有时候对一些没有素质的人,就应该这样教训他,他脸色惨白询问旁边的人,结果是:我坐错车了。

【解析】这是一题典型的材料作文,根据事件发表观点并进行议论。

第一步,分析材料。

“我”刚上火车,这时我应该有种志在必得,意气风发之感,可是突然来了一油腻大叔扯着嗓子态度凶神恶煞,和你说你位子坐错了。于是二人便起了小小争执,僵持不下,我看了下他的票,发现我们的车次不一样,暗暗窃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况我马上就能让你好看,尤其是这样没素质的人,也是自作自受。我就等啊等,等到火车开远了,我终于可以放大招了,“你坐错车了!”前所未有的像飞一样的感觉,看着大叔紧张又焦急的样子,真是痛快!谁知道大叔四处求证,反转来了,原来我才是坐错车了那个人。我才是自食苦果的那个人。悔恨不已。

第二步:抽丝剥茧,切准角度。

角度一:可以从宽容的角度,君子恕人,包容万事,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只有小人而已。

角度二:可以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角度,人应该常怀善念,不应有害人之心,害人终害己,往往得不偿失。

角度三:可以从“信”的角度,材料中正因为我缺乏“信”,不愿与人真诚交流,而导致坐错了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角度四: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深层次挖掘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的原因,呼吁人们真诚相待。

第三步:寻找材料与例证,构思结构。

【范文】

你好,陌生人

阿狸在《永远站》里说,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八百多万人,会打呼的将近四万。而剩下的七百零六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陌生人”。跻身都市狂潮的人们常常在拥挤的陌生中活成一座座孤岛,他们面容冷峻,不善言辞,嘴角下垂,扬不起任何温柔的弧度。

人们常在车站停停靠靠,这里吵闹喧嚣、勾心斗角。我们诚然不喜陌生人嚣张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跋扈,我们往往怯于沟通,甚至使绊,而当故事扭转,最后的伤害可能不经意间落到了自己身上。当你迷失在反方向的站台,抚膺懊悔,不远时光中的温馨记忆是否能被唤起。

晨晦初散,背着农具下田的人们相互问候,他们毫不掩饰地交流着农作心得,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纠纷,纵使有时争执得面红耳赤,但总在乡亲的调解下化干戈玉帛。从村头到村尾再到隔断邻村的界河,孩子们熟悉每抔黄土的位置,知晓每棵树上独角仙的家谱,和村里每一个人有求必应地热情沟通。在熟人社会里,我们习以为常地与身边人交流,对我们碰到的每一个村里的人热情地说“你好”!甚至碰到逃荒的人们,我们都会为他们捧上一把粟米,以解其当务之急。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浪潮不时涌动,在越密集的地方,越彼此加强防范。他们默然擦肩而过,喉咙打结,挤不出一个问候的词语,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陌生人社会的表现。诚然,面对未知再怎么防范也不为过。但可曾想过,对于未知的抗拒,对于未知世界与人放弃探索与了解,才是造成彼此隔阂最要命的一个因素。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曼有一段关于“陌生化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现代化必然会造成情感方式的转变,可能变得更复杂了,可能变得更羞赧了,可能变得更暴躁了,可能变得更隐忍了。现代化过度了,我们就开始面临着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他人不是你的地狱,只有自己才会沦为自己的地狱,冷漠与孤独常常是个人一手打造,正如《百年孤独》里那个自闭的女人费尔南达,她封锁了所有与外界交流的方式,拒绝一切陌生,从而让家族固步自封,趋于衰落。

人际交往是一面镜子,当你心怀不轨地去揣度甚至想报复回去的时候,它往往也用最残酷的方式回馈你,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识这个世界,然后爱他。“陌生化社会”只是现代化过程中附属的现象,清醒地认识他,我们是冷酷世界里的每一片雪花,当陌生的雪花之间互诉衷肠,真诚轻唤一声“你好”时,那世界必须遭到一场春雨的洗礼。这便是我们爱个世界最美的方式。

相关文档